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蕭淵明傳:從小一便受梁武帝的喜一愛一,被封為貞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蕭淵明傳

南史白話文

蕭淵明傳

蕭淵朗的弟弟蕭淵明,字靖通。

從小一便受梁武帝的喜一愛一,被封為貞一陽一侯。

太清元年(547),他任豫州刺史,百姓們到朝廷上表,陳敘了他的德政,將碑樹立在州門內。

當石匠從肥陵採來做碑的石頭時,蕭淵明請廚夫設帳,召集了很多人,親自領人將石碑運到州里。

知道的人取笑他,說:「這是大人自己立碑,並不是州人啊。」

梁武帝接納了侯景,大舉出兵攻打北方,派南康王蕭會理領兵,蕭淵明上表請求同行。

因為他一再請求,武帝准許了。

蕭會理當時已到了宿預,詔書又下,改派蕭淵明代蕭會理為都督,率領水陸諸軍前往彭城,準備大舉進攻。

皇帝下敕書說:「侯景立志掃除鄴、洛,以報仇雪恥。

他先率大軍,見機行動。

你們眾軍可只行到寒山,停下築堰,引水淹彭城,大水一氾濫,孤城就會自滅,要謹慎,不要輕舉妄動。」

蕭淵明的軍隊到距離呂梁十八里處,修築了寒山堰用來淹彭城,水漲到城牆上的矮牆,只剩下三板高沒淹。

魏派將領慕容紹宗前去救援彭城。

蕭淵明提不出謀略,他的號令沒有部隊聽從,每當將領們向他問事,他就生氣地說:「我自會隨機應變,不要多嘴。」

將士各自去搶掠當地的居民,蕭淵明不能制止,只有他自己那支軍隊沒有搶掠。

慕容紹宗領兵到達以後,決開了堤堰,蕭淵明派將領去救援,但沒人肯率兵出擊。

魏軍轉而進攻,人們都非常害怕。

胡貴孫對趙伯超說:「不作戰還要等待什麼?」

趙伯超嚇得不敢回答。

胡貴孫便入陣苦戰,趙伯超領著大軍不敢救援,並說:「和敵人作戰肯定失敗,不如保全軍隊早些回去。」

他便讓人備好良馬,載上自己的一愛一妾逃走。

胡貴孫戰死。

趙伯超的兒子趙威正準備前去接戰,趙伯超擔心他出兵,派人去把他召回,於是父子一起南歸。

蕭淵明這時正喝得大醉不能起來,軍隊大敗,蕭淵明被俘。

北方人感激他不讓軍隊侵掠民眾,稱他為「義王」。

當到魏以後,魏帝召見蕭淵明和他的眾將領,給他鬆開繩索,將他們送往晉一陽一。

勃海王高澄用隆重的禮儀來接待他,對他說:「先王和梁王和好了十多年,聽說他作了禮佛文,常說要奉送給魏主和先王,這是梁主的厚意,沒想到一朝失信,才招致紛爭和侵擾。」

魏因此想與梁通好,派人帶著蕭淵明的信去見梁武帝,梁武帝才寫信去問候高澄。

東魏任蕭淵明為散騎常侍。

後來聽說國家喪亂,他不分晝夜地哭泣。

魏平定了江陵,齊文宣派人送蕭淵明到梁,並讓以前所俘的梁將湛海珍等都隨蕭淵明回去,同時命上一黨一人王渙帶兵去送他們。

當時,太尉王僧辯、司空陳霸先在建康,推晉安王蕭方智為太宰,都督內外軍事。

按照以往的制度設置百官。

王渙的軍隊漸漸接近建康,信給王僧辯,請求他們出迎,王僧辯不肯。

後來,王渙攻破了東關,殺了裴之橫,王僧辯害怕了,才接納了蕭淵明。

於是梁軍東渡,齊的軍隊回到了北方。

蕭淵明到了建康,望著朱雀門放聲大哭,到達住所才止住悲聲。

一路上,人們向他問候,他都是哭著回答。

蕭淵明改承聖四年(555)為天成元年,在境內大赦。

他以蕭方智為太子,授王僧辯為大司馬,派兒子蕭章馳往齊拜謝。

齊對待蕭淵明和王僧辯的使者,食宿供給及宴會都很豐厚,和對待梁武帝的使者一樣。

後來陳霸先殺了王僧辯,再次扶持晉安王,也就是梁晉帝,而以蕭淵明為太傅、建安王,通知齊說:「王僧辯一陰一謀反叛篡權,所以誅滅了他。」

仍然請求稱臣於齊,永做齊的藩國。

齊派行台司馬恭與梁人在歷一陽一訂立盟約。

第二年,齊人徵召蕭淵明,陳霸先仍稱藩臣,即將派使者護送蕭淵明赴齊時,蕭淵明背上長疽而死。

當時王琳與陳霸先互相對抗,齊文宣派兵送永嘉王蕭莊去梁當國君,追諡蕭淵明為閔皇帝。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