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章昭達傳:生一性一倜儻,輕財物重氣節。年少時,遇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章昭達傳

南史白話文

章昭達傳

章昭達字伯通,吳興武康人。

生一性一倜儻,輕財物重氣節。

年少時,遇到一個相面的對他說:「你的面相很好,要受些小虧損,就會得富貴。」

梁大同年間,昭達作東宮直後,因酒醉從馬上摔下來,鬢角被擦破,昭達很高興,可是相面人說:「還不能算。」

後來侯景之亂昭達率領其鄉人援救朝廷,被流矢射中,瞎了一隻眼睛。

相面人見了,對他說:「這下你的面相好了,不久就會富貴。」

台城被侯景攻陷後,昭達回到家鄉,和陳文帝交遊,結下日後君臣的情分。

侯景被平定後,文帝作吳興太守,昭達趕來謁見。

文帝見到他很高興,便委任他為將帥,恩一寵一過於一般人。

陳武帝謀劃攻討王僧辯,令文帝回長城招聚兵馬,以防備杜龕,文帝屢次派昭達到京口武帝處稟陳計劃。

僧辯被殺後,杜龕派他的部將杜泰來攻長城,昭達於是跟隨文帝進軍吳興討伐杜龕。

平定杜龕後,又跟從文帝到會稽討伐張彪,得勝。

因屢次戰功被封為定州刺史。

當時留異擁兵據東一陽一,武帝感到擔心,於是派昭達為長山令,居於心腹之地。

天嘉元年(560),追論長城戰功,封他為欣樂縣侯,不久隨侯安都抵禦王琳,昭達乘平虜大艦,從江心挺一進,先鋒用拍攻擊,打中敵艦。

平定王琳,昭達功勞第一。

二年,封都督、郢州刺史。

周迪佔據臨川反叛,文帝下詔令昭達順路討伐他。

周迪敗逃,昭達被徵召為護軍將軍,改封邵武縣侯。

四年,陳寶應收容周迪,共同進犯臨川,朝廷又以昭達為都督討伐周迪。

周迪敗逃,昭達於是翻過東興嶺討伐陳寶應。

交戰失利,於是佔據上游造木筏,在上邊設拍,擊破陳寶應的水柵。

又出兵攻擊他的步兵。

正在決戰之際,陳文帝派余孝頃從海路趕到,併力戰勝寶應,平定閩中,俘獲留異、寶應。

昭達因功被授予鎮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起初,文帝曾夢見昭達官升宰輔,等天亮後,把這夢告訴昭達。

此時,宴會上酒酣之際,文帝問昭達說:「你還記得那個夢嗎?你怎麼實現這夢呢?」

昭達回答說:「我只有效犬馬之勞,以盡為臣的本分,除此而外沒有什麼可做的。」

不久出京任都督、江州刺史。

陳廢帝即位,改封他為邵陵郡公。

華皎反叛,其檄文中都用昭達為借口,又屢次派使者來籠絡他,昭達都把他的使者扣下來送交京都。

任期滿後,被征為中撫大將軍。

陳宣帝即位,晉號車騎大將軍,因為還朝時滯留京中時間長了,被有關官員彈劾,降號為車騎將軍。

歐一陽一紇佔據嶺南造反,朝廷下詔令昭達率領眾軍征討他。

歐一陽一紇聽說昭達突然兵到,就出兵駐紮在匡口,聚集沙石,用竹籠裝上,沉在水柵外面,用來阻擋艦船。

昭達居於上游,建造艦船,置拍其上,一逼一近歐一陽一紇水柵。

又派人口銜刀從水中潛行,砍破竹籠,籠篾散開。

於是縱大艦突破水柵,大敗歐一陽一紇,把他擒獲送到京都。

廣州平定,昭達晉位為司空。

太建二年(570),征伐江陵。

當時梁明帝蕭巋和周軍在青泥聚集了大批艦船,昭達分派偏將錢道戢、程文季乘坐輕舟把它們焚燬。

周人又在峽口南岸築壘,取名安蜀城,在江上橫拉大繩,編蘆葦作橋,來運送軍糧。

昭達命軍士造長戟,在船上搭樓,站在上面用長戟仰割周軍過江長繩,割斷繩索,斷絕了周軍糧草。

於是縱兵進攻周城,使之投降。

三年,在軍中病死,被追贈大將軍。

昭達一性一情嚴厲苛刻,每次奉命出征,必定要晝夜兼行;然而打了勝仗,也必定歸功於下級將帥。

伙食也和下邊將士一樣,將士們因此也願意跟從他。

每次舉行宴會,必定要大事鋪排女伎音樂,並有羌、胡樂曲,無論是音樂或舞女,在當時都屬上乘,即使臨敵作戰也必備樂舞。

太建四年(572),在文帝廟庭中受配祭。

兒子章大寶,襲封邵陵郡公,位至豐州刺史。

在州里貪婪胡為,百姓十分怨恨,後主讓太僕李暈來代替他,他襲殺李暈造反。

不久被抓獲,懸首朱雀航,被誅滅三族。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