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任:父親遙,在齊朝時作中散大夫。遙的哥哥遐字景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任

南史白話文

窗字彥升,樂安博昌人。

父親遙,在齊朝時作中散大夫。

遙的哥哥遐字景遠,年少時學業勤勉,在家恭敬有禮,官作到御史中丞、金紫光祿大夫。

永明年間,遐因犯罪將要發配到荒涼邊地,遙懷揣訴狀謁見訴說,聲淚俱下,齊武帝聽了感到憐憫,遐終竟得於倖免。

遙妻為河東裴氏,有識有德。

有一次白天躺在一床一上,夢見一頂插著五色彩旗的傘扒四角懸掛著鈴鐺,從天上掉下來,其中一個鈴鐺掉到她懷裡,於是心裡悸一動而有孕。

請人占卜說:「必定生才子。」

後來生窗,身長七尺五寸,從小聰明靈透,被稱讚為悟一性一如神。

四歲能誦詩數十篇,八歲能寫文章,自己寫出《月儀》,文辭內容都很美。

褚彥回曾對遙說:「聽說先生有個好兒子,真為你高興。

正所謂有一百不算多,有一個不算少啊。」

窗從此名聲更大。

十二歲時,他叔叔晷善於識人,見到他叫著他的小名說:「阿堆,你是我們家的千里馬啊。」

窗對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間從沒有脫一衣休息過,一開口就流淚,湯藥飲食都要先親口嘗一嘗。

初次作官為奉朝請,後被薦舉兗州秀才,拜太學博士。

永明初年,衛將軍王儉兼丹一陽一尹,又用他為主簿。

王儉每次見到他的文章,必定向他再三表示傾心相慕之情,認為他是當世無雙,說:「自傅季友以來,幾十年才出了先生,若就孔門而論,恐怕已經得其真傳了。」

於是令窗作一篇文章,等讀過,說:「正是我心中想表達的意思。」

於是拿出自己所寫的文章,讓窗改正,窗於是改正數字。

王儉拍著几案感歎說:「後世誰知道是先生給我改的文章!」窗竟如此被他瞭解器重。

後來作司徒竟陵王蕭子良的記室參軍。

當時琅笽王蕭融有才氣,自以為天下無雙,等見到窗的文章,便恍然若失。

窗因父親去世而離職,極度悲痛三年之後,身一體虛弱地柱著枴杖才能站起來。

齊武帝對窗伯父遐說:「聽說窗哀痛過度超越禮節,使人擔憂,如有什麼意外,不光你們家喪失了寶物,也可惜了當世之才。

要好好勸勸他。」

遐讓他吃些東西,當時勉強嚥下,回去就又吐了出來。

他父親遙吃檳榔,經常咀嚼,臨死時曾要檳榔吃,但剖開百來個,沒有一個好的,窗也有此嗜好,所以深為此遺憾,於是終生不再嘗檳榔。

接著又遭逢母親去世,窗已經因悲痛而衰弱不堪,每當痛哭而昏厥,半天才能甦醒過來。

於是在墓旁搭起草屋,住在這兒守墓以盡喪禮。

他經常趴著哭泣的地方,已經不長草了。

窗平時身一體強壯,腰圍挺粗,這喪服期滿後形容枯槁,難以辨認。

齊明帝蕭鸞很器重他,準備對他大力提拔,但被不喜歡他的人說了壞話,就只是委他作了太子步兵校尉,掌管東宮書記。

蕭鸞廢掉廢帝鬱林王蕭昭業,立廢帝海陵王蕭昭文,此後蕭鸞侍中、中書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封宣城郡公,讓窗為他起草就職謝恩的章表。

寫成後,蕭鸞討厭其中有對自己貶損的言辭,很是惱火,於是窗在後來蕭鸞稱帝以後整個建武年間位置也超不過列校。

窗尤其擅長文章,很仰慕傅亮的無窮才氣,當時王公的表章奏疏都請他代筆,他下筆即成,不加修改。

沈約為一代辭宗,也對他很是推重。

永元年間,窗對幸臣梅蟲兒曲意奉迎,東昏侯為帝時下旨用他為中書郎。

窗拜謝尚書令王亮,王亮說:「你應該去謝姓梅的,哪兒用謝我。」

窗羞愧而退。

後來作司徒右長史。

梁武帝平定建鄴,建立梁王府之初,委他為驃騎記室參軍,專門負責起草文書。

每次起草文書,沈約總要求共同署名。

曾有一次被緊急召走,窗出去了而沈約還在,以後的文書,便有沈約的參與。

當初梁武帝和窗在竟陵王西邸相遇共事,跟窗閒聊說:「我要是作了三府重臣,就讓你作我的記室。」

窗也對他開玩笑說:「我要是作了三公,就讓你當我的騎兵。」

因為梁武帝善騎馬。

到這時讓窗作記室參軍以應當日之言。

窗給梁武帝的書信中說:「昔日太平清靜之時,您曾經對我有預言,本意是對我提拔,看起來卻像善意的玩笑。

誰料我竟如此幸運,昔日之言一點沒有落空。」

就是指的這件事。

梁武帝受封梁王,及篡位時,以齊帝名義頒布的禪讓文告,多由窗寫成。

窗侍奉叔嬸與父母一樣,侍奉兄嫂也恭敬謹慎。

外祖父家貧窮,他常供給周濟。

俸祿收入,各處的饋贈,都分送給親戚,當天就分完。

一性一格豁達灑脫,不講究儀表,喜怒從不露在臉上,車馬服飾也不華麗。

梁武帝即位後,窗歷給事黃門侍郎、吏部郎。

又外出作義興太守。

當時荒年,人民流亡,窗用自己私人俸祿的米豆熬成粥,救活三千多人。

當時因貧困有人生下孩子不養活,窗嚴格限令,這與殺人同罪。

懷孕的供給費用,受到救濟的有幾千戶之多。

在郡上所得公田俸祿八百多石,窗只取五分之一,其餘都送回存放。

兒女妻妾只吃麥飯。

他的朋友彭城到溉、到溉弟弟到洽和他一起遊覽山澤。

等下一官員來接,他登舟回程時,只有七匹絹、五石米的家當。

回到京都沒有衣服換,鎮軍將軍沈約派人帶了裙衫去接他。

重新作吏部郎,參與執掌選辟吏,幹得不稱職。

不久調御史中丞、秘書監。

自齊永元年間以來,皇宮藏書館的四部圖書篇目混亂,卷帙繁雜,窗親自動手校勘,從此篇目才被整理勘定。

外調為新安太守,在郡為官不修邊幅。

隨隨便便柱上根枴杖,徒步走街串巷。

有人來告狀,就大路上隨地裁決,為政清靜簡約,官吏百姓都感到方便。

窗死在上,家裡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沒有錢財安葬。

留下遺言,不許家人把新安的何一件東西帶回京都。

用雜木做棺材,平時的舊衣服做裝殮。

郡內全境悲痛,百姓們一起在城南給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時祭祀他。

武帝聽到他的死訊時,正在吃西苑產的綠沈瓜,立時把瓜扔到盤裡,悲痛難禁。

屈指算了算說:「窗年輕時常怕活不到五十,如今是四十九,可算是知道自己的氣數啊。」

當天就為他舉哀,哭得很悲痛。

追贈他為太常,謚為「敬子」。

窗喜歡結交,勉勵栽培士林中朋友,對不攀附他的就不加讚譽,被他揚名的多得到提升,因此官吏和貴家子弟多一愛一和他拉關係,座上客人常有那麼幾十個。

當地人仰慕他,稱他為君,意思是他好比漢代的三君。

作太守尤其以清廉聞名,百姓有八十歲以上的,就派戶曹掾去詢問他們衣食起居。

曾打算張羅和尚做齋會,就徵收楓香二石,剛收上來三斗,便下令停止,並且以後再不這樣做,他說:「貴賤貧富都靠自己,我不打算把什麼留給後人。」

新安郡內有蜜嶺產楊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給太守採摘,窗因為要冒危險,死人多,當時就命令停采,官吏百姓都認為這是百餘年沒有過的德政。

窗撰有《家誡》,言辭殷切而很有條理。

陳郡殷芸和建安太守到溉在悼念文章中寫道:「哲人謝世,楷模長逝,借鑒安在?指途覓誰?」

他是如此被士林友人所推重。

窗不置產業,以至於沒有一所自己的房舍。

當時有人譏笑他一愛一乞討借貸,但東西一到手,馬上就分送給親朋故友,常自歎說:「知我者是叔則,不知我者也是叔則。」

他以文才知名於世,當世人有「筆沈詩」的說法。

窗聽到後很不滿意。

晚年變得一愛一寫詩,想蓋過沈約,但因用典過多,文辭不能流暢。

可從此京都中的文人卻都仰慕倣傚,詩風便發展得穿鑿附會,因此人們對他便有「才盡」的議論了。

窗博學,沒有什麼書不曾讀過,家境雖然貧寒,卻藏書多至萬餘卷,大多是少見的異本。

去世以後,武帝讓學士賀縱和沈約核查他的書目,官家沒有的就去取他家的補上。

所撰寫的文章有幾十萬字,盛行於當世。

東海王僧孺曾評價他,認為他「超過董仲舒、揚雄。

窗以他人之樂為樂,他人之憂為憂,無所知而往,有所得而歸,不計自己清貧,而無吝嗇之心,其行為可以激勵風俗,其品德可以淳厚人倫,能使貪夫不妄取,懦夫有所為」。

對他如此看重。

窗有兒子東裡、西華、南容、北叟,都沒有專長和職事,敗落了他們家的聲譽。

弟兄幾個到處漂流,不能自救,窗生平舊友沒有一個肯收留救濟他們。

西華冬天還穿著粗劣單薄的衣衫,在路上碰見平原劉孝標,孝標可憐他不覺淚下,對他說:「我要為你想辦法。」

於是寫了《廣絕交論》來諷刺窗往日的朋友。

到溉看到他的文章,氣得把几案推翻在地,終身記恨劉孝標。

窗共撰有雜傳二百四十七卷,《地記》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十三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