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 起柔兆掩茂二月,盡上章攝提格十二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

續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

起柔兆掩茂二月,盡上章攝提格十二月,凡五年。

◎至正六年

春,二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辛未,興國雨雹,大者如馬尾首。

是月,山東地震,七日乃止。

司天監奏:「天狗星墜地,血食人間五千日,始於楚,遍及齊、趙,終於吳,其光不及兩廣。」

後天下之亂。

皆如所言。

三月,辛未,盜扼李開務之閘河,劫商旅船,兩淮運使宋文瓚言:「世皇開會通河千有餘里,歲運米至京者五百萬石。

今騎賊不過四十人,劫船三百艘而莫能捕,恐運道阻塞,請選能臣率壯勇千騎捕之。」

不聽。

戊申,京畿盜起,范一陽一縣請增設縣尉。

山東盜起,詔中書參知政事索諾木巴勒至東平鎮遏。

是月,高苑縣地震,壞民居。

夏,四月,壬子,遼一陽一為捕海東青煩擾,沃濟野人及碩達勒達皆叛;萬戶邁珠等討之,遇害,詔恤其家。

癸丑,頒《至正條格》於天下。

甲寅,以中書參知政事呂思誠為左丞。

乙卯,享於太廟。

丁卯,帝如上都,中書平章政事特穆爾達實留守。

舊法,細民糴於官倉,出印券月給之者,其直三百文,謂之「紅帖米」,賊籌而給之,盡三月止者,其直五百文,謂之「散籌米」;貪民買其籌帖以為利。

特穆爾達實請別發米二十萬石,遣官坐市肆,使人持五十文即得米一斗,一奸一弊遂絕。

以中書左丞呂思誠知經筵事。

命左右二司、六部吏屬於午後講習經史。

五月,壬午,廣西象州盜起。

江西田賦提舉司擾民,罷之。

丁亥,盜竊太廟神主。

遣和爾呼達討沃濟野人。

辛卯,絳州雨雹,大者二尺餘。

丁酉,以黃河決,立河南、山東都水監。

六月,己酉,汀州連城縣民羅天麟、陳積萬叛,陷長汀縣;福建元帥府經歷真寶、萬戶廉和尚等討之。

丁巳,詔以雲南賊死可伐盜據一方,侵奪路甸,命伊圖琿為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討之;旋降詔招諭。

是月,羅浮山崩,水湧,溺死百餘人。

秋,七月,己卯,享於太廟。

癸巳,詔選集賽官為路、府、縣達嚕噶齊。

丙申,以參知政事多爾濟巴勒為中書左丞。

時有善音樂得幸者,帝命為崇文監丞,多爾濟巴勒他擬一人以進,帝怒曰:「選法盡由中書邪?」

多爾濟巴勒頓首曰:「用幸臣居清選,恐後世以此議陛下。

今選他人,臣實有罪,省臣無與焉。」

帝悅,擢為右丞。

甲辰,京畿奉使宣撫鼎鼎奏御史薩巴爾等罪,杖黜之。

時諸道奉使,皆與台憲互相掩蔽,惟鼎鼎與湖廣道巴實糾舉無避。

是月,鄜州雨白一毛一如馬鬃。

八月,丙午,命江浙行省右丞呼圖克布哈、江西行省右丞圖嚕統軍合討羅天麟。

是月,帝至自上都。

益都臨淄縣雨雹,大如杯盂,野無青草,赤地如赭。

九月,乙酉,克復長汀。

戊子,邵武地震,有聲如鼓,至夜復鳴。

冬,十月,思靖猺寇武岡;詔湖廣省臣及湖南宣慰元帥鄂勒哲特穆爾討之,俘斬數百級,猺賊敗走。

閏月,乙亥,詔赦天下,免差稅三分,水旱之地全免。

靖州猺賊吳天保陷黔一陽一。

癸未,汀州賊徒羅德用殺用天麟、陳積萬,以首級送官,餘一黨一悉平。

十二月,丁丑,省臣改擬明宗母壽章皇后徽號曰:「莊獻嗣聖皇后。」

辛卯,有司以賞賚氾濫,奏請恩賜必先經省、台,院定擬。

壬寅,山東、河南盜起,遣左右阿蘇衛指揮布爾國等討之。

是歲,尚書李冋以河災,請躬祀郊廟,近正人,遠邪佞,是崇一陽一抑一陰一,不報。

以侍御史蓋苗為中書參知政事。

時大臣以兩京弛道狹隘,請毀民田廬廣之,已遣使督有司治之矣,苗議曰:「馳道創自至元初,何今日獨為隘為?」

力辨,乃罷。

時議以宿衛士悉出為郡長官,俾以養貧,苗議曰:「郡長所以牧民,豈養貧之地哉!丙有不能自存,賜之錢可也。

若任郡寄,必擇賢才而後可。」

議遂寢。

又欲以鈔萬貫與角牴者,苗曰:「諸處告饑,不蒙賑恤;力戲何功,獲此重賞乎!」又簽四川廉訪司事家人違例收職田,奉使宣撫直坐其主,宰相命奉使即行遣,苗請付司詳議,勿使憲司以為口實。

於是宰相顧謂僚佐曰:「所以引蓋君至樞機者,欲其相助也,乃每事相抗,何耶?今後有公務,毋白參政。」

苗歎曰:「猥以非才,待罪執政,中書之事,皆當與聞。

今宰相言若此,不去何俟!」將引去,適詔拜江南行台御史中丞,宰相怒苗終不解,比至,即除甘肅行省左丞。

時苗已致仕歸田里,宰相復奏,旨趣赴任,苗舁疾就道。

至鎮,即上言:「西土諸王,為國籓屏,賜賚雖有常制,而有司牽於文法,遂使恩澤不以時及,有匱乏之憂,大非隆親厚本之意。」

又言:「甘肅每歲中糧一奸一弊百端,請以糧鈔兼給,則軍民兼利矣。」

從之。

遷陝西行台中丞,到官數日,即上疏乞骸骨,歸,逾年而卒。

追封魏國公,謚文獻。

苗學術淳正,一性一孝友,喜施與,置義田以贍宗族。

平居恂恂謙謹,及至遇事,張目敢言,雖經挫折,無少回撓,有古遺直之風焉。

◎至正七年

春,正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大寒而風,朝官僕者數人。

壬子,以中書左丞相博爾濟布哈為右丞相。

先是,博爾濟布哈與右丞相阿嚕圖謀擠害托克托,阿嚕圖曰:「我等豈能久居相位,當亦有退休之日,人將謂我何!」博爾濟布哈屢以為言,終不從。

博爾濟布哈遂諷御史劾奏阿嚕圖不宜居相位。

阿嚕圖即避出城。

其姻一黨一皆為之不平,請曰:「丞相所行皆善,而御史言者無理,丞相何不見上自陳?上必辨焉。」

阿嚕圖曰:「我,開國四傑博爾濟之世裔,豈丞相為難得邪?但命我,不敢辭。

今御史劾我,我宜即去。

御史乃世祖所設,我若與御史抗,即與世祖抗矣。

爾等無復言。」

阿嚕圖遂罷去。

博爾濟布哈尋亦辭職而罷。

二月,己卯,山東地震,壞城郭,棣州有聲如雷。

河南、山東盜蔓延濟寧、滕、邳、徐州等處。

丙戌,以宦者拜特穆爾為司徒。

是月,猺賊吳天保寇沅州。

三月,甲辰,中書省臣言:「世祖之朝,省、台、院奏事,給事中專掌之,以授國史纂修。

近年廢弛,恐萬世之後,一代成功無從稽考,請復舊制。」

從之。

乙巳,遣使銓選雲南官員。

庚戌,試國子監,會食弟子員,選補路府及各衛學正。

戊午,詔編《六條政類》。

庚申,監察御史王士點劾集賢大學士吳直方躐進官階,奪其宣命。

乙丑,雲南王博囉來獻死可伐之捷。

夏,四月,己卯,享於太廟。

辛巳,以通政院使多勒奇爾為遼一陽一行省參知政事,討沃濟野人。

庚寅,復以博爾濟布哈為中書右丞相,以平章政事特穆爾達實為左丞相。

特穆爾達實天一性一忠亮,學術正大。

帝嘗問:「為治何先?」

對曰:「法祖宗。」

又問:「王文統,奇才也,恨不得如斯人者用之!」對曰:「世祖有堯、舜之資,文統不告以王道,而乃尚霸術,要近利,世祖之罪人也。

使今有文統,正當遠之,又何足取乎!」

臨清、廣平、灤河等處盜起,遣兵捕之。

通州盜起,監察御史言:「通州密邇京城而賊盜蜂起,宜增兵討之,是杜其源。」

不報。

是月,河東大旱,民多饑死,遣使賑之。

帝如上都。

五月,庚戌,猺賊吳天保陷武岡路,詔遣湖廣行省右丞實保統軍討之。

實保堅不欲往,左右司郎中余闕曰:「右丞受天子命,為方岳重臣,不思執弓矢討賊,乃欲自逸邪?右丞當往。」

實保曰:「郎中語固是,如芻餉不足何?」

闕曰:「右丞第往。

此不難致也。」

闕遂下令趣之,三日皆集,實保乃行。

乙丑,右丞相博爾濟布哈以調燮失宜、災異迭見罷,詔以太保就第。

是月,臨淄地震,七日乃止。

河東地坼泉一湧,崩城陷屋,傷人民。

六月,詔免太師滿濟勒噶台官,安置西安州。

時博爾濟布哈以宿憾譖滿濟勒噶台,故有是詔。

其子托克托力請與父俱行,時相欲傾之,因有告變者,復移於西域薩克蘇之地。

御史大夫額琳沁巴勒曰:「托克托父子無大過,奈何迫之於險?」

乃召還甘肅。

復以御史大夫泰費音為中書平章政事。

彰德路大饑,民相食。

秋,七月,猺賊吳天保復寇沅州,陷漵浦、辰溪縣,所在焚掠無遣。

八月,壬午,杭州、上海浦中午潮退而復至。

九月,癸卯,八憐內哈喇諾海、圖嚕和伯賊起,斷嶺北驛道。

戊申,帝至自上都。

甲寅,詔舉才能學業之人,以備侍衛。

丁巳,中書左丞相特穆爾達實薨。

特穆爾達實之為相也,修飭綱紀,立內外通調之法,朝官外補,許得陛辭,親受帝訓,責以成效,郡邑賢能吏,次第甄拔,入補朝闕。

分海漕米四十萬石,置沿河諸倉,以備凶荒;先是僧人與齊民均受役於官,其法中變,至是奏復其舊;孔子後襲封衍聖公,階止四品,奏升為三品;歲一再詣國學,進諸生而獎勵之。

中書故事,用老臣豫議大政,久廢不設,特穆爾達爾奏復其規,起腆合、張元樸等四人為議事平章,曾未半年,補偏救弊之政,以次興舉。

從幸上都還,入政事堂甫一日,感暴疾而卒,年四十六,贈太師,追封冀寧王,謚文忠。

辛酉,以御史大夫多爾濟為中書左丞相。

甲子,集慶路盜起,鎮南王博囉布哈討平之。

丁卯,猺賊吳天保復陷武岡,延及寶慶,殺湖廣行省右丞實保於軍中。

冬,十月,庚辰,詔建穆呼裡、巴延祠堂於東平。

丙戌,額琳沁濟達勒反,遣兵討之。

辛卯,開東華射圃。

戊戌,西蕃盜起,凡二百餘所,陷哈剌火州,劫供御蒲萄酒,殺使臣。

是月,猺賊吳天保復寇沅州,州兵擊走之。

十一月,辛丑,監察御史庫庫,以宦者隴普憑藉一寵一幸,驟升榮祿大夫,追封三代,田宅逾制,上疏劾之。

甲辰,沿江盜起,剽掠元忌,有司莫能禁。

兩淮運使宋文瓚上言:「江一陰一、通、泰,江海之門戶,而鎮江、真州次之,國初設萬戶府以鎮其地。

今戍將非人,致賊艦往來無常;集慶花山劫賊才三十六人,官軍萬數,不能進討,反為所敗,後竟假手鹽徒,雖能成功,豈不貽笑!宜亟選智勇,任兵一柄一,以圖後功;不然,東南五省租稅之地,恐非國家有矣。」

不報。

撥山東十六萬二千餘頃地,屬大承天護聖寺。

乙巳,中書戶部言:「各處水旱,田禾不收,湖廣、雲南,盜賊蜂起,兵費不給,而各位集賽冗食甚多,請加分揀。」

帝牽於眾請,令三年後減之。

庚戌,猺賊吳天保復陷武岡,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紐勒領兵討之。

以河決,命工部尚書密勒瑪哈謨行視金堤。

甲寅,猺賊吳天保陷靖州,命威順王庫春布哈、鎮南王博囉布哈及湖廣、江西二省以兵討之。

戊午,命河南、山東都府發兵討湖廣洞蠻。

丁卯,海北、湖南猺賊竊發兩月餘,有司不以聞,詔罪之,並降散官一等。

是月,滿濟勒噶台卒。

滿濟勒噶台所至,不以察察為明,赫赫為威,僚屬各效其勤,至於事功既成,未嘗以為己出也。

以仁宗一寵一遇之深,忌日必先百官詣原廟致敬,或一食一果之美,必持獻廟中。

至是卒於甘肅。

帝念托克托勳勞,召還京師。

十二月,庚午,以中書左丞相多爾濟為右丞相,平章政事泰費音為左丞相。

先是多爾濟請於帝曰:「臣藉先臣之廕,早襲國王,昧於國家之理。

今備位宰相,非得泰費音不足與共事。」

至是遂拜泰費音左丞相,多爾濟為右丞相。

多爾濟為人,寬洪有度。

留守司行致賀禮,其物先陳鴻禧觀,將饋二相,多爾濟家臣察知物有豐殺,其致左相者特豐,家臣具白其事,請卻之,多爾濟曰:「彼縱不送我,亦又何怪!」即命受之。

時順江酋長樂孫求內附,請立宣撫司及置郡縣一十三處,省臣將許之,右司都事歸暘曰:「古人有言曰:『鞭雖長,不及馬腹。

』使郡縣果設,有事不救,則孤來附之意,救之,則疲中國以事外夷,所謂獲虛名而受實禍也。」

與左丞呂思誠抗辨甚力。

泰費音問:「其策安出?」

暘曰:「其酋長可授宣撫,勿責其貢賦,使者賜以金帛遣歸足矣。」

卒從暘言。

京師苦寒,有丐訴相丞馬前者,丞相索皮服予之,仍核在官所藏皮服之數。

將悉給貧民,暘曰:「宰相當以廣濟天下為心,皮服能幾何,而欲給之耶?莫若錄饑寒者賑之。」

丞相悟而止。

多爾濟為相,務存大體,而泰費音則兼理庶務。

一時政權頗出於泰費音,趨附者眾,多爾濟處之凝然,不與較,然泰費音亦能推讓盡禮,中外皆號為賢相雲。

丙子,以連年水旱,民多失業,選台閣名臣二十六人出為守令,許以民間利害實封呈省。

參知政事魏中立言於帝曰:「必欲得賢守,無如參議韓鏞者。」

帝乃特書鏞姓名,授饒州路總管。

饒俗尚鬼,有覺山廟者,能禍福人,盜將行劫,必往卜之。

鏞至,即撤其祠宇,沈土偶人於江,凡境內一婬一祠皆毀之;人初大駭,已而皆歎服。

鏞乃選民俊秀入學,求尊宿有學行為《五經》師,朔望,幅巾深衣謁先聖,每月課試,以示勸勉,由是人人自勵於學。

鏞居官,自奉澹泊,僚屬化之。

先是朝使至外郡者,所奉一不厭其欲,還即騰謗於朝。

其使饒者,鏞延見郡捨中,供以糲飯,退,終無後言。

尋有旨,以織幣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諸郡長吏,獨鏞無預焉。

丙戌,中書省建議:「以河南盜賊出入無常,宜分撥達勒達軍與揚州舊軍於河南水陸關隘戍守,東至徐、邳,北至夾馬營,遇賊掩捕。」

從之。

湖廣行省右丞實保,既為猺賊所害,其子實迪方為中書掾,請奔喪。

丞相以實迪有兄弟,不許,歸暘曰:「孝者,人子之同情,以其有兄弟而沮其請,非所以孝治天下也。」

乃許之。

是月,陝西行御史台臣,劾奏博爾濟布哈乃逆臣之親子,不可居太保之職,不報。

是冬,衛輝路天鼓鳴。

是歲,隆埃宮三皇后鴻吉哩氏薨。

鄱一陽一硃公遷,以遣逸征至京師,授翰林直學士,每勸帝親賢遠一奸一,抑豪強,省冗費,修德恤民,庶天意可回,民志可定,不然,恐國家之憂,近在旦夕,帝嘉納之。

當國者惡其切直,不能容,公遷亦力辭;章七上,乃出為金華路學正。

◎至正八年

春,正月,戊戌朔,命額林特穆爾知樞密院事。

丁未,享於太廟。

辛亥,黃河決,遷濟寧路於濟州。

詔:「各官府諳練事務之人,毋得遷調。」

詔翰林國史院纂修后妃、功臣列傳,學士承旨張起巖、學士楊宗瑞、侍講學士黃溍為總裁官,左丞相泰費音,左丞呂思誠領其事。

是月,詔給銅虎符,以宮尉鄂勒哲布哈、貴赤衛副指揮使壽山監湖廣軍。

命湖廣行省右丞圖齊、湖廣宣慰都無帥鄂勒哲特穆爾,討莫磐洞諸蠻,斬首數百級,其餘二十餘洞,縛其洞酋楊鹿五赴京師。

二月,丙子,命皇子阿裕實哩達喇習讀輝和爾文字。

甲申,以宣政院使桑節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時承平日久,內外方以觀望為政,桑節獨持風裁,御史行部,必飭厲而遣之。

湖廣簽事三寶珠,一性一廉介,所至搏貪猾無所貸;御史有以私請者,拒不納,則誣以事劾之。

章至,桑節怒曰:「若人之廉,誰不知之,乃敢為是言耶?」

即奏杖御史而白其誣。

執政者惡之,移湖廣行省平章政事。

湖廣地連江北,威順王歲嘗出獵,民病之;又起廣樂園,多萃名倡巨賈以網大利,有司莫敢忤。

桑節至,謁王,王闔中門,啟左扉,召以入。

桑節引繩慶坐王中門而言曰:「吾受天子命來作牧,非王私臣也,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

閽者入告王,王命啟中門。

桑節入,責王曰:「王,帝室之懿親,古之所謂伯父、叔父者也。

今德音不聞,而騁獵、宣一婬一,賈怨於下,恐非所以自貽多福也。」

王急握桑節手謝之,為悉罷其所為。

有胡僧曰小住持者,服三品服,恃龐橫甚,數以事陵轢官府,桑節掩捕之,得妻、妾、女樂、婦女十有八人,獄具,罪而籍之,由是豪強斂手。

桑節,河西人也。

是月,以前奉使宣撫賈惟貞稱職,特授永平路總管。

會歲饑,惟貞請降鈔四萬餘錠賑之。

詔濟寧鄆城立行都水監,以工部郎中賈魯為之。

魯,高平人也。

三月,丁酉,詔以束帛旌守令之廉勤者。

遼東索和努反,詐稱大金子孫,命將討擒之。

壬寅,土番盜起,有司請不拘資級,委員討之。

福建盜起,地遠,難於討捕,詔汀、漳二州立分元帥府轄之。

癸卯,帝親試進士二十有八人,賜阿嚕輝特穆爾、王宗哲等及第、出身。

己酉,湖廣行省遣使獻石壁洞蠻捷。

辛酉,遼一陽一烏延達嚕歡,妄稱大金子孫,受玉帝符文,作亂;官軍討斬之。

壬戌,《六條政類》書成。

是月,猺賊吳天保復寇沅州。

夏,四月,辛未,河間等路以連年河決,水旱相仍,戶口消耗,乞減鹽額,詔從之。

乙亥,帝幸國子學,賜衍聖公銀印,升秩從二品。

定弟子員出身及奔喪、省親等法。

詔:「守令選立社長,專一勸課農桑。」

詔:「京官三品以上,歲舉守令一人,守令到任三月,亦舉一人自代。」

平江、松江水災,給海運糧十萬石賑之。

丁丑,遼一陽一董哈喇作亂,鎮撫奇徹討擒之。

己卯,海寧州、沐一陽一縣等處盜起,遣翰林學士圖沁布哈討之。

是月,帝如上都。

命托克托為太傅,提調宮傅,綜理東宮之事。

湖廣平章巴延引兵捕土寇莫萬五、蠻雷等。

已而廣西峒賊乘隙入寇,巴延退走。

五月,丁酉朔,大霖雨,京城崩。

庚子,廣西山崩,水湧,漓江溢,平地不深二丈餘,屋宇、人畜漂沒。

乙卯,錢塘江潮比之八月中高數丈,沿江民皆遷居以避之。

己未,奎章閣侍書學士致仕虞集卒。

集從吳澄游,授受具有原委。

一性一孝友,撫庶弟,嫁孤妹,恩義備至。

當權門赫奕,未嘗有所附麗;集議中書,正言讜論,多見容受。

屢以片言解疑誤,出人於濱死,亦不以為德也。

是月,永嘉大風,海舟吹上平陸二三十里,死者千數。

六月,丙戌,立司天台於上都。

己丑,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一漲,平地深丈有五尺,漂沒六十餘里,死者一千五百人。

是月,山東大水,民饑,賑之。

秋,七月,丙申朔,日有食之。

乙巳,享於太廟。

壬子,量移竄徙官於近地安置,死者聽歸葬。

乙卯,遣使祭曲阜孔子廟。

以江州總管劉恆有政績,擢山東宣慰使。

八月,帝至自上都。

冬,十月,丁亥,廣西蠻掠道州。

十一月,辛亥,猺賊吳天保率眾六萬掠全州。

是歲,設分元帥府於沂州,以邁博齊為元帥,備山東寇。

禮部郎中成遵,奉使山東、淮北,察守令賢否,得循良者九人,貪懦者二十一人,奏之。

九人者賜上尊、幣帛,仍加顯擢;其二十一人悉黜之。

台州黃巖民方國珍,入海為亂。

國珍世以販鹽浮海為業,時有蔡亂頭者,行剽海上,有司發兵捕之。

國珍怨家告其通寇,國珍殺怨家,遂與史國璋、弟國瑛、國珉亡入海,聚眾數千人。

劫掠漕運,執海道千戶德流乾實。

事聞,詔江浙參政多爾濟巴勒總舟師捕之。

追至福州五虎門,國珍知事危,焚舟將遁,官軍自相驚潰,多爾濟巴勒遂被執;國珍迫其上招降之狀。

朝議授國珍定國尉,將治多爾濟巴勒之罪,樞密參議歸暘曰:「將臣失利,罪之固當;然所部皆北方步騎,不習水戰,是驅之死地耳,宜募海濱之民習水利者擒之。

今國珍遣人請降,決不可許;國珍已敗我王師,又拘我王臣,力屈而來,非真降也,必討之以示四方。」

朝廷方事姑息,卒從其請。

國珍竟不肯赴,勢益猖獗。

帝遣禮部尚書檯哈布哈察實以聞。

台哈布哈既得其狀,遂上招捕之策,不聽。

監察御史張楨言:「明埒棟阿、額爾佳、伊嚕布哈,皆陛下不共戴天之仇;巴延賊殺宗室嘉王、郯王一十六口,法當族誅,而其子孫兄弟尚皆仕於朝,宜急行誅竄。

右丞相博爾濟布哈,阿附權一奸一,亦宜遠貶。

今災異迭見,盜賊蜂起,海寇敢於要君,閫帥敢於玩寇,若不振舉,恐有唐末籓鎮噬臍之禍。」

奏上,徽政院使高隴布力為博爾濟布哈解,帝乃出御史大夫額琳沁巴勒為江浙左丞相中丞,餘皆辭職。

詔復加博爾濟布哈太保,於是兩台各道言章交至,博爾濟布哈益不自安,尋謫居渤海縣。

監察御史李泌上言:「世祖誓不與高麗共事,陛下踐世祖之位,何忍忘世祖之言,乃以高麗奇氏為皇后?今河決、地震,盜賊滋蔓,皆一陰一盛一陽一微之象,請仍降為妃,庶幾三辰奠位,災異可息。」

不聽。

◎至正九年

春,正月,丁酉,享於太廟。

癸卯,立山東、河南等處行都水監,專治河患。

乙巳,廣西猺賊復陷道州,萬戶鄭均擊走之。

三月,丁酉,壩河淺澀,以軍士、民夫各一萬浚之。

是月,黃河北潰。

膠州大饑,人相食。

猺賊吳天保復寇沅州。

夏,四月,丁卯,享於太廟。

丁丑,知樞密院事奇徹台,為中書平章政事。

己卯,以燕南廉訪使韓元善為中書左丞。

是月,帝如上都。

五月,丙辰,定守令督攝之法:路督攝府,府督攝州,州督攝縣。

是月,白茅河東注沛縣,遂成巨浸,詔修金堤,民夫日給鈔三貫。

蜀江大溢,浸漢一陽一城,民大饑。

六月,丙予,刻小玉印,以「至正珍秘」為文,凡秘書監所掌書,盡以識之。

秋,七月,庚寅,監察御史沃勒海壽,劾奏殿中侍御史哈瑪爾及其弟舒蘇罪惡,御史大夫韓吉納以聞。

哈瑪爾者,寧宗一乳一母一之子也,與舒蘇早備宿衛,帝深眷一寵一之。

而哈瑪爾有口才,尤為帝褻幸,累官殿中侍御史,舒蘇亦累官集賢學士,帝每即內殿,與哈瑪爾以雙陸為戲。

一日,哈瑪爾服新衣侍側,帝方啜茶,噀茶於其衣,哈瑪爾視帝曰:「天子固當如是耶?」

帝一笑而已。

其被一愛一幸,無與為比。

由是哈瑪爾聲勢日盛,自籓王、戚里皆賂遺之。

至正初,托克托為丞相,其弟額森特穆爾為御史大夫,哈瑪爾日趨附其兄弟之門。

會托克托去相位,而博爾濟布哈為丞相,與托克托有舊怨,欲中傷之,哈瑪爾每於帝前營護,故得免。

初,博爾濟布哈與泰費音、韓吉納、圖們岱爾等情好甚密,及博爾濟布哈罷,泰費音、韓吉納乃謀黜哈瑪爾,諷御史劾奏之。

其小罪則受宣讓王等駝馬諸物,其大者則設帳房於御幄之後,無君臣之分;又恃以提調寧徽寺為名,出入托果斯皇后宮,犯分之罪尤大。

寧徽寺者,掌托果斯皇后錢糧;托果斯皇后,帝庶母也。

哈瑪爾各御史有所言,先於帝前析其非罪,事皆泰費音、韓吉納所摭拾。

及韓吉納以御史所言奏,帝大怒,斥弗納。

明日,章再上,帝不得已,僅奪哈瑪爾、舒蘇官,居之草地,而沃埒海壽出為陝西廉訪副使。

於是泰費音罷為翰林學士承旨,韓吉納為宣政院使。

壬辰,詔皇太子阿裕實哩達喇習學漢人文字,以翰林學士李好文兼諭德,歸暘為贊善。

好文力辭,上書宰相曰:「三代帝王,莫不以教世子為先務,蓋帝王之治本於道,聖賢之道存於經,而傳經一期於明道,出治在於為學,關係至重,要在得人。

自非德堪范模,則不足以輔成德一性一;非學臻閫奧,則不足以啟迪聰明;宜求道德之鴻儒,仰成國家之盛事。

好文天資本下,人望素輕,草野之習,久與一性一成,章句之學,浸以事廢,驟以重托,負荷誠難。

必別加選掄,庶幾國家有得人之助,而好文免妨賢之饑。」

丞相以其書聞,帝嘉歎之,而不允其辭。

好文言:「欲求二帝、三王之道,必由於孔氏,其書則《孝經》、《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乃摘其要略,釋以經義,又取史傳及先儒論說有關治體而協經旨者,加以己見,仿真德秀《大學衍義》之例,為書十一卷,名曰《端本堂經訓要義》,奉表以進。

帝師聞之,言於奇皇后曰:「向者太子學佛法,頓覺開悟,今乃使習孔子之教,恐壞太子真一性一。」

後曰:「吾雖居深宮,不明道德,嘗聞自古及今治天下者,須用孔子之道,捨之他求,即為異端。

佛法雖好,乃餘事耳,不可以治天下。

安得使太子不讀書耶?」

甲午,以額森特穆爾為御史大夫。

乙未,以湖廣行省左丞相額琳沁巴勒知樞密院事。

甲寅,以巴延為集賢大學士。

乙卯,右丞相多爾濟罷,依前為國王。

是月,大霖雨,水沒高唐州城,江、漢溢,漂沒民居、禾稼。

歸德府霖雨浹十旬。

閏月,辛酉,以太傅托克托復為中書右丞相,出韓吉納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初,托克托自甘州還上都,將復相,中書參議趙期頤,員外郎李稷,謁翰林直學士兼贊善歸暘私第,致托克托之命,屬草詔,暘辭曰:「丞相將為伊、周事業,入相之詔,當命詞臣視章。

今屬筆於暘,恐累丞相之賢也。」

期頤曰:「若上命為之,奈何?」

暘曰:「事理非順,亦當固辭。」

期頤知不可屈,乃已。

庚午,以額爾克達嚕噶齊綽斯戩為中書右丞。

辛巳,詔赦湖南猺賊詿誤者。

初,滿濟勒噶台卒,泰費音請令托克托歸葬,左右以為難,泰費音為之固請,托克托得還,且拜太傅,然不知泰費音之有德於己也,因汝中柏讒間成隙,欲中傷之。

是時中書參知政事孔思立等,皆一時名人,泰費音所拔用者,悉誣以罪黜去。

泰費音既罷,又誣劾之,而並論其子額森呼圖不宜僭娶宗室女。

托克托之母聞之,謂托克托兄弟曰:「泰費音,好人也,何害於汝而欲去之?汝兄弟若違吾言,非吾子也。」

侍御史薩瑪特揚言於朝曰:「御史欲害正人,壞台綱,如天下後世何!」即臥病不起。

故吏田復勸泰費音自裁,泰費音曰:「吾無罪,當聽於天。

若自一殺,則誠有慊矣!」遂還奉元,杜門謝客,以書史自娛。

托克托以哈瑪爾嘗為己營護,深德之,遂援引哈瑪爾復為同知樞密院事。

八月,甲辰,以巴延為中書平章政事。

是月,帝至自上都。

九月,甲子,詔:「凡建言中外利害者,委官選其可行之事以聞。」

丙子,中書平章政事定珠以病辭職,不可。

是月,遣御史中丞李獻代祀河瀆。

冬,十月,辛卯,享於太廟。

丁酉,皇太子入端本堂肄業。

命托克托、雅克布哈領其事。

端本堂虛中坐以俟至尊臨幸,太子與師傅分東西向坐授書,其下僚屬以次列坐,從歸暘議也。

詔以李好文所進《經訓要義》付端本堂,令太子習焉。

好文又集《歷代帝王故事》,總百有六篇:一曰聖慧,如漢孝昭、後漢明帝幼敏之類;二曰孝友,如舜、文王、唐玄宗友一愛一之類;三曰恭儉,如漢文帝卻千里馬、罷露台之類;四曰聖學,如殷宗緝學及陳、隋諸君不善學之類;以為太子問安餘暇之助,又取迸史自三皇迄金、宋,歷代授受,國祚久速,治亂興廢為書,名曰《大寶錄》;又取前代帝王是非善惡之所當法戒者為書,名曰《大寶龜鑒》,皆錄以進。

復上書曰:「殿下以臣所進諸書,參之《貞觀政要》、《大學衍義》等篇,果能一一推而行之,則太平之治,不難致矣。」

十一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托果斯皇后以沃埒海壽之言侵己,泣訴於帝。

帝怒,乃奪沃埒海壽官,屏歸田里,禁錮之,並誣韓吉納贓罪,杖流紐爾干以死;而圖們岱爾自中書右丞出為四川右丞,亦誣以罪,追至中道殺之。

十二月,丁未,猺賊吳天保陷辰州。

是歲,詔汰冗官,均俸祿,賜致仕官及高年帛。

漕運使賈魯建言便益二十餘事,從其八事:其一曰京畿和糴,二曰優恤漕司舊領漕戶,三曰接運委官,四曰通州總治預定委官,五曰船戶困於壩夫,海糧壞於壩戶,六曰疏浚運河,七曰臨清運糧萬戶府當隸漕司,八曰宜以宣中船戶付本司節制。

冀寧平遙等縣曹七七反,命刑部郎中巴克什、兵馬指揮錫布罕討平之。

沅、靖、柳、桂等路猺獠竊發,朝廷以溪洞險阻,下詔招諭之。

湖廣行省平章達實特穆爾謂「寇情不可料,請置三分省:一治靜江,一治沅、靖,一治柳、桂,以左、右丞、參政兵鎮其地;罷靖州路總管府,改立靖州軍民安一撫司,設萬戶府,益以戍兵。」

從之。

達實特穆爾,特穆爾達實之弟也。

◎至正十年

春,正月,丙辰朔,以中書右丞綽斯戩為平章政事。

甲戌,隕石隸州,色黑,中微有金星,先有聲自西北來,至州北二十里乃隕。

是月,前太保、中書右丞相博爾濟布哈卒於渤海縣。

三月,奉化州山石裂,有禽鳥、山川、人物之形。

是春,彰德大寒,近清明節,雨雪三尺,民多凍餒死。

夏,四月,丁酉,赦天下。

是月,帝如上都。

五月,右丞相托克托居母憂,帝遣近臣諭之,俾出理庶務。

於是托克托用烏庫遜良楨、龔伯璲、汝中柏、拜特穆爾等為僚屬,皆委以腹心之寄,小大之事皆與之謀,事行而群臣不知也。

六月,壬子,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聲若雷,三日復還。

甲子,寧州大雨,山崩。

丙寅,上高縣蒙山崩。

八月,壬寅,帝至自上都。

九月,辛酉,祭三皇如祭孔子禮。

先是歲祀以醫官行一事,江西廉訪使文殊訥建言,禮有未備,乃敕工部具祭器,江浙行省造雅樂,太常定儀式,翰林撰樂章,至是用之。

庚午,命樞密院以軍士五百修築白河提。

壬午,右丞相托克托以吏部選榜條目繁多,莫適據依,銓選者得以高下之,請編類為成書,從之。

冬,十月,乙酉,安溪縣後山鳴。

乙未,托克托欲更鈔法,乃集省、台、兩院共議之。

先是,左司都事武祺,以鈔法不行,請如舊,凡合支名目,於總庫轉支,從之。

至是與吏部尚書偰哲篤俱欲迎一合丞相意,請以楮幣鈔一貫文省權銅錢一千文,鈔為母而錢為子,眾皆唯唯,不敢出一語。

中書左丞兼國子祭酒呂思誠曰:「中統、至元,自有母子,上料為母,下料為子,譬如達勒達人乞養漢人為子,是終為漢人之子而已,豈有以故紙為母而以銅錢為過房兒子者乎!」思誠又曰:「錢鈔用法,以虛換實,其致一也。

今歷代錢與至正錢、中統鈔、至元鈔、交鈔分為五項,慮下民知之,藏其實而棄其虛,恐不為國家利。」

偰哲篤曰:「至元鈔多偽,故更之。」

思誠曰:「至元鈔非偽,人為偽爾,交鈔若出,亦有為偽者矣。

且至元鈔人猶識之,交鈔人未之識,偽將滋多。」

偰哲篤曰:「錢鈔兼行何如?」

思誠曰:「錢鈔兼行,輕重不倫,何者為母,何者為子?汝不通古今,徒以口舌取媚大臣,可乎?」

偰哲篤怒曰:「我等策既不可行,公有何策?」

思誠曰:「我有三字策,曰行不得,行不得!」又曰:「丞相勿聽此言,如向日開金口河,成則歸功汝等,不成則歸罪丞相矣。」

托克托見思誠之言直,狐疑未決。

御史大夫額森特穆爾曰:「呂祭酒之言亦有是者,但不當在廊廟上大聲厲色耳。」

御史劾思誠狂妄,左遷湖廣行省左丞。

遂定更鈔之議,以中統、交鈔一貫省權銅錢一千文,准至元寶鈔二貫,仍鑄至元通寶錢與歷代錢並用,以實鈔法。

行之未久,物價騰踴至逾十倍。

及兵興,所在郡縣皆以物貸相貿易,公私所積者皆不行,國用由是大乏。

是月,南一陽一、大名、東平、濟南、徐州,各立兵馬指揮司,以捕上馬賊。

時南一陽一路總管莊文昭言:「本郡鴉路有上馬賊百十為群,突入富家,計其家貲,邀求金銀為撒花。

或劫州縣官庫,取輕資,約束裝載畢,拘一妓一女,置酒高會,三日乃上馬去。

州郡無武備,無如之何。」

於是始命立兵馬分司五處,然終不能禁。

十一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辛酉,罷遼一陽一濱海民煎熬野鹽。

是月,三星隕於耀州,化為石,如斧形,削之有屑,擊之有聲。

十二月,壬午朔,修大都城。

右丞相托克托慨然有志於事功,時河決五年不能塞,方數千里,民被其患,托克托請躬任其事,帝嘉納之。

辛卯,以大司農圖嚕等兼領都水監。

集群臣議黃河便益事,言人人殊,唯都漕運使賈魯昌言必當治。

先是魯嘗為山東道奉使宣撫首領官,循行被水郡邑,具得修捍成策。

後又為都水使者,奉旨詣河上相視,驗狀為圖,以二策進獻:一議修築北堤以治橫潰,其用功省;一議疏塞並舉,挽河東行,使復故道,其功費甚大。

至是復以二策進,取其後策,且以其事屬魯,魯固辭,托克托曰:「此事非子不可。」

乃入奏,大稱旨。

托克托出告群臣曰:「皇帝方憂下民,為大臣者,職當分憂。

然事有難為。

猶疾有難治。

自古河患,即難治之疾也。

今我必欲去其疾,而人人異論,何也?」

然廷議終莫能決。

帝乃命工部尚書成遵偕大司農圖嚕行視河,議具疏塞之方以聞。

命前同知樞密院事布延布哈等討廣西猺賊。

方國珍復叛,己酉,寇溫州。

是冬,溫暖,霹靂暴雨時行,衢、饒、處等處雨黑黍,內白如粉,草木皆萌芽吐花,大雪而雷電。

是歲,京師麗正門樓上,忽有人妄言災禍,鞫問之,自稱薊州人,已而不知所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