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柳歸舜吳興柳歸舜,隋開皇二十年,自一江一 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

太平廣記

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

柳歸舜 元藏幾 文廣通 楊伯丑 劉法師

柳歸舜

吳興柳歸舜,隋開皇二十年,自一江一 南抵巴陵,大風吹至君山下,因維舟登岸。

尋小徑,不覺行四五里,興酣,逾越溪澗,不由徑路。

忽道旁有一大石,表裡洞澈,圓而砥平,周匝六七畝。

其外盡生翠竹,圓大如盤,高百餘尺。

葉曳白雲,森羅映天。

清風徐吹,戛為絲竹音。

石中央又生一樹,高百餘尺,條干偃一陰一為五色,翠葉如盤,花徑尺餘,色深碧,蕊深紅,異香成煙,著物霏霏。

有鸚鵡數千,丹嘴翠衣,尾長二三尺,翱翔其間。

相呼姓字,音旨清越,有名武游郎者,有名阿蘇兒者,有名武仙郎者,有名自在先生者。

有名踏蓮露者,有名鳳花台者,有名戴蟬兒者,有名多花子者。

或有唱歌者曰:「吾此曲是漢武鉤弋夫人常所唱,詞曰:『戴蟬兒,分明傳與君王語。

建章殿裡未得歸,朱箔金缸雙鳳舞。

』」名阿蘇兒者曰:「我憶阿一嬌 深宮下淚,唱曰:『昔請(明鈔本無請字)司馬相如為作《長門賦》,徒使費百金,君王終不顧。」

又有誦(誦原作詞,據明鈔本改)司馬相如大人賦者曰:「吾初學賦時,為趙昭儀抽七寶釵橫鞭,余痛不徹,今日誦得,還是終身一藝。」

名武游郎者言:「余昔見漢武帝,乘郁金楫,泛積翠池,自吹紫玉笛,音韻朗暢。

帝意歡適,李夫人歌以隨,歌曰:『顧鄙賤,奉恩私。

願吾君,萬歲期。

』」又名武仙郎者問歸舜曰:「君何姓氏行第?」

歸舜曰:「姓柳,第十二。」

曰:「柳十二自何處來?」

歸舜曰:「吾將至巴陵,遭風泊舟,興酣至此耳。」

武仙郎曰:「柳十二官,偶因遭風,得臻異境,此所謂因病致妍耳。

然下官禽鳥,不能致力生人,為足下轉達桂家三十娘子。」

因遙呼曰:「阿春,此間有客。」

即有紫雲數片,自西南飛來,去地丈餘,雲氣漸散,遂見珠樓翠幕,重檻飛楹,周匝石際。

一青衣自戶出,年始十三四,身衣珠翠,顏甚姝美,謂歸舜曰:「三十娘子使阿春傳語郎君,貧居僻遠,勞此檢校,不知朝來食否?請垂略坐,以具蔬饌。」

即有捧水一精床 出者,歸舜再讓而坐。

阿春因教鳳花台鳥「何不看客?三十娘子以黃郎不在,不敢接對郎君。

汝若等閒,似前度受捶。」

有一鸚鵡即飛至曰:「吾乃鳳花台也。

近有一篇,君能聽乎?」

歸舜曰:「平生所好,實契所願。」

鳳花台乃曰:「吾昨過蓬萊玉樓,因有一章詩曰:露接朝一陽一生,海波翻水晶。

玉樓瞰寥廓,天地相照明。

此時下棲止,投跡依舊楹。

顧余復何忝,日侍群仙行。」

歸舜曰:「麗則麗矣,足下師乃誰人?」

鳳花台曰:「僕在王丹左右,一千餘歲,杜蘭香教我真菉,東方朔授我秘訣。

漢武帝求太中大夫,遂在石渠署見揚雄、王褒等賦頌,始曉箴論。

王莽之亂,方得還吳。

後為朱然所得,轉遺陸遜,復見機、雲製作,方學綴篇什。

機、雲被戮,便至於此,殊不知近日誰為宗匠。」

歸舜曰:「薛道衡、一江一 總也。」

因誦數篇示之。

鳳花台曰:「近代非不靡麗,殊少骨氣。」

俄而阿春捧赤玉盤,珍饈萬品,目所不識,甘香裂鼻。

飲食訖,忽有二道士自空飛下,顧見歸舜曰:「太難得,與鸚鵡相對。

君非柳十二乎?君船以風便,索君甚急,何不促回?」

因投一尺綺曰:「以此掩眼,即去矣。」

歸舜從之,忽如身飛,卻墜巴陵,達舟所。

舟人欲發,問之,失歸舜已三日矣。

後卻至此,泊舟尋訪,不復再見也。

(出《續玄怪錄》)

柳歸舜是吳興人。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時,柳歸舜從一江一 南乘船去巴陵,一江一 上起了大風,把船吹到君山(又名湘山,在湖南洞庭湖中)下面,只好拴船登岸。

順著小路不覺走了四五里,興致很高地跨過小溪山澗,也不順著路走了。

忽見道旁有一塊大石頭,整個石頭都透明錚亮,又圓又平,方圓六七畝大小。

石外都長滿了翠綠的竹子,像盆口那麼粗,有一百多尺高,頂端都觸到了雲彩,鬱鬱森森映著藍天。

一陣清風吹過,竹林發出了動聽的音樂聲。

大石的中央長著一棵樹,一百多尺高,枝幹是彩色的,樹葉有盤子那樣大,花的直徑有一尺寬,花瓣深藍色,花中飄出奇異的香氣籠罩著周圍,如煙似霧。

樹上有好幾千隻紅嘴綠毛二三尺長尾巴的鸚鵡上下翻飛,互相叫著彼此的姓名,有的名叫「武游郎」,有的名叫「阿蘇兒」,有的叫「武仙郎」,有的叫「自在先生」,還有的名叫「踏蓮露」、「鳳花台」、「戴蟬兒」、「多花子」。

有個鸚鵡唱著歌,並說:「我這個歌兒是漢武帝時的鉤弋夫人常唱的,歌詞是『戴蟬兒,分明傳於君王語。

建章殿裡未得歸,朱箔金缸雙鳳舞』。」

名叫阿蘇兒的鸚鵡說:「我記得阿一嬌 聽了這個歌以後在深宮裡流淚了。」

接著就唱道:「昔請司馬相如為作《長門賦》,徒使費百金,君王終不顧。」

這時又有只鸚鵡開始背誦司馬相如的《大人賦》。

這鸚鵡背完了《大人賦》後說:「我當初學這首賦時,被趙昭儀用頭上的寶釵狠抽了一頓,當時把我痛壞了,但我到底還是背出來了,成了我的一件絕活兒。」

名叫武游郎的鸚鵡說:「我當年見過漢武帝,他乘著鑲金的船在宮中的積翠池裡泛游,自己吹起了紫玉笛,吹得十分動聽,皇上十分高興,李夫人就伴著笛子唱起了歌,歌詞是:『顧鄙賤,奉恩私。

願吾君,萬歲期。

』」這時叫武仙郎的那只鸚鵡就問柳歸舜,「你貴姓?排行第幾?」

柳歸舜說:「我姓柳,排行十二。」

鸚鵡說:「柳十二郎從哪裡來?」

柳歸舜說:「我要去巴陵,遇到大風船靠了岸,一時高興走到了這裡。」

武仙郎就說:「柳十二郎由於遇風得以來到這仙境,這真可謂因禍得福了,然而我只是一隻鳥,不能為你效什麼力。

不過我可以為你轉達桂家三十娘子,請她接待你。」

說完就向遠處喊道:「阿春,來客人了!」立刻空中就有幾一團一 紫色的雲從西南飛來,離地面一丈多高時雲彩漸漸散去,露出了垂著綠簾幕的紅樓,樓閣上一重重門窗十分華麗,整個樓立在那塊大石上。

這時一個青衣女子從樓門裡走出來,看年紀有十三四,身穿綴有珠翠的衣服,容貌美麗,女子對柳歸舜說:「我家三十娘子讓我轉告郎君,我的家太偏僻了,使你來一趟這麼辛苦勞累。

不知郎君從早晨到現在用飯了嗎?請先稍坐,立刻給你開飯。」

接著就有女子捧著水晶做的坐榻,柳歸舜謝了坐。

這時那位阿春姑娘就說:「『鳳花台』,你這個鸚鵡為什麼不好好接待客人呢?三十娘子因為黃郎不在家不便出來接待客人。

你們如果怠慢了客人,看不像上次那樣捶你們!」這時立刻有一個鸚鵡飛到柳生面前說:「我就是鳳花台。

最近我寫了一首詩,不知柳郎願不願意聽一聽?」

柳歸舜說:「我平生最喜歡詩詞,當然願意聽。」

鳳花台就說:「我昨天飛過蓬萊仙洲上的玉樓時作了一首詩:露接朝一陽一生,海波翻水晶。

玉樓瞰寥廓,天地相照明。

此時下棲止,投跡依舊楹。

顧余復何忝,日侍群仙行。」

柳歸舜說:「這首詩真是美極了,誰是你作詩的老師呢?」

鳳花台說:「我在王丹身旁一千多年,杜蘭香教給我修道的秘文,東方朔傳給我道術的秘訣。

當時漢武帝想給朝裡選拔太中大夫,就在石渠署召見揚雄、王褒等文人,命他們作賦和頌,我才從他們那裡學到了箴論。

到三莽之亂時,我才回到一江一 南吳地,後來朱然又把我要了去,又把我轉贈給陸遜,從他那兒我又見識了陸機、陸雲文章,我也學著寫文章,後來陸機、陸雲被殺,我才來到了這裡。

我不知道當代在文章上面誰是宗師呢?」

柳歸舜說:「當代的文章數薛道衡和一江一 總最好。」

接著就背誦了幾篇。

鳳花台說:「近代的文章不是不華麗,只是太缺少風骨。」

不一會兒,阿春捧著一隻紅玉盤,裡面裝著珍饈美味,芳香撲鼻。

柳歸舜吃完後,忽然有兩名道士從空中飛出來,看見柳歸舜後說:「你可真不簡單,能和鸚鵡對讀文章。

你是不是柳十二郎?你的船因為風已順了馬上要開,正到處找你呢,你還不趕快回去!」說罷扔給他一塊一尺長的綢子說:「用它蒙上眼睛,你就上路吧!」柳歸舜蒙上眼,立刻覺得身子飛了起來,轉眼間到巴陵自己的船上。

船馬上要開,一問,才知道已經三天找不到柳歸舜了。

後來柳歸舜又來到這裡一江一 邊,棄舟登岸再去找那個地方,什麼也沒有了。

元藏幾

處士元藏幾,自言(自言原作言自,據明鈔本改)後魏清河孝王之孫也。

隋煬帝時,官任奉信郎。

大業九年,為過海使判官。

無何,風浪壞船,黑霧四合,同濟者皆不免,而藏幾獨為破木所載,殆經半月,忽達於洲島間。

洲人問其從來,則瞀然具以事告。

洲人曰:「此滄洲,去中國已數萬里。」

乃出菖蒲花桃花酒飲之,而神氣清爽。

其洲方千里,花木常如二月,地土宜五穀,人多不死。

出鳳凰、孔雀、靈牛、神馬之屬;更產分蒂瓜,長二尺,其色如椹,二(《杜一陽一雜編》下二作一)顆二蒂;有碧棗丹栗,皆大如梨。

其洲人多衣縫掖衣,戴遠遊冠,與之話中國事,則歷歷如在目前。

所居或金闕銀台,玉樓紫閣,奏簫韶之樂,飲香露之醑。

洲上有久視之山,山下出澄水泉,其泉闊一百步,亦謂之流渠,雖投之金石,終不沉沒,故洲人以瓦鐵為船舫。

更有金池,方十數里,水石泥沙,皆如金色。

其中有四足魚,今刑部盧員外尋云:「金義嶺有池如盆,其中有魚皆四足。」

又有金蓮花,洲人研之如泥,以間彩繪,光輝煥爛,與真無異,但不能拒火而已。

更有金莖花,如蝶,每微風至,則搖蕩如飛,婦人競采之以為首飾,且有語曰:「不戴金莖花,不得在仙家。」

更以強木造船,其上多飾珠玉,以為遊戲。

強木,不沉木也。

方一尺,重八百斤,巨石縋之,終不沒。

藏幾淹留既久,忽念中國,洲人遂制凌風舸以送焉。

激水如箭,不旬即達於東萊。

問其國,乃皇唐也;詢其年號,即貞元也。

訪其鄉里,榛蕪也;追其子孫,疏屬也。

有隋大業元年至貞元年末,已二百年矣。

有二鳥,大類黃鸝,每翔翥空中,藏幾呼之即至,或令銜珠,或令受人語。

乃謂之轉言鳥,出滄州也。

藏幾工詩好酒,混俗無拘檢,十數年間,遍游一江一 表,人莫之知。

而趙歸真常與藏幾弟子九華道士葉通微相遇,求得其實,歸真以藏幾之異備奏上。

上令謁者繼手詔急徵。

及至中路,忽然亡去。

謁者惶恐,即上疏具言其故,上覽疏咨嗟曰:「朕不如明皇帝,以降異人。」

後有人見藏幾泛小舟於海上。

至今一江一 表道流,大傳其事焉。

(出《杜一陽一編》)

元藏幾是一位處士,自稱是南北朝時北朝後魏清河孝王的孫子。

隋煬帝時,他官拜奉信郎。

隋煬帝大業九年,派他為判官出海,航行中遇到風暴,船被撞壞,空中黑雲四合,船上的人都落海淹死,只有元藏幾抱著一塊木頭在海上漂流,歷經半個月,漂到一個島上落了腳。

島上的人問他從哪兒來的,他就顛三倒四地講了海上遇難的經過和自己的來歷。

島上的人說這裡是北海中的仙島滄州,離中國好幾萬里。

他們就拿出菖蒲花和桃花釀的酒請元藏幾喝,喝了這酒立刻感到神清氣爽。

這滄州周圍有一千里大,島上花草樹木總像一陽一春二月那樣繁茂,土地肥沃五穀豐登,島上的人都長生不死,出產鳳凰、孔雀、神牛神馬等珍奇的動物。

還出產一種分蒂瓜,瓜長二尺,顏色像桑椹呈紫紅色,一隻瓜上有兩個瓜蒂。

還出產綠棗紅栗,都像梨子那麼大。

島上的人一大都穿寬袖單衣,戴遠遊冠。

他們和元藏幾談起幾萬里外的中國的事,簡直瞭如指掌。

島上人住的大都是鑲金飾銀的樓閣,用簫演奏中國周朝的《韶樂》,喝用香露釀造的酒。

洲上有一座「長生山」,山上有一泓清水泉,泉有一百步寬,人們也叫它為流渠,把金子、玉石扔進泉水也不沉,所以這裡的人用鐵瓦造船。

還有一個十幾里見方的金池,金池的水石泥沙都呈金色,池裡生長一種四腳魚,正如當時刑部盧員外說的金義嶺池中的那種四腳魚一樣。

洲上還有一種金蓮花,島上人把這種蓮花碾碎成泥用來畫畫兒,畫出來的東西和真的完全一樣,只是怕火燒。

還有一種金莖花,花像蝴蝶,每當微風吹來,花兒就搖動如飛,女人們都搶著采這種花做首飾,島上有句俗話說「不戴金莖花,不得在仙家。」

島上人還用強木造船,船上裝飾了很多珍珠寶玉,這船主要用來遊樂。

所謂「強木」就是「不沉木」。

一尺見方的一塊「強木」就有八百斤重,但是用大石墜上它,它也不沉沒。

元藏幾在這滄洲島上停留了很久,後來就十分想念中國,想回故鄉,島上人就為他製造了一隻叫「凌風」的船,送他回中國。

元藏幾乘上船。

船在海上像箭一般疾馳,不到十天就到了東萊郡。

元藏幾問這是什麼國,回答說是大唐,再問年號,說是唐德宗貞元年。

他回到故鄉,見自己的家已是一片長滿野草的荒地,尋訪他的子孫,只有一些遠親了。

從隋朝大業元年他到了北海的滄洲仙島,到唐貞元年末他回到中國,算一算,竟已過去了二百年!元藏幾回來後,常常有兩個像黃鸝的鳥在他家上空飛,他一叫,鳥就落下來,或者讓它口銜珠子贈人,或者讓它代為傳話,這鳥都能做到。

這種鳥就是出在滄洲的「轉言鳥」。

元藏幾善作詩,又好喝酒,在世俗中自在逍遙毫無拘束,十幾年間遊遍了長一江一 以南的地區,人們不知道他到底是個什麼人。

後來,有個趙歸真曾與元藏幾的弟子、九華山道士葉通微相遇,趙歸真從葉通微那兒證實了元藏幾的確不是凡俗之輩,並向皇帝奏報了元藏幾已活了二百多歲並到過仙島滄洲的事。

皇帝令趙歸真帶著他親自寫的詔書立刻召元藏幾進宮。

元藏幾跟著趙歸真赴京,半路上突然不見了。

趙歸真很惶恐地趕快把這情形奏報皇上,皇上看了奏章後感歎地說:「朕不如明皇帝(指玄宗李隆基),所以特殊的人才不來歸服我。」

後來有人看見元藏幾駕一葉小舟在海上漂流。

至今一江一 南一帶學道的人們還在傳說著元藏幾的事跡。

文廣通

文廣通者,辰溪縣滕村人也。

縣屬辰州。

溯州一百里,北岸次有滕村,廣通居焉。

本漢辰陵縣。

《武陵記》云:廣通以宋元嘉二十六年,見有野豬食其稼,因舉一弩一射中之。

流血而走,尋血跡,越十餘里,入一穴中。

行三百許步,豁然明曉,忽見數百家居止,莫測其由來,視所射豬,已歸村人圈中。

俄有一叟出門曰:「汝非射吾豬者乎?」

文曰:「豬來犯僕,非僕犯豬。」

翁曰:「牽牛蹊人之田,信有罪矣。

而奪之牛者,罪又重矣。」

文因稽首謝過。

翁云:「過而知改,是無過矣。

此豬前緣,應有其報,君無謝焉。」

翁呼文通至廳上,見十數書生,皆冠章甫之冠,服縫掖之衣,有博士,獨一榻面南談《老子》。

又見西齋有十人相對,彈一絃琴,而五聲自韻。

有童子酌酒,呼令設客。

文飲半酣,四體怡然,因爾辭退。

觀其墟陌人事,不異外間,覺其清虛獨遠,自是勝地,徘徊欲住。

翁乃遣小兒送之,令堅關門,勿復令外人來也。

文與小兒行,問其始末,答曰:「彼諸賢避夏桀難來此,因學道得仙。

獨榻座談《老子》者,昔河上公也。

僕漢時山一陽一王輔嗣,至此請問,《老子》滯義。

僕自掃門已來,於茲十紀,始蒙召進,得預門人,猶未深受要訣,只令守門。」

至洞口,分別慇勤,自言相見未期。

文通自所入處,見所用一弩一皆已朽斷。

初謂少頃。

已十二年矣。

文通家已成喪訖,聞其歸,乃舉村驚疑。

明日,與村人尋其穴口,唯見巨石塞之,燒鑿不可為攻焉。

(出《神仙感遇傳》)

文廣通是辰溪滕村人。

這個縣歸辰州管。

從辰州乘船逆流而上去一百里,北岸有個滕村,文廣通家就住在那裡。

辰溪縣在漢朝叫辰陵縣、《武陵記》中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文廣通看見有個野豬吃他家的莊稼,就用箭射中了野豬。

野豬流著血逃走,文廣通順著血跡追出去十幾里,進入一個洞中,在洞裡走了三百來步,忽然周圍大亮,眼前出現了幾百家房舍,不知道是個什麼地方,再看他射的野豬,已經跑進村裡人的豬圈中了。

不一會兒有個老翁走出門來問:「你就是射我豬的人吧?」

文廣通說:「豬吃我的莊稼,並不是我無故射它。」

老翁說:「牽著牛踩了人的莊稼是不對,但因為這就把人家的牛搶走,就更不對了。」

文廣通走向老翁賠禮叩頭。

老翁說:「有了過錯知道改,就不算錯誤了。

這個豬命中該得這樣的報應,你就不必賠罪了。」

老翁把文廣通請到屋裡,見屋裡有十幾個書生,都戴著章甫冠,穿著寬袖單衣,有位博士獨自面朝南坐在一個臥榻上講授《老子》。

又見西屋有十個人對坐著彈琴,音律很好聽。

這時有位童子上來擺了酒菜,老翁拉過文廣通飲酒。

文廣通喝得半醉,身體十分舒坦,就辭謝不再喝了。

他觀察外邊路上的行人,和外界沒什麼不同,只是覺得這裡環境幽美清靜,真是個難在人間找到的好地方,就打算留在這裡不走了。

老翁不答應就派了個小孩給他領路送他出去,並囑咐關好大門不要讓外人進來。

文廣通和小孩一同溜躂時問他這裡到底是什麼地方,那小孩說:「屋裡的那些人都是勝賢,他們當初為逃避夏桀的殘酷統治來到這裡,因學道而成了神仙。

那位講授《老子》的博士,就是河上公。

我是漢代山一陽一人王輔嗣,到這裡是為向河上公請教《老子》中的一些疑意。

我在他門下已當了十紀(十二年為一紀)的掃地僕人才讓我當了守門人,至今還沒有得到道經的要訣呢。」

文廣通又走到來時的洞口,和那小孩依依不捨地再三告別,估計今後再也不會相見了。

到了洞口,見射野豬的弓箭都朽了。

他在洞中只呆了不久,世上已是十二年了。

他家早已給他辦了喪事,見他回來全村人都大吃一驚。

第二天他和村裡人找那個洞,只見大石堵住洞口怎麼鑿也鑿不開了。

楊伯丑

楊伯丑,馮翊武鄉人。

好讀《易》,隱於華山。

隋開皇初,文帝搜訪逸隱,聞其有道,徵至京師。

見公卿不為禮,人無貴賤,皆汝之,人不能測。

帝賜衣,著至朝堂,捨之而去。

常被發徉狂,遊行市裡,形體垢穢,未嘗櫛沐。

亦開肆賣卜,卦無不中。

有人失馬,詣伯丑卜之,伯丑方為太子所召,在途遇之,立為作卦,曰:「可於西市東壁南第三店,為我買魚作鱠。」

如其言,詣所指店中,果有人牽所失馬而至,遂擒之。

何妥嘗與論《易》,聞妥之言,笑曰:「何用鄭玄、王弼之言乎?」

於是別(別原作測,據明鈔本改)理辨答,思理玄妙,大異先儒之旨。

論者謂其有玄機,因問其所學,曰:「太華之下,金天洞中,我曾受羲皇所教之《易》,與大道『玄同』,理窮眾妙,豈可與世儒常談,而測神仙之旨乎?」

數年復歸華山上,後世世有人見之。

(出《仙傳拾遺》)

楊伯丑是馮翊武鄉人,好研究《易經》,隱居在華山。

隋文帝開皇初年,文帝訪察隱居的賢人,聽說楊伯丑懂道術,就把他請到京城。

楊伯丑看見王公大臣們從不行禮,他認為人就是人,沒有什麼貴賤之分,所以對誰都是一樣的稱謂,人們也莫測他的高深。

皇帝賞給楊伯丑一件華麗的衣服,他舉到金殿外面的百官議事廳裡就脫下扔掉了。

楊伯丑經常披散著頭髮瘋瘋癲癲在街市上逛,滿身污垢也從不洗澡。

他還擺了個卦攤,他的卦非常靈。

有人丟了馬,來找伯丑算卦,伯丑剛被太子召見,在路上看見了丟馬的人,立刻給他算了一卦說:「你要在西街東牆南邊的第三家店舖裡,給我買魚吃。」

丟馬的人按他的話去了那店裡,果然有人牽著他丟的馬進了店,被他當場抓住。

何妥曾和他談論《易經》,他聽了之後嘲笑地說:「你讀的不都是鄭玄和王弼的那一套理論嗎?」

於是就用自己的獨到見解講解辨答《易經》中的疑難,談得十分玄妙深刻,論點和過去的大學者大不相同。

一些道學家認為伯丑真正得到了道學中神奧玄妙的真諦,就問他在哪裡學的,楊伯丑說:「我在太華山下的金天洞中蒙受伏羲皇帝教我《易經》,還有天地為一的『玄同』大道理,這些深奧的道理,和你們這些世俗的學者們是談不明白的,你們也不可能理解神仙的道義。」

幾年後,楊伯丑又回了華山,後世的代代人都曾有見過他的。

劉法師

唐貞觀中,華一陰一雲台觀有劉法師者,煉氣絕粒,迨二十年。

每三元設齋,則見一人,衣縫掖,回黧瘦,來居末坐,齋畢而去。

如此者十餘年,而衣服顏色不改。

法師異而問之,對曰:「余姓張,名公弼,住蓮花峰東隅。」

法師意此處無人之境,請同往。

公弼怡然許之曰:「此中甚樂,師能便住,亦當無悶。」

法師遂隨公弼行。

三二十里,扳蘿攀葛,才有鳥徑。

其崖谷險絕,雖猿獵不能過也,而公弼履之若夷途。

法師從行,亦無難。

遂至一石壁,削成,高直千餘仞,下臨無底之谷。

一逕闊數寸,法師與公弼,側足而立。

公弼乃以指扣石壁,中有人問曰:「為誰?」

對曰:「某。」

遂劃然開一門,門中有天地日月。

公弼將入,法師隨公弼亦入。

其人乃怒謂公弼曰:「何故引外人來?」

其人因闔門,則又成石壁矣。

公弼曰:「此非他人,乃雲台劉法師也,與余久故,故請此來。

何見拒之深也?」

又開門,納公弼及法師。

公弼曰:「法師此來甚饑,君可豐食遣之。」

其人遂問法師便住否?法師請以後期。

其人遂取一盂水,以肘後青囊中刀圭粉和之以飲法師,其味甚甘香,飲畢而飢渴之想頓除矣。

公弼曰:「余昨雲山中甚樂,君盍為戲,令法師觀之?」

其人乃以水噀東谷中,俄有蒼龍白象各一,對舞,舞甚妙;威鳳綵鸞各一,對歌,歌甚清。

頃之,公弼送法師回。

師卻顧,唯見青崖丹壑,向之歌舞,一無所睹矣。

及去觀將近,公弼乃辭。

法師至觀,處置事畢,卻尋公弼。

則步步險阻,杳不可階。

法師痛恨前者不住,號天叫地,遂成腰疾。

公弼更不復至矣。

(出《續玄怪錄》)唐太宗貞觀年間,華一陰一的雲台觀有一個姓劉的法師絕了食修煉道家的閉氣之功,一煉就是二十年。

他每到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這天設素齋時,就會有一個穿寬袖單衣面容黑瘦的人來到他這裡,坐在最末的座位上,吃完了齋就走。

十多年間這個人總是準時來吃齋飯,衣服容貌也沒有絲毫變化。

劉法師很奇怪,就問那人的來歷。

那人說:「我叫張公弼,住在蓮花峰的東山凹裡。」

劉法師心想那裡是個人跡不到的地方,就讓張公弼帶他去看看。

張公弼很痛快地答應說:「我那裡很好玩,你去看看,一定非常開心。」

劉法師就隨著張公弼走了。

走了二三十里地就沒有路了,只好扯著滕子攀著葛蘿勉強尋路走。

懸崖絕壁十分陡峭,就是猿猴怕也難以越過,但張公弼像走平坦的大道一樣毫不在乎。

劉法師跟著翻山越崖竟一點也不費勁。

後來兩個人來到一面石壁前,石壁有一千多仞高,像刀削的一樣陡峭,下面是無底深谷。

石壁前只有幾寸大的一塊地方,劉法師與張公弼踮著腳才能站得下。

這時張公弼用手指敲了敲石壁,只聽石壁裡有人問:「是誰?」

回答說:「是張公弼。」

然後壁上突然開了一扇門,門裡能看到天地日月,是另一個世界。

公弼往門裡走,劉法師也要跟進去,開門的人怒氣沖沖地問張公弼:「你怎麼隨便領外人來?」

說著就把門關上,又成了一面石壁。

張公弼在外面對看門人說:「他不是外人,是雲台觀的劉法師,我的老朋友,所以我才請他來。

何必把他拒之門外呢?」

於是門才又開了,讓他倆進去。

張公弼說,「劉法師已經很餓了,請給他準備一頓豐盛的飯菜吧。」

那開門人就問劉法師要住下嗎?劉法師說以後再來住。

那人就端來一碗水,從胳膊後面一個青布袋裡用匙舀出一點藥粉和在水裡,讓劉法師喝下去,劉法師覺得那水特別香甜,喝下去立刻不渴也不餓了。

張公弼對那人說:「我昨天對劉法師說這裡很好玩,你何不給他變個戲法讓他看看呢?」

那人就把一口水噴到東面山谷裡,片刻間就有一隻青龍和一隻白象出現在空中,跳起了美妙的舞蹈。

接著又有兩隻鳳和鸞對歌,歌聲清亮動聽。

過了一會兒,張公弼就送劉法師出了石壁,送他回家。

劉法師回頭再看,只見仍是懸崖峭壁,剛才的一切都蕩然無存了。

到了離雲台觀不遠的地方,張公弼就告辭了。

劉法師回到雲台觀後,把一些事處理完後又去尋找張公弼。

然而山高路險,再也找不到通向那面石壁的路了。

劉法師萬分悔恨當初沒有留在石壁中,一想起來就呼天號地,甚至為此得了腰痛病。

張公弼從此也再沒到雲台觀來過。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