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大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

續資治通鑒

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

起上章Yan茂五月,盡重光大淵獻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大中祥符三年(遼統和二十八年)

五月,己卯朔,遼主如中京。

丙戌,安定郡王惟吉薨。

魏王德昭之子,好學善屬文,嫻草、隸、飛白。

一性一至孝,初,太祖命孝章皇后撫養之,及後薨,哀過所生,每誦《詩》至「生我劬勞」句,涕泗交下,宗室中稱其賢。

謚康孝。

甲午,詔獎知益州任中正,轉運使言吏民列狀願留之也。

中正及并州劉綜皆以善政聞,帝謂輔臣曰:「籓方重地,切在得人。

自今須歷方面,始可擢為大官,卿等悉之。」

辛丑,京師大雨,平地數尺,壞廬舍,民有壓死者,賜布帛。

先是,高麗國王王治之妃皇甫氏,有外族金致一陽一,出入宮掖,人言其有私,王治杖致一陽一,配遠地。

王治薨,子誦嗣位,年十八矣。

皇甫妃攝政,召致一陽一,授閤門通事舍人,不數年,貴一寵一無比。

皇甫妃生子,即私於致一陽一所生也,謀立為王后。

王誦有從弟徇,號大良院君,皇甫妃忌之,強令為僧,復遣人潛害,賴寺僧匿之獲免。

王誦有疾,密召給事中蔡忠順,諭以輔立詢,勿令國屬異姓。

忠順議遣人迎詢,而召西北面巡檢使康肇入衛。

肇聞召,行至洞州,其幕下主書魏從、掌書記崔昌素怨王誦,謀為亂,給肇曰:「王疾篤,命在頃刻,宜徐行觀變。」

肇猶豫不行。

皇甫妃聞肇且至,惡之,遣內侍守岊領以遏之。

肇父在王京,知釁隙已開,乃為書納竹杖中,令奴除發為僧,報肇曰:「王已逝,群凶用事,可亟舉兵來!」奴晝夜急走至肇所,氣竭而斃。

肇探仗得書,信為然,即率甲騎五千,聲言入靖國難,至平州,始知王誦未薨,喪氣垂頭良久。

其一黨一曰:「業已來,不可止也。」

肇意遂決,廢王誦為讓國公,殺致一陽一,遷皇甫妃於黃州,流其親一黨一於海島;遣兵迎詢,立為王。

詢以肇為西京留守。

肇旋弒王誦於積城縣。

遼主謂群臣曰:「康肇弒其君誦而立詢,因而相之,大逆也,宜發兵問其罪。」

群臣皆曰:「可。」

國舅詳袞蕭迪裡諫曰:「國家連年征討,士卒抏敝。

況陛下在諒一陰一,年谷不登,創痍未復。

高麗小一柄一,城壘完固,勝不為武,萬一失利,恐貽後悔。

不如遣一介之使,告問其故,彼若伏罪則已,不然,興師未晚。」

遼主狃於南伐之勝,不聽,丙午,詔諸道繕甲兵以備東征。

六月,庚戌,遼遣使告糴,詔雄州糴粟二萬石,賤價賑之。

知河中府楊舉正言本府父老僧道千二百九十人狀請車駕親祀后土,詔不許。

丙辰,頒諸州《釋奠玄聖文宣王廟》並《祭器圖》。

詔:「前歲陝西饑民有鬻子者,官為贖還其家。」

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郭贄卒。

帝以舊學故,親往哭之,輟朝三日,贈左僕射,謚文懿。

贄喜延譽後進,宋白、趙昌言,皆其所薦也。

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邢昺,被病請告。

壬戌,帝親臨問,賜藥一奩。

故事,非宗戚將相,無省疾臨喪之禮,惟郭贄與昺以恩舊特用之。

及卒,輟朝二日,贈左僕射。

洪湛之得罪也,昺力居多,王欽若德之,昺被一寵一幸,亦欽若左右之。

秋,七月,丙申,戶部尚書溫仲舒卒,贈左僕射,謚恭肅。

仲舒少與呂蒙正契厚,又同登第。

仲舒黜廢累年,蒙正居中書,極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論薄之。

己亥,詔:「南宮、北宅大將軍已下各赴書院講經史。

諸子十歲以上並須入學,每日授經書,至午後乃罷;仍委侍教教授、伴讀官誘勸,無令廢惰。」

辛丑,文武官、將校、耆艾、道釋三萬餘人詣闕請祀汾一陰一后土,不允。

表三上,八月,丁未朔,詔以來年春有事於汾一陰一。

戊申,以知樞密院事陳堯叟為祀汾一陰一經度制置使,翰林學士李宗諤副之。

河北轉運使李士衡獻錢帛三十萬以佐用度,詔褒之。

己酉,發陝西、河東兵五千人赴汾一陰一給役,置急腳遞鋪,出廄馬,增驛傳遞鋪卒至八千餘人。

庚戌,命翰林學士晁迥、楊億等與太常禮院詳定祀汾一陰一儀注。

詔:「汾一陰一路禁弋獵,不得侵佔民田,如東封之制。」

壬子,升、洪、潤州屢火,遣使存撫,祀境內山川。

甲寅,召近臣觀書龍圖閣,帝閱《元和國計簿》,三司使丁謂進曰:「唐江淮歲運米四十萬至長安,今乃五百餘萬,府庫充仞,倉廩盈衍。」

帝曰:「民俗康阜,誠賴天地宗廟降祥,而國儲有備,亦自計臣宣力也。」

謂再拜謝。

丁巳,詔:「寶鼎縣不得笞箠人,有罪並送府驅遣。」

庚申,解州言池鹽不種自生,其味特嘉;取其一精一明尤異者上進。

詔遣使祭池廟。

賜大理評事蘇耆進士及第。

耆,易簡子,宰相王旦女婿也。

耆先舉進士,及唱第,格在諸科,知樞密院陳堯叟為帝具言之,帝顧問旦,旦卻立不對。

耆曰:「願縣修學。」

既出,堯叟謂旦曰:「公一言,則耆及第矣。」

旦笑曰:「上親臨軒試天下士,示至公也。

旦為宰相,自薦親屬於冕旒之前,士子盈庭,得無失禮?」

堯叟愧謝曰:「乃知宰相真自有體。」

至是耆獻所為文,召試學士院,而有是命。

旦長女婿殿中丞雍丘韓億,亦嘗獻所為文,帝亟欲召試,旦力辭之。

億例當守遠郡,帝特召見,改太常博士,知洋州。

旦私語其女曰:「韓郎入川,汝第歸吾家,勿憂也。

吾若有求於上,它日使人指韓郎緣婦翁奏免遠適,則其為損不細矣。」

億聞之,喜曰:「公待我厚也。」

丙寅,遼主謁顯陵、乾陵。

丁卯,群臣五表請上尊號;不許。

遼主自將伐高麗,以皇弟楚王隆祐留守京師,北府宰相、駙馬都尉蕭巴雅爾為都統,北面林牙蕭僧努為都監。

辛未,命曹利用祭汾河。

有司定祀后土儀,度廟庭,擇地為坎,其玉冊、玉匱、石匱、石感、印寶,悉如社首之制;從之。

乙亥,河中府父老千七百人詣闕迎駕,帝勞問之,賜以緡帛。

九月,戊寅,詔:「西路行營,宜令儀鸞司止用油幕為屋,以備宿衛,不須覆以蘆竹。」

辛巳,河東轉運使、兵部郎中陳若拙請以所部緡錢芻粟十萬轉輸河中以助經費,許之。

癸未,陳堯叟言:「築壇於脽上,如方丘之制。

廟北古雙柏旁起堆阜,即就用其地焉。」

乙酉,遼使冊西平王李德明為夏國王。

旋遺樞密直學士高正、引進使韓杞宣問高麗王詢。

丁亥,帝作《宗室座右銘》並注,賜寧王元屋而下,從判宗正等趙湘請也。

知華州崔端言父老二千餘人欲詣闕請幸西嶽,詔答之。

癸巳,杖殺入內高品江守恩於鄭,坐擅取民田麥穗及私役軍士故也。

論者謂朝廷行罰不私,中外莫不悚慶。

初,有司議:「祀宇之旁難行覲禮,欲俟還至河中,朝會,肆赦。」

於是陳堯叟等言:「寶鼎行宮之前,可以設壇遺,如東封之制。」

詔如堯叟等奏。

甲辰,內出綏撫十六條,頒江、淮南安一撫使。

冬,十月,庚戌,陳堯叟言解州父老欲詣闕奉迎車駕,詔堯叟諭止之。

戊午,命三司使丁謂赴汾一陰一路計度糧草。

庚申,丁謂等上《大中祥符封禪記》五十卷,帝制序,藏祕閣。

是月,女真進良馬萬匹於遼,乞從征高麗,遼主許之。

高麗王王詢遣使奉表於遼,乞罷師,不許。

十一月,庚辰,司天台韓顯符所造銅渾儀,徙置於龍圖閣,召輔臣同觀。

詔顯符擇監官或子孫可教者授其法。

李允則以遼人舉兵伐高麗事上聞,帝謂王旦等曰:「契丹伐高麗,萬一高麗窮蹙,或歸於我,或來乞師,何以處之?」

旦曰:「當顧其大者。

契丹方固盟好,高麗貢奉累歲不一至。」

帝曰:「然。

可諭登州侍其旭,如高麗有使來乞師,即語以累年貢奉不入,不敢達於朝廷;如有歸投者,第存恤之,不須以聞。」

遼主自將步騎四十萬,號義軍,乙酉,渡鴨綠江。

康肇率師御之,戰敗,退保銅州。

遼主封書於箭,諭高麗曰:「朕以前王誦服事朝廷久矣,今逆臣康肇,弒君立幼,故親率一精一兵,已臨國境。

汝等能縛送康肇,即可班師。」

丙戌,肇分兵為三,隔水而陣,一營於州西,據三水之會,肇居其中,一營於近州之山,一附城而營。

肇以劍車排陣,遼師進攻之,屢卻。

肇遂有輕敵之心,與人彈棋。

丙戌,遼先鋒耶律敏諾率詳袞耶律達魯擊破三水砦,擒斬肇及副將李立,追亡數十里,獲所棄糧餉、鎧仗不可勝計。

會遼主軍至,斬首三萬餘級。

戊子,銅、霍、貴、寧等州皆降。

都統蕭巴雅爾復大破高麗於努古達嶺。

辛卯,王詢遣使上表請朝,遼主命群臣議,皆謂宜納。

積慶宮使耶律瑤珠獨曰:「詢始一戰而敗,遽求納款,此詐耳,納之恐墮其計。

待其勢窮力屈,納之未晚。」

遼主亟於成功,許其朝,遂禁軍士俘掠,以政事舍人馬保佑為開京留守,安州一團一練使昂克巴為副留守,遺太子太師伊蘭將騎兵一千送保佑等赴京,又遣右僕射高正率兵往迓王詢。

先是詢遣中郎將智蔡文援西京,而遼令盧顗、劉經入西京諭降。

其守將已繕降表矣,蔡文至,焚其表,殺顗、經。

城中疑貳,蔡文出屯城南。

會東北界都巡檢使卓思正率兵至,與蔡文合兵入城守。

遼又使韓杞等往諭,思正出驍騎突殺杞等。

思正以蔡文為先鋒出拒,保佑、伊蘭等敗走。

又圍高正使館,正與麾下壯士突圍出,餘卒多死。

遼主怒,復遣伊蘭擊之,蔡文累戰皆敗。

越五日,遼主進駐城西,城中恟懼,思政佯言出戰,夜開門循,蔡文奔還。

高麗諸臣欲降,姜邯寶曰:「當避其鋒,徐圖興復耳。」

王詢乃夜攜後宮及吏部侍郎蔡忠順等遁去。

巴雅爾、敏諾等破開京,焚宮廟民居皆盡,追至清江而還。

庚子,陝州言寶鼎縣黃河清。

十二月,丙午,寶鼎縣黃河再清。

集賢校理晏殊獻《河清頌》。

壬子,大宴含光殿。

軍校營在新城外者,並令終宴,至夕,遣內侍持鑰往諸門,俟盡出,闔扉入鑰。

遂為定制。

乙卯,告太廟,奉天書,如東封之制。

丙辰,以資政殿大學士向敏中權東京留守;三司使丁謂為行在三司使,鹽鐵副使林特副之。

丁巳,翰林學士李宗諤等上《新修諸道圖經》千五百六十六卷,詔獎之。

禁扈從諸色人燔爇道路草木。

知雜御史趙湘,請依《周禮》置土訓、誦訓,纂錄所經山川古跡風俗,以資宸覽;詔錢易、陳越、劉筠、宋綬掌其事,每頓進一卷。

龍圖閣待制孫奭,由經術進,守道自處,即有所言,未嘗阿附取一悅。

帝嘗問以天書,奭對曰:「臣愚所聞:『天何言戰!』豈有書也!」帝知奭樸忠,每優容之。

是歲,特命向敏中諭奭,令陳朝廷得失。

奭上納諫、恕直、輕徭、薄俺四事,頗施用其言。

及將有汾一陰一之役,會歲旱,京師近郡谷價翔貴,奭遂奏疏曰:「先王卜征五年,歲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

陛下始畢東封,更議西幸,則非先王卜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可一也。

夫汾一陰一后土,事不經見。

昔漢武帝將行封禪大禮,欲優遊其事,故先封中岳,祀汾一陰一,始巡幸郡縣,浸尋於泰山。

今陛下既已登封,復欲行此,其不可二也。

《周禮》,圜丘、方澤,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

漢初承秦,唯立五畤以祀天,而后土無祀,故武帝立祠於汾一陰一。

自元、成以來,從公卿之議,徙汾一陰一后土於北郊,後之王者多不祀汾一陰一。

今陛下乃欲捨北郊而祀汾一陰一,其不可三也。

西漢都雍,去汾一陰一至近。

今陛下經重關,越險阻,輕棄京師根本,其不可四也。

河東者,唐王業所起之地,唐又都雍,故明皇間幸河東,因祀后土,與聖朝事異。

今陛下無故欲祠汾一陰一,其不可五也。

夫遇災而懼,周宣所以中興。

比年以來,水旱相繼,陛下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豈宜下徇一奸一回,遠勞民庶,忘社稷之大計,慕簫鼓之盤遊!其不可六也。

夫雷以二月出,八月入,失時則為異;今震雷在冬,為異尤甚。

天戒丁寧,陛下未悟,其不可七也。

先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今國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作沴,饑饉居多;乃欲勞民事神,神其享之乎!其不可八也。

陛下欲行此禮,不過如漢武帝、唐明皇刻石頌功而已,此皆虛名也。

陛下欽明睿哲,當追蹤二帝、三王之事,豈止效此虛名!其不可九也。

唐明皇嬖一寵一害政,一奸一佞當塗,身播國屯,兵纏魏闕,今議者引開元故事以為盛烈,乃欲倡導陛下而為之,其不可十也。

臣猶懼言不逮意,願少賜清問,以畢其說。」

帝遣內侍皇甫繼明諭以具條再上,於是奭又上疏曰:「陛下將幸汾一陰一,而京師民心弗寧,江、淮之眾,困於調發,理須鎮安而矜存之。

且土木之功未息而攘奪之盜必行,契丹治兵不遠邊境,雖馳單使,寧保其心!昔黃巢出自凶饑,陳勝起於徭戍。

隋煬帝緣勤遠略,唐高祖由是開基;晉少主智昧邊防,耶律德光因之入汴。

今陛下俯從一奸一佞,遠棄京師,罔念民疲,不虞邊患,涉仍歲荐饑之地,修違經久廢之祠,又安知饑民之中無黃巢之劇賊乎?役徒之內無陳勝之大志乎?肘腋之下無英雄之窺伺乎?燕薊之間無敵人之觀釁乎?陛下方祠后土,駐蹕河中,若敵騎敗盟,忽及澶淵,陛下知魏咸信能堅據河橋乎?周瑩居中山能摧鋒卻敵乎?又或渠魁俠帥,嘯聚原野,劫掠州縣,侵軼郊畿,行在遠聞,得不驚駭?陛下雖前席問計,群臣欲借箸出奇,以臣料之,恐無及也。

又,竊見今之一奸一臣,以先帝寅畏天災,詔停封禪,故贊陛下力行東封,以為繼成先志也。

先帝欲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大勳未集,用付陛下,則群臣未嘗獻一謀、畫一策,以佐陛下繼先帝之志。

而乃卑辭重幣,求和於契丹,蹙國縻爵,姑息於保吉;謂主辱臣死為空言,以誣下罔上為己任。

撰造祥瑞,假托鬼神,才畢東封,便議西幸,輕勞聖駕,虐害饑民,冀其無事往還,謂已大成勳績。

是陛下以祖宗艱難之業,為佞邪僥倖之資,臣所以長歎痛哭也!」

時群臣數奏祥瑞,奭又上疏言:「五載巡狩,《虞書》常典;觀民設教,羲《易》明文。

何須紫氣黃雲,始能封岳;嘉禾異草,然後省方!今野雕山鹿,並形奏簡,秋旱冬雷,率皆稱賀。

將以欺上天,則上天不可欺;將以愚下民,則下民不可愚;將以欺後世,則後世必不信;腹非竊笑,有識盡然,上玷聖明,不為細也!」疏入,不報。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大中祥符四年(遼統和二十九年)

春,正月,乙亥朔,遼主自高麗班師,所降諸城復叛。

至貴州南峻嶺谷,大雨連日,馬駝皆疲,甲仗多遺棄,霽,乃得渡。

陝西提點刑獄官言邠、寧、環、慶副都部署陳興縱所部禁兵劫盜,詔釋不誅,辛巳,徙知永興軍王嗣宗代之。

邠州城東有靈應公廟,傍有山一穴一,群狐處焉,妖巫挾之為人禍福,凡水旱疾疫悉禱之。

及嗣宗至,毀其廟,熏其一穴一,得數十狐,盡殺之,一婬一祀遂息。

詔:「執事汾一陰一懈怠者,罪勿原。」

癸未,代州言粟斗十餘錢。

乙酉,親習祀后土儀於崇德殿。

丁亥,謁啟聖院太宗神御殿、普安院元德皇后聖容,告將行也。

己丑,遼主次鴨綠江。

庚寅,皇后及皇弟楚王隆祐迎於來遠城。

丁酉,車駕奏天書發京師。

群臣言日上有黃氣如匹素,五色雲如蓋。

是夕,次中牟縣。

戊戌,次鄭州。

命陳彭年、王曙同詳定邀駕詞狀。

庚子,次鞏縣。

判河一陽一張齊賢見於汜水頓,侍食畢,即還任。

辛丑,過訾村,設幄殿,奉置山陵神坐,帝靴袍拜哭奠獻。

是日,有白霧起陵上,俄覆神幄,群臣以為帝哀慘所感。

夕,次偃師縣。

壬寅,至西京。

甲辰,發西京,至慈澗頓,大官始進素膳。

夕,次新安縣。

二月,乙巳朔,次澠池縣。

戊申,東京言獄空。

壬子,出潼關,渡渭河,次嚴信倉,遣近臣祀西嶽。

丙辰,次永安鎮,遣近臣祀河瀆。

丁巳,發永安鎮,群臣言有黃雲隨天書輦。

法駕入寶鼎縣奉祇宮。

戊午,致齋。

召近臣登延慶亭,南望仙掌,北瞰龍門,自宮至脽,列植嘉樹,六師環宿,行闕旌旗帟幕照耀效次,眺覽久之。

己未,寶鼎縣守臣言糞泉一湧,有光如燭。

庚申,群官宿祀所。

辛酉,具法駕詣脽壇,夾路燎火,其光如晝,甬道盤屈,周以黃麾仗。

至壇次,服袞冕,登壇,祀后土地祇,備三獻,奉天書於神坐之左,以太祖、太宗並配,悉如封禪禮。

司天奏言黃氣繞壇,月重輪,眾星不見,惟大角光明。

少頃,改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輦詣廟,登歌奠獻,省封石匱,遣官分奠諸神。

登鄈丘亭,視汾河,望梁山,顧左右曰:「此漢武帝泛樓船處也。」

即日,還奉祇宮。

詔以奉祇宮為太寧宮,增葺殿室,設后土聖母像,又遣官祭告河瀆。

壬戌,御朝覲壇,受群臣朝賀。

大赦天下,恩賜如東封例。

建寶鼎縣為慶成軍,給復二年,賜天下酺三日。

大宴穆清殿,賜父老酒食衣帛。

帝作《汾一陰一二聖配饗銘》、《河瀆》、《西海》等贊。

癸亥,發慶成軍,觀糞泉。

夕,次永安鎮。

甲子,次河中府,幸舜廟,賜舜井名廣孝泉。

度河橋,觀鐵牛。

又幸河瀆廟,登後亭,見民有一操一舟而漁,秉耒而耕者,帝曰:「百姓作業其樂乎!使吏無侵憂,則日用而不知矣。」

召草澤李瀆、劉巽;瀆以疾辭,授巽大理評事,致仕。

瀆,瑩子,淳澹好古,王旦、李宗諤與之世舊,每勸其仕,瀆皆不答。

於是直史館孫冕言其隱一操一,陳堯叟復薦之。

既辭疾不至,遣內侍勞問,令長吏歲時存問。

乙丑,御宣恩樓觀酺。

加號西嶽金天王曰順聖金天王,遣鴻臚少卿裴莊祭告。

又詔葺夷、齊廟。

丙寅,賜親王、輔臣、百官酺宴於行在尚書省,凡二日。

戊辰,發河中府。

己巳,次華一陰一縣,幸雲台觀觀陳摶畫像,除其觀田租。

庚午,謁順聖金天王廟,群臣陪位,遣官分奠廟內諸神。

又幸巨靈真君觀,併除其田租,宴從官父老於行宮之宣澤樓。

召見華山隱士鄭隱、敷水隱士李寧,賜隱號曰貞晦先生。

辛未,次閿鄉縣,召承天觀道士柴通玄,賜坐,問以無為之要,除其觀田租。

通玄年百餘歲,善服氣,語無文飾,多以修身謹行為說雲。

壬申,次湖城縣,宴虢州父老於行宮門。

三月,甲戌朔,次陝州,召草澤魏野,辭疾不至。

野居州之東郊,不求聞達,趙昌言、寇准來守是州,皆賓禮焉。

野分詩一精一苦有唐一人風,遼使者嘗言本國得其《草堂集》上帙,願求全部,詔與之。

至是帝巡幸之暇,回望林嶺間,亭檻幽絕,意非民俗所居,時野方教鶴舞,俄報有中使至,抱琴逾坦而走。

帝乃遣使圖上其所居,令長吏常加存撫。

乙亥,幸順正王廟,宴從官父老於霈澤惠民樓。

又登北樓,望大河,賜運河卒時服。

是日,雨,石普請駐蹕城中,勿涉泥濘,因令扈從至西京。

戊寅,次新安縣。

帝之還也,以道遠,閔衛士肩輿執蓋之勞,多乘車馬,御烏籐帽。

翼日,入西京,以知河南府薛映有治狀,賜詩嘉獎。

癸未,張齊賢來河一陽一來朝,召之也。

甲申,幸太子太師呂蒙正第,慰撫之,賜賚有加。

問蒙正:「諸子孰可用?」

對曰:「臣之子豚犬耳;臣侄夷簡,宰相才也。」

陳堯叟、李宗諤自河中府來朝,言初經度祀事至禮畢,凡土木工三百九十萬餘,止役軍士輦送糧草,供一應頓遞亦未嘗差擾編民,帝稱善。

戊子,丁謂言有鶴二百餘翔天書殿上,又有五百餘飛集太清殿。

乙丑,御五鳳樓觀酺。

車駕將朝陵,甲午,發西京。

乙未,帝素服乘馬至永安縣,齋於行宮。

丙申,謁安陵、永昌、永熙、元德皇太后陵。

帝奠獻悲泣,感動左右。

又遍詣諸後陵、諸王墳致奠。

命中使遍祭皇親諸墳及詣汝州祭秦王墳。

丁酉,次鞏縣,張齊賢辭歸河一陽一,賜衣帶、器幣如侍祀例。

戊戌,至汜水縣。

虎牢關路險,命執炬火以警行者。

河一陽一結采為樓,備樂奏,帝以太宗忌辰甫近,亟止之。

夕,至滎一陽一縣。

改虎牢關為行慶關。

己亥,次鄭州。

庚子,召從官宴於迴鑾慶賜樓,宴父老於樓下,不作樂。

癸卯,次瓊林苑,賜部署鈐轄羊酒,犒設將士。

遼大丞相晉國王耶律隆運,從征高麗還,得疾,遼主與後親臨視藥,是月卒,年七十一。

贈尚書令,謚文忠,官給葬懼,建廟乾陵側。

遼以北院大王耶律實嚕為北院樞密使,封韓王。

自耶律隆運知北院,職多曠廢,實嚕拜命之日,朝野相慶。

隆運之病也,遼主問:「孰可代卿者?」

隆運曰:「北院郎君耶律世良可任也。」

實嚕復就問北府之選,,隆運曰:「無出世良右。」

世良才敏給,練達典故,遼主嘗識之,遂代實嚕為北院大王。

夏,四月,甲辰朔,駕至自汾一陰一。

己酉,謁太廟,又謁元德太后廟。

庚戌,詔以時漸炎燠,京師賜酺宜至今秋。

癸丑,遣近臣祭謝後士、西嶽、西海、西瀆,又遣官分詣諸陵致祭。

己未,詔恭上汾一陰一后土廟額曰太守。

以河中府進士薛南為試將作監主簿,首詣闕請祀汾一陰一者也。

乙丑,葺尚書省,三月而畢。

丁卯,許國公呂蒙正卒,贈中書令,謚文穆。

蒙正有器量,居政一府不喜更張。

初參知政事,入朝,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邪?」

蒙正一陽一不聞。

同列不能平,令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一知姓名,終身不能忘,不如弗知也。」

嘗問諸子曰:「我為相,外議如何?」

諸子云:「甚善。

但人言無能為,事權多為同列所爭。」

蒙正曰:「我誠無能,但善用人耳。」

朝士有藏古鏡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獻蒙正以求知。

蒙正笑曰:「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聞者歎服。

五月,甲戌朔,遼主詔已奏之事,送所司附日曆。

又詔帳族有罪,黥墨依諸部人例。

刑部郎中王濟卒。

臨終自草遺表,大率以進賢退諛佞,罷土木不急之費為言,餘不及私。

癸巳,詔州城置孔子廟。

乙未,詔加上五嶽帝號,以向敏中等為五嶽奉冊使,往致祭,奉冊袞冕焉。

遼以參知政事劉慎行為南院樞密使,南府宰相邢抱質知南院樞密使事。

慎行,景之子;抱質,抱樸之弟也。

六月,丙午,太白晝見。

乙卯,遼北院樞密使韓王實嚕卒。

丙辰,以南院大王華格為北院樞密使。

先是遼西北路招討使蕭托雲自肅州還,詔尚金鄉公主,拜駙馬都尉,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

托雲言於遼主曰:「准布宜各分部,治以節度使。」

丁巳,置准布諸部節度使。

自後節度使往往非材,部民多怨。

兩浙、福建、荊湖、廣南諸州,循偽制輸丁身錢,歲凡四十五萬四百貫。

民有子者。

或棄不養,或賣為僮僕,或度為釋、老。

秋,七月,壬申朔,詔悉除之。

國史院進所修《太祖紀》,帝錄紀中義例未當者二十餘條,謂王旦、王欽若等曰:「如以鐘鼓樓為漏室,窯務為甄官,豈若直指其名也?悉宜改正!」欽若曰:「此晁迥、楊億所修。」

帝曰:「卿嘗參之邪?旦曰:「朝廷撰集大典,並當悉心,務令廣備,初無彼此之別也。」

因詔:「每卷自今先奏草本,編修官及同修史官,其初修或再詳看,皆具載其名,如有改正增益事件字數,亦各於名下題出,以考勤惰。」

壬午,鎮、眉、昌等州地震。

甲午,馮拯罷為刑部尚書,知河南府。

八月,帝謂宰相曰:「朝廷宜守經制,儻務更張,則攀擾者眾。

乃知命令之出,不可不謹。

今言某事有利,輕為釐革,始則皆以為當,久乃翻成有害,須加裁正,是朝令夕改也。

又蒞官之人,不必過為寬恕,以致弛慢;或探求罪惡,不顧煩擾,抑又甚至。」

王旦曰:「古人有言,法出而弊作,令下而一奸一生。

寬則民慢,陷法者多;猛則民殘,無所措手足;正為此也。」

甲辰,兗州言虸蚄生,有蟲青色,隨嚙之,化為水,時謂「旁不肯蟲」。

帝謂宰相曰:「昨遣人潛視東畿苗稼,大率所傷不過三四分。」

王旦曰:「陛下憂民之切,上天固當垂祐;矧連歲豐稔,今茲小損,亦未至失所。」

右諫議大夫知廣州楊覃,勤於吏事,所至以幹局稱。

南海有番舶之利,前後牧守或致謗議,覃循謹清介,遠人宜之。

及卒,父老有灑泣者。

三司使丁謂言:「東封及汾一陰一賞賜億萬,加以蠲復諸路租賦,除免口算,恩澤寬大,恐有司經費不給。」

帝曰:「國家所務,正在澤及下民。

但敦本抑末,節用謹度,自當富足!」

乙巳,太白晝見。

乙丑,刻御制《大中祥符頌》於左承天祥符門。

河決通利軍。

九月,癸巳,御乾元樓觀酺,凡五日。

是秋,遼主獵於平地松林。

冬,十月,庚子朔,遼主駐廣平澱。

丁巳,帝以江南、淮南接壤,而鹽酒之價不等,令三司與江淮制置發動使李溥規定以聞。

有司言慮失歲課,帝曰:「苟便於民,何顧歲入邪!」

殿中侍御史薛奎,一性一剛,不苟合,遇事敢言。

帝時數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諫曰:「陛下嗣位之初,勤心萬務而簡於宴幸。

今天下誠無事,而歡樂無度,又大臣數被酒無威儀,非所以尊朝儀。」

帝善其言。

十一月,庚午朔,遼主如顯州。

丙子,帝御崇政殿親試進士,賜張師德等及第、出身有差。

師德,去華子也。

壬午,知河南府馮拯,請贈給官市芻粟之直,陳堯叟曰:「增直以市,不若徙馬它所。

京師馬舊留二萬,今留七千,有餘悉付外監,仍欲於七千之中更以四千付淳澤監,歲可省芻粟三百餘萬。

若有給賜,朝取夕至矣。」

從之。

帝又曰:「馬及十萬當且止。」

王旦曰:「聽民間畜養,官中緩急,以本直市之,猶外廄耳。

且聽費芻粟,皆出兩稅,少損馬食,用資軍儲,亦當世之切務。」

馬知節曰:「馬多不一精一,雖十萬匹,選可用者當得四五萬耳。

多蓄駑弱,其費愈甚。」

帝然之。

工部侍郎種放,屢至闕下,俄復還山。

人有貽書嘲其出處之跡,且勸以棄位居巖谷,放不答。

放晚節頗飾輿服,於長安廣置良田,歲利甚博,亦有強市者,遂致爭訟,門人族屬依倚恣橫。

王嗣宗之出守長安,始甚敬放,放被酒稍倨。

互相議誚。

嗣宗怒,因上疏言所部兼併之家凡十餘族,而放為之首,且述放弟侄無賴,奪編氓厚利,願賜放終南田百畝,徙放嵩山。

疏辭極其醜詆,目放為魑魅,且屢遣人責放不法。

帝方待放厚,詔工部郎中施護推究,會赦而止。

於是放自乞徙居嵩山,詔遣內侍起第賜之。

然猶往來終南,案視田畝,每行必給驛乘,時議浸薄焉。

戊戌,詔加上五嶽諸後之號,仍遣官祭告。

是月,詔遣使臣一人管句故太師趙普家事;普妻和氏卒,因其家自請而從之。

十二月,庚子朔,遼主復如廣平澱。

戊申,太常博士江嗣宗言:「陛下躬臨庶政,十有五年,殿庭間事,一取聖斷,有勞宸慮。

今請禮樂征伐大事出於一人,自餘細務委任大臣百司。」

帝曰:「此頗識大體。」

乃詔褒嗣宗,從其所請。

癸丑,遼以知南院樞密使邢抱質年老,詔乘小車入朝。

是月,遼置歸、寧二州。

是歲,遼御試進士,放高承顏等二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