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

續資治通鑒

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

起強圉赤奮若八月,盡屠維單閼八月,凡二年有奇。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景祐四年(遼重熙六年)

八月,甲戌,出內藏庫絹三十萬,下河北路市糴軍儲。

越州水,賜被溺民家錢有差。

甲午,詔:「天下常平倉錢谷,自今三司及轉運司無得借支。」

九月,丙寅,三司言:「東頭供奉官錢遜奏信州鉛山產石碌,可烹煉為銅。

今池、饒、江三州錢監並闕銅鑄錢,請遣遜與本路轉運使試驗以聞。」

從之。

丁卯,御邇英閣讀《唐書》。

以後讀真宗所撰《正說》及進講《春秋》,俱於邇英閣。

冬,十月,癸巳,翰林學士李淑請班其父樞密直學士若谷下,詔從淑請。

乙未,同知樞密院事章得像言:「開封府進士章仲昌,臣鄉里疏屬,實無藝業,近聞訟訴發解不公事,請牒歸其家。」

從之。

時鎖廳應舉人特多,開封府投牒者至數百,國子監及諸州不在焉。

及山榜,而宰相陳堯佐之子博古為解元,參知政事韓億子孫四人皆無落者,故嘲謗群起。

然殿中侍御史蕭定謨與直集賢院韓琦、吳育、王拱辰實司試事,非有所私也。

是月,遼主駐石寶岡。

十一月,己亥朔,准布貢於遼。

辛亥,遼以契丹行宮都部署蕭惠為南院樞密使。

己未,出內藏庫紬綿五十萬,下河北、陝西路市糴軍儲。

庚申,遼封皇子洪基為梁王。

癸亥,罷癸、萊買金場。

十二月,壬申,給真定府、潞州學田各五頃。

仍詔自今須籓鎮乃許立學,它州勿聽。

甲申,忻、代、並三州言地震,壞廬舍,覆壓人畜,忻州尤甚,吏民死者萬九千七百餘人。

自是河東地震連年不止,或地裂泉一湧,或火出如黑沙狀,一日四五震,民皆露處。

乙酉,命侍御史程戡往並、忻州體量安一撫。

右司諫韓琦上疏曰:「鄉者興國寺雙閣災,延及開先祖殿,不逾數刻,但有遺燼。

復聞仰觀垂象,或失經行。

今北道數郡,繼以地震。

此女謁用事,臣下專一政之應也。

又震在北,或者上天孜孜遣告,俾思邊塞之為患乎?望自今嚴飭守臣,密修兵備,審擇才謀之帥,悉去懦弱之士,明軍法以整驕怠之卒,豐廩實以增儲偫之具。」

旬餘,琦復上疏曰:「近聞大慶殿及諸處各建道場,及分遣中使遍詣名山福地,以致請禱,是未達寅畏之深旨也。

臣竊以為祈禱之法,必徹樂減膳,修德理刑,下詔以求讜言,側身而避正殿,是以天意悅穆,轉為福應。

願陛下法而行之。

且大慶殿者,國之路寢,朝之法宮,陛下非行大禮、被法服,則未嘗臨御,臣下非大朝會,則不能一至於庭,豈容僧道繼日累月喧雜於上,非所以正法度而尊威神也!望今後凡有道場設醮之類,並於別所安置。」

給徐州學田五頃。

庚寅,以龍圖閣學士張逸為樞密直學士,知益州。

逸凡四至蜀,諳其民風。

會歲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減價以賑。

民初饑,多殺耕牛食之,犯者皆配關中。

逸奏:「民殺牛以活將死之命,與盜殺者異;若不禁之,又將廢穡事。

今歲小稔,請一切放還,復其業。」

報可。

壬辰,徙知饒州范仲淹知潤州,監筠州稅余靖監泰州稅,夷陵縣令歐一陽一修為光化軍乾德縣令,帝諭執政令移近故也。

先是京師地震,直史館葉清臣上疏言:「頃仲淹、余靖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議朝政,行將二年。

願陛下深自咎責,詳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幾明威降鑒,善應來集。」

書奏數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仲淹既徙潤州,讒者恐其復用,遽誣以事。

語入,帝怒,亟命置之嶺南。

參知政事程琳辨其不然,仲淹訖得免。

自仲淹貶而朋一黨一之論起,朝士牽連而出,語及仲淹者皆指為一黨一人;琳獨為帝開說,帝意解,乃已。

遼以楊佶為忠順軍節度使。

趙元昊既悉有夏、銀、綏、靜、宥、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而洪、定、威、懷、龍皆即歸堡鎮偽號州,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

是歲,始大補偽官,以嵬名守全、張陟、楊廓、徐敏宗、張文顯輩主謀議,鐘鼎臣典文書,成逋克、成賞都輩主兵馬,野利仁榮主蕃學。

置十八監軍司,委酋豪分統其眾。

自河北至臥囉一娘一山七萬人,以備遼人;河南洪州、白豹、安鹽州、羅落、天都、惟一精一山五萬人,以備環慶、鎮戎、原州;左廂宥州路五萬人,以備鄜延、麟府;右廂甘州路三萬人,以備西蕃、回紇;賀蘭駐兵五萬,靈州五萬人,興州、興慶府七萬人,為鎮守:總五十餘萬。

而苦戰倚山訛,山訛者,橫山羌,夏兵柔脆,不及也。

選豪族善弓馬五千人迭直,偽號六班直,月給米二石。

鐵騎三千,分十部。

發兵以銀牌召酋長,面受約束。

創十六司於興州,以總眾務。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寶元元年(遼重熙七年)

春,正月,辛丑,遼主如混同江。

癸卯,趙元昊請遣人供佛五台山,乞令使臣引護,並給館券;從之。

元昊實欲窺河東道故也。

同知禮院宋祁上疏曰:「去年火焚興國寺浮屠,延燔藝祖神御殿,已而盜壞宗廟釦器者再,則神不昭格之意也。

自昔災異之發,遠者十數年,近者三四年,隨方輒應,類無虛歲。

而罪己之問不形於詔書,思患之謀不留於詢逮,逾時越月,群下默然。

間者但引緇黃,晨齋夕唄,修不經之細祝,塞可懼之大變,人且未信,天胡可欺!臣誠至愚,竊恐銷伏之間未得為計也。

伏望陛下普詔百執,各貢所懷,留神省閱。」

甲辰,雷。

麟、府州及陝西大雨雹。

丙午,以災異屢見,下詔求直言,限半月內實封進納。

庚戌,命翰林學士丁度等權知禮部貢舉。

乙卯,大理評事、監在京店宅務蘇舜欽詣匭通疏曰:「臣聞河東地大震,歷旬不止;孟春之初,雷電暴作。

臣以為國家闕失,眾臣莫敢為陛下言者,唯天丁寧以告陛下。

陛下果能霈發明詔,許群臣皆得獻言,臣初聞之,踴躍欣忭!旬日間頗有言事者,其間豈無切中時病?而未聞朝廷舉行,是亦收虛言而不根實效也。

竊見綱紀墮敗,政化闕失,其事甚眾,不可概舉,謹條大者二事以聞。

「一曰正心。

心正則神明集而萬條理。

今民間傳陛下比年稍邇俳優,燕樂逾節,賜予過度。

燕樂逾節則蕩,賜予過度則侈;蕩則政事不親,侈則用度不足。

臣竊觀國史,見祖宗日視朝,旰昃方罷,猶坐後苑門,有白事者,立得召對,委曲詢訪,小善必納。

真宗末年不豫,始間日視朝。

今陛下春秋鼎盛,實宵衣旰食求治之秋,乃隔日御殿,此政事不親也。

又,府庫匱竭,民鮮蓋藏,誅斂科率,殆無虛日。

三司計度經費,二十倍於祖宗時,此用度不足也。

望陛下修己以御人,洗心以鑒物,勤聽斷,捨燕安,放棄優諧近習之纖人,親近剛明鯁正之良士,因此災變,以思永圖。

「二曰擇賢。

夫明主勞於求賢而逸於任使,然盈庭之士,不須盡擇,在擇一二輔臣及御史諫官而已。

昨王隨自吏部侍郎、平章事超越十資,復為上相。

此乃非常之恩,必待非常之才,而隨虛庸邪謅,非輔相器,降麻之後,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於國。

又,石中立頃在朝行,以詼諧自任,今處之近輔,物望甚輕,人情所忽,蓋近臣多非才者。

陛下左右尚如此,天下官吏可知也。

且張觀為御史中丞,高若訥為司諫,二人者皆登高第,頗以文詞進,而溫和柔懦,無剛直敢言之氣。

斯皆執政引置,欲其緘默,不敢舉其私,時有所言,則必暗相關說。

故御史、諫官之任,臣欲陛下親擇之,不令出執政門下。

台諫官既得其人,則近臣不敢為過,乃馭下之策也。

「臣以為陛下一身既勤儉,輔弼、台諫又皆得人,則天下何憂不治,災異何由而生!惟陛下少留意焉!」

丙辰,以災異,詔轉運使、提點刑獄案所部吏以聞。

上封者言:「自變茶法,歲輦京師銀絹易芻粟於河北,配擾居民,內虛府庫,外困商旅,非便。」

丙寅,命權御史中丞張觀、侍御史程戡、右司諫韓琦與三司別議之。

戡,一陽一翟人。

直史館蘇紳上疏曰:「星之麗天,猶萬國之附王者。

下之畔上,故星亦畔天。

今大異若此,得非任事之臣逾常分乎?朝廷事無大小,委之政一府,至於黜陟之一柄一,亦或得專。

夫大臣平日宜辨論官才,使陛下周知在位之能否,及有除擬,可以隨才任用,使進擢之人知恩出於上,則威福不外分也。

今則不然,每一官闕,但閱其履歷,附以比例,而陛下無復有所更。

故競進之徒,趨走權門,經營捷徑,恩命未出於上,而請托已行於下矣。

祖宗時擢用要官,惟才是用,臣下莫得先知,故被擢之人,鹹思自厲。

此無它,講求有素而大權不在於下也。

雷者,天之號令,今方春而雷,天其或者欲陛下出號令以震動天下,宜及於早,而矯臣下舒緩之咎。

凡朝廷事,無鉅細,無內外,取其先急者,悉關聖慮而振肅之,不可緩也。

夫星變既有下畔上之象,地震又有一陰一侵一陽一之證,天意恐陛下未悟也,更以震雷警之,欲陛下先事為備,則患禍消而福祥至矣。」

直史館葉清臣上疏曰:「陛下臨朝淵默,垂拱仰成,事無大小,有議皆可。

使輔相之臣竭忠無私,皆如蕭、曹、房、杜則可;一有不及,才或非倫,則誤陛下事多矣。

今有一人進擢,則曰宰相某之親舊也;一人罷黜,則曰宰相某之嫌隙也。

由是天下囂然,不曰自陛下出而曰由宰相得,非臣一陰一之盛而易天地之序者乎?京房曰:『臣事雖正,專必震。

』彼正而專猶且震,況專而不正,安得不潰一陰一陽一之氣而致天地之變乎!此地震之所由至也。

臣願陛下用天之高明剛健,法太祖之英武肅果,太宗之神睿聰察,先皇帝之一精一勤明哲,然後官人以材如周文,以法繩下如漢宣,招諫遷善如唐文皇。

若此,何懼後患之不消,福慶之不臻哉!」

校書郎張方平上七事:一曰密機事,二曰用威斷,三曰廣言路,四曰重圖任,五曰正有司,六曰信命令,七曰示戒懼。

御史中丞張觀亦言:「承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以致災異。」

因上四事:一曰知人,二曰嚴禁:三曰尚質,四曰節用。

除並、代、忻州壓死民家去年秋糧。

二月,戊辰朔,詔:「天下貢舉人,自今止令逐州解頭入見。」

時舉人群見,進止多不如儀,而民有侯化隆、高惟志者,又輒闌入殿庭獻封事,故有是詔。

庚午,詔自今日御前殿視事,用蘇舜欽之言也。

甲戌,賜鄆州學田五頃。

右司諫韓琦上疏言:「宰臣王隨,登庸以來,眾望不協,差除任一性一,褊躁傷體。

廟堂之上,不聞長材遠略,仰益盛化,徒有延納僧道,信奉巫祝之癖,貽誚中外。

而自宿疚之作,幾涉周星,安臥私家,備禮求退。

方天地有大災變,陛下責躬問道之際,曾未入見,而扶疾於中書視事,引擢親舊,怡然自居。

暨物議沸騰,則簡其拜禮,勉強入見,面求假告,都無省愧之心,固一寵一慢上,寡識不恭久咎,自古無有。

次則陳堯佐男述古,監左藏庫,官不成資,未經三司保奏,而引界滿酬獎之條,擢任三門白波發運使,參知政事韓億,初乞男綜不以資敘回授兄綱,將朝廷要職從便退換,如己家之物,紊亂綱紀,舉朝非笑。

此二事,陛下若忽而小人,因循不問,彼必愈任威福,公行不善,更無畏矣。

又,石中立本以藝文進,不能少有建明,但滑稽談笑之譽,為人所稱;處翰墨之司,固當其職,若參決大政,誠非所長。

況復仍歲以來,災異間作,則燮理之任,正當其責。

而使陛下引咎求言,繼日臨朝,遍責剌牧長吏各修其職,獨政一府之臣皆以為過不在己,泰然自處於皋、夔、稷、契之右。

臣僚欲廣陛下之德,已頒前詔於天下,而罷立期限,則皆仰而不從,蓋臣事專而君道之弱明應矣。

伏望出臣此疏,明示中書,委御史台於朝堂集百官會議,正其是非,以塞群議。」

帝嘉納之。

乙亥,遼主自春州駐東川。

丁丑,高麗遣使貢於遼。

壬午,遼主幸五坊閱鷹鶻。

遼以翰林都林牙蕭罕嘉努兼修國史,仍詔諭之曰:「文章之職,國之光華,非才不用。

以卿文學,為時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職。

朕之起居,悉以實錄。」

自是日見親信,罕嘉努知無不言,雖諧謔不忘規諷。

甲午安化蠻寇宜、融州。

三月,戊戌朔,宰臣王隨罷為彰信節度使、同平章事,陳堯佐罷為淮康節度使、同平章事、判鄭州,韓億罷為戶部侍郎,石中立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初,呂夷簡罷,密薦隨與堯佐二人為相,其意引援非才,居己下者用之,覬它日帝或見思而復相己。

及隨與堯佐、億、中立等議政,數忿爭於中書。

隨尋屬疾在告,詔五日一朝,日赴中書視事,而堯佐復年高,事多不一舉,時有「中書翻為養病坊」之語。

會災異仍見,琦論隨等疏凡十上,堯佐亦先自援漢故事求策免,於是四人者俱罷。

以判河南府張士遜為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戶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章得像以本官平章事,同知樞密院事王鬷、權知開封府李若谷並參知政事,權三司使王博文、知永興軍陳執中並同知樞密院事。

初,韓琦數言執政非才,帝未即聽。

琦又言曰:「豈陛下擇輔弼未得其人故邪?若杜衍、宋道輔、胥偃、宋郊、范仲淹,眾以為忠正之臣,可備進擢。

不然,嘗所用者王曾、呂夷簡、蔡齊、宋綬,亦人所屬望,何不圖任也?」

帝惟聽琦罷王隨等,更命士遜及得像為相。

士遜猶以東宮舊恩,或言又夷簡密薦之。

得像入謝,帝謂曰:「往者太后臨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識;惟卿清忠無所附,且未嘗有干請,今日用卿,由此也。」

以知應天府夏辣為三司使,知制誥宋郊為翰林學士。

帝初欲用郊同知樞密院事,中書言故事無自知制誥除執政者,乃先召入翰林。

左右知帝遇郊厚,行且大任矣。

學士李淑害其龐,欲以奇中之,言於帝曰:「宋,受命之號也。

郊,交也。

合姓名言之為不祥。」

帝弗為意。

它日,以諭郊,因改名癢。

遼主幸皇太弟重元行帳。

己亥,發邵、澧、潭三州駐泊兵討安化蠻。

壬寅,遼主如蒲河澱。

辛亥,夏國遣使貢於遼。

甲寅,御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乙卯,試諸科。

丙辰,試特奏名。

旋賜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七百二十四人,其特奏名被恩賜者又九百八十四人。

瓊林宴,初賜《大學篇》。

先是,帝以開封所解鎖廳進士陳博古等,嘲謗籍籍,密詔博古及韓億子孫四人並兩家門下士范鎮試卷皆勿考。

鎮,成都眉山人。

考官奏鎮靜實有文,非附兩家之勢而得者,乃聽考而降其等級。

鎮,禮部奏名為第一。

故事,禮部第一人賜第,未有第二甲者,雖近下猶申之,吳育、歐一陽一修殿庭唱第過三人,亦抗聲自陳。

鎮獨默然,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無一言,眾以是稱之。

禮部第一人在第二甲自鎮始。

初。

薛奎知益州,還朝,與鎮俱。

或問奎入蜀所得,奎曰:「得一偉人,當以文學名世也。」

遼主錄囚。

夏,四月,庚午,詔:「天下毋得連用真宗皇帝籓邸舊名。」

癸酉,給事中、同知樞密事王博文卒。

始,博文為三司使,言於帝曰:「臣且死,不得復望兩府之門。」

因泣下。

帝憐之。

後數日,與陳執中並命。

位樞密凡三十六日。

訃至,趣駕臨奠,贈吏部侍郎。

博文以吏事進,政務平恕,嘗語諸子曰:「吾平生決罪,至流刑,未嘗不一陰一擇善水土處。

汝曹志之。」

然治曹汭獄,希莊獻旨,縱羅崇勳傅致其罪,議者少之。

乙亥,以權御史中丞張觀同知樞密院事。

帝初諭中書,候兩府闕官則用宋庠。

及王博文卒,中書以庠名進,帝曰:「觀,先朝狀元,合先用。」

蓋譖者之說已行也。

賜河南府嵩一陽一書院田十頃。

己卯,遼主獵白馬堝。

甲申,射兔新澱井,旋獵於金山。

壬辰,除宜、融州夏稅。

乙未,詔:「自今試舉人,非國子監見行經書,毋得出題。」

從翰林侍讀學士李淑請也。

五月,乙巳,錄囚。

六月,乙亥,遼主御清涼殿試進士,賜邢彭年以下五十五人第。

戊寅,罷天下舉唸書童子。

帝留意農事,每以水旱為憂。

甲申,詔天下諸州每旬上雨雪狀,著為令。

戊子,權知司天少監楊惟德等言:「來歲己卯閏十二月,則庚辰歲正月朔日當食,請移閏於庚辰歲,則日食在前正月之晦。」

帝曰:「閏所以正天時而授民事,其可曲避乎?」

不許。

秋,七月,甲辰,遼主錄囚。

己巳,准布部長朝於遼。

戊申,遼主如黑嶺。

癸丑,賜襄州學田五頃。

丙辰,群臣表上尊號曰寶元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英睿孝德,帝不許。

群臣五上表,帝謂宰相張士遜曰:「唐穆宗云:『強我懿號,不若使我為有道之君;加我虛尊,不若處我於無過之地。

』朕每一愛一斯言。」

士遜請不已,乃詔削「英睿」二字而受之。

右司諫韓琦言:「李照所造樂不合古法,今親祀南郊,不可以薦,請復用太常舊樂。」

詔宋綬、晏殊同兩制詳定以聞。

綬等言「新樂比舊樂下三律,眾論以為無所考據,願如琦請。」

詔從之。

壬戌,御崇政殿,策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著作佐郎信都田況、大理評事張方平、茂才異等丹一陽一邵亢。

況所對入第四等,方平四等次,亢與宰相張士遜連姻,報罷。

癸亥,策試武舉人。

八月,丙寅,試武舉人騎射。

丁卯,復置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

鎮國軍節度使、駙馬都尉李遵勖屬疾,奏請納祿,援唐韋嗣立故事求山林號,詔不許。

遵勖溫藉力學,王旦器之。

天聖末,嘗奏事殿中,帝起更衣,莊獻屏左右問:「比來外人有何言?」

遵勖唯唯。

太后固問,遵勖曰:「臣無它聞,但議者謂天子既冠,太后宜還政。」

太后曰:「我非戀此,帝年少,內侍多,尚恐未能制之耳。」

遵勖尋卒,贈中書令,謚和文。

九月,乙未,出左藏庫錦綺綾羅一百萬,下陝西路市糴軍儲。

丁未,遼主駐平澱。

己酉,鄜延路鈐轄司言:「趙元昊從父山遇遣人來約降。」

詔勿受。

初,元昊悉會諸豪,刺臂血和酒置髑髏中,共飲之,約先攻鹿延,自靖德、塞門、赤城路三道併入;酋豪有諫者,輒殺之。

山遇數止元昊,不聽,畏誅,遂挈妻子來降,時已被詔,知延州郭勸與鈐轄河一陽一李渭遣山遇還,山遇不可,即命監押韓周執山遇等送元昊,集騎射而殺之。

時元昊自稱烏珠已數年矣。

元昊既殺山遇,遂謀僭號。

丁巳,進封齊國永壽保聖夫人許氏為魏國夫人。

冬,十月,甲子朔,遼主度遼河,旋駐白馬澱。

丙寅,詔戒百官朋一黨一。

初,呂夷簡逐范仲淹等,既逾年,夷簡亦罷相,由是朋一黨一之論興。

士大夫為仲淹言者不已,於是內降答子曰:「向貶范仲淹,蓋以密請建立皇太弟姪,非但詆毀大臣。

今中外臣僚屢有稱薦仲淹者,事涉朋一黨一,宜戒諭之。」

故復下此詔。

參知政事李若谷建言:「近歲風俗惡薄,專以朋一黨一污善良。

蓋君子小人各有類,今一以朋一黨一目之,恐正臣無以自立。」

帝然其言。

鹽鐵副使、工部郎中司馬池、歲滿當遷,中書進名,帝曰:「是固辭諫官者。」

遂命為天章閣待制,知河中府。

辛未,以左千牛衛將軍宗實為左領軍衛將軍。

壬申,遼錄囚。

甲戌,趙元昊築壇受冊,僭號大夏始文英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改大慶二年為天授禮法延祚元年。

追諡其祖繼遷曰神武皇帝,廟號太祖;父德明曰光聖皇帝,廟號太宗。

遣使奉表以僭號來告。

十一月,甲辰,詔廣西路鈐轄司趣宜、融州進兵討安化蠻。

初,官軍與蠻戰,為蠻所敗,鈐轄張懷志等六人皆死。

帝命洛苑使馮伸己知桂州兼廣西鈐轄。

伸己道江陵,未至,於是遣中使諭伸己速行。

伸己日夜疾馳至宜州,繕器甲,訓隊伍,募民發丁壯,轉糧餉,由三路以進。

伸己臨軍,單騎出陳,語酋豪曰:「朝廷撫汝曹甚厚,何乃自取滅亡!汝聽我言則生,不然,無噍類矣!」眾蠻仰泣羅拜,曰:「不圖今日復見馮公也!」先是大中祥符末及天聖間,伸己嘗再知宜州,蠻頗服其威信,故雲。

明日,蠻渠頂投兵械萬計,率眾降軍門,廣西遂安。

伸己,拯從子也。

乙巳,詔:「宜、融州民嘗從軍役者,免今夏稅,運糧者免其半。」

戊申,朝享景靈宮。

己酉,享太廟、奉慈廟。

庚戌,祀天地於圜丘,大赦,改元。

百官上尊號。

戊午,鄆州言資政殿大學士、左僕射王曾卒。

輟視朝二日,贈侍中,謚文正。

曾姿質端厚,眉目如刻畫,入朝,進止有常處。

平居寡言,自奉廉約,人莫干以私。

前後輔政十年,其所進退士,人莫有知者。

范仲淹嘗以問曾,曾曰:「夫執政者恩欲歸己,怨使誰當?」

仲淹服其言。

先是有大星墜其寢,左右驚白之,曾曰:「後一月當知。」

及期,曾果卒。

皇祐中,帝為篆其墓碑曰:「旌賢之碑」,後又改其鄉曰旌賢。

大臣碑得賜篆自曾始。

十二月,癸亥朔,封宰臣張士遜為郢國公。

加恩百官。

甲子,京師地震。

遼召善擊鞠者數十人於東京,令與近臣角勝,遼主臨觀之。

己巳,以皇太弟重元判北南院樞密使事,北府宰相薩巴仍兼知東京留守事。

命宰臣張儉守司空,宰臣韓紹芳加侍中,以特裡袞耶律瑪陸為北院宣徽使,以耶律喜遜為南府宰相。

鄜延路都鈐轄司言趙元昊反。

辛未,徙環慶路副部署劉平為鄜延路副都部署。

癸酉,命三司使夏辣為奉寧節度使、知永興軍,知河南府范雍為振武節度使、知延州。

甲戌,召龍圖閣直學士、知兗州孔道輔為御史中丞。

詔:「陝西、河東沿邊舊與元昊界互市處,皆禁絕之。」

丁丑,詔:「有能捕元昊所遣刺探事者,賞錢十萬。」

乙酉,詔:「三司歲給嘉勒斯賚綾絹千匹、片茶千斤、散茶千五百斤。」

丁亥,遼主錄囚,非故殺者減科。

南面侍御壯古哩詐取女真貢物,罪應死,以其有吏能,黥而流之。

加嘉勒斯賚保順軍節度使、邈川大首領。

自西涼為李繼遷所陷,巴勒結舊部往往歸嘉勒斯賚,回紇降者複數萬。

嘉勒斯賚居青唐,西有臨谷城,通青海、高昌諸國,南人皆趨之以貿易,由是富強。

朝廷欲使背擊元昊以披其勢,因授節鉞焉。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寶元二年(遼重熙八年。

己卯,一零三九年)

春,正月,己酉,河一陽一言彰信節度使、同平章事王隨卒。

贈中書令,謚章惠,後改文惠。

初,元昊遣使稱偽官,抵延州,郭勸、李渭留其使,具奏:「元昊雖僭中國名號,然閱其表函尚稱臣,可漸以禮屈,願與大臣熟議。」

詔許使者赴京師。

其表曰:「臣祖宗本後魏帝赫連之舊國,拓跋之遺業也。

遠祖思恭,當唐季率兵拯難,受封賜姓名。

祖繼遷,大舉義旗,悉降諸部,收臨河五鎮,下沿境七州。

父德明,嗣奉世基,勉從朝命。

而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革樂之五音為一音,裁禮之九拜為三拜。

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達靼、張掖、交河、莫不從服,軍民屢請願建邦家,是以受冊即皇帝位。

伏望陛下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敢竭庸愚,常敦歡好。」

甲寅,知延州郭勸落職知齊州,鄜延鈐轄兼知鄜州李渭降授尚食使、知汝州,坐不察敵情也。

元昊使者將行,不肯受詔及賜物,樞密院議數日不決。

王德用、陳執中欲執之,盛度、張觀不可。

卒遣之,但卻其獻物,韓周復送至境上。

丁巳,遼禁朔州鬻羊於宋。

二月,庚午,許明州立學,仍給田五頃。

丙子,遼主駐長春河。

三月,壬寅,編修院與三司上歷代天下戶數。

先是帝御邇英閣,讀《正說·養民篇》,見歷代戶口登耗之數,顧謂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幾何?」

翰林侍讀學士梅詢對曰:「先帝作《正說》,蓋述前代帝王恭儉有節,則戶口充羨;賦斂無度,則版圖衰減。

五季生齒凋耗,太祖受命,太宗、真宗繼聖承祧,休養百姓,今天下戶口之數,蓋倍於前矣。」

因詔三司及編修院檢討以聞;至是上之。

丙午,初,元昊反書聞,朝廷即議出兵,群臣爭言小丑可即誅滅,右正言吳育獨建議:「元昊雖名籓臣,尺賦斗租不入縣官,宜度外置之,示以不足責。

且彼已僭輿服,誇示奠豪,勢必不能自削。

宜授國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順撫。」

奏入,宰相張士遜笑曰:「人言吳正言心風,果然!」至是育復上奏,言宜堅壁清野,挫剽急之鋒,徐觀其勢而為之策;俱不報。

丁未,徙知潤州范仲淹知越州。

庚戌,都官員外郎王素為侍御史,中丞孔道輔薦之。

素,旦子也。

丙辰,許泉州立學,仍給田五頃。

魏國永壽保聖夫人許氏卒,輟視朝三日,追號肅成賢穆夫人,帝為制一服發哀。

丁巳,鑄「皇宋通寶」錢。

先時錢文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

及改號寶元,特命以「皇宋通寶」為文。

元昊為書及錦袍、銀帶投鄜延境上,以遺金明李士彬,且約以叛。

候人得之,諸將皆疑士彬,副都部署夏元亨獨曰:「此間耳。

士彬與羌世仇,若有私約,通贈遺,豈使眾知邪?」

乃召士彬與飲,厚撫之,士彬感泣。

不數日,果擊賊,取首馘、羊馬自效。

詔權停貢舉。

夏,四月,癸亥,封嘉勒斯賚妻為夫人,二子俱為一團一練使,各賜衣帶、器幣及茶絹。

時嘉勒斯賚父子猜阻,異居不相統屬,朝廷欲兼撫之,故有是命。

乙丑,放宮人二百七十人。

帝因諭宰臣張士遜等曰:「不獨矜其幽閉,亦省掖禁浮費。

近復有邀駕獻雙生二女子,朕卻而不受。」

士遜曰:「誠盛德事也。」

然天聖末,士遜亦嘗納女口於宮中,為御史楊偕所彈雲。

壬申,免昭州運糧死蠻寇者家徭二年,賦租一年。

辛巳,穎州言戶部侍郎蔡齊卒。

贈兵部尚書,謚文忠。

齊方重有風采,自初仕,未嘗至權門。

丁謂秉政,欲齊親己,齊終不往。

龐籍、楊僭、劉隨、段少連皆齊所薦,後多為名臣。

丁亥,募河東、陝西民入粟實邊。

右司諫韓琦上言:「祖宗以來,躬決萬條,凡於賞罰任使,必與兩制大臣外朝公議,或有內中批旨,皆出宸衷。

自太后垂簾之日,始有假托皇親,因緣女謁,或於內中下表,或但口為奏求,是致僥倖日滋,賞罰倒置。

唐之斜封,今之內降,蠹壞綱紀,為害至深。

乞特降詔諭,今後除諸宮宅皇族有己分事方許內中奏陳,自餘戚里家及文武臣僚或有奏請事,並令進狀,更不許內中奏陳,犯者重貶,則聖政無私,朝規有敘矣。」

五月,己亥,禁皇族及諸命婦、女冠、尼等非時入內。

癸卯,詔李若谷、任中師、韓琦與三司詳定減省啊費,從賈昌朝之請也。

知樞密院事王德用,狀貌雄毅,面黑,而頸以下白皙,人皆異之。

其居第在泰寧坊,直宮城北隅,開封府推官蘇紳嘗疏言:「德用宅枕乾岡,貌類藝祖。」

帝匿其疏不下。

御史中丞孔道輔繼言之,語與紳同,且謂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機密。

壬子,罷為武寧節度使,赴本鎮。

德用尋以居第獻,詔隸芳林園,給其直。

以鎮海節度使夏守贇知樞密院事。

守贇時為真定府路都部署,召用之,既入見,問西事,守贇言:「平時小塞屯兵馬不及千餘,第可御草寇耳。

若賊兵盛至,固守不暇,安能出斗邪!宜並小塞兵馬,共扼衝要,伺便邀擊,可以成功。」

帝深然之。

韓琦言:「今欲減省啊費,莫如自宮掖始。

請令三司取入內內侍省並御藥院、內東門司先朝及今來賜予支費之目,比附酌中,皆從減省,無名者一切罷之。」

詔:「禁中支費,只令入內內侍省、御藥院、內東門司同相度減省。

其臣僚蝗予,即許會問入內內侍省等處施行。」

琦又言:「景德至景祐文書,有司必不備具,若俟取索齊始議裁減。

徒成淹久。

但考今日調度,實浮費者,即可蠲省。

如故將相、戚里及權近之家,多佔六軍,耗費縣官衣糧,有妨征役,在京者不啻數千人,若此類,何必待舊日文書校邪!」詔從之。

癸丑,罷群牧制置使。

尋復之。

六月,壬戌,詔:「自乘輿服御及宮掖所須,宜從簡約;若吏兵祿賜,毋得輒行裁減。」

時論者或欲損吏兵俸賜,帝曰:「祿廩皆有定制,毋遽更變以搖人心。」

故降是詔。

丙寅,以左侍禁魯經為閤門祗候。

經使嘉勒斯賚,特擢之。

先是遣經持詔諭嘉勒斯賚,使擊元昊以披其勢,賜帛二萬匹。

嘉勒斯賚奉詔出兵四萬五千向西諒,西諒有備,嘉勒斯賚知不可攻,捕殺游邏數十人亟還,聲言圖再舉,然卒不能也。

初議重賄嘉勒斯賚使擊元昊,因以地與之,參知政事程琳曰:「使彼得地,是生一元昊;不若用間,使二羌勢不合,即中國之利也。」

戊辰,詔:「諸致仕官嘗犯贓者,毋得推恩子孫。」

辛未,以殿前都虞候石元孫為鄜延路副都部署。

元孫,守信孫。

壬申,以左千牛衛將軍宗實為右千牛衛大將軍,始自宮中出還第。

先是詔陝西安一撫使龐籍諭旨知永興軍夏辣議西鄙事,丙子,辣言:「繼遷一族,本一黨一項遺種,太平興國中,竭內帑之財,罄關中之力,不能撲滅。

真宗即位,惟戒疆吏謹烽堠,嚴卒乘,此實真宗之遠圖也。

然自靈武陷沒,銀、綏割棄以來,假朝廷威靈,聚中原祿賜,略有河外,服屬小蕃。

德明、元昊,久相繼襲,拓地千餘里,積貨數十年,較之繼遷,勢已相萬。

芻豢過飽,猖獗遽彰。

「議者莫不欲大行誅討,然自昔兵家皆謀先勝而後戰,即舉無遺策。

以繼遷窮蹙,比元昊富實,事勢可知也;以先朝累勝之軍,較當今關東之兵,勇怯可知也;以興國習戰之帥,方沿邊未試之將,工拙可知也;繼遷逃伏平夏,元昊窟一穴一河外,地勢可知也。

若分兵深入,則自繼糧糗,不能支久,須載芻粟,難於授送。

師行賊境,利於速戰,進則賊避其鋒,退則敵躡其後,晝設奇伏,夜燒營柵,師老糧匱,深可虞也。

若窮其巢一穴一,須涉大河,即無長舟巨艦,則須浮囊挽綆。

賊列寨河上,以逸待勞,我師半渡,左右來擊,未知何謀可以捍御。

臣以為不較主客之利,不計攻守之便,議追討者,是為無策。

「事不先定,必有後憂。

計上十策:一,教習強一弩一以為奇兵;二,羈縻屬羌以為籓籬;三,詔嘉勒斯賚父子併力破賊;四,度地形險易遠近,寨柵多少,軍士勇怯,而增減屯兵;五,詔諸路互相應援;六,募土人為兵,號神虎、保捷,州各一二千人,以代東兵;七,增置弓手、壯丁、獵戶以備城守;八,並邊小寨,毋積芻糧,賊攻急則棄小寨入保大寨,以全兵力;九,關中民坐罪若過誤者,許入粟贖罪,銅一斤為粟五斗,以贍邊計;十,損並邊冗兵、冗官及減騎軍以紓饋運。」

當時頗採用之。

壬午,詔削趙元昊官爵,除屬籍,揭榜於邊,募人禽元昊,若斬首獻者,即以為定難節度使。

元昊界蕃、漢職員能率族歸順者,等第推恩。

初,保忠但賜國姓,而詔言除屬籍,誤也。

甲申,徙監泰州酒稅務余靖知英州,監唐州酒稅尹洙知長水縣,乾德縣令歐一陽一修權武成軍判官。

丙戌,詔河東安一撫司移文告於遼,以元昊反已奪官除籍及沿邊益兵之意。

秋,七月,知諫院韓琦,請自今雙日止御後殿視事。

帝問輔臣以故事,張士遜曰:「唐五日一開延英,蓋資閒燕以輔養聖神。」

帝曰:「與夫宵衣旰食固不侔也。

前代帝王,一靡一不初勤政事而後失於逸豫,不可不戒也。」

時帝感小疾,太醫數進藥,故琦有是請,帝訖不從。

先是遼主幽太后於慶州,既改葬齊天後,群臣多勸遼主復迎,可得南朝歲聘之利,不從。

會遼主召僧,聽講《報恩經》,感悟。

丁巳,遼主謁慶陵,致奠於望仙殿,遂躬迎太后至顯州,謁園陵,還京。

太后見趙安仁,責之曰:「汝負萬死,我嘗營救;不望汝報,何為離間我母子邪?」

安仁無以答。

戊午,以知永興軍夏辣知涇州兼涇原、秦鳳路沿邊經略安一撫使、涇原路馬步軍都部署,知延州范雍兼鄜延、環慶路沿邊經略安一撫使、鄜延路馬步軍都部署。

八月,己巳,降武寧節度使王德用為右千牛衛上將軍,知隨州,仍特置判官一員。

初,德用既以孔道輔言罷和樞密院,而河東都轉運使王沿又言德用嘗令府州折繼宣市馬。

至是德用以馬與券來上,乃市於商人,然猶用言者而再貶之。

家人皆惶恐,而德用舉止言色如平時,但不接賓客而已。

西川自夏至秋不雨,民大饑。

庚辰,命韓琦為益利路體量安一撫使,西染院副使王從益副之;蔣堂為梓夔路體量安一撫使,左藏庫副使夏元正副之。

初,帝用禮官議,祀高禖於郊,又以宋火德,制赤帝象於宮門中以祈皇子。

已而皇子生,辛巳,命參知政事王鬷以太牢報祠高禖。

帝數舉皇子,後皆不一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