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字雲英,是齊武帝的第二個兒子。
自幼聰敏。
武帝在贛縣任職的時候,與裴後關係不協調,派人用船送裴後回京城,已經上路了,蕭子良當時年紀幼小,在廳堂前很不高興。
武帝對他說:「你怎麼不讀書?」
蕭子良說:「我一娘一在哪裡?為什麼還要讀書!」武帝感到很奇異,便召裴後回到了縣裡。
他在宋朝做官任邵陵王友。
當時宋朝國運衰落,諸王都很弱小,所以不廢除這一官職。
升明三年(479),擔任會稽太守,都督五郡。
封為聞喜公。
宋朝元嘉年間(424~453),凡事都責成縣郡去辦,孝武帝以後,徵求急速,因為郡縣遲緩,才開始派遣台使,從此公役經常攪擾。
高帝即位,蕭子良陳述了這一情況,請求消除它的積弊。
蕭子良重道義、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極高的德行,很早就死去,蕭子良便賜給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個人的賦稅,供給她柴草。
郡門下有虞翻的舊一床一,虞翻罷任回家,便把一床一給他送了回去。
後來蕭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齋,收集了許多古人的器一具衣服佈置在裡邊。
夏禹廟裡有很多人在祈禱,蕭子良說:「大禹同情罪犯表彰仁人,飲食簡單提倡節約,服玩果品,就足以表達誠意了。」
讓人們每年只獻一些竹簾竹蓆為止。
當時有個山一陰一人孔平,到蕭子良那裡告他嫂子買米欠錢不還。
蕭子良慨歎說:「從前高文通與寡一婦嫂子打田地官司,內容和這不同。」
便賜給米錢以償還孔平。
建元二年(480),穆妃去世,他辭了官,仍然擔任丹一陽一尹,打開私人糧倉救濟所屬縣中的貧苦人。
在這以前太妃在七月去世,蕭子良在八月得到了消息。
在舉行一週年的祭禮時,懷疑應該等待南郡王。
尚書王儉提出建議,認為「禮有倫理次序,義不徒然虛設。
如果遠處的就不等待,近處的必須等候,這樣禮數上既相違背,內心裡也無可取。
如果懷疑兄弟居住在一起,吉凶混雜,那麼從遠處回來的兒子,自然應該另外設立門庭,直到喪事辦完,靈宴和祭奠,要依靠在家的人,兩次週年時都進行哀悼。
庶子在家,也不等待嫡子。
何況太子妃是王室的正式體現,中軍將軍居於嫡長子的重要地位,在天朝又掌握大權,由他處理更加不應再有懷疑。
我認為應該不去等待,中軍在兩週年祭祀後穿上朝服的時候,聞喜公只需要致哀,不接受弔慰。
等到聞喜公改除喪服,兄弟也應該相聚在一起交流感情,不接待賓客」。
皇上依從了他的建議。
武帝即位,封他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任都督。
永明二年(484),擔任護軍將軍,兼司徒。
四年,晉陞為車騎將軍。
蕭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好尚,禮遇賢才,喜一愛一文士,他處於很高的地位,而嚮往賓客,天下有才學的人都聚集到了他這裡。
他善於做一些很出眾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為他們擺出瓜果和飲料,標舉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貴的作品,都找到讓他們抄寫下來。
當時皇上剛剛開始處理政務,水災旱災不斷發生,蕭子良秘密上奏,請求免除拖欠的租子。
又建議放寬刑罰,停息徭役,減輕賦稅。
並且陳述「錢幣的鑄造年代久遠,一般都已經殘缺,江東的大錢,連十分之一也不存在了,公家所接受的錢,必須輪廓完整,於是買本一千,要加子七百,無處可以求告,棍打警告相繼而來。
尋找完整的來使用,也不多算,往復進行貿易,一定不會有積聚,只會讓小民們常常遭受困苦。
而且錢和布伴隨使用,作為制度非常長久,有時聽說長官要讓繳納稅錢,前進就違背了舊的規定,後退則會有人投機取巧」。
永明五年,他擔任了司徒,配給儀仗二十人,侍中職務依舊。
移居到雞籠山的西邸,聚集學士抄錄《五經》和百家著作,依照《皇覽》的體例編成了《四部要略》一千卷。
招請名僧,講論佛法,創造經唄新聲,佛教風氣的興盛,在江東前所未有。
武帝喜歡射野雞,蕭子良上書勸諫。
在這以前左衛殿中將軍邯鄲超曾經上書勸諫不要射野雞,武帝因此而停止了,時間久了,邯鄲超終於被殺死。
永明末年,皇上將要重新去射野雞,蕭子良重又勸諫,前後所提的意見,皇上雖然沒有完全採納,他卻深受一寵一愛一。
他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歡佛教,非常友一愛一。
蕭子良敬信尤其虔誠,多次在家園中營辦齋戒,大批會集朝臣和眾僧,甚至於送飯倒水,有時親自去幹,世人頗以為有失宰相的體統。
他勸人為善,從不厭倦,由此終於有了很大的名聲。
永明八年,配給他三望車。
九年,京城發大水,吳興特別嚴重,蕭子良開倉救濟貧苦有病不能維持的人,在府第的北面設立官捨收養他們,供給衣服和藥品。
十年,兼尚書令、揚州刺史,本官依舊。
不久解除了尚書令,任命為中書監。
文惠太子去世,武帝到東宮檢查,見到太子的服飾儀仗,很多都超過規定標準,皇上大怒,因為蕭子良和太子要好,不曾向上奏明,讓皇帝知道,因而皇上對他非常不滿,大加斥責。
武帝生了病,詔令蕭子良帶著侍衛到延壽殿侍奉服藥。
蕭子良奏請讓和尚在殿門前誦經,武帝因此在夢中見到了祥瑞花。
蕭子良按照佛經宣示旨意,讓御府中做成銅花,插在御一床一的四角。
他日夜守在殿內,太孫每隔一天進去參見一次。
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內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經改變了服裝,人們議論懷疑要立蕭子良,不一會又甦醒過來,問太孫在哪裡,於是召東宮的衛士都隨著進宮,遺詔讓蕭子良輔政,明帝知尚書事。
蕭子良平時仁厚,對政治事務不感興趣,便推薦明帝,詔書說:「事情不論大小,都要跟蕭鸞商量。」
這正是蕭子良的願望。
太孫自從少年時候起,就養在蕭子良的妃子袁氏那裡,很受到慈一愛一,他在前些時候,曾經很害怕不能被立為繼承人,從此深深地忌恨蕭子良。
武帝死後遷出了太極殿,蕭子良住在中書省,皇帝讓虎賁中郎將潘敞的二百武士,屯駐在太極殿西階下面。
穿上喪服以後,諸王都出去了,蕭子良請求在棺材前停留,沒有允許。
蕭子良被晉陞職位為太傅,增加儀仗為三十人,本官依舊,解除侍中職務。
隆昌元年(494),加給他特殊的禮制,可以帶劍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趨步,贊拜不用報名,進而都督南徐州。
這年他病情很重,對身邊的人說:「門外應該有異常情況。」
派人去看,見淮河中的游魚無數,都浮出一水面向著城門。
不久去世,年齡三十五歲。
皇帝經常擔心蕭子良有異志,等他死後,非常高興。
詔令供給東園的秘密喪葬器一具,穿用最高級的袞冕服裝,在東府建立喪位,大鴻臚持節監護,太官早晨晚上呈送祭品。
又詔令追贈他為假黃鉞、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兼大將軍、揚州牧,綠綬帶,具備九服錫命之禮,使持節、中書監、王的職位依舊。
供給他九旒鸞輅、黃屋左纛、鍂車京車、前後部羽葆、樂隊,輓歌二部,勇士儀仗一百人,葬禮依照晉朝安平王的先例。
起初,豫章王蕭嶷葬在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在夾石。
蕭子良送到現場,望著祖硎山悲傷地感歎說:「北面瞻看我的叔叔,前面望著我的兄長,死後如果還有知覺的話,請把我埋葬在這裡。」
等他死後,便在這裡埋葬了他。
他所著的內外詩文數十卷,雖然沒有文采,卻有很多勸戒。
蕭子良死了以後,舊時的朋友都來弔喪,陸惠曉在府門遇到了袁彖,問他說:「近來事件紛紜,究竟是怎麼回事?王融被殺,魏准破膽。
路上人們議論紛紛,又說竟陵王未能安享天年,有這事嗎?」
回答說:「齊朝微弱,已經幾年了,臂膀和柱石大臣都完了,命運所餘下的,只是風一流名士罷了。
如果不立好君主,就無法鎮守和安定四海。
王融雖然是為自身打算,實際上是安定國家,遺憾的是他不能果斷處理事情,以至到了這種地步。
道路上的談論,自然是虛說,但是蒼生正遭受塗炭,正應當側耳細聽。」
建武年間(494~498),舊時的官員范雲上表建議為蕭子良立碑,事情沒有成功。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