《南史白話文》袁淑傳:年齡數歲時,他的伯父袁湛對別人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袁淑傳

南史白話文

袁淑傳

袁淑字一陽一源,少年時期就很有風度。

年齡數歲時,他的伯父袁湛對別人說:「這不是一個平凡的孩子。」

到了十幾歲,被姑父王弘所欣賞,他廣博涉獵,通曉許多東西,不鑽研章句的學問。

文采美艷有力,議論縱橫,富有辯才。

彭城王劉義康任命他為司徒祭酒。

劉義康不喜歡文學,雖然外表上以禮相待,而內心裡卻比較疏遠。

堂兄劉湛想讓他歸附自己,而袁淑不為他而改變旨趣,因而彼此大不相合。

袁淑便寫詩說:「種蘭忌當門,懷璧莫向楚。

楚少別玉人,門非植蘭所。」

不久因病而免官。

元嘉二十六年(449),逐步陞遷為尚書吏部郎。

這年秋季大舉北侵,他從容地說:「這次一定會席捲趙、魏,撿玉於泰山,願意獻上《封禪書》一篇。」

文帝說:「這是盛德之事,我哪裡可以擔當?」

後來出京做始興王劉浚的征北長史、南東海太守。

袁淑剛到府中,劉浚召見他的時候說:「沒想到大夫屈尊來擔任佐官!」袁淑回答說:「朝廷派遣我來,本是為你府門的聲望增光的。」

回京後擔任御史中丞。

當時魏軍南伐到達瓜步,文帝讓百官討論防禦的辦法,袁淑提出建議,他的言論十分荒誕。

袁淑喜歡誇張,常常被當時的人所嘲笑。

始興王劉浚曾經送錢三萬贈給袁淑,過了一一夜又派人追取,說是送錢人的謬誤,想用這種辦法戲一弄袁淑,袁淑給劉浚的信中說:「我從以前的史志中聽說,『七年當中,一次送給,一次又把它奪回去,即便是義士,也會有人非議』,況且是在短暫的一旬當中,增減得多麼急速啊!我恐怕各位諸侯會由此來觀察大國的政事。」

調任太子左衛率。

元兇劭將要叛亂,那天夜裡袁淑在值勤,劉劭叫來袁淑和蕭斌等人,流著眼淚告訴他們「明天早晨要有重大行動,希望共同努力」。

袁淑、蕭斌都說:「自古以來也沒有這樣的事情,希望您再好好想想。」

劉劭很惱怒,蕭斌恐懼地說:「願意聽候命令。」

袁淑呵叱他說:「你當是殿下真的有這種事嗎?殿下幼年的時候曾經患過瘋病,很可能是病發了。」

劉劭更加惱怒了,於是問道:「事情能成功不?」

袁淑說:「處在無疑的地方,怎麼還用擔心不成功;但是成功以後,為天地所不容,大禍也就會立即來到。」

劉劭身邊的人拉著袁淑的衣服說:「這是什麼事情,竟可以說不做。」

劉劭於是起來,賜給袁淑等人褲褶,又從主衣那裡取來錦緞,每三尺裁為一段,又從中間撕一開,分給蕭斌和袁淑及身邊的人,讓他們用來捆褲褶。

袁淑出來回到省台,繞著一床一轉到了四更才睡下。

劉劭將要出去,已經和蕭斌坐在同一輛車上,叫袁淑叫得很急,袁淑睡著,終不起來。

劉劭停車在奉化門,催他趕快跟上。

他慢慢起來走到車後面,劉劭讓他登車,他推辭不上。

劉劭命令左右的人把他殺死在奉化門外槐樹的下面。

劉劭即位,追贈為太常。

孝武帝即位,贈為侍中、太尉,謚號為忠憲公。

又詔令對袁淑和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卜天興四家長期供給糧谷。

袁淑的文集傳於後世。

幾個兒子都是早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