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諱哈尚,順宗達爾瑪巴拉之長子,母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

起著雍涒灘正月,盡屠維作噩十二月,凡二年。

諱哈尚,順宗達爾瑪巴拉之長子,母曰興聖皇太后鴻吉哩氏。

至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生。

成宗大德三年,總兵北邊。

八年,封懷寧王,賜金印。

十一年春,成宗崩,帝自阿勒台山至於和林,諸王勳戚皆勸進。

五月,遂即位於上都。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至大元年(戊申,一三零八年)

春,正月,辛酉朔,曲赦御史台見系犯贓官吏,罪止征贓罪職。

帝之在潛邸也,知樞密院濟爾哈圖有不遜語,至是將置之法。

托克托諫曰:「陛下新正位,大信未立而輒行誅戮,知者以為彼自有罪,不知者以為報仇,恐人人自危。

況濟爾哈圖習於先朝典故,今固不可少也。」

乃宥之。

甲子,以阿實克布哈為右丞相,行御史大夫。

初,阿實克布哈見帝容色日瘁,乘間進曰:「陛下八珍之味不知御,萬金之身不知一愛一,而惟麴櫱是耽,嬪妃是好,是猶兩斧伐孤樹,未有不顛仆者。

陛下縱不自一愛一,獨不思祖宗付託之重、天下仰望之切乎?」

帝大悅,曰:「非卿,孰為朕言!」因命進酒。

阿實克布哈頓首謝曰:「臣方欲陛下節飲,而反勸之,是臣之言不信於陛下也,臣不敢奉詔。」

左右皆賀帝得直臣,遂有是命。

帝嘗觀近臣蹴踘,命出鈔十五貫賜之。

阿實克布哈頓首言曰:「以蹴踘而受上賞,則奇伎一婬一巧之人日進而賢者日退矣,將如國家何?臣死不敢奉詔。」

乃止。

己巳,紹興、台州、慶元、廣德、建康、鎮江六路饑,死者甚眾,饑戶四十六萬有奇。

詔戶月給米六斗,以沒入硃清、張宣財產賑之。

時浙東宣慰同知托歡徹爾議行勸貸之令,斂富民錢一百五十餘萬,以二十五萬屬寧海縣主簿胡長孺藏之。

長孺察其有乾沒意,悉散於民。

既而果索其錢,長孺抱成案進曰:「錢在是。」

托勸徹爾雖怒,不敢問也。

長孺,婺州人,其在寧海,發一奸一摘伏,明斷若神。

特授一乳一母夫壽國公楊燕嘉努開府儀同三司。

自是因一乳一母推恩及其夫,沿為故事,名一器益濫矣。

甲戌,中書省言:「進海東青鶻者,常乘驛馬五百不敷,應重括民間車馬。

兵部請以各驛馬陸續而進,勿括為便。」

從之。

戊子,皇太子請以阿實克布哈復入中書,托克托復人御史台。

巳丑,中書省言:「阿實特穆爾請詣河西地采玉,役人千餘,需馬四十餘匹。

以不急之務勞民,宜罷之。」

又言:「近百姓艱食,盜賊充斥,苟不嚴治,將至滋蔓。

宜遣使巡行,遇有罪囚,即行決遣;與隨處官吏共議弭盜方略,明立賞罰;或匿盜不聞,或期會不至,及逾期不獲者,官吏連坐。

江浙行者海賊出沒,殺虜軍民,其已獲者,例合結案待報,會官審錄無冤,棄之於市,自首者原罪給粟,能擒其一黨一者加賞。」

帝曰:「弭盜安民,事為至重,宜即議行之。」

西番僧在上都者,強市民薪,民訴於留守李璧。

璧方詢其由,僧率其一黨一持白梃突入公府,隔案引璧發,捽諸地,箠撲交下,拽歸,閉諸空室,久乃得脫,奔訴於朝;僧竟遇赦免。

未幾,其徒龔柯等與諸王妃爭道,拉妃墮車,毆之,語侵上;事聞,亦釋不問。

時宣政院方奉詔言毆西僧者斷其手,詈者截其舌。

皇太子亟上言:「此法昔所未有。」

乃寢其令。

二月,癸巳,立鷹坊為仁虞院,秩正一品。

以右丞相托克托、遙授左丞相圖喇特穆爾、額克達嚕噶齊伊勒齊並為仁虞院使。

乙未,中書省言:「陛下登極以來,賜賞諸王,恤軍力,賑百姓,及殊恩泛賜,帑藏空竭。

請權支鈔本以周急用,不急之費姑緩之。」

帝曰:「卿等言是。

泛賜者,不問何人,毋得蒙蔽奏請。」

壬演,從皇太子請,改詹事院使為詹事,副詹事為少詹事,院判為丞。

太子近侍有以俳優進者,典收太監王結言:「昔唐莊宗好此,卒致禍敗。

殿下方育德春一宮,視聽宜謹。」

太子優納之。

中書省言:「陝西開成路前者地震,民力重困,已免賦二年,請再免今年。」

從之。

甲辰,發軍士千五百人修五台山佛寺。

命有司市邸捨一區,賜丞相特因特穆爾。

己未,以皇太子建佛寺,立營繕署。

三月,庚申朔,中書省言:「鄃王徹圖南人戶散失,詔有司括索。

昔阿濟奇括索所失人戶,成宗慮其為例,不許。

今若括索,未免擾民,且諸王多必援例。

請寢其事。」

從之。

時莊聖皇后及諸王呼托克托人戶散入他郡,哈都齊托歡輒降璽書括索。

陝西行省及真定等路省臣復言:「百姓均在國家版籍,今所遣使,輒奪軍、驛、編民等戶,非宜。」

帝曰:』彼奏誤也,卿等速追以還。」

丁卯,建興聖宮。

遣使祀五嶽、四瀆、名山、大川。

戊寅,帝如上都。

建佛寺於大都城南。

巳卯,命翰林國史院纂修《順宗實錄》。

是春,紹興、慶元、台州大疫,死者二萬六千餘人。

夏,四月,戊戌,中書省言:「請依元降詔敕,勿超越授官,氾濫賜賚。」

帝曰:』朕累有旨止之,又復蒙蔽以請。

自今縱有旨,卿等其覆奏,罪之。」

辛亥,樞密院言:「諸王各用其印符乘驛,使臣旁午,驛戶困乏。

宜准舊制,量其馬數,降以璽書。」

奏可。

丙辰,高麗國王王炬言:「陛下令臣還國,復設官行征東行省事。

高麗歲數不登,百姓乏食;又數百人仰食其土,民不勝其困,且非世祖舊制。」

帝曰:「先請立者以卿言,今請罷亦以卿言,其准世祖舊制,速遣使往罷之。」

五月,丁卯,御史台言:「成宗朝建國子監學,迄今未成,皇太子請畢其功。」

制可。

召吳澄為國子監丞。

國學自許衡後,漸失其舊法。

澄至,旦然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日昃,退燕居之室,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

澄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

已巳,管城縣大雨雹,深一尺,無麥禾。

丙子,以諸王及西番僧從駕上都,途中擾民,禁之。

禁白蓮社,毀其祠宇,以其人還隸民籍。

御史台言:「比奉旨罷不急之役,今復為各官營私宅。

請俟行宮及大都、五台寺畢工,然後從事為宜。」

詔除瓜頭、三寶努所居,餘悉罷之。

辛巳,中書省言:「舊制,樞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得自選辟,諸官府必中書省奏聞遷調,宜申嚴告諭。」

從之。

六月,丁酉,隴西寧遠縣地震。

雲南烏撒、烏蒙三日之中,地大震者六。

帝欲以宦者李邦寧為江浙平章,邦寧辭曰:「臣以Yan腐餘命,前朝赦而用之,使承乏中官,榮一寵一過甚。

今陛下復欲置臣宰輔,臣聞宰相者,佐天子治天下者也,奈何辱以寺人?陛下縱下臣惜,如天下後世何!臣不敢奉詔。」

帝大悅。

戊戌,加邦寧大司徒,遙授左丞相,仍領太醫院事。

辛丑,以沒人硃清、張宣田產隸中宮,立江浙財賦總管府提舉司。

是月,以江淮大饑,免今年常賦及夏稅。

益都水,民饑,采草根樹皮以食,有父食其子者;詔免今歲差徭,仍發粟賑之。

秋,七月,庚申,流星起自句陳,南行,圓若車輪,微有銳,經貫索滅。

敕:「以金銀歲入數少,自今勿問何人,以金銀為請奏及托之奏者,皆抵罪。

又,各處宣慰使等官,多以結托來京師,今後非奉朝命毋赴闕。

皇太子諭詹事庫春曰:「汝舊事吾,其與同僚協議,務遵法度,凡世祖所未嘗行及典故所無者,慎毋行。」

壬戌,皇子和實拉請立總管府,括河南歸德、汝寧瀕河荒地約六萬餘頃,歲收其租。

中書省言:「瀕河之地,出沒無常,近有伊瑪罕者,妄稱省委,括地蠶食其民,以有主之田指為荒地,所至一騷一動。

被害之民六百餘人,相率來訴,方議其罪,遇赦獲免;今乃妄以其地獻於皇子。

且河南連歲凶荒,人方缺食,若從所請,為害非細。」

帝曰:「安用多言,其止勿行。」

築呼鷹台於漷州澤中,發軍千五百人助其役。

中都行宮成,立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

己巳,真定水溢,賑之。

癸酉,詔諭安南國。

癸未,樞密院言:「世祖時樞密臣六員。

成宗時增至十三員。

今署事者三十二員,宜汰之。」

敕罷塔斯岱等十一人。

甲申,太師淇一陽一王伊徹察喇請置王傅;中書省謂異姓王無置傅例,不許。

乙酉,以豢虎人徹爾集斯為監察御史。

是月,以左丞相塔斯布哈為中書右丞相,太保奇塔特布濟克為中書左丞相。

敕:「內外大小事務,並聽中書省區處,諸王、公主、駙馬、勢要人等,毋得攪擾沮壞。

近侍臣員及內外諸衙門,毋得隔越聞奏。

各處行省、宣慰司及在外諸衙門官,非奉旨及中書省明文,毋得擅自乘驛赴京,營干私事。」

八月,丙申,御史台言:「奉敕逮監察御史薩都鼎赴上都。

按世祖、成宗迄於陛下,累有明旨,監察御史乃朝廷耳目,中外臣僚作一奸一犯科,有不職者,聽其糾劾,治事之際,諸人勿得與焉。

邇者鞫問刑部尚書烏喇實贓罪,蒙詔獎諭,諸御史皆被賜賚,台綱益振。

今薩都鼎被逮,同列皆懼,所繫非小,宜寢其命,申明憲台之制,諸人勿得與聞。」

制可。

九月,丙辰,以內郡歲不登,諸部人馬之入都城者,減十之五。

中書省言:「夏秋之間,鞏昌地震,歸德暴風雨,濟寧、泰安、真定大水,民居蕩析。

江浙饑荒之餘,疫癘大作,死者相枕藉;父鬻其子,夫離其妻,哭聲震野,所不忍聞。

是皆臣等不才,猥當大任,以致政事乖違,一陰一陽一失序,害及百姓,願退位以避賢路。」

帝曰:「災害事有由來,非爾等所致也,但當慎所行耳。」

高麗國王王炬卒。

召山東宣慰司劉敏中為翰林學士承旨。

時災異荐臻,帝召公卿集議弭災之道。

敏中疏列七事,帝嘉納之。

未幾,以疾還鄉里。

敏中義不苟進,進必有所匡救,每以時事為憂,或郁而勿申,則戚形於色。

嘗與同儕各言志,曰:「自幼至老,相見而無愧色,是吾志也。」

壬戌,太慰托克托奏:「泉州大商進異木沈檀可構宮室者。」

敕江浙行省驛致之。

未幾,泉州商復進珍異及寶帶、西域馬。

丙寅,蒲縣地震。

乙亥,帝至自上都。

帝嘗奉皇太后燕大安閣,閣中有故篋,指以問內侍李邦寧,對曰:「此世祖貯裘帶者。

臣聞聖訓曰:『藏此以遺子孫,使見吾樸儉,可為華侈之戒。

』」帝命發篋視之,歎曰:「非卿言,朕安知之!」時有宗王在側,遽曰:「世祖雖神聖,然嗇於財。」

邦寧曰:「不然。

世祖一言無不為後世法,一予奪無不當功罪。

且天下所入雖富,苟用不節,必致匱乏。

自先朝以來,歲賦已不足用,又數會宗親,資費無算,旦暮不給,必將橫斂掊怨,豈美事耶?」

太后及帝深然其言。

庚辰,以高麗國王王璋嗣高麗王。

冬,十月,癸巳,蒲縣、陵縣地震。

甲午,以阿實克布哈知樞密院事。

甲辰,以西蕃僧嘉勒斡巴勒為翰林學士承旨。

中書省請以湖廣米十萬石貯於揚州,分江西、江浙海漕五萬石貯硃汪、利津二倉,以濟山東饑民,從之。

敕:「凡持內降文記買河間鹽,及以諸王、駙馬之言至運司者,一切禁之。

持內降文記不由中書者,聽運司以聞。」

十一月,己未,中書省言:「世祖時,自中書以下諸司,官有定員。

邇者諸司遞升一級,一司多至二三十員,事不改舊而官日增。

請如大德十年員數,冗濫者悉汰之。

又,今中都築城,大都建寺,及為諸貴近營造私第,軍民困敝,倉廩空虛,而用度日廣,每賜一人,動至巨萬,恐將不斷,宜暫節縮。」

又言:「百司之事,每與中書有干預者,請申禁之。」

帝曰:「嘗令諸人勿干中書之政,他日或有乘朕忽忘,持內降文記至中書者,其執之以來,朕加之罪。」

己巳,以奇塔特布濟克為右丞相,托克托為左丞相。

既又從托克託言,以塔斯布哈與奇塔特布濟克俱為右丞相。

中書省言:「國用不給,請沙汰宣徽、大府、利用等院籍,定應給人數。

其在上都、行省者,委官裁省。

又,行泉院專以守寶貨為任,宜禁私獻寶貨者。

又,天下屯田所,由所用者多非其人,以致廢弛;除四川、甘州、應昌府、雲南為地絕遠,餘當選習農務者往,與行省宣慰司親至其地,可興者興,可廢者廢,各具籍以聞。」

並從之。

癸未,皇太后造寺五台山,摘軍六千五百人供其役。

時太后欲幸五台。

言者請開保定五迥嶺以取捷徑,遣使偕總管吳鼎視地形,計工費。

鼎言:「荒山陡入,人跡久絕,非乘輿所宜往。」

還報,太后為寢其役。

宣徽使特們德爾,出為江西平章政事,旋拜雲南行省左丞相。

時特們德爾猶未用事也。

閏月,乙丑,以大都米貴,發廩,減其價以糶賑貧民。

民有鬻子者,命有司贖之。

乙未,厚恤故丞相鄂勒哲之家。

丙申,罷江南進沙糖;止富民輸粟賑饑補官。

丁酉,禁江西、湖廣、汴梁私捕鴐鵝。

乙巳,中書言:「回回商人,持璽書,佩虎符,乘驛馬,各求珍異,既而以一豹上獻,復邀回賜,似此甚眾。

虎符,國之信器,驛馬,使臣所需,今以畀諸商人,誠非所宜,請一概追之。」

制可。

罷順德、廣平鐵冶提舉司,聽民自便,有司稅之如舊。

甲寅,太傅哈喇哈斯薨。

哈喇哈斯之在和林也,帝賜以大帳,如諸王、諸籓禮。

及寢疾,語其屬曰:「吾不復能佐理國事矣。

行省之務,汝曹勉之,毋貽朝廷憂!」帝聞其歿,驚悼曰:「喪我賢相!」詔歸葬昌平,贈太師,追封順德王,謚忠獻。

是歲,太師伊徹察喇言:「察巴爾諸王之在邊境者,素無悛心,倘諸部合謀,必為國患。

請撫安都爾斡之子庫春及處諸部來歸者於金山之一陽一,遣軍屯田山北,脫彼有謀,吾已搗其腹心矣。」

帝稱善,趣進軍攻之。

察巴爾等果欲奔庫春,庫春不納,遂相率來降,漠北悉平。

◎至大二年

春,正月,乙丑,從皇太子請,罷宮師府,設賓客、諭德、贊善如故。

太子知禮部尚書王約之賢,乞以自輔,帝以約為詹事府丞。

庚寅,越王圖喇有罪賜死。

圖喇居常怏怏,有怨望意。

去年秋,帝幸涼亭,將御舟,圖喇前止之,言涉不遜,帝由是銜之。

及御萬歲山,圖喇醉,起,解腰帶擲地,瞋目謂帝曰:「爾與我者止此耳!」帝疑其有異志,命省臣鞫之,辭服,遂伏其辜。

禁日者、方士出入諸王、公主、近侍及諸官之門。

辛卯,皇太子、諸王,百官上尊號曰:「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乙未,恭謝太廟。

太廟舊嘗遣官行一事,至是復欲如之,李邦寧諫曰:「先朝非不欲親致享祀,但以疾廢禮耳。

陛下繼成之初,正宜開彰孝道以率先天下,躬祀太室以成一代之典。

循習故弊,非臣所知也。」

帝稱善,即日備法駕,宿齋宮,且命邦寧為大禮使。

親饗太廟自此給。

丙申,詔天下弛山澤之禁,恤流移,毋令見戶包納差稅。

己亥,封知樞密院容國公綽和爾為句容郡王。

初,帝在海上,綽和爾請急歸定大業,帝納其言。

及即位,封為公。

至是入朝,晉封王。

帝曰:「世祖征大理時所御武帳及所服珠衣,今以賜卿,其勿辭。」

翌日,又以世祖所御安輿賜之,且曰:「以卿有足疾,故賜此。」

綽和爾叩頭涕泣固辭曰:「世祖所御,非臣所敢當也。」

帝顧左右曰:「他人不知辭此。」

命有司別置馬轎賜之,俾乘至殿門下。

乙巳,塔思布哈、奇塔特布濟克言:「諸人恃恩徑奏,璽書不由中書,直下翰林院給與者,今核其數,自大德六年至至大元年所出,凡六千三百餘道,皆干田土、戶口、金銀鐵冶、增餘課程、進貢奇貨、錢谷、選法、詞訟、造作等事,害及於民,請盡追奪之。

今後有不由中書者,乞勿與。」

制可。

丙午,定制:大成至聖文宣王春、秋二丁釋奠用太牢。

二月,戊午,賜真定路饑。

癸亥,皇太子如五台佛寺,以王約從。

既至,約諫不可久留,太子然之,即還上京。

罷行泉府院,以市舶歸之行省。

乙丑,以和林屯田有收,給賞官吏軍士有差。

壬申,令各衛董屯田官三年一易。

甲戌,弛中都酒禁。

三月,己丑,遼一陽一行省右丞洪萬訴高麗國王王璋不奉國法、恣暴等事,中書省請令洪萬與璋辯對。

敕中書毋令辯對,令璋從太后之五台山。

以梁王在雲南有風疾,命諸王婁都爾代鎮雲南。

庚寅,帝如上都。

御史台言:「京師工役繁興,加之歲旱民饑,狂愚易惑,今乘輿行幸,請命丞相一人留守京師,著為令。」

從之。

甲辰,中書省言:「國家歲賦有常,頃以歲儉,所入曾不及半,而去歲所支,鈔至千萬錠,糧三百萬石。

陛下嘗命汰其求芻粟者,而宣徽院勃克遜竟不能行,視去歲反多十三萬石,請用知錢谷者二三員於宣徽院佐理之。

又,中書省斷事官,大德十年四十三員,今皇太子位增二員,諸王庫庫楚等亦各增一員,非舊制。

臣等以為皇太子位所增宜存,諸王者宜罷。」

並從之。

乙巳,中書省言:「中書為百司之首,宜先汰冗員。」

帝曰:「百司所汰,卿等宜定議;省臣去留,朕自籌之。」

夏,四月,甲寅,中書省言:「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烏保赫鼎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

請自今遠方以奇獸異寶來者。」

依驛遞;其商人因有所獻者,令自備資力。」

從之。

辛酉,立興聖宮江淮財賦總管府。

癸亥,摘漢軍五千,給田十萬頃,於直沽沿海口屯糧。

壬午,詔中都創皇城角樓。

中書省言:「農事正殷,蝗蝝遍野,百姓艱食,請依前旨罷其役。」

帝曰:「皇城若無角樓,何以壯觀!先畢其功,餘者緩之。

以建新寺,鑄提調、監造三品銀印。

益都諸路蝗。

五月,丁酉,以一陰一陽一家言,自今至聖誕節不宜興土,權停新寺工役。

六月,癸亥,選辟督捕蝗。

從皇太子言,禁諸賜田者馳驛征租擾民。

庚午,中書省言:「奉旨即停新寺工役,其亭苑鷹坊諸役,請並罷。

又,太醫院遣使取藥材於陝西、四川、雲南、費公帑,勞驛傳。

臣等議,事幹錢糧,隔越中書徑行,宜禁止。」

並從之。

以大都隸儒籍者四十戶充文廟樂工。

從皇太子請,改典樂司提點、大使等官為卿、少卿、丞。

甲戌,以宿衛之士比多冗雜,遵舊制,存蒙古、色目之有閥閱者,餘皆革去。

皇太子言:「宣政院文案不檢核,於憲章有礙,遵舊制為宜。」

從之。

安西王阿南達既以謀逆誅,國除,其秦中版賦入詹事院。

至是大臣請封其子復國,太子以問王約,約曰:「安西以何罪誅?今復之,何以懲後!」議遂寢。

乙亥,中書省言:「宣政院奏免僧道田租;臣等議,田有租,商有稅,乃祖宗成法,不當免。」

詔依舊制征之。

秋,七月,癸未,河決歸德府境。

己亥,河決汴梁之封丘。

四川肅政廉訪使趙世延修都江堰,民便之。

蒙古軍士科差繁重,而軍士就戍往來者多害人,軍官或抑良為奴。

世延悉正其罪,除其弊。

八月,癸酉,復置尚書省。

初,帝從托克托、嘉琿、帕合哩鼎言,欲復置尚書省,分理財用。

至是約蘇言鈔法大懷,請更之,令工役畫新鈔式以進,又與保巴議立尚書省,帝命與塔斯布哈集議。

保巴言:「政事得失,皆前日中書省臣所為。

今欲舉正,彼懼有累,孰願行者!臣請舊事從中書,新政從尚書。

其尚書省辟,請以奇塔特布濟克、托克托為丞相,三寶努、約蘇為平章,保巴為右丞,王羆參知政事。

以畫新鈔式者為印鈔庫大使。」

並從之。

塔斯布哈言:「此大事,遽爾更張,乞與老臣更議之。」

帝不從。

三寶努言:「尚書省既立,更新庶政,變易鈔法,用官六十四員,其中宿衛之士有之,品秩未至者有之,未歷仕者有之。

此皆素習於事,既已任之,宜勿拘例,授以宣敕。」

制可,仍改各行中書省為行尚書省,條畫頒示天下,敢有阻撓者罪之。

己未,置太子右衛率府,命左丞相托克托、御史大夫布琳尼敦領府事,取河南蒙古軍萬餘人隸之。

王約曰:「左衛率府,舊制有之,今置右府何為?諸公深思之,不可以累儲宮也。」

太子又命取安西軍器給宿衛士,約謂詹事鄂勒哲曰:「詹事移文千里取兵器,人必驚疑。

主上聞之奈何?」

鄂勒哲愧謝曰:「實慮不及此。」

又命福建取繡工童男一女六人,約言曰:「福建去京師六七千里,使人父子相離,有司承風動擾,豈美事耶?」

太子即命止之,稱善再三。

家令薛居言陝西分地五事,命往理之,約不為署行,語之曰:「太子,潛龍也,當勿用之時,為飛龍之事,可乎?」

遂止。

太子喜,諭群下曰:「事未經王彥博議者,勿啟。」

一日約方啟事,一宦官侍側,太子問曰:「自古宦官壞人家國,有諸?」

對曰:「宦官善惡皆有之,但恐處置失宜耳。」

太子深然其言。

彥博,約字也。

是月,司徒、加平章政事石天麟薨。

天麟在世祖時,以忠直見稱。

江南道觀偶藏宋主遺像,有僧素與交惡,發其事,將置之極刑。

世祖以問天麟,對曰:「遼國主、後銅像在西京者,今尚有之,未聞有禁令也。」

事遂寢。

世祖嘗以所御金龍頭杖賜之,曰:「卿年老,出入宮掖,杖此可也。」

歿年九十二。

追封冀國公,謚忠宣。

九月,庚辰朔,詔:「朝廷得失,軍民利害,有上言者,皆得實封以聞,在外者赴所屬轉達。

各處人民,饑荒轉徙復業者,逋欠並行蠲免,仍除差稅三年。

田野死亡,遺骸暴露,官為收拾。」

頒行至大銀鈔,詔曰:「昔我世祖皇帝,始造中統交鈔以便民用,歲久法隳,亦既更張,印造至元寶鈔。

逮今又二十三年,物重鈔輕,不能無弊,乃循舊典,改造至大銀鈔,頒行天下。

至大銀鈔一兩,准至元鈔五貫,白銀一兩,赤金一錢。

隨路立平准行用庫,買賣金銀,倒換昏鈔;或民間絲綿布帛,赴庫回易,依驗時估給價。

隨處路府州縣,設立常平倉以權物價,豐年收糴菽麥米谷,青黃不接之時,比附時估,減價出糶,以遏沸湧。

金銀私相買賣及海舶興販金、銀、銅錢、絲錦、布帛下海者,並禁之。

中統交鈔,詔書到日,限一百日盡數赴庫倒換;諸色課程,如收至大銀鈔,以一當五頒行。

至大銀鈔二兩至一厘,定為一十三等,以便民用。」

元之鈔法,至是凡三變雲。

監察御史張養浩言立尚書省不便;既立,又言變法亂政,將禍天下;台臣抑而不聞。

養浩曰:』昔僧格用事,台臣不言,後幾不免。

今御史既言,又不以聞,台將安用!」

江南治書侍御史敬儼,以議立尚書省不便忤宰臣意,適兩淮鹽法久杯,乃左遷儼為轉運使,欲陷之。

儼至,黜貪厘弊,課役增羨至二十五萬引。

河南省臣來會鹽筴,欲以所增羨為歲入常額。

儼以民罷已甚,以羨為額,是病民以為己也,不可。

乃止。

癸未,尚書省言:「古者設官分職,各有攸司。

方今地大民眾,事益繁冗。

若使省臣總挈綱領,庶官各盡厥職,其事豈有不治!頃歲省務壅塞,朝夕惟署押文案,事皆廢弛。

天災民困,職此之由。

請自今省部一切皆令從宜處置,大事或須上請,得旨即行,用成至治;上順天道,下安民心。」

又言:「國家地廣民眾,古所未有。

累朝格例,前後不一,執法之吏,輕重任意,請自太祖以來所行政令九千餘條,刪除煩冗,使歸於一,編為定制。」

並從之。

以大都城南建佛寺,立行工部,領行工部事三人,行工部尚書二人,仍令尚書左丞相托克托兼領之。

丙戌,帝至自上都。

詔訪求先朝舊臣,特除耶律希亮翰林學士承旨。

希亮,鑄之子也,先事世祖為符寶郎,累遷吏部尚書,屢進讜言,為世祖所嘉納,以足疾謝事,家居二十餘年,至是復召用。

尋命知制誥兼修國史。

希亮以職在史官,乃類次世祖嘉言善行以進。

癸巳,以薪價貴,禁權豪畜鷹犬之家不得佔據山場,聽民憔采。

丙申,御史台言:「頃年歲凶民疾,陛下哀矜賑之,獲濟者眾。

今山東大饑,流民轉徙,請以本台沒入贓鈔萬錠賑救之。」

制日。

又言:「比者近侍為人奏請,賜江南田一千二百三十頃,為租五十萬石,請拘還官。」

從之。

巳亥,始制錢。

先是行鈔法,雖皆以錢為文,而廢錢弗鑄。

至是始於大都立資國院,山東、河南、遼一陽一、江淮、湖廣、四川立泉貨監六,產銅之地立提舉司十九,鑄錢。

曰至大通寶者,每一文准銀鈔一厘,曰大元通寶者,准至大錢十文,與歷代錢通用。

其當五、當三、折二,並以舊數用之。

既而御史台言:「至大銀鈔始行,品目繁多,民猶未悟,而又兼行銅錢,慮有相妨。

今民間拘收銅器甚急,民殊不便,請與省臣調議。」

不報。

尚書省言:「三宮內降之旨,曩中書奏請勿行,臣等謂宜仍舊行之。

倘於大事有害,則復奏請。

中書之務,請以盡遍臣等。

至元二十四年,凡宣敕亦以尚書省掌之,今臣等議,宜從尚書省任人,而以宣敕散官委之中書。」

從之。

詹事院啟太子,金州獻瑟瑟洞,請遣使采之。

太子曰:「所寶維賢,瑟瑟何用焉!若是者,後勿復聞。」

先是近侍言賈人有獻美珠者,太子曰:「吾服御雅不喜飾以珠璣,生民膏血,不可輕耗。

汝等當廣進賢才,以恭儉一愛一人相規,不可導以奢一靡一蠹財也。」

丁未,三寶努言養豹者害民為甚,詔禁之,有復犯者,雖貴幸亦加罪。

冬,十月,庚戌朔,以皇太子為尚書令。

初,帝從塔特布濟等言,凡中書宣敕,皆以尚書掌之。

至是太子言:「舊制,百官宣敕皆歸中書,以臣為中書令故也。

自今敕牒宜令尚書省傍降,宣命仍委中書。」

從之。

以郝彬為參知政事。

彬見尚書省諸同列生事要功,殺無罪之人,務積誠意相開引,或從或違,橫不可制。

旋命兼大司徒,不拜。

彬見皇太子,懇辭至力,因稱疾篤,遂得歸。

丙辰,約蘇言:「江南平垂四十年,其民止輸地稅、商稅,餘皆無與。

其富室有蔽占王民,奴使之者,動輒百千家,有多至萬家者。

請自今有歲收糧五萬石以上者,令石輸二升於官,仍質一子為軍;所輸之糧,半入京師以養衛士,半留於彼以備凶年。

富國安民,無善於此。」

詔如其言行之。

辛酉,弛酒禁,立酒課提舉司。

尚書省以錢谷繁劇,增戶部侍郎、員外郎各一員;又增禮部侍郎、郎中各一員,凡言時政者屬之。

立太廟廩犧署,設令、丞各一員。

乙丑,以皇太后有疾,詔釋天下大辟百人。

癸酉,尚書省言:「比年揀汰冗官之故,百官俸至今未給,請如大德十年所設員數給之,餘弗給。」

從之。

加知樞密院事圖呼魯左丞相。

戊寅,御史台言:「常平倉本以益民,然歲不登,遽立之必反害民,罷之便。」

又言:「歲凶乏食,不宜遽弛酒禁。」

詔與省臣議。

是月,右丞相阿實克布哈薨。

阿實克布哈忠直廉介,嘗命出太府金分賜諸王、貴戚及近侍。

方出朝,見一人倉皇若有所懼狀,曰:「此必盜金者。」

召詰之,果得黃金五十兩,白金百兩,以聞;就以金賜之,命誅盜者,辭曰:「盜誅固當,金非臣所宜得,願還金以贖盜死。」

帝悅而從之。

有以左道惑眾者,大室多信之,捕置於法。

後追封順寧王,謚忠烈。

十一月,庚辰朔,以徐、邳連年大水,悉免今歲差稅;又以東平、濟寧荐饑,免差稅之半,下戶悉免之。

增吏部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員,令考功以行黜陟。

八百媳婦及大小徹裡諸蠻作亂,詔遣雲南右丞索勒濟爾威往招諭之。

此至,為賊所賂,復肆攻掠,遂以敗還,命嚴鞫之。

乙酉,尚書省及太常禮儀院言:「郊祀者,國之大典。

今南郊之禮已行而未備。

北郊之禮,尚未舉行。

今年冬至祀天南郊,請以太祖配;明年夏至祀地北效,請以世祖配。」

制可。

辛丑,尚書省言:「國之糧儲,歲費浸之,而所入不足。

今歲江南頗熟。

欲遣和糴,恐米價倍僧,請以至大鈔二千錠分之江浙、河南、江西、湖廣四省,於來歲諸色應支糧者,視時直予以鈔,可得百萬;不給則足以各省錢。」

從之。

丁未,擇衛士子弟充國子學生。

十二月,乙卯,帝親饗太廟,上太祖聖武皇帝謚、廟號及光獻皇后謚,又上睿宗景襄皇帝謚、廟號及莊聖皇后謚。

武昌婦人劉氏,詣御史台訴三寶努奪其所進亡宋玉璽一,金椅一,夜明珠三。

詔尚書省臣及御史中丞雜問。

乃三寶努謫武昌時與劉往來,及三寶努貴,劉托以追逃婢來京師,至三寶努家,見逃婢所竊物,以問,三寶努不答,劉忿,訴於台。

獄成,以劉氏為妄,杖之歸籍。

時三寶努已晉太保,而素行不孚於眾如此。

丙辰,並中書省左右司。

遣使往諸路分揀逋負,合征者征之,合免者免之。

辛酉,申禁漢人執弓矢、兵仗。

壬戌,一陽一曲縣地震,有聲如雷。

丁丑,詔:「封贈內外百官,三品以上者許請謚。

凡請謚者,許其傢俱本官平日勳勞、政績、德業、藝能,經由所在官司保勘,與本家所供相同,轉申吏部考覆呈都省,都省準擬,令太常禮儀院驗事跡定謚。

若勳戚大臣奉旨賜謚者,不在此例。」

商議遼一陽一行中書省事洪君祥卒。

君祥自少受知世祖,許為遠大之器。

從南伐,戰功較多,及退居,則絕口不言時事。

浦江鄭文嗣家,十世同一居,凡二百四十餘年,一錢尺帛,無敢私者。

文嗣卒,從弟大和繼主家事,益嚴而有恩,家庭中凜如官府,子弟稍有過,頒白者猶鞭之。

每遇歲時,大和坐堂上,群從子侄皆盛衣冠雁行立左序下,以次進拜跪,奉觴上壽畢,皆肅容拱手,自右趨出,足武相銜,無敢參差者。

見者嗟慕,謂有三代遺風。

有司以狀聞,詔表其門,復其役。

大和方正,不奉浮屠、老子教,冠婚喪葬,必稽硃熹《家禮》而行,執親喪,三年不御酒肉。

子孫從化,皆孝謹,雖嘗仕宦,不敢一毫有違家法。

諸婦惟事女工,不使預家政。

宗族、閭裡,皆懷之以恩。

家蓄兩馬,一出則一為之不食,人以為孝義所感。

初,李孟既逃去,有譖於帝者曰:「內難初定時,孟嘗勸皇太子自取。」

帝弗之信。

一日,太子侍夜宴,飲半,忽慼然改容,帝曰:「吾弟何不樂?」

太子從容起謝曰:「賴天地、祖宗神靈,神器有歸。

然成今日母子、兄弟之歡者,李道復之功為多。

適有所思,不自知其變於色耳。」

道復,孟之字也。

帝感其言,即命訪孟,得之許昌陘山,遣使召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