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至道二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

續資治通鑒

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

起柔兆涒灘七月,盡強圉作噩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至道二年(遼統和十四年)

秋,七月, 己亥朔,命殿前都指揮使王超為夏、綏、麟、府州都部署。

遼太妃之領兵撫定西邊也,委軍事於招討使蕭達蘭。

達蘭留意人才,時耶律昭坐兄國留事流西北部,達蘭與詔,一愛一之,禮致門下,欲召用,以疾辭。

達蘭問曰:「今三邊晏然,惟准布伺隙而動,討之則路遠難至,縱之則邊民被掠,增戍兵則糧餉不給;欲苟一時之安,不能終保無變。

計將安出?」

昭以書答曰:「夫西北諸部,每當農時,一夫為偵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給糾官之役,大率四丁無一室處。

芻牧之事,仰給妻拏,一遭寇掠,貧窮立至。

春夏賑恤,吏多雜以糠比,重以掊克,不過數月,又復告困。

且畜牧者,富國之本,有司防其隱沒,聚之一所,不得各就水草善地。

兼以逋亡戍卒,隨時補調,不習風土,故日瘠月損,馴至耗竭。

為今之計,莫若賑窮薄俺,給以牛種,使遂耕獲。

置遊兵以防盜掠,頒俘獲以助伏臘,散畜牧以就便地,期以數年,富強可望。

然後練簡一精一兵,以備行伍,何守之不固,何動而不克哉!然必去其難制者,則餘種自畏。

若捨大而謀小,避強而攻弱,非徒虛費財力,亦不足以服其心。

此二者,利害之機,不可不察。

昭聞古之名將,安邊立功,在德不在眾,故謝玄以八千破苻堅十萬,休格以五隊敗曹彬十萬,良由恩結士心,得其死力也。

閣下膺非常之遇,專方面之寄,宜遠師古人,以就勳業,上觀乾象,下盡人謀,察地形之險易,料敵勢之虛實,慮無遺策,利施後世矣。」

達蘭從其言,卒能成功。

庚申,太常博士直史館陳靖上言:「古者強幹弱枝之法,必先富實於內。

今京畿周環二三十州,幅員數千里,地之墾者十才二三,稅之入者又十無五六,國用不充,民食不足。

望擇大臣一人有深識遠略者,兼領大司農事,典領於中;又於郎吏中選才智通明、能撫民役眾者為副,執事於外。

自京東、西擇其膏腴未耕之處,申以勸課,借閒曠之地,募遊惰之民,別置版圖,便宜從事,酌民力之豐寡,相農畝之磽瘠,均配畀之,無煩督課。

耕桑之外,更課令益種雜木蔬課,孳畜羊犬雞豚。

俟至三五年間,生計成立,有家可戀,有土可懷,即計戶定征,量田輸稅,斯實敦本化人之宏略也!」帝覽奏,召對獎諭,令條奏以聞。

尋以靖為勸農使,按行陳、許、蔡、穎、襄、鄧、唐、汝等州,勸民墾田,以大理寺丞皇甫選、光祿寺丞何亮副之。

未幾,三司以為費官錢,多水旱,恐遂散失,其事遂寢。

丙寅,參知政事寇准罷為給事中。

先是郊祀行慶,中外官吏皆進秩,准遂率意輕重,其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秩。

所惡及不知者即敘退之。

廣州左通判、左正言馮拯轉虞部員外郎,右通判、太常博士彭惟節乃轉屯田員外郎。

拯嘗與准有隙,准故抑之。

惟節自以素居拯下,章奏列銜皆如舊不易,准怒,以堂帖升惟節於拯上。

帝切責拯,仍特免勘罪,拯憤極,言准擅權,並及嶺南官吏除拜不均數事。

嶺南東路轉運使康戩亦言呂端、張洎、李昌齡皆准所引,端德之,洎曲奉准,昌齡畏懦,皆不敢與准抗,故得以任胸臆,亂經制。

帝大怒,召責端等,端曰:「准一性一剛自任,臣等不欲數爭,慮傷國體。」

因再拜請罪。

既而准入對,帝語及馮拯事,准抗辯,帝曰:「若廷辯,失執政之體。」

准猶力爭不已,帝歎曰:「雀鼠尚知人意,況人乎!」翼日,准猶抱中書簿領論曲直,帝益不悅,罷知鄧州。

是月,以丁惟清知西涼府。

涼州周回二千里,東界原州,南界雪山、吐谷渾、蘭州,西界甘州,北界吐蕃,領姑臧、神烏、番禾、昌松、嘉麟五縣,戶二萬五千有奇,城週四十五里,李軌所築,久不內屬,至是請帥,從之。

汴水決谷熟縣。

閏月,庚寅,詔:「江、浙、福建民負人錢沒入男一女者,還其家,敢匿者有罪。」

九月,戊寅,右僕射宋琪卒,贈司空,謚惠安。

琪素有文學,尤通吏術,頗知人情偽。

在相位日,百執事有求請,多面折之,以是取怨於人。

己卯,夏州、延州行營言,兩路合勢破賊於烏白池,斬首五十級,生擒二千餘人,賊首李繼遷遁去。

先是帝部分諸將攻討,李繼隆自環州,范廷召自延州,王超自夏州,容州觀察使丁罕自慶州,錦州刺史張守恩自鹿州,凡五路,率兵抵烏白池,皆先授以方略。

守恩,令鐸子也。

師巳有期,銀夏鈴轄盧斌求對,懇言曰:「蕃族馬驕兵悍,來往無定,敗則走它境,疾戰沙漠,非大兵所利。

不若堅保靈州,於內地多積芻粟,以師援送,苟其至也,會兵首尾擊之,庶幾無枉費,且不失固圉之策。」

帝不從,改授斌環慶鈴轄,領兵二萬為繼隆前鋒。

斌謂繼隆曰:「靈州趨烏白池,月餘方至,若自環州橐駝路,才十里程耳。」

繼隆因遣其弟繼和馳驛上言:「赤檉路回遠乏水,請自清崗峽直抵繼遷巢一穴一。」

不及援靈州。

帝怒,召繼和於便殿,詰之曰:「汝兄如此,必敗吾事矣!」因手書切責繼隆,命引進使瀛州周瑩詣軍前督之。

瑩至,繼隆已便宜發兵矣。

既而與罕兵合,行數十日不見賊,引軍還;張守恩見賊不擊,率兵歸本部;獨超、廷召至烏白池,與賊大小數十戰,雖頻克捷,而諸將失期,士卒困乏,終不能擒賊焉。

時超子德用,年十七,為先鋒,部萬人戰鐵門關,斬首十三級,俘掠畜產以萬計。

及進師烏白池,賊銳甚,超不敢進,德用請乘之,得一精一兵五千,轉戰三日。

賊既卻,德用曰:「歸師迫險,必亂。」

乃領兵距夏州五十里先絕其險,下令曰:「敢亂行者斬!」一軍肅然,超亦為之按轡。

敵躡其後,望見隊伍嚴整,不敢近,超撫其背曰:「王氏有子矣!」

丙戌,秦、晉諸州地晝夜十二震。

甲午,詔:「壽寧節賜翰林學士、兩省五品、尚書省四品以上一子出身。」

先是近臣因誕節或以疏屬求廕補,至是始為限制,非其子孫及親兄弟,多寢而不報。

冬,十月,丙辰,遼命劉遂教南京神武軍士劍法,賜袍帶、錦幣。

己未,以池州新鑄錢監為永豐監,歲增鑄錢數十萬緡。

甲子,並三司句院為一,工部員外郎袁州劉式專領之。

帝面命式曰:「以汝一人當三人之職,宜勉副所望。」

式久居計司,深究簿領之弊,江、淮間舊有橫賦,積逋至多,式奏免之。

然檢校過峻,卒為下束所訟,免官。

十一月,丁卯朔,司天冬官正楊文鑒上言,請於新歷六十甲子外更增六十年。

事下有司,判司天監苗守信等議,以為無所稽據,不可行用。

帝曰:「支幹相承雖止於六十,但兩周甲子,共成上壽之數,期頤之人,得見所生之歲,不亦善乎?」

因詔有司,新歷以百二十甲子為限。

甲戌,遼詔諸軍官毋非時畋獵妨農。

乙酉,遼奉安景宗及太后石像於乾州。

是月,回鶻乞婚於遼,不許。

十二月,乙巳,禮部侍郎、知陳州蘇易簡卒。

易簡才思敏贍,在翰林八年,眷遇夐絕,遂參大政。

一性一嗜酒,帝親書勸酒、戒酒二詩以賜,令對其母讀之,自是每入直不敢飲。

帝聞其死,曰:「易簡竟以酒敗,深可惜也!」贈禮部尚書。

辛亥,有司言,鳳州出銅礦,定州出銀礦,請置官掌其事。

帝曰:「地不一愛一寶,當與眾庶共之。」

不許。

甲寅,遼以南京道新定稅法太重,減之。

戊午,詔:「自今州縣官部內流民及亡失租調什之一者,並書下考。」

甲子,遼招討使蕭達蘭以准布部長阿魯端叛而復降,桀奡難制,誘其一黨一六十人斬之以獻,用耶律昭之言也。

達蘭封蘭陵郡王,兼侍中。

遼主如南京,以駙馬都尉蕭恆德為行軍都部署,伐富勒莫多部。

恆德有膽略,數從南伐。

太后多其功,征東高麗還,賜號啟聖竭力功臣。

旋以從征烏實,恆德利其俘獲,倡議深入,比還,道遠糧竭,士馬死傷甚眾,削功臣號。

太后念其舊勞,故有是命。

既而富勒莫多部人戶多歸附,恆德還。

是歲,大有年。

遼放進士張儉等三人。

○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至道三年(遼統和十五年。

丁酉,九九七年)

春,正月,庚午,遼主如延芳澱。

丙子,以戶部侍郎溫仲舒、禮部侍郎王化基並參知政事,給事中李惟清同知樞密院事。

化基寬中有度量,所在僚屬或慢於禮者,不以介意。

時邊境多事,帝欲相仲舒而罷呂端,會不豫,乃止。

參知政事張洎罷為刑部侍郎。

遼以河西一黨一項叛,詔韓德威討之。

庚辰,遼命諸道勸民種樹。

乙酉,葬孝章皇后於永昌陵。

辛卯,以步軍都虞候傅潛為延州路都部署,殿前都虞候王昭遠為靈州路都部署,戶部使張鑒調陝西諸州軍儲。

鑒上疏曰:「伏見關輔之民,數年以來,並有科役,畜產蕩盡,室廬頓空,今若復有差率,益致流亡,縱使驅迫而前,復恐逗撓而潰。

願陛下特垂詔旨,無使重勞,因茲首春,俾務東作。

況靈州一方,僻居塞外,雖曰西垂之要地,實為中夏之蠹區,竭物力以供須,困甲兵而援送,事當慮深,患宜預防。

若待川決而後堤,火熾而方戢,則焚溺之患深矣,雖欲拯救,其可得乎!」

乙丑,遼命南京決滯囚。

乙未,免流民稅。

二月,丙申朔,遼主如長春一宮。

靈州行營破李繼遷,繼遷遁。

戊戌,遼以品部多貧民,勸富民出錢以贍之。

庚子,遼徙梁門、遂城、泰州、北平民於內地。

辛丑,帝不豫,始決事於便殿。

甲辰,除京畿死罪囚,流以下釋之。

丙辰,遼將韓德威奏破一黨一項捷。

丁巳,遼命品部曠地募民耕種。

三月,戊辰,遼募民耕灤州荒地,免其租賦十年。

己卯,遼封李繼遷為西平王。

壬午,遼免南京逋賦及義倉粟,仍禁諸軍官非時畋牧妨農。

甲申,河西一黨一項乞歸附於遼,遼太妃旋遣人奏西邊捷,由是遼之西路拓地益遠。

壬辰,帝不視朝。

癸巳,崩於萬歲殿。

參知政事溫仲舒宣遺制,令皇太子即位於柩前。

初,帝不豫,宣政使王繼恩忌太子英明,與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等,謀立楚王元佐,頗間太子。

宰相呂端問疾禁中,見太子不在旁,疑有變,乃以笏書「大漸」字,令親密吏趣太子入侍。

及帝崩。

繼恩白後至中書召端,議所立。

端前知其謀,即紿繼恩,使入書閣檢太宗先賜墨詔,遂鎖之,亟入宮。

後謂曰:「宮車晏駕,立嗣以長,順也。

今將奈何?」

端曰:「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豈容有異議邪?」

後默然。

太子既即位,端平立殿下不拜,請捲簾,升殿審視,然後降階,率群臣呼萬歲。

夏,四月,乙未朔,尊皇后為皇太后。

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鹹除之。

制曰:「先朝庶政,盡有成規,務在遵行,不敢失墜。

宜拔茂異之才,開諫諍之路。」

京朝官衣緋綠及二十年,並與改服色。

官未升朝亦聽敘賜緋紫自此始。

戊戌,始見群臣於崇政殿西序。

遼主命錄囚。

壬寅,發義倉賑南京。

癸卯,宰相呂端加右僕射。

改封弟元份壅王,元傑兗王,元屋封彭城郡王,元偁封安定郡王。

甲辰,以太子賓客李至為工部尚書,李沆為戶部侍郎,並參知政事。

丁未,中外郡臣進秩一等。

己酉,遼主如南京。

工部侍郎郭贄出知大名府。

翼日,求對,懇辭,帝曰:「魏地重寄,卿宜亟去。」

贄退,帝召輔臣問曰:「郭贄願留,如何?」

對曰:「近例亦有之。」

帝曰:「朕初嗣位,命贄治大籓而不行,則何以使人!」卒遣之。

帝謂宰相曰:「朝行中頗有淹滯者,如梁周翰夙負詞名,三十年屈於眾僚;朕在宮府,多令楊億草箋奏,文理一精一當,宜即加擢。」

辛亥,以工部郎中、史館修撰周翰為駕部郎中、知制誥,著作郎、直集賢院億為左正言,館職並如故。

故事,入西閣皆中書召試制誥三篇,惟周翰不召試而命焉。

李應機者,嘗知鹹平縣。

帝尹開封時,遣散從以帖下縣,有所追捕,散從恃王勢,雚呼縣廷,應機怒曰:「汝所事者王也,我所事者王之父也,父之人可以笞子之人。」

杖之二十。

散從泣訴於王,王不答而默記其名。

及即位,擢應機通判益州,召登殿,謂曰:「朕方以西蜀為憂,故除卿與官,此未足為大任也。

有便宜事,密疏以聞。」

應機至州,未幾,有走馬入奏事。

前一日,知州餞之,應機故稱疾不會,走馬心已不平。

及暮,應機又謂走馬曰:「應機有密疏,欲附入奏,明日未可行也。」

走馬不知其受帝旨,愈怒,強應曰:「諾。」

明日,使謂應機曰:「某且行矣,願得所繼疏。」

應機曰:「疏不可與人傳也,當自來受。」

走馬雖怒甚,意欲積其驕橫狀訴於帝,乃詣應機廨捨,受疏以行。

既至,帝迎問曰:「李應機無恙乎?有疏乎?」

走馬愕然失據,即對曰:「有。」

探懷出之,帝周覽稱善。

因問:「應機治行如何?」

走馬踧,轉辭稱譽。

帝曰:「汝還語應機,所言事皆善,已行矣。

更有意見,盡當以聞。

蜀中無事,行召卿矣。」

頃之,召入,遷擢,數歲中至顯官。

應機為吏強敏,而貪財,多權詐,後帝察其為人,浸疏之。

進封交趾郡王黎桓為南平王。

辛酉,知制誥胡旦責授安遠節度行軍司馬。

旦與王繼恩等邪謀既露,帝新即位,未欲窮究,而旦草行慶制詞,頗恣胸臆,多所溢美,語復訕上,故先黜之。

五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丙寅,從郡臣請,始御正殿視朝,退,御後殿閱事,如常儀。

丁卯,詔諭內外文武郡臣:「自今人君有過、時政或虧、軍事否臧、民間利害,並許直言極諫,抗疏以聞。」

己巳,遼詔平州決滯獄。

庚午,詔三司:「及歲稔,市糴以實倉廩。」

壬申,罷江淮發運使,諸路轉運使司承受公事朝臣、使臣,悉召歸闕。

帝初聽政,務從簡易也。

甲戌,參知政事李昌齡,責授忠武節度行軍司馬;宣政使王繼恩,責授右監門衛將軍,均州安置;胡旦削籍,流潯州。

太宗之即位也,繼恩有力焉;自是一寵一遇莫比,乘間言事或薦外朝臣,故士大夫輕薄好進者輒與往來,每以多寶僧捨為期。

潘閬得官,亦繼恩所薦也;閬傾險士,嘗說繼恩乘間勸立儲貳,且言:「南衙自謂當立,立之將不德我;即議所立,宜立諸王之不當立者。」

南衙,謂帝也。

繼恩信其說,頗惑太宗,太宗訖立帝。

閬尋坐狂妄黜。

太宗疾革,繼恩與昌齡及旦更起邪謀,賴呂端覺之,謀不得逞。

帝既即位,加恩百官,繼恩又密托旦為褒詞。

旦已先坐黜,於是並逐三人。

籍繼恩家資,多得蜀土僭侈之物。

尋詔:「中外臣僚曾與繼恩交結通疏書者,一切不問。」

後二年,繼恩死於貶所。

甲申,帝謂輔臣曰:「宮中嬪御頗多,幽閉可憫,朕已令給事歲深者悉放出。」

呂端等曰:「踐阼初首行此令,哲王之懿範也。」

丁亥,立秦國夫人郭氏為皇后。

帝在儲位,每事謙讓,郭氏未嘗正妃號也。

庚寅,追尊母隴西夫人李氏為賢妃。

妃,真定人,乾州防禦使英之女,帝及楚王元佐,皆妃所生也。

是月,遼迪裡部殺詳袞而叛,遁於西北荒,蕭達蘭率輕騎追之,獲部族之半,因討准布之未服者。

諸蕃歲貢方物充於國,自後往來若一家焉。

達蘭以諸部叛服不常,上表乞建三城以絕邊患,從之。

六月,戊戌,追復皇叔涪王廷美為秦王,贈皇兄魏王德昭太傅、岐王德芳太保。

帝謂宰相曰:「諸州多獻珍獸異禽祥瑞之物,此甚無益。

但令稼穡豐稔,且得賢臣,乃為瑞也。」

辛丑,詔天下勿復獻珍禽異獸及諸祥瑞。

南康軍建昌縣民洪文撫,六世同一居,就所居雷湖北創書院,捨來學者,詔旌表其門閭。

甲辰,以皇兄元佐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復封楚王,聽養疾不朝。

帝始欲幸元佐第,元佐固辭以疾,曰:「雖來,不敢見也。」

由是終身不復見。

罷鹽鐵、度支、戶部副使。

乙巳,追冊莒國夫人潘氏為皇后。

工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錢若水罷為集賢院學士,判院事。

先是太宗謂若水曰:「士遭時得位,紆金拖紫,延賞宗族,豈得不竭誠報國乎?」

若水對曰:「高尚者不以名位為光一寵一,忠貞之士亦不以窮達易志。

若以爵祿榮遇之故效忠於上,中人以下所為也。」

太宗然其言。

及劉昌言罷,太宗問趙鎔等曰:「見昌言涕泣否?」

對曰:「與臣等言,多至涕泣。」

太宗曰:「大率如此。

進用時不悉心補職,斥去即汍瀾涕泗。」

若水曰:「昌言實未嘗涕泣,鎔等迎一合上意耳。」

呂蒙正罷,太宗又謂若水曰:「蒙正望復位目穿矣。」

若水對曰:「蒙正雖登顯貴,然其風望不為忝冒;僕射師長百僚,非寂寞之地,且蒙正固未嘗以退罷鬱悒。

當今巖一穴一高士,不求榮爵者甚多,如臣等輩,苟貪一官祿,誠不足重。」

太宗默然。

若水因念人主待輔臣如此,蓋未嘗有秉節高邁,不貪名勢,能全進退之道者以感動之也。

將移疾,會太宗晏駕,不果。

帝即位,若水以母老請解機務,章再上,乃得請。

召謝便殿,命坐,問:「近臣誰可大用者?」

若水言:「中書舍人王旦有德望。」

帝曰:「此朕心所屬也。」

若水好汲引後進,推賢重士,士大夫宗慕之。

帝居憂日,對輔臣於禁中,每見呂端等,必肅然拱揖,不以名呼。

端等再拜請,帝曰:「公等顧命元老,朕安敢上比先帝!」又以端膚體洪大,宮庭階戺頗峻,命梓人皆為納陛焉。

秋,七月,乙丑,御崇政殿,召呂端等,訪以軍國大事經久之制。

端陳當世急務,皆有條理,帝嘉納。

丙寅,令諸路轉運使更互赴闕,詢民間利病。

吏部郎中、直集賢院田錫應詔上疏,言陝西數十州苦於靈、夏之役,生民重困,帝為之慼然。

它日,謂呂端等曰:「近詔中外直言,群臣多及瑣細事,惟田錫、康戩陳詞不繁,指事尤切,張齊賢頗留意民政。」

乃出其疏示端等曰:「卿等詳酌行之。」

辛未,遼禁吐谷渾別部鬻馬於宋。

先是遼蕭恆德尚越國公主,太后第三女也,一性一沈厚,太后於諸女中尤一愛一之,故恆德屢膺重任。

公主甚得婦道,不以一寵一貴自驕。

會有疾,太后遣宮人侍之,恆德私與宮人通,公主恚而卒。

太后怒,賜恆德死。

恆德女許字高麗國王,丙子,高麗遣其臣韓彥敬吊公主之喪。

恆德臨死,上書遼主,言其侄柳才可用。

柳多知能文,膂力絕人,旋詔入侍衛。

辛卯,遼詔南京疾決獄訟。

八月,己亥,趙鎔罷為壽州觀察使,李惟清罷為御史中丞。

以曹彬為樞密使兼侍中,以戶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向敏中、給事中夏侯嶠並為樞密副使。

帝謂曰:「近密之司,必端亮謹厚者處之。

彬以耆舊冠樞衡之首,敏中及嶠佽助之,兵機邊要,有所望矣。」

敏中明辨有才略,先是西北用兵,敏中專主謀議,至於二邊道路斥堠走集之所,莫不周知。

嶠仕籓府最舊,故首加擢用。

丁酉,遼主獵於平地松林,太后誡曰:「前聖有言,欲不可縱。

吾兒為天下主,馳騁田獵,萬一有銜蹶之變,適遺予憂。

其深戒之!」遼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

縱馬於野,弛兵於民,有事而戰,擴騎介夫,卯命辰集。

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糗糧芻茭,不煩挽運。

以是制勝,所向無前。

遼主歲時射獵,以示不忘本俗,雖奉太后命誡,不能改。

先是,帝以漢、唐封一乳一母為夫人、邑君故事付中書,因問呂端等曰:「斯禮可行否?」

端等曰:「前代或加以大國,或益之美名,事出宸衷,禮無定制。」

己酉,詔封一乳一母齊國夫人劉氏為秦國延壽保聖夫人。

是月,西川戍卒劉旴叛,攻掠蜀、漢等州,益州鈐轄馬知節領兵三百追擊之。

招安使上官正,飛書召知節還成都計議,知節曰:「賊已數千,少緩之,勞費必倍,不如急擊,破之必矣。」

即率所部前進。

正亦尋至,共擊斬旴,其一黨一悉平。

盱自起至滅凡十日。

正始無出兵意,知益州張詠以言激正,將行,仍盛為供帳餞之,酒酣,舉爵謂諸軍校曰:「爾輩俱有親屬在東,蒙國厚恩,無以報,此行當亟殄賊,無使越逸。

若師老曠日,即此地為死所矣!」正由是倍道力戰。

及凱旋,詠迎勞,大出金帛行賞,眾皆悅服。

九月,丙寅,遼罷東邊戍卒。

庚午,遼主如饒州,祭太祖廟。

丙子,帝因言西川叛卒事,輔臣或曰:「蜀地無城池,所以失制御。」

帝曰:「在德不在險。

倘官吏得人,善緩撫,使樂業,雖無城可也。」

戊寅,以長葛縣令孔延世為曲阜縣令,襲封文宣公,並賜《九經》及太宗御書、祭器,加銀帛而遣之,詔本道轉運使、本州長吏待以賓禮。

延世,孔子四十五世孫也。

壬午,左正言孫何表獻五議:一參用儒將,二申明太學,三釐革遷轉,四議複製科,五舉行鄉飲。

帝稱善。

監察御史王濟上疏陳十事,其目曰:擇左右,分賢愚,正名品,去冗食,加俸祿,謹政教,選良將,分兵戎,修民事,開仕進。

刑部員外郎合肥馬亮上疏言:「陛下初政,軍賞宜速,而所在不時給,請遣使分往督視。

又,州縣逋負至多,赦書雖蠲除,而有司趣責如故,非所以布恩宣澤也。

國朝故事,以親王判開封府,地尊勢重,疑隙易生,非保親全一愛一之道。

契丹仍歲內侵,河朔蕭然,請修好以息邊民。」

凡四事。

帝善其言。

庚寅,閣門奏:「每月朔望,群臣赴萬歲殿哭臨。

十月朔在壬辰,請改用九月晦。」

帝問呂端曰:「此何禮也?」

端曰:「一陰一陽一家以辰日為哭忌。」

帝曰:「哀疚之情,寧有所避乎?」

不許。

冬,十月,壬辰朔,遼主駐駝山,罷奚王諸部貢物。

乙未,賜宿衛時服。

丁酉,禁諸山寺毋濫度僧尼。

戊戌,弛東京道漁濼之禁。

戊申,以上京獄訟繁冗,詰其主者。

辛酉,錄囚。

陳、宋州並言:「先貸民錢千萬令市牛,價納外所負尚多,許隨來歲夏秋稅輸送。」

詔悉除之。

李繼遷寇靈州,合河都部署楊瓊擊走之。

己酉,葬神功聖德文武皇帝於永熙陵,廟號太宗。

十一月,甲子,祔神主於太廟,以懿德皇后配;又祔莊懷皇后於別廟。

帝初踐阼,告天地宗廟,有司請署祝版,帝涕泗交下,不能署者久之。

靈駕發引,帝與諸王徒步號慟,從至乾元門。

禮官具儀,遣奠畢改吉服,帝不忍,哭踴盡哀,縗服還官。

及神主至京,迎拜涕咽,觀者莫不歔欷。

先是帝謂參知政事李至等曰:「神主至京,朕欲親導及拜辭,於禮可乎?」

至曰:「此禮前代所闕,陛下行之,足為萬世法。」

即具儀以聞。

時有請增損舊政事,帝曰:「先帝賜名之日,撫朕背曰:『名此,欲我兒有常德,久於其道也。

』罔極之訓,朕何敢忘!」

丙寅,德音降兩京死罪以下囚;緣山陵役民,賜租有差。

復分三司句院為三,命官各判之。

以太常丞新喻王欽若判三司都催欠憑由司。

欽若初為亳州判官,監倉,天久雨,倉司以谷濕不為受,民自遠來輸租,倉谷且盡,不得輸。

欽若悉命輸之倉,且奏不拘年次,先支濕谷,即不至朽敗。

太宗大喜,手詔褒答,因識其姓名。

及開封府以歲旱蠲十七縣民租,時有言按田官司蠲放不實者,御史台請遣使覆實,詔東西諸州選辟閱視。

亳州當按太康、鹹平二縣,州遣欽若覆按甚詳,抗疏言:「田實旱。

開封止放七分,今乞全放。」

既而它州所遣官並言諸縣放稅過多,悉追收所放稅物,人皆為欽若危之。

至是擢用,帝以其事語輔臣曰:「當此時,朕亦自懼。

欽若小辟,獨敢為百姓伸理,此大臣節也。」

欽若既為三司屬,虞部員外郎毋賓古謂欽若曰:「天下宿逋,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不能勝,僕將啟而蠲之。」

欽若即夕命吏治其數,翼日上之。

帝大驚曰:「先帝顧不知邪?」

欽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與陛下收天下人心耳。」

己巳,詔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錢若水修《太宗實錄》。

若水舉官同修,起居舍人李宗諤與焉。

帝曰:「自太平興國八年以後,皆李昉在中書日事。

史憑直筆,若子為父隱,何以傳信於後!」除宗諤不可,餘悉許之。

是日,同句當審官院、通進銀台司封駁事田錫上疏曰:「今地震之災漸見,下動之像已萌。

臣見銀台司諸道奏報,自九月初至冬節前,申奏賊盜不少,今不一一具奏,且據其可言者言之:九月四日,施州奏群賊四百餘人驚劫人戶;十月七日,滑州奏有賊四十餘人過河北;十五日,衛州奏有賊七十餘人過河北;十九日,絳州奏垣縣賊八十餘人殺縣尉;西京奏十月二十三日,有賊一百五十人入白波兵馬都監廨署,並劫一十四家,至午時,奪舟往垣曲,至河一陽一、鞏縣界;濮州奏群賊入鄄城縣;單州奏群賊入歸恩指揮營;濟州奏群賊劫金鄉、鉅野縣郭十九家;永興軍奏虎翼軍賊四十餘人劫永興南莊;今月二日,西京奏王屋縣賊一百餘人,白高渡潰散軍賊六十餘人;七日,陝府奏集津鎮群賊六十餘人,並驚劫人戶,至午時乘船下去峽石縣,群賊自河北渡過河南;八日,西京奏草賊見把截土壕鎮,官私往來不得。

豈有京師咫尺而群盜如此,邊防寧靜而叛卒如是!臣為陛下憂之。

廟堂之上,必有嘉謨。

若言小小寇盜,不勞聖意憂虞,只令使臣捕逐,如此,則群盜終難翦滅。

若賊徒得聚二三千人,逕度淮南,往保吳、越,則運糧綱船不至京師矣。

若賊徒取得一二州郡,扼據要衝,則上供錢帛不充國用矣。

人心必有向背,軍情豈無動搖!當此之時,北塞輒來一騷一邊,陛下不得不憂;西戎輒來犯邊,大臣不得不懼。

臣今所言激切,不為身謀,所慮安危,實為國計!」

先是,西鄙運糧,詔以諸軍代民挽送。

己卯,士卒亦令放歸,仍賜緡錢,苦寒故也。

帝御便殿,閱殿前指揮使內殿直騎射斗槊,擢一精一銳者十餘人,遷其職。

丙戌,遼主如顯州。

戊子,謁顯陵。

庚寅,謁乾陵。

有司言:「冬至祀圜丘,孟夏雩祀,夏至祭方丘,請奉太宗配;上辛祈谷,秋季大饗明堂,奉太祖配;上辛祀感生帝,孟冬祭神州地祇,奉宣祖配;其親郊圜丘,奉太祖、太宗並配。」

詔可。

是月,高麗國王王治卒,從子誦立。

誦遣兵校徐遠來請命,不得達而還,後遂絕。

高麗亦遣使告於遼。

十二月,甲午,錢若水等言:「修《太宗實錄》,請降詔旨,許臣等於前任、見任宰相、參知政事、樞密院使、三司使等處移牒求訪,以備闕文。」

許之。

丙申,追尊母賢妃李氏為皇太后。

後喪先殯於普安院,於是議改卜園陵,立忌建廟。

有司言:「《周禮》春官大司樂之職,奏夷則,歌仲呂,以饗先妣。

先妣,姜嫄也,是帝嚳之妃,後稷之母,特立廟名曰閟宮。

晉簡文宣後以不配食,築室於外,歲時享祭。

唐先天元年,始祔昭成、肅明二後於儀坤廟,又玄宗元獻楊後立廟於太廟之西。

稽於前文,鹹有明據。

望令宗正寺於後廟內修奉廟室;為殿三間,設神門、齋房、神廚,以備薦饗。」

從之。

辛丑,詔諸路轉運使申飭令長,勸課農桑。

先是帝訪宰輔以靈武事,參知政事李至上疏,以為:「靈州不可堅守,望釋李繼遷之罪,厚推賜與,降詔綏懷。」

反覆言之甚切。

至是繼遷遣使修貢,求備籓任,帝雖察其變詐,方在諒暗,姑務寧靜,因從其請,復賜姓名、官爵。

甲辰,以銀州觀察使趙保吉為定難節度使,遣內侍右班都知張崇貴繼詔賜之。

甲寅,遣張浦還。

己酉,遼主駐駝山。

甲寅,遣使祭高麗國王治,詔誦權知國事。

丙辰,錄囚。

初,刑部郎中、知楊州王禹偁准詔上疏言五事,其一曰:「謹防邊,通盟好,使輦運之民有所休息。

方今北有契丹,西有繼遷,戍兵餽餉,固難寢停,關輔之民,倒懸尤甚。

宜敕封疆之吏,致書遼人,請尋舊好。

下詔赦繼遷罪,復與夏台,彼必感恩內附,且使天下知陛下屈己而為人也。」

其二曰:「減冗兵,並冗吏,使山澤之饒稍流於下。

當乾德、開寶之時,土地未廣,財賦未豐,然而擊河東,備北鄙,國用亦足,兵威亦強。

自後盡取東南數國,又平河東土地,財賦可謂廣矣,而兵威不振,國用轉急,其義安在?兵冗而不盡銳,將眾而不自專故也。

臣愚以為急經制兵賦如開寶中,則可高枕而治矣。

開寶中設官至少,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戶一人,當時未嘗闕事。

自後有一團一練推官一人,又有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監庫、監酒、榷稅算又增四員,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問其租稅,減於曩日也,問其人民,逃於昔時也。

冗吏耗於上,冗兵耗於下,此所以盡取山澤之利而不能足也。

夫山澤之利,不可棄也,亦不可盡。

即如茶法,從古無稅,唐元和中以用兵齊、蔡,始建其法,《唐史》稱是歲得錢四十萬貫,東師以濟。

今則數百萬矣,民何以堪!」

其三曰:「艱難選舉,使入官不濫。

太祖之世,每歲進士不過三十八人,經學五十人,諸侯不得奏辟,士大夫罕有資廕,故有終身不獲一第,沒齒不獲一官者。

先帝在位將逾二紀,登第殆近萬人;不無俊秀之才,亦有容易而得。

臣愚以為數百年之艱難,故先帝濟之以泛取;二十載之霈澤,陛下宜糾之以舊章。

望以舉場還有司如故事。

至於吏部銓官,亦非帝王躬親之事,太祖以來始令後殿引見,因為常例,以至先朝,調選之徒,多求僥倖。

宜以吏部還有司,依格敕注擬。」

其四曰:「沙汰僧尼,使民無耗。

漢明之後,佛法流入中國,度人造寺,歷代增加,不蠶而衣,不耕而食,是五民之外又益一而為六矣。

假使天下有萬僧,日食米一升,歲用絹一匹,是至儉也,猶月費三千斛,歲用萬縑,何況五七萬輩哉!又,富者窮極口腹,一齋一衣,貧民百家未能供給,不曰民蠹,其可得乎!願深鑒治本,亟行沙汰。

如以嗣位之初,未欲驚駭此輩,且可一二十載不度人修寺,使自銷鑠。」

其五曰:「親大臣,遠小人,使忠良謇諤之士知進而不疑,一奸一憸傾巧之徒知退而有懼。」

疏奏,即召禹偁還朝。

既用其策,以夏、綏、銀、宥、靜五州賜趙保吉。

翼日,命禹偁守本官,復知制誥。

遼南院宣微使蕭巴雅爾加政事令,遷東京留守。

巴雅爾為政寬裕而善斷,諸部畏一愛一,民以殷富。

是歲,始分天下為十五路:一曰京東路,二曰京西路,三曰河北路,四曰河東路,五曰陝西路,六曰淮南路,七曰江南路,八曰荊湖南路,九曰荊湖北路,十曰兩浙路,十一曰福建路,十二曰西川路,十三曰峽路,十四曰廣南東路,十五曰廣南西路。

遼放進士陳鼎等二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