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昭明太子蕭統傳:齊中興元年(501)九月生於襄一陽一。武帝年近四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昭明太子蕭統傳

南史白話文

昭明太子蕭統傳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小名維摩,是武帝的長子。

齊中興元年(501)九月生於襄一陽一。

武帝年近四十,始得嫡子;當時有徐元瑜歸降;又有荊州使者來,報稱蕭穎胄暴死。

於是人們稱此三件事為「三慶」。

不久平定建鄴,有識之士認為這是天命所歸。

天監元年(502)十一月,立為皇太子。

當時年幼,仍舊和母親居住在宮內,武帝給他封了東宮的屬官,這些官員便到他所居住的永福宮去侍奉。

天監五年(506)六月十七,離開母親出居東宮。

太子生一性一聰明通達,三歲受業讀《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都能通暢地誦讀。

一性一情仁一愛一孝順,自出居東宮,經常思戀一母親而悶悶不樂。

武帝知道了,便叫他五天去朝見他母親一次,於是他便往往留住在永福宮,有時三五日後才回東宮。

八年(509)九月,他在壽安殿講《孝經》,已通曉其大義。

講完後,親自到國學去設祭品祭祀先師孔子。

十二歲時,在宮內看到司法官員準備判案。

問左右說:「這穿黑衣服的是幹什麼的?」

回答說:「是司法部門的官員。」

蕭統把他們的案卷要來看,說:「這些我都能念下來,我能判決嗎?」

當事官員看他年幼,哄他說:「可以。」

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蕭統都批為杖五十。

當事官員拿著這判下的案卷,不知該怎麼辦,報告給武帝,武帝笑著讓照此辦理。

從此屢次讓他旁聽審案,每逢有意寬大處理的,就讓太子來判決。

建康縣判決拐賣人口的罪犯,案子重新審理時,太子在場,縣令因為太子仁一愛一,故只輕判杖四十下。

並對犯人說:「你如果被判罪,全家老小都要被殺,現在即使不以該判的罪判你,難道就可以這樣輕罰一下就算了!可交付官府判刑十年。」

十四年(515)正月初一早上,武帝親臨太極殿,給太子行加冕禮。

按照舊制,太子應戴遠遊冠,系飾有金蟬翠委的冠纓,這次詔命加上飾有山形的金冠。

太子身姿容貌漂亮,舉止得體,讀書能一目數行,過目不忘。

每當出遊宴會或餞別親友時,賦詩可達數十韻,有時用險韻,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換字句。

武帝大力弘揚佛教,親自講說佛經。

太子也素來信佛,遍觀佛經。

在宮內特別設立慧義殿,專門作為講佛法的集會場所。

招引名僧,太子自己講解二諦、法身義,都有新創意。

普通元年(520)四月,慧義殿降下甘露,大家都認為這是太子至高的德一性一感化了上天。

當時風俗喜歡奢侈,太子想以自己為表率影響別人,使用之物都很簡樸,身穿舊衣,吃飯不用兩樣肉食。

普通七年(526)十一月,生母丁斌嬪生病,太子回永福宮,從早到晚侍奉母親,睡覺沒有脫過衣服。

母親死時,他徒步跟從母親喪儀回宮,直到入殮,沒進過一口湯水,每當痛哭時都昏厥過去。

武帝派中書舍人顧協向他傳達武帝的話說:「居喪不能哀痛過度危及生命,這是聖人的規定,無力勝任喪事就等於不孝。

有我在,哪能這樣毀傷自己的身一體!跋快勉強喝點兒稀粥。」

太子奉了御旨,才算進食數口,從此直到下葬,每天只喝麥粥一升。

武帝又訓導他說:「聽說你吃的過少,越來越瘦。

我近來沒有別的病,只因為你這樣,心口兒也堵得慌成了病。

所以你應該勉強自己多吃點兒,別讓我老替你擔心。」

雖然屢次有皇命勸說一逼一迫,蕭統在整個辦喪事期間每天吃的不超過一溢,沒吃過蔬菜水果。

他平常身一體粗一壯,腰帶很長,這時竟削減大半。

每次入朝,上一上一下一下看到的人沒有不下淚的。

太子自從行冠禮以後,武帝便讓他觀察處理國家事務,於是面前擠滿了奏事的內外百官。

太子通曉政務,每當有說錯的或是花言巧語說假話,都能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誤。

令其慢慢改過,而未曾向武帝舉報過一人。

審理案件,許多人都得到赦免或從寬,天下都稱頌太子仁德。

一性一情寬厚仁一愛一能容人,喜怒不露在臉上。

招納有才學的人,對他們始終賞識一愛一重。

常常自己研討經典,或與學者們商討古今學問,並且還著成文章,已成為經常之事。

當時東宮有藏書近三萬卷,名士才子濟濟一堂,文章學術的盛況,是晉、宋以來從未有過的。

太子生一性一喜一愛一山水,在玄圃園內穿渠築山,又建立亭台館閣,和官員中有名望的人士在其中暢遊。

一次在後園池中划船,番禺侯蕭軌強調說裡邊應該有歌女演奏。

太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吟誦了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蕭軌慚愧而不再提此事。

太子出居東宮二十餘年,不蓄養歌一妓一。

他死前不久,武帝賜他一班宮庭女樂,他也不甚喜一愛一。

普通年間,大軍北侵魏國,京城米價因此上漲。

太子便命令給他減衣縮食。

每到雨雪不住的天氣,就派心腹左右巡視街巷,看到貧困人家和流一浪一在道路上的,便私下用米賑濟,每人十石。

又拿出宮中的布帛,每年縫製衣褲,各三千件,冬天用來施捨給無衣的人,而不讓知道是他做的事。

如果有人死了無棺收殮,就施捨棺木。

每聽到遠近百姓遭受賦稅勞役之苦,總會變得面色沉重。

常因為戶籍與實際不符,民間負擔過重而不安,吳興郡屢次因受水災歉收,有人上奏朝廷說應挖掘河道洩一洪入浙江。

中大通二年(530)春天,皇帝派前交州刺史王弈持符節征發吳、吳興、信義三郡民丁去服役。

太子上疏說:「聽說現在派王弈等上東三郡民丁開挖河道,往震澤洩一洪,這樣吳郡一處就不會再有水災,可以一勞永逸,以後一定能獲利。

但有些事情沒有露苗頭時是難以發現的,我有一點兒不成熟的看法:聽說吳興屢年歉收,人民多外出逃荒,吳郡十城,也不是全都保收,只有信義郡去年秋天收成還好,也不是能經常多加役使的。

眼下東部糧價騰貴,劫盜經常出現,當地官員,都不上報。

如今前方出征的人還沒回來,強壯勞力稀少,此次工程雖然不大,我怕也難以完成。

差吏一敲門,就成為危害民眾的虎狼。

再者出丁役之處,遠近不一,等到集合起來,就耽誤了蠶事與農耕。

去年被稱為豐年,官府與民間的糧食尚且都還不足,如果再加上現今生活無著,恐怕就會產生更大弊端。

況且那些不法之徒都在窺一探虛實,如果良民都去服役,那麼盜賊就會更多起來。

這樣吳興還未受益,內地已先蒙受其害。

不知是否可以先放一放這項工程,等到以後富足了再說?」

武帝開恩下詔照他的意見辦理。

太子孝心誠篤,每當入朝,不到五更守在皇城邊等開宮門。

東宮雖在皇宮深處,他的一起一坐,總是面向西南父皇坐朝之處。

如夜裡接到召見的聖旨,就整夜端坐等到天亮。

中大通三年(531)三月,在後宮池塘遊玩,乘坐畫舫採蓮,宮女划船不慎,使太子落水,救起後已經傷了股骨,怕武帝知道了擔憂,太子嚴令不許聲張,只以偶然患病上報。

武帝派人來探問,他總是硬撐著親自動筆回奏病情。

等到病情漸重,左右要報告皇上,他還不讓,說:「為什麼要讓聖上知道我已病得這麼重呢?」

說著就難過地嗚咽起來。

四月初六,突然病危,宮內趕緊啟奏武帝,武帝趕到時已經死去,時年三十一歲。

武帝在他身邊痛哭不止,下詔用帝王的衣冠入殮,謚為昭明。

五月二十一,葬在安寧陵。

下詔令司徒左長史王筠撰寫哀悼文。

朝野上下都為太子的死感到震驚,京城中男一女老幼都跑到宮門外致哀,哭聲滿路,四方庶民及邊疆各族民眾,聽到喪訊都很悲痛。

太子一性一情仁慈寬厚,曾在宮內見到手執荊棍的人,問他們,回答說是用它清道趕人。

太子怕荊棍打人太疼,使他們換成小板子。

他屢次在飯菜中發現蒼蠅小蟲一類,都悄悄撥到盤子邊上,怕廚人因此獲罪,不讓人知道。

又見後門外有小孩玩賭錢遊戲,政一府有禁賭法令,士族聚賭的流放,百姓聚賭的判徒刑。

太子說:「用自己的錢賭著玩,又不侵犯公物,這樣的刑法太重。」

下令重新註明這個律條,改為百姓徒刑三年以內,士族免官。

法令規定應處死的一律減為無期徒刑,自此以下都減刑一半。

太子共著有文集二十卷,又集古今典章誥命文章,為它們寫《正序》十卷,選五言詩的一精一華為《英華集》二十卷,《文選》三十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