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伏繠傳:在齊時曾任東一陽一郡丞、鄞縣令。當時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伏繠傳

南史白話文

伏繠傳

伏日恆,字玄曜,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傳授,能說玄理,與樂安人任日方、彭城人劉曼都很有名。

在齊時曾任東一陽一郡丞、鄞縣令。

當時伏日恆的父親伏曼容已經辭官隱居,朝廷經常讓伏日恆在外任職,讓他有能力贍養父母。

梁武帝登基後,伏日恆兼五經博士,和吏部尚書徐勉、中書侍郎周捨總管五禮之事。

伏日恆又出任永一陽一內史,在郡時,為政十分清廉,百姓安寧,郡中人何貞秀等一百五十四人一起到州中敘說了這個情況,湘州刺史便把伏日恆為政的情形上奏了朝廷。

皇帝下詔後發現有十五件事被吏人所懷念,皇帝很讚賞他。

伏日恆陞遷為新安太守,在新安,他與在永一陽一時同樣清廉。

百姓中有交不上賦稅的,伏日恆就用太守的公田米來幫助他們。

新安郡中盛產苧麻,但伏家人卻沒有麻可以製作繩子,他就是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

新安郡所屬的始新、遂安、海寧三縣,同時為他立祠。

後徵召伏日恆為國子博士,領長水校尉。

當時任始興內史的何遠一直以清廉聞名,梁武帝提拔他為黃門侍郎,不久又升為信武將軍,監吳郡事。

伏日恆認為自己的名聲和資格都在何遠之前,他的清白被府吏們稱讚,但何遠多次被破格提拔,伏日恆只是逐級提升而已。

他心中不滿,常托病在家中。

不久,他請假到東一陽一去為妹妹辦喪事,便趁機留在了會稽,在那裡蓋了房子,並上表要求辭職,皇帝下詔任他為豫章內史,他才出來拜謝。

書侍御史虞日爵上奏說:「聽說豫章內史伏日恆,去年請假,以為妹妹辦喪事為理由,趁機停留在會稽不回。

他去東一陽一時,賣了房屋宅院及車馬,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他那時就不打算回來了。

伏日恆曾掌管兩個地方,很少貪一污,這本是為政的本分,怎麼能以此稱功?他常說自己的才能品望在何遠之上,而何遠以清廉被拔擢,名望地位越來越高,伏日恆深懷怨恨,在他的言語和神態中都表露出來。

皇上居高臨下,明察秋毫,知道他的私心,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下詔說:『國子博士、領長水校尉伏日恆為政清廉公平,應加以鼓勵,不要使他產生怨望,以致有損士風,可任命為豫章內史。

』哪有臣子得到這樣的詔書而不嚇得魂飛魄散而向有司去請罪的?而伏日恆卻冒得恩一寵一而不辭,這種苟得之物實在令人羞恥。

所以現今士人四分五裂,路人議論紛紛,尋求和分析其心跡,沒有一點可以寬恕的。

請將伏日恆以大不敬論罪。」

皇帝有詔不加追究,伏日恆因此得到豫章內史的職務。

伏日恆又被徵召為給事黃門侍郎,領國子博士,未赴任而去世。

當初,伏日恆的父親伏曼容和樂安的任遙都和齊太尉王儉很親近,任遙的兒子任日方和伏日恆也都被王儉所深知。

不久,任日方的才情和所遇都比較好,到齊末已擔任了司徒左長史,伏日恆卻仍獨停滯於參軍事這一職務,直到死時名位才大致相符。

伏日恆一向儉樸,使用的車馬和服飾都很簡陋。

他表面上希望退隱和追求安寧,內心卻不免有和人競爭的想法,因此受到當時人的譏諷。

但他能夠推薦後進者,常常自以為不足,年輕的讀書人因此而喜歡依靠他。

伏日恆的兒子叫伏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