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裴邃傳:祖父名壽孫,寓居於壽一陽一,任宋武帝的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裴邃傳

南史白話文

裴邃傳

裴邃,字深明,河東聞喜人,原魏國冀州刺史裴徽的後代。

祖父名壽孫,寓居於壽一陽一,任宋武帝的前軍長史。

父親仲穆,任驍騎將軍。

裴邃十歲就能寫詩文,喜一愛一《左氏春秋》。

齊東昏侯繼位,始安王蕭遙光任揚州刺史,任用他當了參軍。

遙光兵敗之後,裴邃回到壽一陽一,正值刺史裴叔業將壽一陽一向魏國投降,裴邃便隨著眾人北遷。

魏宣武帝很敬重他。

他在魏國擔任魏郡太守。

魏派王肅鎮守壽一陽一時,裴邃堅決請求隨同王肅一起,暗中打算回歸南方。

梁朝天監初年,他自己逃回南方,被任命為後軍諮議參軍。

裴邃請求到邊境去為國效力,朝廷委任他為廬江太守。

天監五年(506),他進攻邵一陽一洲,魏人用長橋隔斷淮河南渡,裴邃在近橋處修建城壘,每次出擊都取得勝利。

於是,他又暗暗製造了一種沒突艦。

正值大雨時節,淮河暴一漲,裴邃乘坐沒突艦直到橋邊進擊敵人,大敗敵軍。

他因功而被封為夷陵縣子。

改任廣陵太守時,他和鄉里人一起進入魏武帝廟,於是一起談論帝王的功業。

他的妻子的外甥王篆之秘密報告梁武帝說:「裴邃喜歡說大話,有不忠的跡象。」

於是被貶為始安太守。

裴邃決心要在邊境建功立業,不願擔任清閒疏遠的官職,便寫信給呂僧珍說:「以前阮鹹、顏延之有『二始』的感歎,我才能比不上古人,如今已是『三始』了,這不是我的本願,有什麼辦法呢?」

後來,他擔任了竟陵太守,便開設屯田,公家和私人都得到好處。

再遷任西戎校尉、北梁秦二州刺史,又開創屯田幾千頃,倉庫充實,減少往邊境運輸糧食的重負,民眾官吏們都得到休息。

於是,他們自發相互聚集起來,送給裴邃絹一千多匹。

裴邃安詳地對他們說:「你們不必這樣做,不過我又不能有負你們的盛情。」

於是他收下了二匹絹。

後被召入朝擔任大匠卿。

普通二年(521),義州刺史文僧明以該州歸附魏國。

魏軍前來援助,朝廷任命裴邃為信武將軍,率領軍隊前去征討。

裴邃深入魏國境內,出其不意發動進攻。

魏國任命的義州刺史封壽據守檀公峴,裴邃打敗了他並進而包圍了這座城。

封壽請求歸降,義州被討平。

改任裴邃為豫州刺史,加封都督,鎮守合肥。

普通四年,梁軍大舉北征,任命裴邃總督征討諸軍事,他先領兵襲擊壽一陽一,攻下外城後,破門而入,一天之內九次和敵人合戰,但由於後軍蔡秀成迷失道路沒有按時趕到,裴邃因後援斷絕,只得撤軍而回。

接著,裴邃又整頓軍隊,收集士卒,讓眾將各自穿上不同顏色的服裝以相互區別。

裴邃自己身穿黃袍率領騎兵,先攻下狄丘、甓城、黎漿,又掃平安成、馬頭、沙陵等戍地。

第二年,所控制的地盤已經到了汝、穎地區了,各地均紛紛響應。

魏國的壽一陽一守將長孫承業、河間王元琛出城挑戰,裴邃到達淮水邊歎息著說:「今日不破河間,就要被謝玄所取笑了!」他便佈置了四甄的陣容來等待魏軍到達,同時命令直閣將軍李祖憐裝出敗逃的樣子來引一誘長孫承業,長孫承業等便率領全體人馬追擊,四翼的伏兵突然大起,魏軍大敗,被斬首一萬多級。

長孫承業逃走,關緊了城門不敢再出戰。

裴邃在軍中病重,下令眾軍嚴加防備,護送他回到合肥去安葬。

不久去世,追贈為侍中、左衛將軍,晉封爵位為侯,謚為烈。

裴邃善於思考,有深遠的謀略,為政寬和明察,很能得到士民百姓之心,他自身正直無私,有很高的威望,將士們都怕他,很少有人敢違犯法令。

當他去世後,淮河流域、合肥一帶民眾無不痛哭流涕,認為裴邃如果不是早死的話,必定會大大擴展土地。

他的兒子裴之禮繼承了他的爵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