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鄧元起傳:少年時就有膽略才幹,具俠義之氣,在齊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鄧元起傳

南史白話文

鄧元起傳

鄧元起字仲居,南郡當一陽一人。

少年時就有膽略才幹,具俠義之氣,在齊朝官作到武寧太守。

梁武帝起兵時,蕭穎胄寫信徵召他,他當天就起身上路,率兵和武帝在夏口會合。

齊和帝即位,委任他為廣州刺史。

齊中興元年(501),任益州刺史,仍為伐齊的前軍將軍。

平定建康後,進官號為征虜將軍。

天監初年,封為當一陽一縣侯,才開始到益州去上任。

當初,梁武帝起兵時,益州刺史劉季連態度曖一昧。

等聽說元起到任,便出兵抗拒。

元起到巴西,巴西太守朱士略開城門迎降。

先前蜀地人民為避兵多逃亡山中,這時都爭相出山投奔元起,都說是起義響應朝廷。

元起軍隊在路上日子長了,軍糧快要斷絕,有人向元起進言說:「蜀郡的政令廢弛。

戶口不實,如果檢查巴西一郡的戶籍,對隱瞞戶籍的人課以重罰,一定會收穫不小。」

元起認為不錯。

涪縣令李膺勸諫說:「使君前有嚴陣以待之敵,後面沒有後繼援兵,山中人剛剛歸附,對我們還處於觀察階段,如果措施太苛刻,他們一定不能忍受。

眾心一旦離散,後悔就來不及了。

請讓我另想辦法,不怕軍資糧草不足。」

元起說:「好哇,這事就全委託你了。」

李膺退出,率領富戶捐獻軍糧,很快得到三萬斛。

元起進兵屯駐西平,季連才開始佈置軍隊環城守衛。

當時益州久遭兵禍,農耕荒廢,城內外的都受飢餓威脅,以至人吃人,路斷人稀。

劉季連走投無路,正好第二年武帝使人來赦免季連之罪,並准予投降,於是季連當日便開城迎元起入城,元起派人把他送往建康。

元起任用同鄉庾黔婁為錄事參軍,又得荊州刺史蕭遙欣的舊客蔣光濟,都給予厚待,把州里的政務交他們辦理。

黔婁很廉潔,光濟多計謀,都勸助元起行施仁政。

元起克服劉季連時,城內的財寶不據為私有,勤政一愛一民,從不談論財物女色。

他很能喝酒,飲一斛也不醉,到這時也把酒戒了,受到蜀地人士的稱頌。

元起舅舅的兒子梁矜孫一性一情輕浮,和庾黔婁的志向行一事不合,於是就對元起挑一撥說:「城裡頭人們都說有三個刺史,您怎麼能受得了呢?」

元起因此而疏遠黔婁而政績漸不如前。

在益州任上二年後,因母親年老請求回家奉養,武帝下詔准許。

徵召他為右衛將軍,用西昌侯蕭淵藻代替他。

當時梁州長史夏侯道遷佔據南鄭叛亂,招引北魏將領王景胤、孔陵攻打東、西晉壽郡,兩郡派人告急,眾人勸元起趕快救援,元起說:「朝廷距此萬里之遙,軍隊如不能馬上到達,一旦賊寇勢力蔓延,那時需要用兵討伐,統領軍隊的責任,不是我還有誰呢?為什麼現在這樣著急催促我?」

黔婁等人苦苦勸說,他一概不聽。

等梁武帝下詔授以他兵符,令他統率各路軍馬救援漢中,這時,北魏已攻佔了兩晉壽郡。

蕭淵藻將要到來前,元起大肆收拾行裝,把儲備的糧食器械都準備帶走。

蕭淵藻入城後,向元起要匹好馬,他說:「小一毛一孩子,要馬幹什麼。」

淵藻惱恨,乘他醉酒把他殺死。

元起部下包圍成都,大哭並追問原因,淵藻害怕,謊稱:「天子有詔令。」

眾人才散去。

於是他向朝廷假報元起謀反,武帝對此懷疑。

有官員追加彈劾,要求取消他的爵位封地,武帝下詔減去一半封邑,封為松滋縣侯。

元起舊時部下廣漢人羅研到朝廷上為他訴冤,武帝說:「果然與我料想的一樣。」

於是派人去責備蕭淵藻說:「元起平益州是為你報仇,你殺他卻是為仇人報仇,忠孝之道哪裡去了?」

貶蕭淵藻官號為冠軍將軍。

追贈元起為征西將軍,賜鼓吹儀仗一部,謚為忠侯。

當初,元起在荊州時,刺史隨郡王蕭子隆上奏齊帝薦他作從事別駕,荊州別駕庾蓽堅決不同意,元起很惱恨他。

後來梁武帝的軍隊到建康城下,庾蓽在城裡很害怕。

平定建康後,元起先派人把庾蓽接出來,對別人說:「庾別駕要是被亂兵殺了,我就沒法說清楚了。」

於是贈送庾蓽許多錢財。

少年時有一次到他家在西沮的田舍,碰上有和尚登門乞討,他有稻米近二十斛,全都施捨給和尚。

當時人們稱讚他這兩件事辦得有氣量。

元起剛被委任為益州刺史時,路過江陵接他的母親,他母親信奉佛教,正在家裡頭做佛事,不肯離去。

元起拜請她和自己同行。

他母親說:「你貧賤家的孩子忽然得到了富貴,怎麼會保持長久?我寧可死在這裡,也不能和你一起陷進災禍。」

元起行至巴東,聽到蜀地動亂,讓蔣光濟卜筮,碰上《蹇》卦,長歎道:「我難道是鄧艾而碰上這種事了嗎?」

後來果然應了卜筮的結果。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