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唐憲宗皇帝唐憲宗好神仙不死之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

太平廣記

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

唐憲宗皇帝 李球 宋玄白 許棲巖 韋善俊

唐憲宗皇帝

唐憲宗好神仙不死之術。

元和五年,內給事張惟則自新羅國回,云:於海中泊山島間,忽聞雞犬鳴吠,似有煙火。

遂乘月閒步,約及一二里,則見花木樓台殿閣,金戶銀關。

其中有數公子,戴章甫冠,衣紫霞衣。

吟嘯自若。

惟則如其異,遂請謁。

公子曰:「汝何所從來?」

惟則具言其故。

公子曰:「唐皇帝乃吾友也。

當汝旋去。

願為傳語。」

俄而命一青衣,捧出金龜印,以授惟則,乃置之於寶匣。

復謂惟則曰:「致意皇帝。」

惟則遂持之還舟中,回顧舊路,悉無蹤跡。

金龜印長五寸,上負黃金玉印,面方一寸八分,其篆曰:「鳳芝龍木,受命無疆」。

惟則至京師,即具以事上進。

憲宗曰:「朕前生豈非仙人乎?」

乃覽金龜印,歎異良久,但不能諭其文耳。

因緘以紫泥玉鎖,置於帳內。

其後往往見五色光,可長丈餘。

是月,寢殿前連理樹上生靈芝二株,苑如龍鳳。

憲宗因歎曰:「鳳芝龍木,寧非此兆乎。」

時又有處士伊祁玄解,縝發童顏,氣息香潔。

常乘一黃牝馬,才三尺高,不啗芻粟,但飲醇酎,不施韁轡,惟以青氈籍其背。

常遊歷青兗間。

若與人款曲,話千百年事,皆如目擊。

帝知其異人,遂令官詔入宮內,館於九華之室,設紫茭之席,飲龍膏之酒。

紫茭席類茭葉,光軟香靜,夏涼冬一溫一 。

龍膏酒黑如純漆,飲之令人神爽。

此本鳥弋山離國所獻也。

鳥弋山離國,已見班固《西京傳》也。

帝每日親自訪問,頗加敬仰。

而玄解魯樸,未嘗閒人臣禮。

帝因問之曰:「先生春秋高而顏色不老,何也?」

玄解曰:「臣家於海上,種靈草食之,故得然也。」

即於衣間出三等藥實,為帝種於殿前。

一曰雙麟芝,二曰六一合 葵,三曰萬根籐。

雙麟芝色褐,一莖兩穗,穗形如麟,頭尾悉具,其中有子,如瑟瑟焉。

六一合 葵色紅,而葉類於茂葵,始生六莖,其上合為一株,共生十二葉,內出二十四花,花如桃花,而一朵千葉,一葉六影,其成實如相思子。

萬根籐子,一子而生萬根,枝葉皆碧,鉤連盤屈,蔭一。

其狀類芍葯,而蕊色殷紅,細如絲發,可長五六寸。

一朵之內,不啻千莖,亦謂之絳心籐。

靈草既成,人乃莫見。

而玄解請帝自采餌之,頗覺神驗,由是益加禮重焉。

遇西域有進美玉者,一圓一方,逕各五寸,光彩凝冷,可鑒毛髮。

時玄解方座於帝前,熟視之曰:「此一龍玉也,一虎玉也。」

驚而問曰:「何謂龍一虎玉也?」

玄解曰:「圓者龍也,生於水中,為龍所寶,若投之於水,必有霓虹出焉。

方者虎也,生於巖谷,為虎所寶,若以虎毛拂之,紫光迸逸,而百獸懾服。」

帝異其言,遂令嘗之。

各如所說。

詢得玉之由。

使人曰:「一自漁者得,一自獵者獲。」

帝因命取龍一虎二玉,以錦囊盛之於內府。

玄解將還東海,亟請於帝。

未許之。

遇宮中刻木作海上三山,絲繪華麗,間以珠玉。

帝元日與玄解觀之,帝指蓬萊曰:「若非上仙,朕無由得及是境。」

玄解笑曰:「三島咫尺,誰曰難及?臣雖無能,試為陛下一遊,以探物象妍醜。」

即踴體於空中,漸覺微小,俄而入千金銀闕內左側,連聲呼之,竟不復有所見。

帝追思歎恨,近成羸疹。

因號其山為藏真島。

每詰旦,於島前焚鳳腦香,以崇禮敬。

後旬日,青州奏云:「玄解乘黃牝馬過海矣。」

唐憲宗喜好神仙不死之術。

元和五年,內給事張惟則從新羅國回來以後,說:在大海中,船停泊在一個海島,忽然聽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好像島上住有人家。

他就乘著月光到島上去散步。

大約走一二里,就見花草樹木。

樓台殿閣、銀門金戶,一片輝煌。

裡面有幾個公子,戴著帶有花紋的大帽子,身上穿著紫色的色彩艷麗的衣服,吟詠歌嘯不拘束,神態自然。

張惟則知道他們是異人,就請求相見。

公子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張惟則說了他出使新羅國的事。

公子說:「唐朝皇帝是我的朋友,你回去以後,希望替我傳話給唐皇帝。」

一會兒,命令一個穿青衣服的人捧出金龜印,就把它放在寶匣裡,把寶匣一交一 給張惟則。

又對張惟則說:「請替我向唐皇帝致意。」

張惟則於是捧著寶匣回返船中,回頭再看自己走過的舊路,沒有一點蹤跡。

金龜印長五寸,龜的身上背著黃金玉印,面方一寸八分。

它上面的篆文是:「鳳芝龍木,受命無疆」。

張惟則到了京師,就把全部事情上奏了,並進獻了金龜印。

憲宗皇帝說:「我前生難道就是仙人麼?」

等到看金龜印,驚奇讚歎了很長時間,然而,不能明白它的文字含意。

之後就用紫泥玉鎖把它封閉起來,放置在帳內,那以後常常出現五色光,大約有一丈多長。

這個月,寢殿前面的連理樹上生出靈芝二株,彷彿象龍鳳一樣。

憲宗皇帝因此讚歎說:「鳳芝龍木,難道不就是這個徵兆麼?」

當時又有一個處士伊祁玄解,頭髮稠密而黑,臉如童顏,呼吸時氣清香潔淨。

經常騎著一匹黃色的母馬,才有三尺高,不吃草和糧食,只喝醇酒,不用韁繩和轡頭,只用青氈墊在它的背上。

經常在青州和兗州一帶遊覽。

如果和別人交往,說千百年的事,都像親眼看見一樣。

憲宗皇帝知道他是一個異人,於是就讓人秘密地把他詔入宮內,讓他住在非常華麗的房屋裡,設置紫茭做的蓆子,喝龍膏做的酒。

紫茭席類似茭葉,光滑柔軟,舒適清潔,夏天涼爽,冬天一溫一 暖。

龍膏酒顏色黑如純漆,喝了它使人精神清爽。

這酒本來是鳥弋山離國進獻的。

鳥弋山離國,早已在班固的西京傳裡敘述過。

憲宗皇帝每天都親自來訪問,對他敬重仰慕。

但是玄解卻愚鈍淳樸,不懂得作人臣的禮節。

憲宗皇帝問玄解說:「先生的年歲很高,但是臉色卻不老,這是為什麼?」

玄解說:「我的家在海上,種有靈草吃用,所以能夠這樣。」

說完就在衣服袋裡取出三樣藥的種一子,給憲宗皇帝種在殿前。

第一種叫雙麟芝,第二種叫六一合 葵,第三種叫萬根籐。

雙麟芝是褐色的,一根莖兩個穗,穗的形狀象麒麟,頭尾都齊全,它的中間有子,像碧珠一樣。

六一合 葵是紅色的,葉子類似茂葵,開始生六個莖,到上面合成一株,共生十二個葉子,裡面長出二十四朵花,花如桃花,一朵花一千個花瓣,一個瓣有六個影,它的成熟的種一子象相思子。

萬根籐子,一子生萬根,枝葉都是青綠色,鉤連盤屈,遮蓋一畝地,它的形狀類似芍葯,花蕊的顏色殷紅,細如絲發,約長五、六寸,一朵之內,不止千根,也叫它絳心籐。

靈草已經成熟,人卻看不見。

玄解請憲宗皇帝自己采它吃,吃後覺得很神驗。

由於這樣,對玄解更加禮待了。

正好遇到西域有人進獻美玉,美玉一圓一方,直徑各為五寸,光彩聚集,可以照出毛髮的影。

當時玄解正坐在憲宗皇帝身旁,仔細地看了美玉後說:「這兩塊玉,一塊是龍玉,一塊是虎玉。」

憲宗皇帝驚訝地反問道:「什麼叫龍玉虎玉?」

玄解說:「圓的是龍玉,生在水中,是龍的寶物,如果把它投在水中,必然有霓虹出現。

方的是虎玉,生在巖谷中,是虎的寶物,如果用虎毛拂拭它,就會放出紫光,百獸看見都會畏懼屈服。」

憲宗皇帝覺得他的話很奇異,於是就讓人試一試,果如玄解所說。

詢問獲得玉的經由,使者說:「一塊從漁夫那裡獲得,一塊從獵人那裡獲得。

憲宗皇帝於是命令把龍一虎二玉用錦囊盛它們,放在內府。

玄解要回東海,屢次向憲宗皇帝請求,憲宗皇帝沒有答應他。

又遇到宮中用木頭雕刻海上三山,絲繡繪畫華麗,又鑲嵌珠玉。

憲宗皇帝初一那一天和玄解觀看海上三山的木雕,憲宗皇帝指著蓬萊說:「如果不是上仙,我無從獲得到這樣境地。」

玄解笑著說:「三島很近,誰說難到。

我雖然沒有能力,願意試著替陛下一遊,來探尋物象的美醜。」

說完馬上跳起身體在空中,逐漸微小,一會兒,進到木雕金銀闕內左側。

憲宗皇帝連聲呼叫他,但再也看不見了。

憲宗皇帝追思感歎遺憾,竟然日漸瘦弱。

就給那山取名叫藏真島。

每日早晨,在島前焚鳳腦香,來表示崇拜禮敬。

過了十天,青州奏報說,玄解騎黃牝馬過海了。

李 球

李球者,燕人也。

寶歷二年,與其友劉生游五台山。

山有風穴,遊人稍或喧呼,及投物擊觸,即大風震發,揭屋拔木,必為物害。

故登山之時,互相戒敕不敢觸。

球至穴口,戲投巨石於穴中。

良久,石聲方絕,果有奔風迅發,有一木如柱,隨風飛出。

球性軒悍,無所顧忌,遂力扳其木,卻墜入穴中。

球為木所載,亦不得出。

良久至地,見一人形如獅子而人語,引球入洞中齋內,見二道士弈棋。

道士見球喜,問球所修之道。

球素不知通修行之事,默然無以為對。

二仙責引者曰:「吾至道之要,當授有骨相之士,一習一 道之人;汝何妄引凡庸,入吾仙府耶?速引去之。」

因以一杯水遺令飲,謂之曰:「汝雖凡流,得睹吾洞府,踐吾真境,將亦有少道分矣;所恨素不一習一 道,不可語汝修行之要耳。

但去,苟有希生之心,出世之志,他日可復來也。

飲此神漿,亦延年壽矣。」

球飲水拜謝訖,引者將球至向來洞側,示以別路曰:「此山道家紫府洞也。

五峰之上,皆籍四海奇寶以鎮峰頂。

亦如茅山洞,鎮以安息金墉城之寶。

春山雜玉,環水香瓊,以固上真之宅。

此山東峰有離岳火球,西峰有麗農瑤室,南峰有洞光珠樹,北峰有玉澗瓊芝,中峰有自明之金、環光之壁。

每積一陰一將散,久暑將雨,即眾寶一交一 光,照灼巖嶺。

春曉秋旦。

則九色之氣屬天,光輝爍乎雲表。

太帝命韓司少卿、東方君與紫府先生,統六年仙寮神王力士,以鎮於此,故謂神仙之府也。

洞有三門,一徑西通崑崙,一徑出此巖之下,一向來風穴,是洞之端門也。

皆有龍蛇守之。

先生有敕曰:『有巨石投於洞門,中吾柱者,是世間將有得道之人,受事於此。

』即使我引進。

我亦久遠學道,當證仙品;而積功之外,口業不除,以宿功所蔭,得守此洞穴之口。

後三百年,亦當超升矣。

以口業之故,假此形耳。

我守先生之命,適門投石中柱,依教引子,誠不知子戲投石耳。

然數百年來,投石者少,亦未嘗中柱。

神仙之宮,不易一至,子亦將有所得於玄妙之津矣。

此有北巖之徑,可使子得速還人間。」

因衣帶解藥三丸,貫一槁枝之末,謂球曰:「路側如見異物,以藥指之不為害;此藥食之,可以無病。」

球持此藥,行於洞中黑處,藥有光如火。

數有巨蛇,張口向球,以藥指之,伏不敢動。

因出洞門,門外古樹半朽,洞欲堙塞。

球摧壤土朽樹,久方得出,已在寺門之外矣。

先是,劉生既失球,子方執誣劉生,疑害其父,欲訟於官。

寺有大齋,未得便去。

既見球還,眾皆忻喜。

具話所見之異。

因以三丸藥,與劉及子各餌一丸。

乾符中,進士司徒鐵與球相別三十年,別時球年六十,須已垂白,於河東見球,年九十餘,容狀如三十許人。

話所遇之事,云:「服藥至今,老而復壯,性不食。」

其子亦如三十歲許,銳志修道。

與其子入王屋山去。

(出《仙傳拾遺》)

李球,是燕人。

唐文宗寶歷二年,和他的朋友劉生遊覽五台山。

五台山有一個風穴,遊人稍微有些喧嘩呼叫和投物擊觸,就會大風驟起,掀走屋蓋。

拔出大樹,必然造成破壞。

所以人們登山的時候,總是互相囑咐告誡,都不敢去觸動它。

李球到風穴口,持一種嬉戲的態度,把一塊大石頭扔進洞穴中。

過了好長時間,石頭撞擊洞壁的聲音才沒有了。

果然有象駿馬奔馳似的大風非常迅速的迸發出來,有一根木頭象大柱一樣,隨著風飛出。

李球的性情軒昂勇猛,什麼也不顧忌,於是用力扳住那根木頭,但是墜入了洞穴中。

李球被木頭載著,也不能出來,過了好長時間,落到地上。

看見一個人形狀象獅子,卻說人話,他領著李球進入洞中的書房裡。

看見二個道士正在下棋,道士看見李球很高興,問李球修行的道術。

李球平時不知道,也不瞭解有關修行的事,所以默默無言,不知怎樣回答。

二位仙人責備那個引導李球的人說:「我的道術的一精一要,應當授予有骨相的有識之士和學習 道術的人。

你為什麼一胡一 亂引來凡俗的庸人,進入我仙府呀!快引導他出去。」

順便把一杯水送給李球讓他喝,並對他說:「你雖然是凡俗之流,但能看我洞府,腳踩我真境,也就有一點道的情分了,所遺憾的是你平素不一習一 道術,不可以告訴你修行的要領。

不過,你可以暫且離開這裡。

如果確有希生之心,出世之志,以後可以再來啊。

喝了這神漿,也可以延年益壽。」

李球喝完水,拜謝完畢,引者領李球到來的洞旁邊,指給他看另外的路說:「這山是道家的紫府洞,在五峰的上面,都搜集來天下的奇寶,用來鎮峰頂。

如象茅山洞,用安息國全墉城的寶物鎮它。

春山雜玉,環水香瓊,來堅固上仙的住所。

這山的東峰有離岳火球,西峰有麗農瑤室,南峰有洞光珠樹,北峰有玉澗瓊芝,中峰有自明之金。

環光的玉每到積一陰一將散,久熱將雨,就有眾寶一交一 相發光,照耀巖嶺。

春秋的早晨,就有九色的氣連接天,光輝閃爍雲霞之上。

太帝命令韓司少卿,東方君和紫府先生,率領六年仙寮神王力士,在這鎮守。

所以叫神仙之府。

這洞有三個門:一個一直西通崑崙山,一個出口在這岩石下面,一個是向來風穴,來風穴是洞的正門,各門都有龍蛇把守。

先生有命令說:『有大石頭投入洞門,擊中我柱的,是人世間將要獲得道術的人,在這裡接受道術。

』如果碰到了就讓我引進。

我也是學習 了很長時間的道術,應當證驗夠不夠仙的等級。

雖然積蓄很多功力,但口業還沒消除。

由於素來就有的功業的庇蔭,才能夠把守這洞穴的口。

過了三百年,也應當超升了。

由於口業的原故,借用這種形狀罷了。

我遵守先生的命令,恰好有人投石擊中柱子,依照先生教導引進你,確實不知道你是嬉戲投石。

然而幾百年來,投石頭的人很少,就是有,也沒有擊中柱子的。

神仙的住宅,不容易來到,你將來也會有獲得道家玄妙源流的機會了。

這裡有北巖的小路,可以使你能很快地回到人間。」

說完就解開衣帶取出三丸藥,穿到一根枯乾的樹枝的梢上,又對李球說:「路旁如果看見有奇怪的東西,用藥指它就不會被傷害。

這藥吃了它,可以沒有病。」

李球手裡拿著這藥,走到洞中黑暗處,藥有光象火一樣;有幾條大蛇,張大口向著李球,李球用藥指它們,大蛇伏在地上不敢動。

李球於是出了洞門,門外的古樹已經半朽,洞都要被塞住了。

李球推開填塞洞的土和朽樹,很久才出來,已在寺門的外面了。

在這以前,劉生失掉了李球,李球的兒子正準備控告誣陷劉生,懷疑劉生害了他的父親,想要向官府訴訟,因為寺裡有大齋,沒有能夠就去。

既然李球回來了,大家都很高興。

李球說了他所看見的奇怪的事。

順便把三丸藥,分給劉生和自己的兒子,他們各吃一丸。

僖宗乾符年間,進士司徒鐵與李球相別已三十多年,相別時李球六十歲,一胡一 須已經白了,垂在胸前。

在河東看見李球,李球已經九十多歲了。

可是容貌身形卻像三十幾歲的人。

說起所遇到的奇事,說:「從服藥到現在,逐漸由老朽變成健壯,性情不喜歡吃東西。」

他的兒子也像三十歲左右,決心修道。

和他的兒子一起進入王屋山去了。

宋玄白

宋玄白,不知何許人也,為道士。

身長七尺餘,眉目如畫,端美肥白,且秀麗,人見皆愛之。

有道術,多游名山,自茅山出潤州希玄觀,復游括蒼仙都。

辟榖服氣,然嗜酒,或食彘肉五斤。

以蒜韭一盆,手撮肉吃畢,即飲酒二鬥,用一白梅。

人有求得其一片蒜食之者,言不作蒜氣,味有加異,有終日在齒舌間香不歇。

人間得蒜食者頗多,而畢身無病,壽皆八九十。

玄白到處,住則以金帛求置三二美妾,行則捨之。

人皆以為有老彭補腦還元之術。

又游越州,適大旱,方暴尪禜龍以祈雨,涉旬,亢一陽一愈甚。

玄白見之,以為凡所降雨,須俟天命,非上奏無以致之。

遂於所止玄真觀,焚香上祝。

經夕大澍,雨告足,越人極神異之。

復南遊到撫州,又逢天旱祈禱,有道士知玄白能致雨,州人請之。

遽作術飛釘城隍神雙目。

刺史韋德鄰。

怪其貯婦女復釘城神,此類狂也,將加責辱。

健步輩欲向之,手腳皆不能動,悉自仆倒,枷杖亦自摧折。

玄白笑謂德鄰曰:「使君干忤劉根,欲見誅罰祖禰耶?」

德鄰方懼祈謝。

須臾致雨,禮而遣之。

其靈術屢施,不可備錄。

後之南城縣,白日上升而去。

(出《續神仙傳》)

宋玄白,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做道士。

身高七尺多,眉目象畫的一樣。

相貌端正美麗,又胖又白,並且長得秀麗,人們見了他都很喜愛。

宋玄白有道術,多游名山,從茅山出來到潤州希玄觀。

又游括蒼仙都。

宋玄白不吃五穀雜糧,服食日一精一月華,然而好酒,有時吃五斤豬肉,用蒜泥一盆,用手抓肉沾蒜泥吃,吃畢,馬上喝酒二鬥,用一個白梅。

人們當中有求得到他的一片蒜吃的人,說話不發出大蒜氣味,氣味有些更加異常,有整日在口裡香味不斷。

人世間得到他蒜吃的人,就全身沒有病,壽命都是八九十歲。

宋玄白所到的地方,如果住下,就用金帛尋找購置三二個美妾,走了,就拋棄她們,人們都認為他有老聃、彭祖的補腦還元的法術。

宋玄白又游越州,恰好是天大旱,正在暴尪禜龍來祈雨,過了十天,一陽一光熾盛,愈來愈厲害,宋玄白見了,認為凡是降雨,必須等待天帝的命令,不上奏給天帝就無法得到雨。

於是在他所住的玄真觀,焚香向天帝祝願,結果下了一晚上大雨,雨水已告充足,越人認為他非常神異。

宋玄白又南遊到撫州,又遇上了天旱,人們祈禱下雨。

有一個道士知道宋玄白能祈求到雨。

州里的人請他,宋玄白急速作法術飛釘射了城隍神的雙目。

撫州刺史韋德鄰,責怪他儲藏婦女,又釘了城隍神,簡直是發狂了。

於是準備對宋玄白施加責罰處置,軍健們奔向宋玄白,但手腳卻不能動,全都自己仆倒在地,枷杖也自己折斷。

宋玄白笑著對韋德鄰說:「使君干予牴觸劉根,想要看誅殺祖禰嗎?」

韋德鄰這才害怕,向宋玄白道歉,乞求他幫助。

不一會兒,雨到了,韋德鄰對宋玄白以禮相待送走了他。

宋玄白的神靈法術多次施行,不可能完備記載。

後來,宋玄白到了南城縣,白天升天而去。

許棲巖

許棲巖,岐一陽一人也。

舉進士,一習一 業於昊天觀。

每晨夕,必瞻仰真像,朝祝靈仙,以希長生之福。

時南康韋皋太尉鎮蜀,延接賓客,遠近慕義,游蜀者甚多。

巖將為入蜀之計,欲市一馬而力不甚豐,自入西市訪之。

有蕃人牽一馬,瘦削而價不高,因市之而歸。

以其將遠涉道途,日加芻秣,而肌膚益削,疑其不達前所。

試詣卜肆筮之,得乾卦九五,道流曰:「此龍馬也,宜善寶之。」

洎登蜀道危棧,棲巖與馬,俱墜崖下,積葉承之,幸無所損。

仰不見頂,四面路絕。

計無所出,乃解鞍去衛,任馬所往。

於槁葉中得栗如拳,棲巖食之,亦不饑矣。

尋其崖下,見一洞穴,行而乘之,或下或高,約十餘里,忽爾及平川。

花木秀異,池沼澄澈。

有一道士臥於石上,二女侍之。

巖進而求見,問二玉女,雲是太乙真君。

巖即以行止告玉女。

玉女憐之。

白於真君。

曰:「爾於人世。

亦好道乎?」

曰:「讀《莊》《老》《黃庭》而已。」

曰:「三景之中,得何句也。」

答曰:《老子》云:「其一精一甚真。」

《莊子》云:「息之以踵。」

《黃庭》云:「但思以卻壽無窮。」

笑曰:「去道近矣,可教也。」

命坐,酌小杯以飲之曰:「此石髓也,嵇康不能得近,爾得之矣。」

乃邀入別室。

有道士,雲是穎一陽一尊師,為真君布算,言今夕當東遊十萬里。

巖熟視之,乃卜馬道士也。

是夕,巖與穎一陽一從太乙君登東海西龍山石橋之上,以赴群真之會。

座內仙容有東黃君,見棲巖喜曰:「許長史孫也,有仙相矣。」

及明,復從太乙君歸太白洞中,居半月,思家求還。

太乙曰:「汝飲石髓,已壽千歲,無輸洩,無荒一婬一,復此來再相見也。」

以所乘馬送之。

將行,謂曰:「此馬吾洞中龍也,以作怒傷稼,謫其負荷。

子有仙骨,故得值之;不然,此太白洞天,瑤華上宮,何由而至也?到人間,放之渭曲,任其所適,勿復留之。

既別,逡巡已達虢縣,則無復故居矣。

問鄉人,年代已六十年。

出洞時,二玉女托買虢縣田婆針。

乃市之,杖繫馬鞍上,解鞍放之,任龍而去。

棲巖幼在鄉里,已見田婆,至此惟田婆容狀如舊,蓋亦仙人也。

棲巖大中末年,復入太白山去。

(出《傳奇》)

許棲巖,是岐一陽一人。

進士及第,在昊天觀學習 功業。

每天的早晨和晚上,必定恭敬地看著觀內神仙肖像,叩拜祝願神靈。

希望求得長生的福分。

當時南康的韋皋太尉鎮守四川。

邀請接待賓客。

遠近各方人士都很敬慕他的義氣,所以到四川遊覽的人很多。

許棲巖也打算進四川。

他想買一匹馬,然而財力不怎麼充足。

他自己進西市查訪,看見有一個蕃人牽著一匹馬,長的瘦小單薄。

但價錢不高,許棲巖就買了它拉了回來。

因為它將要長途跋涉,所以許棲巖每天都給它增加草料,但是它身上的肉卻更少了。

許棲巖懷疑它到達不了前去的地方,就試著到卜卦的地方給它占卜了一卦,得到乾卦九五,是個上卦,卜卦的道士說:「這匹馬是龍馬,應該像對寶物那樣愛惜。」

許棲巖進四川,登上入蜀棧道的時候,不小心,許棲巖和馬都摔到懸崖下面去了,由於有多年積累的落葉承受他們,很幸運沒有受到損害。

但是,這裡仰視不見峰頂,四面又沒有路。

想不出一點辦法。

許棲巖就解下了馬鞍,卻掉轡頭,讓馬隨便走。

他在枯乾的落葉中得到一個栗子,像拳頭那樣大,許棲巖吃了它,也不餓了。

許棲巖在那崖下尋找,發現一個洞穴,進洞往前走,有時下坡,有時登高,大約走了十多里,忽然到了平川,這裡花草樹木茂盛奇異,池沼水清如鏡。

有一個道士臥在石上,兩個玉女隨侍。

許棲巖上前求見,詢問兩個玉女,道士是誰,玉女說是太乙真君。

許棲巖就把自己所遭遇的事告訴了玉女,玉女憐憫他,把他的情況告訴給太乙真君。

太乙真君問他說:「你在人世間,也很喜好道術嗎?」

許棲巖回答說:「不敢說喜好,讀一讀《莊子》、《老子》和《黃庭經》罷了。」

太乙真君發問說:「三種書當中,你對哪幾句有心得呢?」

許棲巖回答說:「《老子》說,那一精一氣很真實;《莊子》說,呼吸用腳跟;《黃庭經》說,只想用它來延年益壽。」

太乙真君笑著說:「你離道術很近了,可以教。」

太乙真君命許棲巖坐下。

用小杯斟酒給他喝,太乙真君說:「這是石髓,嵇康沒有機緣得到,你卻得到了。」

於是邀請許棲巖進了另外的房屋,裡面有一個道士,說是穎一陽一尊師,給太乙真君排列算籌,進行推算,說今天晚上應當向東遊覽十萬里。

許棲巖仔細地看穎一陽一尊師,就是給馬卜卦的道士。

這天晚上,許棲巖和穎一陽一尊師跟隨太乙真君,登上了東海西龍山的石橋,前去參加眾真君的集會。

座內仙客中有東黃君,看見許棲巖高興地說:「許長史的孫子,有仙相啊!」到天亮,又跟隨太乙真君回到太白洞中。

住了半個月,許棲巖想家要求回去。

太乙真君說:「你喝了石髓已經可以長壽千年,不要洩漏,不要荒一婬一,再來到這裡,再相見吧。」

用許棲巖騎的那匹馬送他,將要走,太乙真君說:「這匹馬是我洞中的龍,因為發怒損傷了莊稼,貶謫他負重。

你有仙骨,所以能遇到它。

不然的話,這太白洞府,瑤華上宮,你憑什麼來到這裡。

回到人間以後,把它放到渭河轉彎的地方,任憑它到什麼地方去,不要再留它。」

說完就分別了。

一會兒,已經到達虢縣,卻沒有他的故居了。

問鄉里人,說已經過了六十年了。

出太白洞的時候,二玉女托他買虢縣田婆針,於是買了田婆針,把它拴在馬鞍上,解下鞍放了馬,聽隨龍馬自己走了。

許棲巖幼年在鄉里的時候,已經見過田婆,到現在鄉里只有田婆容貌身形象原來一樣,大概也是仙人。

許棲巖在大中末年,又進太白山去了。

韋善俊

韋善俊者,京兆杜陵人也。

訪道周遊,遍尋名岳。

遇神仙,授三皇檄召之文,得神化之道。

或靜棲林野,或醉臥道途。

常攜一犬,號之曰烏龍。

所至之處,必分己食以飼之。

太復病疥,毛盡禿落,無不嫌惡之。

其兄為僧,久居嵩寺,最為長老。

善俊將欲升天,忽謂人曰:「我有少債未償耳。」

遂入山見兄。

眾僧以師長之弟,多年忽歸,彌加敬奉。

每升堂齋食,即牽犬於其側,分食與之。

眾既惡之,白於長老。

長老怒,召而責之,笞擊十數,遣出寺。

善俊禮謝曰:「某宿債已還,此去不復來矣。」

更乞一浴,然後乃去。

許之。

及浴移時,牽犬而去。

犬已長六七尺,行至殿前,犬化為龍,長數十丈,善俊乘龍升天。

拿其殿角,蹤跡猶在。

(出《仙傳拾遺》)

韋善俊,是京兆杜陵人。

周遊各地訪道,尋遍了名山。

遇到神仙,授予他三皇的徵召的文書,獲得了神仙變化的道術。

韋善俊有時靜靜地棲息在山林荒野,有時喝醉了睡在道路上,他經常攜帶著一條狗,稱它「烏龍」。

韋善俊不管到什麼地方,必定要把自己的食物分出來一部分餵狗。

狗得了疥瘡病,毛都脫落了,很難看,人們見了沒有不厭惡的,韋善俊的哥哥做了和尚,久居在嵩山寺廟,功勞最高,成為長老,韋善俊將要成仙升天,忽然對別人說:「我有一點債沒有償還。」

於是進入嵩山去見他的哥哥。

眾和尚都因為他是師長的弟弟,多年外出,忽然回來,所以更加尊敬,小心侍奉。

每次登上殿堂吃齋,韋善俊就牽著狗在他旁邊,分一部分食物給狗吃。

眾和尚都厭惡韋善俊,告訴給長老,長老大怒,招呼來善俊,叱責他,用籐條打了他十下,趕出寺廟。

韋善俊行禮致謝說:「我過去的債已經還了。

這回離去不再來了。」

又乞求洗一次澡,然後就離去。

長老答應了他,等到洗浴經過了一段時間,韋善俊牽著狗出來,狗已經長了六七尺,走到大殿前面,狗變化成為龍,長幾十丈,韋善俊騎上龍升天了。

龍住天上飛的時候,崩塌了那大殿的一角,痕跡至今還在。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