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戴法興傳:家貧,父親戴碩子以販賣寧麻為業。法興的兩個哥哥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戴法興傳

南史白話文

戴法興傳

戴法興是會稽山一陰一人。

家貧,父親戴碩子以販賣寧麻為業。

法興的兩個哥哥延壽、延興都學有所成,延壽字寫得好,法興好讀書。

山一陰一有個陳戴,家境富裕,有錢三千萬,當地有人說:「戴碩子三個兒子抵得上陳戴三千萬錢。」

法興年少時在山一陰一集市賣葛布,後來作尚書倉部令史。

大將軍彭城王劉義康在尚書省挑選聰明能幹的令史,選中了法興等五人,任法興為記室長史。

義康被殺後,法興仍擔任孝武帝征虜撫軍記室掾。

調任江州後,補南中郎典簽。

孝武帝劉駿在巴口起兵討伐劉劭,法興和典簽戴明寶、蔡閒都轉任參軍督護。

孝武帝即位後,他們都作了南台侍御史,也一同兼任中書通事舍人。

法興等人專管朝廷內務,在當時權力很大。

孝建元年(454),他任南魯郡太守,免去舍人職務,在東宮侍奉太子。

大明二年(458),因為曾南下江州參與孝武帝起事的密謀,孝武帝封法興為吳昌縣男,明寶為湘鄉縣男。

蔡閒當時已死,追加他爵位封號。

法興又轉任太子旅賁中郎將。

孝武帝親自主持朝政後,不信任大臣,但不能不依靠一些心腹耳目。

法興頗通古今,一向受皇帝一寵一愛一,雖然在東宮太子處任職,然而仍受皇上信任重用。

魯郡的巢尚之,出身寒微,元嘉年間,侍奉始興王劉睿讀書,也因通曉文史,被孝武帝所賞識。

孝建初年,補東海國侍郎,仍兼中書通事舍人。

凡是對官吏的選拔調動誅罰賞賜等重大處置,孝武帝都和法興、尚之商議。

朝廷內外的各種雜事多交給明寶。

孝武帝一性一情苛刻暴戾,為一點兒小事,就會殺人。

尚之每到有事就給獲罪的官員們開脫,使他們大多得以倖免,官員們多虧了他。

而法興、明寶深通人事關係,廣收賄賂。

凡經他們推薦,沒有不被任用的,於是天下人雲集而來,他們門外像集市一樣熱鬧,家產都積有千金之巨。

明寶尤其驕橫放縱,他的長子戴敬作揚州刺史從事,竟和皇帝爭購物品。

皇帝後妃出宮,戴敬盛裝騎馬,在后妃車騎左右跑來跑去。

皇上大怒,賜戴敬死,把明寶押到朝廷作坊作苦役。

不久皇上原諒並釋放了明寶,又像當初一樣任用他。

宋孝武帝駕崩,前廢帝即位,法興陞遷越騎校尉。

當時太宰江夏王劉義恭掌管尚書省事務,居於攝政的地位;但是法興、尚之掌權日久,威勢風行朝廷內外,義恭一向畏懼他們,這時更為害怕。

廢帝還未親政,凡是朝廷頒布的詔令措施,都取決於法興之手,尚書省內事無論大小都是他說了算,顏師伯、義恭只是徒有虛名而已。

尚之非常聰明敏捷,當時百姓想為孝武帝立寺,但寺名定不下來。

尚之應聲回答說:「應該叫『天保』。

《詩經》上說:『天保,下報上也。

』」時人都佩服他的機敏。

廢帝年齡漸大,凶狠的本一性一顯露出來,總想隨一心一所一欲行一事,法興屢次進行制約。

對他說:「皇上這樣幹,想當營一陽一王嗎?」

廢帝心裡便越來越不滿。

廢帝很一寵一幸一個宦官華願兒,賞賜他金帛無數。

法興常從中裁減,願兒很是恨他。

廢帝曾派願兒走街串巷,打聽民間都在說些什麼,而街上有傳言,說法興是真天子,廢帝是假天子。

願兒就把這話告訴了廢帝說:「外邊說宮裡有兩個天子,皇上是一個,戴法興是一個。

皇上住在深宮裡,不接觸外界;而法興和太宰、顏師伯、柳元景結成一一黨一,家中往來的門客常有數百人,朝廷內外上下之人沒有不怕他的。

法興本是孝武帝親信,又在宮中日久,如今皇上把外人當自家人,恐怕這位置就不再是皇上的了。」

於是廢帝就罷免了法興的官職,把他流放到邊遠州郡,不久又派人到他家賜死。

法興臨死時,把倉庫封上,讓家裡人管好鑰匙。

法興死後過了一一夜,廢帝又殺了他兩個兒子。

把法興棺材兩頭截斷,沒收其家產。

法興能寫文章,在世上頗為流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