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六 神仙六:張子房張子房,名良,韓國人也,避地於南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六 神仙六

太平廣記

卷第六 神仙六

張子房 東方朔 王喬 周隱遙 劉商

張子房

張子房,名良,韓國人也,避地於南一陽一,徙居於沛,後為沛國人焉。

童幼時,過下邳圯橋,風雪方甚,遇一老叟,著烏巾,黃單衣。

墜履於橋下,目子房曰:「孺子為我取之。」

子房無倦色,下橋取履以進。

老叟引足以納之,子房神意愈恭。

叟笑曰:「孺子可教也。

明旦來此,當有所教。」

子房昧爽至,叟已在矣。

曰:「期而後至,未可傳道。」

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無倦怠。

老叟喜,以書授之曰:「讀此當為帝王師。

若復求吾,乃谷城山下黃石也。」

子房讀其書,能應機權變,佐漢祖定天下。

後人謂其書為黃石公書。

修之於身,能煉氣絕力,輕身羽化。

與綺裡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一交一 。

漢初,遇四五小兒路上群戲,一兒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

時人莫知之,子房知之,往拜之曰:「此東王公之玉童也。

所謂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東王公也。

此二元尊,乃一陰一陽一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萬靈,育養群品。

木公為男仙之主,金母為女仙之宗。

長生飛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覲金母,後謁木公,然後升三清,朝太上矣。

此歌乃玉童教世人拜王公而揖王母也。」

子房佐漢,封留侯,為大司徒。

解形於世,葬於龍首原。

赤眉之亂,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若流星焉。

不見其一屍一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子房登仙,位為太玄童子,常從老君於太清之中。

其孫道陵得道,朝崑崙之夕,子房往焉。

(出《仙傳拾遺》)

張良字子房,韓國(今河南中部山西東南一帶)人,因為逃避戰亂來到河南南一陽一,後來又搬到沛國,就算是沛國人了。

童年時,有一次到下邳,他經過沂水橋,當時是風雪正猛的冬天,他遇見了一個穿黃單衣系黑頭巾的老人。

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扔到橋下,看著張良說:「你這個小傢伙,到橋下把我的鞋撿回來!」張良沒有絲毫不願意的表現,跑到橋下把鞋拾上來遞給老人。

老人不接鞋,卻伸著腳讓張良給穿上,張良就恭恭敬敬地把鞋給老人穿上了。

老人笑笑說:「你這孩子可以做我的學生了。

明天早上你還到這兒來,我將會教給你一些什麼。」

張良天不明就趕到橋上,見老人已經坐在那裡了。

老人說:「你比我來得晚,今天不能教你什麼。」

這樣讓張良白跑了三次,第三次張良終於比老人先來到橋上。

這次老人高興了,送給張良一部書並說,「你讀通了這部書就能給帝王當軍師了。

以後如果再找我,我是谷城山下的黃石公。」

張良回去後鑽研那本書,掌握了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的各種應變策略,後來他輔佐漢高祖劉邦統一了天下。

後代把老人給他的那部書稱為「黃石公書」。

按照這部書中的教導去修養自身,能達到聚煉起極大的力氣,使身子像羽毛般輕捷。

張良和當時著名的道家綺裡季、東園公、甪里先生(甪音lu,甪里是漢代著名隱士,「商山四皓」之一。

)、夏黃公,成為修心學道的好朋友。

漢代初年,張良有一次遇見四五個小孩在道邊玩耍,一個小孩唱著一首童謠道:「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即西王母),拜木公(即神仙東王父)。」

人們當時不明白這歌謠的意思,但張良一聽就懂了,就向那孩子拜禮說:「我知道你就是東王公的玉童。

你唱的金母就是西王母,木公就是東王父。

這兩位元始天尊是一陰一陽一的父母,天地的起源,是他倆化生出世上萬物和生靈。

木公是男仙的主宰,西王母是女仙的首領。

修道成仙的人,剛升天後先拜見西王母,後拜見東王父,然後才能升入玉清、太清、上清這三清的仙界,朝見天帝。

那歌謠就是玉童讓世上的人禮拜東王父和西王母的。」

張良輔佐漢室,被封為留侯,任大司徒,死後葬在龍首原。

漢末赤眉起義時,張良的墓被掘開,只見棺木中一個黃石枕頭突然騰空飛去,像流星一樣一閃即逝。

棺木中根本沒有張良的一屍一骨和衣帽,只有寫在素絹上的文章和幾篇論述戰術的文章。

張良成仙以後,作了天宮的童子,常跟隨太上老君在天界遨遊。

他的孫子張道陵也得了道,朝拜崑崙山時,張良去看望了他。

東方朔

東方朔,小名曼倩。

父張氏,名夷,字少平;母田氏。

夷年二百歲,頓若童子。

朔出三日而田氏死,死時漢景帝三年也。

鄰母拾朔養之,時東方始明,因以姓焉。

年三歲,天下秘識,一覽暗誦於口,恆指揮天上空中獨語。

鄰母忽失朔,累月暫歸,母笞之。

後復去,經年乃歸。

母見之大驚曰:「汝行經年一歸,何以慰吾?」

朔曰:「兒暫之紫泥之海,有紫水污衣,仍過虞泉湔浣,朝發中還,何言經年乎?」

母又問曰:「汝悉經何國?」

朔曰:「兒湔衣竟,暫息冥都崇台,一寤眠,王公啗兒以丹栗霞漿,兒食之既多,飽悶幾死,乃飲玄天黃露半合。

即醒,還遇一蒼虎息於路,初兒騎虎而還,打捶過痛,虎嚙兒腳傷。」

母便悲嗟,乃裂青布裳裹之。

朔復去家萬里,見一枯樹,脫布掛樹,布化為龍,因名其地為「布龍澤」。

朔以元封中,游鴻濛之澤,忽遇母採桑於白海之濱。

俄而有黃眉翁,指母以語朔曰:「昔為我妻,托形為太白之一精一。

今汝亦此星之一精一也。

吾卻食吞氣,已九十餘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見幽隱之物。

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剝皮伐毛,吾生來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朔既長,仕漢武帝為太中大夫。

武帝暮年,好仙術,與朔狎暱。

一日謂朔曰:「吾欲使愛幸者不老,可乎?」

朔曰:「臣能之。」

帝曰:「服何藥?」

曰:東北地有芝草,西南有春生之魚。」

帝曰:「何知之?」

曰:「三足烏欲下地食此草,羲和以手掩烏目,不許下,畏其食此草也。

鳥獸食此,即美悶不能動。」

問曰:「子何知之?」

朔曰:「小兒時掘井,陷落井下,數十年無所托。

有人引臣往取此草,乃隔紅泉不得渡。

其人與臣一隻履,臣乃乘履泛泉,得而食之。

其國人皆織珠玉為簟,要臣入雲韍之幕,設玄珉雕枕,刻鏤為日月雲雷之狀,亦曰『鏤空枕』,亦曰『玄雕枕』。

又薦毫之珍褥,以百之毫織為褥。

此毫褥而冷,常以夏日舒之,因名『柔毫水藻之褥』。

臣舉手試之,恐水濕席,定視乃光也。」

其後武帝寢於靈光殿,召朔於青綺窗綈褲幕下,問朔曰:「漢年運火德統,以何一精一何瑞為祥?」

朔對曰:「臣嘗游昊然之墟,在長安之東,過扶桑七萬里,有雲山。

山頂有井,雲從井中出。

若土德則黃雲,火德則赤雲,金德則白雲,水德則黑雲。」

帝深信之。

太初二年,朔從西那邪國還,得聲風木十枝,以獻帝。

長九尺,大如指。

此木出因洹之水,則禹貢所謂『因桓』是來。

即其源也,出甜波,上有紫燕黃鵠集其間。

實如細珠,風吹珠如玉聲,因以為名。

帝以枝遍賜群臣,年百歲者頒賜。

此人有疾,枝則有汗,將死者枝則折。

昔老聃在週二千七百年,此枝未汗;洪崖先生,堯時年已三千歲,此枝亦未一折。

帝乃賜朔,朔曰:「臣見此枝三遍枯死,死而復生,何翅汗折而已?語曰:『年末年,枝忽汗。

(明抄本末作未,忽作勿。

御覽卷953引《洞冥記》作「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歲一濕,萬歲一枯也。」

帝以為然。

又天漢二年,帝升蒼龍館,思仙術,召諸方士,言遠國遐鄉之事。

唯朔下席操筆疏曰:「臣游北極,至鏡火山,日月所不照,有龍銜火,以照山四極。

亦有園囿池苑,皆植異草木。

有明莖草。

如金燈,折為燭,照見鬼物形。

仙人寧封,嘗以此草然於(於原作為,據明抄本改)夜,朝見腹內外有光,亦名『洞腹草』。

帝剉此草為蘇,以塗明雲之觀,夜坐此觀,即不加燭,亦名『照魅草」。

采以籍足,則入水不沉。」

朔又嘗東遊吉雲之地,得神馬一匹,高九尺。

帝問朔何獸,曰:「王母乘雲光輦,以適東王公之捨,稅此馬於芝田,東王公怒,棄此馬於清津天岸。

臣至王公壇,因騎而反。

繞日三匝,此馬入漢關,關門猶未掩。

臣於馬上睡,不覺還至。」

帝曰:「其名雲何?」

朔曰:「因事為名,名『步景駒』。」

朔曰:「自馭之如駑馬蹇驢耳。」

朔曰:「臣有吉雲草千頃,種於九景山東,二千年一花,明年應生,臣走往刈之,以秣馬,馬立不饑。」

朔曰:「臣至東極,過吉雲之澤。」

帝曰:「何為吉雲?」

曰:「其國常以雲氣占凶吉,若有喜慶之事,則滿宜雲起,五色照人。

著於草樹,皆成五色露,露味皆甘。」

帝曰:「吉雲五露可得否?」

曰:「臣負吉雲草以備馬,此立可得,日可三二往。」

乃東走,至夕而還,得玄白青黃露,盛以青琉璃,各受五合,授帝。

帝遍賜群臣,其得之者,老者皆少,疾者皆除也。

又武帝常見彗星,朔折『指星木』以授帝,帝指彗星,應時星沒,時人莫之測也。

朔又善嘯,每曼聲長嘯,輒塵落漫飛。

朔未死時,謂同捨郎曰:「天下人無能知朔,知朔者唯太一王 公耳。」

朔卒後,武帝得此語,即召太一王 公問之曰:「爾知東方朔乎?」

公對曰:「不知。」

「公何所能。」

曰:「頗善星歷。」

帝問「諸星皆具在否?」

曰:「諸星具,獨不見歲星十八年,今復見耳。」

帝仰天歎曰:「東方朔生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哉。」

慘然不樂。

其餘事跡,多散在別卷,此不備載。

(出《洞冥記》及《朔別傳》)

東方朔的小名叫曼倩。

父親叫張夷,字和平,母親是田氏。

父親張夷活到二百歲時面貌仍像兒童。

東方朔出生三天後,母親田氏死了,這時是漢景帝三年。

一鄰家婦女抱養了東方朔,這時東方剛剛發白,就用「東方」作了他的姓。

東方朔三歲時,只要看見天下任何經書秘文,看一遍就能背誦出來,還常常指著空中自言自語。

有一次,養母忽然發現東方朔沒了,過了一個多月才回來,養母就鞭打了他一頓。

後來東方朔又出走了,過了一年才回來。

養母看見他大吃一驚說:「你走了一年,怎麼能讓我不擔心呢?」

東方朔說:「兒子我不過到紫泥海玩了一天,海裡的紫水弄髒了我的衣服,我又到虞泉洗了洗,早上去的中午就回來了,怎麼說我去了一年呢?」

養母就問:「你都去過什麼國?」

東方朔說:「我洗罷衣服,在冥間的崇台休息,睡了一小覺,冥間的王公給我吃紅色的栗子,喝玉露瓊漿,把我差點撐死了,就又給我喝了半杯九天上的黃露。

我醒了,回來的路上我遇見了一隻黑色的老虎,就騎上它往回走。

因為我著急趕路使勁捶打那老虎,老虎把我的腳都咬傷了。」

養母一聽心裡很難過,就撕下一塊青衣裳布給東方朔包紮腳傷。

後來東方朔又出走,離家一萬里,看見一株枯死的樹,就把養母裹在他腳上的布掛在了樹上,那布立刻化成了一條龍,後人就把那地方叫「布龍澤」。

漢武帝元封年間,到宇宙未分天地時的大湖上遊玩,忽然看見他的母親田氏在白海邊上採桑葉。

這時忽然有一個黃眉毛老人來到面前,對東方朔說:「她從前是我的妻子,是太白星神轉生到世上。

現在,你也是太白星的一精一靈了。

我不吃五穀吞氣修煉,已經九十多年,我兩隻眼睛的瞳孔裡可以射出青光,能看見一陰一暗地方隱藏的東西。

我三千年換一次骨骼和骨髓,兩千年褪一次皮除一次毛髮,我生來已經三次換骨五次脫皮了。

「東方朔長大後,在漢武帝朝中任太中大夫。

漢武帝晚年時愛好道家成仙之術,和東方朔很親近。

一天他對東方朔說:「我想讓我喜歡的人長生不老,能不能做到呢?」

東方朔說:「我能使陛下做到。」

漢武帝問:「須要服什麼藥呢?」

東方朔說:「東北地方有靈芝草,西南地方有春生的魚,這都是可以使人長生的東西。」

武帝問:「你怎麼知道的?」

東方朔說:「三隻腳的太一陽一神鳥曾下地想吃這種芝草,羲和氏用手摀住了三足烏的眼睛,不准它飛下來,怕它吃靈芝草。

鳥獸如果吃了靈芝草,就會麻木得不會動了。」

武帝問:「你怎麼知道的呢?」

東方朔說:「我小時挖井不小心摔到井底下,幾十年上不來,有個人就領著我去拿靈芝草,但隔著一條紅水河渡不過去,那人脫下一隻鞋給了我,我就把鞋當作船,乘著它過了河摘到靈芝草吃了。

這個國裡的人都用珍珠白玉串成蓆子,他們讓我進入雲霞作成的帳幕裡,讓我躺在墨玉雕成的枕頭上,枕頭上刻著日月雲雷的圖案,這種枕頭叫『鏤空枕』,也叫『玄雕枕』。

又給我鋪上毛作的貴重的褥子,是用一百隻的毛織成的。

這種褥子很涼,常常是夏天才鋪它,所以叫作『柔毫水藻褥』。

我用手摸了摸,以為是水把褥子弄濕了,仔細一看,才知道褥子上是一層光。

有一次漢武帝在靈光殿休息,把東方朔召到寢宮綺窗的絲綢帳前,向他請教道:「漢朝皇室以一陰一陽一五行中的『火德』為命運的主宰,那麼,依你看皇室中要奉祀什麼神靈來佑護呢?皇室的符信應該採用珪、璧、琮、璋、瑾這五種吉祥物中的哪一種呢?」

東方朔說:「我曾游過西方天界的峽谷,在長安東面,離扶桑國還有七萬里,那裡有個雲山。

雲山頂上有一口井,雲都是從井裡升起來的,雲的顏色和主宰世上帝王的『五行』的德運完全符合。

如果帝王是土德,井中就升起黃色雲;是金德,就升起白雲;是火德,就升起紅雲;是水德,就升起黑雲。」

武帝聽後很信服。

太初二年,東方朔從西方的那邪國回來,帶來十枝「聲風木」獻給武帝。

這種樹枝有九尺長,手指那麼粗,這種『聲風木』產自西方『因霄國』的河邊,由於因霄國的人善於長嘯,所以樹木也能發出聲音。

這就是《尚書》中《禹貢》一章中所記的『因桓』的來歷。

因霄國的河水的源頭是很甜的水,水邊樹上面聚集飛翔著紫燕和黃鵠等鳥類。

這種『聲風木』結的果實像小珍珠,風一吹就發出珠玉的聲音,所以叫『聲風木』。

「武帝把風聲木的樹枝賞給大臣們,只有年過百歲的大臣才賞給。

如果這位大臣得了病,樹枝自己就會滲出水珠,如果這位大臣快死了,樹枝自己就會折斷。

古時老子在周朝活了二千七百歲,那樹枝從來沒有滲出過水珠。

還有仙人洪崖先生在堯帝時已經三千歲了,樹枝也沒折斷過。

武帝就賞給東方朔一枝「聲風木」,東方朔說:「我已經看見這樹枝枯死了三次,但又死而復一活了,豈止是滲水出汗和折斷呢?一個人的壽數不到一半,那樹枝就不會滲水出汗。

這種樹五千年滲一次汗珠,一萬年才枯一次。」

武帝很相信東方朔的解釋。

天漢二年,武帝移住蒼龍館,非常渴望成仙得道,就召集了不少懂道術的方士,讓他們講述遠方國家的奇聞軼事。

這時只有東方朔離開坐位寫了一道奏章呈給武帝說:「我曾去過北極的鏡火山,那裡太一陽一月亮都照不到,只有龍口銜著燈燭照亮山的四極。

山上也有園林池塘,種植了很多奇花異樹。

有一種明莖草,長得像金燈,把這種草折下來點燃,能照見鬼魅。

有位神仙叫寧封,曾在夜晚點燃了一根這種草,可以照見肚子裡的五臟,所以叫它『洞腹草』。

如果皇帝把這種草割下來剁碎作成染料,塗在明雲觀的牆上,夜裡坐在觀內就不用點燈了,所以這種草也叫『照魅草』。

如果把這種草墊在腳下,就能入水不沉沒。」

東方朔還曾經遊歷過五色祥雲升起的地方,得到一匹神馬,有九尺高。

武帝問這是個什麼神獸,東方朔說,「當初西王母乘坐著雲光寶車去看望東王父,把駕車的馬解開,它到東王父的靈芝田里,東王父大怒,把馬趕到天河岸邊。

正好我那時去朝拜東王父,就騎著那匹馬往回返。

這馬繞著太一陽一轉了三圈然後奔向漢關時,關門還沒閉。

我在馬上睡了一覺,不知不覺就回到了家。」

武帝問馬叫什麼名字,東方朔回答:「按它的情況起名,叫『步影駒』,並說,「這馬來到世間後,我再騎它時,卻和劣馬笨驢一樣的又慢又遲鈍了。

我在五色祥雲升起的地方種了一千頃的草,草地在九景山的東邊,兩千年開一次花,明年就到時候了,我去把那草割來餵馬,馬就不會再餓了。」

東方朔又說:「我曾到過東方的極地,經過了吉雲之澤。」

武帝問,「什麼叫吉雲?」

東方朔說:「吉雲國裡常用雲的顏色來預卜吉凶。

如果將要有吉慶的事,滿屋就會升起五色祥雲,光彩照人。

這五色吉雲如果落在花草樹木上,就會變成五色露珠,露的味道十分甘甜。」

武帝問:「這吉雲和五色露你能弄些來嗎?」

東方朔說:「我割來吉雲草把馬餵飽後,騎上馬去就可以弄來,一天可以來回兩三趟呢。」

於是東方朔就騎上神馬往東走,晚上就趕回來了,弄來了黑、白、青、黃四種顏色的露水,裝在青色的琉璃杯中,每個杯中裝了半升獻給武帝。

武帝把五色露賞給大臣們,大臣們喝下了露水,老人都變成了少年,有病的都立刻痊癒了。

漢武帝有一次看見天空出現了彗星,東方朔就折了一根「指星木」給了武帝,武帝拿它向天上一指,彗星立刻就消失了,當時的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東方朔善於高聲長嘯,每當他長嘯時,會震得塵土漫天飛。

東方朔沒死時曾對和他一起作官的朋友說:「天下人誰也不瞭解我東方朔,只有太一王 公知道我。」

東方朔死後,武帝就召來太一王 公問他,「你瞭解東方朔嗎?」

太一王 公說:「我不瞭解。」

武帝問:「你有什麼特長呢?」

太一王 公說,「我對星宿曆法有研究。」

武帝問他:「天上的星宿都在嗎?」

回答說,「諸星都在,只有木星失去了十八年,現在又出現了。」

武帝仰天歎息說:「東方朔在我身邊十八年,我竟不知道他就是木星啊!」心裡很難過。

東方朔其餘的事在別的書中都有記載,這裡就不多寫了。

王 喬

王喬,河東人也,漢顯宗時為葉令。

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詣京朝。

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

言臨至,必有雙鳧從東南飛來。

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舄焉,乃四年時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每當朝時,葉縣門下鼓,不擊自鳴,聞於京師。

後天忽下玉棺於庭前,吏人推排,終不搖動。

喬曰:「天帝欲召我也。」

乃沐浴服餌,臥棺中,蓋便立復。

宿昔乃葬城東,土自成墳。

其夕,縣中牛羊皆流汗喘乏,人莫知之。

百姓為立廟,號『葉君祠』,禱無不應,遠近尊崇。

帝詔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無復聲。

或云:「即古仙人王喬也,示變化之跡於世耳。」

(出《仙傳拾遺》)王喬是河東郡人,漢顯宗時任南一陽一郡葉縣縣令。

王喬有仙人的道術,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就到京城朝見皇帝。

皇帝因為他進京太勤而奇怪,而且他每次來時即不騎馬也不乘車,就密令太史官偷偷察看。

太史官察看後向皇帝奏報說,「王喬每次到京城來時,準有一對野鴨子飛來。」

皇帝就派人等野鴨子再飛來時張網捕捉,結果網裡捕到的是一雙鞋子,這鞋還是漢顯宗四年時賞給尚書的那雙鞋。

每次王喬來朝見時,葉縣縣衙門前的堂鼓就會不敲自響,鼓聲可以傳到京城。

後來,有一天忽然從空中降下一具玉石棺材,停在大堂院裡。

縣衙的官員們一起推挪那口玉棺,玉棺一點也不動。

王喬就說,「這是天帝要召我去呢。」

於是王喬就洗了澡吃了藥,自己躺進玉棺中。

他一躺進去,棺蓋就自動蓋上了。

然後大家把玉棺埋在城東,玉棺入土後,泥土自動堆成了墳墓。

這天夜裡,葉縣的牛羊都流汗氣喘,不知是怎麼回事。

百姓立了廟,叫「葉君祠」,祈禱求告都很靈驗,遠近的人都很信服崇敬。

皇帝讓人把堂鼓迎進京城放在城外都亭中,鼓再也沒響過。

有人說他就是古時的仙人王喬,來向世人顯示神仙變化的功力。

周隱遙

周隱遙,洞庭山道士,自雲甪里先生之孫。

山上有其祖甪里廟甪里村。

言其數世得道,嘗居焦山中,學太一陰一煉形之道,死於崖窟中。

囑其弟子曰:「檢視我一屍一,勿令他物所犯。

六年後,若再生,當以衣裳衣我。」

弟子視之,初則臭穢蟲壞,唯五臟不變,依言閉護之。

至六年往看,乃身全卻生。

弟子備湯沐,以新衣衣之。

發鬒而黑,髭粗而直,若獸鬣也。

十六年又死如前,更七年復生。

如此三度,已四十年餘,近八十歲,狀貌如三十許人。

隋煬帝聞之,征至東郡,頒賜豐厚,恩禮隆異。

而懇乞歸山。

尋還本郡。

貞觀中,召至長安,於內殿安置,問修一習一 之道。

對曰:「臣所修者,匹夫之志,功不及物,利唯一身。

帝王修道,一言之利,萬國蒙福。

得道之效,速於人臣。

區區所學,非九重萬乘之所修也。」

懇求歸山,尋亦隨其所適。

(出《仙傳拾遺》)

周隱遙是洞庭山中的一位道士,自稱是漢初「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的孫子(甪,音lu)。

並說洞庭山上有他的祖父的甪里廟和甪里村。

他說他已經連著好幾世都得了道,曾住在一江一 蘇鎮一江一 的焦山裡,學太一陰一修煉解脫肉身的道術,死在山洞裡。

死前他囑咐弟子說,「要好好看守我的一屍一體,不要什麼東西傷害侵犯。

如果我六年後能夠復一活,就給我穿好衣裳。」

他的弟子們看守著他的一屍一體,看著一屍一體漸漸腐爛被蛆蟲咬壞,只有五臟一點也沒變,於是就遵照他生前的囑咐細心照看。

到了六年頭上再去看時,果然復一活了。

弟子們給他洗了澡,換上新衣服。

這時他的頭髮又密又黑,一胡一 子又粗又直,像是野獸的鬃毛一樣。

過了十六年,周隱遙又像上次一樣死了,過了七年又復一活了。

這樣死死活活地反覆了三次,已經過了四十年,周隱遙也快八十歲了,但容貌仍像三十多歲的人。

隋煬帝聽說後,召他到東都洛一陽一,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對他十分尊重,希望他在朝裡作官。

但周隱遙卻向煬帝懇求讓他歸山。

後來他回到了家鄉。

唐貞觀年間,又把他召到長安,皇帝把他接到內宮,向他請教修道的方術。

他回答說,「我修煉的那點道術,只是為了個人的意志,功力達不到身外,只對自身有益。

帝王所修的道,一句話就可以使萬民得福。

帝王修道也比臣民成功得快。

我的那一點點道術,怎麼能教你這身居皇宮的萬乘之尊的皇帝呢?」

周隱遙再三懇求放他歸山,皇帝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回山修道去了。

劉 商

劉商者,中山靖王之後。

舉孝廉,歷官合淝令。

而篤好無為清簡之道。

方術服煉之門,五金八石,所難致者。

必力而求之。

人有方疏,未合煉施效者,必資其藥石,給其爐鼎,助使成之,未嘗有所覬覦也。

因泛舟苕霅間,遂卜居武康上強山下。

有樵童藥臾,雖常草木之藥,詣門而售者,亦答以善價。

一旦,樵夫鬻樵,有術一把,商亦厚價致之。

其庭廡之下,籬落之間,草木諸藥,已堆積矣。

忽閒步杖策,逍遙田畝蹊隧之傍,聊自怡適,聞藂林間,有人相與言曰:「中山劉商,今日已賜真術矣,蓋一陰一功篤好之所感乎。」

窺林中,杳無人跡。

奔歸取術,修而服之。

月餘,齒發益盛,貌如嬰童;舉步輕速,可及馳馬;登涉雲巖,無復困憊。

又月餘,坐知四方之事,驗若符契,乃入上強洞中。

鹹通初,有酒家以樵叟稍異,盡禮接之。

累月復一至,因謂酒家曰:「我山中劉商也,夙攻水墨,願留一圖,以酬見待之厚。」

使備繒素,而約以再來。

一日果至酒家,援毫運思,頃刻而千山萬水,非世工之所及。

將去,謂酒家曰:「我祖淮南王,今為九海總司,居列真之任。

授我以南溟都水之秩,旬日遠別,不復來矣。」

如是十許日,天色晴霽,香風瑞雲,彌布山谷,樵者見空中騎乘,飛舉南去。

(出《仙傳拾遺》)

劉商是陝西中山靖王的後代,曾被舉薦為孝廉,作過安徽合淝縣令。

他愛好清靜無為的老子學說,熱心於服丹方修煉自身的方術,金、銀、銅、鉛鐵這五金和煉丹用的丹砂、雄黃、雌黃、空青、硫黃、雲母、戎、硝石這八種石料,他都想盡方法去搜尋齊全。

如果有人得到煉丹的秘方卻沒法實驗煉製時,劉商就慷慨地把自己收集的藥石原料送給他,並送給他煉丹爐和鍋,幫助他煉成,自己一點也不想從中得什麼好處或想佔有人家的成果。

有一次,劉商坐船在浙一江一 天目山的苕溪和霅(音xia)水之間漫遊,後來進了浙江湖州武康縣的上強山隱居起來。

砍柴的少年或採藥的老人,只要到他門前來賣柴賣藥,劉商都能給個好價錢買下來。

有一天,一個砍柴的來向劉商賣柴,手上還拿著一把白朮草藥,劉商也給了他不少錢把那把白朮買下來。

其實劉商的院子裡各種草藥已堆了很大一堆了。

這天他拄著枴杖在野外田地小路上很悠閒的散步,忽然聽見叢林裡有人談話說,「中山人劉商,神已經把神藥白朮賜給他了,這是由於他長期積累一陰一功和專心修道的意志感動了神吧!」劉商仔細察看樹林,沒發現一個人影。

就跑回家去拿出那把白朮,結合自己的修煉服用下去。

過了一個多月,牙齒更結實了,頭髮更密了,面容變得像孩童。

走路又輕又快,可以趕上奔跑的馬。

攀登高入雲端的山峰一點也不覺疲乏。

又過了一個多月,不出門就知道天下的事,比算卦預卜還要靈驗,就進了上強山的石洞裡繼續修煉。

鹹通初年,有一個賣酒人看見一個打柴老人不同於凡人,就以厚禮接待了老人。

老人過了一個月又到酒店來,對賣酒人說,「我是上強山中的劉商,長時間畫水墨畫,今天來是想給你留一幅畫,以酬謝你對我的款待。」

劉商讓賣酒人準備一塊畫畫用的白綢布,並約好了日子來畫畫。

一天劉商果然來到酒家,拿起筆來構思了一會兒,很快就在這布上畫出了千山萬水,那技巧不是世上人所能有的。

臨走時對酒家說,「我的祖先是漢代淮南王劉安,他現在任九海總司的官職,是仙界的職位。

他任命我作管轄南海的職務,過十幾天我們就要久別,不能再來看你了。」

過了十幾天,天空晴朗無雲,山谷中吹拂著香風,翻捲著祥雲,砍柴的人看見空中有個騎著什麼的人向南飛去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