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李秀才唐虞部郎中陸紹,元和中,嘗謁表兄於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

太平廣記

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

李秀才 王山人 王瓊 王固 符契元 白皎 賈耽 茅安道 駱山人 石旻

李秀才

唐虞部郎中陸紹,元和中,嘗謁表兄於定水寺。

因為院僧具蜜餌時果,鄰院僧亦陸所熟也,遂令左右邀之,良久,僧與李秀才偕至。

環坐笑語頗劇。

院僧顧弟子煮新茗,巡將匝而不及李。

陸不平曰:「茶初未及李秀才何也?」

僧笑曰:「如此秀才,亦要知茶味,且以余荼飲之。」

鄰院僧曰:「秀才乃術士,座主不可輕言。」

其僧又言:「不逞之子弟,何所憚!」秀才忽怒曰:「我與上人,素未相識,焉知予不逞徒也?」

僧復大言:「望酒旗玩變場者,豈有佳者乎?」

李乃白座客:「某不免對貴客作造次矣。」

因奉手袖中,據兩膝,叱其僧曰:「粗行阿師,爭敢輒無禮,拄杖何在,可擊之。」

僧房門後有筇杖子,忽跳出,連擊其僧。

時眾亦為蔽護,杖伺人隙捷中,若有物執持也。

李復叱曰:「捉此僧向牆。」

僧乃負牆拱手,色青短氣,唯言乞命。

李又曰:「阿師可下階。」

僧又趨下,自投無數,衄鼻敗顙不已。

眾為請之,李徐曰:「緣對衣冠,不能殺此為累。」

因揖客而去。

僧半日方能言,如中惡狀,竟不之測矣。

(出《酉一陽一雜俎》)

唐朝虞部郎中陸紹,元和中業,曾去定水寺看望表兄,因為常常給院內僧人帶去甜食與新鮮水果,鄰院的僧人也跟陸紹熟識,他便叫身邊的人邀請他們過來。

過了一會兒,鄰院的僧人與李秀才一起來到。

大家圍坐一起,歡聲笑語十分熱鬧。

主人吩咐弟子煮新茶,茶水斟了快到一圈獨獨沒輪到李秀才,陸紹不平地說:「茶水頭一遍沒輪到李秀才,這是為什麼?」

僧人笑著說:「這樣一個秀才,也要品嚐茶的味道!等著把喝剩的茶給他喝吧。」

鄰院僧人說:「秀才是一個術士,主人不可輕慢。」

那個僧人又說:「不逞之徒,有何可怕的!」秀才忽然憤怒地說:「我與上人素不相識,怎麼知道我是不逞之徒?」

僧人仍出狂言道:「奔酒而玩反覆的人,哪裡會有好東西?」

秀才便對同座客人說:「我不免要對貴賓失禮了。」

說完,袖起兩手。

放在膝上,呵斥那個僧人道:「好個粗野的師傅,竟敢如此無禮。

枴杖在哪裡?你給我狠狠地揍他!」僧房門後有根竹棍子,忽然跳出來,連連打那個僧人。

這時,大家都上去掩護他,竹杖便尋找人縫過去打他,好像有什麼東西操縱一樣。

李秀才又喝斥道:「捉住此僧推到牆那邊!」僧人便背著牆拱起手,臉色青黑,呼吸短促,頻頻乞求饒命。

李又說道:「那個師傅可以下階去。」

僧人便跌跌撞撞下階,自己上上下下跌了無數遍,鼻臉破傷出血不止。

眾人為他求情。

李秀才慢慢說道:「看在各位面上,我不殺他,以免連累大家。」

說完,向客人施禮,然後揚長而去。

那位僧人半天才說出話來,好像中了邪一樣,不知後來結局怎麼樣。

王山人

唐太尉衛公李德裕為并州從事,到任未旬月,有王山人詣門請謁。

與之及席,乃曰:「某善按冥數。」

初未之奇。

因請虛正寢,備几案紙筆香水而已,令重簾靜伺之。

生與之偕坐於西廡下。

頃之,王生曰:「可驗之矣。」

紙上書八字甚大,且有楷注,曰:「位極人臣,壽六十四。」

生遽請歸,竟亦不知所去。

及會昌朝,三策至一品,薨於海南,果符王生所按之年。

(出《松窗錄》)

唐代太尉李德裕任并州從事時,任職不到十個月,有個王山人登門求見。

跟他一起落座後,王便說:「我能預見未來的事。」

李開始並不以為奇。

王便請他假做睡好了,準備下桌案紙筆香水之類,叫人放下簾子靜靜地等候。

王與他一起坐在正房對面西側的小房子裡。

不一會兒,王說:「可以驗證一下了。」

只見紙上寫著八個大字,而且有正規的註釋,八個字是:「位極人臣,壽六十四。」

王山人立即要求回去,不知到底上哪裡去了。

到了會昌年間,李公三次受封,官至一品,最後死於海南,果然符合王所算的歲數。

王 瓊

唐元和中,一江一 淮術士王瓊嘗在段君秀家。

令坐客取一瓦子,畫作龜甲,懷之一食頃,取出乃一龜。

放於庭中,循垣而行,經宿卻成瓦子。

又取花含,默封於密器中,一夕開花。

(出《酉一陽一雜俎》)

唐朝元和年間,一江一 淮術士王瓊曾住在段君秀家。

一次,他令坐在身邊的一位客人取一瓦片,畫成烏龜甲殼,放在懷裡約一頓飯的時間,取出來乃是一隻活烏龜。

放在庭院裡,它便順著牆腳爬行,過一宿卻又變成瓦片。

又拿一枝花蕾,密封在容器之中,一天時間便開了花。

王 固

唐於頔在襄州,嘗有山人王固謁見。

頔性快,見其拜伏遲鈍,不甚禮之。

別日游宴,復不得預。

王殊怏怏。

因至使院,造判官曾叔政。

頗禮接之,王謂曾曰:「予以相公好奇,故不遠而來,今實乖望。

予有一藝,自古無者,今將歸,且荷公之厚,聊為一設。」

遂詣曾所居,懷中出竹一節及小鼓,規才運(明鈔本規作視,運作過)寸。

良久,去竹之塞,折枝擊鼓。

筒中有蠅虎子數十枚,列行而出,分為二隊,如對陣勢,擊鼓或三或五,隨鼓音變陣,天衡地軸,魚麗鶴列,無不備也,進退離附,人所不及。

凡變陣數十,復作隊入筒中。

曾睹之大駭,乃言于于公(於公二字原闕,據《酉一陽一雜俎五》補)。

王已潛去,於悔恨,令物色求之,不獲。

(出《酉一陽一雜俎》)

唐代於頔住在襄州,曾有山人王固求見。

頔性格爽快,見王固跪拜時動作遲滯呆笨,便對他不怎麼以禮相待。

改日要與別人遊玩歡宴,沒有預先邀請王固。

王固很是生氣,便到官署去見判官曾叔政,曾接待他十分講究禮節。

王對曾說:我因相公愛好奇異之物,所以遠道而來,實在有違於您的重望。

我有一種技藝,自古以來沒有人會。

現在我就要回去了,承蒙您對我的厚愛,特為您表演一番。」

於是來到曾的住處,從懷裡掏一節竹子和一面鼓。

規才動了一寸,過了好長時間,取出竹管的塞子,折根木棒敲起了鼓。

只見幾十個蠅虎從竹筒裡列隊而出,排成兩行,宛如兩軍相對的陣勢。

擊鼓三下或五下,蠅虎隨著鼓聲變化隊列,天衡地軸,魚麗鶴列,各種陣勢無不具備,而且或進或退,或離或攏,變化多端又井然有序,實在是人所不及也。

一共變了幾十個陣勢,又排隊進入竹筒裡面。

曾叔政看了十分驚訝,便將見到的情形說給於頔聽。

王固已經悄悄離去,於頔很是悔恨,派人各處尋找,沒有找到王固。

符契元

唐上都昊天觀道士符契元,閩人也,德行法術,為時所重。

長慶初,中夏,晨告門人曰:「吾一習一 靜片時,慎無喧動。」

乃扃戶晝寢。

既而道流四人,邀延出門。

心欲有詣,身即輒至,離鄉三十餘年,因思一到,俄造其居。

室宇摧落,園圃荒蕪,舊識故人,孑遺殆盡。

時果未熟,乃有鄰里小兒,攀緣採摘,契元護惜咄叱,曾無應者,契元愈怒。

傍道流止之曰:「熟與未熟,同歸摘拾,何苦掛意也。」

又曾居條山煉藥,乃亦思一遊,忽已至矣。

恣意歷覽,遍窮巖谷。

道流曰:「日色晚,可歸矣。」

因同行入京。

道上忽逢鳴騶,導引甚盛。

契元遽即避路,道流曰:「一陽一官不宜避一陰一官,但遵路而行。」

須臾,前導數輩,望契元即狼狽奔迸。

及官至,諦視之,乃僕射馬驄,時方為刑部尚書。

素善契元,馬亦無恙。

與契元晤,心獨異之。

日已夕矣,遲明,即詣開化坊訪馬,而與兵部韓侍郎對弈,因留連竟日。

而旁察辭氣神色,曾無少異,私怪其故。

有頃,聞中疾,不旬日而歿。

又給事李忠敏雲,此是陶天活,有道術者,中朝奉道者多歸之。

天活本安南人,非閩人也,能於入靜日,多神遊諸岳。

馬公事人皆知之。

(出《集異》)

唐朝上都昊天觀裡有個道士叫符契元,是閩地人,他的德行和法術都為當時人所看重。

長慶初年五月,他早晨告訴守門人說:「我習慣靜養一會兒,小心不要吵鬧。」

於是關上門窗白天睡覺。

一會兒,有四個道士邀請他出了門。

他心裡想去什麼地方,身體就立即到什麼地方。

離開家鄉三十多年了,想回去一趟,於是立即到了他家。

只見房屋殘破,園田荒蕪,熟人一個也沒有了。

樹上的果子還沒成熟,鄰里小孩就爬上去採摘,契元護惜果子,大聲驅趕小孩,但是誰也不聽,契元更為惱火。

旁邊有個道士制止他說:「熟的也好,不熟的也好,早晚都要摘的,何苦放在心上呢!」契元曾在條山上煉過藥,便想前去一遊,忽的一下便到了。

他盡情遊歷觀覽,遍及高山深谷。

道士說:「天色已晚,應該回去了。」

便跟他同行入京。

路上忽然聽到趕馬人的吆喝聲,好像有許多人馬。

契元迅即閃開路,道士說:「一陽一間的官不應躲避一陰一間的官,只管沿著路走就行。」

不一會兒,趕馬的前導數人,看到契元便狼狽逃散。

等後面的官人到跟前時,仔細一看,原來是僕射馬驄,這時剛剛擔任刑部尚書。

他一向跟契元友善,他的身體也沒有病。

看到契元時便上前相見,契元在心裡覺得很奇怪。

這時天已傍晚了,第二天沒等天亮,契元就去開化坊看望馬驄,馬正與兵部韓侍郎下棋,便在那裡逗留了一天。

他在一旁觀察其語氣神色,並無少許特異之處,私下甚覺奇怪。

過了一段時間,聽說他中了病,不到十天就死了。

又據給事李忠敏說,此人是陶天活,是個有道術的人,中朝奉道者多歸之。

天活本是安南人,不是閩地人,能在入靜的時候神遊各處山嶽。

馬公的事情,人們都知道。

白 皎

河一陽一從事樊宗仁,長慶中,客遊鄂渚,因抵一江一 陵,途中頗為駕舟子王升所侮。

宗仁方舉進士,力不能制,每優容之。

至一江一 陵,具以事訴於在任,因得重笞之。

宗仁以他舟上峽,發荊不旬日,而所乘之舟,泛然失纜,篙櫓皆不能制。

舟人曰:「此舟已為仇人之所禁矣,昨水行豈常有所忤哉,今無術以進,不五百里,當歷石灘,險阻艱難,一一江一 之最。

計其奸心,度我船適至,則必觸碎沉溺。

不如先備焉。」

宗仁方與僕登岸,以巨索縶舟,循岸隨之而行。

翌日至灘所。

船果奔駭狂觸,恣縱升沉,須臾瓦解。

賴其有索,人雖無傷,物則蕩盡。

峽路深僻,上下數百里,皆無居人,宗仁即與僕輩一陰一於林下,糧餼什具,絕無所有,羈危辛苦,憂悶備至。

雖發人告於土官,去二日不見返。

饑餒逮絕。

其夜,因積薪起火,宗仁洎童僕皆環火假寤。

夜深忽寢。

見山獠五人列坐,態貌殊異,皆挾利兵,瞻顧睢盱,言語凶謾。

假令揮刃,則宗仁輩束手延頸矣。

睹其勢逼,因大語曰:「爾輩家業,應此山中,吾不幸舟船破碎,萬物俱沒,涸然古岸,俟為豺狼之餌。

爾輩圓首橫目,曾不傷急,而乃瞷然笑侮,幸人危禍,一至此哉。

吾今絕糧,已逾日矣,爾家近者,可遽歸營飲食,以濟吾之將死也。」

山獠相視,遂令二人起,未曉,負米肉鹽酪而至。

宗仁賴之以候回信。

因示舟破之由,山獠曰:「峽中行此術者甚眾,而遇此難者亦多。

然他人或有以解,唯王升者犯之,非沒溺不已,則不知果是此子否。

南山白皎者,法術通神,可以延之,遣召行禁。

我知皎處,試為一請。」

宗仁因懇祈之,山獠一人遂行。

明日,皎果至,黃冠野服,杖策躡履,姿狀山野。

禽一獸 為祖。

宗仁則又示以窮寓之端。

皎笑日:「瑣事耳,為君召而斬之。」

因薙草剪木,規地為壇,仍列刀水,而膠立中央。

夜闌月曉,水碧山青,杉桂朦朧,溪聲悄然,時聞皎引氣呼叫召王升,發聲清長,激響遼絕,達曙無至者。

宗仁私語僕使曰:「豈七百里王升而可一息致哉?」

皎又詢宗仁曰:「物沉舟碎,果如所言,莫不自為風水所害耶?」

宗仁暨舟子又實告。

皎曰:「果如是,王升安所逃形哉?」

又謂宗仁所使曰:「然請郎君三代名諱,方審其術耳。」

僕人告之。

皎遂入深遠,別建壇墠,暮夜而再召之,長呼之一聲 ,又若昨夕。

良久,山中忽有應皎者,咽絕,因風始聞。

久乃至皎處,則王升之魄也。

皎於是責其奸蠹,數以罪狀。

升求衷俯狀,稽顙流血。

皎謂宗仁曰:「已得甘伏,可以行戮矣。」

宗仁曰:「原其奸凶尤甚,實為難恕,便行誅斬,則又不可,宜加以他苦焉。

皎乃斥王升曰:「全爾腰領,當百日血痢而死。」

升號泣而去。

皎告辭,宗仁解衣以贈皎,皎笑而不受。

有頃,舟船至,宗仁得進發一江一 陵。

詢訪王升,是其日皎召致之夕,在家染血痢,十旬而死。

(出《異聞集》)

河一陽一從事樊宗仁,長慶中年,在鄂渚遊覽,因為要去一江一 陵,途中大受船夫王升的侮辱。

宗仁剛剛舉為進士,沒有能力制一服 他,只好總是寬容他。

到一江一 陵後,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在任的官員,王升受到重重的鞭笞。

宗仁用別的船上三峽,從荊州出發不到十天,所乘的就船失去了纜繩,篙桿和槳櫓都不能控制。

船夫說:「這隻船已被仇人施了法術了,要不,昨天在水上哪能總出故障呢?現在無法往前走了,不到五百米處要經過石灘,其艱難險阻為一一江一 之最。

估計仇人的險惡用心在此,揣度我們的船到那裡時,必然觸礁船碎沉水。

我們還是預先有所準備為好。」

宗仁便跟僕人下船上岸,用一條大繩子索著船,沿岸順流而行。

第二天到了石灘的地方,船隻果然顛簸衝撞,恣意升沉,很快就破碎了。

因為有那條大繩子,人員幸無傷亡;但是船上的物品卻蕩然無存。

峽岸上的道路幽深偏僻,上下數百里沒有人煙,宗仁只好與僕從們暫蔽於林蔭之下,吃的用的一無所有,險惡勞累,憂悶備至。

派人報告當地官員,去了兩天仍未返回來。

飢餓困頓,已臨絕境。

那天夜裡,堆柴升火,宗仁與僮僕都圍著火堆和衣而睡。

夜深時他猛然醒來,看見五個山裡的獵人坐在那裡,相貌特異,都拿著利器,瞪著眼睛張望,言語魯莽。

假如他們揮刀上來,宗仁他們則只有束手等死而已。

宗仁見他們要到跟前來,便高聲說道:「你們的家業該就在這山裡,我不幸船隻破碎,全部物品都沉沒了,困在岸上,等著豺狼來收拾我們。

你們圓頭橫目,亦不為我們難受著急,而且公然笑侮,幸災樂禍以至如此。

我現在斷糧已經一天多了,你們家住附近的可趕快回去做飯,拿來救救我們這些快死的人。」

他們互相看了看,便叫二人起來回去做飯,不到天亮就帶著米肉鹽酪之類回來了。

宗仁借這些東西維持生命,以等待回信。

他向他們說明船撞碎的原由,山獠說:「在峽裡行此術的人很多,所以遭遇此難的也很多。

但是,別人施行此術或者還能解除,唯獨王升施行此術時,非沉船不可。

不知究竟是不是這小子干的。

南山上有個叫白皎的人,法術通神,可以請他來,遣召行禁。

我知道皎的住處,替你們請請看看。」

宗仁誠懇地相求於他,那個山獠就去了。

第二天,白皎果然來到,他頭戴黃冠身穿野服,手拄枴杖腳穿草鞋,一副山野之人的姿態相貌,禽一獸 是他的祖宗。

宗仁又將這次歷險遭困的緣由跟他說了一遍。

皎笑道:「小事一件。

我替你把他召來殺了。」

他清除草木,劃地為壇,擺上刀和水,自己站在中間。

夜深月明,水碧山青,樹影朦朧,溪水潺潺,不斷聽到皎在引氣呼叫召唉王升的聲音,發聲清晰悠長,回音遼遠飄渺,遠達曙光到不了的地方。

宗仁悄悄對僕使說:「難道七百里遠的王升,這一聲叫喚就能傳到他那裡嗎?」

皎又詢問宗仁:「物沉船破,真如你說的那樣?莫不是因為風大浪急才出了事麼?」

宗仁與船夫又把真實經過告訴了他。

皎說:「果真如此,王升怎麼能跑沒影了呢?」

又對宗仁的手下人說:「既然這樣,請把主人三代的名字告訴我,我才能推斷王升用的是什麼法術。」

僕人便如實告訴了他。

皎到山林深遠處另建了一個壇台,晚上再召呼王升,長呼的聲音跟昨天一樣。

過了很長時間,山裡面忽然有人應答王皎,嗚咽之一聲 低微,藉著風才能聽到。

很久。

這個人便來王皎面前,原來是王升的魂魄。

王皎斥責他奸凶狠毒,歷數他的罪狀。

王升跪在地上叩頭求饒,臉都叩破了流出血來。

王皎對宗仁說:「他已甘願服罪,可以把他殺死了。」

宗仁說:「論他的奸詐凶殘之嚴重,實在難以寬恕,要是施行斬殺,則不可以,應該給他增加別的痛苦。」

王皎便喝叱王升道:「保全你的軀體,要你身染血痢,百日而死。」

王升哭泣著去了。

王皎告辭,宗仁脫下自己的衣服贈送王皎,皎笑而不受。

過了一會兒,船隻到了,宗仁乘船進發一江一 陵。

打聽王升的下落,王升就在被皎召去的那天在家裡染上了血痢,一百天就死了。

賈 耽

唐宰相賈耽秉政,直道事君,有未萌之禍,必能制除。

至於一陰一陽一時象緯,無不洞曉。

有村人失牛,詣桑國師卜之,卦成,國師謂曰:「爾之牛,是賈相國偷將置於中帽笥中。

爾但候朝時突前告之。」

叟乃如其言所請。

公詰之,具以卜者語告公,公於馬上笑,為發巾笥。

取式盤,據鞍運轉以視之,良久,謂失牛者曰:「相公不偷爾牛,要相公知牛去處,但可於安國觀三門後大槐樹之梢鵲巢探取之。」

村叟逕詣三門上,見槐樹杪果有鵲巢,都無所獲,乃下樹。

低頭見失牛在樹根,系之食草,草次是盜牛者家。

(出《芝田錄》)

唐朝宰相賈耽執政期間,以忠直磊落態度輔佐皇上,凡有尚未萌發的災福,定能根治消除。

至於一陰一陽一星相占卜之類,他也無不通曉。

有個農民丟失了一頭牛,到桑國師那裡占卜,卦成之後,桑國師對他說:「你的牛,是賈相國偷了去放在巾帽盒裡了。

你只要等候上朝時突然到他面前將此事告訴他就行。」

這個老農就按國師的話去見相國。

相國盤問他,便將算卦人的話告訴了他,相國在馬上大笑,為他打開巾盒,取出式盤,在馬鞍上運轉給他看,過了一段時間,對丟牛的說:「我沒偷你的牛,要想知道牛的去處,只要在安國觀三門後面大槐樹梢上的鵲窩去取就行。」

老農徑直來到三門,見槐樹梢上果然有鵲巢。

爬上去一看,毫無所獲,便從樹上下來。

低頭一看,丟失的那頭牛正在樹根下,用繩拴著吃草,草的旁邊就是偷牛人的家。

茅安道

唐茅安道,廬山道士,能書符役鬼,幻化無端,從學者常數百人。

曾授二弟子以隱形洞視之術,有頃,二子皆以歸養為請。

安道遣之。

仍謂曰:「吾術傳示,盡資爾學道之用。

即不得盜情而炫其術也。

苟違吾教,吾能令爾之術,臨事不驗耳。」

二子授命而去。

時韓晉公滉在潤州,深嫉此輩。

二子徑往修謁,意者脫為晉公不禮,則當遁形而去。

及召入,不敬,二子因弛慢縱誕,攝衣登階。

韓大怒,即命吏卒縛之,於是二子乃行其術,而法果無驗,皆被擒縛。

將加誅戮,二子曰:「我初不敢若是,蓋師之見誤也。」

韓將並絕其源,即謂曰:「爾但致爾師之姓名居處,吾或釋汝之死。」

二子方欲陳述,而安道已在門矣。

卒報公,公大喜,謂得悉加戮焉。

遽令召入,安道龐眉美髯,姿狀高古。

公望見,不覺離席,延之對坐。

安道曰:「聞弟子二人愚騃,干冒尊嚴。

今者命之短長,懸於指顧,然我請詰而愧之,然後俟公之行刑也。」

公即臨以兵刀,械系甚堅,召致階下,二子叩頭求哀。

安道語公之左右曰:「請水一器。」

公恐其得水遁術,因不與之。

安道欣然,遽就公之硯水飲之,而噀二子。

當時化為雙黑鼠,亂走於庭前。

安道奮迅,忽變為巨鳶,每足攫一鼠,沖飛而去。

晉公驚駭良久,終無奈何。

(出《集異記》)

唐朝有個茅安道,是廬山的道士,能寫符降鬼,又能變化成各種形態,跟他學習 的有幾百個人。

他曾經教兩個弟子隱形和透一視 的法術,教了一段時間,兩個弟子都以回去撫養老人為由請求回家。

安道打發他們上路,但仍對他們說:「我教給你們的法術,只供你們學道之用,不要為了取得名聲而炫耀你們的法術。

如果違背我的教誨,我能叫你們的法術遇事不得靈驗。」

兩人領命而去。

那時,韓晉公滉居潤州,深惡懂得法術的這些人。

這兩個人直接去從從容容地拜見晉公,心裡想,如果晉公不以禮相待,那就遁形而去。

等把兩人召進去時,晉公毫不客氣,兩人就傲慢隨便,提著衣服走上台階,並不下跪行禮。

韓晉公大怒,立即命令吏卒把他倆捆一綁起來,兩人見狀便要施行法術逃脫,但法術果然不靈驗,兩人都被捉住綁起來了。

晉公要把他倆殺死,兩人便說:「我們本來不敢這樣,這都是我們師父的錯誤啊!」晉公要把傳授法術的人也殺絕,便對他倆說:「你們只要將師父的姓名和住處告訴我,我就可能免除你們的死刑。」

兩人剛要說,安道已來到門前。

吏卒向晉公傳報,晉公大喜,心裡說,現在可以把他們統統殺掉了。

立即令人把安道召進來,只見安道有兩道寬寬的眉毛和漂亮的一胡一 須,姿態神氣高遠古奧。

晉公看後,不由自主地離開座席,請他與自己對面而坐。

安道說:「聽說我的兩個弟子愚昧無知,冒犯了您的尊嚴。

現在他倆的死活,掌握在您的手中。

但我想責難羞愧他們,然後等您施行刑罰。」

晉公便令兵士舉著兵器圍了上來,將其捆一綁得很緊,那兩個人被召到階下時,頻頻叩頭哀求。

安道對晉公身邊的人說:「請給我一杯水。」

晉公害怕他施行水遁之術,堅決不給他。

安道並不在乎,當即把晉公硯石的水喝了一口,然後噴向那兩個弟子。

兩個弟子當時就化為兩隻黑老鼠,在庭前亂跑。

安道動作迅速,忽然變成一隻大鷹,一腳抓一隻老鼠,沖天飛去。

晉公吃驚地看了好長時間,始終無可奈何。

駱山人

唐田弘正之領鎮州,三軍殺之而立王廷湊。

即王武侯之(北夢瑣言侯作俊,之下有支字)屬也,廷湊生於別墅。

嘗有鳩數十。

朝集庭樹,暮集簷下,有裡人駱德播異之。

及長駢脅,喜一陰一符鬼谷之書,歷軍職,得士心。

曾使河一陽一,回在中路,以酒困寢於路隅,忽有一人荷策而過,熟視之曰:「貴當列土,非常人也。」

僕者寤。

以告廷湊。

馳數里及之,致敬而問,自雲濟源駱山人也,向見君鼻中之氣,左如龍而右如虎,二氣一交一 王,應在今秋,子孫相繼。

滿一百年。

又雲,家之庭合有大樹,樹及於堂,是其兆也。

是年果為三軍扶立。

後歸別墅,而庭樹婆娑,暗庇捨矣。

墅有飛龍山神,廷湊往祭之,將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恭要於中路,廷湊及入廟,神像已側坐。

因而面東。

廟宇至今尚存。

廷湊清儉公正,勤於朝廷,惠於軍民。

子孫世嗣為鎮帥。

至朱梁時,王鎔封趙王,為部將張文禮滅之。

(出《北夢瑣言》)

唐代田弘正統領鎮州時,被三軍殺死而擁立王廷湊。

王廷湊是王武侯的後代,他生於別墅之中。

曾有幾十個斑鳩早晨停留在院裡樹上,傍晚則棲息在房簷下面,村人駱德便當作異聞到處傳佈。

長大之後,肋骨緊緊地聯在一起,喜愛《一陰一符》、《鬼谷》之類的書籍,在軍隊裡任職,深得士卒之心。

一次出使河一陽一,返回途中因為酒喝多了睡倒在路旁,忽有一個手拿馬鞭的人從他身邊走過,仔細看了看他說道:「此人一大富大貴,當被封疆列土,絕非尋常之人。」

僕人是醒著的,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廷湊。

廷湊策馬跑了幾里路追上這個人,向他表示敬意之後便詢問剛才的事情,此人自稱濟源駱山人,說:「剛才見您鼻孔裡的氣息,左面如龍右面如虎,二氣相一交一 為王,應驗的日子就在今秋。

以後將由子孫代代相繼,一直延續一百年。」

又說:「您家的院裡當有大樹,樹冠籠罩到正面的房子,這就是你家富貴的兆頭。」

這一年果然被三軍扶立。

後來他回到別墅,見庭院裡樹木參天。

蔥蘢茂盛,樹蔭籠罩著房舍。

別墅中有飛龍山神,廷湊前去祭祀,走到離祠廟百步遠時,有人冠冕整齊地恭候在路上迎接,筵請廷湊進入廟時,神像已經面東側坐。

這座廟宇至今尚存。

廷湊為官清廉儉樸公正,勤政於朝廷,施惠於軍民。

他的子孫世代相繼為鎮州統帥。

到朱氏建立的後梁時,王鎔被封為趙王,後為部將張文禮滅掉。

石 旻

唐石旻有奇術,在揚州。

段成式數年,不隔旬必與之相見。

至開成初,在城親故間,往往說石旻術不可測。

盛傳寶歷中,石隨尚書錢徽至湖州學院,子弟皆在,時暑月,獵者進一兔,錢命作湯。

方共食,旻笑曰:「可留兔皮,聊志一事。」

遂釘皮於地,壘墼塗之,上朱書一符,獨言曰:「恨校遲,恨校遲。」

錢氏兄弟詰之,石曰:「欲共請君共記卯年也。」

至太和九年,錢可復鳳翔遇害。

歲在乙卯也。

(出《集異記》,按見《酉一陽一雜俎》五)

唐代石旻有奇異之術,住在揚州。

段成式一連數年,隔不上十天必定與他相見。

到了開成初年,在城裡的親友故舊之間,都說石旻的法術妙不可測。

盛傳寶歷年間,石旻隨同尚書錢徽到湖州學院,學生都在,當時是暑季,獵人進獻了一隻兔子,錢徽令人把它做成湯。

大家剛要坐下來一塊兒吃,石旻笑著說:「可把兔子皮留下來,用它標記一件事。」

他便把兔子皮釘在地上,塗抹好了,在上面用硃砂寫了一道符,咒語只有一句話:「恨校遲,恨校遲。」

錢氏兄弟問他是什麼意思,石旻說:「想與各位共同記著卯年。」

到了太和九年,錢徽便在鳳翔遇害,這一年正是乙卯年。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