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公羊傳有甲欲謁見邑宰,問左右曰:「令何所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

太平廣記

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

公羊傳 李文禮 殷安 姓房人 元宗逵 獨孤守忠 王熊 曲崇裕 梁士會 張懷慶 康聾 征君 李佐 元載常袞 崔阡 黎干 崔叔清 常願 劉士榮 袁德師 蔣乂 崔損

公羊傳

有甲欲謁見邑宰,問左右曰:「令何所好?」

或語曰:「好《公羊傳》。」

後入見,令問:「君讀何書?」

答曰:「唯業《公羊傳》。」

試問:「誰殺陳他者?」

甲良久對曰:「平生實不殺陳他。」

令察謬誤,因復戲之曰:「君不殺陳他,請是誰殺?」

於是太怖,徒跣走出,人問其故,乃大語曰:「見明府,便以死事見訪,後直不敢復來,遇赦當出耳。」

(出《笑林》)

有一個人想要去拜訪縣令,問手下的人道:「縣官有什麼喜好?」

有一個人答道:「喜歡《公羊傳》這部書。」

後來去拜見時,縣令問他讀過什麼書,他答道:「唯獨研讀過《公羊傳》。」

縣令又問:「請問是誰殺的陳他?」

那個人良久才答道:「我平生實在未曾殺死陳他。

請你查清錯誤。」

縣令索性再戲弄他道:「你沒殺陳他,請問是誰殺的?」

於是那人十分恐懼,光著腳丫子便走了出來。

有人問他什麼緣故,他大聲說道:「一見縣令,便拿殺人的事來追問我,以後可不敢再來了,遇到赦免當然就趕緊出來了。」

李文禮

唐李文禮,頓丘人也,好學有文華,累遷至揚州司馬,而質性遲緩,不甚一精一審。

時在揚州。

有吏自京還,得長史家書,雲姊亡,請擇日發之。

文禮忽聞姊亡,乃大號慟。

吏伺其便,復白曰:「是長史姊。」

文禮久而徐問曰:「是長史姊耶?」

吏曰:「是。」

文禮曰:「我無姊,向亦怪矣。」

(出《御史台記》)

唐朝人李文禮,是頓丘人,好學而有文彩,官至揚州司馬。

此人性情遲鈍,對什麼事都不太一精一細審慎。

有一回,他在揚州,有一個官吏從京城回來,給長史捎來一封家信,說姐姐亡故,讓他選個日子啟程回去。

文禮忽然聽說姐姐亡故,便號啕慟哭起來。

那官吏一直等候到他安靜下來時,才又告訴他:「是長史的姐姐。」

文禮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問道:「是長史的姐姐?」

那官吏說:「是」。

文禮道:「我沒有姐姐,先前就感到奇怪了。」

殷 安

唐逸士殷安,冀州信都人。

謂薛黃門曰:「自古聖賢,數不過五人。

伏羲八卦,窮天地之旨。

一也。」

乃屈一指。

「神農植百谷,濟萬人之命。

二也。」

乃屈二指。

「周公制禮作樂,百代常行。

三也。」

乃屈三指。

「孔子前知無窮,卻知無極。

拔乎其萃,出乎其類。

四也。」

乃屈四指。

「自此之後,無屈得指者。」

良久乃曰:「並我五也。」

遂屈五指。

而疏籍卿相,男征諫曰:「卿相尊重,大人稍敬之。」

安曰:「汝亦堪為宰相。」

征曰:「小子何敢。」

安曰:「汝肥頭大面,不識今古,吃(徒一江一 切)食無意智,不作宰相而何?」

其輕物也皆此類。

唐代有個逸士(避世隱居而不做官的人)叫殷安,冀州信都人。

他對薛黃門(官職名,即門下省侍中,相當於宰相)說:「自古以來,稱得上聖賢的超不過五個人。

伏羲始創八卦,窮盡了天地的旨意,這是一。」

於是屈下一指。

「神農始種百谷,救濟了萬人性命。

這是二。」

屈下第二個手指。

「周公制訂了禮樂,世代相傳。

這是三。」

屈下第三個手指。

「孔子的先知是無窮的,後知更是沒有終極的,是出類拔萃的人物。

這是四。」

屈下第四個手指。

「從這以後,沒有人能夠得上屈手指的。」

過了一會兒才說:「加上我是五個。」

於是屈下了第五個手指。

殷安疏遠、輕視高官卿相,男征勸道:「卿相是值得尊重的,大人也該稍尊敬他們。」

殷安道「「你也可以做宰相。」

男征道:「我哪裡敢當。」

殷安道:「看你肥頭大臉,不懂今古,只知道狂吃狂喝而沒有才智,不作宰相作什麼?」

那些輕世傲物的人都是這一類的人。

姓房人

唐有姓房人,好矜門地,但有姓房為官,必認雲親屬。

知識疾其如此,乃謂之曰:「豐邑公相(豐邑坊在上都,是凶肆,出方相也),是君何親?」

曰:「是(是下原有姓字。

據明抄本刪)某乙再從伯父。」

人一大笑曰:「君既是方相侄兒,只堪嚇鬼。」

(出《啟顏錄》)

唐朝時,有個姓房的人很喜歡炫耀自己的門第,只要有姓房的當官,他必定說是自己的親屬。

有人瞭解他有這個毛病,就對他說:「豐邑坊的方相(古代出殯時用紙糊的面目猙獰的開路神)是你的什麼親戚?」

那姓房的人說:「是我的再從伯父。」

問話的人一大笑,道:「你既然是方相的侄兒,只能去做嚇唬鬼的事了。」

元宗逵

唐元宗逵為果州司馬,有婢死,處分直典云:「逵家老婢死,驅使來久,為覓一棺木殯之。

逵初到家貧,不能買得新者,但得一經用者,充事即得。

亦不須道逵買,雲君家自有須。」

直典出門說之,一州以為口實。

(出《大唐新語》)

唐朝時,元宗逵任果州司馬,他家的一奴一婢死了,安排直典道:「我家的老傭人死了,在我家聽使喚多少年了,應該為她找一口棺材葬了。

可是我剛剛來到這裡,家中貧困,不能買新的,只要個已經用過的,能將就辦了事就行。

也不要說是我買,就說是你家自己需用。」

直典出門就把此事說出去了,一州的人都把此事作為談論的話題。

獨孤守忠

唐杭州參軍獨孤守忠領租船赴都,夜半,急追集船人,更無他語,乃曰:「逆風必不得張帆。」

眾大哂焉。

(出《朝野僉載》)

唐朝時,杭州參軍獨孤守忠領押送租的船隊去京城,到了半夜,把掌船人緊急集合起來,別的話沒說,只說道:「逆風一定不能張帆。」

眾人一大笑。

王 熊

唐王熊為澤州都督。

府法曹斷略糧賊,惟各(明抄本惟各作準格)決杖一百,通判,熊曰:「總略幾人?」

法曹曰:「略七人。」

熊曰:「略七人(熊曰略七人五字,據明抄本補)合決七百。」

法曹曲斷,府司科罪。

時人哂之。

前尹正義為都督,公平,後熊來替。

百姓歌曰:「前得尹佛子,後得王癩獺。

判事驢咬瓜,喚人牛嚼鐵。

見錢滿面喜,無鏹從頭喝。

常逢餓夜叉,百姓不可活。」

(出《朝野僉載》)

唐朝時,王熊曾任澤州都督。

都督府的法曹審判搶掠糧食的盜賊,每個人各判杖撻一百,向他通告判罪情況,他問道:「總共行搶的幾個人?」

法曹回答:「行搶的七人。」

他說:「行搶的七人合起來應判錢七百。」

法曹只好依照他的不正確的說法改判,府司便依此給他們七人量刑。

當時人們都嗤笑這件事。

以前尹正義曾任澤州都督,他是很公平的,後來王熊被派來接替了他。

百姓們編出歌謠詠道:「前得尹佛子,後得王癩獺。

判事驢咬瓜,喚人牛嚼鐵。

見錢滿面喜,無鏹(錢)從頭喝(大聲喊)。

常逢餓夜叉,百姓不可活。

曲崇裕

唐冀州參軍曲崇裕《送司功入京》詩曰:「崇裕有幸會,得遇明流行。

司士向京去,曠野哭聲哀。」

司功曰:「大才士,先生其誰?」

曰:「吳兒博士,教此聲韻。」

司功曰:「師明弟子哲。」

(出《朝野僉載》)

唐朝時,冀州參軍曲崇裕寫一首《送司功入京》詩,他寫道:「崇裕有幸會,得遇名流行。

司士向京去,曠野哭聲哀。」

司功問道:「大學士,教你寫詩的先生是誰?」

曲崇裕說:「一位吳地的少年博士,教我這樣押韻。」

司功道「真是老師高明,學生就有智慧啊!」

梁士會

唐滑州靈昌尉梁士會,官科烏翎,裡正不送。

舉牒判曰:「官喚烏翎,何物里正,不送烏翎。」

佐使曰:「公大好判,烏翎太多。」

會索筆曰:「官喚烏翎,何物里正,不送雁翅。」

有識之士,聞而笑之。

(出《朝野僉載》)

唐朝時,滑州靈昌縣尉梁士會,是「烏翎科」中舉後授的官,裡正(鄉村小吏)沒有給他送來烏鴉羽翎,便在公文簿上寫道:「官叫做烏翎,是哪個里正,不送來烏翎?」

佐使道:「你這件事太好解決,烏鴉羽毛太多了。」

於是梁士會提筆寫道:「官科叫烏翎,是哪個裡正不送來雁翅。」

真有識之士,聽到這件事都嗤笑他。

張懷慶

唐李義府嘗賦詩曰:「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

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

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乃為詩曰:「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

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

時人謂之語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出《大唐新語》)

唐朝時,李義府曾寫過一道詩:「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

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

有一個棗強縣尉張懷慶好偷名家的文章,他也寫詩道:「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

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

當人們說他道:「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康 聾

唐玄宗既用牛仙客為相,頗憂時議不葉,因訪於高力士:「用仙客相,外議以為如何?」

力士曰:「仙客出於胥吏,非宰相器。」

上大怒曰:「即當用康聾。」

蓋上一時恚怒之詞,舉其極不可者。

或有竊報聾,以為上之於君,恩渥頗深,行當為相矣。

聾聞之,以為信然。

翌日,盛服趨朝,既就列,延頸北望,冀有成命。

觀之者無不掩口。

然時論亦以長者目焉。

聾為將作大匠,多巧思,尤能知地。

嘗謂人曰:「我居是宅中,不為宰相耶?」

聞之者益為嗤笑。

(今新昌裡西北牛相第。

即聾宅也。

出《明皇雜錄》)

唐玄宗決定要啟用牛仙客作宰相,很擔心與人們的議論不相符合,因而詢問高力士道:「任命仙客為宰相,你以為外面的議論會如何?」

高力士道:「仙客出自於小官吏,不是宰相的材料。」

玄宗大怒,:「那就該用康聾!」這本來是玄宗一時憤怒說的話,是舉了一個最不可用的人。

可是被人聽到並偷偷告訴了康聾。

他還以為玄宗對康聾恩澤很深,真的要舉他為宰相了。

康聾聽說後,也信以為真。

第二天便換上一套好衣服去上朝,站在班列裡,他一直伸著脖子向北坐的皇上張望,希望看到已經寫好的詔命。

見到的人無不掩口譏笑。

然而當時的輿論也都是以長者來看待他。

康聾認為自己將成為大器,有許多奇巧的心思,尤其能預測地形風水。

他曾對人講:「我居住的是一片宅第的中央,還能不當宰相?」

聽到的人越發譏笑他。

征 君

唐肅宗之代,爭於賢良,下詔搜山林草澤,有懷才抱德及匡時霸國者,皆可爵而任之。

有征君自靈武,衣草衣,躡芒趵,詣於國門。

肅宗聞之喜曰:「果有賢士應募矣。」

遂召對,訪時事得失,卒無一辭。

但再三瞻望聖顏而奏曰:「微臣有所見,陛下知之乎?」

對曰:「不知。」

奏曰:「臣見陛下聖顏,瘦於在靈武時。」

帝曰:「宵旰所勞,以至於是。」

侍臣有匿笑不禁者。

及退,更無他言。

帝知其妄人也,恐閉將來賢路,黽勉除授一邑宰。

洎將寒食,京兆司逐縣索杏仁,以備貢奉。

聞之,大為不可,獨力抗之,遂詣闕請對。

京兆司亦慎此征君必有異見,將奈之何。

及召對,奏曰:「陛下要寒節杏仁,今臣敲將來,烏復進渾杏仁。」

上咍而遣之,竟不置其罪。

(出《玉堂閒話》)

唐肅宗時期,急需賢良人材,皇帝下詔搜尋山林草澤,凡有懷才抱德以及挽救危難時局而使國家稱霸於世的人,都可以授予爵位並任命官職。

有一個征君(不就朝廷徵聘的人),穿草衣,登草鞋,從靈武來到京都朝堂。

肅宗聽說後高興地說:「果然有賢士響應招募啊!」於是召見他來回答問題,肅宗詢問他時事得失,直到最後也未回答一句話。

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觀望肅宗的臉並奏道:「微臣有個發現,陛下知道嗎?」

肅宗道:「不知道。」

征君接著道:「臣看出陛下的臉,是在靈武時消瘦的。」

肅宗道:「天不亮就穿衣,天黑才吃飯,每天這樣操勞,以至於此。」

左右官員有忍俊不禁的。

直到他從朝堂中退出來。

再沒說別的話。

皇帝知道這是個無知妄為的人,可是怕封閉以後有賢良應招之路,為勉力他而授予他縣令之職。

將要到寒食節的時候,京兆司到各縣去搜集杏仁,以準備向皇帝貢奉食用。

征君聽說此事。

說大為不可,極力抗拒,於是又要到朝堂請求與皇上對話,京兆司也怕此人一定有什麼不同尋常的見解,也拿他沒辦法。

到了召他去答對時,他奏道:「陛下要寒食節用的杏仁,今天臣就是來敲打敲打的,不要再吃那些個渾杏仁了。」

皇上只咳嗽一聲把他送走,終究沒有把他治罪。

李 佐

唐李佐,山東名族。

少時因安史之亂,失其父。

後佐進士擢第,有令名,官為京兆少尹。

一陰一求其父。

有識者告後,往迎之於鬻凶器家,歸而奉養。

如是累月。

一旦,父召佐謂曰:「汝孝行絕世,然吾三十年在此一黨一 中,昨從汝來,未與流輩謝絕。

汝可具大豬五頭,白醪數斛,蒜韭數甕,薄餅十拌,開設中堂,吾與群一黨一 一酬申款,則無恨矣。」

佐恭承其教,數日乃具。

父散召兩市善薤歌者百人至,初即列坐堂中。

久乃雜謳。

及暮皆醉。

眾扶佐父登榻。

而薤歌一聲。

凡百齊和。

俄然相扶父出,不知所在。

行路觀者億萬。

明日,佐棄家人入山,數日而卒。

(出《獨異志》)

唐朝人李佐,是山東的豪門勢族。

少年時因安史之亂,他的父親與家人失散。

李佐後來考中了進士,有美名,官授京兆少尹。

他私下尋找父親。

有知道的人告訴他後,便到一家賣棺材和陪葬物的鋪子去把父親接回來奉養。

這樣過幾個月。

有一天,父親把他叫過來對他說:「你孝敬老人是世上沒有可比的,但是我三十年一直在那夥人中間,前些日子我跟你回來,也沒有與那些人道謝告別一下。

你可以準備肥豬五頭,白酒數斛,蒜苗韭菜等數甕,薄餅十盤,把宴席設在庭院,我好酬謝眾人並一訴衷腸,這樣也就沒有遺憾了。」

李佐恭敬地接受了父親的指教,數日後一切準備就緒,他父召集來東西二京善唱輓歌的上百人,一開始還只是安坐在庭院中,過了些時便雜亂地唱起來,到了晚上大家全醉了。

眾人扶李佐父親站在床 上,他唱了一聲輓歌,所有人便一起合唱起來,接著人們扶著他父親走出庭院,不知去向。

一路上有億萬人觀看。

第二天,李佐丟下家人進入大山裡,數日後死去。

元載常袞

唐代宗以庶務畢委宰相,而元載專一政 ,益亂國典。

非良金重寶,趑趄左道,不得出入於朝廷。

及常兗為相,雖賄賂不行,而介僻自專,失於分別,故升陟多失。

或同列進擬稍繁,別謂之沓伯。

是時京師語曰:「常無分別元好錢,賢者愚,愚者賢。」

崔祐甫素公直,因眾中唱言:「朝廷上下相蒙,善惡同致。

清曹峻府,為鼠輩養資考,豈裨皇化耶?」

(出《杜一陽一雜編》)

唐代宗把國家的各種政務完全委託給宰相去辦理,而宰相元載專權,使國家的典章制度越來越混亂。

不送良金重寶。

不是大力行一賄或不搞邪門歪道的人,是不能出入於朝廷的。

到常兗任宰相時,雖然他不受賄賂,但是他孤僻而獨斷專行。

由於他不能分別好壞,所以在提拔選用人材上多有失誤。

有的同僚找他商量事稍稍頻繁了些,就稱人家是冗沓的人。

當時京城裡輿論說:「常無分別元好錢。

賢人是愚人,愚人也會被看作賢人。」

崔祐甫一向公道正直,因而他眾人中大聲說道:「朝廷中上下昏昧,善惡不分。

本來是清廉嚴峻的官府,如今變成了鼠輩們養尊處優之地,這怎麼能有助於皇上的教化呢?」

崔 阡

唐順宗在東宮,韋渠薦崔阡。

拜諭德,為侍書。

阡觸事面牆,對東宮曰:「臣山野鄙人,不識朝典,見陛下合稱臣否?」

東宮曰:「卿是宮僚,自合知也。」

(出《嘉話錄》)

唐順宗在東宮為太子時,韋渠向他推薦了崔阡。

於是任命他為諭德(官職名),後又為侍書。

崔阡不學無術,對太子說:「臣是山野鄙人,不懂得朝廷的典章規矩,見到陛下時我是不是應當稱臣呢?」

太子說:「你是宮中的官員,自己應該知道。」

黎 干

唐代宗朝,京兆尹黎干以久旱,祈雨於朱雀門街。

造土龍,悉召城中巫覡,舞於龍所。

干與巫覡更舞,觀者駭笑。

彌月不雨,又請禱於文宣王廟。

上聞之曰:「丘之禱久矣。」

命毀土龍,罷祈雨,減膳節用,以聽天命。

及是甘澤乃足。

(出《盧氏雜記》)

唐代宗朝時,久旱無雨,京兆尹黎干便在朱雀街讓求雨。

他建造了一條土龍,召集來城裡所有的巫師,舞於建土龍的地方,黎干比巫師們舞得更歡。

圍觀的人又驚又笑。

可是整整一個月也沒下雨,於是又祈禱於文宣王廟。

代宗聽說後說道:「祈禱孔丘的時間更長了。」

於是下令毀掉土龍,停止求雨,節用膳食,聽從天命。

這樣做了之後,反倒甘雨足降。

崔叔清

唐杜佑鎮淮南,進崔叔清詩百篇。

德宗謂使者:「此惡詩,焉用進。」

時人呼為「准敕惡詩」。

(出《國史補》)

唐德宗朝時,杜佑為淮南節度使,他向皇帝進獻了一百篇崔叔清寫的詩。

德宗對來送詩的人說;「這種惡劣的詩,哪裡還用得著進獻!」當時的人都把崔叔清的詩稱為「准敕惡詩」(皇帝定准的劣詩)。

常 願

唐劉禹錫云:貞元中,武臣常願,好作本色語。

曾謂余曰:「昔在奉天,為行營都虞候。

聖人門,都有幾個賢郎。」

他悉如此。

且曰:「奉天城斗許大,更被朱泚吃兵馬楦,危(危原作為。

據明抄本改。

)如累雞子。

今拋向南衙,被公措大偉。

齕一鄧一 。」

一鄧一 把將他(他原作化。

據明抄本改。

)官職去。

至永貞初,禹錫為御史監察,見常願攝事在焉,因謂之曰:「更敢道紇一鄧一 否?」

曰:「死罪死罪。」

(出《嘉話錄》)

唐朝時,劉禹錫說過這樣一件事:貞元年間,有個武將叫常願,喜歡說些本行的行話,他曾對我說:「以前在奉天,任行營都虞候。

聖人門(酒店裡),都有幾個賢郎(飲酒人)。」

他的話都是這樣。

還說:「奉天城象斗那麼大,被朱泚的兵馬弄得滿滿的,就像累在一起的雞蛋,如今拋向南衙,被公當成措大了。

咬一鄧一 。」

一鄧一 把他官職奪去,到永貞初年,禹錫對御史監察,見常願在那裡管事,對他說道:「還敢說咬一鄧一 麼?」

回答說:』我實在是死罪、死罪!」

劉士榮

唐於頔之鎮襄一陽一也。

朝廷姑息,除其子方為太常丞。

頔讓之,表曰:「劉元佐兒士榮以佐之(明抄本之作命)功,先朝為太常丞。

時臣與士榮同登朝列,見其凡劣,實鄙之。

今臣功名不如元佐,男某(男某原作某之,據明抄本改)凡劣,不若士榮。

若授此爵,更為叨忝。」

德宗令將其表宣示百僚。

時士榮為南衙將軍,目睹其表。

有渾鐻者,錫之客(客字原空缺,據黃本補。

)也。

時鎬宴客飲酒,更為令曰:「征近日凡劣,不得即雨。」

鐻(鐻字原缺,據黃本補)曰:「劉士榮。」

鎬曰:「於方。」

鎬謂席人曰:「諸公並須一精一除。」

(出《嘉話錄》)

唐朝時,於頔之鎮守襄一陽一。

朝廷對他很寬容優待,任命他的兒子於方為太常丞。

於頔之推讓,上表道:「劉元佐的兒子劉士榮是因為他父親有功,先朝授予他太常丞一職。

當時我與士榮曾一起在登朝的隊列,看見他很凡劣,實在令人鄙視。

如今我的功名不如劉元佐,兒子也很平庸低劣,還不如劉士榮,若授此官,更覺得是叨擾而有愧。」

德宗下令將他的表公佈於百官。

當時劉士榮任南衙將軍,親眼目睹過此表。

有個叫渾鐻的人,是錫的客人,有一天鎬宴請客人,飲酒時出酒令道:「近日的天氣預兆凡劣,不可能立即下雨。」

鐻猜道:「劉士榮。」

錫猜道:「於方。」

鎬對在座的客人說道:「各位一定能夠高昇。」

袁德師

唐竇群與袁德師同在浙西幕,竇群知尉(明抄本尉作廚)。

嘗嗔堂子曰:「須送伯禽。」

問德師曰:「會否?」

曰:「某乙亦不到如此,也還曾把書讀(讀字原空缺,據黃本補),何乃相輕。」

(輕原作卿,據明抄本改)詰之:「且伯禽何人?」

德師曰:「只是古之堂子也。」

滿座人哂。

(出《嘉話錄》)

唐朝時,竇群與袁德師一起在浙西幕府,竇群兼任縣尉。

有一次責怪堂子(妓一院)說:「須送『伯禽』(伯禽為周公的兒子)!」問袁德師道:「明白不明白?」

袁德師道:「我還不至如此,也還曾讀過書吧,幹麼這樣輕視人!」竇群又追問:「那麼伯禽是何人呢?」

袁德師道:「伯禽不過是古代的堂子。」

在座的人無不譏笑他的。

蔣 乂

唐蔣乂撰宰臣錄,每拜一相,旬月必獻傳卷(卷原作奉,據明抄本改)故為物議所嗤。

(出《國史補》)

唐朝時,蔣乂為宰相們作傳,每拜訪一個宰相,十日之內獻上傳文,所以被眾人議論和嘲笑。

崔 損

唐崔損,性極謹慎。

每奏對,不敢有所發揚。

兩省清要,皆歷踐之,在位無稱於人。

身居宰相。

母野殯,不言展墓,不議遷袝(不議遷袝原作下議遷相,據《舊唐書》一三六《崔損傳》改)姊為尼,沒於近寺,終喪不臨。

士君子罪之,過為恭遜,不止於容身,而卒用此中上意。

竊大位者八年,上知物議不葉,然憐而厚之。

(出《譚賓錄》)

唐代人崔損,性情極為謹慎。

每次在朝堂奏答,不敢有一點兒發揮。

中書省、門下省這兩處清貴顯要之地,他都登臨過,可是沒有什麼值得人們稱道的。

身居宰相之位,母親死後葬於荒野,從不說到墓地去看,也不議論遷殯合葬的事。

姐姐出家為尼。

死於附近的寺院,一直到辦完喪事他也沒去看看。

許多正人君子都怪罪他,認為他過份地謙恭,不止是為了安身,而是想以此來讓皇上中意。

竊居高位八年,皇上知眾人議論他行止不端,但還是由於憐愛而厚待他。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