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
陶潛傳
陶潛字淵明,也有的說字深明,名元亮,尋一陽一柴桑人,是晉朝大司馬陶侃的曾孫。
年少時就有高雅的志趣,他房舍邊有五棵柳樹,於是就寫了《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是何許人,不清楚他的姓名。
安閒恬靜不一愛一說話,不羨慕名譽利祿。
好讀書,而不作過深研究,每當對書中意思有了自己的領會,便高興得忘了吃飯。
生一性一愛飲酒,但家貧不能常有。
親戚故友知道他的嗜好,有時就擺酒請他去,他一去就要把酒喝完,拿定主意一醉方休。
喝醉了就走,一點兒也不留戀。
家中四壁空空,房屋擋不住風吹日曬,粗一毛一短衣滿是破洞和補丁,鍋碗裡經常空空蕩蕩,他卻安然自得。
常寫文章來自娛,並用來表示自己的志向,把得失全都忘記,就這樣過一輩子。」
如此敘說,是用來形容自己,當時的人們都說這是他的真實寫照。
父母年邁,家境貧寒,被任用為州祭酒,受不了官一場那一套,不久便辭職回家。
州里徵召他去作主簿,他不去任職,自己種田養活自己,於是變得體弱多病。
江州刺史檀道濟去看望他,他瘦弱不堪臥病在一床一已經多天了。
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就隱居,有道就出來做事。
如今你生在文明昌盛之世,為何這樣自討苦吃呢?」
他回答說:「我怎敢自認是賢士,志趣也沒有那麼高啊。」
道濟送給他糧食和肉,陶潛揮手讓他回去。
後來作鎮軍、建威參軍。
他對親朋說:「我想暫且作幾天官吏,掙幾個歸隱生活的費用,是否可以呢?」
上司聽說了,就派他去作彭澤縣令。
他不帶家眷,送一個僕人給他的兒子,給兒子寫信說:「你每天的生活費用,難以自給,現在派這人去,幫你勞動,他也是人家父母的孩子,你要好好對待他。」
陶潛讓把縣裡的公田全都種上釀酒用的秫稻,妻子一再請求種點吃飯的粳稻,他才讓把二頃五十畝種秫稻,五十畝種粳稻。
郡中派督郵來縣裡檢查,縣吏稟告陶潛要穿戴整齊去見督郵。
陶潛感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的俸祿向鄉里小人彎腰屈背。」
當天就丟下官印辭去職務,並寫下《歸去來》以抒發他的心緒,辭中寫道: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缶尊。
引壺繡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一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芸籽。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義熙末年,徵召他為著作郎,他不去赴任。
江州刺史王弘想結識他,未能找到機會。
陶潛曾到廬山去,王弘讓陶潛的舊友龐通之帶著酒具在半道栗裡等他。
陶潛腳有一毛一病,讓一個弟子和兩個兒子用一頂小轎抬著他。
走到栗裡,便欣然和龐通之一起飲酒,一會兒王弘來到,陶潛也沒有表示不快。
先前,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一陽一和陶潛很有交情。
後來作始安郡太守,經常去看望陶潛,每次去兩人都要痛痛快快喝醉為止。
而刺史王弘想請延之來坐坐,竟一天也等不來。
延之臨走,給陶潛留下二萬錢,陶潛一下子全都存放到賣酒的那裡,以便今後天天來打酒。
曾有一次九月九沒酒喝,就跑出來在屋旁菊花叢中枯坐良久。
碰巧王弘送酒來,於是馬上痛飲,直到喝醉才回去。
陶潛不懂音樂,卻擁有一張素琴,每當酒喝得痛快,就擺出來撫一弄幾下以抒發一情懷。
來訪者無論貧富,只要有酒就拿出來一塊兒喝。
陶潛如果先醉了,就對客人說:「我醉了要睡覺,你先回去吧。」
就是這樣天真直率。
本郡的軍官去探望陶潛,碰上他的酒剛釀好,見他從頭上摘下葛巾來濾酒,濾完後,又戴在頭上。
陶潛年輕時作小辟,無論出仕還是退隱都不注意名聲一操一守,自以為曾祖作晉朝的宰輔大臣,恥於屈身侍奉新朝,自宋武帝的江山日漸鞏固,便不肯出去作官。
所寫的文章,都註明寫作年月,自晉義熙以前,寫明晉朝年號;自宋永初以後,只用甲子紀年。
他給兒子寫信述說自己的心志,並作訓戒說:
「我已年過五十,而受窮苦熬煎。
一性一格剛直而能力不濟,與外界多不相合,一任自己的一性一情行一事,必會招致世人的非議。
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讓你們從小就受饑寒。
經常感慨孺仲賢妻的話,自己圍著破棉絮,在兒子面前又有什麼慚愧的。
已經是這樣過一輩子了。
只是遺憾鄰里間沒有第二個孺仲,家中沒有老萊子那樣的賢妻,懷著這種苦心,獨自深為悵惘。
從小喜歡讀書,又一愛一閑靜,讀書如有所得,便高興得忘了吃飯;見到樹木蔭影交錯,聽見各個季節的鳥兒不同的鳴叫,心裡就會感覺舒暢。
曾經說如果五六月間臥於北窗下,突然有一陣涼風吹拂,就自認為安閒自在如同上古先民。
見識淺薄,歲月一天天過去。
自從患病以來,身一體逐漸衰弱,親朋故舊都沒有忘了我,常常送藥為我救治,但自忖怕是壽限不長了。
你們還都年幼,家裡窮雇不起傭人,打柴挑水的日常勞動,什麼時候能少得了呢。
心裡總丟不下這些,但又能說什麼呢。
雖然不能和你們再共同生活在人世,但是你們要常想想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道理。
鮑叔、管仲,分錢財從不互相猜疑;歸生、伍舉,坐在荊條上共敘舊情,於是就能把壞事變好事,化不利為有利。
和別人尚能如此,何況同一個父親的兄弟之間呢。
穎川韓元長,是漢末名士,身居卿相,活到八十歲,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老年。
濟北汜稚春,是晉朝有一操一守的人,一連七代兄弟們不分家而共同擁有財產,家裡人都沒有怨言。
《詩經》中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你們都要好自為之。」
又寫下《命子詩》送給兒子們。
元嘉四年(427),朝廷又要徵召他作官,正在這時他去世了。
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他妻子翟氏,與他志趣相投,也能安貧樂道,和他前後相隨耕耘田園。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