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孔:祖父道隆,位居侍中。父親靈產,泰始年間(465~471),任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孔

南史白話文

皂字德璋,會稽山一陰一人。

祖父道隆,位居侍中。

父親靈產,泰始年間(465~471),任晉安太守,有隱遁之志。

在禹井山建立了一座館舍,侍奉道規非常一精一心。

吉日在安靜的屋子裡朝四個方向朝拜,淚流不止。

一次東出路過錢塘城北面,便在舟中遙拜杜子恭墓。

從這裡直到都城,他面朝東坐著,不敢背對或側對。

元徽年間(473~477),為中散大夫,很懂得星文,喜歡術數。

齊高帝輔政,沈攸之起兵,靈產告訴高帝說:「沈攸之的兵眾雖然很強,但是以天時運數來看,沒有什麼作為。」

高帝驗證了他的話,提拔他做光祿大夫,用竹箱盛著靈產抬上靈台,讓他佔候吉凶。

贈給靈產白羽扇、白几案,說:「您有古人之風,所以贈給您古人的衣服。」

當時的人都認為十分榮耀。

皂少年時在學問的涉獵上有很好的聲譽,太守王僧虔見到後非常重視,任用他為主簿。

後來舉為秀才,又陞遷為殿中郎。

高帝做了驃騎,取他為記室參軍,與江淹一齊掌管辭筆。

擔任尚書左丞,遇到了父親的喪事離職。

和他的哥哥仲智回到了他們父親的山舍居住。

仲智的妾李氏驕妒無禮,皂告訴了太守王敬則把她殺掉。

永明年間(483~493),歷任黃門郎,太子中庶子,廷尉。

江東繼續使用晉朝時候的張、杜律二十卷,武帝留心法令,多次審訊囚徒,詔令獄官詳細地訂正舊注。

在此以前尚書刪定了郎官王植撰寫訂正的法律,上奏後,刪削其中的煩瑣有害的條文,采錄其中允當合理的部分,吸取張裴的注七百三十一條,杜預的注七百九十一條,或者二家兩種解釋意義才完備的,又取了一百零七條,他們的註解相同者取了一百零三條,集結為一本書,共一千七百三十二條,為二十卷。

皂請求交付外界詳細校訂,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詔令採納了他的意見。

於是公卿八座參議,考正舊注,有可輕可重的地方,竟陵王蕭子良的意見大多使它從輕。

其中朝官們議論不能斷定的,則按皇上的意見裁決。

到了永明九年,皂奏表呈上《律文》二十卷,《錄序》一卷,又設置了律學助教,依照《五經》的例子,詔令答覆依照他的意見執行,事情終於沒有落實。

轉為御史中丞。

建武初年,他做平西長史、南郡太守。

皂因為魏朝連續南侵,百姓死傷,便上表陳述了通和的策略,明帝不聽從。

徵調為侍中,沒有上任,留在本來的職位上。

皂風韻清疏,喜好文章和吟詠,飲酒七八斗。

和他的表兄張融情趣相合,又和琅笽的王思遠、廬江的何點、何點的弟弟何胤都很要好,不喜歡世俗事務。

居住的宅院裡營建了許多山水,在小桌前獨自飲酒,別無雜事。

門庭以內,雜草不剪。

當中有青蛙的叫一聲,有人問他說:「想做陳蕃嗎?」

皂笑著回答說:「我拿這可以當作兩部樂隊,何必傚法陳蕃!」王晏曾經奏著樂等候他,聽到了群蛙亂叫,說:「這叫一聲很聒人耳朵。」

皂說:「我聽樂隊,還不如這。」

王晏的臉色非常慚愧。

永元元年(499),他擔任都官尚書,調為太子詹事,加任散騎常侍。

三年,皂得病,東昏侯將他排除,用一床一把他抬走,因此病情加重,於是死去。

贈他為金紫光祿大夫。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