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 起閼逢敦牂正月,盡旃蒙協洽十二月,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

起閼逢敦牂正月,盡旃蒙協洽十二月,凡二年。

◎至正十四年

春,正月,甲子朔,汴梁城東汴水冰,皆成五色花草如繪畫,三日方解。

丁丑,帝謂托克托曰:「朕嘗作多爾濟克勒好事,迎白傘扒游皇城,實為天下生靈之故。

今命喇嘛選僧一百八人,仍作多爾濟克勒好事,凡所用物,官自給之,毋擾於民。」

二月,立鎮江水軍萬戶府,命江浙行省右丞佛嘉律領之。

詔河南、淮南兩省並立義兵萬戶府。

遣吏部侍郎貢師泰和糴於浙西。

時江浙兵起,京師食不足,故命師泰和糴,得糧百萬石。

建清河大壽元忠國寺,以江浙廢寺田歸之。

三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己巳,廷試進士六十二人,賜薛朝晤、牛繼志等及第、出身。

壬申,以皇太子行幸,和買駝馬。

丙子,穎州陷。

是月,中書定擬義兵立功者權任軍職,事平援以民職,從之。

詔和買馬於北邊以供軍用,凡有馬之家,十匹內和買二匹,每匹給鈔一十錠。

是春,大雨凡八十餘日,群龍一穴一地而出者無數。

夏,四月,癸巳,汾州介休縣地震,泉一湧。

是月,帝如上都。

造過街塔於盧溝橋。

五月,甲子,安豐、正一陽一賊圍廬州。

是月,詔修砌北巡所經色澤嶺、黑石頭、河西沿山道路,創建龍門等處石橋。

皇太子徙居宸德殿,命有司修葺之。

立南一陽一、鄧州等處一毛一葫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討賊自效。

因其鄉人自相一團一結,號一毛一葫蘆,故以名之。

募寧夏善射者及各處回回珠圖殷富者,赴京師從軍。

郭子興以鎮撫硃元璋為總管,率兵功全椒,克之。

六月,辛卯朔,張士誠寇揚州。

丙申,達實特穆爾以兵討士誠,敗績,諸軍皆潰。

詔江浙行省參政佛嘉律會達實特穆爾復進兵討之。

己酉,彭早住、趙君用陷盱眙縣;庚戌,陷泗州,官軍皆潰。

命刑部尚書阿嚕於海寧州等處募兵討泗州。

秋,七月,潞州襄垣縣大風拔木偃禾。

是月,汾州孝義縣地震。

八月,冀寧路榆次縣桃李華。

帝至自上都。

江西行省左丞相策琳沁巴勒以疾卒於官,追封齊王,謚忠獻。

時左丞和尼齊及平章政事道通以兵平富、瑞二州,分鎮其地,適歲大旱,公私匱乏,道通乃移咨江浙行省,借米數十萬石,鹽數十萬引,凡軍民約三日人糴官米一斗,入緡鈔二貫,又三日,買官鹽十斤,入緡鈔二貫,民皆便之,由是安堵如故,而賊亦不敢犯其境。

道通,高昌人也。

九月,庚申,以湖廣行省左丞呂思誠復為中書左丞。

思誠初左遷湖廣,貽書參議龔伯璲曰:「去年許可用為河南左丞,今年呂思誠為湖廣左丞,世事至此,足下得無動心乎?」

抵武昌城下,語諸將曰:「賊據城與諸君相持經久,必不知吾為此來,出其不意,可以入城。」

遂行,諸將不獲已隨其後,竟不煩轉斗而入。

思誠於是申號令,戒職事,修器械,葺城郭,明部伍,先謀自守,徐議出征。

苗軍暴橫,侵辱省憲,思誠正色叱之曰:「若等能殺呂左丞乎?」

自是無敢復至。

俄召還中書,去三日,城復陷。

辛酉,命太師、右丞相托克托總制諸王、諸省、各翼軍馬討張士誠,黜陟予奪一切庶政,悉聽便宜行一事,省、台、院部諸司,聽選辟屬從行,稟受節制。

西域、西蕃皆發兵來助,旌旗亙千里,金鼓震野,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

甲子,封高麗國王托克托布哈為沈王。

丁卯,立寧宗影堂。

是月,以穆清閣成,賜工匠皮衣各一領。

蓋海青鷹房閣,連延數百間,千門萬戶,取熬女實之,為大喜樂故也。

濠州兵陷六一合縣。

方國珍執元帥頁特密實、黃巖州達嚕噶齊宋巴延布哈、知州趙宜浩,以俟詔命。

以宣政院使哈瑪爾復為中書平章政事。

冬,十月,戊戌,詔達實巴都魯及台哈布哈等會軍討安豐。

甲辰,詔加號海神為「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托克托師次濟寧,遣官指闕里祀孔子,過鄒縣,祀孟子。

十一月,丙寅,敕:「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凡奏事先啟皇太子。」

丁卯,托克托領大兵至高郵;辛未,與張士誠戰於高郵城外,大敗之,遂遣兵西平六一合。

是役也,一切軍資、衣甲、器仗、谷粟、薪稿之屬鹹取具於江浙,平章政事慶圖規措有方,陸運川輸,千里相屬,朝廷賴之。

六一合遣使求救於滁州,郭子興與其帥有隙,怒不發兵。

硃元璋曰:「六一合破,滁不獨存,脣齒也,可以小憾而棄大事乎?」

子興悟,問諸將:「誰可往者?」

時官軍號百萬,諸將畏之,莫敢住,且以禱神不吉為辭,元璋曰:「事之可否,當斷於心,何禱也!」遂帥師趨六一合,與耿再成守瓦梁壘。

官軍攻之急,每日暮,壘垂陷,官軍去之,詰朝復完壘與戰。

尋以計紿之,乃斂兵入捨,備糗糧,遣婦女倚門戟手大罵,官軍錯愕不敢一逼一,遂列隊而出,徐引還滁州。

既而官軍復大集,元璋令再成佯走,誘之渡澗,伏發,城中鼓噪而出,官軍敗走。

元璋恐益兵來攻,謀款其師,乃具牛酒,斂所獲馬,遣父老送還,告其帥曰:「城主老病,不能行,謹遣犒軍。

城中皆良民,所以結聚者,備他盜耳。

將軍幸撫存之,惟軍需是供。

今高郵巨寇未滅,非併力不可,奈何分兵攻良民乎?」

其帥信之,謂其眾曰:「非良民,豈肯還馬!」即日解去,由是滁城得完。

子興無意遠略,但欲據滁自王。

元璋因說曰:「滁,山城也,舟楫不通,商賈不集,無形勝可據,不可居也。」

子興嘿然,元璋遂不復言。

是月,達實巴圖魯復苗軍所據鄭、均、許三州。

皇太子修佛事,釋京師死罪以下囚。

十二月,辛卯,絳州北方,有紅氣如火蔽天。

托克托之出師也,以汝中柏為治書侍御史,俾輔額森特穆爾。

中柏累言:「哈瑪爾必當屏斥,不然必為後患。」

額森特穆爾不從。

哈瑪爾知之,甚恐。

先是皇太子之立,哈瑪爾與托克托議授冊寶禮,托克托每言中宮有子,將置之何所,以故久不行。

至是哈瑪爾遂訴於皇后曰:「皇太子既立,而冊寶及郊廟之禮不行者,托克托兄弟之意也。」

皇后既頗信之。

哈瑪爾復與宣徽使旺嘉努之子僧格實哩、額森特穆爾之客明裡明古譖諸太子。

會額森特穆爾移疾家居,於是監察御史袁賽音布哈等承望哈瑪爾風指,劾奏:「托克托出師三月,略無寸功,傾國家之財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自隨。

其弟額森特穆爾,庸材鄙器,玷污清台,綱紀之政不修,貪一婬一之心益著。」

章三上,始允,詔收御史台印,令額森特穆爾出都門聽旨,而以旺嘉努為御史大夫。

丁酉,詔削托克托官爵,安置淮南路,額森特穆爾安置寧夏路,以台哈布哈為河南行省左丞相,伊闊察爾加太尉,舒蘇知樞密院事,一同總兵,總領諸處征進軍馬。

當是時,丞相督軍,將士郊命,高郵城旦夕且破,而忽聞有詔解軍,軍中皆大哭。

辛亥,詔至,參議龔伯璲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且丞相出師時嘗被密旨,今奉此,一意進討可也,詔書且勿開,開則大事去矣。」

托克托曰:「天子詔我而我不從,是與天子抗也,君臣之義何在!」既聽詔,托克托頓首謝曰:「臣至愚,荷天子一寵一靈,委以軍國重事,早夜戰兢,懼弗能勝,一旦釋此重負,上恩所及者深矣。」

先是大臣子弟領軍從行者,哈瑪爾歷告其家,一陰一遣人先來軍中白其長曰:「詔書且至,不即散者,當族誅。」

以故宣詔畢,即時解散,其無所附者,多從紅軍,如鐵甲一軍入襄一陽一,號鐵甲吳者是也。

是日,托克托出兵甲及名馬三千,分賜諸將,俾各帥所部以聽伊闊察爾、舒蘇節制。

客省氨使哈喇台曰:「丞相此行,我等必死他人之手,今日寧死丞相前!」拔劍刎頸而死。

托克托居淮安一月,復有旨移置伊集納路,即漢民延塞也,西南距甘州一千五百里。

有上變告龔伯璲勸托克托勒兵北向者,下其事逮問,詞連中書左丞烏古孫良楨,簿對無驗。

伯璲伏誅,良楨仍還為左丞。

初,威順王庫春布哈,以賊據湖廣,奪王印,是月,討賊累立功,詔還其印,仍鎮湖廣。

是月,紹興路地震。

達實巴都魯復河一陰一、鞏縣。

猺賊自耒一陽一寇衡州,萬戶許托因死之。

是歲,詔諭:「民間私租太重,以十分為率減二分,永為定例。」

京師大饑,加以疫癘,民有父子相食者。

帝於內苑造龍船,命內官供奉少監塔斯布哈董其事。

帝自製船樣,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後吾殿樓子,龍身並殿宇用五彩金妝,前有兩爪。

上用水手二十四人,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於船兩旁下各執篙一。

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內,往來遊戲,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又自製宮漏,約高六七尺,廣半之,造木為櫃,一陰一藏諸壺其中,運水上下。

櫃上設西方三聖殿,櫃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輒浮水而上。

左右立二金甲神,一懸鐘,一懸鉦,夜則神人自能按更而擊,無分毫差。

當鍾鉦之鳴,獅鳳在側者皆翔舞。

櫃之西東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宮前,遇子午時,飛仙自能耦進,度仙橋,達三聖殿,已而復退立如前。

其一精一巧絕出,人謂前代所未有。

時帝怠於政事,荒一婬一遊宴,以宮女三聖努、妙樂努、文殊努等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首垂發數辮,戴象牙佛冠,身被纓絡大紅銷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各執加巴喇般之器,內一人執鈴杵奏樂。

又宮女一十一人,練椎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

所奏樂用龍頭管、小蹦、箏、篪、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

以宦者察罕岱布哈管領,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

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餘不得預。

武昌自十二年為沔寇所殘毀,民死於兵疫者十六七,而大江上下,皆劇盜阻絕,米直翔湧,民心皇皇。

總管成遵,言於省臣,假軍儲鈔萬錠,募勇敢之士,具戈船,截兵境,且戰且行,糴粟於太平、中興,民賴以全活者眾。

會省臣出師,遵攝省事,於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遠斥候,塞城門,籍民為兵,得五千餘人,設萬夫長四,配守四門,所以為防禦之備甚至,號令嚴肅,賞罰明當,賊船往來江中,終不敢近岸,城賴以安。

大臣有薦禮部郎中吳當世居江西,習知其民俗,且其才可任政事者,詔特授江西廉訪使,偕江西行省參政和尼齊、兵部尚書黃昭招捕江西諸賊,便宜行一事。

當以朝廷兵力不給,既受命,至江南,即召募民兵,由浙入閩,至江西建昌界,招安新城孫塔,擒殄李三。

道路既通,乃進攻南豐,渠凶鄭天瑞遁,鄭原自刎死。

當,澄之孫也。

樞密院判官董摶霄,從丞相托克托征高郵,分戍鹽城、興化,賊巢在大縱、德勝兩湖間,凡十有二,悉剿平之;即其地築芙蓉寨,賊入,輒迷故道,盡殺之,自是不敢復犯。

賊恃習水,渡淮,北據安東州。

摶霄招善水戰者五百人,與賊戰安東之大湖,大敗之,遂復安東。

先是樞密院都事徐人石普,以將略稱,從院官守淮安,詣丞相托克托面陳取斑郵之策,且曰:「高郵負重湖之險,地皆沮洳,騎兵卒莫能前。

幸與普步兵三萬,保為取之。」

托克托遂命權山東義兵萬戶府事,招民義萬戶以行,汝中柏一陰一阻之,減其軍半。

初命普便宜行一事,及行,又使聽淮南行省節制。

普次范水寨,夜漏三刻,下令銜枚趨寶應,其營中更鼓如平時,抵縣,即登城樹幟,賊大驚潰,因撫安其民,水陸進兵,乘勝拔十餘寨。

將抵高郵城,分兵三隊,一趣城東,備水戰;一為奇樂,虞後;一自將攻北門。

遇賊,與戰,賊不能支,遁入城。

普先士卒躡之,縱火燒關,賊懼,謀棄城走。

而援軍望之,按甲不進,且忌普成功。

總兵者遣蒙古軍千騎突出普軍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賊以死捍,蒙古軍恇怯,即馳回,遂為賊所蹂踐,率墜水中。

普勒餘兵血戰良久,仗劍大呼曰:「大丈夫當死國,有不進前者斬!」奮戟入賊陣中,從者僅三十人。

至日西,援絕,被一槍一墜馬,復步戰數合,賊益至,左脅為賊一槍一所中,猶手握其一槍一以斫賊。

賊眾攢一槍一刺普,普與從者皆力戰而死。

硃文正,元璋伯兄之子也,先同其母避亂,與季父相夫,至是聞駐兵滁一陽一,遂來歸。

姊子李文忠,以母卒隨其父走亂軍中,幾不能存,至是亦來歸。

文忠年十二,牽舅衣而戲。

元璋曰:「外甥見舅如見母也。」

命與沐英同姓硃。

英,定遠人也,父母俱亡,元璋見而憐之,收以為養子。

◎至正十五年

春,正月,辛未,大鄂爾多儒學教授鄭咺建言:「蒙古乃國家本族,宜教之以禮。

而猶循本俗,不行三年之喪,又收繼庶母、叔嬸、兄嫂,恐貽笑後世,必宜改革,繩以禮法。」

不報。

丁丑,徐壽輝將倪文俊按陷沔一陽一。

威順王庫春布哈,令其子報恩努、接待努、佛嘉努同湖南元帥何思南,以大船四十餘,水陸並進,至沔一陽一,攻倪文俊,且載妃妾以行。

兵至漢川雞鳴汊,水淺,船閣不能行,文俊以火筏盡燒其船,接待努、佛嘉努皆遇害,報恩努自一殺,妃妾皆陷,庫春布哈走陝西。

時河南賊數渡河,焚掠州縣,中書參議成遵言於丞相曰:「今天下州縣,喪亂過半,而河北稍安者,以天塹黃可為之障,賊兵卒不能飛渡;所以剝膚椎髓以供軍儲,而民無深怨者,視河南之民猶得保其室家也。

今賊北渡河,官軍不御,是大河之險亦不能守,河北之民復何所恃乎?河北民心一搖,國勢將若之何?」

語未畢,哽咽不能言,宰執以下皆為之揮涕,乃入奏。

帝即遣使罪守河將帥,而防禦稍嚴,仍遣兵分守陝西、山東諸路。

滁帥乏糧,諸將謀所向,硃元章曰:「困守孤城誠非計。

今欲謀所向,惟和一陽一可圖,然其城小而堅,可以計取,難以力勝也。」

郭子興曰:「如何?」

元璋曰:「向攻民寨時,得民兵號衣二,其文曰『廬州路義兵』。

今擬置三千,選勇敢士,椎髻、左任,衣青衣,佯為北軍,以四橐駝載賞物驅而行,聲言廬州兵送使者入和一陽一賞賚將士,和一陽一必納之。

因以絳衣兵萬人繼其後,約相距十餘里,候青衣兵薄城,舉火為應,絳衣兵即鼓行而前,破之必矣。」

子興從其計,使張天祐將青衣兵,趙繼祖為使者前行,耿再成率絳衣兵繼其後。

天祐至陡一陽一關,和一陽一父老以牛酒出迎。

會日午,天祐兵從它道就食誤約,再成過期不見舉火,意天祐必已進據,率眾直抵城下,平章額森特穆爾急閉門,以飛橋縋兵出戰。

再成不利,中矢走,官軍追至千秋壩。

日暮,收兵還,天祐等始至,適與官軍遇,急擊之。

追至小西門,城上急一抽一橋,湯和以刀斷其索,天祐等奪橋而登,將士從之,遂據和一陽一,額森特穆爾夜遁。

再成敗歸,謂天祐陷沒,俄又報官軍入滁,遣使來招降,子興益恐,召元璋與謀。

元璋乃呼使者入,叱令膝行見子興,眾皆欲殺之,元璋曰:「殺之,是速其來也。

不如恐以大言,縱使去,彼必憚我,不敢進。」

子興從之,急屬元璋率兵往,仍規取和一陽一,至則天祐已據城矣,乃入,撫定其民。

子興於是命元璋總和一陽一兵。

時諸將多子興部曲,未肯屈服,獨湯和奉命唯謹,李善長委曲調護之。

諸將多殺掠,城中夫婦不相保,元璋惻然,召諸將謂曰:「諸君自滁來,多掠人一妻女。

軍中無紀律,何以安眾!凡所得婦女,悉還之!」於是各相攜而去,民大悅。

閏月,壬寅,以各衛軍屯田京畿,人給鈔五錠,以是日入役,日支鈔二兩五錢,仍給牛種、農器,命司農司令本管萬戶督其勤惰。

二月,乙未,劉福通等自碭山夾河迎韓林兒至,立為皇帝,又號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宋,建元龍鳳。

以其母楊氏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劉六知樞密院事。

撤鹿邑縣太清宮材建宮闕。

遵道等各遣子入侍。

遵道本國子生,嘗上書於知樞密院事滿濟勒噶台,請開武舉以收天下智謀勇力之士,滿濟勒噶台以遵道補本院掾史。

遵道知不能行其策,乃棄去,適穎州,為紅軍舉首,至是遂相小明王。

戊辰,命太傅、御史大夫旺嘉努為中書右丞相,中書平章政事定珠為左丞相。

壬申,立淮東等處宣慰使都元帥府於天長縣,統濠、泗義兵萬戶府並洪澤等處義兵,聽富民願出丁壯義兵五千人者為萬戶,五百名者千戶,一百名者百戶,仍降宣敕牌面。

是月,命刑部尚書董銓等與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和尼齊專任征討之務,便宜從事;遣使先降曲赦,諭以禍福,如能出降,釋其本罪,執迷不悛,剋日進討。

三月,癸巳,徐壽輝兵破襄一陽一。

甲午,命旺嘉努攝太尉,持節授皇太子玉冊,錫以冕服九旒,祗謁太廟。

托克托既命移伊集納路,台臣猶以謫輕,疏列其兄弟之罪;辛丑,詔流托克托於雲南大理宣慰司鎮西路,流額森特穆爾於四川碉門,托克托長子哈喇章肅州安置,次子三寶努蘭州安置,家產簿錄入官。

是春,蘇州雨血。

官軍十萬攻和州,硃元璋以萬人距守,間出奇兵擊之,官軍數敗,多死者,乃解去,城中復乏糧。

時太子圖沁及樞密副使弁珠瑪、民兵元帥陳埜先,各遣兵分屯新塘、高望、青山、雞籠山,道梗不通,元璋率兵擊走之。

濠州舊帥孫德崖亦乏糧,率所部就食和州。

郭子興故與德崖有隙,聞之怒,自滁州來和。

德崖聞子興至,即欲他往,其軍先發,德崖後。

元璋送其軍出城,行二十里,忽城中走報,滁軍與德崖鬥,德崖為子興所執。

元璋大驚,亟呼耿炳文、吳楨,策騎欲還。

德崖軍先發在道者忿恨,擁元璋行數里,遇德崖弟,欲加害,有張某者力止之。

子興聞元璋被執,如失左右手,亟遣徐達往代,張復諭其眾歸元璋。

於是子興亦釋德崖去,即而達亦脫歸。

子興勇悍善戰,而一性一悻直,不能容物,以德崖故,飲恨而終。

子興既卒,眾推其長子天敘為元帥,而德崖以宿將欲代統其軍,天敘恐不能制,乃以書邀硃元璋為己助。

夏,四月,壬戌,中書省臣言:「江南因盜賊阻隔,所在闕官,宜遣人與各省及行台官以廣東、廣西、海北、海南三品以下通行遷調,五品以下先行照會之任,江浙行省三年一次遷調,福建等處闕官亦依前例。」

從之。

癸酉,以中書左丞相定珠為右丞相,平章政事哈瑪爾為左丞相,太子詹事僧格實哩為平章政事,舒蘇為御史大夫。

於是國家大一柄一,盡遍於哈瑪爾兄弟矣。

懷遠人常遇春,剛毅多智勇,膂力絕人,年二十三,為群盜劉聚所得,遇春察其多抄掠,無遠圖,聞和州恩威日著,兵行有律,獨率十餘人歸附,請為先鋒。

元璋曰:「爾饑,故來歸耳。

且有故主在,吾安得奪之!」遇春頓首泣曰:「劉聚盜耳,無能為也。

倘得效力賢者,雖死猶生。」

元璋曰:「能相從渡江乎?取太平後屬我,未晚也。」

是月,帝如上都。

詔翰林待制烏訥爾、集賢待制孫摠招安高郵張士誠,仍繼宣命、印信、牌面,與鎮南王博囉布哈及淮南行省廉訪司等官商議給付之。

御史台劾奏中書左丞呂思誠,罷之。

寧國敬亭、麻姑、華一陽一諸山崩。

五月,壬辰,復襄一陽一路。

詔削台哈布哈官爵。

台哈布哈以軍乏糧之故,遂驕蹇不遵朝廷命令,軍士往往剽掠為民患。

監察御史額特呼圖等劾其慢功虐民,乃削其官爵,仍俾率領和碩袞從征,命四川行省平章達實巴圖爾總領其軍。

庚戌,倪文俊自沔一陽一復破中興路,元帥多爾濟巴勒死之。

亳州遣人招和一陽一諸將,諸將惟張天祐往,尋自亳歸,繼杜遵道檄,授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右副元帥,硃元璋左副元帥。

元璋初欲不受,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邪!」已而諸將議藉為聲援,遂從之,紀年稱龍鳳,然事皆不稟其節制。

時和州西南民寨,次第剷平,而城中乏糧,元璋與諸將謀渡江,無舟楫。

有趙普勝、俞通海者,擁眾萬餘,船萬艘,據巢湖,結水寨,與廬州左君弼有隙,懼為所襲,是月,遣俞通海間道來附,乞發兵為導。

元璋謂徐達等曰:「方謀渡江,而巢湖水軍來附,吾事濟矣!」遂親往,與普勝等會,就觀水道,以舟出和一陽一。

而桐城閘、馬腸河等隘口,皆為中丞曼濟哈雅水寨所扼,惟一小佰可達,然淺涸不可通大艦。

已而大雨兼旬,川谷流一溢,素非行舟處,皆水深丈餘,元璋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漲發巢湖,舟魚貫而進,至黃墩,趙普勝以所部叛去,餘舟悉至和一陽一,乃降。

舟之未至,遣人誘曼濟哈雅軍來互市,遂執之,得十九人,皆善一操一舟者,令其教諸軍習水戰,命廖永安、張得勝、俞通海等將之,攻曼濟哈雅峪溪口。

敵舟高大,不利進退,永安等一操一舟如飛,左右奮擊,大敗其眾。

遂與諸將定渡江之計,諸將鹹欲直趨金陵,元璋曰:「取金陵必自採石始。

採石南北喉襟,得採石,然後金陵可圖也。」

六月,丁卯,監察御史哈琳圖劾奏托克托之師、集賢大學士吳直方及其參軍赫漢、長史和勒齊等,並宜追奪,從之。

監察御史懷格等辨明中書左丞呂思誠,給還元追所授宣命玉帶。

丁丑,保德州地震。

庚辰,征徽州處士鄭玉為翰林待制,賜以御酒、名幣。

玉辭疾不起,而為表以進曰:「名爵者,祖宗之所以遺陛下,使與天下賢者共之,陛下不得私與人。

待制之職,臣非其才,不敢受;酒與幣天下所以奉陛下,陛下得以私與人,臣不敢辭也。」

是月,硃元璋帥諸將渡江,與廖永安舉帆前行。

永安請所向,元璋曰:「採石大鎮,其備必固,牛渚磯前臨大江,彼難為備御,今往攻之,其勢必克。」

乃引帆向牛渚,風力稍勁,頃刻及岸。

守者陳於磯上,舟距岸三丈許,未能猝登。

常遇春飛舸至,元璋麾之,應聲挺戈躍而上,守者披一靡一,諸軍從之,遂拔採石,沿江諸壘,望風迎附。

諸將以和一陽一匱乏,各欲取資而歸,元璋謂徐達曰:「如此,則再舉必難,江東非我有,大事去矣。」

因令悉斬纜,推置急流中,舟皆順流東下。

諸將大驚問故,元璋曰:「成大事不規小利,此去太平甚近,捨此不取,將奚為!」諸將乃聽命,自官渡向太平,直趨城下,縱兵急攻,遂拔之,平章鄂勒哲布哈與僉事張旭等棄城走,執其萬戶納克楚。

太平路總管靳義,出東門赴水死,元璋曰:「義士也!」具棺葬之。

耆儒李習、陶安等,率父老出城迎謁,安見元璋狀貌,謂習等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我輩今有主矣!」師之發採石也,先令李善長為《戒戢軍士榜》,比入城,即張之。

士卒欲剽掠者,見榜愕然不敢動,有一卒違令,即斬以徇,城中肅然。

富民陳迪獻金帛,即以分給諸將士。

召安、習,與語時事,安因獻言曰:「四海鼎沸,豪傑並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之心。

明公率眾渡江,神武不殺,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呆伐,天下不足定也。」

元璋曰:「吾欲取金陵,如何?」

安曰:「金陵,帝王之都,龍蟠虎踞,限以長江之險,若據其形勢,出兵以臨四方,則何向不克,此天所以資明公也。」

元璋大悅,禮安甚厚,由是一切機密,輒與議焉。

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知府事,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汪廣洋為帥府令史。

時三帥雖共府署事,而運籌決策,皆出自元璋,將士樂戰,軍民傾向,權歸於一矣。

時中丞曼濟哈雅等以巨舟截採石江,閉姑孰口,絕和州軍歸路。

方山寨民兵元帥陳埜先,以眾數萬攻太平鎮,甚銳,硃元璋命徐達、鄧愈、湯和引兵出姑孰來迎戰,而設伏襄城橋以待之,埜先敗走,遇伏,腹背受敵,遂擒埜先。

是夏,大雨,江漲,安慶屯田禾半沒,城下水湧,有物吼聲如雷。

簽淮西都元由府余闕,祀以少牢,水輒縮,秋稼登,得糧三萬斛。

闕度軍有餘力,乃浚隍增埤,外環以大防,深塹三重,南引江水注之,環植木為柵,城上四面起飛樓,表裡完固。

秋,七月,壬辰,右副元帥張天祐,率諸軍及陳埜先部曲攻集慶路,弗克而還。

壬寅,倪文俊按陷武昌、漢一陽一。

遣親王實勒們、四川左丞實勒布等各率兵守禦山東、湖廣、四川諸路,及招諭濠、泗諸起兵者。

中書右丞許有壬言:「朝廷務行姑息之政,賞重罰輕,故將士貪掠子女玉帛而無鬥志,遂倡為招諭之策耳。」

不聽。

陳埜先之被擒也,硃元璋釋不殺。

埜先問:「生我何為?」

元璋曰:「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勝則人附,敗則附人。

爾既以豪傑自負,豈不知生爾之故?」

埜先曰:「然則欲我軍降乎?此易爾!」乃為書招其軍,明日皆降。

曼濟哈雅、勒呼木等見埜先敗,不敢復進攻,率其眾還屯峪溪口。

八月,庚申,命南一陽一等處義兵萬戶府召募一毛一葫蘆義兵萬人,進攻南一陽一。

戊辰,以中書平章政事達實特穆爾為江浙行省左丞相。

時江、淮驛一騷一,南北阻隔,詔許達實特穆爾便宜行一事。

達實特穆爾任用非人,肆通賄賂,賣官鬻爵,惟視貨之輕重為高下,由是謗議紛然;而所部郡邑往往淪陷,亦恬不為意。

雲南死可伐等降,令其子莽三以方物來貢,乃立平緬宣撫司。

四川向思勝降,以安定州改立安定軍民安一撫司。

是月,帝至自上都。

詔淮南行省左丞相泰費音統淮南諸軍討所陷郡邑,仍命湖廣平章勒呼穆以所部苗軍聽其節制。

泰費音駐濟寧已久,糧餉苦不給,乃命有司給諸軍牛具以種麥,自濟寧達於海州,民不擾而兵賴以濟。

又議立土兵元帥府,輪番耕戰。

和州鎮撫徐達軍自太平進克溧水,將攻集慶路。

初,陳埜先之為書也,一陽一為招辭,意實激之,不意其眾遂降,自悔失計。

及聞欲攻集慶,私謂部曲曰:「汝等攻集慶,毋力戰,俟我得脫還,當與官軍合。」

硃元璋聞其謀,召語之曰:「人各有心,從元從我,不相強也。」

縱之還。

諸軍克溧一陽一,埜先乃收餘眾屯於板橋,一陰一與行台御史大夫福壽合,為書以報太平,言:「集慶城三面阻水,不利步戰,晉王渾、王浚、隋賀若弼、韓擒虎、楊素,皆以戰艦取勝。

今環城三面,元帥與苗軍建寨其中,連絡三十餘里,陸攻則慮其斷後。

莫若南據溧一陽一,東搗鎮江,扼險阻,絕糧道,示以持久,可不攻而下也。」

元璋知其計,以書復之曰:「歷代之克江南者,皆以長江天塹,限隔南北,故須會集舟師,方克成功。

今吾渡其上游,彼之咽喉,我已扼之,捨舟而進,足以克捷,自與晉、隋形同勢異。

足下奈何捨全勝之策而為此迂迴之計耶?」

乃遣裨將習伯容攻蕪湖縣,克之,置永昌翼,以伯容為萬戶。

托克托行至大理,騰沖知府高惠見托克托,欲以其女事之,許築室一程外以居,雖有加害者,可以無虞。

托克托曰:「吾,罪人也,安敢念及此!」巽辭以絕之。

是月,朝廷遣官移置阿輕乞之地。

高惠以托克托前不受其女,首發鐵甲軍圍之。

九月,郭天敘、張天祐督兵自官塘經同山,進攻集慶之東門,陳埜先自板橋直抵集慶,攻南門,自寅至午,城中堅守。

埜先邀郭天敘飲,殺之,擒張天祐,獻於福壽,亦殺之。

二帥俱沒,諸將遂奉硃元璋為都元帥。

陳埜先追襲至葛仙鄉,鄉民兵百戶盧德茂謀殺之,遣壯士五十衣青衣出迎。

埜先不虞其圖己,與十餘騎先行,青衣兵自後攢槊刺殺之。

埜先即死,其子兆走,復集兵屯方山,曼濟哈雅擁舟師結寨採石為掎角,規復太平。

先是河南行省平章達實巴圖爾以兵進次長葛,與劉福通野戰,為其所敗,將士奔貴。

是月,至中牟,收散卒,一團一結屯種,賊復來劫營,掠其輜重,遂與博羅特穆爾相失。

會劉哈喇布哈來援,大破賊兵,獲博囉特穆爾,歸之,復駐汴梁東南青堽。

冬,十月,丁巳,立淮南江北等處行樞密院於揚州。

甲子,帝謂右丞相定珠等曰:「敬天地,尊祖宗,重事也,近年以來,闕於舉行。

朕將親祀郊廟,務盡誠敬,不必繁文,卿等其議典禮,從其簡者行之。」

庚午,以衍聖公孔克堅同知太常禮儀院事,以其子希學襲封衍聖公。

癸酉,哈瑪爾奏言:「郊祀之禮,以太祖配。

皇帝出宮,至郊祀所,便服乘馬,不設內外儀仗,教坊隊子,齋戒七日,內散齋四日於別殿,致齋三日,二日於大明殿西幄殿,一日在南郊祀所。」

丙子,以郊祀,命皇太子祭告太廟。

己卯,立黃河水軍萬戶府於小清口。

十一月,壬辰,親祀上帝於南郊,以皇太子為亞獻,攝大尉、右丞相定珠為終獻。

甲午,台哈布哈為湖廣行省左丞相,總兵招捕沔一陽一等處,荊襄諸軍悉聽節制,仍給以功賞宣敕、金銀牌面。

戊戌,介休縣桃、杏花。

戊申,中書右丞相定珠,以病辭職,命以太保就第治病。

庚戌,賊陷饒州路。

是月,達實巴圖爾攻夾河賊,大破之。

賊陷懷慶,會右丞布哈討之。

十二月,壬子朔,硃元璋釋萬戶納克楚北歸。

納克楚者,穆呼哩裔孫也,初獲時,待之甚厚,而納克楚居常鬱鬱不樂。

至是元璋召語之曰:「為人臣者,各為其主,況爾有父母妻子乎!」遂縱之歸。

己巳,以諸軍供餉浩繁,命戶部印造明年鈔本六百萬錠給之。

乙亥,以天下兵起,下詔罪己,大赦天下。

是月,達實巴圖爾調兵進討,大敗劉福通等於太康,遂圍亳州。

小明王出居安豐。

立興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於興元路。

己未,哈瑪爾矯詔遣使賜托克托鴆,遂卒。

年四十二。

訃聞,中書遣尚捨卿七十六至阿輕乞之地,易棺衣以斂。

托克托儀狀雄偉,頎然出於千百人中,而器弘識遠,輕貨財,遠聲色,好賢禮士,皆出於天一性一。

至於事君之際,始終不失臣節。

惟以惑群小,急復私仇,君子病焉。

是歲,荊州大水。

薊州雨血。

湖廣雨黑雪。

陝西有一山,西飛十五里,山之舊基,積為深潭。

紅巾賊勢滋蔓,由汴以南陷鄧、許、蒿、洛。

汝寧府達嚕噶齊察罕特穆爾兵日益盛,轉戰而北,遂戍虎牢以遏賊鋒。

賊乃北渡盟津,焚掠至懷州,河北震動。

察罕特穆爾進戰,大敗之,餘一黨一柵河州,殲之無遺類,河北遂定。

朝廷奇其功,除中書刑部侍郎。

苗軍以滎一陽一叛,察罕特穆爾夜襲之,虜其眾幾盡,乃結營屯中牟。

已而淮右賊眾三十萬,掠汴以西,來搗中牟營,察罕特穆爾結陣待之,以死生利害諭士卒。

士卒賈勇決死戰,無不一當百。

會大風揚沙,自率猛士鼓噪從中起,奮擊賊中堅,賊遂披一靡一不能支,棄旗鼓遁走,追殺十餘里,斬首無算,軍聲益大振。

盜起常之無錫,江浙行省議以重兵殲之,平章政事慶圖曰:「赤子無知,迫於有司,故弄兵耳。

苟諭以禍福,彼無不降之理。」

盜聞之,果投戈解甲,請為良民。

先是倪文俊質威順王之子而遣人請降,求為湖廣平章,朝臣欲許者半。

參議中書省事成遵曰:「平章之職,亞宰相也。

承平之時,雖德望漢人,抑而不與,今叛逆之賊,挾勢要求,輕以與之,如綱紀何?」

或曰:「王子,世皇嫡孫也,不許,是棄之與賊,非親一親之道也。」

遵曰:「項羽執太公,欲烹之以挾高祖,高祖乃以分羹答之。

奈何今以王子之故廢天下大計乎?」

眾皆韙其論。

除治書侍御史,俄復入中書為參政,離省僅六日。

丞相每決大議,則曰:「姑少緩之。」

眾莫曉其意,及遵復入,喜曰:「大政事今可決矣!」

召陝西行省平章綽斯戩知樞密院事,俄復拜中書平章政事。

初,綽斯戩奉命討賊淮南,身先士卒,而中流矢不為動,及是復為執政。

一日入侍,帝見其面有箭瘢,深歎閔之,遂有是命。

杜遵道相小明王,得一寵一專權,劉福通疾之,令甲士撾殺遵道。

福通遂為丞相,後稱太保。

小明王徒擁虛名,事皆決於福通。

福通每陷一城,以人為糧食,既盡,復陷一處,故其所過,赤地千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