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蕭思話傳:父親蕭源之字君流,歷任徐、兗二州刺史。永初元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蕭思話傳

南史白話文

蕭思話傳

蕭思話,南蘭陵人,是宋朝孝懿皇后弟弟的兒子。

父親蕭源之字君流,歷任徐、兗二州刺史。

永初元年(420)去世,贈為前將軍。

蕭思話約十歲時,不懂書籍,好騎在屋樑上,打細一腰鼓,侵害鄰居,鄰人無不怨恨。

從此自我克制,幾年之中便有了美好的名聲。

他工於隸書,善於彈琴,能騎射。

後來承襲了封一陽一縣侯的爵位。

元嘉年間(424~453),擔任青州刺史。

亡命的司馬朗之兄弟聚集一黨一徒企圖作亂,蕭思話派遣北海太守蕭汪之討平並斬殺了他們。

元嘉八年,魏軍大規模攻來,他丟棄軍鎮逃奔平昌。

魏軍駐守未到,因此他被徵入京囚禁在尚方獄中。

起初在青州,平常所用的銅斗覆扣在藥廚下面,忽然在斗下得到了兩隻死麻雀。

蕭思話感歎說:「斗覆而雙雀喪命,恐怕是不祥吧!」然後就被囚禁起來。

後來梁州刺史甄法護在任時喪失了親和,氐人統帥楊難當因此侵犯漢中,於是便從刑徒中起用蕭思話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定了漢中,全部收復了被侵佔的土地,在葭萌水設置了守軍。

蕭思話遷移軍鎮到南鄭。

法護,是中山無極人。

過江以後,寓居在南郡。

他的弟弟法崇從少府升為益州刺史。

法護丟棄軍鎮犯下罪過,被府衙拘捕,在獄中賜他自一殺。

文帝因為法崇是一方的長官,命令聲言法護是病死。

文帝讓蕭思話上表說明漢中變故的始末,下達給史官。

元嘉十四年,調他擔任臨川王劉義慶的平西長史、南蠻校尉。

文帝賜給他弓箭和琴,發給他的手令中說:「以前得到這張琴,已經是舊物,現在相借,並送桑弓一張,這是物品的幸運。

良材美器,應該放在能夠盡顯功用的地方,這位老者實在是無可推讓的人物。」

他曾隨文帝登上鍾山北嶺,中途有巨石清泉,皇上讓他在石上彈琴,於是賜給他銀酒盅,對他說:「非常欣賞你有松石間的意趣。」

他歷任寧蠻校尉、雍州刺史、監四州軍事,征為吏部尚書。

蕭思話因為離開了州府,不再多用氣力,工作交予府軍九人。

文帝開玩笑說:「老者終於不在鄉間做農夫,哪用憂慮沒人可以支使呢?」

還沒有上任,又改任為護軍將軍。

當時,魏軍攻打懸瓠,文帝將要大舉北侵,朝中士大夫全都表示同意,蕭思話卻堅持勸諫,不被採用。

魏軍退走,他便代替孝武帝為徐、兗二州刺史,監四州軍事。

後來因為圍困..郂城不能攻下,退軍到歷下,為江夏王劉義恭所舉奏而免官。

元兇劉劭殺父自立為皇帝,讓他擔任徐、兗二州刺史,他於是舉行起義以響應孝武帝。

孝武帝即位,征他為尚書左僕射,他堅決推辭,改為中書令、丹一陽一尹、散騎常待。

當時京城中有很多搶劫事件,二十天當中發生了十七次,他引咎要求辭職,皇上不許。

後來拜為郢州刺史,加任都督。

逝世後,贈他為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穆侯。

蕭思話身為外戚,聲望很好,很早就被重用,歷任十二州長官,持節擔任監督職務多達九次。

所到之處雖然沒有皎然清美的名節,但也沒有穢亂黷職的污點。

一愛一人才,好賢士,很多人願意歸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