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謝方明傳:他的祖父謝鐵字鐵石,職位是永嘉太守。父親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謝方明傳

南史白話文

謝方明傳

謝方明,是謝裕堂祖父的弟弟。

他的祖父謝鐵字鐵石,職位是永嘉太守。

父親謝沖字秀度,擔任中書郎,家在會稽,生病回家,被孫恩所殺,朝廷追贈為散騎常侍。

謝方明隨著伯父吳興太守謝邈住在郡中。

孫恩進犯會稽,東部諸郡響應,吳興人胡桀、郜驃攻破東遷縣,謝方明勸謝邈躲避他們,沒有聽從,賊軍到後被殺害,謝方明逃走免禍。

起初,謝邈舅舅的兒子長樂人馮嗣之和北方學士馮翊人仇玄達都投靠了謝邈,謝方明對他們的安排都很簡慢,二人都恨他,於是便與孫恩通謀。

劉牢之、謝琰等討伐孫恩,孫恩逃往臨海,馮嗣之等無法一同前去,正在重新聚合。

謝方明平時體質病弱,但是勇一猛果斷過人,他聯合謝邈的門生討伐馮嗣之等,把他們全部捉住並且殺死。

當時在兵亂之後,喜事喪事的禮儀都已廢除,謝方明整個家門遇禍,資產已無遺存,但辦理喪事非常盡力,幾個月喪葬完畢,清平時代的禮儀也無以超過。

不久,孫恩重新攻陷會稽,謝琰被害,於是懸賞捉拿謝方明很緊急。

謝方明在上虞用車載著他同母的妹妹逃奔東一陽一,由黃櫱嶠走出鄱一陽一,搭車回京,寄居在國子學。

歷經艱險,辛苦備嘗,而忠貞的一操一守,堅持沒有任何改變。

桓玄攻克了建鄴,丹一陽一尹卞范之勢力超越朝野,想把女兒嫁給謝方明,謝方明終於沒有回話。

桓玄聽說後很欣賞,便任命他為著作佐郎。

後來他的堂兄謝景仁舉薦他為宋武帝的中軍主簿,謝方明凡是知道的事情無不做好,武帝對他說:「慚愧沒有瓜衍的封賞,暫且要和您共享豫章的封國利祿。」

屢次加以賞賜。

謝方明嚴守信條,善於適應自己的地位和條件,即使是在昏暗的房室中,也沒有怠倦的表情。

他的堂兄謝混有很大的名氣,他只是在年節的時候拜訪一下罷了。

丹一陽一尹劉穆之在當時的權力很大,朝野的人士聚集,其中不到的只有謝混、謝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

劉穆之非常惱恨。

等謝混等人被殺後,謝方明、蔡廓到劉穆之那裡去,劉穆之非常高興,對武帝說:「謝方明可以說是名家駒,他和蔡廓應當安排為和三公位置等同的人,不要說還有更高的人材。」

不久,調轉為從事中郎,仍然擔任左將軍劉道憐的長史,武帝命令府中的眾多事務都要詢問和取決於他。

府中又調轉他為中軍長史,不久擔任了晉陵太守,又任命為驃騎長史、南郡相,委任和起初一樣。

有一次年終,江陵縣監獄中的罪犯罪行不分輕重,全部放假回家,讓他們過三天整以後回來,罪重的有二十多人,主簿以下官員無不疑懼。

當時晉陵郡送來的從前的主簿弘季鹹、徐壽之都跟隨在西部,堅持勸諫,認為過去雖然有這種事情,但可能是記載中說得過分,而且當今人情虛偽輕薄,不能用古代的節義來評價。

謝方明不予採納,同時把他們都放回去了。

囚犯和他們的父兄都驚喜流淚,覺得被處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到了期限有一個犯重罪的喝醉了酒不能歸來,耽誤了兩天便返回了。

還剩下一個囚犯十天沒有回來,五官朱干期請求會見,想自己去抓他。

謝方明知道是為了那個囚犯的事,便讓身邊人員去謝絕五官不用進來,囚犯一定會自己返回來。

囚犯在村邊徘徊,不敢自己返回,村裡的人都譴責他,並且帶人把他送回來,終於沒有逃跑的。

遠近的人都很歎服。

宋武帝接受天命,謝方明擔任了侍中、丹一陽一尹,有能幹的聲名。

調任會稽太守。

江東人口繁盛,風俗峻刻,以強欺弱,一奸一猾的官吏非常多,詔書一下,文教和拘捕相連續。

謝方明深深地通達政治,不拘文法,省略苛細條文,關鍵在於總體掌管。

貴族豪士,沒人敢於違犯禁令。

除去鄉伍的連坐辦法,判決擱置很久的訟案。

前後征伐,常常是兵力不足,都是借助於士人和平民,事情安定下來後,都讓他們回鄉務農。

而地方官不明智,給予和收取的關係錯誤,群眾工作做不好,必然受到阻礙。

謝方明刪簡一精一當,各方面都恰到好處,東部一帶都稱讚、歌頌他。

他的一性一格尤其一愛一惜人物,從不評論別人的是非。

承接前任官員,不改變他們的政策;一定要改變的,則漸漸改變,使人沒有痕跡可尋。

最後在官任上逝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