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陸法和陸法和隱於一江一 陵百里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

太平廣記

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

陸法和 王梵志 王守一 李子牟 呂翁 管子文 袁嘉祚 鄭相如

陸法和

陸法和隱於一江一 陵百里洲。

衣食居處,與沙門同,自號居士,不至城廓,容色常定,人莫測也。

侯景始降於梁,法和謂南郡朱元英曰:「貧道應共檀越擊侯景,為國立效。」

元英問擊之何也,法和曰:「正自如此。」

及景渡一江一 ,法和時在清溪山,元英往問之曰:「侯景今圖城,其事雲何?」

法和曰:「宜待熟時,不撩自落。

檀越但待侯景熟,何勞問也。」

因問克不,乃曰:「亦克,亦不克。」

景遣將任約,眾號五萬,伐湘東王於一江一 陵。

兵將逼,法和乃出詣湘東云:「自有兵馬(馬原作書,據明抄本改),乞征任約。」

召諸蠻弟子八百人,在一江一 津,二日便發,王遣一胡一 僧袩(許刻本袩作祐),領千餘人與之同行。

法和登艦大笑曰:「無量兵馬。」

一江一 陵多神祠,人俗常所祈禱,自法和軍出,無復一驗,人以為諸神皆從行故也。

至赤洲湖,與任約相對。

法和乘輕舟,不介冑,沿流而下,去約軍一里。

乃遠謂將士曰:「觀彼龍睡不動,吾軍之龍甚自踴躍,即攻之。」

縱火舫於前,而逆風不便,法和執白羽扇以麾風。

風勢即反,約眾皆見梁兵步於水上,於是大潰,皆投水。

約逃竄不知所之。

法和曰:「明日午時當得。」

及期未得。

人問之,法和曰:「吾前於此洲水干時,建一剎,語檀越等,此雖為剎,實是賊摽,今何不白摽下求賊也。」

如其言,果見任約在水中,抱剎柱頭,才出鼻,遂擒之。

約言求就師目前死,法和曰:「檀越有相,必不死,且於王有緣,決無他慮,王於後微得檀越力。」

果釋,用為郡守。

及(及原作又,據明抄本改)西軍(軍字原無,據明抄本補)圍一江一 陵,約以兵赴救,力戰焉。

法和既平任約,乃還謂湘東王曰:「侯景自然平矣。

一無可慮。」

蜀賊將至,法和乃請守巫峽待之,乃總諸軍而往。

先運石以填一江一 ,三日,水遂分流,橫之以鐵鎖。

蕭紀果遣蜀將渡峽口,勢蹙,進退不可。

王琳與法和經略,一戰而殲之。

山中多毒蟲猛獸,法和授其禁戒,不復噬螫。

所近江湖,必於岸側結草,雲此處放生,漁者皆無得。

時將兵,猶禁諸軍漁捕,有竊為者,中夜猛獸必來欲噬之,有弟子戲截蛇頭,來詣法和,法和曰:「汝何意殺蛇?」

因指以示之,弟子乃見蛇頭齰褲襠而不落。

又有人以牛試刀,一下而頭斷,來詣法和,法和曰:「有一斷頭牛,就卿徵命殊急,若不為作功德,一月內報至。」

其人不信,數日果死。

其言多驗。

元帝以法和為郢州刺史,法和不稱臣,其啟文印名上自稱居士。

後乃自稱司徒,帝謂僕射王褒曰:「我來未嘗有意用陸為三公,而自稱何也?」

褒曰:「彼即以道術自命,容是先知。」

帝曰:「法和功業稍重。」

遂就拜為司徒。

後大聚兵艦,欲襲襄一陽一而入武關,帝使止之,法和乃盡致其兵,謂使者曰:「法和求道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豈窺人主之位,但與主有香火因緣救援耳。

今既被疑,是業定不可改也。」

於是設供養,具大包薄餅。

及西魏舉兵,法和赴一江一 陵,帝使人逆之曰:「此自能破賊,但鎮郢州,不須動也。」

法和乃還州,堊其城門,著粗白布衫布褲,邪中,大繩束腰,坐葦席,終日乃脫之。

及聞梁滅,復取前凶服,著之受吊,梁人西入魏,果見包餅焉。

(出《渚宮舊事》)

陸法和隱居在一江一 陵的百里洲。

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都與出家修道的人相同,自稱居士,不到城市裡去,面容神色總是一個樣兒,毫無喜怒哀樂的變化,誰也猜不透他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變化。

侯景剛剛投降了梁國,法和對南郡朱元英說:「貧道我應當與施主共同打擊侯景,為國效力。」

元英問他打擊侯景幹什麼,法和說:「正該這樣做。」

等到侯景過一江一 的時候,法和正住在清溪山,元英前去問他道:「侯景現在要攻城,這件事應當怎樣對待?」

法和說:「應當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他會不打自敗。

施主只管等待侯景給予一個好機會,您不必問我。」

元英又問他能不能攻下來,他說:「也可能攻下來,也可能攻不下來。」

侯景派遣部將任約率領五萬人馬,進軍一江一 陵討伐湘東王。

當任約的軍隊逼近一江一 陵時,法和出山去見湘東王說:「我自有兵馬,今向您請命出戰任約。」

他召集了各處蠻夷弟子八百人駐紮在一江一 津,兩天之後便出發了,湘東王派遣一胡一 僧袩帶領一千餘人與法和同行。

法和登上兵船大笑說:「我們有無數的人馬。」

一江一 陵一帶有很多神殿寺廟,當地人的風俗是經常到這些地方祈禱,自從法和的軍隊出發之後,人們再不去寺廟祈禱了,因為他們都以為各位神靈都跟從法和出兵打仗去了。

法和的軍隊到了赤洲湖,與任約的軍隊形成對峙。

法和乘坐輕便小船,不披戴盔甲,沿流而下,到離任約軍隊一里遠的地方。

便遠遠地對將士們說:「看到對方的龍旗像睡了一樣並不飄動,而我軍的龍旗則揮舞踴躍的時候,要立即發起進攻。」

法和的軍隊起動大船衝在前面,因為逆風不便於行動,法和便手持白色羽毛扇子指揮風向。

風向頓時反移過來,任約的部下都看見梁國的戰士正佈置在水上。

見到大船順風衝來,立即潰敗,紛紛跳進水裡。

任約逃竄了,不知逃到了什麼地方。

法和說:「明日中午時就能抓到他。」

第二天中午並沒有抓到任約。

人們便問法和。

他說:「我以前在這個洲裡水干的時候修建了一座佛塔,我對施主們說,這雖是一座佛塔,實際上是個賊摽(按:與前面法和所說的:「宜待熟時,不撩自落」對照,「摽」即《詩·召南·摽有梅》中的「摽梅」,指梅子熟了之後自然落下來。

表示瓜熟蒂落的意思。

當然也可單就字面理解為「標誌」的「標」)。

現在何不現成地去摽下抓賊呢。」

像他說的一樣,果然看見任約正在水裡抱住塔柱的頂端,剛剛露出鼻孔,有人便上去捉住了他。

任約請求讓他死在法和大師面前,法和說:「施主面有吉相,肯定不會死的,而且與湘王有緣分,請不要有任何顧慮,湘東王以後還要稍稍借助施主的力量呢。」

任約果然被釋放了,湘東王用他當了郡守。

待西軍圍一江一 陵時,任約出兵援救,與敵軍奮力作戰。

法和平息了任約的軍隊後,便回報湘東王說:「侯景自然而然就會平息的。

用不著有半點憂慮。」

蜀賊快要攻上來了,法和又請命鎮守巫峽等待賊軍。

他統領各路軍隊前往巫峽,先運石頭填到一江一 裡,三天之後一江一 水便為石頭堵截分散流淌,他們又在水上拉上了鐵鎖鏈。

蕭紀果然命令蜀將率軍渡過峽口,但形勢險阻,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王琳與法和運籌謀略,一戰而殲滅了他們。

巫峽附近的山裡有許多毒蟲猛獸,法和教給將士如何防範,他們便不再遭受咬傷中螫的痛苦。

他讓兵士在江湖岸邊駐紮,說這裡能夠避免殺害生靈,有人想要撲殺生靈也得不到它們。

他又告誡將士禁止隨意撲殺,如有偷著撲殺的,半夜猛獸必來咬他吃他。

有個弟子砍掉蛇的腦袋玩耍,召來見法和時,法和說:「你為什麼殺蛇?」

說著指給這個人看,這個人便見蛇的腦袋咬住自己的褲襠不放。

又有個人拿牛試刀的鋒利與否,一刀下去牛頭被砍斷了,來見法和時,法和說:「有一頭斷了腦袋的牛,十分著急地向你索求它的命。

你如果不為它作功德祈禱謝罪,一月之內必有報應降臨。」

那個人不相信,幾天之後果然死了。

法和的話,大多數應驗了。

元帝任命法和為郢州刺史,法和並不在皇帝面前稱臣,在他的公文和印鑒上他自稱居士。

後來又自稱司徒,元帝跟僕射王褒說:「我從未有意任用陸法和為三公,他卻以三公自稱,這是怎麼回事?」

王褒說:「他既然以道術自命,可能這是他的先見。」

元帝說:「法和的功業確實比較重。」

於是就拜他為司徒。

之後,他大量聚集兵船,準備襲擊襄一陽一而挺進武關。

元帝派人制止他,法和便把全部兵權一交一 出來,對使者說:「法和是求道的人,對佛道天王尚不希求,豈能把人主的位子放在眼裡,我只因與君主有香火的緣分才來援救他罷了。

現在既然被他懷疑,這番功業是肯定成就不了了。」

於是,他就擺上供品,都是薄薄的大蒸餅。

等到西魏舉兵討伐梁國時,法和急忙趕赴一江一 陵,元帝派人擋住他說:「這次自能破賊,你只要鎮守郢州就行,不用你出動了。」

法和便返回郢州,用白色堊粉塗刷城門,身穿白色粗布大衫和褲子,斜繫著頭巾,腰上束著大麻繩,坐在葦席上,過了整整一天才脫掉這身打扮,後來聽說梁國滅亡了,他又把前面穿過的那套凶服拿出來穿上,接受人們的弔喪。

梁人進入西魏時,果然看到當初法和所擺放的大包餅。

王梵志

王梵志,衛州黎一陽一人也。

黎一陽一城東十五里,有王德祖,當隋文帝時,家有林檎樹,生癭大如斗,經三年朽爛,德祖見之,乃剖其皮,遂見一孩兒抱胎,而德祖收養之。

至七歲,能語,曰:「誰人育我,復何姓名?」

德祖具以實語之,因名曰林木梵天(明抄本因名曰林木梵天句作因曰雙木曰梵名曰梵天),後改曰梵志。

曰王家育我,可姓王也。

梵志乃作詩示人,甚有羲旨。

(出史遺,明抄本作出《逸史》)

王梵志是衛州黎一陽一人。

在黎一陽一城東面十五里處有個人叫王德祖,隋文帝在位時,他家裡有棵林檎樹,樹上生了個斗大的瘤子,過了三年腐爛了,德祖看見後便剖開這個瘤子的外皮,看到裡面有個胎兒,便把他收養了起來。

這個小孩長到七歲時,會說話了,他說:「誰生養了我,叫什麼名字?」

德祖便將他的身世如實跟他說了,於是起名叫林木梵天,後來改叫梵志。

他說:「王家養育了我,我就姓王吧。」

梵志作詩給別人看,詩寫得很有義理和旨趣。

王守一

唐貞觀初,洛城有一布衣,自稱終南山人,姓王名守一,常負一大壺賣藥。

人有求買之不得者,病必死,或急趁無疾人授與之者,其人旬日後必染沉痛也。

柳信者,世居洛一陽一,家累千金,唯有一子。

既冠後,忽於眉頭上生一肉塊。

歷使療之,不能除去,及聞此布衣,遂躬自禱請,既至其家,乃出其子以示之。

布衣先焚香,命酒脯,猶若祭祝,後方於壺中探一丸藥,嚼傅肉塊,復請具樽俎。

須臾間,肉塊破,有小蛇一條突出在地,約長五寸,五色爛然,漸漸長及一丈已來。

其布衣乃盡飲其酒,叱蛇一聲,其蛇騰起,雲霧昏暗。

布衣忻然乘蛇而去,不知所在。

(出《大唐奇事》)

唐朝貞觀初年,洛一陽一城有個平民百姓叫王守一,自稱是終南山人,經常背著個大壺賣藥,有人求他買藥買不到的,必然病重而死;如果他急忙趕著沒病的人送給他藥,這人十天後必定染上重病。

有個叫柳信的,祖祖輩輩住在洛一陽一,他家有萬貫財產,卻只有一個兒子。

兒子成年後,忽然在眉頭生出個肉塊。

多次讓人治療,肉塊也不能除掉,聽說有這麼個王守一,他便親自登門祈求,請到家裡後,便叫出兒子讓他看。

王守一先點上香,叫人擺上酒餚果脯,就像祭奠什麼一樣,然後才從藥壺裡取出一丸藥。

用嘴嚼一嚼攤敷在肉塊上,又叫擺上酒肉筵席。

不多時,肉塊破了,有一條小蛇露出來掉在地上,長約五寸,五彩斑斕,漸漸長到一丈左右長。

王守一把筵席上擺的酒喝光了,對著蛇呵叱一聲,那條蛇便騰空躍起,頓見雲露繚繞天色昏暗。

王守一忻然自得地騎著蛇飛去,不知飛到了什麼地方。

李子牟

李子牟者,唐蔡王第七子也,風儀爽秀,才調高雅,性閒音律,尤善吹笛,天下莫比其能。

一江一 陵舊俗,孟春望夕,尚列影燈。

其時士女緣一江一 ,軿闐縱觀。

子牟客遊荊門,適逢其會,因謂朋從曰:「吾吹笛一曲,能令萬眾寂爾無嘩。」

於是同游贊成其事。

子牟即登樓,臨軒回(明抄本回作獨)奏,清聲一發,百戲皆停,行人駐愁(明抄本愁作足),坐者起聽,曲罷良久,眾聲復喧。

而子牟恃能,意氣自若,忽有白臾,自樓下小舟行吟而至,狀貌古峭,辭韻清越,子牟洎坐客,爭前致敬。

臾謂子牟曰:「向者吹笛,豈非王孫乎?天格絕高,惜者樂器常常耳。」

子牟則曰:「僕之此笛,乃先帝所賜也,神鬼異物,則僕不知,音樂之中,此為至寶,平生視僅過萬數,方僕所有,皆莫能知(明抄本能知作之比),而臾以為常常,豈有說乎?」

臾曰:「吾少而一習一 焉,老猶未倦,如君所有,非吾敢知,王孫以為不然,當為一試。」

子牟以授之,而臾引氣發聲,聲成而笛裂。

四座駭愕,莫測其人,子牟因叩顙求哀,希逢珍異。

臾對曰:「吾之所貯,君莫能吹。」

即令小僮,自舟繼至,子牟就視,乃白玉耳,臾付子牟,令其發調,氣力殆盡,纖響無聞,子牟彌不自寧,虔恭備極。

臾乃授之微弄,座客心骨冷然。

臾曰:「吾愍子志尚,試為一奏。」

清音激越,遐韻泛溢。

五音六律,所不能偕,曲未終,風濤噴騰,雲雨昏晦,少頃開霽,則不知臾之所在矣。

(出《集異記》)

李子牟是唐朝蔡王的第七個兒子,他的風度儀表清爽俊秀,才調高雅,愛好音樂精通音律,尤其善於吹笛子,天下沒有能趕上他的。

一江一 陵一帶的舊俗,每逢正月十五日夜晚,一江一 邊掛起一排排的綵燈。

兩岸擠滿了前來觀燈的男男女女和他們乘坐的彩車。

子牟客遊於荊門,正趕上這個熱鬧的場面,便對同游的朋友說:「我吹奏一支笛子曲,能叫萬人寂靜無聲。」

同游者深表贊成。

子牟便登上樓去臨窗獨奏,清脆悅耳的笛聲一響,各種喧聲吵語立即停止,行人止住腳步,坐者站立起來,全都沉浸在他的笛聲之中,一曲吹罷很久,各種聲音才又恢復了喧嘩。

而子牟也因很相信自己的才能,神氣悠然自得,忽然有個白髮白鬚的老頭兒從樓下小船上邊行邊吟來到面前,他相貌古樸嚴峻,話音清亮激越,子牟及在座的客人爭著上前致敬。

老翁對子牟說:「剛才吹笛子的莫不是王孫麼?格調實在絕高,可惜的是樂器太平常了。」

子牟則說:「我的這支笛子乃是先帝所賜給的,神鬼所有的奇異之物我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但我知道這支笛子在樂器之中算是至寶,有生以來我所見到的樂器僅僅超過一萬種,但沒有什麼能比上這支笛子的。

而你卻認為這很平常,莫非有什麼說道呢?」

老翁說:「我從小就學習 吹笛子,老了仍沒有倦怠。

像您所用的這支笛子,不是我敢於知道的,王孫如以為不是這樣,應當讓我為您試一試。」

子牟把笛子遞給他,老翁引氣發聲,聲音剛剛吹出來笛子便破裂了。

周圍的人見了十分驚訝,猜不透他是什麼人,子牟也急忙叩頭哀求,希望能見到珍貴奇異的笛子,老翁對他說:「我所保存的笛子您都不能吹。」

便令小僮從船裡拿了來,子牟上去一看,乃是一支白玉笛子。

老翁一交一 給子牟,叫他吹出聲調,他用盡氣力吹出的聲音卻纖弱細小得聽不到,子牟更加心情不寧靜,虔誠恭敬到了極點。

老翁接過笛子輕輕吹弄,在座的人便感到透心徹骨的寒冷。

老翁說:「我同情您的志趣和愛好,現在為您試著吹奏一下。」

只聽到清亮的笛音激昂騰越,餘韻飛揚充溢。

為普通的五音六律所不能比擬,一曲未終,只見風濤噴騰,雲而迅至,天空昏暗,轉眼之間雲散天晴,這位吹笛子的老翁卻不知去了什麼地方。

呂 翁

開元十九年,道者呂翁,經邯鄲道上邸捨中,設榻施席,擔(明抄本擔作解)囊而坐。

俄有邑中少年盧生,衣短裘,乘青駒,將適於田,亦止邸中,與翁接席。

言笑殊暢,久之,盧生顧其衣袋弊褻,乃歎曰:「大丈夫生世不諧,而因如是乎。」

翁曰:「觀子膚極腧,體胖無恙,談諧方適;而歎其困者,何也?」

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適之為。」

翁曰:「此而不適,而何為適?」

生曰:「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茂而家用肥,然後可以言其適。

吾志於學而游於藝,自惟當年,朱紫可拾,今已過壯室,猶勤田畝。

非困而何?」

言訖,目昏思寐,是時主人蒸黃粱為饌,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此,當令子榮適如志。」

其枕瓷而竅其兩端,生俯首枕之,寐中,見其竅大而明朗可處,舉身而入,遂至其家。

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麗而產甚殷。

由是衣裘服御,日已華侈,明年,舉進士,登甲科,解褐授校書郎,應制舉,授渭南縣尉,遷監察御史起居舍人,為制誥。

三年即真。

出典同州,尋轉陝州。

生好土功,自陝西開河八十里以濟不通。

邦人賴之,立碑頌德。

遷汴洲嶺南道采記使,入京為京兆尹。

是時神武皇帝方事夷秋,吐蕃新諾羅、龍莽布攻陷爪沙,節度使王君夐新被敘投河隍戰恐(明抄本新被敘投河隍戰恐八字作與之戰於河隍敗績),帝思將帥之任,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隴右節度使,大破戎虜七千級,開地九百里,築三大城以防要害,北邊賴之,以石征功焉,歸朝策勳,恩禮極崇,轉御史大夫吏部侍郎。

物望清重,群情翕一習一 ,大為當時宰相所忌,以飛語中之,貶端州刺史,三年征還,除戶部尚書。

未幾,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掌大政,十年,嘉謀密命,一日三接,獻替啟沃,號為賢相。

同列者害之,遂誣與邊將一交一 結,所圖不軌,下獄,府吏引徒至其門,追之甚急,生惶駭不測。

注其妻子曰:「吾家本山東,良田數頃,足以御寒餒,何苦求祿,而今及此,思復衣短裘,乘青駒,行邯鄲道中,不可得也。」

引刀欲自裁,其妻救之得免。

共罪者皆死,生獨有中人保護,得減死論,出授歡牧。

數歲,帝知其冤,復起為中書令,封趙國公,恩旨殊渥,備極一時。

生有五子。

僔、倜,儉、位、倚。

僔為考功員外,儉為侍御史,位為太常丞,季子倚最賢。

年二十四,為右補闕。

其姻媾皆天下望族。

有孫十餘人,凡兩竄嶺表,再登台鉉,出入中外。

迴翔台閣,三十餘年間,崇盛赫奕,一時無比。

末節頗奢蕩,好逸樂,後庭聲色皆第一。

前後賜良田甲第,佳人名馬,不可勝數。

後年漸老,屢乞骸骨,不許,及病,中人候望,接踵於路,名醫上藥畢至焉。

將終,上疏曰:「臣本山東書生,以田圃為娛,偶逢聖運,得到官序。

過蒙榮獎,特受鴻私,出擁旄鉞,入升鼎輔,周旋中外,綿歷歲年,有忝恩造,無裨聖化。

負乘致寇,履薄戰竟,日極一日,不知老之將至。

今年逾八十,位歷三公,鐘漏並歇,筋骸俱弊,彌留沉困,殆將溘盡。

顧無誠效,上答休明,空負深恩。

永辭聖代,無任感戀之至。

謹奉表稱謝以聞。

詔曰:「卿以俊德,作余元輔,出雄藩坦,入贊緝熙,昇平二紀,實卿是賴。

比因疾累,日謂痊除,豈遽沉頓,良深憫默,今遣驃騎大將軍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針灸,為余自愛,燕冀無妄,期丁有喜。」

其夕卒。

盧生欠伸而寤。

見方偃於邸中,顧呂翁在傍,主人蒸黃粱尚未熟,觸類如故,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耶。」

翁笑謂曰:「人世之事,亦猶是矣。」

生然之(明抄本然之作默然)。

良久謝曰:「夫一寵一 辱之數,得喪之理,生死之情,盡知之矣。

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

再拜而去。

(出《異聞集》)

開元十九年,道家呂翁經過邯鄲道上的一個客店,設床 鋪席解開包袱坐下來休息。

一會兒來了個縣邑里的少年盧生,他身穿短襖,騎一匹青馬,要到鄉下田莊去,也是路過客店住宿休息的,與呂翁的舖位緊挨著。

他口若懸河,談笑自如,說笑了一陣之後,看看自己的衣著打扮,覺得有些破舊寒酸,歎道:「大丈夫生在世上不順利,而困頓潦倒到這步!」呂翁說:「看你膚色舒展滋潤,體魄肥壯強健,言談詼諧舒暢;你卻慨歎自己困頓,這是為什麼?」

盧生說:「我這不過是苟且活著罷了,有什麼舒適可言呢!」 呂翁說:「像你這樣都不感到舒適,怎樣才叫舒適呢?」

盧生道:「應當建功立業名聲四揚,出為將帥入為宰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氏族更加興旺發達而家用更為豐盛富裕,然後才可以談舒適。

我本有志於經學而遍一習一 六藝。

自應在年富力強時就可得到高官厚祿,無奈如今已經過了壯年卻仍然奔波於田畝之間。

這不是困頓又是什麼?」

說完,兩眼朦朧,昏昏欲睡,這時店主人已蒸上黃粱要做飯,呂翁便從自己包裹裡拿出一個枕頭遞給他,說:「你枕上它,就可以叫你如願以償地得到榮華舒適。」

那個枕頭是瓷的,兩端有孔洞,盧生接過來倒頭便睡,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睡夢中,他見枕頭兩端的孔洞大而明朗可以進人,便抬起身來走了進去,於是到了自己的家。

他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兒為妻,其妻姿容十分美麗,又能一個接著一個地給他頻頻生孩子。

從此,衣著車騎日益奢華,第二年便舉進士登甲科,脫掉布衣換上官服授為校書郎,應制舉又授渭南縣尉,遷任監察御史起居舍人兼制誥銜。

三年後即為實職。

出典同州,又轉陝州。

盧生喜好在土地上作功夫,於是自陝西開通黃河,引水八十里用來接濟水利不通的地方,當地居民由此獲益不淺,便為他立碑頌德歌功。

之後遷任汴州嶺南道采記使,又入京都為京兆尹。

這時神武皇帝正在用心對付夷狄、吐蕃的新諾羅與龍莽布發兵攻陷爪沙,節度使王君夐跟他們在河隍一交一 戰失敗,皇帝正想任命新的將帥,便封盧生為御史中丞河西隴右節度使,他統兵大破戎虜七千,開拓疆土九百里,在要害處建起三座大城樓,北部邊境的居民得以休養生息,便為他刻石記功,回到朝廷後記功行賞,皇帝以恩禮相待,任命他為御史大夫吏部侍郎。

他在朝廷中位顯權重名望高,是文武群臣矚目的核心人物,大為當時宰相所忌恨,便以流言蜚語中傷他,結果被貶為端州刺史,三年後又被召回朝廷,任為戶部尚書,沒過多久又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蕭令嵩,裴光庭共同執掌國家大政,十年間,他參與了大政方針及機密命令的策劃制定工作,一日三接旨,十分操勞,號稱賢相,同輩中有人要害他,誣告他與邊鎮守將互相勾結圖謀不軌,結果他被關進監獄,衙役領著人到他門前,追究盤問逼得很緊,他懼怕有什麼不測之災禍就要臨頭。

哭著對妻說:「我家本住山東,有良田數頃,不愁一溫一 飽,何苦自尋煩惱偏去追求高官厚祿,如今落到這個地步,再想過那種穿短襖騎青馬走在邯鄲道上的自在日子,已經得不到了。」

說完,抽刀要自一殺,幸被老婆搶救自一殺未遂。

與他一起犯罪的人都被處死了,唯獨盧生有人保護得以免除死刑,授銜歡牧,逐出朝廷。

數年之後,皇帝知道他冤枉,又起任他為中書令,封為趙國公,皇恩極重,為一時之最。

他有五個兒子:僔、倜、儉、位、倚,僔為考功員外,儉為侍御史,位為太常丞,小兒子倚最為賢能,年僅二十四,為右補闕。

他們的老丈人家也都是天下有名的望族。

盧生有孫子十餘人,三十多年以來,盧生兩次遠放嶺南又重登宰相職位,出入於朝廷內外,迴翔於台閣之間,高官厚祿,恩崇顯赫,一時無比。

生活末節也十分奢侈放蕩,他喜歡玩樂,家裡的歌伎女色都是第一流的。

前後兩次由皇帝賜給他的良田甲第、美人名馬等,不計其數。

後期年紀漸漸老了,他屢次請求告老還鄉,均未應允,到有病的時候,前來看望問候的人絡繹不絕,站滿了門前的道路,名醫紛紛登門診治,名貴藥品應有盡有。

臨終之前,盧生給皇帝上書道:「臣本是山東一介書生,以管理園為樂業,偶逢聖朝時運,得列官宦之序。

過蒙聖上榮一寵一 獎掖,特受吾皇鴻恩偏愛,出為將帥得擁重兵,入登相位榮升首輔,周旋於朝廷內外,連綿而歷歲年。

深感有愧於恩造而無益於聖化;唯恐因負乘而致寇,終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如此日甚一日,不覺老之將至。

今已年過八十,官位歷任過三公,鐘漏都到了停歇之時了,一精一疲力盡,彌留沉困,殆將溘盡。

顧無誠效以上答休明,空負深恩而永辭聖代,無住感念留戀之至。

此謹奉表稱謝以聞。」

皇帝傳下詔書說:「卿以俊才賢德為我的重要輔佐,出師稱雄於藩國,旦入朝相贊於緝熙,我朝二世昇平。

實賴愛卿之力。

在你疾病繞身之後,天天聽說即將痊癒,不料突然如此沉重,我心深感同情憐憫,今特派遣大將軍高力士前往府上慰問,你要勉加針灸,為我而自愛,願我的希望不會落空,盼望你的喜訊!」那天晚上就死了。

盧生翻了翻身就醒過來了,發現自己正躺在客店裡,又看到呂翁也在自己身邊,店主人蒸著的黃粱米飯尚未做熟呢,用手觸摸周圍的東西時也都依然如故,這才頓然醒悟道:「這不是做了一場夢麼!」呂翁笑著說:「人世間的事.也跟你夢裡的情況一個樣呀!」盧生點頭稱是。

他沉思好長時間之後,向呂翁致謝道:「人生在世,一寵一 辱之際遇,得失之道理,生死之感情,通過這場夢,我算全都知道了。

這就是先生不讓我一胡一 思亂想的原因,晚生豈敢不接受您的教誨!」說罷,再拜而去。

管子文

李林甫為相初年,有一布衣詣謁之,閽吏謂曰:「朝廷新命相國,大僚尚未敢及門,何布衣容易謁之耶。」

布衣執刺,待於路旁,高聲自稱曰:「業八體書生管子文,欲見相國伸一言。」

林甫召之於賓館,至夜靜,月下揖之。

生曰:「僕實老於書藝,亦自少游圖籍之圃,嘗竊見古昔興亡,明主賢臣之事,故願謁公,以伸一言。」

林甫曰:「僕偶各位於輔弼,實非才器,已恐不勝大任,福過禍隨也。

君幸辱玉趾,敢授教於君,君其無惜藥石之言,以惠鄙人。」

生曰:「古人不容易而談者,蓋知談之易聽之難也。

必能少覽容易之言,而不容易而聽,則涓塵皆可以裨海岳也。

況聖哲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公若聞一言即欲奉而行之,臨一事即悉心徇意,如此,則雖日納獻言之士,亦無益也。」

林甫乃容恭意謹而言曰:「君但一言教僕,僕當書紳而永為箴誡。」

生曰:「君聞美言必喜,聞惡言必怒。

僕以美言譽君,則無裨君之事。

以惡言諷君,既犯君之顏色,既犯君之顏色,君復怒我。

即不得盡伸惡言矣。

美言徇而損,惡言直而益。

君當悉察之。

容我之言,勿復加怒。」

林甫不覺膝席而聽。

生曰:「君為相,相天子也,相天子,安宗社保國也。

宗社安。

萬國寧,則天子無事。

天子無事,則君之無事。

設或天下有一人失所,即罪在天子,罪在天子,焉用君相。

夫為相之道,不必獨任天下事,當舉文治天下之民,舉武定天下之亂,則仁人撫疲瘵,用義士和鬥戰。

自修節儉,以諷上,以化下,自守忠貞,以事主,以律人,固不暇躬勤庶政也。

庶政得人即治,苟不得人,雖才如伊呂,亦不治。

噫,相公慎之。」

林甫聽之駭然,遽起拜謝之。

生又曰:「公知斯運之通塞耶。」

林甫曰:「君當儘教我,我當終身不忘。」

生曰:「夫治生亂,亂生治,今古不能易也。

我國家自革隋亂而治,至於今日,亂將生矣。

君其記之。」

林甫又拜謝。

至曙,欲聞於上,縻從一爵祿,令左右潛守之。

堅求退曰:「我本柢欲達一言於公,今得竭愚悃,而又辱見納,又何用阻野人之歸也。」

林甫堅留之不得,遂去。

林甫令人暗逐之,生至南山中一石洞,其人尋亦入石洞,遽不見生。

唯有故舊大筆一。

其人攜以白林甫,林甫以其筆置於書閣,焚香拜祝。

其夕,筆忽化為一五色禽飛去。

不知所之。

(出《大唐奇事》)

李林甫剛當宰相的頭一年,有一個未入仕途的書生登門拜見他,守門人對這位書生說:「朝廷新任命的相國公,連文武大臣都還沒敢登門,你一個平民百姓要見此談何容易啊!」 書生拿著名帖站在路旁等待,高聲自報來意說:「專修八體書法的書生管子文,要見相國公申述一句話。」

林甫把他召到賓館裡,到夜深人靜時,在月光下面召見了他。

書生說:「我其實熟悉的是書法藝術,但因自小漫遊在圖書典籍堆裡,也曾涉及古往歷代的興亡和明君賢臣的事情,所以願意拜見相國公,向您申述一句話。」

林甫說:「老臣偶然列入宰相之位,實在不是我的才器夠當宰相的資格,我曾深恐不能勝此大任,擔心福過頭了災禍就會跟隨而來。

有幸見到您不辭勞苦前來賜教,我才敢向您請教,您儘管不惜以藥石之言賜恩於我這鄙薄之人。」

管生說:「古人之所以認為不容易與別人說話,是因為他們知道說話容易而聽話難呀。

必能少聽容易聽的話,而選擇不容易聽的話而聽之,才能使輕如灰塵的話也可以對重如海岳的事都有所裨益。

況且聖哲早已說過:『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相國公如果每聽到一句話就想去奉行,每面臨一件事情就全心全意地去對待;那麼,雖然天天接納向您進獻意見的人士,也是無補於事的。」

聽到這裡,林甫變得神情恭順態度莊重起來,說:「請您只將一句話賜教於我,我當寫在外衣的大帶子上永遠作為自己的信條和警誡之言。」

管生說:「您聽到好聽的話必然歡喜,聽到不好聽的話必定生氣。

我用好聽的話誇您,對您的事情則毫無裨益;用不好聽的話諷勸您,必然使您臉上不光彩;既然使您臉上不光彩,您更生我的氣。

這就不能盡說不好聽的話了。

美言曲折而有損害,惡言直率而有裨益,您要仔細觀察分析之。

既然讓我說話,就請不要生我的氣。」

林甫不知不覺地雙膝抵席洗耳恭聽。

管生說:「您為宰相,相的是天子;相天子就是安頓宗社保護國家;宗社安定萬國寧靜,天子便沒有事情;天子無事,您就無事。

假設天下有一個人不能得其所,其罪過就在於天子;罪過即在天子,還用您去相他幹什麼?為相之道就在於不必獨任天下事,應當推舉通曉文治的人去管理天下之民,推舉通曉武略的人去平定天下之亂,仁德之人能夠體恤和解除天下的痛苦,義勇之士能夠和解與平息天下的爭鬥。

您只管自修節儉,以節儉諷勸皇上,用以教化百姓;只要自守忠貞,用以服務於君主,用以要求於別人,這樣,您就沒有時間去親自管理行政事務了。

行政庶務只要選好恰當的人才他就管理好,如果沒有合適的人才,您就是才如伊呂,自己也管不過來,管不到好處。

好了,相國您要好好想想我說的這些。」

林甫聽了這些話,很是驚訝,立即起來拜謝管生。

管生又說:「您知道時運之通與塞的變化規律吧。」

林甫說:「您應當全都教給我,我一定終生不忘。」

管生說:「治生亂,亂生治,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規律。

那大唐國家通過革除隋朝的動亂走上了安定的局面,到了今天,動亂將要發生了。

您可一定要記住這件事啊!」林甫又一次拜謝他。

到天亮時,李林甫想把這次與管生的談話奏稟皇上,封給管生一個爵位,便讓左右的暗中看守著他。

他卻非要回去不行,說:「我本來只是想送一句話給您,現在已將愚思竭誠奉告,而又蒙您屈尊接見和採納,怎麼還不讓我回去呀。」

林甫強留不得,他便走了。

林甫派人暗中跟著他,管生走進南山之中的一個石洞裡,跟他的人待了一會兒也進了石洞,管生突然不見了,只有他過去用過的一支大毛筆。

這個人便帶著這支毛筆回去,把經過情況報告給李林甫,林甫把這支毛筆放在書房裡,點上香叩拜禱告。

當天夜晚,那支毛筆忽然化為一隻五彩斑斕的禽鳥飛走了,不知飛到了什麼地方。

袁嘉祚

唐寧王傅袁嘉祚,為人正直不阿,能行大節,犯顏悟主,雖死不避。

後為鹽州刺史,以清白尤異升聞。

時岑羲、蕭至忠為相,授嘉祚開州刺史,嘉祚恨之,頻言其屈。

二相大怒,詬(詬原作詭,據明抄本改)嘉祚曰:「愚夫,叱令去。」

嘉祚方惆悵,飲馬於義井,有一人背井坐,以水濯手,故濺水。

數驚嘉祚馬,嘉祚忿之,罵曰:「臭卒伍,何事驚馬。」

其人顧嘉祚曰:「眼看使於蠮蠛國,未知死所,何怒我焉。」

嘉祚思其言不能解,異之。

明復至朝,果為二相所召,迎謂曰:「知公跡素高,要公銜朝命充使。

今以公為衛尉少卿,往蠮蠛國報聘,可乎?」

嘉祚辭以不才,二相日行文下。

嘉祚大恐,行至義井,復遇昨驚馬人,謂嘉祚曰:「昨(昨原作視,據明抄本改)宰相欲令使遠國,信乎。」

嘉祚下馬拜之,異人曰:「公無憂也,且止不行。

其二相頭已懸槍刃矣,焉能怒公。」

言畢不知所之。

間一日,二相皆誅,果如異人言矣。

其蠮蠛國在大秦國西數千里,自古未嘗通,二相死,嘉祚竟不去。

唐寧王的師傅袁嘉祚,為人正直不阿,能夠奉行大節,敢於直言犯上,雖死也不迴避。

後來成為鹽州刺使,因出奇的清白而聞名。

當時,岑羲與蕭至忠當宰相,任命嘉祚為開州刺史,嘉祚非常恨他們,一再聲明自己委屈。

二相大為惱怒,辱罵嘉祚說:「純粹是個笨蛋,把他趕出朝廷!」嘉祚正惆悵生氣,一天他去義井飲馬,有個人背對井坐著,用水洗手,故意濺起水來幾次驚嚇嘉祚的馬。

嘉祚氣壞了,罵道:「臭當兵的,為什麼驚嚇我的馬!」那人看了看嘉祚說:「眼看你就要出使去蠮蠛國,不知道將來死在什麼地方,還對我發火呢!」嘉祚想來想去感到他的話不能理解,對此大為驚異。

第二天嘉祚又上了朝,果然被兩個宰相所召見,二相迎士前來對他說:「我們知道您的行為功績向來很高,所以讓您帶上朝廷的使命去充當使節。

現在以您為衛尉少卿,前往蠮蠛國報到上任,可以嗎?」

嘉祚以自己沒有能力為由極力推辭,兩位宰相便在當天下達了行文命令。

嘉祚非常恐懼,他走到義井,又遇見昨天驚嚇他馬的那個人,那人對嘉祚說:「昨天我就知道宰相要命令你出使遙遠的國家,果然如此吧?」

嘉祚下馬向他行禮,這個異人說:「您不用擔憂,只管拖著不上路就是了。

那兩個宰相的腦袋已經懸掛在槍刃上了,哪裡還能對您發火呢?」

說完,便不知去向了。

隔了一天,兩個宰相都被殺死了,果然像那個異人所說的一樣。

那個蠮蠛國遠在大秦國以西數千里,自古以來未曾溝通過,兩個宰相既然死了,嘉祚也就一直沒有去。

鄭相如

鄭虔工詩嗜酒,性甚閒放。

玄宗愛其曠達,欲致之郎署,又以其不事事,故特置廣文館,命虔為博士,名籍甚著。

門庭車馬,無非才俊。

有鄭相如者,滄州人,應進士舉入京,聞虔重名,以宗姓因謁,虔因之敘叔侄,見其老倒,未甚敬之,後數日謁,虔獨與坐,問其藝業,相如笑謂虔曰:「叔未知相如,應以凡人遇,然人未易知。

既見問,敢不盡其詞,相如若在孔門,當處四科,猶居游、夏之右,若叔在孔門,不得列為四科。

今生不遇時而應此常調,但銷聲晦跡而已。」

虔聞之甚驚,請窮其說。

相如曰:「孔子稱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之也,今相如亦知之。

然國家至開元三十年,當改年號,後十五年,當有難。

天下至此,兵革興焉,賊臣篡位。

當此時,叔應授偽官,列在朝省,仍為其累。

願守臣節,可以免焉。

此後蒼生塗炭未已。

相如今年進士及第,五選得授衢州信安尉,至三考,死於衢州。

官祿如此,不可強致也。」

其年果進士及第,辭虔歸鄉,及期而選,見虔京師,為吏部一注信安尉,相如有喜色,於是辭虔赴任。

初一考,問衢州考吏曰:「鄭相如何。」

曰:「甚善。」

問其政,曰:「如古人。」

二考又考之,曰,無恙。

三考又問之,考吏曰:「相如校考後,暴疾不起。」

虔甚驚歎,方思其言。

又天寶十五年,祿山反,遣兵入京城,收諸官吏赴洛一陽一。

虔時為著作郎,抑授水部郎中。

及克復,貶衢州司戶,至任而終。

竟一如相如之言也。

(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廣異記》)

鄭虔工於詩而嗜於酒,性格非常閒散豪放。

唐玄宗喜愛他的曠達,想讓他到官署裡作郎中主持一個部門的工作,又因他不善於管理事務,所以就把他安置在廣文館,授給他博士銜,他的名聲和職銜十分昭著。

門庭上來往出入的車馬,座上客都是當時的才子學者。

有個叫鄭相如的,是滄州人,參加選拔進士的考試來到京城,聽說鄭虔的赫赫大名,便以同宗同姓的名義去拜見他,鄭虔因此與他以叔侄相稱,見他老氣橫秋,並不怎麼敬重他。

過了幾天相如又來拜見鄭虔,鄭虔一個人與他對坐,問他學的是哪門學問,相如笑著對他說:「叔並不瞭解相如,故用平常眼光看待我;然而,一個人確實不容易被別人瞭解。

既然問我,怎敢不把話說透徹呢?相如如果是孔門弟子,就該處在四科之列,居於游、夏之上;如果叔是孔門弟子,就不能列入四科。

我現在是因為生不逢時才應付這種科舉考試的流行方式,為的是讓自己的真相銷聲匿跡而已。」

鄭虔聽了非常驚異,便請他繼續說下去。

相如說:「孔子自稱有誰繼承周朝大業,即使一百年後的事他也知道;如今相如也知道這件事情。

我看大唐國家到開元三十年就會改變年號,再往後十五年,國家當有災難,至此,天下戰爭興起,賊臣篡奪皇位。

到那時,叔就會被任為叛賊政權的官員,排列在朝廷省署之中,後來仍然為此事受到拖累,儘管您願意恪守為臣的節操,得以免除重罰。

從今以後,黎民百姓將無休止地遭受塗炭踐踏。

相如今年能夠考中進士,五選被授為衢州信安尉,到了三考,死於衢州。

官祿命中就是這樣,不能強求呀!」那年相如果然考中了進士,辭別鄭虔返回故鄉,到了考期時又參加選拔,在京師見到鄭虔,在吏部註冊為信安尉,相如面帶喜色,於是辭別鄭虔前去赴任。

第一考時,鄭虔詢問衢州考官道:「鄭相如怎麼樣?」

答道:「非常好。」

問其政績,答道:「跟古人一樣。」

第二考時又參加了,說是身體尚好,第三考時鄭虔又打聽他的情況,考官說:「相如考試之後,暴病不起。」

鄭虔大為驚歎,於是想起相如原先說的話。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造反,派兵進入京城,收羅朝廷官吏送到了洛一陽一。

鄭虔當時是著作郎,被強行授予水部郎中職位。

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鄭虔被貶為衢州司戶,到了任上就死了。

這些情況竟然都像相如原先所說的一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