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荀伯玉傳:祖父荀永,是南譙太守。父親荀闡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荀伯玉傳

南史白話文

荀伯玉傳

荀伯玉字弄璋,廣陵人。

祖父荀永,是南譙太守。

父親荀闡之,是給事中。

荀伯玉在宋朝做官,擔任晉安王劉子勳的鎮軍行參軍。

泰始初年,跟隨劉子勳起事。

等事敗回到京城,靠占卜掙錢為生。

齊高帝鎮守淮一陰一,荀伯玉擔任高帝的冠軍刑獄參軍。

高帝為宋明帝所懷疑,被徵調擔任黃門郎,深懷憂慮,一次他看見水澤中有一群鶴,便命筆歌詠道:「八風舞遙翮,九野弄清音,一摧雲間志,為君苑中禽。」

他把詩拿給荀伯玉深入指點,荀伯玉勸高帝派遣幾十個騎兵進入魏朝邊界,安頓下來,打出旗號。

魏軍果然派遣了數百名游一動的騎兵在邊界上巡邏,高帝把情況上報。

還怕不能留下,就讓荀伯玉占卜。

荀伯玉說不能成行,而高帝終於恢復了本來的職務。

由此他很受親待。

高帝原來有個舊吏東莞人竺景秀曾因過錯被囚禁在作部,高帝對荀伯玉說:「您近來看過竺景秀沒有?」

回答說:「多次前去看他,對他備加責斥,他說『如果允許我自新,一定要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高帝很滿意他的答話,便把竺景秀放了,後來終於成為忠信之士。

後來他跟隨高帝回京,被任命為奉朝請。

高帝讓他主持家事。

武帝免去了廣興的職務回京,建了一座別宅,派人從大宅中去掘幾棵樹,荀伯玉不給,馳馬報告了高帝。

高帝很稱讚他。

高帝做了南兗州刺史,荀伯玉隨從轉為鎮軍中兵參軍,兼廣陵令。

起初,高帝在淮一陰一,荀伯玉請假回到廣陵,夢中登上了廣陵城的南樓,上面有兩個青衣小童告訴荀伯玉說:「草中肅,九五相追逐。」

荀伯玉看城下人頭都有草。

泰始七年(471),又夢見高帝乘船在廣陵北面的小洲,兩腋下面有翅膀而不能舒展。

荀伯玉問怎麼才能舒展,高帝說:「推後三年。」

荀伯玉在夢中自稱是咒師,共六次唾咒他,有六條龍出來,兩腋下的翅膀都舒展開了,又都合上。

元徽二年(474),高帝攻破了桂一陽一,威名大震,五年而廢掉了蒼梧王,他對荀伯玉說:「您的夢現在就要生效了。」

升明初年,他仍然擔任高帝的驃騎中兵參軍,兼濟一陽一太守。

霸業建立以後,荀伯玉忠誠盡心,常常在身邊警衛,加任他為前將軍,大受信任。

齊朝建元元年(479),被封為南豐縣子,擔任豫章王司空咨議,太守職務依舊。

當時武帝在東宮,自以為年長,與高帝同創大業,朝廷的事情不論大小,全部專斷,有很多都違背制度。

身邊人張景真被他偏狹地信任,又非常奢侈。

武帝拜陵回來,張景真穿著白衣服乘坐著彩繪的小舟,坐在胡一床一上。

觀看的人都懷疑是太子,內外都很害怕,沒有人敢說話。

驍騎將軍陳胤叔事先已經陳述了張景真和太子前後的得失,荀伯玉趁著武帝拜陵之後,秘密啟奏,皇上大怒。

豫章王蕭嶷平素就受到一寵一幸,正因為武帝是長嫡子,又南郡王兄弟並列,所以以武帝為太子,到現在有了改換的意思。

武帝東還,派文惠太子、聞喜公蕭子良宣讀敕令進行詰責,並且把張景真的罪狀給他看,讓他用太子的命令把張景真抓起來殺掉。

陳胤叔於是告訴武帝,都說是荀伯玉告訴皇上的。

武帝擔憂恐懼,稱病一月有餘。

皇上的怒氣不消,白天躺在太一陽一殿,王敬則直接進入叩頭,啟請前往東宮以安慰太子。

高帝沒有說話,王敬則於是大聲宣讀聖旨前往東宮,命令人們進行裝束。

又敕令太官設下餚饌,秘密派人報告了武帝,讓他奉迎。

於是呼左右的人找好車子,高帝一點也沒有行動的意思。

王敬則找衣服讓高帝穿上,便拉著他坐上車子。

於是便去了東宮,召見諸王宴飲,接著游了玄圃園。

長沙王蕭晃抓住了華蓋,臨川王蕭映手拿著雉尾扇,聞喜公蕭子良拿著酒槍,南郡王行酒,武帝與豫章王蕭嶷以及王敬則自己捧著餚饌。

高帝大飲一通,賜給武帝以下的人喝酒,都大醉盡歡,傍晚才離開。

這天如果沒有王敬則,則東宮差不多就要被廢除了。

高帝很看重荀伯玉的盡心,越發受到信任,讓他掌管軍國秘密大事,權力超過了朝中大員。

每次暫時休假,車馬盈門。

他曾經遭到母親的喪事,穿上喪服的那天,左率蕭景先、侍中王晏同車前往弔唁。

五更的時候便乘上了有車衣遮蓋的巾車,離荀伯玉的宅院還有大約二里地,王侯朝士已經站滿了巷子,到了打鼓結束的時候還沒有走到跟前,司徒褚彥回、衛軍王儉都從後方陸續走到了前面,又倚在廳堂裡呆了好久。

宮中下詔派中書舍人徐希秀斷哭止客,過了好久才得以弔唁。

等出來以後,二人又饑又乏,氣息細弱,切齒憤恨流於外表。

第二天入宮,便說:「我們所見的二宮門和齋門跟荀伯玉家相比,正可以張羅捕雀。」

接著又說:「外面議論說,千敕萬令,不如荀公一命。」

武帝深深怨恨荀伯玉,高帝臨死的時候,指著荀伯玉囑托給武帝。

武帝即位,荀伯玉擔心害怕。

皇上聽說了,因為他和垣崇祖要好,垣崇祖的田業在江西,擔心他們互相煽動作亂,加意撫一慰他們,荀伯玉才安心了。

永明元年(483)他與垣崇祖一齊受到誣告而被處死,而陳胤叔為太子左率。

呂文顯慨歎說:「荀伯玉能為太祖謀劃而不能自謀,難道不是天意麼!」

起初,荀伯玉微賤的時候,有善於看墓地風水的人對他的父親說:「您家墓地一定會出暴貴者,只是不能長久罷了;又會出失行的女子。」

荀伯玉聽了說:「早晨聽了道,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不久,荀伯玉的姐姐要嫁人,第二天應當出門,頭天晚上卻隨著別人逃去,家裡的人尋找不到。

後來終於出家為尼。

荀伯玉也終於敗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