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虞願傳:祖父虞賚,作過給事中,被封為監利侯。父親虞望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虞願傳

南史白話文

虞願傳

虞願字士恭,會稽余姚人。

祖父虞賚,作過給事中,被封為監利侯。

父親虞望之早死。

虞賚院子裡有棵桔樹冬天成熟,家裡的孩子們都爭著來摘,虞願才不過是幾歲的孩子,卻獨獨不去摘取,虞賚和家裡人都覺得他很怪。

宋元嘉年間,虞願作湘東王國常侍。

等明帝即位,因為虞願是出身儒生的官吏,有學識修養,又是自己以前藩國的舊屬,待他很是優厚。

委任他為太常丞、尚書祠部郎、通直散騎侍郎。

明帝生一性一猜忌,肥胖怕風,夏天常穿著小皮衣。

封左右二人為司風令史,哪面來了風,要先告訴他。

星像有災變,不相信太史,也不聽朝官的意見,下令讓靈台兩名知星官聽虞願調遣。

虞願常在宮內值班,有什麼異常徵兆先啟奏明帝,以作參考。

明帝在舊宅基上蓋湘宮寺,極為奢華,花費很大。

因為孝武帝建莊嚴剎有七層,明帝便打算建十層,但太高蓋不成,就分成兩座,各五層。

新安太守巢尚之免職後回京見明帝,明帝問他:「你去過湘宮寺沒有?我建成此寺是大功德。」

虞願在一旁說:「陛下建這座寺,用的都是百姓賣兒典妻的錢,佛如有靈,一定會傷心痛哭。

罪孽比寶塔還高,哪兒有什麼功德!」尚書令袁粲在座,嚇得臉都變了色。

明帝大怒,叫人把他拉出殿去,虞願臉不變色從容離去。

因為他和明帝有舊時情分,不幾天又被召回宮內。

明帝好下圍棋,但很笨拙,棋藝不佳。

被輿論評為第三品。

他和第一品王抗下棋,自認為是同一品級。

王抗讓他,慌稱:「皇帝下的飛棋,臣無法隔斷。」

明帝始終不覺察,以為真是如此,便對下棋更為迷戀。

虞願又對他說:「堯用這教他的不肖之子丹朱,所以這不是人主所應喜一愛一的東西。」

雖然數次忤逆明帝的心意,但受到的賞賜還是高於別人。

後來陞遷兼任中書郎。

明帝臥病時,虞願常在身邊服侍端藥。

明帝尤其喜歡吃一種叫逐夷的魚乾,用銀缽盛蜂蜜醃製,一次就能吃好幾缽。

他問揚州刺史王景文:「這東西好吃得很,你有沒有過過癮?」

景文回答:「臣歷來一愛一吃這東西,只是貧窮很難得到。」

明帝聽了很高興。

吃逐夷積累得多了,胸腹結塊鼓一脹,眼看要斷氣。

左右啟奏可飲幾升醋酒,悶脹才消下去。

病已很重了,一頓還要吃三升肉羹。

肚裡油水積累太多,吃藥也不見效了。

病危那天,正坐著招呼和尚,一合掌便嚥了氣。

虞願因為長期在明帝患病時服侍他,被轉為正員郎。

出京作晉平太守。

在任上不置產業。

前任官員和百姓發生衝突,扣壓人家的妻兒,虞願派人到半路上劫奪回來。

在郡內開設學校。

晉平郡以前產髯蛇,膽可以作藥。

有人送給虞願一條,虞願不忍殺它,把它放還到二十里外的山中。

一天夜裡蛇回到他一床一底下,又送到四十里外的山裡,過了一一夜又回來了。

人們都說這是他的仁一愛一之心的結果。

海邊有一塊越王石,經常隱沒在雲霧裡,相傳「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得見」。

虞願前去觀看,結果清徹不見遮擋。

後來琅笽王秀之來作郡太守,給朝中的官員寫信說:「此郡在虞公之後,善政猶存,留下的良好風尚被習慣遵從,因此還算是太平無事。」

因為母親年老而辭去職務,被委任為後軍將軍。

褚彥回曾去拜訪虞願,虞願不在家,只見他一床一上落滿了塵土,有書數函。

彥回歎息道:「虞君竟清貧到如此地步。」

讓人幫他掃地掃一床一後離去。

改任中書郎,負責東觀祭酒。

他哥哥虞季為上虞縣令,死在任上,虞願聽說後從中書省徒步趕回家中,不等皇帝詔令批准便東歸故鄉。

後任驍騎將軍,又改任廷尉,祭酒職務不變。

虞願曾侍奉宋明帝。

齊初,宋朝神主遷到汝一陰一廟,虞願流淚拜別。

建元元年(479)去世。

虞願著有《五經論問》,又撰《會稽記》,有文章數十篇。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