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諱特穆爾,世祖之孫,裕宗戩珍第三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

起旃蒙協洽正月,盡強圉作噩六月,凡二年有奇。

諱特穆爾,世祖之孫,裕宗戩珍第三子也,母曰徽仁裕聖皇后鴻吉哩氏,至元二年九月庚子生。

二十四年,諸王納顏反,世祖自將討平之。

其後哈坦復叛,命帝往征之,哈坦敗亡。

三十年六月乙巳,受皇太子寶,撫軍北邊。

○成宗欽明廣孝皇帝元貞元年(乙未,一二九五年)

春,正月,癸丑,以太僕卿濟爾哈朗為御史大夫。

壬戌,以國忌,即大聖壽萬安寺飯僧七萬。

癸亥,詔道家復行金菉科范。

以隕霜殺禾,賑安西王山後民米。

雲南行省左丞楊炎龍,召為中書左丞。

以罷行樞密院,賜行中書省長官虎符,領其軍。

庚午,以江浙行省平章阿喇卜丹為參知政事。

壬申,立北庭都元帥府。

罷瓜、沙等州屯田。

甲戌,有飛書妄言硃清、張宣有異圖,詔慰勉之。

丞相鄂勒哲等言:「往年先帝嘗命開真定冶河,已發丁夫人役,值先帝升遐,以聚眾罷之。

今宜遵舊制,俾卒其役。」

從之。

召大司農丞姚燧為翰林學士,修《世祖實錄》。

初置檢閱官,究核故事,燧與侍讀高道凝總裁之。

禮部郎中王約,請行贈謚之典以旌忠勳,付《時政記》於史館以備纂錄,立供需府以專供億,從之。

授翰林直學士、同修國史。

帝之即位也,翰林學士王惲獻《守成事鑒》,列敬天、法祖、一愛一民、恤兵等事為目,凡十五篇,所論悉本經旨。

至是命同修國史、纂修實錄,惲集《世祖聖訓》六卷上之。

二月,丁丑,翰林學士承旨留夢炎告老,帝以其在先朝言無所隱,厚賜遣之。

壬午,罷江南茶稅,以其數添入江西榷茶都轉運使歲額。

丁亥,雲南行省平章額森布哈言:「敢麻魯有兩夷未附,金齒亦叛服不常,請調兵六千,鎮撫金齒,置馹入緬。」

從之。

庚子,緬國來貢。

丁酉,帝如上都。

癸卯,以呂天麟為參知政事。

立雲州銀場都提舉司。

中書省言:「近者阿哈瑪特、僧格,怙勢賣官,不別能否,只憑解由,選法由是大壞。

宜令廉訪司體覆以聞,省台核實,定其殿最,以明黜陟。

其廉訪司官,亦令省台同選為宜。」

從之。

河東山西廉訪使程思廉言:「太原歲飼諸王駝馬一萬四千餘匹,請止飼千匹。

平一陽一諸郡歲輸租稅於北方,民甚苦之,請改輸河東近倉。」

從之。

思廉剛正疾惡,言事剴切,喜薦達人物。

或譏其好名,思廉曰:「若避好名之譏,人不敢復為善矣。」

三月,乙巳朔,安南世子陳日燇遣使上表慰國哀,又上書謝寬貰恩,並獻方物。

壬子,禁來朝官斂所屬俸。

戊午,罷福建銀場提舉司。

中書言:「省臣、樞密院、御史台例應奏舉官屬,其餘諸司不宜奏請,今皆請之,非便。」

詔:「自今已後,專令中書擬奏。」

以東作方殷,罷諸不急營造,惟帝師塔及張法師宮不罷。

壬戌,地震。

監察御史滕安上上疏曰:「君失其道,責見於天,其咎在內庭竊干外政,小人顯廁君子,名實混淆,刑賞僭差,一陽一為一陰一乘,致靜者動。

宜兢兢祗畏,側身修行,反昔所為,以盡弭之之道。」

執政不以聞,安上遂歸。

夏,四月,辛巳,妖人蒙蟲僭擬,及其一黨一十三人皆伏誅。

庚寅,封一乳一母楊氏為趙國安翼夫人。

以後列朝封一乳一母,遂沿為故事。

庚子,立掌謁司,掌皇太后寶,以宦者為之。

癸卯,設各路一陰一陽一教授,仍禁一陰一陽一人不得游於諸王、駙馬之門。

閏月,丙午,為皇太后建佛寺於五台山,以前工部尚書尼濟為匠作院使,董其役。

己未,罷打捕鷹房總管府及司籍、周用、薄斂等庫、徽州路銀場、各處鹽場,仍免大都今歲田租。

庚申,河南行省虧兩淮鹽鈔五千錠,遣官往鞫,命隨其罪之輕重治之。

陝西行省、山東都轉運司並有增羨鹽鈔,各賜衣以旌其能。

南人洪邵學上封事,妄言五運,笞而遣之。

南人又有陳利便請搜括田賦者,執政欲從之,參議中書省事王構與平章何榮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

壬戌,塔奇呼、阿薩爾以不法伏誅。

詔禁一抽一分市舶貨而匿其一精一細者。

是月,蘭州上下三百餘里河清三日。

帝以京師米貴,益廣世祖之制,設三十肆,發米七萬餘石糶之。

其後每年增糶,多至四十萬石,行之既久,多為豪強巧取。

乃令有司籍貧民戶數,驗口給之,減賑糶之直三分之一,每歲亦不下二十餘萬石。

五月,庚辰,詔:「各省止存儒學提學司一,餘悉罷之。」

升江南諸縣為州,以戶為差,戶四萬、五萬者為下州,五萬至十萬為中州,下州官五員,中州六員。

凡為中州二十八,下州十五。

又以連州戶不及額,降路為州。

辛巳,罷行大司農司。

甲申,詔:「自元貞元年五月以前逋欠錢糧者,皆罷征。」

丙申,以邁迪為簽書樞密院事。

邁迪,太傅巴延子也。

皇太后言巴延盡心王室,欲令代其父知樞密院,帝以其年尚少。

故有是命。

六月,戊申,歷城縣大清河水溢,壞民居。

壬子,詔遼一陽一省進海東青鶻,二十四馹,每馹給牛六頭,使者食米五石,鷹食羊五口。

又狗遞十二馹,每戶給鈔十錠。

甲寅,翰林學士承旨董文用等進《世祖實錄》。

乙卯,敕:「凡上封事者,中書省發緘視之,然後以聞。」

癸亥,立蒙古軍都元帥府於西川,逕隸樞密院。

庚午,立西域親軍都指揮使。

是月,陝西旱、饑,行省右丞許扆議發廩賑之,同列以未經奏請,不可,扆曰:「民為邦本,今饑餒若此,必俟命下,無及矣。

擅發之罪,吾當任之。」

遂發粟賑貸。

辰、澧地接谿洞,宋嘗選民立屯,免其徭役,使御之,在澧者曰隘丁,在辰者曰寨兵,宋亡,皆廢。

湖廣行省平章劉國傑,既平田萬頃,乃悉復其制;又經畫茶陵、衡、郴、道、桂一陽一,凡廣東,江西盜所出入之地,南北三千里,置戍三十有八,分屯將士以守之。

由是東盡交、廣,西亙黔中,地周湖廣,四境皆有屯戍,制度周密,諸蠻不能復寇,盜賊遂息。

是月入朝,賜玉帶、錦衣、弓矢。

台臣言國傑在軍中,每以家資賞將士,帝命倍賞之,部曲有功者各遷官。

秋,七月,乙亥,詔江南地稅輸鈔。

丁丑,御史台言:「內地盜賊竊發者眾,皆由國家赦宥所致。

請命中書立為條格,督責所屬,期至盡滅。」

從之。

工部言:「通惠河造閘壩,所費不貲,全藉主守之人上下修治,請設提領三員,專一巡護。」

從之。

乙卯,詔申飭中外:「有儒吏兼通者,各路舉之。

廉訪司每道歲貢二人,台省委官立法考試,所貢不公,罪其舉者。」

命:「職官坐贓論斷,再犯者加二等;倉庫官吏盜所守錢糧,一貫以下笞,至十貫杖之,二十貫加一等,一百二十貫徒一年,每三十貫加半年,二百四十貫徒三年,滿三百貫者死。

計贓以至元鈔為則。」

戊戌,硃永福、邊珍裕以妖言伏誅。

壬寅,詔易江南諸路天慶觀為玄妙觀,毀所奉宋太祖神主。

八月,辛酉,緬國進馴像三。

癸亥,以遼一陽一水,賑之。

己巳,以駙馬納懷知樞密院事。

九月,甲戌,帝至自上都。

以托克托為上都留守。

托克托,穆呼哩曾孫,薩曼之子也。

幼失怙,其母篤意教之;稍長,直宿衛,世祖復親誨導,尤以嗜酒為戒;既寇,喜從儒者游,聞善輒服膺。

從世祖徵納顏,擐甲率家奴數十人疾馳擊之,敵眾披一靡一,世祖望見之,大加嗟賞,謂近臣曰:「薩曼不幸早死,托克托幼,朕撫而教之,常恐其不立。

今能如此,薩曼可謂有子矣!」親解佩刀及所乘馬賜之,由是深加器重,得預聞機密之事。

帝即位以來,一寵一顧尤篤。

常侍禁闈,出入唯謹,退,語家人曰:「我昔親承先帝訓飭,令毋嗜飲,今未能絕也。

豈有為人知過而不能改者乎!自今以往,家人有以酒至吾前者,必痛懲之。」

帝聞之,喜曰:「集賽中如托克托者無幾,今能剛制於酒,真可大用矣!」遂有是命。

托克托至上都,政令嚴肅,克修其職。

乙亥,用帝師奏,釋大辟三人,杖以下四十九人。

己卯,罷四川淘金戶四千,還其原籍;罪初獻言者。

丁亥,爪哇遣使獻方物。

史弼既以罪廢,至是起同知樞密院事。

伊爾嚕言:「弼等以五千人渡海二十五萬里,入近代未嘗至之國,俘其王及諭降旁近小一柄一,宜加矜憐。」

遂詔還其所籍家資,拜江西行中書省右丞。

壬辰,湖南司獄郭玘,訴浙西廉訪司僉事張孝思多取廩餼,孝思系玘於獄。

行台令監察御史楊仁往鞫,而行省平章特穆爾逮孝思至省訊問,又令其屬官與仁同鞫玘事,仁不從。

行台以聞,詔省台遣官鞫,既引服,皆杖之。

冬,十月,癸卯,有事於太廟。

中書省言:「去歲世祖皇帝、裕宗祔廟,以綾代玉冊,今玉冊玉寶成,請納諸各室。」

帝曰:「親享之禮,祖宗未嘗行之,其奉冊以來,朕躬祀之。」

命獻官迎導入廟。

先是監察御史楊桓,疏陳時務,請親享太廟,復四時之祭。

又請正禮儀以肅宮庭,定官制以省冗員,禁父子骨肉奴婢相告訐者,罷行用官錢營什一之利。

帝稱善,然一時不能行也。

甲寅,中書省、御史台言:「江浙平章莽繼布哈陳台憲非便事,請自今監察御史、廉訪司有所按核,州縣官與本路同鞫,路官與宣慰司同鞫,宣慰司官與行省同鞫。」

許之。

十一月,甲戌,太白經天。

戊戌,詔江浙行省括隱漏官田及檢核富強被役之戶。

太師伊實特穆爾,因議邊事入朝,兩宮賜宴,如家人禮,賜其妻圖忽魯宴服及他珍寶。

是月,以疾卒。

後追封廣平王,謚貞憲。

十二月,丙辰,荊南僧普昭等偽撰佛書,有不道語,伏誅。

伊蘇岱爾之軍,因李亶亂去山東,其元駐之地為人所墾,歲久成業,爭訟不已。

甲子,命別以境內荒田給之,正軍五頃,餘丁二頃,已滿數者不給。

減海運腳價鈔一貫,計每石六貫五百文。

著為令。

丁卯,禁諸王輒召有司官吏。

時諸王錫錫等部曲,率恣橫擾民,駙馬曼濟台私殺有罪,有司官吏輒被號召。

至是詔:「非奉旨毋輒加罪。」

是歲,立巴約特氏為皇后,駙馬托裡斯之女也。

集賢學士閻復,上疏言:「京師宜首建宣聖廟、學,定用釋奠雅樂」,從之。

又言:「曲阜守塚戶,昨有司併入民籍,宜復之。」

其後詔賜孔林酒掃二十八戶,祀田五千畝,皆復之請也。

行台御史及浙西憲司劾江浙行省平章不法者十七事,詔遣侍御史尚文往詰之,左驗明著,猶力爭不服,文以上聞。

平章乃言御史違制取會防鎮軍數,帝命省台大臣集議,鹹曰:「平章勳臣之後,所犯者輕事,宜宥;御史取會軍數,當死。」

文抗言:「平章罪狀明白,不受薄責,無人臣禮,其罪非輕;御史糾事之官,因兵卒爭訴,責其帥如舊均役,情無害法,即有罪亦輕。」

廷辨數四,帝意始悟,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元貞二年

春,正月,丙子,蠲兩都站戶和雇、和市。

己卯,詔江南毋捕天鵝。

上思州叛賊黃勝許攻剽水口、思光寨,湖廣行省調兵擊之,獲其一黨一黃法安等,賊遁入上牙六羅。

丙戌,安西王傅特齊托特穆爾等復請立王相府,帝曰:「去歲阿南達已嘗面陳,朕以世祖定制諭之。

今復奏請,豈欲以四川、京兆悉為彼有也!俺稅、軍站皆朝廷所司,今姑從汝請,置王相府,惟行王傅事。」

己丑,以御史中丞圖齊為御史大夫。

御史台言:「漢人為同寮者,嘗為一奸一人捃摭其罪,由是不敢盡言,請於近侍中擇人用之。」

帝曰:「安用此曹!其選漢人識達事體者為之。」

乙未,詔:「諸王、駙馬,非奉旨毋罪官吏。」

二月,己亥朔,中書省言:「陛下自御極以來,所賜諸王、公主、駙馬、勳臣,為數不輕,向之所儲,散之殆盡。

今繼請者尚多,請甄別貧匱及赴邊者賜之,其餘宜悉止。」

從之。

詔:「奉使及軍官歿而子弟未襲職者,其所佩金銀符歸於官,違者罪之。」

丙午,禁軍將擅易侍衛軍、蒙古軍。

以家奴代役者罪之,仍令其奴別入兵籍,以其主資產之半畀之。

軍將敢有縱之者,罷其職。

庚戌,詔:「軍卒擅更代及逃歸者,死。」

丙辰,詔:「江南道士貿易田者,輸田商稅。」

庚申,自六盤山至黃河,立屯田,置軍萬人。

丙寅,以大都留守司達嚕噶齊丹津為中書平章政事。

時博果密稱疾不出,帝召至便殿,謂曰:「朕知卿疾之故,以卿不能從人,人亦不能從卿也。

欲以丹津代卿,如何?」

博果密曰:「丹津實勝臣。」

乃拜博果密平章軍國重事,辭曰:「是職也,國朝惟史天澤嘗為之,臣不敢當。」

詔去「重」字,而以丹津代為平章政事。

三月,壬申,罷太原、平一陽一路釀進葡萄酒,其葡萄園,民恃為業者,皆還之。

癸酉,實都言晉王噶一瑪拉,多爾岱言伊囉勒,皆有異圖,詔樞密院鞫之,無驗。

帝命言晉王者死,言伊囉勒者謫從軍自效。

丙子,帝如上都。

丁丑,以完顏邦義、尼雅斯拉鼎、劉委安妄言朝政,杖之,徒二年,籍其家財之半。

夏,四月,絳州、黃巖饑,杭州火,並賑之。

五月,戊辰朔,免兩都徭役。

辛未,安西王遣使來告貧乏,帝語之曰:「世祖以分繼之難,嘗有聖訓,阿南達亦知之矣。

若言貧乏,豈獨汝耶!去歲賜鈔二十萬錠,又給以糧。

今與,則諸王以為不均;不與,則汝言人多饑死。

其給糧萬石,擇貧者賑之。」

甲戌,詔:「民間馬牛羊,百取其一,羊不滿百者亦取之;惟色目人及數乃取。」

庚辰,土番叛,殺掠階州軍民,遣托克托會諸於特穆爾不花等合兵討之。

甲申,禁諸王、駙馬招戶。

庚寅,罷四川馬湖進獨本蔥。

丁酉,詔:「諸行省非奉旨,毋擅調軍。」

是月,太原平晉、獻州交河、莫州、醴陵皆水,莫亭、任丘、湖南濟州螟。

六月,己亥,御史台言:「官吏受賂,初既辭伏,繼以審核,而有司徇情,致令異辭者,宜加等論罪。」

從之。

詔:「晉王所部衣糧,糧以歲給,衣則三年賜之。」

丙午,安南遣人招誘叛賊黃勝許,勝許遁入其國。

甲寅,降《官吏受贓條格》,凡十有三等。

南台御史大夫阿喇卜丹言:「立法貴輕重得宜,使民不至易犯。

今所降條格,除枉法外,其不枉法者,自二十兩以下,罪與受一分者同科,似輕重少偏。」

不聽。

丙寅,詔行省、行台:「凡硃清、張宣有所陳列,毋輒止之。」

是月,大都、真定等路蝗,海南民饑,發粟賑之。

秋,七月,癸酉,詔:「雲南、福建官吏滿任者,給驛以歸。」

壬午,巴延、阿珠、阿爾哈雅等所據江南田及權豪匿隱者,令輸租。

增江西、湖南省參政一員,以硃清、張宣為之。

以虎賁三百人戍應昌。

廣西賊陳飛等寇昭、梧、籐、容等州,湖廣左丞巴特瑪琳沁擊平之。

是月,賑平一陽一等路饑。

八月,丁酉朔,禁舶商毋以金銀過海,諸使海外國者不得為商。

壬寅,命江浙行省以船五十艘、水工千三百人沿海巡禁私鹽。

乙巳,立捕盜賞格:「諸人能告捕者,強盜一名賞鈔五十貫,竊盜半之,應捕者又半之,皆征諸犯人;無可征者,官給之。」

山東西道廉訪使陳天祥上疏曰:「盜賊之起,各有所因,除歲凶諉之天時,宜且勿論,它如軍旅不息,工役洊興,原斂煩刑,皆足致盜,中間保護滋長之者,赦令是也。

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彼強梁之徒,執兵殺人,有司盡力以擒之,朝廷加恩以釋之,旦脫係累,暮即行劫,既不感恩,又不畏法。

夫凶殘悖逆,一性一已預定,誠非善化所能移,惟嚴刑以制之可也。」

天祥既上疏,乃嚴督有司追捕,自其所部,南至漢江兩千餘里,多就擒者。

九月,辛未,聖誕節,帝駐蹕安同泊,受諸王、百官賀。

甲戌,征浙東、福建、湖廣夏稅,罷民間鹽、鐵爐灶及淮西諸巡禁打捕人員。

戊寅,元江賊捨資掠邊境,梁王命集賽坦討平之。

甲申,雲南省臣額森布哈征奇蘭。

拔瓦農、開一陽一兩寨,其一黨一達喇率諸蠻來降,奇蘭悉平,以其地為雲遠路軍民總管府。

辛卯,諸王楚布言「汪總帥等部眾貧乏」,帝以其久戍,命留五千駐冬,餘悉遣還,至明年四月赴軍。

李呼喇齊入覲,授陝西行中書省右丞、議本省鮑事。

尋卒,後謚襄敏。

冬,十月,丁酉,有事於太廟。

壬子,帝至自上都。

詔:「職官坐贓論斷,再犯者加本罪三等。」

贛州民劉六十,聚眾至萬餘,建立名號,朝廷遣將討之,觀望退縮,守令又因以擾良民,盜勢益盛。

江南行省左丞董士選請自往,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掾吏李霆鎮、元明善二人持文書以去,眾莫測其所為。

至贛境,捕官吏害民者治之,民相告語曰:「不知有官法如此!」進至興國,距賊營不百里,命擇將校,分兵守地待命。

察知激亂之人,悉置於法,復誅一奸一民之為囊橐者。

於是民爭出自效,不數日,六十就擒,餘眾悉散。

軍中獲賊所為文書,具有旁近郡縣富人姓名,霆鎮、明善請焚之,民心益安。

遣使以事平報於朝。

博果密召其使謂之曰:「董公上功簿耶?」

使者曰:「某且行,左丞授之言曰:『朝廷若以軍功為問,但言鎮撫無狀,得免罪幸甚,何功之可言!』」因出其書,但請黜贓吏數人而已,不言破賊事,時稱其不伐。

十一月,己巳,烏圖達等進所譯《太宗、憲宗、世祖實錄》。

辛未,以洪澤、芍陂屯田軍萬人修大都城。

遣樞密院官整飭江南諸鎮戍,凡將校勤怠者,列實以聞。

增海運明年糧六十萬石。

乙酉,樞密院言:「江南近邊州縣,宜擇險要之地合群成為一屯,卒有警急,易於征發。」

詔行省圖地形、核軍實以聞。

增大都巡防漢軍。

十二月,戊戌,立徹裡軍民總管府。

雲南行省臣言:「大徹裡地與八百媳婦犬牙相錯,今大徹裡胡念已降,小徹裡復占擊地利,多相殺掠。

胡念遣其弟胡倫乞別置一司,擇通習蠻夷情狀者為之帥,招其來附,以為進取之地。」

從之。

癸卯,定諸王朝會賜與之數有差。

丁未,詔行省征補逃亡軍。

癸亥,釋在京囚百人。

增置侍御史二員。

是歲,大都、保定、汴梁、江陵、沔一陽一、淮安水;金、復州風損禾;太原、開元、河南、芍陂旱。

蠲其田租。

初,裕宗即世,世祖欲定皇太子,未知所立。

以問鄂爾根薩理,即以帝為對,且言帝仁孝恭儉宜立,於是大計乃決。

帝與太后皆莫之知也,數召鄂爾根薩理,不往。

帝撫軍北邊,世祖遣鄂爾根薩理奉皇太子寶於帝,乃一至其邸。

及即位,謂鄂爾根薩理曰:「朕在潛邸,誰為不願事朕者!惟卿雖召不至,今乃知卿真得大臣體。」

遂加守司徒、集賢院使、領太史院事。

自是召對不名,賜坐,視諸侯王等。

嘗語左右曰:「若全平章者,真全材也,於今殆無其比。」

鄂爾根薩理父別名萬全,故以全為氏雲。

○成宗欽明廣孝皇帝大德元年(丁酉,一二九七年)

春,正月,丙戌,錫寶齊等為叛寇所掠,仰食於官,賜以農具、牛種,俾耕種自給。

辛卯,以張斯立為中書參知政事。

給晉王所部屯田農器。

建五福太乙神壇畤。

二月,丙申,蒙一陽一甸部長納款,來獻方物,且請歲貢銀千兩及置驛傳,詔即其地立通西軍民府。

甲辰,詔:「諸軍民相訟者,軍民官同聽之。」

丁未,省打捕鷹房府入東京路。

己未,改福建省為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徙治泉州。

平章高興言泉州與琉球相近,或招或取,易得其情,故徙之。

封緬酋為國王,仍戒飭雲南等處邊將,毋擅興兵甲。

庚申,詔改元,赦天下,免上都、大都、隆興差稅三年。

召耶律有尚為國子祭酒,以其前在國學能振儒風也。

尋除集賢學士,兼其職。

以行徽政院副使王慶端為中書右丞。

奇徹親軍都指揮使托克托呼自北邊入朝,拜同知樞密院事,命還北邊。

行至宣府卒,贈司空,謚武毅。

三月,庚午,以陝西行省平章額森特穆爾為中書平章政事,中書左丞梁得珪為中書右丞。

以徹爾為江南諸道行台御史大夫。

徹爾之官,謂都事賈鈞曰:「國家置御史台,所以肅清庶官,美風俗,舉教化也。

乃者御史不存大體,按巡以苛為明,征贓以多為功,至有迫子證父、弟證兄、一奸一訐主者,傷風敗教,莫茲為甚!為我語諸御史,毋傚尤為也。」

帝聞而善之。

丙子,帝如上都。

命典瑞少監焦養直進講《資治通鑒》,養直因陳規諫之言,帝厚賜之。

丁丑,以江西行省左丞巴特瑪琳沁為中書左丞。

庚辰,達嚕噶齊托爾蘇受賂,為其奴所告,毒殺其奴,坐棄市。

丁亥,禁正月至七月捕獵,大都八百里內亦如之。

庚寅,立江淮等處財賦總管府及提舉司。

以梁曾為杭州路總管。

曾善撫字,戶口復者五萬餘。

上言請禁暮夜鞫囚、游市酷刑,詔著為令。

先是五台山佛寺成,皇太后親往祈祝。

監察御史真定李元禮上書於太后曰:「古人有言:『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計,惟所見聞而不系職司者,獨宰相得行之,諫官得言之。

』今朝廷不設諫官,御史職當言路,即諫官也,烏可坐視得失,而無一言以裨益聖治萬分之一哉!伏見五台山創建寺宇,土木既興,工匠失役,不下數萬。

附近數路州縣,供億煩重,男一女廢耕織,百物踴貴,民不聊生。

今聞太后親臨五台,佈施金幣,臣謂其不可行者有五:時當盛夏,禾稼方茂,百姓歲計,全仰秋成,扈從經過,不無蹂一躪,一也;太后春秋已高,親勞聖體,往復暑途數千里,不避風日,萬一調養失宜,悔將何及!二也;至尊舉動,必書簡冊以貽萬世,書而不法,將焉用之!三也;財不天降,皆出於民,今日支持調度,百倍曩時,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四也;佛以慈悲方便為教,雖窮珍玩供養不為喜,雖無一物為獻亦不怒。

今太后為蒼生祈福,而先勞聖體,使天子曠定省之禮,五也。

伏願中路回轅,端居深宮,儉以養德,靜以頤神,上以循先皇后之懿範,次以盡聖天子之孝心,下以慰元元之望,如此,則不祈福而福自至矣。」

台臣不敢以聞,至是侍御史萬僧與御史中丞崔彧不合,詣架閣庫取前章,封之入奏曰:「崔中丞私一黨一漢人,李御史為大言謗佛,謂不宜建寺。」

帝大怒,遣近臣繼其章,敕鄂勒哲、博果密鞫問。

博果密以國語譯而讀之,鄂勒哲曰:「其意與吾正同。

往吾嘗以此諫,太后曰:『吾非喜建此寺,蓋先嘗許為之,非汝所知也。

』」博果密曰:「他御史懼不敢言,惟一御史敢言,誠可賞也!」鄂勒哲等以其章上聞,帝沉思良久曰:「御史之言是也。」

乃罷萬僧,復元禮職。

歸德、徐、邳、汴梁水,免其田租;道州旱,遼一陽一饑,並賑之。

夏,四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丙申,中書省、御史台言:「阿喇卜丹及崔彧條陳台憲諸事,請依舊例。

御史台不立選,其用人則於常調官選之,惟監察御史、首領官,令御史台自選。

各道廉訪司,必擇蒙古人為使,或缺則以色目世臣子孫為之,其次參以色目、漢人。

又,哈喇齊、阿蘇各舉監察御史非便,亦宜止於常選擇人,各省文案,行台差人檢核。

宿衛近侍,奉特旨令台憲擢用者,必須明奏,然後任之。

行台御史秩滿而有效績者,或遷內台,或呈中書省,遷調廉訪司亦如之,其不稱職,省台擇人代之。

未歷有司者,授以牧民之職,經省台同選者,聽御史台自調。

中收省或用台察之人,亦宜與御史台同議,各官府憲司官,毋得輒入體察。

今擬除轉運鹽司使外,其餘官府,悉依舊例。」

從之。

董文用請致仕。

文用自世祖時,每侍燕,與蒙古大臣同列。

裕宗嘗就榻上賜酒,使毋下拜跪飲。

帝在東宮,正旦受賀,於眾中見文用,召使前,曰:「吾向見至尊,其稱汝賢。

輒親取酒賜之,眷繼益厚。

至是許其歸,官一子鄉郡侍養。

五月,丙寅,河決汴梁,發民三萬人塞之。

戊辰,追收諸位下為商者制書驛券。

建臨洮佛寺。

詔:「強盜一奸一傷事主者,首從悉誅。

不傷事主,止誅為首;從者剌配,再犯亦誅。」

丁丑,禁民間捕鬻鷹鷂。

各路平准行用庫,舊制選部民富有力者為副。

庚寅,命自今以常調官為之,隸行省者從行省署用。

上思州叛賊黃勝許,遣其子志寶來降。

漳水溢,損民禾稼。

六月,甲午,諸王額爾罕遣使乘馹祀五嶽、四瀆,命追其馹券,仍切責之。

以湖廣行省參政崔良知廉貧,賜鹽課鈔十錠。

臧夢解遷江西廉訪副使。

臨江路總管李倜,素狡獪,而又附大臣勢以控持省憲,夢解按其贓罪,吏治以澄。

中丞崔彧,居御史台久,又守正不阿,以故人多疾之。

丙辰,監察御史鄂羅實喇,劾奏彧兄在先朝嘗有罪,還其所籍家產非宜;又買僧寺水碾違制。

帝怒其妄言,笞而遣之。

詔:「僧道犯一奸一盜重罪者,聽有司鞫問。」

戊寅,前翰林學士承旨董文用卒。

文用以忠言正論為己任,平居聞朝政有一未善,輒終夜不寐,倚壁歎憾不置曰:「祖宗艱難成立之天下,豈可使賊臣壞之!」故每與朝議,即奮言不顧危禍。

阿哈瑪特、盧世榮、僧格之一黨一,百計欲殺之,不以為意,曰:「人臣在位,豈一愛一身苟容,而上負國家,下負生民乎!」好賢樂善出天一性一,待下士必盡禮,至老不倦。

仕宦五十年,卒之日,唯祭器、書冊而已。

贈少保、壽國公,謚忠穆。

是月,和州歷一陽一縣江溢,漂沒廬舍萬八千五百餘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