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諱伊蘇特穆爾,顯宗噶一瑪拉之長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

起閼逢困敦正月,盡旃蒙赤奮若八月,凡一年有奇。

諱伊蘇特穆爾,顯宗噶一瑪拉之長子,裕宗珍戩之嫡孫也。

初,北安王那木罕薨,世祖以噶一瑪拉封晉王,代鎮北邊,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帝生於晉邸。

大德六年,晉王薨,帝襲封,是為嗣晉王。

◎泰定元年

春,正月,乙未,以柰曼岱為平章政事,善僧為右丞相。

帝以元夕,命有司於禁中張燈山為樂。

監察御史趙師魯上言:「燕安怠惰,肇荒一婬一之基;奇巧珍玩,發奢侈之端。

張燈雖細事,而縱耳目之欲,則上累日月之明。」

帝遽命罷之,仍賜上尊酒,以嘉其忠直。

辛丑,諸王、大臣請立皇太子。

壬寅,以故丞相拜珠子達勒瑪實哩為宗仁衛親軍都指揮使,徹爾哈為左右衛阿蘇親軍都指揮使。

自延祐末,水旱相仍,民不聊生。

及拜珠入相,振立綱紀,裁不急之務,杜僥倖之門。

英宗倚之,相與勵一精一圖治,故天下晏然有樂生之心。

一奸一臣畏之,卒構鍋難。

特克實等既伏誅,帝乃詔有司備儀衛,百官、耆宿前導,輿拜珠畫像於海雲寺,大作佛事,觀者萬數,無不歎惜泣下。

中書言:「拜珠盡忠效節,殞於群凶,宜賜褒崇,以光後世。」

制贈清忠一德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東平王,謚忠獻。

復官其二子,以長宿衛。

拜珠母齊喇氏,年二十二,寡居守節。

初,拜珠為太常禮儀使,方弱冠,吏就第請署事,適在後圃閱群戲,母厲聲呵之曰:「官事不治,若所為,豈大臣事耶?」

拜珠深自克責。

一日,入內侍宴,英宗素知其不飲,是日,強以數杯。

既歸,母戒之曰:「天子試汝量,故強汝飲。

汝當日益戒懼,無酣於酒。」

又嘗代祀睿宗原廟,歸,母問之曰:「真定官府待汝若何?」

對曰:「所待甚重。」

母曰:「彼以天子威靈,汝先世勳德故耳,汝何有焉!拜珠之賢,母一之教也。

後封東平王夫人。

命僧諷西番經於天光殿。

甲辰,敕譯《列聖制誥》及《大元通制》,刊本賜百官。

戊申,八番生蠻來附,置長官司以撫之。

己酉,命諸王遠徙者悉還其部。

召親王圖卜特穆爾於瓊州,阿穆爾克於大同。

初,英宗在上都,謂拜珠曰:「朕兄弟實相友一愛一,曩以小人譖訴,俾居遠方,當亟召還,明正小人離間之罪。」

未及召而遇弒,至是帝悉召之。

甲寅,敕高麗王王璋歸國。

璋嘗請於仁宗,降御香,南遊江、浙,至寶陀山而還。

及英宗即位,復請降香於江南,許之。

行至江南,遣使急召,令騎士擁一逼一以行,璋侍從皆奔竄。

還至京師,命中書省護送本國安置。

璋遲留不即發,英宗下璋於刑部。

既而祝,置之石佛寺,尋又流璋於吐番。

帝即位,以大赦得還。

至是命璋還本國,仍歸其沈王印。

丙辰,賜故監察御史觀音保、索約勒、哈迪密實妻子鈔各千錠。

敕封解州鹽池神曰靈富公。

賑廣德諸州饑。

虞集赴召至京師,除國子司業,尋遷秘書少監。

翰林侍講學士袁桷辭歸,許之。

桷嘗請購求遼、金、宋三吏遺書,為議以上,所列應采之書,最為該博,時不能用。

二月,丁巳朔,作顯宗影堂。

己未,修西番佛事於壽安山,僧四十人,三年乃罷。

庚申,監察御史傅巖起、李嘉賓言:「遼王托克托,乘國有隙,誅屠骨肉,其惡已彰,恐懷疑貳。

如令歸籓,譬之縱虎出柙。

請廢之,別立近族以襲其位。」

不報。

甲子,作佛事,命僧八百人及倡優百戲,導帝師游京城。

先是英宗在上都,使左丞蘇蘇召翰林吳澄撰《金字藏經序》,澄曰:「主上寫經祈福,甚盛舉也。

若用以追薦,臣所未知。

蓋福田利益,雖人所樂聞,而輪迴之事,彼習其學者,猶或不言。

不過謂為善之人,死則上通高明,其極一品與日月齊光;為惡之人,死則下淪污穢,其極下則與沙蟲同類。

其徒遂為薦拔之說以惑世人。

今列聖之神,上同日月,何庸薦拔!且國初以來,寫經追薦,不知幾舉,若未效,是無佛法矣;若已效,是誣其祖矣。

撰為文辭,不可以示後世,請俟駕還奏之。」

會南坡之變,事得寢。

及帝即位,佛事益盛。

舊制,台憲歲各舉守令、推官二人,有罪連坐。

至是言其不便,庚午,命中書復於常選擇人用之。

壬申,上大行皇帝尊謚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國語曰格根皇帝。

甲戌,浙江行省左丞趙簡,請開經筵及擇師傅,令太子及諸王大臣子孫學。

遂命平章政事張珪、翰林學士承旨呼圖嚕圖爾密實、學士吳澄、集賢直學士鄧文原,以《帝范》、《資治通鑒》、《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書進講,復敕右丞相額森特穆爾領之。

文原尋以疾致仕歸。

丁丑,監察御史宋本言:「逆賊特克實等雖伏誅,其一黨一樞密副使阿薩爾,身親弒逆,以告變得不死,竄嶺南,請早正天討。」

先是太廟仁宗室主為盜竊去,久而未獲,本言:「在法,民間失盜,捕之違期不獲猶治罪。

太常失典守及在京應捕官,皆當罷去。」

又言:「中書宰執日趨禁中,固一寵一苟安,兼旬不至中堂,壅滯機務。

宜戒飭臣僚,自非入宿衛日,必詣所置治事。」

皆不報。

戊寅,監察御史李嘉賓劾逆一黨一左阿蘇衛指揮使圖特穆爾,罷之。

賑紹興諸路饑。

先是至治末,詔作太廟,議者習見同堂異室之制。

乃作十三室,未及遷奉而國有大故。

有司疑於昭穆之次,命集議之。

吳澄議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

古者天子七廟,廟各為宮,太祖居中,左三廟為昭,右三廟為穆,神主各以次遞遷。

其廟之宮,頗如今之中書六部。

夫省部之設,亦仿金、宋,豈以宗廟敘次而不考古乎?」

時有司以急於行一事,竟如舊制雲。

國學舊法,每以積分次第,貢以出官。

執政用監丞張起巖議,欲廢之,而以推擇德行為務,中書左司員外郎許有壬折之曰:「積分雖未盡善,然可得博學能文之士。

若曰惟德行之擇,其名固嘉,恐皆厚貌深情,專意外飾,或懵不能識一丁矣。」

三月,丁亥朔,罷徽政院,立詹事院。

以同知宣政院事楊庭玉為中書參知政事。

以秘書少監虞集為禮部考試官。

初,集與元明善劇論以相切劘,明善言集治諸經,惟程、硃諸儒傳注耳,自漢以來先儒所嘗盡心者,考之殊未博。

集初不相下,後以明善之言為然,每見明經之士,即以其言告之。

至是謂同列曰:「國家科目之法,諸經傳注各有所主者,將以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學者專門擅業,如近代《五經》學究之固陋也。

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

試藝之文,惟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

後兩為考官,率持是說,故所取每稱得人。

戊戌,廷試進士,賜巴喇、張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會試下第者亦賜教官有差。

庚子,以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囊嘉岱兼宣政院使,往征西番。

丙午,御大明殿,冊巴拜哈斯氏為皇后,皇子喇實晉巴為皇太子。

己酉,以皇子巴的瑪伊爾克布嗣封晉王。

泰寧王邁努卒,以其子策璘沁多爾濟嗣。

庚戌,監察御史宋本、李嘉賓、傅巖起言:「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職,濫假僧人,及會福、殊祥二院,並辱名爵,請罷之。」

不報。

以臨洮諸縣旱饑,賑之。

廣西橫州猺寇永淳縣。

夏,四月,戊午,廉恂罷,為集賢大學士,食其祿終身。

己未,以硃字詔賜帝師所居薩斯嘉部。

庚申,詔整飭御史台。

作昭聖皇后御容殿於普慶寺。

親王圖卜特穆爾還,至潭州,有詔止之。

居數月,乃行。

辛酉,至上都,賜車帳、駝馬。

甲子,帝如上都。

以講臣多高年,命虞集與侍讀學士王結執經以從,集自是歲常在行經筵之制,取經史中切於心德治道者,用國語、漢文兩進讀。

潤譯之際,患夫陳聖學者未易盡其要,指時務者難於極其情,每選一時一精一於其學者為之,猶數日乃成一篇。

集為反覆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然後得以無訛。

其辭之所達,萬不及一,則未嘗不退而竊歎也。

發兵民築渾河堤。

辛未,月食既。

癸酉,以太子詹事圖們特爾為中書平章政事。

甲戌,命咒師作佛事以厭雷。

庚辰,以風烈、月食、地震,手詔戒飭百官,並令大都守臣集議以聞。

王結昌言於朝曰:「今朝廷君子小人混淆,刑政不明,官賞太濫,故一陰一陽一錯謬,咎徵荐臻,宜修政事以弭天變。」

時宿衛士自北方來者復遣歸,乃百十為群,剽劫殺人桓州道中。

既逮捕,舒瑪爾節奏釋之。

蒙古千戶使京師,宿邸中,適民間硃甲妻女車過邸門,千戶悅之,並從者奪以入。

硃泣訴於中書,舒瑪爾節庇不問。

於是國子監丞宋本復抗言:「特克實餘一黨一未誅,仁廟神主盜未得,桓州盜未治,硃甲冤未伸,刑政失度,民憤天怨,災異之見,職此之由。」

辭氣激奮,眾皆聳聽。

辛巳,太廟新殿成。

五月,丁亥,監察御史董鵬南、劉潛等以災異上言:「平章柰曼台,宣政院使特穆爾布哈,詹事圖們達爾,一黨一附逆徒,身虧臣節,太常守廟不謹,遼王擅殺宗親,布哈實裡矯制亂法,皆蒙寬宥,甚為失刑,宜定其罪以銷天變。」

不允。

己丑,帝諭都爾蘇曰:「朕即位以來,無一人能執法為朕言者。

知而不言則不忠,且陷人於罪。

繼自今,凡有所知,宜悉以聞,使朕明知法度,斷不敢自縱。

非獨朕身,天下一切政務能守法以行,則眾皆乂安,反是則天下罹於憂苦矣。」

又曰:「凡事防之於小則易,救之於大則難。

爾其以朕言明告於眾,俾知所慎。」

壬辰,御史台圖呼魯、寧珠言:「御史奏災異屢見,宰相宜避位以應天變,可否仰自聖裁。

顧惟臣等為陛下耳目,有徇私違法者,不能糾察,慢官失守,宜先退避以授賢能。」

帝曰:「御史所言,其失在聯,卿等何必遽爾!」圖呼魯又言:「臣已老病,恐誤大事,乞先退。」

於是中書省臣烏溫都爾、張珪、楊庭玉皆抗疏乞罷。

丞相舒瑪爾節、都爾蘇言:「比者災異,陛下以憂天下為心,反躬自責,謹遵祖宗聖訓,修德慎行,敕臣等各勤乃職,手詔至大都,居守省臣皆引罪自劾。

臣等為左右相,才下識昏,當國大任,無所襄贊,以致災祲,罪在臣等,所當退黜,諸臣何罪!」帝曰:「卿若皆辭避而去,國家大事,朕孰與圖之!宜各相諭,以勉乃職。」

癸巳,前翰林學士小雲石哈雅卒,贈集賢學士,追封京兆郡公,謚文靖。

初,議科舉事,小雲石哈雅多所建明,忽喟然歎曰「辭尊居卑,昔賢所尚也。

今禁林清選,與所讓軍資孰高?人將議吾後矣。」

乃稱疾,辭還江南,賣藥於錢塘市中;詭姓名,易服色,人無有識之者。

戊午,遷列聖神主於太廟新殿。

辛丑,循州猺寇長樂縣。

丙午,御史高奎上書,請求直言,辨邪正,明賞罰,帝善其言,賜以銀幣。

己酉,賓州民方二為寇,有司捕擒之。

癸丑,詹事丞回回請如裕宗故事,擇名儒輔太子,敕中書省臣訪求以聞。

回回,博果密之子,庫庫之兄也,敦默寡言,嗜學能文,歷山南、淮西、河南廉訪使,皆有政聲。

中書平章政事張珪與樞密院、御史台、翰林、集賢兩院官極論當世得失,與左右司員外郎宋文纘詣上都奏之,其略曰:

「前宰相特們德爾,一奸一狡險深,一陰一謀叢出,專一政十年,始以贓敗。

諂附權一奸一實勒們及嬖倖額勒實班之徙,苟全其生,尋任太子太師。

未幾,仁宗賓天,乘時幸變,再入中書。

當英廟之初,與實勒們等恩義相許,表裡為一奸一,誣殺蕭、楊等以快私怨。

天討元兇,實勒們之一黨一既誅,坐要上功,遂獲信任,諸子內布宿衛,外據顯要,蔽上抑下,杜絕言路,賣官鬻獄,威福己出。

由是群邪並進,如逆賊特克實之徒,名為義子,實其心腹,構成弒逆;其子索諾木,親與逆謀,雖剖棺戮一屍一,誅滅其家,猶不足以蔽罪;今復回給所籍家產,諸子尚在京師,夤緣再入宿衛。

世祖時,阿哈瑪特貪殘敗事,雖死猶正其罪,況如特們德爾之一奸一惡者哉!宜遵成憲,仍籍特們德爾家產,遠竄其子孫外郡,以懲大一奸一。

特克實之一黨一,結謀弒逆,天下之人,痛心疾首。

比奉旨:『諸王額特布哈等亦已流竄,逆一黨一脅從者眾,何可盡誅!後之言事者其勿復舉。

』臣等議:古法,弒逆,凡在官者殺無赦。

聖朝立法,強盜劫殺庶民,其同情者,猶且首從俱罪。

況弒逆之一黨一,天地不容,宜誅額特布哈之徒以謝天下。

遼王托克托,位冠宗室,居鎮遼東,乘國家有變,報復仇忿,殺親王、妃、主百餘人,分其羊馬畜產,殘忍骨肉,聞者切齒。

今不之罪,乃復厚賜放還,臣恐國之綱紀,由此不振。

且遼東地廣,素號重鎮,若使托克托久居,彼既縱肆,將無忌憚。

況令死者含冤,感傷和氣。

宜削奪其爵土,置之他所,以彰天威。

「武備卿濟裡,前太尉布哈,以累朝待遇之隆,俱致高列,不思補報,專務一奸一欺,矯制令鷹師強收鄭國寶妻古哈,刑曹逮鞫服實,竟原其罪。

夫匹婦含冤,三年不雨,以此論之,即非細務。

宜以濟裡、布哈仍付刑曹,鞫正其罪。

「賈胡中賣寶物,始自成宗,分珠寸石,售直萬金。

以經國有用之鈔,而易此不濟饑寒之物,大抵皆時貴與中貴之人妄稱呈獻,冒給回賜,高其價直,且至十倍,蠶蠹國財,暗行分用。

宜下令禁止,其累朝未酬寶價,俟國用饒給日議之。

比者建西山寺,損軍害民,費以億萬計,近詔雖罷之,又聞一奸一人乘間奏請,復欲興修。

宜守前詔,示民有信。

「蕭拜珠、楊多爾濟等,枉遭誣陷,籍其家以分賜人,比奉明詔,還給元業,子孫奉祀,家廟修葺苟完,未及寧處,復以其家財仍賜舊人,止酬以直,即與再罹斷沒無異。

宜如前詔以元業還之,量其直以酬後所賜者,則人無冤憤矣。

額森特穆爾之徒,遇硃太醫妻女過省門外,強拽以入,一奸一宿館所。

有司以扈從上都為解,竟勿就鞫。

宜遵世祖成憲,以一奸一人付有司鞫之。

「廣州東莞縣大步海及惠州珠池,始自大德元年一奸一民劉進、程連言利,分蜑戶七百餘家,官給之糧,三年一采,僅獲小珠五兩、六兩,入水為蟲魚傷死者眾,遂罷珠戶為民。

其後同知廣州路事塔齊爾等又獻利於實勒們,創設提舉司監采;廉訪司言其擾民,復罷歸有司。

既而內正少卿魏溫都爾冒啟中旨,馳驛督采,耗廩食,疲民驛,非世祖舊制,請悉罷之。

「特克實弒逆之變,學士布哈、指揮布延呼裡、院使圖古思,皆以無罪死;特們德爾專權之際,御史徐元素以言事瑣項死東平,及賈圖沁布哈之囑,皆未申理。

宜追贈死者,優敘其子孫。

「內外增置官署,員冗俸濫,白丁驟升,出身入流,壅塞日甚,軍民俱蒙其害。

宜悉遵世祖成憲,凡至元三十年以後,改升創設,員冗者悉減併除罷之。

「自古聖君,惟誠於治政,可以動天地,感鬼神,未嘗徼福於僧道也。

至元三十年,醮祠佛事之目,止百有二;大德七年,再立功德使司,積五百餘。

僧徒又復營干近侍,買作佛事,歲用鈔數千萬錠。

僧徒貪慕貨利,養妻子,彼行既不修潔,適足褻慢天神,何以要福!比年佛事愈繁,累朝享國不永,致災愈速,事無應驗,斷可知矣。

宜罷功德使司,其在至元三十年以前及累朝忌日醮祠佛事名目,止令宣政院主領修舉,餘悉罷。

遊惰之徒,妄投宿衛部屬及宦者、女紅、太醫、一陰一陽一之屬,不可勝數。

一人收籍,一門蠲復;一歲所請衣馬芻糧,數十戶所徵入不足以給之,耗國損民為甚。

宜如世祖時支請之數給之,餘悉簡汰。

「參卜郎盜,始者劫殺使臣,利其財物而已,至用大師,期年不戢,傷我士卒,費國貲糧。

宜遣良使抵巢招諭,仍敕邊吏勿生事,則遠人格矣。

「世祖時,准北內地惟輸丁稅,特們德爾為相,專務聚斂,遣使括勘兩淮、河南田土,重併科糧,又以兩淮、荊襄沙磧作熟收征,徼名興利,農民流徙。

宜如舊制,止征丁稅,其括勘之糧及沙磧之稅悉除之。

「世祖左右之臣,雖甚一愛一幸,未聞無功而給一賞者。

比年賞賜氾濫,蓋因近侍之人,窺伺天顏嘉悅之際,或稱乏財無居,或稱嫁女娶婦,或以技物呈獻,遞互奏請,要求賞賜,既傷財用,復啟幸門。

自今以後,非有功勳勞效著明實跡,不宜加以賞賜,請著為令。」

議凡數千言,辭甚剴切。

六月,庚申,珪至上都,奏上,帝不允。

珪復進曰:「臣聞日食修德,月食修刑,應天以實不以文,動民以行不以言,刑政失平,故天象應之,惟陛下矜察,允臣等議悉行之。」

帝終不能用。

癸亥,作禮拜寺於上都及大同路。

丙寅,遣使招諭西番。

遣庫庫楚等詣高麗,取女子三十人。

廣西、左、右兩江黃勝許、岑世興乞遣其子弟朝貢,許之。

丁卯,大幄殿成。

癸酉,帝受佛戒於帝師。

己卯,詔:「疏決系囚,存恤軍士,免天下和買雜役三軍,蜑戶差稅一年。

遠仕瘴地,身故不得歸葬,妻子流落者,有司資給遣還,仍著為令。」

雲南大理路你囊為寇。

是月,大同渾源河、直定滹沱河、陝西渭水、黑水、渠州江水皆溢,並漂民廬舍。

秋,七月,丙戌,思州平茶楊大車、酉一陽一州冉世昌寇小石耶、凱江等寨,調兵捕之。

癸卯,罷廣州、福建等處採珠蜑戶為民,仍免差稅一年。

丁未,中書省言:「東宮衛士,先朝止三千人,今增至萬七千,請命詹事院汰去,仍依舊制。」

從之。

戊申,以籍入特們德爾及子班坦、觀音努貲產給還其家。

是月,朝邑、楚丘、濮一陽一黃河溢,固安州清河溢,任縣沙、灃、洛水皆溢;真定、廣平、廬州等十一郡雨傷稼;龍慶州雨雹,大如雞一卵一,平地深三尺;定州唐河溢、山崩。

免河渠營田租,餘賑恤有差。

廣西慶遠猺酋潘父絹等率眾來降,署簿、尉等官有差。

八月,丙辰,享太廟。

丁巳,禁言赦前事。

庚申,市一牝一馬萬匹,取陜酒。

庚午,作中宮金脊殿。

辛未,繪帝師帕克斯巴像十一。

頒各行省,俾塑祀之。

丁丑,帝至自上都。

罷浚玉泉山河役。

癸未,秦州成紀縣大雨,山崩水溢,壅土至來谷河成丘阜。

九月,丙申,葺太祖神御殿。

乙巳,昭聖元獻皇后忌日,修佛事,飯僧萬人。

癸丑,奉元路長安縣大雨,灃水溢;延安路洛水溢。

冬,十月,丁巳,監察御史王士元請早諭教太子,帝嘉納之。

戊午,享太廟。

庚申,命左右相日直禁中,有事則赴中書。

己巳,雲南車裡蠻為寇,遣鄂爾多招諭之,其酋出降。

壬申,安南國世子陳日爌遣使朝貢。

真州珠金沙河、吳江州諸河淤塞,詔有司傭民丁浚之。

丁丑,封親王圖卜特穆爾為懷王,賜金印。

徒封雲南王旺沁為梁王,仍以其子特穆爾襲封雲南王。

壬午,肇慶猺黃寶才等降。

延安路饑,發義倉賑之;廣東道及武昌江夏縣饑,賑糶有差。

以魯國大長公主女適懷王。

十一月,癸巳,遣兵部員外郎宋本、吏部員外郎鄭立、阿魯輝、工部主事張成、太史院都事費著,分調閩海、兩廣、雲南、四川選。

辛丑,造金字蓋飾,以七寶貯佛舍利。

甲辰,作歇山鹿頂樓於上都。

庚戌,招諭融州蠻。

賑河間等路饑。

十二月,癸丑,以岑世興,黃勝許為安遠大將軍,遙領漢洞軍民安一撫使,世興仍來安路總管。

勝許致仕,其子志熟襲上思州知州。

乙卯,雲南猺阿吾及歪鬧為寇,行省督兵捕之。

庚申,同州地震,有聲如雷。

癸亥,鹽官州海水溢,屢壞堤障,浸城郭,遣使祀海神,仍與有司視形勢所便。

還,請壘石為塘,帝曰:「築塘,是重勞吾民也,其增石囤捍御。」

丙寅,命翰林、國史院纂修英宗、顯宗《實錄》。

敕:「內外百官,凡行朝賀等禮,雨雪免朝服。」

辛未,新作棕殿成。

己亥,太白經天。

曲赦重囚三十八人,為三宮祈福。

夔路容米洞蠻田先什用等九洞為寇,四川行省遣使諭降五洞,餘發兵捕之。

太子賓客巴圖,江浙行省平章鄂囉歡之次子也,以疾辭職,寓居高郵。

英宗命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巴圖固辭,詔以平章之祿歸養於家,復賜鈔十萬緡。

所服藥須空青,詔遣使江南訪求之,巴圖辭謝曰:「臣曩膺重寄,深懼弗稱,況敢叨濫厚祿以受重賜乎!」並以所給平章之祿歸有司。

是歲,還京師,卒。

朝廷知其貧,賻鈔二萬五千貫。

御史奏益一萬貫,仍還所辭祿。

妻鴻吉哩氏弗受,曰:「始巴圖仕於朝,不敢虛受廩祿,今沒矣,苟受是祿,非其意也。」

卒辭之。

王克敬為兩浙鹽運使司,首減紹興民食鹽五千引。

溫州逮犯私鹽者,以一婦人至,怒曰「豈有逮婦人千百里外與吏卒雜處者!自今毋得逮婦人!」建議著為令。

◎泰定二年

春,正月,乙未,以畿甸不登,罷春畋。

禁后妃、諸王、駙馬毋通星術之士,非司天官不得妄言禍福。

敕:「御史台選舉,與中書合議以聞。」

中書省言:「江南民貧僧富,諸寺觀田土,非宋舊制並累朝所賜者,仍請如舊制與民均役。」

從之。

以籍入巴斯吉斯地賜故監察御史觀音保、索約勒、哈迪密實妻子各十頃。

戊戌,造像輦。

西番參卜郎來降,賜其酉班術兒銀鈔幣帛。

辛丑,懷王圖卜特穆爾出居於建康。

甲辰,奉安顯宗像於永福寺,給祭田百頃。

廣西山獠為寇,命所在有司捕之。

庚辰,詔諭宰臣曰:「向者綽爾、罕察苦魯及山後皆地震,內郡大小民饑。

朕自即位以來,惟太祖開創之艱,世祖混一之盛,與人民共享安樂,常懷祗懼,災沴之至,莫測其由。

豈朕思慮有所不及而事或僭差,故以此示儆歟?卿等其與諸司集議便民之事,其思自死罪始,議定以聞,朕將肆赦焉。」

賑肇慶等處饑。

閏月,壬子朔,詔赦天下,除江淮創科包銀,免被災地差稅一年。

庚申,修緊狐嶺、色澤、桑乾嶺道。

乙丑,命整治屯田。

河南行省左丞姚煒請禁屯田吏蠶食屯戶,及勿務增羨以廢裕民之意,不報。

丁卯,中書省言國用不足,請罷不急之費,從之。

己巳,修滹沱河堰。

壬申,罷永興銀場,聽民采煉,以十分之二輸官。

罷松江都水庸田使司,命州縣正官領之,仍加兼知渠堰事。

癸酉,作棕一毛一殿。

丙子,浙西道廉訪司言:「四方代祀之使,棄公營私,多不誠潔,以是神不歆格,請慎擇之。」

山南廉訪使特穆格請削降特克實所用驟陞官。

己卯,階州土番為寇,鞏冒總帥府調兵御之。

山東廉訪使許師敬請頒族葬制,禁用一陰一陽一、相地邪說。

雄州歸信諸縣大雨,河溢,被災者萬一千六百五十戶,賑鈔三萬錠。

二月,甲申,祭先農。

丙戌,頒《道經》於天下名山宮殿。

丁亥,平伐酉率眾十萬來降,土官三百六十人請朝。

湖廣行省請汰其眾還部,以四十六人入覲,從之。

辛卯,爪哇國來獻方物。

廣西猺潘寶陷柳城縣。

己亥,命西僧作燒壇佛事於延華閣。

封阿里密實為和國公,張珪為薟國公,仍知經筵事。

以中書右丞善僧為平章政事。

庚子,姚煒以河水屢決,請立行都水監於汴梁,仿古法備捍,仍命瀕河州縣正官皆兼知河防事;從之。

丙午,造玉御一床一。

賑通、漷二州饑。

大都、鳳翔諸路饑,賑糶有差。

三月,癸丑,修曹州濟一陰一縣河堤,役民丁一萬八千五百人。

甲寅,禁捕天鵝。

辛酉,鹹平府清河、滱河合流,失故道,壞堤堰,敕蒙古軍千人及民丁修之。

乙丑,帝如上都。

乙亥,安南來貢方物。

荊門州旱,肇慶諸路饑,賑之。

鑒察御史策丹從帝至上都,疏糾中書參知政事楊庭玉贓罪,不報。

即納印還京師,帝遣使召復任。

夏,四月,策丹復上章劾庭玉,罷職鞫訊,竟如所言。

又劾平章政事圖們岱爾,入集賽之目,英宗遇弒,必預聞其謀。

帝不省,而賜圖們岱爾帶,策丹遂辭職,改工部員外郎。

丁亥,作吾殿。

癸巳,和市一牝一馬有駒者萬匹,敕宿衛駝馬散牧民間者,歸官廄飼之。

丁酉,濮州鄄城縣言城西堯塚上有佛寺,請徙之,不報。

丙午,僰夷及蒐雁遮殺雲南行省所遣諭蠻使者,敕追捕之。

丁未,封後父和勒克察爾為威靖王。

戊申,以許師敬為中書左丞;中政使馮享為中書參知政事,仍中政使。

鞏昌路伏羌縣大雨,山崩。

五月,辛酉,高麗國王王璋卒。

璋之留京師也,構萬卷堂於其邸,招致閻復、姚燧、趙孟頫、虞集等與之遊處,以考究自娛。

時有鮮卑僧上言,帝師帕克斯巴,制蒙古字以利國家,宜令天下立祠比孔子,有詔公卿耆老會議。

國公楊安普力主其說,璋謂安普曰:「師制字有功於國,祀之自應古典,何必比之孔氏!孔氏百王之師,其得通祀,以德不以功,後世恐有異論。」

言雖不納,聞者韙之。

科舉之設,璋嘗以姚燧之言白於仁宗,及李孟執政,遂奏行焉,其端實自璋發也。

右丞相圖嚕罷,帝欲以璋為相,璋固辭曰:「臣小一柄一籓宣之寄,猶懼不任,乞付於子,況朝廷之上相哉!耙以死請。」

帝笑曰:「固知渠善避權也。」

一性一好賢疾惡,尤喜談宋事。

嘗使僚佐讀《東都事略》,至王旦、李沆、富弼、韓琦、范仲淹、歐一陽一修、司馬光諸傳,必舉手加額以致景慕;至丁謂、蔡京、章惇等傳,未嘗不切齒憤惋。

及是卒於京邸,賜謚曰忠宣。

辛未,遣察納使於周王和實拉。

丙子,舒馬爾節等以國用不足,請裁廄馬,汰衛士,及節諸王濫賜,從之。

浙西諸郡霖雨,江湖水溢,命江浙行省興役疏洩之。

置諫議書院於昌平縣,祀唐劉蕡。

大都路檀州大水,平地深丈有五尺;汴梁路十五縣河溢;江陵路江溢。

六月,己卯朔,皇子生,命巫祓除於宮。

葺萬歲山殿。

廣西靜江猺為寇,宣慰使發兵討捕。

既而柳州猺亦謀變,戍兵討斬之。

癸未,潯州平南縣猺為寇,達嚕噶齊圖堅、都監姚泰享死之。

丙申,中書參知政事尊達布哈言:「大臣兼領軍衛,前古所無。

特克實以御史大夫,額森特穆爾以知樞密院事,皆領衛兵,如虎而翼,故成逆謀。

今軍衛之職,請勿以大臣領之,庶勳舊之家得以保全。」

從之,仍賜幣帛以旌其直。

丁酉,敕廣西守將捕靜江猺寇,旋命湖廣行省督所屬捕柳州猺。

息州民趙丑廝、郭菩薩,妖言彌勒佛當有天下;有司以聞,命宗正府、刑部、樞密院、御史台及河南行省辟雜鞫之。

丁未,立都水庸田使司,浚吳、松二江。

通州三可縣大雨,水丈餘;潼川府綿江、中江水溢入城郭;冀寧路汾水溢;秦州秦安山移。

秋,七月,庚戌,遣阿實特祀宅神於北部行幄。

甲寅,寧珠、許師敬編類《帝訓》成,請於經筵進講,仍俾皇太子觀覽,命譯其書以進。

丙辰,享太廟。

播州蠻黎平一愛一等集群夷為寇,湖廣行省請兵討之,不許;詔播州宣撫使楊額勒布哈招諭之。

戊午,遣使代祀龍一虎、武當二山。

己未,置車裡軍民總管府,以土人寒賽為總管,佩金虎符。

中書省言:「往歲征猺,廉訪使劾其濫殺,今凡出師,請廉訪司官一員蒞軍糾正。」

從之。

癸亥,以許師敬及郎中邁閭兼經筵官。

廣西諸猺寇城邑,遣湖廣行省左丞奇珠、兵部尚書李大成、中書舍人邁閭將兵二萬二千人討之,仍以諸王鄂爾多罕監其軍。

庚午,以國用不足,罷書金字《藏經》。

辛未,立河南行都水監。

申禁漢人藏執兵仗;有軍籍者,出征則給之,還,復歸於官。

壬申,御史台言:「廉訪司蒞軍,非世祖舊制。

賈胡鬻寶,西僧修佛事,所費不貲,於國無益,並宜除罷。」

從之。

敕太傅圖台、太保圖呼嚕日至禁中集議國事。

敕山東州縣收養流民遺棄子女。

是月,宗仁衛屯田隕霜殺禾;睢州河決。

八月,戊子,修上都香殿。

辛卯,雲南白夷寇雲龍州。

辛丑,敕:「諸王私入京者,勿供其所用;諸部曲宿衛私入京者罪之。」

衛輝路汲縣河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