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 何軫 王殷 王翰 寧勉 倪勤 高涉 張政 李琚 巴南宰 元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

何軫 王殷 王翰 寧勉 倪勤 高涉 張政 李琚 巴南宰 元初 兗州軍將 楊復恭弟 蔡州行者 販海客

何 軫

何軫以鬻販為業。

妻劉氏,少斷酒肉,常持金剛經。

先焚香像前,願年止四十五,臨終心不亂,先知死日。

至唐大和四年冬,四十五矣,悉捨資裝供僧,欲入歲,遍別親故。

何軫以為病魅,不信。

至歲除日,請僧授入關,沐浴更衣,獨處一室,趺坐高聲唸經,及辨色悄然。

兒女排室看之,已卒,頂熱灼手。

軫以僧禮塔葬,在荊州北部。

(出《酉一陽一雜俎》)

何軫以買賣為業。

妻子劉氏,年少斷絕酒肉,常念金剛經。

先在像前焚香禮拜,希望能活到四十五歲。

臨終時心不亂,事先知道自己的死日。

到唐朝大和四年冬天,已四十五歲了,盡捨錢財來置供品供奉和尚,快過年的時候,就與所有親友告別。

何軫認為她得病見鬼,不相信。

到了大年除夕,請和尚來,沐浴更衣,獨自住在一個房子裡,坐下高聲唸經,等到聲音漸漸沒有了,兒女打開屋子看她,已經死了,頭熱得燙手。

何軫用和尚的禮節把她葬在塔中,在荊州城北。

王 殷

蜀左營卒王殷,常讀金剛經,不茹葷飲酒。

為賞設庫子,前後為人誤累,合死者數四,皆非意得免。

至唐大和四年,郭釗鎮蜀。

郭性嚴急。

小不如意皆死。

王殷因呈錦纈,郭嫌其惡弱,令袒背,將斃之。

郭有蕃狗,隨郭臥起,非使宅人,逢之輒噬。

忽吠聲,立抱王殷之背,驅逐不去。

郭異之,怒遂解。

(出《酉一陽一雜俎》)

蜀左營卒王殷,常讀金剛經。

不吃葷不飲酒。

他做賞設庫子,先後被人牽連,當死過多少回了,都意外得到免除。

到了唐朝大和四年,郭釗鎮守蜀地,郭釗性格急躁嚴厲,稍有不如意的就都處死。

王殷因為呈獻錦纈,而郭釗嫌質劣貨差,令他露出後背,要打死他。

郭釗有一個外來狗,跟著郭釗,形影不離,不是這宅院裡的人,碰到就咬。

狗忽大叫,立即抱住王殷的後背,怎麼也趕不下來。

郭釗感到奇怪,怒氣也就隨著消了。

王 翰

唐大和五年,漢州什邡縣百姓王翰,常在市日逐小利。

忽暴卒,經三日卻活,云:冥中有十六人同被追,十五人散配他處,翰獨至一司。

見一青衫少年,稱是己侄,為冥官廳子,遂引見推典。

又雲是己兄,貌皆不類。

其兄語云:「有冤牛一頭,訴爾燒畬,枉燒殺之,又曾賣竹與殺狗人作箜篌,殺狗二頭,狗亦訴爾。

爾今名未注死籍,尤可以免,為作功德。」

翰欲為設齋,及寫《法華經》、《金光明經》,皆曰:「不可」。

乃請曰:「持金剛經七遍與之」。

其兄喜曰:「足矣。」

及活,遂捨業出家。

(出《酉一陽一雜俎》)

唐朝大和五年,漢州什邡縣百姓王翰,常在集市,每日獲些小利。

忽然暴死,過了三天又活了。

他說:在冥司中看見有十六個人一齊被拘捕,十五個人散配到其他地方,唯獨自己到了一司。

看見一個穿青衫的少年,聲稱是自己的侄,做了冥官廳子,於是就領他去見推典。

又說是自己的哥哥,容貌都不像他。

他的哥哥告訴他說:「有一頭冤枉的牛,控訴你燒荒,燒死了它。

又曾把竹子賣給殺狗的人作箜篌。

殺死了兩隻狗,狗也控訴你。

現在你的名字還沒有注入死冊,罪可以赦免,替他們作些功德的事」。

於是翰想為他們設齋,以及給寫《法華經》、《金光明經》,都說:「不可以。」

就請求他給他們念七遍金剛經。

他的哥哥高興地說:「夠了。」

等到他復一活,就棄家而出家了。

寧 勉

寧勉者,雲中人,年少有勇氣,善騎射,能以力格猛獸,不用兵仗。

北都守健其勇,署為衙將,後以兵四千軍于飛狐城。

時薊門帥驕悍,棄天子法,反書聞闕下。

唐文宗皇帝,詔北都守攻其南。

詔未至,而薊門兵夜伐飛狐,鉦鼓震地,飛狐人洶然不自安,謂寧勉曰:「薊兵豪健不可敵,今且至矣,其勢甚急,願空其邑以遁去。

不然,旦暮拔吾城,吾不忍父子兄弟盡血賊刃下,悔寧可及。

雖天子神武,安能雪吾冤乎?幸熟計之。」

勉自度兵少,固不能折薊師之鋒,將聽邑人語,慮得罪於天子;欲堅壁自守,又慮一邑之人悉屠於賊手。

憂既甚而策未決,忽有諜者告曰:「賊盡潰矣!有棄甲在城下,願取之。」

勉即登城坦望,時月明朗,見賊兵馳走,顛躓者不可數,若有大兵擊其後。

勉大喜,開邑門,縱兵逐之,生擒數十人,得遺甲甚多。

先是勉好浮圖氏,常閱佛書金剛經,既敗薊師,擒其虜以訊焉。

虜曰:「向夕望見城上有巨人數四,長二丈餘,雄俊可懼,怒目呿吻,袒蕩執劍。

薊人見之,慘然汗栗,即走避。

又安有鬥心乎!」勉悟巨人乃金剛也,益自奇之。

勉官御史中丞,後為清塞副使。

(出《宣室志》)

寧勉是雲中人,年少而有勇,善於騎射,能不用武器憑自己的力量格鬥猛獸。

北都守賞識他的勇猛,讓他做了衙將。

以後他統兵四千多人駐紮在飛狐城。

當時薊門統帥驕慢悍勇,違背天子的法令,謀反的消息傳到了宮中,唐文宗皇帝下詔北都守從南邊攻打他們。

詔書還沒到。

而薊門的兵夜間就夜攻飛狐城。

鉦鼓驚天動地。

飛狐城中的人驚慌不安,對寧勉說:「薊兵豪健,不可抵擋,現在已經到了,形勢緊急,願意放棄城而逃走。

不然的話,早晚要攻下這座城,我們不能忍心看著父子兄弟都慘死在敵人的刀下,雖有皇上的神威,也無法雪我們的仇冤。

希好好想想。」

寧勉考慮自己兵少,本來敵不過薊兵想聽城裡人的話,又怕皇帝降罪;又想靠著堅固的城牆自守,但又擔心一城的人都被賊寇所殺。

憂心忡忡不能決斷。

忽然有探子來報:「賊寇完全潰敗了,有丟棄的鎧甲在城下,願拿來。」

寧勉便登上城樓觀看,當時明月當空,看見賊兵敗退逃走傷殘腿腳的不可數。

就像有大兵攻擊他們的後面。

寧勉很高興,打開城門,放兵追他們,活捉了幾十人,得到了很多丟掉的鎧甲。

以前寧勉喜歡浮圖和尚,常常閱讀佛書金剛經。

打敗了薊軍後,捉住了俘虜審問他。

俘虜說:「前天晚上看見城上有四個巨人,二丈多高,雄俊可怕,怒目張嘴,袒胸拿劍,薊兵看見,驚恐害怕,就都逃跑了,哪有攻城的心思呢?」

寧勉明白了巨人就是金剛。

自己也更感到奇怪。

寧勉官到御史中丞,後做了清塞副使。

倪 勤

倪勤,梓州人,唐大和五年,以武略稱,因典涪州興教倉,素持金剛經。

倉有廳事面一江一 ,甚為勝概,乃設佛像,而讀經其中。

六月九日,一江一 水大漲,惟不至此廳下,勤讀誦益勵。

洎水退,周視數里,室屋盡溺,唯此廳略不沾漬,倉亦無傷。

人皆禮敬。

(出《報應記》)

倪勤是梓州人。

唐朝大和五年,以雄才大略聞名。

因此主管涪州興教倉,一向念金剛經。

教倉有廳堂臨一江一 ,景色非常美麗。

就在那裡設了佛像,並且在那裡讀經書。

六月九日,一江一 水猛漲,唯獨漲不到這個廳下,於是更加勤勉地讀經,等到水退以後,環視周圍幾里,房屋都被淹沒倒塌。

只有這個廳一點也不沾濕,教倉也沒有損傷,人都來禮拜。

高 涉

唐大和七年冬,給事中李石為太原行軍司馬,孔目高涉因宿使院。

咚咚鼓起時,詣鄰房,忽遇一人,長六尺餘,呼曰:「行軍喚爾。」

涉遂行。

行稍遲,其人自後拓之。

不覺向北,約行數十里,至野外,漸入一谷底,後上一山,至頂四望,邑屋盡在眼下。

至一曹司所,追者呼云:「追高涉到。」

其中人多朱綠,當按者似崔行信郎中,判云:「付司對。」

復至一處,數百人露坐,與豬羊雜處。

領至一人前,乃涉妹婿杜則也,逆謂涉曰:「君初得書手時,作新人局,遣某買羊四口,記得否?今被相責,意甚苦毒。」

涉遽云:「爾時只使市肉,非羊也。」

則遂無言,因見羊人立嚙則,逡巡被領他去。

倏忽又見一處,露架方梁,樑上釘大鐵環,有數百人,皆持刀,以繩系人頭,牽入環中,刳剔之。

涉懼走出,但念金剛經。

倏忽,逢舊相識楊演云:「李說尚書時,杖殺賊李英道為劫賊事,已於諸處受生三十年,今卻訴前事,君常記得否?」

涉辭己年幼,不省。

又遇舊典段怡,先與涉為義兄弟,逢涉云:「弟先念金剛經,莫廢忘否?向來所見,未是極苦處,勉樹善業,今得還,亦經之力。」

因送至家,如夢,死已經宿,向拓處數日青腫。

(出《酉一陽一雜俎》)

唐朝大和七年冬,給事中李石做了太原行軍司馬。

孔目高涉於是住在使院。

聽到咚咚的鼓擊聲時,就到鄰房去,忽然遇見一人,高六尺多。

喊道:「行軍叫你!」高涉就跟著去,走得稍慢,那個人從後面擊打他,不知不覺朝北走了大約幾十里,到了野外,逐漸進入一個深谷,然同登上一座山,到山頂上四望,城市房子都在眼下。

又到了一曹司,追的人喊道:「高涉已抓到!」其中的人很多都是穿紅掛綠的,當中坐著的人像崔行信郎中,評判道:「一交一 付有司對質!」又到了一處,幾百人坐在露天裡,和豬羊在一起。

把他領到一人面前,原來是高涉的妹夫杜則。

不滿地對高涉說:「你當初剛拿到經書時,作了新人的時候,派我買四隻羊,還記得嗎?現在我被責備,痛苦難奈。」

高涉急忙說:「我當時只讓你買肉,不是羊。」

杜則無言對答。

就看見羊人站在那咬杜則。

正徘徊之際,又被領到別處去。

忽然又見一處,方樑上露出一個架子,架子上釘著大鐵環,有幾百個人,手都拿著刀,用繩索綁著人頭,牽人到鐵環中,刳剔人頭。

高涉驚慌而走出去。

只是念金剛經。

忽然碰到老相識楊演說:「李說做尚書時,打死賊人李英道,以及做劫賊的事,已經在這些地方受了三十年的罪,現在再和你談談以前的事,你記得嗎?」

高涉推辭自己年幼,不懂事。

又遇舊友段怡,先和高涉結為義兄弟,對高涉說:「弟先念金剛經,千萬不要荒廢,別忘記了。

先前所看見的,不是最苦的地方,勸勉你多做好事,今天能夠回去,也是經書的力量。」

於是送他回家。

他像做夢一樣,死了已經一宿了,先前被打的地方幾天來都是青腫的。

張 政

張政。

邛州人。

唐開成三年七月十五日暴亡。

初見四人來捉,行半日,至大一江一 ,甚闊,度深三尺許,細看儘是膿血,便小聲念金剛經。

使者色變。

入城,見一胡一 僧長八尺餘,罵使者曰:「何不依帖?亂捉平人。」

盡皆驚拜。

及領見王,僧與對坐,曰:「張政是某本宗弟子,被妄領來。」

王曰:「待略勘問。」

僧色怒,王判放去。

見使者四人,皆著大枷。

僧自領政出城,不見所渡之水。

僧曰:吾是汝所宗和尚,汝識我否?我是須菩提。」

乃知是持經之力,再三拜禮。

僧曰:「弟子合眼。」

僧以仗一擊,不覺失聲,乃活。

死已三日,唯心上暖。

(出《報應記》)

張政是邛州人,唐朝開成三年七月十五日,突然死去。

當初看見四個人來捉他,走了半天到了一條大一江一 邊,一江一 很寬,大約三尺深。

仔細一看都是膿血,便小聲念金剛經。

使者變了臉色。

入城後,看見一胡一 僧高八尺多,罵使者說:「為什麼不按帖抓人,亂抓平民?」

使者都驚慌而拜,等到領他去見閻王,和尚和王對坐,說:「張政是我本家的弟子,被亂抓來的。」

閻王說:「等我稍加審問。」

和尚發怒。

閻王便判放他回去,看見四個使者,都帶上枷鎖。

和僧領著張政出城。

看不到所渡的河水。

和尚說:「我是你所一習一 佛宗的和尚,你認識我嗎?我是須菩提。」

張政才知道是誦讀經書的力量,再三拜謝和尚。

和尚說:「弟子閉上眼睛。」

和尚用杖打他一下,不覺地叫出聲來,才活了。

他已經死了三天了,只是心口上還是一溫一 熱的。

李 琚

唐李琚,成都人。

大中九年四月十六日忽患疫疾,恍惚之際,見一人自稱「行病鬼王」。

罵琚云:「抵犯我多,未領汝去。

(「去」原本作「雲」,據明抄本改。

)明日復共三女人同來,速設酒食,皆我妻也。」

琚亦酬酢曰:「汝何得三妻?」

但聞呵叱啾啷,不睹人也。

卻四度來,至二十一日辭去,琚亦拜送。

卻回,便覺身輕,於佛堂作禮,將吃粥。

卻行次,忽被風吹去,住足不得,乃至一大山,見一江一 海無涯,人畜隨琚立岸邊,不知所向。

良久,有黃衫人問曰:「公是何人?隨我來。」

才四五步,已見一江一 山甚遠。

又問:「作何善事?若無,適已於水上作豬羊等也,細說恐王問。」

琚云:「在成都府,曾率百餘家於淨眾寺造西方功德一堵,為大聖慈寺寫大藏經,已得五百餘卷,兼慶讚了。」

使者引去。

約五十里,見一大城,入門數里,見殿上僧長六七尺,語王云:「此人志心造善,無有欺諂。」

王詰黃衫人,如何處得文帖,追平人來。

答云:「山下見領來,無帖追。」

王云:「急送去。」

便見所作功德在殿上,碑記分明,石壁造廣利方在後。

使者領去,又入一院,令坐,向琚說:「緣漢州刺史韋某亡,欲令某作刺史。」

琚都不諭。

六七日已來放歸,凡過十二處,皆雲王院,悉有侍衛,總雲與寫一卷金剛經。

遂到家,使人臨別執手,亦曰:「乞一卷金剛經。」

便覺頭痛,至一塔下,聞人云:「我是道安和尚,作病卓頭兩下,願得爾道心堅固。」

遂醒,見觀音菩薩現頭邊立笑,自此頓寤。

妻兒環哭云:「沒已七日,唯心上暖。」

寫經與所許者,自誦不怠。

(出《報應記》)

唐朝李琚,是成都人。

大中九年四月十六日忽然患疾病,恍惚之際,看見一個人自稱是「行病鬼王」,罵李琚道:「你觸犯我太多,沒領你去。

明天和三個女人一起來,趕快擺上酒席,三個人都是我的妻子。」

李琚也應酬道:「你怎麼能有三個妻子?」

只聽到呵叱啾唧的聲音,看不見人,又來了四回。

到了二十一日鬼王告辭。

李琚也拜送。

回來時,便覺身輕。

在佛堂作禮,將要吃粥,後退幾步停下,忽然被風吹去站不住腳,於是到了一座大山旁,看見一片一江一 海。

人畜隨著李琚站在岸邊,不知去哪裡。

好久有一個穿黃衫的人問道:「你是什麼人?跟我來。」

琚才走了四五歲,就看見一江一 山已離得很遠了。

又問他:「作了什麼好事?如果沒有做過,剛才在水上就變作豬羊了。

你仔細說說,恐怕一會大王會問。」

李琚說:「在成都府,曾率百餘家在淨眾寺建造西方功德碑一座,為大聖慈寺寫大藏經。

已經得到五百多卷。

又曾做過贊禮。

使者便引著他,大約走了五十里,看見一座大城,進門幾里,看見殿上有一個高六七尺的和尚,告訴王說:「這個人一心作善事,無有欺騙。」

王責備黃衫的人,在什麼地方拿到的文帖,追捕平民來。

回答道:「從山下領來的,沒有追帖。」

王說:「趕快送回去!」於是就在殿上看見自己所做的功德,碑記十分明確,在石壁後面記載著所建造的許多善事,使者便領著去了。

又到一院,讓他坐下。

向李琚說,因漢州刺史韋某死了,欲叫你作刺史。

李琚都不答應,六七天才來放他回去。

一共走過了十二個地方,都說是王院,都有侍衛,答應說給他們寫一卷金剛經。

於是就到了家,使者臨別拉著李琚的手,又說:「求得一卷金剛經。」

就覺得頭痛,到了一塔下,聽到有人說:「我是道安和尚,朝頭上敲兩下,希望你的道心堅定。」

於是李琚醒來,看見觀音菩薩出現在頭邊站著笑,這才立刻清醒了。

妻兒圍著他哭,說他已死了七天了,只是心口上還一溫一 熱。

從此他給那些答應過的人寫經,並不懈怠地誦讀。

巴南宰

巴南宰韋氏,常念金剛經。

唐光化中,至泥溪,遇一女人,著緋衣,挈二子偕行,同登山嶺。

行人相駐叫噪,見是赤狸大蟲三子母也。

逡巡,與韋分路而去,韋終不覺,是持經之力也。

(出《述異記》。

明抄本出《北夢瑣言》)

巴南宰韋氏,常念金剛經,唐朝光化年中,到泥溪,遇到一個女人,穿著紅衣,領著兩個兒子一起走,他們同登一山嶺。

走路人都停下來喊叫,原來是看見了赤狸大蟲母子三人。

在他們身邊徘徊一陣後,就和韋氏分路而走。

韋氏始終不知道,是誦金剛經的力量使他免禍。

元 初

唐元初,九一江一 人,販薪於市。

年七十,常持金剛經。

晚歸一江一 北,中流風浪大起,同涉得俱沒,唯初浮於水上,即漂南岸。

群舟泊者,悉是大商,見初背上光高數尺,意其貴人。

既得活,爭以衣服遺之,及更召以與飯,語漸熟,乃知村叟。

因詰光所自,云:「某讀金剛經五十年矣,在背者經也。」

前後厄難,無不獲免,知是經之力也。

(出《報應記》)

唐元初是九一江一 人,在市上賣柴為生。

年紀七十,常念金剛經。

晚上回一江一 北,在一江一 中大風刮起,同過一江一 的人都淹死了,只有元初浮在水面上,漂到了南岸。

那些停在岸邊的船上的人都是大商人,看見元初背上有幾尺高的光,認為他是貴人,才能夠得生,都爭著送給他衣服,輪番請他吃飯。

說話時間長了也都熟悉了,才知道他是村中一老頭。

於是問他光是從哪裡來的,他說:「我讀金剛經已五十年了。

在背上的光是經。」

他前後的噩運,沒有不獲免的,知道都是經書的力量。

兗州軍將

乾符中,兗州節度使崔尚書,法令嚴峻。

嘗有一軍將衙參不到,崔大怒,令就衙門處斬。

其軍將就戮後,顏色不變,眾鹹懼之。

是夜三更歸家,妻子驚駭,謂是鬼物。

軍將曰:「初遭決斬時,一如醉睡,無諸痛苦。

中夜,覺身倒街中,因爾還家。」

妻子罔知其由。

明旦入謝,崔驚曰:「爾有何幻術能致?」

軍將云:「素無幻術,自少讀金剛經,日三遍,昨日誦經,所以過期。」

崔問記得斬時否,云:「初領到戟門外,便如沉醉,都不記斬時。」

崔又問所讀經何在,云:在家鎖函子內。」

及取到,鎖如故。

毀鎖,見經已為兩斷。

崔大驚自悔,慰安軍將,仍賜衣一襲,命寫金剛經一百卷供養。

今兗州延壽寺門外。

蓋軍將衙門就法並斬斷經之像,至今尚存。

(出《報應記》)

乾符年中,兗州節度使崔尚書,法令很嚴峻。

曾有一軍將沒按時到衙,崔便大怒,就令在衙門處斬首。

那個軍將被斬首之後,顏色不變,大家都感到害怕。

這天夜裡三更時,軍將便回家了。

妻兒驚慌害怕,說是鬼。

軍將說:「當初遭斬時,就像醉酒入睡一樣,沒有任何痛苦。

半夜,覺得身子倒在街道上,因而就回家來了。」

妻子不知道什麼緣由,第二天早晨去謝崔。

崔驚訝地說:「爾有什麼幻術能這樣?」

軍將說:「一向沒有什麼幻術,從小讀金剛經。

每天三遍,昨天誦經,才誤了占卯的時間。」

崔問還記得斬首的情景嗎,說:「剛領到戟門外,便像沉醉了一樣,記不住斬首的情景了。」

崔又問讀的經書在哪裡。

他說:「在家,鎖在匣了裡。」

等到去取來,鎖象原來一樣。

毀壞鎖頭,看見經書已斷為兩截。

崔驚異又後悔,安慰軍將,並賞給他一套衣服。

命他寫金剛經一百卷供奉。

現在兗州延壽寺門外,軍將衙門被殺以及斬斷經書的像,至今還存在。

楊復恭弟

唐內臣姓楊,忘其名,復恭之弟也。

陷秦宗權、鹿晏洪、劉臣容賊內,二十餘年,但讀金剛經,雖在城中,未嘗廢。

會宗權男為襄一陽一節度使,楊為監軍使,楊因人心危懼,遂誘麾下一交一 趙德言攻殺宗權男,發表舉德言為節度使。

由是軍府稍定,民復舊業矣。

楊於課誦之功,益加一精一勵。

嘗就牙門外柳樹下,焚香課誦之次,欻有金字金剛經一卷,自空中飛下,楊拜捧而立,震駭心目:「得非信受一精一虔,獲此善報也!」故陷於賊一黨一 二十年間,終能梟巨盜,立殊勳,克保福祿者,蓋佛之冥祐也。

(出《報應記》)

唐朝的內臣姓楊,忘記了他的名,是楊復恭的弟弟。

陷落入賊人秦宗權、鹿晏洪、劉巨容之手。

只是念金剛經,雖然在城中,也不曾荒廢。

正趕上宗權的兒子做襄一陽一節度使,楊做監軍使。

楊因為人心危懼,就誘使部下趙德言攻殺宗權的兒子,上表推舉德言為節度使。

從這以後軍府稍微平定,百姓們又重操舊業。

楊在誦讀經書上非常下功夫,也更加一精一心勤勉。

曾在牙門外柳樹下,焚香而誦讀經書,忽然有金字的金剛經,從空中落下來。

楊拜捧經而站著看,心裡很激動:「莫非是信經受經的心虔誠,才得這種善報麼!」因此陷入賊一黨一 二十年間,最終能斬殺巨盜首領,建立了特別的功勳,保住福祿,大概是佛在暗中護持吧。

蔡州行者

唐宋汶牧黃州日,秦宗權阻命作亂,將欲大掠四境。

蔡州有念金剛經行者,郡人鹹敬之,宗權差為細作,令入黃州探事。

行者至黃州,未逾旬,為人告敗。

宋汶大怒,令於軍門集眾決殺。

忽報有加官使到,將校等上言,方聞喜慶,不欲遽行殺戮,由是但令禁錮。

逾月,使臣不到,又命行刑。

出狴牢次,報使入境,復且停止。

使已發,引出就刑,值大將入衙,見之,遽白於宋曰:「黃州士馬一精一強,城壘嚴峻,何懼奸賊窺覘?細作本非惡一黨一 ,受制於人,將軍曲貸性命,足示寬恕。」

汶然之,命髡發負鉗,緣化財物,造開元新寺。

寺宇將就之一夜 ,夢八金剛告日:「負鉗僧苦行如此,締構既終,盍釋其鉗,以旌善類。」

汶覺大異之,遂令釋鉗,待以殊禮。

自後一州悉呼為金剛和尚。

(出《報應記》)

唐朝宋汶治理黃州的時候,秦宗權違命作亂,將要四處掠奪。

蔡州有一個念金剛經的人,郡中的人都很敬重他。

宗權就派他為探子,叫他到黃州刺探。

這個人到了黃州,不過十天,被人告發。

宋汶大怒,令在軍門前集眾而殺他。

忽然報告加官的使者到了,將校等上前慶祝,正在喜慶時,不想立即殺他。

因此只命人禁錮起來。

又過了一個月,使臣仍沒到,又下令行刑。

等把那個人押出監牢後,又報使者已經入境,又暫且停止行刑。

使者走了之後,又拉出去行刑,正趕上大將進入衙內,看見了,急忙對宋汶說:「黃州的兵馬一精一強,城壁壘森嚴,何懼奸賊的窺探?這個探子本不是惡人,是被別人牽制,將軍暫饒他一命,以示寬恕。」

宋汶認為這話有理。

就命令剃了他的頭髮背著鐵鉗,叫他去化緣財物,為建造開元新寺。

寺廟建成的那一夜 。

宋汶夢見八位金剛告訴他說:「背鉗的和尚如此痛苦,寺廟已經建成,為什麼不放開他的鐵鉗,來發揚他的善行。」

宋汶醒後非常驚奇,於是就下令放開鐵鉗,用重禮待他。

從此以後,一州的人都叫他為金剛和尚。

販海客

唐有一富商,恆誦金剛經,每以經卷自隨。

嘗賈販外國,夕宿於海島,眾商利其財,共殺之。

盛以大籠,加巨石,並經沉於海。

平明,眾商船發。

而夜來所治之島,乃是僧院,其院僧每夕,則聞人念金剛經聲,深在海底。

僧大異之,因命善泅者沉於水訪之,見一老人在籠中讀經,乃牽挽而上。

僧問其故,云:「被殺,沉於海,不知是籠中,忽覺身處宮殿,常有人送飲食,安樂自在也。」

眾僧聞之,悉普加讚歎,蓋金剛經之靈驗。

遂投僧削髮,出家於島院。

(出《報應記》)

唐朝有一個富商,堅持不懈地讀金剛經。

經書總是帶在身邊。

曾在國外做買賣,晚上住在一個海島上,眾商人貪圖他的財物,一齊殺了他,把他放在大籠子裡,壓上大石頭,連經書一起都沉到海底。

第二天天剛亮。

眾商的船開走了。

而夜間所住的島,原來有個僧院,那個寺院中的和尚每天晚上都聽到有念金剛經的聲音,深在海底,和尚們非常吃驚,就派會潛水的人沉入海底查看,看見一個老人在籠中唸經,就把籠子拉上來。

和尚問他原因,他說:「被殺死了沉在海底,不知道是籠子,忽然覺得身處宮殿,常有人送飯,安樂自在。」

眾僧聽到後,都非常讚歎,大概是金剛經的神力。

於是他便削髮為僧,出家在島院。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