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司馬喬卿唐大理司直河內司馬喬卿,天性純謹,有志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

司馬喬卿 孫壽 李觀 豆盧夫人 尼修行 陳文達 高紙 白仁皙 竇德玄 宋義倫 李岡 王阤 王令望 陳惠妻 何澋 張玄素 李丘一

司馬喬卿

唐大理司直河內司馬喬卿,天性純謹,有志行。

永徽中,為揚州司戶曹。

丁母憂,居喪毀瘠骨立,刺血寫金剛般若經二卷。

未幾,於廬側生芝草二莖,九日長尺有八寸,綠莖朱蓋,日瀝汁一升食之,味甘如蜜,取而復生。

喬卿同寮數人並目睹其事。

(出《法苑珠林》)

唐代大理寺直河內司馬喬卿,本性純厚謹慎,有志氣有品德。

唐高宗永徽年間,做了揚州司戶曹。

他的母親死了,他為母親守孝,悲傷憂愁,瘦得皮包骨頭。

為了超度母親,他刺出鮮血寫了金剛般若經兩卷。

不久,在他為母親守墳所搭蓋的草房旁邊生長出兩棵靈芝草來。

九天長了一尺八寸,綠莖紅頂,每天流出汁液一升,喝下去,味道象蜜那樣甜,今天取了,明天又生出來。

喬卿的同事幾個人都親眼看到了這件事。

孫 壽

唐顯慶中,平州人孫壽於海濱遊獵,遇野火,草木蕩盡。

唯有一叢茂草,獨不焚,疑草中有伏獸。

遂燭之以火,竟不爇。

壽甚怪之,入草中窺視,乃獲一函金剛般若經,其傍又有一死僧,顏色不變。

火不延燎,蓋由此也。

始知經像非凡所測,孫壽親自說之。

(出《法苑珠林》)

唐高宗顯慶年間,平州人孫壽在海邊打獵,遇到野火,草樹全被燒盡,只有一處草叢茂盛,卻不被燒燬。

他便疑心草中趴著的是野獸,就用火點著它,竟然點不著。

孫壽感到很奇怪,進入草叢中窺探。

找到了一卷金剛般若經,它的旁邊又有一個死了的和尚。

面色不變,火燒不到他,大概是因為有這卷金剛般若經了。

才知道這經的法力不是凡人所能猜測到的。

孫壽親自說了這件事。

李 觀

唐隴西李觀,顯慶中寓止滎一陽一。

丁父憂,乃刺血寫《金剛般若心經》、《隨願往生經》各一卷,自後院中恆有異香,非常馥烈,鄰側亦常聞之,無不稱歎。

中山郎徐(明抄本「徐」作「余」。

)令過鄭州,見彼親友,具陳其事。

(出《法苑珠林》)

唐朝隴西的李觀,高宗顯慶年間住在滎一陽一。

他的父親死了,他在守孝期間刺血寫《金剛般若心經》、《隨願往生經》各一卷。

從此庭院之中總是有一股奇異的香味,香氣非常濃,連鄰居也常常能聞到,沒有不稱讚的。

中山郎徐令過鄭州,去看望那裡的親友,就都把這件事告訴了他。

豆盧夫人

唐陳國竇公夫人豆盧氏,芮公寬之姊也。

夫人信罪福,常誦金剛般若經,未盡卷一紙許,忽頭痛,至夜愈甚。

夫人自念,倘死遂不得終經,欲起誦之。

令婢然燭,而火悉已滅,婢空還,夫人深益歎恨。

忽見廚中有燭炬,漸升堂陛,直入臥內,去地三尺許,而無人執,光明若晝。

夫人驚喜,取經誦之。

有頃,家人鑽燧得火,燭光即滅。

自此日誦五遍,以為常法。

後芮公將死,夫人往視,公謂夫人曰:「吾姊以誦經之福,當壽萬歲,生好處也。」

夫人年至八十,無疾而終。

(出《法苑珠林》)

唐朝陳國公竇夫人豆盧氏是芮寬的姐姐。

夫人信奉佛教的罪福觀,常常誦讀金剛般若經。

有一回差一頁沒讀完一卷,忽然頭痛,到了夜裡越發痛的厲害了。

夫人自己想道,倘若死了就不能念完經書了,於是又要起來誦讀,讓婢女點燃蠟燭。

可是火全都熄滅了。

婢女空手回來,夫人更加悔恨歎息。

忽然看見廚房中有火炬,慢慢地升入堂階,一直到了後屋內,離地有三尺左右,可是沒有人拿著,光明得像白晝一樣。

夫人驚喜,又拿出經書念起來。

過了一會,家裡的人打著了火,於是燭光就滅了。

從這開始,夫人每天吟誦經五遍,一習一 以為常。

以後芮公將要死了,夫人去探望,芮公對夫人說:「我姐姐因為唸經得來的福,應當活百歲,托生在好的地方。」

夫人年齡到八十歲,沒有什麼疾病而去世。

尼修行

唐龍朔元年,洛州景福寺比丘尼修行房中。

有侍童伍五娘,死後,修行為五娘立靈座。

經月餘日,其姊及弟於夜中,忽聞靈座上呻吟。

其弟初甚恐懼,後乃問之,答曰:「我生時於寺中食肉,坐此大苦痛。

我體上有瘡,恐污床 席,汝可多將灰置床 上也。」

弟依其言,置灰後,看床 上大有膿血。

又語弟曰:「姊患不能縫衣,汝太藍縷,宜將布來,我為汝作衫及襪。」

弟置佈於靈床 上,經宿即成。

又語其姊曰:「兒小時染患,遂殺一螃蟹,取汁塗瘡得差,今入刀林地獄,肉中見有折刀七枚,願姊慈憫,為作功德救助之。

姊煎迫,卒難濟辦,但隨身衣服,無益死者,今並未壞,請以用之。」

姊未報間,乃曰:「兒自取去。」

良久又曰:「衣服以來,見在床 上。」

其姊試往觀之,乃所斂之服也,遂送淨土寺寶獻師處,憑寫金剛般若經。

每寫一卷了,即報云:「已出一刀。」

凡寫七卷了,乃云:「七刀並得出訖,今蒙福業助。

即往托生。」

與姊及弟,哭別而去。

吳興沈玄法說,淨土寺僧智整所說亦同。

(出《冥報記》)

唐高宗龍朔元年,洛州景福寺尼姑修行的房中,有一個侍女伍五娘,死了之後,修行為五娘立個靈位。

經過一個多月,她的姐姐及弟弟在夜裡,忽然聽到靈位上有呻吟的聲音。

她的弟弟起初很害怕,後來才問它,答道:「我活著的時候在寺中偷著吃過肉,犯了這等大罪而遭受痛苦的拆磨。

我身上有瘡,恐怕污染了床 。

你可以多把灰放在床 上。」

弟弟按照她的話做,放上灰後,再看床 上有很多的膿血。

她又告訴弟弟說:「姐姐擔心你不能縫衣服,你穿得太破了,把布拿來,我給你作件衣服和襪子。」

弟弟把布放在靈床 上。

過了一宿就做成了。

又對她的姐姐說:「我小的時候染上了病,就殺一隻螃蟹,取它的汁塗在瘡上就病癒了。

現在我已入刀林地獄。

肉體中看見有七把斷刀。

願姐姐大發慈善憐憫之心,為我修功德救助於我。

姐姐很困難,的確很難辦成,我的隨身衣服,對於已經死去的人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現在也並沒有破,用這些東西來做功德吧。」

沒等姐姐答話。

又說:「我自己去拿。」

過了一會又說:「衣服已拿來了,在床 上。」

她的姐姐往床 上看,的確是給她入殮時穿的衣服。

於是就把它送到淨土寺寶獻禪師那裡。

憑著這個去寫金剛般若經。

每寫完一卷,就報告說:已經拔出一把刀了。

一共寫了七卷。

她才說:「七把刀都被拔出來了。

現在承蒙所修功德的幫助,我就要去托生了。」

於是她和姐弟灑淚而別。

這件事是吳興沈玄法說的,和淨土寺的和尚智整所說的一樣。

陳文達

唐陳文達,梓州郪縣人。

常持金剛經,願與亡父母念八萬四千卷,多有祥瑞。

為人轉經,患難皆免。

銅山縣人陳約曾為冥司所追,見地下築台,問之,云:「此是般若台,待陳文達。」

其為冥司所敬如此。

(出《法苑珠林》)

唐朝陳文達,是梓州郪縣人,常念金剛經許願給死去的父母念八萬四千卷,有很多吉祥的兆頭。

給別人唸經,災禍都能免除。

銅山縣人陳約曾被冥司拘魂,看見地下築起一台,一問,說:「這是般若台,等待陳文達來唸經的。」

他為冥司尊敬到如此程度。

高 紙

高紙,隋僕射穎之孫也。

唐龍朔二年,出長安順義門,忽逢二人乘馬,曰:「王喚。」

紙不肯從去,亦不知其鬼使,策馬避之,又被驅擁。

紙有兄,是化度寺僧。

欲往寺內,至寺門,鬼遮不令入。

紙乃毆鬼一拳。

鬼怒,即拽落馬,曰:「此漢大凶粗。」

身遂在地,因便昏絕。

寺僧即令舁入兄院,明旦乃蘇,云:初隨二使見王,王曰:「汝未合來,汝曾譭謗佛法,旦令生受其罪。」

令左右拔其舌,以犁耕之,都無所傷。

王問本吏曰:「彼有何福德如此?」

曰:「曾念金剛經。」

王稱善,即令放還。

因與客語。

言次忽悶倒,如吞物狀,嚥下有白脈一道,流入腹中,如此三度。

人問之。

曰:「少年盜食寺家果子,冥司罰令吞鐵丸。」

後仕為翊衛,專以唸經為事。

(出《報應記》)

高紙,是隋朝僕射穎的孫子。

唐高宗龍朔二年,從長安順義門走出,忽然碰著兩個騎馬的人說:「大王叫你。」

高紙不肯跟著他走,也不知道他們是鬼使,打馬躲開了他們,又被驅趕著。

高紙有個哥哥是化度寺的和尚,想要去寺內找他。

到了寺廟門口,鬼擋住門不讓他進去,高紙就打了鬼一拳,鬼發怒了,就把他拽落馬下說:「這個漢子是最野蠻粗魯的人。」

紙倒在地上,昏死過去。

寺廟的和尚把他抬到他哥哥的院內。

第二天甦醒過來後,說:起初跟著兩個使者來見閻王,閻王說:「你本來不應該現在來。

但你曾譭謗佛法,暫且讓你活著受罪。」

於是就叫左右的人割掉他的舌頭,用犁耕他的身,卻沒有使他受到傷害。

閻王問本吏說:「他有什麼福德能夠這樣?」

回答說:「曾經念過金剛經。」

閻王稱讚好,就令放他還生。

說到這裡又和其他客人談話,正說著話忽然昏倒,像吞嚥東西的樣子。

咽喉下面一道白線,流進腹中,像這樣三次。

客人問他,他說:「少年時曾盜竊寺廟裡的果子吃,冥司懲罰讓他吞鐵丸子。」

以後他出仕做了翊衛,每天專心唸經。

白仁皙

唐白仁皙,龍朔中為虢州朱一陽一尉,差運米遼東。

過海遇風,四望昏黑,仁皙憂懼,急念金剛經,得三百遍。

忽如夢寐,見一梵僧,謂曰:「汝念真經,故來救汝。」

須臾風定,八十餘人俱濟。

(出《報應記》)

唐代的白仁皙,龍朔年中做虢州朱一陽一尉。

被派往遼東運糧,過海時遇到大風,四下看一片昏暗,仁皙憂慮害怕,急忙念金剛經,念了三百遍。

忽然像睡夢一樣,看見一個梵僧,對他說:「你念真經,所以前來救你。」

不一會風停浪靜,八十多人全都渡過了海。

竇德玄

竇德玄,麟德中為卿,奉使揚州。

渡淮,船已離岸數十步,見岸上有一人,形容憔悴,擎一小袱坐於地。

德玄曰:「日將暮,更無船渡。」

即令載之。

中流覺其有饑色,又與飯,乃濟。

及德玄上馬去,其人即隨行,已數里。

德玄怪之,乃問曰:「今欲何去?」

答曰:「某非人,乃鬼使也。

今往揚州,追竇大使。」

曰:「大使何名?」

云:「名德玄。」

德玄驚懼,下馬拜曰:「某即其人也。」

涕泗請計,鬼曰:「甚愧公容載,復又賜食,且放,公急念金剛經一千遍,當來相報。

至月餘,經數足,其鬼果來,云:「經已足,保無他慮,然亦終須相隨見王。」

德玄於是就枕而絕,一宿乃蘇。

云:初隨使者入一宮城,使者曰:「公且住,我當先白王。」

使者乃入。

於屏障後,聞王遙語曰:「你與他作計,漏洩吾事,遂受仗三十。」

使者卻出,袒以示公曰:「吃杖了也。」

德玄再三愧謝,遂引入。

見一著紫衣人,下階相揖,云:「公大有功德,尚未合來,請公還。」

出墮坑中,於是得活。

其使者續至,云:「饑未食,及乞錢財。」

並與之,問其將來官爵,曰:「熟記取,從此改殿中監,次大司憲,次太子中允,次同元太常伯,次左相,年至六十四。」

言訖辭去,曰:「更不復得來矣。」

後皆如其言。

(出《報應記》)

竇德玄,唐高宗麟德年中做卿相,奉命出使揚州。

渡過淮河,船已離岸幾十步遠了,看見岸上有一個人,面容憔悴。

捧著一個小包袱坐在地上。

德玄說:「天色已晚了,又沒有船過河。」

就讓他坐上了船。

船行到一江一 中覺得他像是很餓的樣子,又給他飯吃,才渡過去。

等到德玄上馬離開,那個人就跟著走,已走了幾里路,德玄感到很奇怪,就問道:「現在你要到哪裡去?」

他回答說:「我不是人,是鬼使。

現在去揚州,拘拿竇大使。」

德玄又問:「大使叫什麼名字?」

說:「名德玄。」

德玄驚恐,下馬跪拜說:「我就是那個人。」

流著眼淚請求他想辦法。

鬼說:「你載我過河我很感謝,再賜給我飯吃,我暫且放了你,你趕快念金剛經一千遍,我會再來見你。」

過了一個多月,經數也念夠了,那個鬼果然來了,並說:「經已念夠了,保證你沒事了。

然而總是要隨我去見一見閻王。」

德玄於是躺在枕頭上氣絕了,一宿才甦醒過來。

說當初隨著使者進入一座宮城,使者說:「你暫且呆在這,我當先稟告閻王。」

使者就進去了。

他立於屏障後面,聽到閻王遠遠地說:「你和他合謀定計,洩露了我的事。

應打三十棍。」

使者退出。

解開上衣告訴德玄說:「已打了三十棍了。」

德玄再三愧謝。

於是引著他進去,看見一個穿著紫色衣服的人,走下台階作揖說道:「你有很大的功德,還不應當來,請你回去。」

德玄出去後掉進坑中,又復一活了。

那個使者又跟著到了,並且說:「餓了,還未吃東西,還要點錢做路費。」

德玄都滿足了他。

德玄問他將來的官爵,使者說:「仔細記住,從這以後改做殿中監,其次是大司憲,再次是太子中允,再次是司元太常伯,再次是左相,年齡到六十四歲。」

說完告辭而去,並且說:「再也不能來了。」

以後德玄做官確實像他所說的那樣。

宋義倫

唐宋義倫,麟德中為虢王府典簽。

暴卒,三日方蘇,云:被追見王,王曰:「君曾殺狗兔鴿,今被論,君算合盡,然適見君師主云:君持金剛經,不惟滅罪,更合延年?我今放君,君能不吃酒肉,持念尊經否?」

義倫拜謝曰:「能。」

又見殿內床 上,有一僧年可五六十,披衲,義倫即拜禮,僧曰:「吾是汝師,故相救,可依王語。」

義倫曰:「諾。」

王令隨使者往看地獄。

初入一處,見大鑊行列,其下燃火,鑊中煮人,痛苦之一聲 ,莫不酸惻。

更入一處,鐵床 甚闊,人臥其上,燒炙焦黑,形容不辨。

西顧有三人,枯黑佇立,頗似婦人,向義倫叩頭云:「不得食吃,已數百年。」

倫答曰:「我亦自無,何可與汝!」更入一獄,向使者云:「時熱,恐家人見斂。」

遂去。

西南行數十步,後呼云:「無文書,恐門司不放出。」

遂得朱書三行,字並不識。

門司果問,看了放出,乃蘇。

(出《報應記》)

唐代宋義倫,麟德年間做虢王府的典簽,忽然死去了,三天後才甦醒。

他說到他被拘魂見到閻王,閻王說:「你曾經殺狗、兔、鴿,現在被人控告,你的壽命已到頭了,然而恰好遇見你的師傅說,你念金剛經,不只是免罪,更應延長壽命,我現在放你生還。

你能不能做到不吃酒肉,每天唸經?」

義倫拜謝說:「能。」

又看見殿內床 上,有一個和尚年紀有五六十歲,披著和尚的衣服。

義倫就給他行禮。

和尚說:「我是你的師傅,所以來救你,可照閻王的話去做。」

義倫說:「是。」

閻王命他隨著使者去看地獄。

剛到一處,看見有一排大鍋,鍋下點火。

鍋中煮著人,痛苦的聲音,聽了沒有不心酸的。

再到一處,鐵床 很寬,人躺在床 上,燒烤得焦黑,形體面容已不能分辨。

向西看有三個人,乾枯黑瘦的站在那,很像是婦人。

向義倫磕頭說:「得不到吃的,已經幾百年了。」

義倫答道:「我自己也沒有,拿什麼給你?」

再到一處地獄義倫對使者說:「天氣熱,恐怕家人把我裝了棺材。」

於是鬼使就叫他走,向西南走了幾十步,後面呼喊道:「沒有文書,恐怕看門人不會放你出去!」於是得到紅字三行,字一個也不認識。

門司果然查問,看了才放他出去。

他就活轉來了。

李 岡

唐兵部尚書李岡得疾暴卒,唯心上暖。

三日復甦,雲,見一人引見大將軍,蒙令坐。

索案看,云:「錯追公。」

有頃,獄卒擎一盤來,中置鐵丸數枚。

復舁一鐺放庭中,鐺下自然火出,鐺中銅汁湧沸。

煮鐵丸,赤如火,獄卒進盤。

將軍以讓岡,岡懼雲飽。

將軍吞之,既入口,舉身洞然;又飲銅汁,身遂火起。

俯仰之際,吞併盡,良久復如故。

岡乃前問之,答云:「地下更無他饌,唯有此物,即吸食之。

若或不餐,須臾即為猛火所焚,苦甚於此。

唯與寫佛經十部,轉金剛經千卷,公亦不來,吾又離此。」

岡既復生,一依所約,深加敬異。

(出《報應記》)

唐朝兵部尚書李岡得病突然死去,只是心頭還一溫一 熱,三天後又復一活了。

他說看見一個人領著他見大將軍,承蒙讓他坐下,並拿出案捲來看說,「錯拘了李公」。

過了一會,獄卒拿一盤來,盤中放幾粒鐵丸,又抬出一平鍋放在院子裡。

鍋下自然冒出火來。

鍋中的銅汁沸騰,煮著鐵丸,紅的象火一樣,獄卒送盤到將軍前,將軍讓李岡吃,李岡懼怕受害,只說吃飽了,將軍就吞了鐵丸。

丸已入口,全身便出現許多洞,又飲了銅汁,全身便起火,俯仰之際便一起吞進去了。

過了好久又像先前一樣。

李岡才上前問他,他答道:「地下再沒有別的吃的,唯有這種東西,只好吃它了,如若不吃,一會就會被猛火燒燬,將比這還要苦。

你只給寫佛經十部,轉金剛經一千卷。

你也不會到這裡來,我又能離開這裡。」

李岡就復一活了,一一按將軍說的去辦了,更加敬重他了。

王 阤

唐王阤為鷹揚府果毅,因病遂斷葷肉,發心誦金剛經,日五遍。

後染瘴疾,見群鬼來,阤即急唸經。

鬼聞便退,遙曰:「王令追汝,且止誦經。」

阤即為歇,鬼悉向前,阤乃昏迷欲絕。

須臾又見一鬼來云:「唸經人,王令權放六月。」

既寤,遂一心持誦,晝夜不息。

六月雖過,鬼亦不來,夜聞空中有聲呼曰:「汝以持經功德,當壽九十矣。」

竟如其言。

(出《報應記》)

唐代王阤做鷹揚府果毅,因為有病而斷絕吃葷肉,發自內心誦讀金剛經,每日五遍。

以後又染上了瘴病,看見一群鬼來,王阤就急忙唸經。

鬼聽見後就退了回去,遠遠地說:「閻王令我們拘你,暫且別唸經。」

王阤就停止了,鬼全都向前來,王阤於是昏迷要死。

不一會又看見一個鬼來說:「唸經人,閻王命令暫且放你六個月。」

王阤醒來之後,就一心唸經。

晝夜不停,六個月雖然過去了,鬼也沒有來。

夜裡聽到空中有呼叫聲說:「你因為唸經有功德,應當活九十歲了。」

後來真像他說的那樣。

王令望

唐王令望少持金剛經。

還邛州臨溪,路極險阻,忽遇猛獸,振怖非常。

急念真經,猛獸熟視,曳尾而去,流涎滿地。

曾任安州判司,過揚子一江一 ,夜風暴起,租船數百艘,相接盡沒,唯令望船獨全。

後終亳州譙令。

(出《報應記》)

唐朝王令望從小念金剛經。

有一年回邛州臨溪,道路非常險阻。

忽然遇到猛獸,他非常恐怖,急忙念真經,猛虎仔細看看他,便擺著尾巴走了,流出的口水滿地都是。

他曾在安州做判司,過揚子一江一 。

夜裡風暴突起,租船幾百艘,相繼覆沒,唯有令望的船隻獨存。

以後做亳州譙令而死。

陳惠妻

唐陳惠妻王氏初未嫁,表兄褚敬欲婚王氏,父母不許。

敬詛曰:「若不嫁我,我作鬼,必相致。」

後歸於惠。

惠為陵州仁壽尉,敬一陰一恚之。

卒後,王夢敬,旋覺有娠,經十七月不產。

王氏憂懼,乃發心持金剛經,晝夜不歇。

敬永絕一交一 ,鬼胎亦銷,從此日持七遍。

(出《報應記》)

唐朝陳惠的妻子王氏未出嫁時,表兄褚敬想和王氏通婚,父母不答應。

褚敬詛咒說:「如果不嫁給我,我作了鬼,一定娶你。」

後來王氏嫁給陳惠。

陳惠做了陵州仁壽尉。

褚敬背後卻恨他。

死了之後,王氏夢見褚敬,不久就覺得有了身孕,過了十七個月不生。

王氏憂愁害怕,於是決心念金剛經,晝夜不停,褚敬便永遠不再來見王氏。

鬼胎也就消失了。

從此王氏每天念七遍經。

何 澋

唐何澋,天授初任懷州武德令,常持金剛經。

至河一陽一,水漲橋倒,日已夕,人爭上船,岸遠未達,欲沒。

澋懼,且急唸經,須臾近岸,遇懸蘆,攀緣得出。

余溺死八十餘人。

(出《報應記》)

唐朝何澋,武後天授初年任懷州武德縣令。

常念金剛經。

到河一陽一去,水漲橋倒,天色已晚,人都爭著上船,船離岸遠還沒到達,就要覆沒。

何澋害怕,連忙唸經。

不一會接近岸邊,遇到了一個懸著的蘆草,攀緣而得救,其餘的八十多人都淹死了。

張玄素

唐張玄素,洛一陽一人,少持金剛經。

天授初,任黃梅宰,家有厄難,應念而消。

年七十遘疾,忽有花蓋垂空,遂澡浴,與家人訣別,奄然而卒。

(出《報應記》)

唐朝張玄素是洛一陽一人,從小念金剛經。

天授初年,任黃梅縣令。

家中遇到橫禍,就唸經而災禍消失。

活到七十歲得了病,忽然有一個花蓋從空中垂下,於是洗澡,和家人訣別,就安安靜靜地死了。

李丘一

唐李丘一好鷹狗畋獵。

通天元年,任揚州高郵丞。

忽一旦暴死,見兩人來追,一人自雲姓段。

時同被追者百餘人,男皆著枷,女即反縛。

丘一被鎖前驅,行可十餘里,見大槐樹數十,下有馬槽,段云:「五道大神每巡察人間罪福,於此歇馬。」

丘一方知身死。

至王門,段指一胥云:「此人姓焦名策,是公本頭。」

遂被領見。

王曰:「汝安忍無親,好殺他命,以為己樂。」

須臾,即見所殺禽一獸 皆為人語云:「乞早處分。」

焦策進云:「丘一未合死。」

王曰:「曾作何功德?」

云:「唯曾造金剛經一卷。」

王即合掌云:「冥間號金剛經最上功德,君能書寫,其福不小。」

即令焦策領向經藏,令驗。

至一寶殿,眾經充滿,丘一試抽一卷,果是所造之經。

既回見王,知造有實,乃召所殺生類,令懇陳謝,許造功德。

丘一依王命,願寫金剛經一百卷,眾歡喜盡散。

王曰:「放去。」

焦策領出城門,云:「盡力如此,豈不相報。」

丘一許錢三百千,不受,云:「與造經二十部。」

至一坑,策推之,遂活。

身在棺中,惟聞哭聲,已三日矣,驚呼人至,破棺乃起。

旬日,寫經二十卷了,焦策來謝,致辭而去。

尋百卷亦畢。

揚州刺史奏其事,敕加丘一五品,仍充嘉州招討使。

(出《報應記》)

唐朝李丘一喜好用鷹狗打獵。

武後萬歲通天元年,任揚州高郵丞,忽然一天早上死去了。

他看見兩個人來拘他。

其中一人自己說姓段。

當時一齊被拘的有一百多人,男的都帶枷鎖,女的就被反綁著。

丘一被鎖著走在前面。

走了十多里,看見幾十棵大槐樹。

下面有馬槽子。

段說:「五道大神每次巡察人間的禍福,都在這裡餵馬。」

丘一才知道自己已死。

到了閻王殿大門,段指著一個小官說:「這個人姓焦叫焦策,他知道你的一切表現。」

於是被領見。

閻王說:「你怎麼能六親不認,喜好殺生,來做為自己的樂事?」

不一會,就看見他所殺的禽一獸 都像人那樣說話:「請求早早處分他。」

焦策上前說:「丘一不應當死。」

閻王問:「他曾作了什麼功德?」

回答說:「曾寫金剛經一卷。」

閻王拍手說:「冥間稱金剛經為最高的功德,你能書寫,你的功德不小。」

就令焦策領他到經藏處,令驗證。

於是就到了一座寶殿,裝滿了許多經書。

丘一試著抽出一卷,果然是自己所寫的經書。

回去報告給閻王之後,知道確有實事,就叫出所殺的生靈,令他懇切地一一謝罪,答應建立功德。

丘一聽從了閻王的話。

願意寫金剛經一百卷。

眾生靈高興地都散去了。

閻王說:「放他回去。」

焦策領他走出城門,說:「我如此盡力,你難道不報答嗎?」

丘一答應給錢三百千,焦策不接受,說:「給我寫經二十部。」

到了一個土坑,策推他,於是丘一活了,身在棺材中,只聽到哭聲,已經死了三天了。

丘一大聲叫人,打開棺材他就活轉來了。

十天,他寫經書二十卷了。

焦策來感謝他,表示謝意走了。

一百卷也寫完了。

揚州刺史向皇帝奏報這件事。

皇帝下令加封丘一五品官,充當嘉州招討使。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