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羊 祜晉羊祜三歲時,乳母抱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

太平廣記

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

羊祜 王練 向靖女 崔彥武 岐王范 太華公主 馬家兒 采娘 劉三復 圓觀

羊 祜

晉羊祜三歲時,乳母抱行。

乃令於東鄰樹孔中探得金環。

東鄰之人云:「吾兒七歲墮井死,曾弄金環,失其處所。」

乃驗祜前身,東鄰子也。

(出《獨異記》)

晉朝人羊祜三歲的時候,乳母抱著他出去遊玩,他在東鄰的樹洞中找到一隻金環。

東鄰說,「我兒子七歲的時候落到井裡淹死了,他活著的時候曾經玩弄過這隻金環,但不知道他丟到哪裡去了。」

於是請算命先生推算羊祜的前身,結果正是東鄰人家的兒子。

王 練

王練字玄明,瑯琊人,宋侍中。

父珉,字悉琰,晉中書令。

相識有一一胡一 沙門,每瞻珉風采,甚敬悅之,輒語同學云:「若我後生,得為此人作子,於近願亦足矣。」

珉聞而戲之曰:「法師才行,正可為弟子耳。」

頃之,沙門病亡,亡後歲余而練生焉。

始能言,便解外國語。

及絕國奇珍,銅器珠貝,生所不見,未聞其名,即而名之,識其產出。

又自然親愛諸一胡一 ,過於漢人。

鹹謂沙門審其先身,故珉字之曰阿練,遂為大名雲。

(出《冥祥記》)

王練的字叫玄明,是瑯琊人,南北朝時任宋代的侍中。

王練的父親叫王珉,字季琰,東晉時做過中書令。

王珉認識的人中有一個一胡一 人和尚。

這個和尚每當看到王珉的風采,都十分崇敬和欣喜。

他經常對他的師兄弟說:「如果我生得晚,能給王珉作兒子,就心滿意足了。」

王珉聽說後同他開玩笑說:「法師的才能和品行,正可以作我的兒子。」

過了不長時間,和尚就病死了,和尚死後一年多王練出生。

王練剛會說話,就懂得外國的語言。

國內少見的奇珍異寶,銅器珠貝,王練生下來從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但他卻能立即叫出名字來,而且能夠說出這些東西出產在什麼地方。

王練還非常願意親近各國的一胡一 人,超過了親近漢族人。

王珉感悟到兒子的前身就是那個一胡一 人和尚,於是找了一個代表閱歷豐富的意思的「練」字,為兒子起名叫「王練」。

向靖女

向靖字奉仁,河內人也。

在吳興郡有一女,數歲而亡。

女始病時,弄小刀子,母奪取不與,傷母手。

喪後一年,母又產一女。

女年四歲,謂母曰:「前時刀子何在?」

母曰無也。

女曰:「昔爭刀子,故傷母手,雲何無耶?」

母甚驚怪,具以告靖。

靖曰:「先刀子猶在不?」

母曰:「痛念前女,故不錄之。」

靖曰:「可更取數個刀子,合置一處,令女自識。」

女見大喜,即取先者。

(出《冥詳記》)

向靖的字叫奉仁,是河內人。

他住在吳興郡的時候,有一個女兒,活了幾歲就死了。

他女兒剛得病的時候,有一次玩一把小刀,她母親奪刀她不給,爭奪中小刀刺傷了她母親的手。

女兒死後一年,她母親又生下一女。

女孩四歲那年,對他母親說:「從前那把小刀在哪?」

她母親說沒有了。

女兒說:「過去為爭奪小刀,還刺傷了母親的手,怎麼說沒有了呢?」

她母親感到非常驚奇,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向靖。

向靖問:「先前那把小刀還在不在?」

女孩的母親回答說:「因為思念從前那個女兒心裡很悲痛,所以那把小刀一直沒再使用。」

向靖說:「你可以拿幾把同樣的小刀,同原來那把混放在一起,讓女兒辯認。」

女孩見到小刀非常高興,立即從中找出了先前那把小刀。

崔彥武

隋開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彥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驚喜。

謂從者曰:「吾昔常在此中為婦人,今知家處。」

因乘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門。

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謁。

彥武入家,先升其堂,視東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處。

客謂主人曰:「吾者所讀《法華經》並金釵五隻,藏此壁中高處是也。

其經第七卷尾後紙,火燒失文字。

吾今每誦此經,至第七卷尾,恆忘失,不能記得。」

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函,開第七卷尾及金釵,並如其言。

主人涕泣曰:「己妻存日,常誦此經,釵亦是其物(「物」原作「處」,據明抄本改)。」

彥武指庭前槐樹:「吾欲產時,自解發置此樹空中。」

試令人探樹中,果得發。

於是主人悲喜。

彥武留衣物,厚給主人而去。

(出《冥雜錄》)

隋朝開皇年間,魏州刺史博陵人崔彥武,巡視所管轄的部屬來到一個市鎮,突然又驚又喜,對跟隨他的人說:「我從前曾經在這裡做過女人,現在仍記得原來的住處。」

於是騎馬走進深長的小巷,拐彎抹腳來到一家門前,命人敲門。

這家的男主人年齡很大,走出來拜見客人。

崔彥武走進門去,先來到客廳,向東牆上看,離地七八尺高,有一處隆起的地方。

他對主人說:「我過去讀的《法華經》和五隻金釵一起藏在這面牆壁中隆起的地方。

那部經書第七卷最後一頁,被火燒去幾行文字。

我現在每當背誦這部經書,到第七卷的末尾,總是想不起來失去的文字。」

於是他令人鑿開牆壁,果然得到了一個裝經書的匣子。

打開經書查看第七卷的末尾和拿到的金釵,同他說的一樣。

主人哭泣著說:「我妻子在世的時候,經常讀這部《法華經》,金釵也是她的東西。」

崔彥武來到庭前的槐樹下說:「我快要生孩子的時候,自己剪下了一縷頭發放在了這棵槐樹的樹洞中。」

試著叫人在樹洞中尋找,果然找到了頭髮。

主人見此情景悲喜一交一 集。

崔彥武留下一些衣物,又給了主人很多錢,然後離開了。

岐王范

開元初,岐王范以無子,求葉道士淨能為奏天曹。

聞天曹報答云:「范業無子。」

淨能又牒天曹,為范求子。

天曹令二人取敬愛寺僧為岐王子,鬼誤至善慧寺大德房。

大德云:「此故應誤,我修兜率天業,不當為貴人作子。

當敬愛寺僧某乙耳。」

鬼遂不見,竟以此亡。

經一年,岐王生子。

年六七歲,恆求敬愛寺禮拜,王亦知其事。

任意遊歷,至本院,若有素。

及年十餘,竟不行善,唯好持彈,彈寺院諸鴿殆盡耳。

(出《廣異記》)

唐朝開元初年,岐王李范因為沒有兒子,請道士淨能為他奏請天曹,求上天賜給他一個兒子。

上天回答說,李范命中無子。

淨能又第二次奏請天曹,為李范求子。

上天命令兩個小鬼去敬愛寺索取一個和尚作岐王李范的兒子,可是兩個小鬼竟錯誤地來到善慧寺大德和尚的房中。

大德說:「這一定是弄錯了,我研究的是清心寡慾,知足常樂的學問,不應當作富貴人家兒子,應當是敬愛寺的另一個和尚。」

兩個小鬼於是不見了,同時敬愛寺的一個和尚突然死去。

過了一年,岐王生了個兒子。

這孩子到了六七歲時,總是要求到敬愛寺去朝拜。

岐王也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就任憑他隨便到那裡去。

他兒子來到寺院,像是對這裡的一切都很熟悉並很有感情。

到了十多歲時,這孩子竟然性情大變,不行善事,只是喜歡玩彈弓,把寺院裡的鴿子全都用彈弓打光了。

太華公主

世傳太華公主者,高宗王皇后後身,雖為武妃所生,而未嘗歡顏,見妃輒嗔。

年數歲,忽求念珠。

左右問何得此物,恆言有,但諸人不知。

始皇后雖惡終,然其所居之殿,及平素玩弄俱在。

後保母抱公主從殿所過,因回指云:「我珠在殿寶帳東北角。」

使人求之,果得焉。

(出《廣異記》)

傳說太華公主的前身是唐高宗的王皇后,所以她雖然是武妃所生,可是從來沒有露出過笑容,見了武妃就生氣。

她幾歲的時候,忽然要念珠。

服侍她的人問她哪裡有念珠,她堅持說有。

但服侍她的人不知道放在哪裡。

雖然當年王皇后死的很慘,但生前所居住的宮殿,以及平時的一些玩物還保存著。

後來保姆抱著公主從王皇后住過的宮殿經過,公主回頭指著宮殿說:「我的念珠就在殿內寶帳的東北角。」

派人去尋找,果然找到了。

馬家兒

相州滏一陽一縣智力寺僧玄高,俗姓趙氏。

其兄子,先身於同村馬家為兒,至貞觀末死。

臨死之際,顧謂母曰:「兒於趙宗家有宿因緣,死後當與宗為孫。」

宗即與其同村也。

其母弗信,乃以墨點兒右肘。

趙家妻又夢此兒來云:「當與娘為息。」

因而有娠。

夢中所見,宛然馬家之子。

產訖,驗其黑子,還在舊處。

及兒年三歲,無人導引,乃自向馬家,云:「此是兒舊舍也。」

(出《法苑珠林》)

相州滏一陽一縣智力寺的和尚玄高,俗家姓趙。

他哥哥的兒子,前世是同村馬家的兒子,貞觀末年死去。

臨死的時候,他對母親說:「兒子與趙宗家命中有緣,死後應當給同村的趙宗作孫子。」

他母親不信,就用墨在兒子的右胳膊時上點了一個記號。

趙宗的兒媳婦也夢見馬家的兒子來說:「我應當給娘做兒子。」

因此而懷孕。

她夢中見到的人,和馬家的兒子一樣。

孩子生下來後,檢驗他胳膊上的黑色墨跡,還在原來的地方。

這個孩子長到三歲時,沒人引導,便自己走向馬家,並說:「這是我原來住的地方。」

采 娘

鄭氏肅宗時為潤州刺史,兄侃,嫂張氏。

女年十六,名采娘。

淑慎有儀。

七夕夜,陳香筵,祈於織女。

是夜,夢雲輿羽蓋蔽空,駐車命采娘曰:「吾織女,汝求何福?」

曰:「願工巧耳。」

乃遺一金針,長寸餘,綴於紙上,置裙帶中。

令三日勿語,汝當奇巧。

不爾,化成男子。

經二日,以告其母。

母異而觀之,則空紙矣(「矣」原作「以」,據明抄本改),其針跡猶在。

張數女皆卒,采娘忽病而不言。

張氏有娠,歎曰:「男女五人矣,皆夭(「夭」原作「幼」,據明抄本改),復懷何為?」

將服藥以損之,藥至將服,采娘昏奄之內,忽稱殺人。

母驚而問之,曰:「某之身終,當為男子,母一之 所懷是也。

聞藥至情急,是以呼耳。」

母異之,乃不服藥。

采娘尋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戲之物而匿之。

未逾月,遂生一男。

人有動所匿之物,兒啼哭。

張氏哭女,其兒亦哭。

罷即止。

及能言,常收戲弄之物。

官至柱史。

(出《史遺》)

有一個姓鄭的人在唐肅宗時做潤州刺史,他的哥哥叫鄭侃,嫂子姓張。

哥嫂有個女兒十六歲,名叫采娘,賢淑而又美麗。

七月初七的夜晚,采娘擺上香案,向織女祈禱。

當天夜裡,她夢見仙人乘坐的用羽毛裝飾的車蓋遮蔽了天空。

車子停下來以後有人對采娘說:「我是織女,你請求得到什麼福分?」

采娘說:「願我能獲得高超的針線活技藝。」

於是織女送給采娘一根金針。

針長一寸多,綴在紙上,放在采娘的裙帶裡,並告訴采娘,只要你三天不說話,你就會變得特別巧,如果做不到,就會變成男人。

過了兩天,采娘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

母親感到奇怪要看那根針,見只是空紙,但針跡還在。

張氏原有幾個兒女都已經先後死了,采娘自發生這件事後又忽然病得不能說話。

張氏這時又有了身孕,她歎息說:「男女五個孩子,都沒有養大,我還要孩子幹什麼?」

就要吃藥打掉胎兒。

她端起藥碗正要喝下去的時候,采娘在昏迷之中,突然喊殺人。

母親驚異地問采娘為什麼喊殺人,采娘說:「我的女身死去後,當成為男子,母親懷著的就是。

我知道母親就要服藥,情急之下,就那樣喊了。」

母親感到奇怪,就不再吃藥,采娘不久就死了。

埋葬了采娘,她母親十分悲痛非常想念她,就把她平常玩耍的物品收拾好保存起來,不到一個月,就生下一個男孩。

有人動那些收藏起來的東西,男孩就哭。

張氏思念女兒哭時,男孩也哭,張氏不哭了男孩也不哭了。

到了男孩能說話的時候,經常拿起采娘原來玩過的東西。

後來這男孩官做到柱史。

劉三復

劉三復者,以文章見知於李德裕。

德裕在浙西,遣詣闕求試。

及登第,歷任台閣。

三復能記三生事,雲,曾為馬,馬常患渴,望驛嘶,傷其蹄則連心痛。

後三復乘馬,磽確之地,必為緩轡,有石必去之。

其家不施門限,慮傷馬蹄也。

其子鄴,敕賜及第。

登廊廟,上表雪德裕。

以朱崖靈樞,歸葬洛中,報先恩也。

士大夫美之。

(出《北夢瑣言》)

劉三復這個人,因為文章寫得好得到李德裕的賞識。

李德裕在浙西的時候,推薦他到朝廷去考試,他考中後被錄用,曾經多次擔任尚書。

劉三復能記住三輩子的事。

他說:「我前世曾經做過馬,馬經常口渴,遠遠地看見驛站就因高興而嘶鳴。

如果傷了蹄子就痛得連心。」

後來劉三復騎馬時,遇到堅硬而貧瘠的土地,必然放慢速度,如果遇到石頭多的道路,必然下馬步行。

他家不設門檻,害怕傷了馬蹄。

他兒子劉鄴,皇上下詔賜他做官。

到了朝廷後,上表為李德裕昭雪。

用珠崖產的珍珠裝飾的棺材,將李德裕歸葬洛中,以報李德裕對他父親的恩惠。

朝中的官員無不稱讚劉鄴。

圓 觀

圓觀者,大歷末,洛一陽一惠林寺僧。

能事田園,富有粟帛。

梵學之外,音律貫通。

時人以富僧為名,而莫知所自也。

李諫議源,公卿之子,當天寶之際,以游宴歌酒為務。

父憕居守,陷於賊中,乃脫粟布衣,止於惠林寺,悉將家業為寺公財。

寺人日給一器食一杯飲而已。

不置僕使,絕其知聞。

唯與圓觀為忘言一交一 ,促膝靜話,自旦及昏。

時人以清濁不倫,頗招譏誚。

如此三十年。

二公一旦約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訪道求藥。

圓觀欲游長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荊州,出(「出」字原缺,據明抄本補。

)三峽。

爭此兩途,半年未訣。

李公曰:「吾已絕世事,豈取途兩京?」

圓觀曰:「行固不由人,請出從三峽而去。」

遂自荊一江一 上峽。

行次南洎,維舟山下。

見婦女數人,鞗達錦鐺,負甕(「甕」原作「人」,據明抄本改)而汲。

圓觀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見其婦人也。」

李公驚問曰:「自此峽來,此徒不少,何獨泣此數人?」

圓觀曰:「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

逾三載,尚未娩懷,以某未來之故也。

今既見矣,即命有所歸。

釋氏所謂循環也。」

謂公曰:「請假以符咒,遣某速生。

少駐行舟,葬某山下。

浴兒三日,亦訪臨。

若相顧一笑,即其認公也。

更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公相見(「公相見」原作「相見公」,據明抄本改。

)之期也。」

李公遂悔此行,為之一慟。

遂召婦人,告以方書。

其婦人喜躍還家,頃之,親族畢至。

以枯魚酒獻於水濱,李公往為授朱字,圓觀具湯沐,新其衣裝。

是夕,圓觀亡而孕婦產矣。

李公三日往觀新兒,襁褓就明,果致一笑。

李公泣下,具告於王。

王乃多出家財,厚葬圓觀。

明日,李公回棹,言歸惠林。

詢間觀家,方知已有理命。

後十二年秋八月,直詣餘杭,赴其所約。

時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滿川,無處尋訪。

忽聞葛洪川畔,有牧豎歌竹枝詞者,乘牛叩(「叩」原作「叱」,據明抄本改。

)角,雙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圓觀也。

李公就謁曰:「觀公健否?」

卻問李公曰:「真信士矣。

與公殊途,慎勿相近。

俗緣未盡,但願勤修,勤修不墮,即遂相見。」

李公以無由敘話,望之潸然。

圓觀又唱竹枝,步步前去。

山長水遠,尚聞歌聲,詞切韻高,莫知所謂。

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舊一精一魂,賞月吟風不要論。

慚愧情人 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溪山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後三年,李公拜諫儀大夫,二年亡。

(出《甘澤謠》)

唐朝大歷末年,洛一陽一惠林寺有個叫圓觀的和尚會耕種田地,有很多糧食和布匹。

他除了研究佛學之外,對音樂也很精通,當時人們都叫他富和尚,但不知道他的來歷。

諫議大夫李源,本是官宦人家的子弟。

天寶年間,他整天吃喝玩樂,沉醉於歌舞之中。

他的父李憕鎮守邊關,被賊兵俘虜。

李源被迫吃粗糧穿粗布衣服,落腳在惠林寺,將全部家產捐獻給寺院。

寺裡的和尚每天給他一份飲食,不給他僕人使用,並且不告訴外界的消息。

他只和圓觀和尚結為知心朋友。

兩個人經常促膝談話,從早晨能談到黃昏。

當時的人認為他們兩個人一個清白一個渾濁,在一起不合道理。

所以經常譏諷和嘲笑他倆。

這樣過了三十年,兩個人都老了。

一天,兩位老人相約要同游蜀州,到青城峨嵋去訪仙求藥。

圓觀想要游經長安,從斜谷出去,李源想要經過荊州,從三峽出去。

他們不停地為這兩條路線爭論,半年時間也沒有取得一致意見。

李源說:「我已經斷絕了塵世的事情,怎麼能從兩朝的京城路過呢?」

圓觀說:「走哪條路本來由不得個人意願的,就從三峽出去吧。」

於是二人從荊一江一 上三峽。

船行到南洎時停在山腳下。

他們看見有幾個婦女,衣裙艷麗,背著水罐到一江一 邊打水。

圓觀見到她們流著淚說:「我不想到這裡,就是怕見到這幾個婦人啊。」

李源驚奇地問:「我們從此峽出來,見到不少這樣的婦女,你為什麼只哭這幾個女人?」

圓觀說:「他們當中有一個姓王的孕婦,是我來世托身的處所。

她懷孕三年,還沒有把孩子生下來,就是因為我沒死的緣故。

今天既然見到了她,是我命有所歸,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循環輪迴。」

然後又對李源說:「請您為我念誦咒語,使我快點投生。

你的行船小駐幾天,把我埋葬在山下。

嬰兒出生三天後,你到那家去尋訪,要是嬰兒見到你一笑,就是他認識你。

十二年以後,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是與你相見的日子。」

李源這時對這次出行很後悔,並對這件事感到極度悲哀。

於是將那個婦人叫過來,告訴她做好生孩子的準備。

那個婦人高興地回到家裡。

不一會,婦人的親屬都到了,把魚乾和酒祭獻於一江一 邊。

李源前往為授朱字。

圓觀沐浴後,換了一身新衣服。

當晚,圓觀死了而孕婦生下了孩子。

李源過了三天去看新生的嬰兒。

襁褓中的嬰兒就能認人,果然朝李源一笑。

李源的淚水流了下來,把這件事詳細地告訴了王氏。

於是王氏拿出很多錢來埋葬了圓觀。

第二天,李源上船,返回惠林寺。

他向算命先生請教。

才知道這件事是命中注定的。

到了第十二年的秋天八月,李源直接來到杭州,赴圓觀的約會。

中秋節這天夜晚,天竺寺附近,山雨初晴,灑滿月色,他正不知道到哪裡去尋找圓觀,突然看見葛洪川畔,有牧童唱著竹枝詞,騎在牛背上敲打著牛角,紮著兩個髮髻,穿著一身短衣,一會就到了天竺寺前,原來正是圓觀。

李源拜見說:「觀老可健康嗎?」

牧童卻對李源說:「你真是有信譽的人。

我與你走的道路不同,小心不要相互接近。

你俗緣未盡,但願能勤奮修行。

如果你勤奮修行不懶惰,我們還會很快相見。」

李源因為不能同圓觀暢敘以往的友情。

不由得望著圓觀流淚。

圓觀又唱起竹枝詞,一步步向前走去。

山長水遠,還能聽見歌聲,歌聲深切韻律高亢,不知唱的什麼。

初到寺前時唱的是:「三生石上舊一精一魂,賞月吟風不要論。

慚愧情人 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還有一段唱的是:「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溪山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又過了三年,李源當上了諫議大夫,做官三年死去。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