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諱呼必賚,睿宗第四子,母莊聖太后,以乙亥八月乙卯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

起柔兆困敦四月,盡著雍攝提格四月,凡二年有奇。

諱呼必賚,睿宗第四子,母莊聖太后,以乙亥八月乙卯生,實宋寧宗之嘉定八年也。

歲辛亥,憲宗即位,以同母弟惟帝長且賢,盡屬以漠南漢地。

戊午,奉命分道攻宋,次江北,聞憲宗凶問,北還。

中統元年三月戊辰朔,至開平,諸王大臣勸進,遂即皇帝位。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三年(宋景炎元年)

夏,四月,庚辰,詔修太廟。

郝經入見,帝賜宴大廷,咨以政事,其從行者賞賚有差。

先是宋丞相文天祥至鎮江,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安一撫使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兩淮兵足以興復,特二閫少隙,不能合從耳。」

時猶未知夏貴納款,故再成以二閫為言。

天祥問:「計將安出?」

再成曰:「今先約淮西兵趣建康,彼必悉力以捍吾西兵。

吾指揮淮東諸將,以通、泰兵攻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揚子橋,以揚兵攻瓜步,吾以舟師直掏鎮江,同日大舉。

灣頭、揚子橋,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師之至,攻之即下,合攻瓜步之三面,吾自江中一面薄之,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矣。

瓜步既舉,以淮東兵入京口,淮西兵入金陵,要其歸路,其大師可坐致也。」

天祥大稱善,即以書遺李庭芝,遣使四出結約。

初,天祥未至直時,揚有逸卒,言北朝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庭芝信之,以天祥為來說降也,使再成亟殺之。

再成不忍,給天祥出相城壘,以制司文字示之,閉之門外。

久之,復遣二路分覘天祥,果說降者即殺之。

二路分與天祥語,見其忠義,亦不忍殺,導之如揚。

四鼓,抵城下,聞候門者談,制置可下令捕文丞相甚急,眾相顧吐舌。

天祥乃變姓名為清江劉洙,東入海道,遇北兵,伏環堵中得免,饑莫能起,從樵者乞得餘糝羹。

行入板橋,北兵又至,眾走伏叢筱中,北兵入索之,虞候張慶矢中目,身被二創,執杜滸、金應以去。

滸、應解所懷金與卒,得逸,募二樵者,以蕢荷天祥至高郵稽家莊。

稽聳迎天祥至家,遣子德潤衛送至泰州,遂由通州泛海以求二王,是月,始得抵溫州。

五月,乙未朔,以平宋,遣官告天地、祖宗於上都之近郊,遣使代祀岳瀆。

宋陳宜中、張世傑等奉益王是即帝位於福州府,改元景炎。

遙上德祐帝尊號為孝恭懿聖皇帝,又上太皇太后尊號,冊楊淑妃為皇太妃,進封廣王昺為衛王。

升福州為福安府,以大都督府為垂拱殿,便廳為延和殿,王剛中知福安府。

金華尉趙孟壘懷太上皇后帛書間道來上,擢孟壘宗正寺簿。

是日,有大聲出府中,眾皆驚僕。

福州城南壁忽崩七里。

初,宋吳堅等來使,不得命,留館中,高應松絕粒不語,七日而卒,賈餘慶病死,家鉉翁聞國亡,旦夕哭泣,不食飲者數日。

帝高其節,欲尊官之,鉉翁辭不受。

宋主及全太后至燕,鉉翁迎謁,伏地流涕,謝奉使無狀,不能保存宋社。

宋主及太后遂赴上都。

丙申,見帝於大安殿。

乙巳,授宋主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從行內人安康硃夫人、安定陳才人,俱自經死,有留題於裙帶曰:「誓不辱國,誓不辱身。」

宋以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陳文龍、劉黼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直學士院,蘇劉義主管殿前司。

宋召李庭芝為右丞相,姜才為保康軍承宣使,召故相葉夢鼎為少師,充太一宮使。

夢鼎聞命,即航海赴之,道梗不能進南向慟哭而還。

宋以趙溍為江西制置使,進兵邵武;謝枋得為江東制置使,進兵饒州;李世逵、方興等進兵浙東,吳浚為浙東招諭使,鄒洬副之。

一毛一統由海道至淮,約兵會合。

仍詔傅卓、翟國秀等分道出兵。

時枋得敗走,已不能軍。

洬,吉水人也。

宋文天祥至福安,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天祥以國事皆決於陳宜中,議論多不合,固辭不拜,乃以為樞密使、同都督。

天祥使呂武招豪傑於江、淮,杜滸募兵於溫州。

帝召宋降將問曰:「汝等何降之易耶?」

對曰:「賈似道專國,每優禮文士而輕武臣,臣等久積不平,故望風送款。」

帝遣董文忠語之曰:「似道實輕汝曹,特似道一人之過,汝主何負焉!正如汝言,則似道輕汝也固宜!」

巴延入朝,帝命百官郊迎以勞之。

既至,拜同知樞密事,以陵州、籐州戶六千為食邑。

以董文用為衛輝路總管。

衛輝當要衝,民為兵者十九,餘皆單弱,貧病不任力役。

會初得江南,圖籍、金玉、財帛之運,日夜不絕於道,警衛輸挽,日役數千夫。

文用曰:「吾民敝矣,而又重妨穡事,殆不可。」

乃言於司運者曰:「郡邑胥役足備用,不必煩民也。」

司運者曰:「即如公言,萬有一不虞,罪將誰歸?」

文用即為手書,具官職、姓名保任之。

民得以時耕,而運亦濟。

宋直學士院陸秀夫罷。

陳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每事咨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

旋與宜中議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罷之,謫居潮州。

時衢、婺諸州皆復為宋守,董文炳謂索多曰:「嚴州不守,臨安必危,公往鎮之。」

未十日,諸州連兵來攻,索多拒戰三閱月,復破婺州。

衢守備甚嚴,索多率總管高興等鼓噪先登,拔其城。

宋權知府事蕭雷龍脫走,與同裡黃巡檢起兵,度不能支,與麾下數人奔入閩,未出境,為同安武人徐浚沖獲送縣,縣尹劉聖仲素與雷龍有怨。

殺之。

時臨軍趙孟壘復明州,戰敗,見獲,不屈,磔死。

福王與芮從子孟松,謀舉兵紹興,事洩,被執至臨安,範文虎詰其謀逆,孟松詬曰:「賊臣負國厚恩,共危社稷。

我帝室之胄,欲一刷宗廟之恥。

乃更以為逆乎?」

文虎怒,驅出,斬之。

過宋廟,呼曰:「太祖太宗之靈,何以使孟松至此!」杭人為之隕涕。

宋故相留夢炎降。

宋廣東經略使徐直諒,遣其將梁雄飛請降於隆興,阿爾哈雅假雄飛招討使,使徇廣東。

既而直諒聞閩中頒詔,乃命權通判李一性一道、摧鋒軍將黃俊等拒雄飛於石門。

一性一道不戰,俊戰敗,直諒棄城遁。

六月,丁卯,雄飛入廣州,諸降將皆授以官,俊獨不受,被殺。

宋吳浚聚兵於廣昌,遂復南豐、宜黃、寧都三縣。

翟國秀取鉛山,傅卓至衢、信諸縣,民多應之者。

會浚兵戰敗,國秀引還,卓兵亦敗,遂降。

己巳,以孫子五十三世孫曲阜縣尹孔治兼權主祀事。

壬申,罷兩浙大都督府,立行尚書省於鄂州、臨安;設諸路宣慰司,以行省闢為之,並帶相銜;其立行省者,不立宣慰司。

甲戌,以《大明歷》浸差,命太子贊善王恂與江南日官置局更造新歷,以樞密副使張易董其事。

易、恂奏:「今之歷家,徒知歷術,罕明歷理,宜得耆儒如許衡者商訂。」

從之。

詔衡赴大都。

國子生博果密受學於王恂、許衡,尤為衡所推許,帝嘗召試所業,嘉歎之。

至是,偕同捨生上疏曰:「王者建國君民,建學為先。

自堯、舜、禹、湯、文、武之世,莫不有學,故治隆於上,俗美於下。

臣等復取平南之君建置學校者,為陛下陳之:晉武帝嘗平吳矣,始建國子學;隋文帝嘗滅陳矣,俾國子不隸太常;唐高祖嘗滅梁矣,詔諸州縣及鄉並令置學;太宗增築學舍,高宗立六學,皆承高祖之意也。

然晉之平吳,得戶五十三萬而已;隋之滅陳,得郡縣五百而已;唐之滅梁,得戶六十餘萬而已;其崇重學校已如此。

況我堂堂大國,奄有江、嶺之地,計亡宋之戶不下千萬,此陛下神功,非晉、隋、唐所敢比也。

然學校之政,尚未全舉,臣竊惜之!臣等向蒙聖恩,俾習儒學,聖意豈不以諸色人仕宦者常多,蒙古人仕宦者常少,欲臣等曉識世務,以備陛下之任使乎?然學制未定,學徒數少,譬猶責嘉禾於數苗,求良驥於數馬,恐其不易得也。

為今之計,欲人材眾多,通習漢法,必如古昔遍立學校,然後可。

若猶未暇,宜於大都弘闡國學,擇蒙古人年十五以下、十歲以上質美者百人,百官子弟與凡民俊秀者百人,俾廩給各有定制,選德業充備足為師表者,充司業、博士、助教而教育之。

使其教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為之講解經傳,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其下復立數科,如小學、律、書、算之類,每科設置教授,各令以本業訓導。

小學科則令讀誦經書,教以應對進退事長之節;律科則專令通曉吏事;書科則專令曉習字畫;算科則專令熟嫻算數。

或一藝通然後改授,或一日之間更次為之,俾國子學官總領其事,常加點勘,務要俱通,仍以義理為主,有餘力者,聽令學作文字。

日月歲時,隨其利純,各責所就功課,程其勤惰而賞罰之,勤者升之上捨,惰者罰之下捨,待其改過,則復升之,假日則聽令學射,自非假日,無故不令出學。

數年後,上捨生學業有成就者,聽學官保舉,蒙古人若何品級,諸色人若何仕進;其未成就者,且令依舊學習,俟其可以從政,然後歲聽學官舉其賢者、能者,使之依例入仕;其終不可教者,三年聽令出學。

凡學政因革增減,皆得不時奏聞,則學無弊欺,而天下之材亦皆觀感而興起矣。

然後續立郡縣之學,求以化民成俗,無不可者。」

書奏,帝覽之,喜。

戊寅,詔作《平金》、《平宋錄》及《諸國臣服傳記》,命耶律鑄監修國史。

壬辰,以戶部尚書張澍參知政事,行中書省於北京。

秋,七月,丁酉,宋文天祥開府南劍州,經略江西。

天祥欲還溫州進取,陳宜中不從。

蓋宜中棄溫入閩,欲倚張世傑復浙東、西以自洗濯,故命天祥開府南劍。

宋涪州觀察楊立子嗣榮請降詔招諭其父,從之。

初,臨安既破,阿珠以宋太皇太后手詔諭李庭芝使降。

庭芝登城,謂使者曰:「奉詔守城,未聞以詔諭降也。」

及帝次瓜洲,太皇太后復賜庭芝詔曰:「比詔卿納款,日久未報,豈未悉吾意,尚欲固圉耶?今吾與嗣君既已臣伏,卿尚為誰守之?」

庭芝不答,命發一弩一射使者,斃一人,餘皆奔去。

阿珠及遣兵守高郵、寶應以絕其餉道,博羅懽又攻拔泰州之新城,驅夏貴淮西降卒至城下,以示庭芝。

庭芝幕客或勸為計,庭芝曰:「吾惟一死而已!」阿珠復遣使者持詔招庭芝,庭芝開壁納使者,斬之,焚其詔於陴上。

既而淮安、盱眙、泗州以糧盡降,庭芝猶括民間粟以給兵,粟盡,又令官人出粟,又盡,令將校出粟,雜牛皮、麴櫱以給之。

兵有自食其子者,然猶力戰不屈。

姜才聞高郵米運將至,出步騎五千戰於丁村,自夜達旦,北兵多敗。

阿珠使巴延徹爾救之,所將皆阿珠麾下,才軍識其旗幟,皆潰,才脫身走。

時高郵水路已絕,阿珠復遣將陸路邀擊米運,殺負米卒數千,由是餉益不繼。

阿珠請於帝,降詔赦庭芝焚詔、殺使之罪,令早歸款,庭芝不納。

會福安使至,庭芝欲赴召,命制置副使硃煥守楊,而自與姜才將兵七千趣泰州,將東入海。

庭芝既行,煥即以城降。

阿珠分道追及庭芝,殺步卒千餘人。

庭芝走入泰州,阿珠圍之,且驅其妻子至陴下招降。

會姜才疽發背,不能戰;泰州裨將孫貴、胡惟孝、尹端甫、李遇春,開北門納外兵。

庭芝投蓮池中,水淺不死,遂與才俱被執,至揚州,阿珠責其不降,才曰:「不降者我也!」憤罵不已。

然阿珠猶一愛一其材勇,未忍殺之。

煥請曰:「揚自用兵以來,積骸滿野,皆庭芝與才所為,不殺之何俟!」阿珠乃皆殺之,揚民聞者莫不泣下。

有宋應龍者,以儒生知兵,出入行陳三十餘年,至是為泰州諮議官。

州守孫良臣之弟舜臣,自軍中來說降,良臣召應龍與計。

應龍極陳國家恩澤,君臣大義,請殺舜臣以戒持二心者,良臣不得已殺之。

及泰州降,應龍夫婦自經死。

提刑司諮議廬人褚一正,置司高郵,督戰,亦被創沒水死。

淮東地盡遍附。

甲寅,以楊村至浮雞泊漕渠回遠,改從孫家務。

丙辰,遣使以香幣祀岳瀆、后土。

以尚書右丞阿爾哈雅為平章政事,簽書樞密院事、淮東行樞密院錫奇裡密實為中書右丞,參知政事董文炳為中書左丞,淮東左副元帥達春,兩浙大都督範文虎,江東、江西大都督、知江州呂師夔,淮東、淮西左副都元帥陳巖,並參知政事。

是月,翰林侍讀學士郝經卒。

經為人,尚氣節,為學務有用,拘宋十六年,從者皆通於學。

及卒,官為護喪還葬,謚文忠。

八月,己巳,穿武清蒙村漕渠。

揚州既破,元兵攻真州益急。

宋都統司計議趙孟錦,乘霧襲其營,少頃,霧開,營中見孟錦兵少,逐之,孟錦登舟,失足墮水死,城遂破。

安一撫使苗再成死之。

召阿珠入朝,賜泰興戶二千為食邑。

宋楊亮節居中秉權,秀王與擇,自以國家親賢,多所諫正,遂犯忌嫉,諸將俱憚之。

至是詔出兵浙東,朝臣言:「與擇有劉更生之忠,曹王皋之孝,宜留輔以隆國本。」

譖者益急,卒遣之。

與擇圍婺州,董文炳拒之,及還。

宋以王積翁為福建招捕使,黃恮副之。

積翁兼知南劍州,備御上三州;全兼知漳州,備御下三州。

宋張世傑遣都統張世虎與吳浚合兵十萬,期必復建昌;與李恆戰,兵敗,浚奔寧都。

帝歸自上都,以鄂囉齊參知政事。

宋太皇太后謝氏,以疾久留臨安。

至是,遣人自宮中舁其一床一以出,同侍衛七十二人北赴大都,降封壽春郡夫人。

九月,壬辰朔,命國師作佛事於太廟。

庚子,命姚樞、王磐選宋三學生之有實學者留京師,餘聽還家。

癸卯,以平宋赦天下。

丙午,敕常德府歲貢包茅。

阿喇罕、董文炳及蒙古岱、索多以舟師出明州,達春及呂師夔、李恆等以騎兵出江西,分道略閩、廣。

東莞民熊飛守潮、惠,聞宋趙溍至,即以兵應之;攻梁雄飛於廣州,雄飛遁,飛遂復韶州、新會。

會曾逢龍亦率兵至廣州,李一性一道出迎謁,飛與逢龍執一性一道,殺之,溍遂入廣州。

宋知邕州宕昌馬塈將入衛,而臨安已破,因留靜江,總屯戍諸軍。

阿爾哈雅將進取便西,塈發所部及諸峒兵守靜江,而自將三千人守嚴關。

攻之,不克,乃以偏師入平樂,過臨桂,夾攻塈,塈退保臨江。

阿爾哈雅使人招降,塈發一弩一射之。

攻三月,塈不解甲,前後百餘戰,城中死傷相藉,訖無降意。

辛酉,詔宋宗臣鄂州教授趙與{票}趙闕,以{票}入見,言宋敗亡之故,悉由誤用權桿,詞旨激切。

帝為之感動,即授翰林待制。

冬,十月,丁亥,兩浙宣撫使焦友直,以臨安經籍、圖畫、一陰一陽一秘書來上。

戊子,淮西安一撫使夏貴請入覲,乞令其孫貽孫權領宣撫司事,從之。

以淮東左副都元帥阿爾為平章政事,河南等路宣尉使哈喇哈遜為中書右丞。

壬戌朔,宋文天祥師次汀州,遣趙時賞等將一軍趣贛以取寧都,吳浚將一軍取雩都,劉洙等皆自江西以兵來會。

時賞,和州宗室也。

呂師夔等將兵度梅嶺,趙溍使熊飛及曾逢龍御之於南雄,逢龍敗死,飛走韶州。

進兵圍之,守將劉自立以城降,飛率兵巷戰,兵敗,赴水死。

十一月,阿喇罕、董文炳攻處州,知州李玨以城降。

甲辰,宋秀王與擇偕弟與慮、子孟備及觀察使李世達、監軍趙由葛、察訪使林溫、知瑞安府方洪被執,皆不屈死。

大兵破建寧府、邵武軍,宋陳宜中、張世傑,備海舟奉宋主及衛王、楊太妃等登舟。

時軍人十七萬,民兵三十萬,淮兵萬人,與北舟相遇,值天霧晦冥,舟得以進。

宋王積翁棄南劍,走福安,遣人納款。

至是,軍集城下,積翁為內應,遂與知府王剛中同降。

宋主行至泉州,舟泊於港,招撫使蒲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傑不可。

初,壽庚提舉市舶,擅利者三十年,或勸世傑留壽庚不遣,凡海舶不令自隨,世傑不從,縱之歸。

繼而舟不足,乃掠其舟,並沒其貲。

壽庚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州者,宜中等乃奉宋主趣潮州。

壽庚遂與知泉州田子真以城降。

癸丑,並省內外諸司。

庚申,敕:「管民及理財之官,由中書銓調;軍官由樞密院定議。」

高麗國王王愖更名暙。

十二月,辛酉朔,宋江西制置使趙溍棄廣州遁,副使方興亦遁。

降將王世強為鄉導,破福安。

王剛中既降,使徇興化軍,宋知軍事陳文龍斬之而縱其副使,持書責世強、剛中負國,遂發民兵固守。

阿喇罕復遣使招之,文龍復斬之。

有風其納款者,文龍曰:「諸君特畏死耳。

未知此生能不死乎?」

乃使其部將林華御於境上,華反為鄉導,引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

文龍被執,勸之降,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何相一逼一耶!」卒不屈,乃械送臨安,文龍不食死。

其母系福安尼寺,病甚,左右視之泣下,母曰:「吾與吾子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之。

眾歎曰:「有是母宜有是子!」為收葬之。

東、西川守將,合兵萬人圍宋重慶,大肆剽掠,軍政不一,城中益得自守。

宋制置使張玨領重慶之命,不能赴官,留合州以抗北軍,遣帥復瀘、涪二州,北軍以不和而潰,玨乃得入城,遣將四出,所向俱捷。

玨旋遣使訪二王所在,時宋主遷播閩、廣,號令不達於四川,而川中諸將猶為宋守。

阿爾哈雅致書馬塈,許以為廣西大都督,塈不聽;又請帝親降手詔諭之,塈焚詔斬使。

靜江以水為固,阿爾哈雅乃築堰,斷大一陽一、小溶二江以遏上流,決東南埭以涸其湟,城遂破。

塈閉內城堅守,又破之。

塈率死士巷戰,傷臂被執,斷其首,猶握拳奮起,立諭時始僕。

塈家世以忠勇為名將,至塈,死節最烈。

淮人黃文政,先戍蜀,軍潰,走靜江,塈邀與同守,城破,亦被執。

文政大詬,不屈,斷其舌,以次劓、刖之,文政含胡吆咄,比死不絕聲。

邕守馬成旺及其子都統應麒以城降。

塈部將婁鈐轄,猶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

阿爾哈雅笑曰:「是何足攻!」圍之十餘日,婁從壁上呼曰:「吾屬饑,不能出降,苟賜之食,當聽命。」

乃遺之牛數頭,米數斛,一部將開門取遍,復閉壁。

北軍登高視之,兵皆分米,炊未熟,生臠牛,啖立盡。

鳴角伐鼓,諸將以為出戰也,甲以待,婁乃令所部人擁一火砲然之,聲如雷霆,震城堞皆崩,煙氣漲天,外兵多驚死者。

火熄,入視之,灰燼無遺矣。

阿爾哈雅悉坑其民。

民得逃入西山者七百人,阿爾哈雅許以不殺,招之使降,七百人皆自一殺,無一降者。

阿爾哈雅乃分兵取鬱林、潯、容、籐、梧等州。

廣西提刑邛人鄧得遇,聞靜江破,朝服南望拜辭,書幅紙云:「宋室忠臣,鄧氏孝子,不忍偷生,寧甘溺死。」

遂投南流江而死。

宋主在惠州,甲子,遣倪堅奉表,詣軍前請降。

逾時,索多命其子元帥伯嘉怒偕堅赴大都。

以哈坦、奇爾濟蘇領東川行樞密使,攻合州;布哈、李德輝領西川行樞密院,攻重慶,仍令德輝留成都給軍食。

壬申,李思敬告運使姜毅所言悖妄,指毅妻、子為證,帝曰:「妻、子豈為證者耶?」

詔勿問。

庚寅,詔諭浙東、西、江東、西,淮東、西、湖南、北府州軍縣官吏軍民:「昔以萬戶、千戶漁奪其民,致令逃散,今悉以人民歸之元籍州縣。

凡管軍將校及宋官吏,有以勢力奪民田廬產業者,俾各歸其主,元主則以給附近人民之無生產者。

其田租、商稅、茶、鹽、酒、醋、金、銀、鐵治、竹貨、湖泊課程,從實辦之。

凡故宋繁冗科差、聖節上供、經總制錢百餘件,悉除免之。」

是歲,行省雲南賽音諤德齊,以所改郡縣上聞。

雲南俗無禮義,男一女往往自相配偶,親死則火之,不為喪祭,無粳稻桑麻,子弟不知讀書。

賽音諤德齊教之拜跪之節,婚姻行媒,死者、為之棺槨、奠祭,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由是文風稍興。

雲南民以貝代錢,是時初行鈔法,民不便之,賽音諤德齊為聞於朝,許仍其俗。

又患山路險遠,盜賊出沒,為行者病,相地置鎮。

每鎮設土酋吏一人,百夫長一人,往來者或遭劫掠,則罪及之。

有土吏數輩,怨賽音諤德齊不己用,至京師誣其專僭數事。

帝顧侍臣曰:「賽音諤德齊憂國一愛一民,朕洞悉之,此輩何敢誣告!」即命械送賽音諤德齊處治之。

既至,脫其械,且諭之曰;「若曹不知上以便宜命我,故訴我專僭。

我今不汝罪,且命汝以官,能竭忠自贖乎?」

皆叩頭拜謝曰:「某有死罪,平章既生之而又官之,誓以死報。」

交趾叛服不常,湖廣省發兵屢征,不利。

賽音諤德齊遣人諭逆順禍福,且約為兄弟,交趾王大喜,親至雲南,賽音諤德齊郊迎,待以賓禮,遂乞永為籓臣。

羅槃甸叛,往征之,有憂色,從者問故,賽音諤德齊曰;「吾非憂出征也,憂汝曹冒鋒鏑,不幸以無辜而死;又憂汝曹劫擄平民,使不聊生,及民叛則又從而征之耳。」

師次羅槃城,三日,不降,諸將請攻之,賽音諤德齊不可,遣使以理諭之,羅槃主奉命。

越三日,又不降,諸將奮勇請進兵,賽音諤德齊又不可。

俄而將卒有乘城進攻者,賽音諤德齊大怒,遽鳴金止之,召萬戶叱責之曰;「天子命我安一撫雲南,未嘗命以殺戮也。

無主將命而擅攻,於軍法當誅。」

命左右縛之。

諸將叩首,請俟城下之日從事。

羅槃主聞之曰:「平章寬仁如此,吾拒命,不祥。」

乃舉國出降,將卒亦釋不誅,遂改為元江府。

由是西南諸夷翕然款附。

夷酋每來見,例有所獻納,賽音諤德齊悉分賜從官,或以給貧民,秋毫無所私。

為酒食勞酋長,製衣冠、襪履,易其卉服、草履,酋皆感悅。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四年(宋景炎二年)

春,正月,丙申,以江南平,百姓疲於供軍,免諸路今歲所納絲、銀。

兵下汀必,宋文天祥欲據城拒戰,汀守黃去疾聞宋主航海,擁兵有異志,天祥乃移軍漳州。

時趙孟瀯等軍還,吳浚不至。

未幾,浚與去疾俱降。

嗣漢天師張宗演召至大都,帝命百官郊勞,待以客禮,因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領江西諸路道教。

尋令修周天醮於長春一宮,事畢,還龍一虎山,留弟子張留孫於大都。

癸卯,復立諸道提刑按察司。

先是,監察御史姚天福謂御史大夫伊實特穆爾曰:「按察司之設,所以廣視聽,虞非常,慮至深遠,不但繩有司已也,不宜罷。」

伊實特穆爾駭然曰:「微公言,幾失之。」

夜,入帝臥內,奏其言,帝大悟,至是復立之。

阿哈瑪特不悅,左遷天福衡州路同知。

甲寅,敕:「宋福王趙與芮家貲之在杭、越者,有司輦至京師,付其家。」

宋知循州劉興,知梅州錢榮之,並以城降。

二月,癸亥,彗出東北,長四尺餘。

廣州下,遂破廣東諸郡。

吳浚既降,因至漳州說文天祥降,天祥責以大義,斬之。

帝如上都。

南伐之師引還,留潛說友為福州宣慰使,王積翁副之。

時北方有警,帝召諸將班師,凡諸將及淮兵在福安者,命李雄統之。

壬午,隳吉、撫二州城,以隆興濱江,姑存之。

以西增嘉木楊喇勒智為江南總攝,掌釋教,除僧租賦,禁擾寺宇者。

三月,宋文天祥復梅州。

李雄殺潛說友。

宋陳瓚舉兵誅林華,復興化軍。

瓚,文龍從子也。

帝以去冬無雨雪,春澤未繼,問便民事於翰林國史院耶律鑄、姚樞、王磐、竇默等,對曰;「足食之道,唯節浮費,一靡一谷之多,無逾醪醴,況自周、漢以來,嘗有明禁。

祈神賽社,費亦不資,宜一切禁止。」

從之。

翰林待制獲鹿王思廉,嘗進讀《通鑒》,至唐太宗有殺魏征語,及長孫皇后進諫事,帝命內官引至皇后閣,講衍其說。

後曰:「是誠有益於宸衷。

爾宜擇善言進講,慎勿以瀆辭煩上聽也。

每侍讀,帝命御史大夫伊實特穆爾、太師伊徹察喇、御史中丞薩裡曼等鹹聽受焉。

廉希憲在江陵,疾久不愈。

董文忠言於帝曰:「江陵濕一熱,如希憲病何?」

帝即召希憲還。

江陵民號泣遮道,留之不得,相與畫像建祠。

希憲還,囊橐蕭然,琴書自隨而已。

帝知其貧,特賜金鈔。

夏,四月,宋廣東制置使張鎮孫復廣州。

宋文天祥引兵自梅州出江西,吉、贛兵皆會之,遂復會昌縣。

宋淮人張德興,與淮西野人原寨劉源等起兵興復,司空山民傅高舉兵應之,遂復黃州、壽昌軍,用景炎正朔。

賈居貞使湖北宣慰使鄭鼎將兵拒之,鼎言:「鄂之大姓皆與高通,請先除之以絕禍本。」

居貞不可。

鼎將行,留其所善部將曰:「聞吾還兵,汝即舉烽城樓,內外合發,當盡殺城中大姓。」

鼎與德興遇於樊口,戰敗,溺死。

五月,癸巳,申嚴大都酒禁,犯者籍其家資,散之貧民。

廉希憲至上都,太常卿田忠良來問疾。

希憲謂曰:「上都,聖上龍飛之地,天下視為根本。

近聞龍岡失火,延燒民居,此常事耳,慎勿令妄談地理者惑動上意。」

未幾,果有數輩以徙置都邑事奏,樞密副使張易、中書左丞張文謙與之廷辯,力言不可,帝不悅。

明日,召忠良質其事,忠良以希憲語對,帝曰:「希憲病甚,猶慮及此耶?」

其議遂止。

詔征名醫於揚州視其疾,希憲服藥,能杖而起。

帝喜謂希憲曰:「卿得良醫,疾向愈矣。」

對曰:「醫持善藥,以療臣疾,苟能戒慎,則誠如聖諭。

設或肆惰,良醫何益!」蓋以醫以諷也。

辛亥,以河南、山東水旱、除河泊課,聽民自漁。

乙卯,選蒙古、漢軍相參宿衛。

六月,辛酉,宋文天祥軍入雩都。

丙寅,宋涪州安一撫楊立及其子嗣榮相繼降,命立為夔路安一撫使,嗣榮為管軍都統。

秋,七月,宋文天祥遣趙時賞等分道復吉、贛諸縣,遂圍贛州。

衡山人趙璠、撫州人何時皆以兵應之。

壬辰,敕:「犯盜者皆棄市。」

符寶郎董文忠,言盜有強、竊,贓有多寡,似難悉置於法,帝然其言,遽命止之。

漕司議通沁水,使東流合御河以便漕,董文用曰:「衛為郡,地最下,大雨時行,沁輒溢出百十里間,雨更甚,水不得達於河,即浸一婬一及衛。

今又道之使來,豈惟無衛,將無大名、長蘆矣。」

會朝議遣使相地形,文用上言:「衛州城中浮圖最高者,才與沁水平,勢不可開也。」

事得寢不行。

癸卯,諸王錫裡濟劫北平王於阿里瑪圖之地,械系右丞相安圖脅諸王以叛,使通好於哈都。

哈都弗納,遂率兵至和林城北。

帝命巴延率兵往御之。

乙巳,宋張世傑自將淮兵討蒲壽庚。

時汀、漳諸路劇盜陳吊眼及畬婦許夫人所統諸峒畬軍皆會,兵勢稍振,壽庚閉城自守。

世傑遂傳檄諸路,陳瓚起家丁,召慕五百人應世傑,世傑遣將高日新復邵武軍。

淮兵在福州者,謀殺王積翁以應張世傑,事覺,皆為積翁所殺。

丙午,置御史台於揚州,以都元帥姜衛為御史大夫,置八道提刑按察司。

衛曰:「陛下以臣為耳目,臣以監察御史、按察司為耳目,倘非其人,是人之耳目先自閉塞,下情何由上達!」帝嘉之,命御史台清其選,每除目至,必集幕僚、御史議其可否,不協公論者,即劾去之。

戊申,東川都元帥張德潤取阿州。

置行中書省於江西,以達春為右丞,敏珠爾丹為左丞,李恆、蒲壽庚、積鵬飛並參知政事,行江西省事。

丁巳,以參知政事、行江東道宣慰使呂文煥為中書左丞。

詔皇子安西王北征,命王相商挺曰:「關中事有不便者,可悉更張之。」

挺一進十策於王,曰:「睦親鄰,安人心,敬民時,備不虞,敬民生,一事權,清心源,謹自治,固根本,察下情。

王為置酒嘉納。

八月,李恆遣兵援贛,而自將攻文天祥於興國。

天祥不意恆猝至,遣兵戰鍾步,不利。

時鄒洬聚兵數萬於永豐,天祥引兵就之,會洬兵先潰,恆追天祥至方石嶺,及之。

諸將鞏信以短兵接戰,恆疑有伏,斂兵不進。

信坐巨石,餘卒侍左右,箭雨集,屹不動,恆從間道就視之,創被體而死不僕。

天祥至空坑,兵盡潰。

時趙時賞坐肩輿,追兵問為誰,時賞曰:「我姓文。」

追兵以為天祥,擒之。

天祥由是得與杜滸、鄒洬等逸去。

至循州,散兵頗集。

天祥妻子及幕僚、客將皆被執。

時賞至隆興,憤罵不屈,僚屬有係累至者,輒麾去,云:「小小簽廳官耳,執之何為!」得脫者甚眾。

臨刑,劉洙顏自辨,時賞叱曰:「死耳,何必然!」於是被執者皆死。

恆送天祥妻子、家屬於燕,二子死於道。

信,安豐人也。

九月,戊申,頁特密實破邵武軍,入福安。

宋主舟次廣之淺灣。

命達春與李恆、呂師夔等以步卒入大庾嶺,蒙古岱、索多、蒲壽庚及元帥劉深等以舟師下海,合追宋二王。

宋張世傑使謝洪永進攻泉州南門,不利。

蒲壽庚復一陰一賂畬軍,攻城不力,得間道求救於索多。

至是索多來援,世傑解圍,還淺灣。

劉深言王積翁嘗通書於張世傑,積翁亦上言兵單弱,若不暫從,恐為合郡生靈之患,帝原其罪。

昂吉爾等將兵襲司空山寨,破之。

黃州復破,殺張德興,執其子以去。

傅高變姓名出走,尋被獲,死之。

巴延討錫裡濟,遇於鄂勒歡河,夾水而陳,相持終日,俟其懈,麾軍為兩隊,掩其不備,破之。

錫裡濟走,死。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己未,享於太廟。

宋以陸秀夫同簽書樞密院事。

秀夫之謫,張世傑讓陳宜中曰:「此何如時,動以台諫論人?」

宜中惶恐,亟召秀夫還行朝。

時播越海濱,庶事疏略,楊太妃垂簾與群臣語,猶自稱奴。

每時節朝會,獨秀夫儼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時在行中,淒然泣下,以朝衣抆淚,衣盡濕,左右無不悲慟者。

甲申,以行省參政呼圖特穆爾、崔斌並為中書左丞,鄂州達嚕噶齊張鼎,湖北宣慰使賈居貞並參知政事。

播州安一撫使楊邦憲言:「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此土將五百年,昨奉旨許令仍舊,乞降璽書。」

從之。

索多至興化,宋陳瓚閉城堅守。

索多臨城諭之,矢石雨下,乃造雲梯砲石,攻破其城。

瓚以死自誓,巷戰終日。

獲瓚,車裂之,屠其民,血流有聲。

十一月,達春令索多取道泉州泛海,會於廣之富場。

索多取興化軍及漳州,進攻潮州,守臣馬發竭力拒守,恐失期,捨之去。

至惠州,與呂師夔合軍趣廣州。

庚寅,制置使張鎮孫及侍郎譚應斗以城降,達春遂隳廣州城。

元帥劉深攻淺灣,宋張世傑戰不利,奉宋主走秀山。

山中居民萬餘家,世傑買富民宅,以居宋主,軍士多病死。

世傑復奉宋主赴井澳。

陳宜中遁入占城。

詔:「凡偽造寶鈔,同情者並死;其分用者減死,杖之。

具為令。」

庚子,以吏部尚書巴圖魯鼎參知政事。

命中書省檄諭中外:「江南既平,宋宜曰『亡宋』,行在宜曰『杭州』。」

時軍士俘溫、台民男一女數千口,浙東宣慰使陳祜新至,悉奪還之。

未幾,行省榷民商酒稅,祜請曰:「兵火之餘,傷殘之民,宜從寬恤。」

不報。

遣祜檢復慶元、台州民田,及還,至新昌,值玉山鄉盜,倉猝不及為備,遂遇害。

十二月,庚午,宋梁山軍袁世安以城降。

乙亥,以參議中書省事耿仁參知政事。

都元帥楊文安攻鹹淳府,克之。

丙子,宋主至井澳,颶風大作,舟敗,幾溺。

宋主驚悸成疾。

旬餘,諸軍士稍集,死者過半。

劉深攻井澳,宋主奔謝女峽,復入海。

深追至七里洋,擊敗之,獲宋主之舅俞如珪。

宋主欲往占城,不果。

是歲,遣使征緬甸朝貢,不從,率從侵擾永昌。

雲南行省遣兵伐之,降其砦三百餘而還。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五年(宋景炎三年,五月後改祥興元年)

正月,癸巳,西京饑,發粟賑之,仍諭阿哈瑪特廣貯積,以備闕乏。

順德府總管張文煥,太原府達嚕噶齊台哈布哈,以按察司發其一奸一贓,遣人詣省自首,反以罪誣按察御史。

台臣奏:「按察司設果有罪,不應因事而告,宜待文煥等事決,方聽其訴。」

從之。

己亥,禁官吏、軍民賣所娶江南子女及為娼者,賣買者兩罪之,沒其直,人復為良。

山東提刑按察使徐世隆移淮東,宋將許瓊家僮告瓊匿官庫財,有司系其妻孥征之。

世隆曰:「瓊所匿者,故宋之物,豈得與今盜官財者同論耶?」

同僚不從,世隆獨抗章力辨,行台是之,釋不問。

戊申,從阿哈瑪特請,自今御史台非白於省,毋擅召倉庫吏,亦毋究錢谷數,及集議中書不至者,罪之。

降封宋福王與芮為平原郡公。

布哈督汪良臣等兵入重慶,李德輝遺書張玨曰:「君之為臣,不親於宋之子孫;合之為州,不大於宋之天下。

彼子孫已舉天下而歸我,汝猶偃然負阻窮山,而曰忠於所事,不亦惑乎?」

玨不答,布哈至城下,營造雲梯、鵝車,將攻之。

玨悉眾與良臣鏖戰,良臣身中四矢。

明日,督戰益急。

玨與伊蘇岱爾戰扶桑壩,良臣等從後合擊之,玨兵大潰。

其夜,都統趙安以城降。

玨率兵巷戰,不支,歸索鴆飲,不得,乃順流走涪,布哈遣舟師邀之,遂被執。

玨,西鳳州人。

先是瀘州食盡,為萬戶圖們達勒所破,安一撫王世昌自經死。

東川副都元帥張德潤破涪州,守將王明及總轄韓文廣、張遇春,皆不屈,被殺。

紹慶、南平、夔、施、恩、播諸州相繼降。

定武官承襲之制:凡有功升秩者,原職令它有功者居之,不得以子侄代,陳亡者始得襲,病死者降一等。

總把百戶,老死者不襲。

著為令。

二月,戊午,祀先農,命蒙古胄子代耕籍田。

癸亥,賑鹹淳等郡饑。

命平章政事按塔哈阿哩選擇江南廉能之官,去其冗員與不勝任者。

辛未,以川蜀地多嵐瘴,馳酒禁。

呂師夔以張鎮孫及其妻子赴燕,鎮孫自經死。

宋主舟還廣州。

達春令索多還攻潮州,宋知州馬發城守益備。

索多塞塹填壕,造雲梯、鵝車,日夜急攻,發潛遣人焚之。

凡相拒二十餘日而敗,發死之,索多屠其民。

壬午,置太史院,命太子贊善王恂掌院事,工部郎中郭守敬副之,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許衡領焉。

改華亭縣為松江府。

遣使代祀岳瀆。

以參知政事夏貴、範文虎、陳巖並為中書左丞,黃州路宣慰使唐古特、史弼並參知政事。

三月,乙酉,詔蒙古岱、索多、蒲壽庚行中書省事於福州,鎮撫瀕海諸郡。

以沿海經略副使哈喇岱領舟師南征,升經略使兼左副都元帥,佩虎符。

甲午,西川行樞密院招降重慶等府。

乙未,命揚州行省選特穆爾布哈所部兵,助隆興進討。

丁酉,命達哈毀夔府城壁。

乙巳,廣南西道宣慰司招降雷、化、高三州。

宋文天祥以弟璧及母在惠州,乃趨之,行收兵出海豐縣,遂次於麗江浦。

宋都統凌震及轉運判官王道夫復廣州。

宋主遷駐岡洲,曾淵子至自雷州,以為參知政事、廣西宣諭使。

時淵子起兵據雷州,元帥府諭降,不聽,進兵攻之。

淵子奔至岡洲,遂有是命。

夏,四月,乙卯,命元帥劉國傑將萬人北征。

丙辰,詔以雲南疆土曠遠,未降者多,簽軍萬人進討。

戊午,以江南土寇竊發,人心未安,命行中書省左丞夏貴等分道撫治,檢核錢糧,察郡縣被旱災甚者。

吏廉能者,舉以聞,其貪殘不勝任者,劾罷之。

甲子,命布哈留鎮西川。

巡軍之戍西川者遣還。

立雲南,湖南二轉運使。

以時雨霑足,稍馳酒禁,民之衰疾飲藥者,官為醞釀,量給之。

戊辰,宋主殂於岡州,年十一。

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迸人有以一旅以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郡?」

乃與眾共立衛王昺,年八歲矣。

方登壇禮皆,御輦所向,有黃龍自海中見,既入宮,雲一陰一不絕。

上前主謚曰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廟號端宗。

楊太妃仍同聽政。

時陳宜中入占城,日候其還朝,竟不至。

張世傑秉政,而秀夫裨助之。

外籌軍旅,內調工役,凡有述作,盡出其手,雖匆遽流離中,猶日書《大學章句》以勸講。

庚辰,遣使至杭州,取在官書籍板刻至京師,從許衡之言也。

壬午,立行中書省於建康符。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