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四 【宋紀四】:○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二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四 【宋紀四】

續資治通鑒

卷第四 【宋紀四】

起閼逢困敦四月,盡柔兆攝提格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二年(遼應歷十四年)

夏,四月,丁未朔,以前博州軍事判官穎贄為著作佐郎。

贄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策試稱旨故也。

戊申,賑河中饑。

己酉,免諸道今年夏稅之無苗者。

乙卯,改葬宣祖昭武皇帝、昭憲皇后於安陵,孝惠皇后賀氏、孝明皇后王氏祔焉。

帝欲為趙普置副而難其名稱,召翰林學士承旨陶谷問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

對曰:「唐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

乙丑,以兵部侍郎薛居正、呂餘慶並本官參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廳上事,殿庭別設磚位於宰相後,敕尾署銜降宰相數字,月俸雜給皆半之,蓋帝意未欲令居正等與普齊也。

壬申,徙永州諸縣民之畜蠱者三百二十六家於縣之僻處,不得復齒於鄉。

以秦再雄為辰州刺史。

再雄,辰州徭人,武健有奇略,素為蠻一黨一畏服。

帝召至汴,察其可任,擢為刺史,使自辟吏,予以租賦。

再雄至州,日訓士兵,得三千人,能披甲渡水,歷水飛塹;又遣人分賜諸蠻,傳朝廷懷徠之意,降附日眾。

自是荊、襄無復邊患。

五月,己卯,知制誥高錫,坐受籓鎮賂,貶萊州司馬。

辛巳,宗正卿趙礪,坐贓,杖除籍。

遼主射一舐一鹼鹿於白鷹山,至於浹旬;六月,丙午朔,獵於玉山,竟月忘返。

御史台、太常禮院奏:「東宮三師官一品、僕射二品,若百官上表,未知所先。」

詔兩制議之。

戊辰,翰林學士竇儀等奏:「僕射師長百僚,東宮三師臣子之官,當以僕射為表首。」

從之。

己酉,以光義為中書令,光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子德昭貴州防禦使。

故事,皇子出閤即封王,帝以德昭未冠,特殺其禮。

秋,七月,詔曰:「惟彼銓衡,止憑資歷,慮有英俊沈於下僚。

自今常調赴集選人,委吏部南曹取歷任中多課績而無闕失者,當與量材甄敘。

辛卯,詔陶谷等四十三人各於見任幕職、京官及州縣中舉堪為籓郡通判者一人,職任乖方事狀連坐。

甲午,令籓鎮無以初官為掌書記,須歷兩任有文學者乃許奏辟。

八月,戊申,遼主以生日值天赦,不受賀,曲赦京師囚;乙酉,錄囚。

九月,甲戌朔,《周易》博士奚嶼,責乾州司戶,庫部員外郎王貽孫,責左贊善大夫,並坐試任子不公也。

辛丑,太子太傅魯國公范質卒。

質寢疾,帝數幸其第臨視,又令內夫人問訊。

質家迎奉器皿不具,內夫人奏之,帝即命翰林司賜以果一床一、酒器,復幸其第,謂曰:「卿為宰相,何自苦如此?」

質對曰:「臣曩在中書,門無私謁,所與飲酌,皆貧賤時親戚,安用器皿!因循不置,非力不及也。」

質一性一卞急,以廉介自持,好面折人過。

嘗謂同列曰:「人能鼻吸三斗醋,斯可為宰相矣。」

五代宰相多取傍於方鎮,質始絕之。

所得祿賜,遍及孤遺。

疾革,戒其子旻毋請溢,毋刻墓碑。

及卒,帝甚悼惜之,贈中書令,賻賚甚厚。

後因講求輔弼,謂左右曰:「朕聞范質居第之外不殖資產,真宰相也!」

壬寅,潘美等克郴州。

冬,十月,丙辰,遼主以掌鹿矧思為閘撒狨,賜金帶、金盞、銀二百兩,所隸死罪以下得專之。

初,南漢內常侍邵廷琄言於其主曰:「漢承唐亂,居此五十餘年,幸中國多故,干戈不及,而吾亦驕於無事。

今兵不識旗鼓,人主不知存亡,請飭兵備,且通好於宋。」

鋹不能用。

至是始懼,以廷琄為招討使。

帝素謀伐蜀。

會蜀山南節度判官張廷偉說知樞密院事王昭遠曰:「公素無勳業,一旦位至樞密,不自建立大功,何以塞時論!莫若通好並門,令發兵南下,我自黃花、子午谷出兵應之,使中原表裡受敵,則關右之地可撫而有也。」

昭遠然其言,勸蜀主遣孫遇、趙彥韜、楊蠲等以蠟丸帛書間行遺北漢主,言已於褒、漢增兵,約北漢濟河同舉。

遇等至都下,彥韜潛取其書以獻。

彥韜,興州人也。

有穆昭嗣者,初以方伎事高氏,於是為翰林醫官,帝數召問蜀中地理,昭嗣曰:「荊南即西川、江南、廣南都會也。

今已克此,則水陸皆可趨蜀。」

帝大悅。

後數日,得彥韜所獻書,笑曰:「吾西討有名矣!」並赦遇、蠲,使指陳山川形勢、戍守處所、道裡遠近,畫圖以進。

十一月,甲戌,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鳳州路都部署,武信節度使大名崔彥進副之,樞密副使王仁贍為都監,寧江節度使范一陽一劉光義為歸州路副都部署,樞密承旨曹彬為都監,合步騎六萬分路進討,給事中沈義倫為隨軍轉運使,均州刺史大名曹翰為西南面轉運使。

帝諭行營:「所至毋得焚蕩廬舍,驅略吏民,開發丘墳,翦伐桑柘,違者以軍法從事。」

命將作司度右掖門,南臨汴水,為蜀主治第,以待其至。

乙亥,全斌等辭,宴於崇德殿,帝出畫圖授全斌等,因謂曰:「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芻糧,悉以錢帛分給戰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

遼主游畋無度,壬午,日南至,宴飲達旦;自是晝寢夜飲。

蜀主聞有北師,命王昭遠為西南行營都統,趙崇韜為都監,韓保正為招討使,李進為副招討使,帥兵拒戰。

蜀主謂昭遠曰:「今日之師,卿所召也,勉為朕立功!」昭遠頗以方略自任,始發成都,蜀主命宰相李昊等餞之城外。

昭遠手執鐵如意,指揮軍事,自方諸葛亮。

酒酣,攘臂謂昊曰:「吾此行何止克敵,當領此二三萬雕面惡少兒,取中原如反掌耳!」

十二月,辛酉,王全斌等攻拔乾渠渡萬仞、燕子等寨,遂取興州,敗蜀兵七千人,獲軍糧四十餘萬斛,蜀刺史藍思綰退保西縣。

全斌又攻石圌、魚關、白水閣二十餘寨,皆拔之。

蜀韓保正聞興州破,遂棄山南,退保西縣。

馬軍都指揮使吏延德以先鋒至,保正懦懼不敢出,遣兵數萬人,依山背城,結陣自固,延德擊走之,追擒保正及其副李進,獲其糧三十餘萬斛。

崔彥進與馬軍都監康延澤等逐北過三泉山,遂至嘉州,殺虜甚眾。

蜀軍燒絕棧道,退保葭萌。

劉光義等入峽路,連破松木、三會、巫山等寨,殺其將南光海等,死者五千餘人,生擒戰棹都指揮使袁德宏等,奪戰艦二百餘艘,又斬獲水軍六十餘眾。

初,蜀於夔州鎖江為浮梁,上設敵柵三重,夾江列砲具。

光義等行,帝出地圖,指其處謂光義曰:「溯江至此,切勿以舟師爭戰,當先遣步騎潛擊之,俟其稍卻,乃以戰棹夾攻,可必取也。」

光義等至夔,距鎖江三十里許,捨舟,先奪浮梁,復引舟而上,遂破州城,頓兵白帝城西。

蜀寧江節度使太原高彥儔,謂副使趙崇濟、監軍武守謙曰:「北軍涉險遠來,利在速戰,宜堅壁待之。」

守謙曰:「寇據城下而不擊,又何待也?」

戊辰,守謙獨領麾下千餘人以出,光義遣馬軍都指揮使陵川張廷翰等引兵與守謙等戰於豬頭鋪,守謙敗走,廷翰等乘勝登其城,拔之。

彥儔力戰不勝,身被十餘一槍一,左右皆散去。

彥儔奔歸府第,整衣冠,望西北再拜,登樓,縱火自一焚。

後數日,光義等得其骨於灰燼中,以禮葬之。

王全斌以蜀人斷棧,大軍不得進,議取羅川路入蜀。

康延澤潛謂崔彥進曰:「羅川路險,眾難並濟,不如分兵修棧,約會大軍於深渡可也。」

彥進遣白全斌,全斌許之。

不數日,閣道成,遂進擊金山寨,又破小漫天寨,而全斌亦以大軍由羅川至深渡,與彥進會。

蜀人依江而陣,彥進遣步軍都指揮使張萬友等擊之,奪其橋。

會暮夜,蜀人退保大漫天寨。

明日,彥進、延澤、萬友分兵三道擊之,蜀人悉其一精一銳來拒,又大破之,乘勝拔其寨,擒寨主義州刺史王審超、監軍趙崇渥及三泉監軍劉延祚。

大將王昭遠、趙崇韜引兵來戰,三戰三敗,追奔至利州北,昭遠等遁去,渡桔柏津,焚浮梁,退保劍門。

壬申晦,全斌等入利州。

獲軍糧八十萬斛。

是月,京師大雪,帝設氈帳於講武殿,衣紫貂裘帽視事。

忽謂左右曰:「我被服如此,體尚覺寒,念西征將帥沖犯霜霰,何以堪此!」即解裘、帽,遣中黃門馳驛繼賜全斌,且諭旨諸將以不能遍及也。

全斌拜賜感泣。

初,遼太祖威服漠北,分設部帳官。

突呂不、室韋部者,本名大、小二黃室韋,太祖以計降之,置為二部,隸北府節度使。

烏庫部者列於外十部,不能成國,附庸於遼,時修職貢。

至是以遼主失政,黃室韋掠馬牛叛去。

統軍楚固質邀戰,敗之,降其眾。

未幾,烏庫部叛,掠居民財畜,詳袞藏引與戰,敗績,藏引死之。

南唐主酷信浮屠法,出禁中金錢募人為僧,時都下僧及萬人,皆仰給縣官。

南唐主退朝,與後服僧衣,誦佛書,拜跪手足成贅;僧有罪,命禮佛而釋之。

帝聞其惑,乃選少年有口辯者,南渡見南唐主,論一性一命之說,南唐主信之,謂之一佛出世,由是不復以治國守邊為意。

詔江北許諸州民及諸監鹽亭戶緣江采捕及過江貿易。

先是江北置榷場,禁商人渡江及百姓緣江採樵,是歲,以江南荐饑,特弛其禁。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三年(遼應歷十五年)

春,正月,蜀主聞王昭遠等敗,甚懼,乃益募兵守劍門,命太子元喆為元帥,侍中太原李廷珪、同平章事張惠安副之,帶甲萬餘。

旗幟悉用文繡,綢其槓以錦,將發而雨,元喆慮其沾濕,悉令解去。

俄雨止,復飾之,則皆倒懸槓上。

元喆又輦其姬妾及伶人數十以從,見者莫不竊笑。

王全斌等自利州趨劍門,次益光,以劍門天險,會議進取之策。

侍衛軍頭向韜曰:「得降卒言,益光江東越大山數重,有狹徑,名來蘇,蜀人於江西置柵,對岸可渡。

自此出劍門南二十里,至青強店,與官道合,若大軍行此路,則劍門之險不足恃也。」

全斌等即欲卷甲赴之,康延澤曰:「蜀人數戰數敗,膽氣奪矣,可急攻而下也。

且來蘇狹徑。

主帥不宜自行,但可遣一偏將往耳。

若抵青強,北與大軍夾擊劍門,昭遠等必成擒矣。」

全斌等然之,命史延德分兵趨來蘇,跨江為浮梁以濟,蜀人見之,棄寨而遁。

延德遂至青強,王昭遠引兵退駐漢原坡,留其偏將守劍門,全斌等以銳兵奮擊,破之。

及漢原,趙崇韜佈陣,策馬先登,昭遠據胡一床一不能起。

崇韜戰敗,猶手斬數人,乃被執,昭遠免胄棄甲而逃。

甲戌,全斌等遂取劍州,殺蜀軍萬餘人。

昭遠投東川,匿民舍,為追騎所獲。

乙亥,詔瘞征蜀戰死士卒,被傷者給繒帛。

蜀太子元喆與李廷珪等日夜嬉游,不恤軍政,至綿州,聞劍門已破,將退保東川;翼日,棄軍西奔,所過盡焚其廬舍、倉廩乃去。

蜀主知劍州已破,元喆亦奔還,惶駭不知所為,問左右:「計將安出?」

有老將石奉頵者對曰:「東兵遠來,勢不能久,請聚兵堅守以弊之。」

蜀主歎曰:「吾父子以豐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遇敵,不能為吾東向發一矢,今雖欲閉壁,誰肯效死者!」司空、平章事李昊勸蜀主封府庫以請降,蜀主從之,因命昊草表。

己卯,遣通奏太原伊審征奉降表詣軍前。

初,前蜀之亡也,降表亦昊所為,蜀人夜書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

遼主以樞密使雅裡克斯為行軍都統,虎軍詳袞克蘇為行軍都監,益以圖魯卜部軍三百,合諸部兵討烏庫部。

烏庫之叛也,布達齊獨不叛,詔褒之。

未幾,烏庫部殺其酋長來降;既而復叛。

乙酉,王全斌等次魏城,伊審征以蜀主降表至。

全斌受之,遣通事舍人汝一陰一田欽祚乘驛入奏,又遣康延澤趨成都見蜀主,諭以恩信,慰撫軍民。

初,劉光義等發夔州,萬、施、開、忠、遂等州刺史皆迎降。

光義入城,盡以府庫錢帛給軍士。

諸將所過,鹹欲屠戮,獨曹彬禁之,乃止,故峽路兵始終秋毫無犯。

帝聞之,喜曰:「吾任得其人矣!」賜彬詔褒之。

戊子,吏部郎中鄧守中試諸司吏書判不當,帝命覆試,黜數人,責守中本曹員外郎。

辛卯,王全斌至升仙橋,蜀主備亡國之禮,見於軍門;全斌承製釋之。

蜀主復遣其弟雅王仁贄奉表求哀。

丙申,田欽祚至自西川,孟昶降表以其先人墳墓及老母為請,帝優詔答之,並諭西川將吏、百姓,使皆安堵。

丁酉,赦蜀管內,蠲乾德二年逋租,賜今年夏稅之半,除無名科役及增益賦調,減鹽價,賑乏食,還擄獲生口。

自全斌等發京師至昶降,才六十六日,凡得州四十六,縣二百四十,戶五十三萬四千二十九。

全斌既平蜀,欲乘勢取雲南,以圖獻。

帝鑒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全斌等入成都後數日,劉光義等始至,孟昶餽遺光義等,及犒師之禮並如初。

已而詔書頒賞諸軍,亦無差降,兩路將士爭功,始相疾矣。

先是全斌受詔,每制置必與諸將僉議,因是雖小事亦各為異同,不能即決。

全斌及崔彥進、王仁贍等日夜宴飲,不恤軍務,縱部下擄掠子女貨財,蜀人苦之。

曹彬屢請旋師,全斌等不聽。

二月,壬寅朔,日有食之。

癸卯,命參知政事呂餘慶權知成都府,樞密直學士馮瓚權知梓州。

餘慶至成都,時盜四起,將士猶恃功驕恣,王全斌等不能禁。

一日,藥市始集,街吏馳報有軍校被酒持刃,奪賈人物,餘慶立命捕斬之以徇,軍中畏服,民乃寧居。

瓚至梓州,視事才數日,會偽蜀軍校上官進嘯聚亡命三千餘眾,劫村民數萬,夜攻州城。

瓚曰:「此烏合之眾,乘夜奄至,必無固志,宜持重以鎮之,旦自潰矣。」

城中兵止三百,分守諸門,瓚坐城樓,密令促其更籌,未夜分,擊五鼓,賊驚,遁去。

因縱兵追之,擒進,斬於市,招降千餘人,並釋其罪,州境遂安。

以蜀興州馬步軍都指揮使趙彥韜為興州刺史,酬其鄉導功也。

丙午,以西師所過,民有調發供億之勞,賜秦、鳳、隴、成、階、襄、荊南、房、均等州今年夏租之半;安、彳復、郢、鄧州、光化、漢一陽一軍十之二;居坊郭者勿輸半年屋稅。

丁巳,權知貢舉盧多遜奏進士劉察等合格者七人。

庚申,孟仁贄至自成都。

孟昶所上表有「自量過咎,尚切憂疑」等語,詔答之,略曰:「既自求於多福,當盡滌其前非。

朕不食言,爾無過慮。」

詔仍不名,又呼昶母為國母。

三月,孟昶與其官屬皆挈族歸朝,由峽州而下。

初,詔發蜀兵赴闕,並優給裝錢,王全斌等擅減其數,仍縱部曲侵撓之。

蜀兵憤怨,行至綿州,遂作亂,劫屬縣以叛,推蜀舊將全師雄為帥,眾至十餘萬,號興國軍。

全斌遣馬軍都監硃光緒往招撫之,光緒盡滅師雄之族,納其一愛一女及橐裝,師雄怒,遂無歸志,引眾急攻綿州,不克,攻破彭州,入據之,成都十縣皆起兵應師雄。

師雄自號興蜀大王,開幕府,置節度二十餘人,分據要害。

崔彥進、高彥暉等分道攻討,為師雄所敗,彥暉戰死,賊眾益熾。

師雄分兵斷劍閣,緣江置寨,聲言欲攻成都。

自是隨師雄為亂者一十七州,郵傳不通,全斌等大懼。

自唐天寶以來,方鎮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鮮。

五代方鎮益強,率令部曲主場院,厚斂以自利。

其屬三司者,補大吏臨之,輸額之外輒入己;或私納貨賄,名曰貢奉,用冀恩賞。

帝始即位,猶循前制,牧守來朝,皆有貢奉。

及趙普為相,勸革去其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

又,方鎮闕帥,稍命文臣權知,所在場院,間遣京朝官廷臣監臨,復置轉運使,為之條禁文簿,漸為一精一密,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

建隆初,貢賦悉入左藏庫,及取荊、湖,下西蜀,儲積充足,帝顧左右曰:「軍旅饑饉,當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於民。」

乃於講武殿後別為內庫,以貯金帛,號曰封樁庫,凡歲終用度贏餘之數皆入焉。

丁丑,遼部帳大室韋酋長寅尼吉叛。

癸未,五坊人四十戶叛入烏庫部。

遼主好畋,喜怒無恆,司鷹者小失意輒死,或加砲烙、鐵梳之刑,故五坊入叛。

夏,四月,乙巳,小黃室韋叛。

雅裡克斯、克蘇擊之,為室韋所敗,遣使詰讓。

乙卯,以圖裡代雅裡克斯為都統,以尼古為監軍,率輕騎進討,仍令岱瑪尋支裡持詔招諭。

癸亥,導五丈河貫宮城,歷後院,內庭池沼,水皆至焉。

初,王全斌慮蜀降兵為亂,徙置成都夾城中,至是,諸將欲盡殺之。

康延澤請簡老幼疾病七千人釋之,餘以兵衛還,浮江而下,賊若來攻奪,殺之未晚;諸將不從。

死者共二萬七千餘人。

先是,帝遣使以御府供帳迓孟昶於江陵,且命有司為昶官屬治第,又遣使至江陵,分給鞍馬車乘。

五月,乙酉,昶至近郊,開封尹光義勞之玉津園。

丙戌,大陳諸軍於闕前。

昶與弟仁贄、子元喆、元玨、宰相李昊等三十三人素服待罪明德門外,詔釋罪,賜昶等襲衣、冠帶。

帝御崇元殿,備禮見之。

禮畢,御明德門,觀諸軍按部還營。

遂宴昶等於大明殿,賜物有差。

六月,甲辰,以孟昶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

庚戌,昶卒,帝為輟五日朝,贈尚書令,追封楚王,謚恭孝,賻布帛千匹,葬事官給。

初,昶母李氏隨昶至京師,帝數命肩輿入宮,謂之曰:「國母善自一愛一無戚,若懷鄉土,異日當送母歸。」

李氏曰:「使妾安往?」

帝曰:「歸蜀耳。」

李氏曰:「妾家本太原,倘獲歸老並門,妾之願也。」

時帝已有北征意,聞其言,喜曰:「俟平劉鈞,即如母所願。」

因厚加賚賜。

及昶卒,李氏不哭,舉酒酹地曰:「汝不能死社稷,貪生至今日。

吾所以忍死者,為汝在耳;今汝既死,吾安用生!」因不食數日而死。

遼主之遣諭室韋也,欲撫降之,及尋支裡至,諭之,不從,仍命雅裡克斯率群牧兵追討,戰於柴河,不利。

室韋酋長寅尼吉,亡入德捋勒部,德捋勒部者,遼國外十部之一也。

是月,德捋勒部來降,室韋平,乃專討烏庫部。

劉光義、曹彬等屢破全師雄,賊鋒稍衄。

未幾,虎捷指揮使呂翰又以嘉州叛,與師雄偽署將劉澤合,眾至五萬,殺逐刺史、通判。

曹彬率兵會仁贍等圍翰於嘉州,翰棄城走,追襲,大破之,殺戮數萬人,翰走保雅州。

秋,七月,帝聞西川行營有大校割民妻一乳一而殺之者,亟召至闕,斬之都市。

近臣營救頗切,帝因流涕曰:「興師吊伐,婦人何罪,而殘忍至此!當速置法以償其冤。」

南漢主鋹殺其招討使邵廷琄。

廷琄屯洸口,招輯亡叛,訓士卒,修戰備,國人賴以少安。

或譖廷琄將圖不軌,鋹信之,賜廷琄死。

珍州刺史田景遷內附。

甲戌,遼雅裡克斯奏烏庫部至河德濼,遣伊勒希巴、常斯等擊之。

丁丑,烏庫部掠上京北榆林峪居民,遣林牙蕭幹、郎君耶律賢適討之,庚辰,雅裡克斯等與烏庫部戰,不利。

八月,己酉,詔以西川兵馬都監康延澤為普州刺史。

延澤詣王全斌請兵護送,全斌才給以百人。

延澤至簡州,招集逃亡,凡得千餘人,教習戰陣,擁以去。

及賊境,揭示威信,所招集又得三千人,遂破劉澤三萬餘眾,賊勢稍沮。

辛酉,以左散騎常侍華一陽一歐一陽一炯為翰林學士。

炯一性一坦率,無檢束,雅喜長笛,帝間召至便殿奏曲。

御史中丞劉溫叟聞之,叩殿門求見,諫曰:「禁署之職,典司誥命,不可作伶人事。」

帝曰:「孟昶君臣溺於聲樂,炯至宰相,尚習此伎,故為我所擒。

所以召炯,欲驗言者之不誣耳。」

溫叟謝曰:「臣愚,不識陛下鑒戒之微。」

自是遂不復召。

溫叟常晚過明德門西闕前,帝方與中黃門數人登樓,騶者潛知之,以白溫叟,溫叟令傳呼依常而過。

翼日,請對,且言:「人主非時登樓,則近侍鹹望恩宥,輦下諸軍亦希賞給;臣所以呵導而過者,欲示眾以陛下非時不登樓也。」

帝善之。

九月,己巳,帝御講武殿,閱諸道兵,得萬餘人,名馬軍曰驍雄,步軍曰雄武,並屬侍衛司。

冬,十月,丁未,遼常斯進討烏庫部,大敗之。

烏庫部旋平。

十一月,丁卯朔,康延澤入普州。

先是州城悉被焚蕩,乃依山設柵,且行且戰,取糧於遂州,復城普州。

既而劉澤領眾來降,詔以延澤兼東川七州招安巡檢使。

秘書監、判大理寺尹拙等言:「後唐劉岳《書儀》,稱婦為舅姑服三年,與律不同,然亦准敕行用,請別裁定之。」

詔百官集議,左僕射魏仁浦等奏議曰:「謹按《禮·內則》云:『婦事舅姑,如事父母。

』舅姑與父母一也。

古禮有期年之說,雖於義可稽;《書儀》著三年之文,實在禮為當。

蓋五服制度,前代增益已多。

只如嫂叔無服,唐太宗令服小寶;曾祖父母舊服三月,增為五月;嫡子婦大功,增為期;眾子婦小寶,增為大功;父在為母服期,高宗增為三年,婦人為夫之姨舅無服,明皇令從夫而服;又增姨舅同服緦麻,又堂姨舅服袒免。

訖今遵行,遂為典制。

況三年之內,幾筵尚存,豈可夫衣衰粗,婦襲紈綺?夫婦齊體,哀樂不同,求之人情,實傷至治。

況婦人為夫有三年之服,於舅姑而止服期,是尊夫而卑舅姑也。

且昭憲皇太后喪,孝明皇后親行三年之服,可以為萬代法。」

十二月,丁酉朔,始令婦為舅姑三年齊斬,一從其夫。

己亥,詔西川管內監軍巡檢毋預州縣事。

是月,遼主駐黑山平澱。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四年(遼應歷十六年。

丙寅,九六六年)

春,正月,丁卯朔,遼主被酒,不受賀。

甲申,遼主微行市中,賜酒家銀絹。

丁亥,以客省使丁德裕為西川都巡檢使,與引進副使王班、內班都知張嶼同率兵赴西川。

是月,遼人侵易州,監軍任德義擊卻之。

二月,安國節度使羅彥瑰等敗北漢兵於靜一陽一,擒其將鹿英。

權知貢舉王祐言進士合格者六人,諸科合格者九人。

帝恐有遺才,辛酉,令於下第選人內取其優長者,試而升之。

甲子,免西川今年夏租及諸征之半,田不得耕者盡除之。

三月,己巳,遼主東狩,旋以獲鵝,輒酣飲達旦。

癸酉,罷義倉。

夏,四月,壬子,罷光州貢鷹鷂。

丁巳,遼天德軍節度使於延超之子來降。

是月,詔曰:「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倘規致於羨餘,必深務於掊克。

知光化軍張全一操一上言,三司令諸處場院主吏,有羨餘粟及萬石、芻五萬束以上者,上其名,請行賞典。

此苟非倍納民租,私減軍食,何以致之!宜追寢其事,勿復頒行,除官所定耗外,嚴加止絕。」

初,帝遣右拾遺孫逢吉至成都收蜀圖書、法物。

五月,乙亥,逢吉還,所上法物皆不中度,悉命焚燬;圖書付史館。

孟昶服用奢僭,至於溺器亦裝以七寶,帝遽命碎之,曰:「自奉如此,欲無亡,得乎?」

帝躬履儉約,常衣浣濯之衣,乘輿服用,皆尚質素,寢殿設青布緣葦簾,宮闈帟幕,無文采之飾。

嘗出麻縷布裳賜左右曰:「此吾舊所服用也。」

開封尹光義因侍宴禁中,從容言降下服用太草率,帝正色曰:「爾不記居夾馬營中時邪?」

初,帝改今元,命宰相撰前世所無年號以進。

既平蜀,蜀宮人有入掖庭者,帝閱其奩具,得舊鑒,其背有「乾德四年鑄」字,帝大驚,出鑒以示宰相,皆不能答。

乃召學士陶谷、竇儀問之,儀曰:「此必蜀物。

昔偽蜀王衍有此號,當是其歲所鑄也。」

帝乃歎曰:「宰相須用讀書人。」

由是益重儒臣。

趙普初以吏道聞,寡學術,帝每勸以讀書,普遂手不釋卷。

甲申,遼主以歲旱,泛舟於池,禱雨;不雨,捨舟立水中,俄頃乃雨。

庚寅,帝親試制科舉人姜涉等於紫雲樓下。

涉等文理疏略,不應策問,並賜酒食,遣之。

六月,詔:「人臣家不得私養宦者。

內侍年三十以上,方許養一子。

士庶敢有Yan童一男者不敕。」

王全斌破賊帥全師雄於灌口寨,擒其一黨一二千人,師雄以眾趨金堂。

秋,七月,丙寅,以歲穰,詔州縣長吏勸民儲積節儉,無遊惰,及禁民蒲博。

禁將帥取軍中一精一卒為牙兵。

戊辰,西南夷首領董暠等內附。

甲戌,以前永州刺史晉一陽一安守忠為漢州刺史。

守忠初護屯田兵於河一陰一,及師克蜀,帝召守忠,謂曰:「遠俗苛虐,南鄭走集之地,卿為朕撫治之。」

即遣守忠權知興元。

於是移守漢州,時大兵來還,供億倍費,公帑不足,守忠助以私錢。

帝每遣使,必戒之曰:「安守忠在蜀,能自律己,汝行見之,當效其為人。」

壬午,遼主諭有司:「先期行幸頓次,必高立標識,令民勿犯。

此聞低置其標於深草中,利民誤入,因之取財。

自今有復然者,以死論。」

是月,以孔子四十四世孫宜為曲阜縣主簿。

宜舉進士不中,因上書述其家世,特命之。

八月,辛丑,召宰相、樞密使、開封尹、翰林學士竇儀、知制誥王祐等宴紫雲樓下,因論及民事,帝謂宰相趙普等曰:「下愚之民,雖不分菽麥,如籓侯不為撫養,務行苛刻,朕斷不容之。」

普對曰:「陛下一愛一民如此,乃堯、舜之用心也。」

庚戌,樞密直學士馮瓚,綾錦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楫,為宰相趙普陷贓論死,會赦,流沙門島,逢恩不還。

丙辰,河決滑州,壞靈河縣大堤,發士卒丁夫數萬人治之,被泛者蠲其秋租。

閏月,詔求亡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

獻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仕職官者以聞。」

是歲,《三禮》涉弼,《三傳》彭干,學究硃載,皆應詔獻書,命分置書府,賜弼等科名。

甲子,以灌口鎮為永康軍。

王全斌言破賊帥呂翰,克雅州。

乙丑,河溢入南華縣。

遼主觀野鹿入馴鹿,立馬飲至晡。

乙亥,詔:「民能樹藝桑棗、墾開荒田者,不加征;令佐能勸來者受賞。」

九月,壬辰朔,虎捷指揮使孫進、龍衛指揮使吳環等二十七人,坐一黨一呂翰亂伏誅,族進家。

庚子,遼主以重九宴飲,夜以繼日,旬餘乃罷。

丙午,詔吳越立禹廟於會稽。

西川戍卒多亡命在賊一黨一中,或請案誅其妻子。

帝語樞密使李崇矩曰:「朕慮其間有被賊驅脅者,非本心也。」

乃盡釋勿誅。

冬,十月,辛酉朔,詔太常寺,自今大朝會復用二舞。

先是中原多故,禮樂之器浸廢,帝始命判太常寺浚儀和峴講求修復之,別營宮懸三十六虡設於庭,登歌兩架設於殿,又置鼓吹十二案,及舞人所執旌纛、干戚、籥翟等與其服,皆如舊制。

帝以雅樂聲高,近於哀思,命和峴討論。

峴上疏謂:「西京銅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上石尺是也。

取王樸所定尺校之,短於石尺四分。

樂聲之高蓋由此。」

帝乃令依古法別造新尺,並黃鐘九寸之管,使工人校其聲,果下於樸所定管一律。

又內出上一黨一羊頭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契合,遂重造十二律管以取聲。

由是雅樂音始和暢。

癸亥,詔諸郡立古帝王陵廟,置戶有差。

庚辰,遼以北漢主有母喪,遣使賻吊。

十一月,癸巳,日南至,帝御乾元殿受朝畢,常服御大明殿,群臣上壽,初用雅樂登歌及文德、武功二舞。

諸州所置通判,多與長吏忿爭,常曰:「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長吏舉動多為所制。

或言其太甚,宜抑損之,乙未,詔:「諸州通判無得怙權徇私,須與長吏連署文移,方許行下。」

癸丑,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竇儀卒。

帝以儀在滁州時弗與親吏絹,每嘉其有執守,屢對大臣言,欲用為相。

及趙普專一政,帝患之,欲聞其過,召儀,語及普多不法,且譽儀早負才望。

儀盛言普開國元勳,公忠亮直,帝不悅。

儀歸,語諸弟曰:「我必不能作宰相,然亦不詣硃崖,吾門可保矣。」

普素忌儀剛直,引薛居正、呂餘慶參知政事,陶谷、趙逄、高錫等又相一黨一附,共排儀,帝意中輟。

至是卒,帝憫然曰:「天何奪我竇儀之速也!」贈右僕射。

庚申,妖人張龍兒等二十四人伏誅,族龍兒、李玉、楊密、聶贇家。

十二月,甲子,遼主幸殿前都點檢耶律伊賴哈家,飲宴連日。

伊賴哈,檢校太師合魯之子也,初以父任入侍,遼主引為布衣交,與謀機密。

遼主酗酒,數以細故殺人。

有監雉者,因傷雉而亡,獲之,欲誅,伊賴哈諫曰:「是罪不應死。」

遼主竟殺之,以一屍一付伊賴哈曰:「收汝故人。」

伊賴哈不為止。

復有監鹿詳袞亡一鹿,下獄,當死,伊賴哈又諫曰:「人命至重,豈可為一獸殺之?」

良久,得免。

遼主雖不盡從伊賴哈之言,然一愛一之特甚。

嘗從秋獮,善為鹿鳴者呼一麚至。

遼法,麚岐角者,惟天子得射。

遼主命伊賴哈射之,應弦而麚踣,遼主大悅,賜賚優渥。

及是,宴歡甚,復賜金盂、細錦及孕馬百匹,左右授官者甚眾。

丁德裕同西川兵馬都監張延通帥師破賊,擒其偽都統康祚,磔於市。

延通,潞城人也。

康延澤既城普州,王可僚復合數州兵來攻,延澤擊走之,追奔至合州。

全師雄病死金堂,德裕及王全斌等分往招輯,賊眾悉平。

是月,北漢復取遼州。

達勒達入貢。

達勒達,本東北靺鞨之別種,唐元和後徙一陰一山,至是來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