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

起旃蒙單閼正月,盡柔兆執徐六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大中祥符八年(遼開泰四年)

春,正月,壬午朔,詣玉清昭應宮太初殿,奉表上玉皇大天帝聖號;遂奉安刻玉天書於寶符閣,塑御像冠服立侍。

帝升閣,備登歌,酌獻;還,御崇德殿受賀,大赦天下。

緣河、淮南、兩浙民田經水災者,悉蠲其稅。

乙酉,遼主如瑞鹿原。

丙戌,命耶律世良再伐德捋勒部。

庚寅,宴近臣於會靈觀,以玉清昭應宮奏告禮畢也。

甲午,命兵部侍郎、修國史趙安仁等知禮部貢舉。

帝覽諸道貢舉人數減於常歲,因曰:「外郡官吏未體朕意邪?比者詔命累下,但戒其徇私;若能一精一擇寒俊,雖多何害!」是歲,始置謄錄院,令封印辟封所試卷,付之集書吏錄本,諸司供帳,內侍二人監焉。

命京官校對,用兩京奉使印訖,復送封印院,始送知舉官考校。

丁酉,遼主獵馬蘭澱。

戊戌,徙棣州城。

先是河北轉運使李士衡、張士遜等言:「河流高於州城者太餘。

朝命累年役兵修固,蓋念徙城重勞民力。

而去冬盛寒,尚有沖注,若凍解,必致決溢,為患滋深。

今請於州之北七十里一陽一信縣界地名八方寺。

即高阜改築州治,以今年捍堤軍士助役,則永久之利。」

詔可,令權度支判官張績、內侍押班周文質乘傳與士衡、士遜等同蒞其事,三月而役成。

時故城積糧甚多,或者病其難徙;士遜視瀕河數州方歉食,即計其餘以貸民,期來歲輸新治,公私便之。

先是河決棣州,知天雄軍寇准請徙州商河,命孫沖按視,還言:「徙州動民,亦未免治堤,不若塞河為便。」

遂以沖知棣州。

自秋至春凡四決,皆塞之。

至是徙州一陽一信,沖坐事為使者論奏,徙知襄州;復上疏論徙州非便,且著《河書》以獻。

既而大水沒故城丈餘。

壬寅,遼東征。

東京留守善寧、平章哈里袞奏已總大軍及女真諸部兵分道進討。

遼主遣使繼密詔於軍。

二月,壬子朔,遼主如薩堤濼。

于闐國貢於遼。

泗州周憲百五歲,詔賜束帛。

甲寅,宗正寺火,有司奉玉牒屬籍置它捨得免。

命鹽鐵副使段煜擇地營宗正寺。

丙辰,西蕃首領嘉勒斯賚等並遣貢名馬,估其直約錢七百六十萬;詔賜錦袍、金帶、供帳什物、茶、藥有差,凡中金七千兩,它物稱是。

丙寅,以楚王元佐為天策上將軍、興元牧,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

丙子,詔禮部貢院:「進士六舉、諸科九舉以上,雖不合格,並許奏名。」

知永興軍、龍圖閣直學士陳堯咨,好以氣凌人,轉運使樂黃目表陳,因求解職,詔不許。

己卯,徙堯咨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

帝聞堯咨多縱恣不法,詔黃目察之,盡得其實。

帝不欲窮治,止落職,徙知鄧州。

它日,帝謂宰相曰:「或言黃目在陝西條約邊事,雖主將亦罕饒假。」

王旦曰:「太祖朝邊臣橫恣,或得一儒臣稍振紀綱,便為稱職。」

帝曰:「近聞外官多事依違,黃目苟能如此,亦可嘉也。

然不可過當生事,宜密戒之。」

三月,辛卯,中書上群臣應詔所舉官。

帝覽之,曰:「皇甫選,人言其好談民政,陳絳亦聞有吏干。」

王旦等曰:「選好師慕古人,而臨事迂闊,無益於用。

絳制策入等,外任有聲,而一性一多簡倨。」

時李永錫亦在舉中,旦等言:「永錫即頃年妄陳封事被黜者。」

帝因曰:「搢紳之士,多恣毀訾,近日頗協附有位,久則便成朋一黨一,深宜絕其本原也。」

戊戌,趙安仁等上禮部合格人數姓名。

帝顧謂宰相曰:「今歲舉場,似少謗議。」

王旦曰:「條式備具,可守而行,至公無私,其實由此。」

癸卯,帝御崇政殿覆試,多所黜落;又疑所黜抹者或未當,命宰相閱視之。

於是賜進士膠水蔡齊以下百九十七人及第,六人同出身。

又賜六舉以上特奏名進士七十八人同《三禮》出身,賜諸科三百六十三人及第、同出身。

齊等既考定,帝顧問王旦等曰:「有知姓名者否?」

皆曰:「人無知者,真所謂搜求寒俊也。」

故事,當賜第,必召其高第數人並見,又參擇其材質可者,然後賜第一。

時新喻蕭貫與齊並見,齊儀狀秀偉,舉止端重,帝意已屬之,知樞密院寇准又言:「南方下國人不宜冠多士。」

齊遂居第一。

帝喜,謂准曰:「得人矣!」特召金吾給七騶,出兩節傳呼,因以為例。

准一性一自矜,尤惡南人輕巧,既出,謂同列曰:「又與中原奪得一狀元。」

吳人范仲淹,生二歲而孤,母貧,更適長山硃氏,從其姓,名說。

讀書僧捨,日作粥一器,分塊為四,早暮取二塊,斷齏數一莖一,入少鹽以啖之,蓋三年焉。

至是登第,除官,始複姓改名,迎其母歸養。

召崇文館檢討馮元講《周易·泰卦》。

元因言:「君道至尊,臣道至卑,必以誠相感,乃能輔相財成。」

帝悅,特賜五品服。

夏,四月,遼以林牙建福為北院大王。

甲寅,遼國舅詳袞蕭迪裡等征高麗,無功而還。

丙辰,遼哈斯罕部請括女真舊無籍者,會其丁入賦役;從之。

樞密使貫寧奏大破德捋勒部,遼主命侍御札拉獎諭,代行執手之禮。

壬戌,以樞密使、同平章事寇准為武勝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先是准惡三司使林特之一奸一邪,數與爭。

特方有一寵一,帝不悅,謂王旦等曰:「准年高,屢更事,朕意其必改前非,今所為似更甚於昔。」

旦等曰:「准好人懷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當避。

而准乃以為己任,此其所短也。

非至仁之主,孰能全之!」准之未為樞密使也,旦嘗得疾,久不愈,帝命肩輿入禁,勞問數四,因曰:「卿今疾亟,誰可代卿者?」

旦謝曰:「知臣莫如君,惟明主擇之!」帝舉張永,又問馬亮,皆不對。

帝曰:「試以意言之。」

旦強起舉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准。」

帝憮然,有間曰:「准一性一剛褊,更思其次。」

旦曰:「它非臣所知也。」

及准為樞密使,中書有事關送樞密院,違詔格,准即以聞。

帝謂旦曰:「中書行一事如此,施之四方,奚所取則!」旦拜謝曰:「此實臣等過也。」

中書吏皆坐罰。

既而樞密院有事送中書,亦違詔格,吏得之,欣然呈旦,旦令送還樞密院。

吏白准,准大慚。

旦每見帝,必稱准才,而准數短之。

帝謂旦曰:「卿雖談其美,彼專道卿惡。」

旦謝曰:「臣在相位久,闕失必多。

准對陛下無所隱,此臣所以重准也!」帝由是愈賢旦。

及准自知當罷,使人求為使相,旦大驚曰:「使相豈可求邪?」

准憾之。

既而帝問旦:「准當何官?」

旦曰:「准未三十,已蒙先帝擢置二府,且有才望,若與使相,令處方面,其風采亦足為朝廷之光。」

及製出,准入見,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是!」帝具道所以,准始愧歎,語人曰:「王子明器識,非准所測也!」

是日,以吏部尚書王欽若、戶部尚書陳堯叟並為樞密使、同平章事。

丙寅,詔申明鹹平中條制,凡倉庾所收羨剩,不為勞績。

遼耶律世良破准布,遣人上其俘獲之數。

戊辰,遼主駐沿柳湖。

己巳,女真貢於遼。

壬申,世良討烏爾古部,破之。

甲戌,遼主遣使賞有功將校。

世良討德捋勒部,至清泥堝。

是時於厥既平,朝議欲內徙其眾,於厥安土重遷,遂復叛。

世良懲於部族易叛,既破德捋勒,輒殲其丁壯,勒兵還噶喇河,進擊餘一黨一。

而斥候不謹,其將巴固聚兵稠林中,乘遼師不備擊之,遼師小卻,退陳於河曲。

是夜,巴固來襲,會聞遼後軍且至,巴固遂誘於厥之眾皆遁。

世良追之,軍至險擊,巴固方阻險少休。

遼軍偵知其所,世良不亟掩擊,巴固得以輕騎遁去。

獲其輜重及所誘於厥之眾,並遷德捋勒部民,城臚朐河上以居之。

榮王元儼宮火,延燒內藏左藏庫、朝元門、崇文院、秘閣。

王旦等請對,帝曰:「兩朝所積,一朝殆盡,誠可惜也!」旦曰:「陛下富有天下,則帛不足憂,所慮者政令賞罰之不當耳。

臣等備位宰輔,天災如此,當罷斥。」

帝遂下詔罪己,求直言,命丁謂為大內修葺使。

五月,庚辰朔,侍御史知雜事王隨言:「准詔劾榮王元儼宮遺火事,本元儼侍婢韓盜賣金器,恐事發,遂縱火。」

詔韓氏斷手足,令眾三日,凌遲死。

獄成,當坐死者甚眾,王旦獨請對,言曰:「陛下始以罪己詔天下,今乃過為殺戮,恐失前詔意。

且火雖有跡,寧知非天譴邪?」

帝納之,減死者幾百人,止降榮王元儼為端王。

記室參軍崔昈,坐輔導無狀,亦責官。

辛巳,遼命北府劉慎行為都統,樞密耶律世良副之,殿前都點檢蕭庫哩為都監,以伐高麗。

慎行先攜家置邊郡,致緩師期;遼主追慎行還,下吏議責,以世良、庫哩總兵進討。

甲申,命寇准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事。

辛卯,河北轉運使李士衡等言:「有羨餘錢四十萬貫,絹五千匹,絲三千兩,布二十萬匹,請悉以上供。」

詔令本路貯積,勿更輦致。

壬辰,詔於右掖門外創崇文外院,別置三館書庫。

時宮城申嚴火禁,帝以群臣更直寓宿,寒月飲食非便,乃命翰林學士陳彭年檢唐故事而修復之。

廢內侍省黃門,其高班內品,改為前殿祗候高班內品。

詔自宮禁逮臣庶之家,一切服玩皆不得以金為飾,嚴其科禁,自是遂絕。

知制誥錢惟演獻其父所賜禮賢宅,優詔賜惟演錢五十萬,令均給六房,仍各賜宅一區。

詔:「契丹國信物,舊用金飾者,並易以錦繡。」

庚子,放宮人一百八十四人。

六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給事中、知荊南府馬亮言:「庶官職田過為優厚,請二三年間權住支給,聊助經費。

臣今歲所得米麥四百二十餘石,已牒本府納官訖。」

詔獎之。

庚戌,遼主拜日如禮,與瑪都布耶律世勳易衣馬為好。

以上京留守耶律巴格為北院樞密副使。

辛未,令諸州以御制七條刻石。

閏月,己卯朔,大赦天下,非己殺人及枉法贓致殺人、十惡至死者,悉原之。

庚辰,王欽若上准詔編修后妃事跡七十卷,賜名《彤管懿範》。

以童子蔡伯希為秘書省正字。

伯希家本福州,隨父龜從至京師,才四歲,誦詩百餘篇。

帝召入禁中,應對周詳,所誦一精一習,因命以官。

又以龜從久在場籍,善於訓子,召試中書,授校書郎。

戊戌,昭宣使、平州一團一練使、人內都知秦翰卒。

帝甚悼惜,贈貝州觀察使,賻襚加等。

翰倜儻有武力,以方略自任,前後身被四十九創,群帥推其勇敢。

輕財好施,所得俸賜多均給將士。

帝嘗謂王旦曰:「翰盡忠國家,不害人,亦不妄譽人。

在先朝嘗言:『與李繼遷款暱,出入帳中無間,可一陰一刺之。

』且言:『臣一內官不足惜,或為國家去此劇賊,死亦無恨。

』太宗深賞其忠。」

旦曰「雷有終在西川,與上官正、石普多不協,賴翰和解,不然,幾生事。」

帝曰:「昨劉承規卒,翰曰:『承規不避眾怨,今必流謗,望悉勿聽!朕益嘉其為人。」

其後重贈彰國軍節度使。

詔楊億撰碑文,億以翰不畜財,表辭所勢物,雖朝旨不許,而時論美之。

秋,七月,戊午,樞密副使王嗣宗罷為大同節度使。

先是嗣宗與寇准不協,累表求罷。

准既去位,嗣宗復固請補外,因授以旄鉞,尋命知許州。

庚午,徙知升州、工部侍郎薛映知揚州;以給事中馬亮為工部侍郎,知升州;以吏部員外郎李迪為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

帝謂輔臣曰:「大籓長吏,尤難其人。

要在洞達物情,遵守條詔,一愛一民抑暴而已。

其或廉而肆虐,或察而滋章,或急掊斂以為公,或曠職務以為怒,如此則何由致治!」

乙亥,以郭崇仁為宮苑使、昭州一團一練使。

崇仁,守文子,章穆皇后弟也,雖外戚,朝廷未嘗過推恩澤,自是凡十年不遷。

八月,癸未,陳州言知州、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張永卒。

贈左僕射,謚忠定。

永尚氣節,重然諾,勇於為義。

為令守多異政,威惠及民,民皆不敢為惡,而亦不苦其嚴。

成都人立廟祀之。

帝嘗稱永才任將帥,以疾不盡其用。

永臨終奏疏言:「不當造宮觀,竭天下之才,傷生民之命。

此皆賊臣丁謂誑惑陛下,乞斬謂頭置國門以謝天下,然後斬詠頭置于氏之門以謝謂。」

帝亦不以為忤。

永嘗言:「事君者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可以事君矣。」

又嘗語人曰:「吾榜中得人最多:謹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深沉有德,鎮服天下,無如王公;面折廷爭,素有風采,無如寇公;至於當方面,則永不敢辭。」

乙未,以三司使林特為戶部侍郎、同玉清昭應宮副使,太常少卿馬元方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事。

帝以特久任三司,高年勤瘁,特置此職,班在翰林學士之上,優其月給以一寵一之。

帝數訪以朝廷大事,特因有所中傷,人以此憚焉。

九月,己酉,注輦國遣使來貢。

注輦前古不通中國,其使者舟行涉千一百五十日乃達廣州,約其道路,蓋四十一萬一千四百里。

帝待其使者加厚。

庚戌,以工部郎中、知鄧州陳堯咨守本官,知制誥。

堯咨一性一剛戾,數被挫辱,忽忽無聊。

帝聞之,以問其兄堯叟,堯叟曰:「堯咨不知上恩保佑,自謂遭讒以至此。

望取元犯事尤重者切責之,使知悔懼。」

遂詔堯咨曰:「卿知永興日,所為乖當,非獨用刑慘酷也。

如擅置武庫,建視草堂,開三門,築甬道,出入列禁兵自衛,此豈人臣所宜?眾論甚喧,不但樂黃目奏也。

朕念堯叟朝夕近侍,未欲窮究,姑示薄責,旋加甄敘。

卿不內省,但曰為人所傾。

自今宜體國恩,改過遷善;不然,當以前後事狀盡岸有司。」

堯咨乃惶恐稱謝。

嘉勒斯賚始立文法,聚眾數十萬,表請伐夏州以自效。

帝以戎人多詐,或生它變,命周文質監涇原軍、曹瑋知秦州以備之。

甲寅,遼師攻高麗之通州,高麗將鄭神勇引兵繞遼師陣後,擊殺七百餘人,神勇戰死。

遼師進攻寧州,不克而退。

高麗將高積餘追之,敗死;遼師遂取定遠、興化二鎮,城之。

丁卯,遼主與伊勒希巴兵部尚書蕭榮寧定為交契,以重君臣之好。

丙子,以旗鼓蘇拉詳袞題哩古為六部奚王。

冬,十月,丙戌,以右諫議大夫慎從吉為給事中,權知開封府。

帝召戒從吉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則誤,緩則滯,惟須酌中。

有請屬,一切拒之。」

又曰:「府吏多與豪右協謀造弊,所宜深察。」

及從吉領府事,謗者甚多,帝以問輔臣,丁謂曰:「從吉好言人過,故積眾怨。」

帝曰:「當官宜守常道,或強為善以取名,則毀讟必隨至矣。」

辛卯,以翰林學士晁迥權吏部流內銓,知制誥盛度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

迥以父名佺為辭,遂命與度兩換其任。

度,杭州人也。

時翰林學士王曾亦領銀台司,宰相議令迥代曾。

帝曰:「聯聞外議,謂曾嘗封駁詔敕,自是中書銜之,多沮曾所奏。

今若罷去,是符外議。」

旦曰:「臣等本無忌曾之意,今茲宣諭,為宰相避謗,請迥與度相易,曾如舊。」

帝可之。

旦因言:「降敕或差誤有害,勘會失實,臣等省視不至,頒下四方,誠為不當。

封駁司官苟能詳覽改正,乃助臣等不逮,必無責之之理。」

帝然之。

乙巳,王飲若上《聖祖事跡》十二卷,帝制序,賜名《先天記》。

飲若又續成三十二卷,上之。

遼主自八月射鹿至於九月,復自癸丑至於辛酉連獵於諸山。

遼主善射多力,嘗遇二虎方逸,策馬馳之,發矢連殪二虎。

又嘗一矢貫三鹿,時南京方試舉人,以《一箭貫三鹿》為賦題。

駙馬劉三嘏獻《射二虎頌》,遼主嘉其贍麗。

三嘏,慎行子也。

十一月,庚申,遼主命汰東京僧,又命上京、中京及諸宮選一精一兵五萬五千人以備東征。

工部侍郎種放卒。

帝親制文,遣內侍致祭,護喪歸葬終南,贈工部尚書。

先是有譏放循默者,帝聞之,謂輔臣曰:「放為朕言事甚眾,但外延不知耳。」

因出所上時議十三篇。

放將卒,忽取前後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諸生會飲於次,酒數行而卒。

癸酉,高麗與東女真來貢。

十二月,戊寅,皇子行加冠禮。

辛卯,以皇子慶國公受益為忠正軍節度使兼侍中,封壽春郡王。

甲辰,命樞密使、同平章事王欽若都大提舉抄寫校勘館閣書籍,翰林學士陳彭年副焉,鑄印傍之。

初,榮王宮火,燔崇文院、祕閣、所存無幾;既別建外院,重寫書籍,故有是命。

是月,遼主自海徼如顯州。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大中祥符九年(遼開泰五年。

丙辰,一零一六年)

春,正月,丁未,遼主北還。

庚戌,遼耶律世良、蕭庫哩與高麗戰於郭州西,破之,斬首萬餘級,盡獲其輜重。

乙卯,師次南海軍,世良卒於軍。

丙辰,置會靈觀使,以參知政事丁謂為之。

以馬軍副都指揮使張旻為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

先是旻被旨選兵,下令太峻,兵懼,謀欲為變。

有密以聞者,帝召二府議之,王旦曰:「若罪旻,則自今帥臣何以御眾?急捕謀者,則震驚都邑,此尤不可。」

帝曰:「然則奈何?」

旦曰:「陛下數欲任旻以樞密,臣未敢奉詔;今若擢用,使解兵一柄一,反側者自安矣。」

帝從其言,軍果亡它。

辛酉,同玉清昭應宮副使林特上《會計錄》,詔府祕閣。

癸亥,發內藏錢五十萬貫給三司。

興州一團一練使德文,少好學,凡經史百家,手自抄撮,工為辭章。

帝以其刻勵如諸生,嘗因進見,戲呼之曰「五秀才」。

德文數言願得名士為師友,己巳,特命翰林學士楊億與之遊。

壬申,以張士遜為戶部郎中,崔遵度為戶部員外郎,並充壽春郡王友。

時王將受經,命中書擇方正有學術者為府官。

以士遜平雅和謹,澹於榮利,遵度同修起居注逾十年,每立墀上,常退匿楹間,慮帝見之,搢紳推其長者,因召兩人並命焉。

初,宰相將用士遜等為翊善、記室,帝曰:「翊善、記室,府屬也,王皆受拜。」

故以王友命之,令王每見答拜。

士遜嘗謁王旦,稱王學書有法,旦曰:「王不應舉、選學士,不在學書。」

士遜愧謝。

癸酉,遼主駐雪林。

二月,准布部長朝於遼。

辛巳,遼主如薩堤濼。

丁亥,監修國史王旦等上《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優詔答之。

庚寅,遼以前東京統軍使耶律罕謨為右伊勒希巴。

壬辰,命修景靈宮副使林特詣兗州景靈宮太極觀設醮,以營建畢故也。

宮觀總一千三百二十二區。

甲午,詔築堂於元符觀南,為皇子就學之所,賜名曰資善。

帝作記,刻石堂中。

命入內押班周懷政為都監,入內供奉官一場懷玉為壽春郡王伴讀,仍面戒不得於堂中戲笑及陳玩一弄之具。

丙申,以後宮崇一陽一縣君李氏為才人。

戊戌,遼皇子宗真生,宮人蕭納木錦所生也。

納木錦少而黝面,很視,其母嘗夢金柱擎天,諸子欲上而不能,納木錦從後至,與僕從皆升,母心異之。

久之,得入宮,侍承天太后。

嘗拂太后榻,獲金雞,吞之,膚色光澤異常,太后驚異,曰:「是必生貴子。」

命侍遼主。

至是舉子,遼主之長子也。

皇后無子,取為己子。

納木錦漸進為元妃。

皇后一愛一養宗真如己出,元妃顧妒皇后之一寵一,心常怏怏。

三月,辛酉,遼以諸道獄空,守臣並進階賜物。

癸亥,宗正卿趙安仁言:「唐朝玉牒首載混元皇帝,今請以御制《聖祖降監記》冠列聖玉牒,及別修皇朝新譜,仍別制美名。

又請以知制誥劉筠、夏辣並為宗正寺修玉牒官。」

從之,名新譜曰《仙源積慶圖》。

庚午,亳州言明道宮成,總四百八十區。

詔遣內侍設醮。

夏,四月,遼賑招州民。

王繼忠既見執於遼,薦擢漢人行宮都部署,封琅邪郡王。

時伊勒希巴蕭哈綽,方以明習典故,善占對,被一寵一於遼主。

繼忠侍遼主宴,遼主語及哈綽,欲用為樞密使,繼忠曰:「哈綽雖有刀筆才,暗於大體;蕭迪裡才行兼備,可任也。」

遼主以為一黨一於迪裡,弗聽。

戊寅,以哈綽為北院樞密使。

庚辰,司天監言周伯星再見。

丁亥,陝西轉運副使張象中言:「安邑、解縣兩池,除見貯鹽三億八千八百八十二萬餘斤外,恐尚有遺利,望行條約。」

帝曰:「厚地阜財,此亦至矣。

若過求增羨,必有時而闕。

不可許也。」

丙申,賜天下酺。

辛丑,令入內內侍省定群官與諸宮院婚嫁財物之數。

先是連姻戚里者,冗費過甚,每納采成禮之日,多領傔從,其家供給飲食,動逾千萬,或有破產者。

帝曰:「國家宗支漸廣,此不可不限其制度。」

於是多所差減,且賜金帛給其費焉。

五月,甲辰朔,詔以來年正月一日詣玉清昭實宮,上寶冊。

又以十一月有事於南郊,行恭謝之禮。

諸軍賞賜,並以內藏物充。

三司勿催促諸路錢帛,諸州軍監無得以修貢、助祭為名,輒有率斂。

乙巳,邠寧環慶部署王守斌言夏州蕃騎千五百來寇慶州,內屬蕃部擊走之。

丁未,殿中侍御史張廓言:「群官有丁案母憂者,多免持服,非古道也。

伏望自今並依禮令解官行服。」

詔從之,其官秩當起復及武臣內職,悉如舊制。

丙辰,以景靈宮、會靈觀及兗州景靈宮、太極觀成,釋死罪囚流以下。

丁巳,以向敏中為宮觀慶成使。

己未,河北轉運使李士衡獻助南郊絹布六十萬匹,錢二十萬貫,且言:「六十萬皆合上供者,餘二十萬即本路羨餘,請遣使臣起發。」

先是每有大禮,士衡必以所部供軍物為貢,言者以為不實,故是奏條析之。

有詔嘉獎,因謂輔臣曰:「士衡應卒有材,然事多忽略,故人往往以虛誕目之。

然朝廷所須,隨大小即辦,亦其所長也。」

乙丑,以王旦為恭上寶冊南郊恭謝大禮使。

庚午,太白晝見。

辛未,司天奏:「歲星太一陰一失度,太白高,主兵在秦外。」

帝謂輔臣曰:「秦地控接三蜀,疆境甚遠,軍中不逞輩慮忽聚盜,宜謹備之。

嘉勒斯賚與秦、渭熟戶結為釁隙,曹瑋請益屯兵,可如所請。

川、陝長吏、監押、巡檢有曠弛者,代之。」

六月,辛巳,比部員外郎、知齊州范航坐受財枉法,免死,仗脊黥面,配沙門島。

其子昭時任江南不路提點刑獄,及受代還,至南京,上言願為邊卒,贖父移善地。

宰臣言父子罪雖不相及,然亦當降其職任,遂令厘務;從之。

癸巳,京畿蝗,命輔臣詣玉清昭應宮、景靈宮、會靈觀建道場以禱之。

丙申,以虞部員外郎張懷寶、秘書丞韓庶、戶部判官梁固分判三司鹽鐵、度支、戶部句院。

先是起居郎樂黃目判三司句院,三司使馬元方言其不稱職,罷之。

帝謂王旦等曰:「人言三司官不欲數易,蓋使人幸其更移,不能盡究曹事之弊耳。

又,句院乃關防之局,官卑權輕,難舉其職。」

旦曰:「三部句院為一司,實為繁劇,縱使重官為之,徒益事勢,於句稽則愈疏矣。

若復分三部設官,選才力俊敏者主之,庶乎分減簿領,稍得一精一意。」

故命懷寶等分領焉。

遼以政事舍人吳克昌按察霸州刑獄。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