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顧琛傳:祖父顧履之,父親顧拇,都做司徒左西曹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顧琛傳

南史白話文

顧琛傳

顧琛字弘瑋,吳郡吳縣人,是晉代司空顧和的曾孫。

祖父顧履之,父親顧拇,都做司徒左西曹掾。

顧琛一性一格謹嚴,不追求浮華,最初做官擔任州從事、駙馬都尉,逐步升為尚書庫部郎。

元嘉七年(430),文帝派到彥之經營河南,大敗,丟棄了全部兵甲,武庫因此空虛。

文帝舉行宴會,有從外部歸降的人在座,皇上問顧琛倉庫中的兵甲還有多少,顧琛假稱還有十萬人的甲仗。

過去武庫中的兵甲要保密,不能說有多少,皇上發問以後,就追悔失言。

等顧琛假言作了對答,皇上非常滿意。

尚書寺門有規定,八座以下官員跟隨進入的侍從人數各有不同,不能混雜其他人士。

顧琛因為同族的顧碩是寄名在尚書張茂度門下,而與顧碩同席就坐。

第二年因此獲罪被貶官出去,免去了中正職務。

凡是尚書省的官員,犯了大罪就免去官職,犯了小罪就貶官調出,調出去的一百天以內無人代替,允許回返本職。

顧琛則被彭城王劉義康所邀請,第二次補為司徒錄事參軍。

元嘉十五年,調出擔任義興太守。

起初,劉義康邀請顧琛進入幕府,打算委任擔當心腹職務,顧琛不能侍奉劉湛,所以不久就被排斥到外面。

十九年,調為東一陽一太守,想用顧琛防備彭城王劉義康,顧琛堅持推辭,違背了旨意,被黜免回家多年。

後來元兇劭殺死皇上,自立為帝,分出會稽五郡設置了一個州,以隨王劉誕為刺史,便以顧琛為會稽太守。

劉誕起義,加封為冠軍將軍。

事情平定後,調為吳興太守。

孝建元年(454),任吳郡太守,因為起義的功勞,封為永新縣五等候。

大明元年(457)吳縣令張閏由於為母親居喪違背禮教,交給了廷尉進行處罰。

錢塘令沈文秀被彈劾違謬,應該連坐。

顧琛向眾人宣稱,「張閏被彈劾的事一開始,我就屢次申明情況」,又說「要上奏皇上,讓沈文秀留在縣裡」。

孝武帝大怒,說顧琛是把惡名推給皇上,免了他的官職。

顧琛的母親年老了,於是他便呆在家裡。

顧琛和前西一陽一太守張牧,一塊在司空竟陵王劉誕手下任職,劉誕反叛,派門客陸延稔送信授予顧琛及其子弟官職。

當時孝武帝因為顧琛平素結交侍奉劉誕,或許會有異志,便寫信讓吳郡太守王曇生殺死顧琛案子。

正好陸延稔先到,顧琛等人便抓起來把他殺掉,派兩個兒子送陸延稔的頭上報。

孝武帝所派的誅殺顧琛的使者也到了,從而被免罪。

顧琛的母親孔氏年齡已經一百多歲,晉安帝隆安元年(397),琅笽人王貵在吳中作亂,以他的女兒為貞烈將軍,全部以女人為屬官,以孔氏為司馬。

孫恩作亂以後,東方發生饑荒,人吃人,孔氏放出家中的糧食來救濟鄉人,救活的人很多,他們生的子女許多都是以孔為名字。

顧琛仍然擔任吳興太守,第二年因為郡裡有很多人搶錢和盜鑄錢幣而被免官。

曾做過都官尚書。

廢帝即位,他任吳郡太守。

起初,顧琛在景平時期(423~424)擔任朝請,告假回到東方,天晚時走到方山。

當時商旅有幾十隻船,都停泊在岸邊,有一個人黑衣服、高頭巾,拿著鞭子趕開其他船說:「顧吳郡的人馬很快就要到了,應該停泊在這裡。」

於是眾船隻各向東西讓開。

不一會,有一個穿著便裝的人到了,力量很少,仍然停在原來的地方,人們問:「顧吳郡什麼時候到?」

船上的人答道:「此處沒有顧吳郡。」

又問:「這是誰的船?」

回答說:「顧朝請罷了。」

大家無不驚奇。

顧琛心裡暗自知道這是一個好的徵兆,於是發誓說:「如果得了吳郡,一定要在這裡立一座廟。」

現在他果然掌管了吳郡,於是就立廟於方山,號稱白馬廟。

明帝泰始初年(465),他與四方眾人一同造反。

兵敗,帶著母親逃往會稽,台軍到了以後,歸降,後來擔任員外常侍、中散大夫。

去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