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王華傳:祖父王薈,是衛將軍、會稽內史。父親王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王華傳

南史白話文

王華傳

王華字子陵,是王誕同一曾祖的弟弟。

祖父王薈,是衛將軍、會稽內史。

父親王纂,是司徒右長史。

晉安帝隆安初年,王恭起兵討伐王國寶,當時王纂遇到母親的喪事呆在家裡。

王恭發出討伐檄文,下令起兵,王纂立即聚眾響應,以女兒為貞烈將軍,以妻子為屬官。

後來王國寶死去,王恭傳令讓王纂罷兵。

王纂起兵的時候,殺人很多,到現在已經控制不住,於是便舉兵以討伐王恭為名。

王恭派劉牢之進擊王纂,王纂敗逃,不知逃到了什麼地方。

長子王泰被王恭所殺。

王華當時十三歲,就在軍中,與王纂互相失散,隨著和尚釋曇冰逃跑,讓他提著衣物跟在後面,津渡的巡邏兵都很懷疑他們。

王華走得慢,曇冰罵道:「奴才懈怠,跟不上我!」用棍子捶了王華好幾十下,眾人才不懷疑了,因此得以免禍。

後來遇到赦免,回到了吳地,因為父親存亡不明,所以他穿布衣,吃菜飯,不與人交遊達十幾年。

宋武帝想徵召利用他的才幹,於是便為王纂發喪,讓王華照禮服喪。

服喪完畢,武帝北伐長安,當時兼任鎮西將軍、北徐州刺史,召王華為州主簿。

後來為別駕,歷次任職都很有名。

文帝鎮守江陵,他擔任西中郎主簿、咨議參軍。

文帝尚未親理政事的時候,完全委任給司馬張邵。

王華好勝,不想讓別人在自己前面。

張邵一性一格豪邁,每次行動常常帶著很多隨從。

王華則是出入乘坐牛車,隨行的不過兩三個人,故意與他形成對照。

曾經有一次和他相逢,王華假裝不知道是張邵,對左右的人說:「這人儀仗十分盛大,一定是殿下吧!」於是便下了牛車,立在道邊,等張邵到了,才大吃一驚。

張邵曾經穿白衣登城,被王華所彈劾,張邵獲罪被調走,由王華代任司馬。

文帝即將入京繼承帝位,因為少帝陷害,不敢東下。

王華說:「先帝對天下立有大功,四海歸服。

雖然繼承人不循正軌,但是威望不改。

徐羨之是個中等才能的寒士,傅亮是個平民書生,並非有晉宣帝、王大將軍的心意是很明白的。

害怕像廬陵王那樣嚴斷,將來必定不能自容。

殿下寬宏仁慈,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而且越過名次前來奉迎,希望能有大德,紛繁議論,恐怕都不正確。

徐羨之、傅亮、謝晦又要與檀道濟、王弘五人同功,誰肯相讓,看來必定不能成功。

今天前往接受徵召,不須有任何顧慮。」

文帝聽從了,說:「你又想做我手下的宋昌了。」

於是便留下王華總管後方。

皇上即位,以王華擔任侍中、右衛將軍。

在此以前,會稽的孔寧子擔任文帝的鎮西咨議參軍,以文才受到欣賞,到現在當了黃門侍郎,兼任步兵校尉。

孔寧子先前曾做何無忌安成國的侍郎,回到東部修建宅院,門樓蓋得可以容下高高的華蓋,鄰里都笑話他。

孔寧子說:「大丈夫有什麼固定的狀況呢?」

孔寧子與王華都有富貴的願望,自從徐羨之等人掌權,二人就日夜在文帝面前構陷他們。

孔寧子曾經東歸到金昌亭,左右的人想把船停泊在那裡,孔寧子命令離開那裡,說:「這裡是殺君亭,不可停泊。」

王華常常閒居吟詠,常常朗誦王粲的《登樓賦》說:「希望天下能政治清平,憑借大道而施展才力。」

平時出入遇著了徐羨之等人,經常切齒怒罵。

他慨歎說:「還能見到太平的時代嗎?」

元嘉二年(425),孔寧子去世。

三年,殺了徐羨之等人。

王華升為護軍將軍,侍中職位仍舊。

宋代的時候,只有王華和南一陽一劉湛不作謙讓,得官就做,以此為習慣。

王華的處事與常人不同,他不曾參加宴席聚會。

終身不飲酒,有宴會的地方不去。

如果有人談論事情,乘車到了門上,主人便坐車出去迎上。

後來王弘輔佐大政,而王弘的弟弟王曇首被文帝所信賴,與王華同等。

王華常常說自己的力量用不完,屢屢感歎說:「宰相同時並存幾個人。

天下怎麼會得安寧?」

元嘉四年死去,年齡四十三歲。

元嘉九年,以殺死徐羨之的功勞,被追封為新建縣侯,謚號為宣。

孝武帝即位,配享文帝廟庭。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