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十 【宋紀十】:○太宗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太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十 【宋紀十】

續資治通鑒

卷第十 【宋紀十】

起屠維單閼三月,盡重光大荒落九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太平興國四年(遼乾亨元年)

三月,庚辰朔,駐蹕鎮州。

命郢州刺史尹勳攻隆州。

隆州為北漢人依險築城以拒南師者,故先分兵圍之。

辛巳,命鎮州馬步都監、客省氨使齊廷琛、洛苑副使侯美分兵攻盂縣。

引進使、汾州防禦使田欽祚護石嶺關屯軍,與都部署郭進不協,敵至,閉壁自守,去又不追,蓄軍資以規利,為部下所訟,詔鞫之,欽祚具伏。

癸未,責授睦州防禦使,仍護軍。

丙戌,遼命北院大王耶律希達、伊實王薩哈等以兵戍燕。

丁亥,郭進破北漢兵於西龍門寨。

戊子,命六宅使侯繼隆飽沁州,閤門祗侯王巽攻汾州。

僎,侁弟也。

己丑,遼命左千牛衛大將軍韓孛、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善布以本路兵援北漢。

壬辰,覆命淄州刺史太原王貴攻沁州。

乙未,遼耶律沙等白馬嶺,前阻大澗,遇郭進兵,沙與諸將欲待後軍,冀王塔爾及穆濟以為急擊之便,沙不能奪。

塔爾等以先鋒渡澗,未半,進率騎奮擊,大敗之。

塔爾等及其子華格、沙之子德琳、令袞圖敏、詳袞唐古俱歿於陣,沙等幾不能出,會耶律色珍以救兵至,萬一弩一齊發,宋師乃退。

沙、穆濟僅以身免。

北漢主復遣間使繼蠟丸赴遼,進捕得之,徇於城下,城中氣始奪矣。

命知府州、閒廄使折御卿、監軍、供奉官晉一陽一尹憲分兵攻嵐州。

丙申,左飛龍使史業破北漢鷹揚軍。

癸卯,河東城西面轉運使劉保勳為陝西北路轉運使,代雷德驤也。

德驤調發沁州軍儲後期,詔劾德驤,命保勳等兼領之。

乙巳,夏州李繼筠乞帥所部助討北漢。

詔泉州發兵護送陳洪進親屬赴闕。

夏,四月,己酉朔,嵐州行營與北漢軍戰,破之。

庚戌,盂縣降。

以石熙載為樞密副使。

辛亥,北漢駙馬都尉盧俊,自代州馳狀於遼告急。

遼人敗衄之餘,不能再發兵救。

辛酉,德捋勒部貢於遼。

壬戌,車駕發鎮州,幸太原。

折御卿克岢嵐軍,獲其軍使折令圖。

甲子,解暉等攻隆州,西頭供奉官袁繼忠、武騎軍校許均先登,陷之。

己巳,折御卿克嵐州,殺其憲州刺史郭翊,獲夔州節度使馬延忠。

庚午,帝至太原,駐蹕於汾水之東。

辛未,幸城西面,按視營壘攻具,慰勞諸將。

以手詔諭北漢主使降,傳詔至城下,守陴者不敢受。

壬申,夜漏未盡,帝幸城西督諸將攻城。

天武軍校荊嗣率眾先登,手刃數人,足貫雙箭,中手砲,折碎二齒,帝見之,亟召下,賜以錦袍銀帶。

嗣,罕儒兄孫也。

先是帝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劍舞,皆能擲劍於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見者無不恐懼。

會契丹遣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數百人袒裼鼓喿,揮刃而入,跳擲承接,曲盡其妙,使者不敢正視。

及是巡城,必令舞劍士前導,各呈其技,城上人望之破膽。

帝每擐甲冑,犯矢石,指揮戎旅,左右有諫者,帝曰:「將士爭效命於鋒鏑之下,朕豈忍坐觀!」諸軍聞之,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凡控弦之士數十萬,列陣於乘輿前,蹲甲交射,矢集太原城上如胃一毛一焉。

捕得生口,雲北漢主城中市所射之箭,以十錢易一矢,凡得百餘萬,聚而貯之。

帝笑曰:「此箭為我蓄也。」

及城降,盡得之。

田欽祚在石嶺關,恣為一奸一利諸不法事,郭進屢以為言,欽祚憾之。

進武人,剛烈,戰功高,欽祚數如陵侮,進不能堪,癸酉,遂縊而死,欽祚以卒中風眩聞。

帝悼惜良久,優詔贈安國節度使。

左右皆知,而無敢言者。

命冀州刺史牛思進為石嶺關部署。

思進有膂力,嘗以強弓掛於耳,以手引之令滿;又,負壁立,二力士撮其一乳一曳之不動,軍中鹹異焉。

甲戌,幸諸塞。

乙亥,幸連城,視攻城諸洞。

時李漢瓊率眾先登,矢集其腦,又中指,傷甚,猶力疾戰。

帝促召至幄殿,視其創,傅以良藥。

帝欲親幸洞屋中勞士卒,漢瓊泣曰:「矢石注洞屋如雨,陛下奈何以萬乘之尊親往臨之!若不聽,臣請先死。」

乃止。

丁丑,幸西連城樓。

五月,己卯朔,幸城西南隅;夜,督諸將急攻;遲明,陷羊馬城。

北漢宣徽使范超來降,攻城者疑其出戰,擒之以獻,斬於纛下。

既而北漢盡殺超妻子,梟其首,投於城外。

北漢代州刺史劉繼文及盧俊奔於遼。

辛巳,幸城西北隅。

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來降。

壬午,帝幸城南,謂諸將曰:「翼日重午,當食於城中。」

遂自草詔賜北漢主。

夜,漏上一刻,城上有蒼白雲如人狀。

癸未,幸城南,督諸將急攻,士奮怒,爭乘城,不可遏。

帝恐屠其城,因麾眾少退。

城中人猶欲固守,左僕射致仕馬峰,以病臥家,舁入見北漢主,流涕備言興亡之理。

夜,漏上十刻,北漢主乃遣客省使李勳上表納款。

帝喜,即命通事舍人薛文寶繼詔入城撫諭。

夜漏未盡,幸城北,宴從臣於城台,受其降。

甲申,遲明,劉繼元率其平章事李惲等素服紗帽待罪台下,詔釋之,召升台勞問。

繼元叩頭曰:「臣自聞車駕親臨,即欲束身歸命,蓋亡命者懼死,劫臣不得降耳。」

帝令籍亡命者至,悉斬之。

顧謂淮海國王錢俶曰:「卿能保一方以歸於我,不致血刃,深可嘉也。」

北漢平,凡得州十,軍一,縣四十一,戶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兵三萬。

命劉保勳知太原府。

乙酉,赦河東管內常赦所不原者。

諸州縣偽署職官等,並令仍舊。

人戶兩稅,特與給復二年,王師所不及處,給復一年。

分命常參官八人知忻、代等州。

毀太原舊城,改為平晉縣;以榆次縣為并州。

徙僧道及民高資者於西京。

己丑,以劉繼元為右衛上將軍,封彭城郡公。

又以其臣李惲為殿中監,馬峰為少府監,郭萬超為磁州一團一練使,李勳為右衛將軍,餘授官有差。

辛卯,宴劉繼元及其官屬。

繼元獻其宮一妓一百餘人,帝以分賜立功將校。

乙未,築并州新城。

送劉繼元緦麻以上親赴闕。

丙申,幸太原城北,御沙河門樓。

遺使分部徙居民於新并州,盡焚其廬舍,民老幼趨城門不及,死者甚眾。

丁酉,以行宮為平晉寺,帝作《平晉記》,刻寺中。

廢隆州,毀其城。

庚子,發太原;丁未,次鎮州。

初,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罷乏。

劉繼元降,人人有希賞意,而帝將遂伐遼,取幽薊。

諸將皆不願行,然無敢言者。

殿前都虞候崔翰獨奏曰:「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

帝悅,即命樞密使曹彬議調發屯兵。

時車載簿籍,阻留在道,兵房吏張質潛計數部分軍馬,及得簿籍校之,悉無差謬。

六月,庚申,車駕北征,發鎮州。

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帝怒,欲置於法。

馬步軍都軍頭趙延溥遽進曰:「陛下巡幸邊陲,本以契丹為患,今敵未殄滅而誅譴將士,若舉後圖,誰為陛下戮力乎!」帝嘉納之。

丙寅,次金台頓,遼境也。

丁卯,帝躬擐甲冑,率兵次岐溝關,遼之東易州刺史劉禹以州降,留兵千人守之。

東易州,即岐溝關也。

遼北院大王耶律希達,統軍使蕭托古,伊實王薩哈,迎戰於沙河。

東西班指揮使衡水傅潛、浚儀孔守正先至,擊之,後軍繼至,大敗希達軍,生擒五百餘人。

戊辰,帝次涿州,判官劉原德以城降。

庚午,次遼南京之城南,駐蹕寶光寺。

遼南院大王耶律色珍患南軍之銳,以希達新敗,為南軍所易也,取其青幟,軍於得勝口以誘敵。

帝麾兵擊之,士皆鼓勇,斬首千餘級。

色珍襲其後,宋師始卻。

色珍軍於清沙河北,為南京聲援。

渤海帥達蘭罕率部族來降;以達蘭為渤海都指揮使。

壬申,部分諸將攻城,定國節度使宋渥攻其南面,河一陽一節度使崔彥進攻北面,彰信節度使劉遇攻東面,定牙節度使孟元喆攻西面。

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知幽州行府事。

遼南京權留守韓德讓懼甚,與知三司事劉弘登城,日夜守禦,而城外招脅甚急,人懷二心。

會迪裡都都指揮使李扎勒燦出降,城中益懼。

遼御盞郎君耶律學古聞南京被圍,急救之,圍師方嚴,乃一穴一地以進,偕韓德讓等整器械,安反側,隨宜備御,志不少懈。

宋兵三百餘人乘夜登城,學古戰卻之,益修守備,以待援師。

丙戌,命殿中丞楊恭知涿州,以劉原德為右贊善大夫、通判州事。

乙亥,命八作副使祁延朗知東易州。

丁丑,遼主始知南京之圍,命南京宰相耶律沙救之,遺使責托果等曰:「卿等不嚴偵候,用兵無法,遇敵即敗,奚以為將!」特裡袞耶律休格知事亟,自請赴援,遼主乃以休格代希達,將五院軍並發。

秋,七月,庚辰,遼建雄節度使劉延素來降。

壬午,遼薊州知州劉守恩降。

帝日督諸將攻城,而將士多怠。

桂州觀察使曹翰、洮州觀察使米信屯城之東南隅,軍士掘土得蟹,翰謂諸將曰:「蟹,水物,而陸居,失其所也。

且多足,敵救將至之象。

又,蟹者,解也,其班師乎!」

癸未,遼耶律沙以援師至,戰於高梁河,宋師擊之,沙敗走。

會薄暮,休格自間道馳至,人持兩炬,宋師不測其多寡,有懼色。

休格與色珍合軍,分左右翼奮擊,休格被三創,戰益力。

學古聞援師大集,開門列陣,四面鳴鼓,居民大呼,聲震天地,休格乘之。

宋師大敗,帝乘驢車南走。

休格創甚,不能騎,輕車追至涿州,獲兵仗、符印、糧饋、貨幣不可勝計。

丙戌,帝次金台驛,內供奉官真定閻承翰馳奏歸師大潰,命殿前都虞候崔翰往撫之,眾遂定。

戊子,次定州。

定難軍留後李繼筠卒,弟繼捧襲位。

庚寅,命崔翰及定武節度使孟元喆等留屯定州,彰德節度使李漢瓊屯鎮州,河一陽一節度使崔彥進等屯關南,得以便宜從事。

帝謂諸將曰:「契丹必來侵邊,當會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

辛丑,遼主以韓德讓等能安人心,捍城池,賜詔褒獎。

以德讓為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學古遙授保靜節度使,為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耶律沙等同在高梁河有功,釋其敗軍之罪。

遼主以邊境用兵,召前南院大王耶律塔爾,問以政事。

塔爾鬚鬢皤然,一精一力猶健,遼主厚禮之。

未幾,以病卒,年七十九。

塔爾即所稱富民大王也,遼人久而思之。

守中書令、西京留守石守信,從征失律,八月,壬子,責授崇信節度使兼中書令。

甲寅,彰信節度使劉遇貶宿州觀察使。

北漢將劉繼業,素驍勇,及繼元降,繼業猶據城苦戰,帝欲生致之,令繼元招之,繼業乃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

帝喜,慰撫之甚厚,複姓楊氏,止名業,授領軍衛大將軍。

丁巳,以業為鄭州防禦使。

癸亥,命潘美屯河東三交口。

初,武功郡王德昭從征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帝所在,或有謀立王者,會知帝處,乃止。

帝微聞其事,不悅。

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

議者皆謂不可,於是德昭乘間入言,帝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惶恐,還宮,謂左右曰:「帶刀乎?」

左右辭以宮中不敢帶。

德昭因入茶酒閣,拒戶,取邦果刀自刎。

帝聞之,驚悔,往抱其一屍一大哭曰:「癡兒,何至此邪!」追封魏王,謚曰懿。

子五人。

是月,詔作太清樓。

九月,乙酉,命內一衣庫使張紹勍、南作坊副使李神祐等率兵屯定州。

庚寅,以戶部郎中侯陟為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

權中丞始此。

丙午,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與耶律沙、耶律休格南伐,以報圍燕之役,鎮州都鈐轄、雲州觀察使劉廷翰帥眾御之。

先陣於徐河,崔彥進潛師出黑蘆堤北,緣長城口,銜枚躡敵後,李漢瓊及崔翰亦領兵繼至。

先是帝以陣圖援諸將,俾分為八陣。

及軍次滿城,遼師大至,右龍武將軍趙延進乘高望之,東西亙野,不見其際,翰等方按圖佈陣,陣相去各百步,士眾疑懼,略無鬥志。

延進謂翰等曰:「主上委吾等邊事,蓋期於克敵耳。

今敵騎若此,而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將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

違令而獲利,不猶愈於辱國乎?」

翰等曰:「萬一不捷,則若之何?」

延進曰:「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

翰等猶以擅改詔旨為疑,鎮州監軍、六宅使李繼隆曰:「兵貴適變,安可預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當之。」

翰等意始決,於是改為二陣,前後相副。

先遣人詐約降,匡嗣信之。

休格曰:「彼眾整而銳,必不肯屈。

此誘我耳,宜嚴兵以待。」

匡嗣不聽。

俄而宋師鼓噪,塵起漲天,匡嗣倉猝不知所為,遂敗績,潰兵悉走西山,投坑谷中。

追奔至遂城,斬首萬餘級,獲馬千餘匹,生擒其將三人,俘老幼三萬戶及兵器軍帳甚眾。

匡嗣棄旗鼓遁回,餘眾走易州,獨休格整兵而戰,徐引還。

遼主怒匡嗣,數以五罪曰:「違眾深入,一也;行伍不整,二也;棄師鼠竄,三也;偵候失機,四也;捐棄旗鼓,五也。」

即令誅之。

皇后力救,得免。

以休格總南面戍兵。

冬,十月,庚午,鎮州捷書聞,帝手詔褒之。

乙亥,齊王廷美進封秦王,宰相薛居正加司空,沈倫加左僕射,盧多遜兼兵部尚書,樞密使曹彬兼侍中,文武官預平太原者,皆遷秩有差,初行賞功之典也。

十一月,戊寅,遼主宴賞休格等及有功將校。

遼南院樞密使兼政事令郭襲,以遼主數遊獵,上書諫曰:「昔唐高祖好獵,蘇世長言不滿十旬,未足為樂,高祖即日罷,史稱其美。

伏念聖祖創業艱難,宵旰不懈。

穆宗逞無窮之欲,不恤國事,天下愁怨。

陛下繼統,海內翕然望中興之治,十餘年間,征伐未已,瘡痍未復,正宜恐懼修省以懷永圖,乃聞恣意遊獵,甚於往日,萬一有銜橛之虞,悔將何及!況南有強敵,伺隙而動,聞之得無生心乎!伏願節從禽酣飲之樂,為社稷生靈計。」

遼主嘉善之,而不能用。

帝以楊業老於邊事,癸巳,命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辛丑,日南至。

遼改元乾亨,大赦。

初,西南夷不供朝貢,刑部郎中許仲宣為西川轉運使,親至大渡河,諭以順逆,夷人皆率服。

在職逾三歲,會有言仲宣當江表用兵時乾沒官錢者,是月,召還,令御史台盡索財計簿句校,歲餘而畢,卒無欺隱,乃以仲宣為嶺南轉運使。

仲宣有心計,江表用兵,軍中需索百端,皆預儲蓄無闕。

曹彬怪之,嘗夜攻城,取陶器數萬事,分給攻城卒,然燈自照,仲宣已預料置,如其數付之。

其才幹類此。

十二月,乙卯,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降封秦王,遙授晉昌軍節度使。

壬戌,上京留守蜀王道隱,遷南京留守。

道隱號令嚴肅,雖疆場多虞而民獲安業,尋進封荊王。

是冬,遼主駐南京。

命宰相室昉監修國史。

○太宗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太平興國五年(遼乾亨二年。

庚辰,九八零年)

春,正月,丙子朔,遼封皇子隆緒為梁王,隆慶為恆王。

隆緒幼喜書翰,十歲能詩,遼主屬意焉。

庚辰,詔宣慰河東諸州。

帝既平太原,還自范一陽一,得汾晉、燕薊之馬凡四萬二千餘匹。

壬午,置天駟監於景一陽一門外,左右各二,以左、右飛龍使為左、右天廄使,閒廄使為崇儀使。

內廄馬既充刃,始分置諸州牧養。

丁亥,遼以特裡袞休格為北院大王,前樞密使賢適封西平郡王。

庚寅,以禮部侍郎深州程羽為文明殿學士,班樞密副使下。

文明殿學士,即端明殿學士也,殿名早改,職名之改自羽始。

癸卯,命右衛將軍史珪鑿尉氏新河九十里。

二月,丙午,京西轉運使程能上言:「諸道州府民事傜役者多有不均,望下諸路轉運使定為九等,上四等戶量輕重給役,下四等戶並與免除。」

詔令轉運使躬親詳定,勿復差官。

戊申,改南辨州曰化州。

戊辰,遼主如清河。

三月,丁亥,遼西南面招討副使耶律旺陸、太尉華格遣人獻一黨一項俘。

戊子,左臨門衛上將軍劉鋹卒,贈太師,追封南越王。

癸巳,楊業敗遼師於雁門,殺其駙馬侍中蕭多囉,獲都指揮使李重誨。

閏月,甲寅,覆試權知貢舉程羽等所奏合格進士,得銅山蘇易簡等百一十九人,又得諸科五百三十三人,並分第甲乙,賜宴,始有直史館陪坐之制。

進士第一等授將作監丞,通判籓郡;次授大理評事,諸令、錄事;諸科授初等職事及判、司、簿、尉事。

劉昌言、顏明遠、張觀、樂史等四人,皆以見任官舉進士,帝惜科第不與,特授近籓掌書記。

辛未,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卒,其子延祿自稱留後,遣使修貢。

夏,四月,丁丑,詔贈元忠燉煌郡王,授延祿歸義節度使。

遣供奉官盧襲使交州。

時丁璉及其父部領皆死,璉弟璿尚幼,嗣稱節度行軍司馬、權領軍府事。

大將黎桓擅權,劫遷璿於別第,舉族禁錮之,代總其眾。

襄一陽一縣民張巨源五世同一居,內無異爨;戊子,詔旌表門閭。

巨源嘗習刑名書,特賜明法及第。

遼主清暑燕子城。

初,劉繼元降,帝令殿前都虞候、武泰節度使崔翰先入慰諭,仍禁俘略之物無得出城。

時秦王廷美以數十騎將冒禁出城,翰呵止之。

廷美怨,遂讒於帝。

壬辰,翰罷為感德節度使。

詔壅汾河晉祠水灌太原,墮其故城。

是月,初以禮賢宅賜錢俶,俶獻白金三百斤為謝。

命有司定品官贖罰之令。

五月,丁卯,作端拱樓。

是月,遼地大雷,火乾陵松。

六月,己亥,以江州白鹿洞主明起為蔡州褒信縣主簿。

白鹿洞在廬山之一陽一,常聚生徒數百人。

江南後主時,割善田數十,歲取其租廩給之;選太學通經者授以它官,俾領洞事,日與諸生講誦。

至是,起建議以其田入官,故爵命之。

白鹿洞由是漸廢。

遼宋王喜袞復謀反,囚於祖州。

太常博士侯仁寶,益之子也,居洛一陽一,有大第良田,優遊自適,不欲親吏事。

其妻,趙普妹也,普為宰相,仁寶得分司西京。

盧多遜與普有隙,普罷相,因白帝以仁寶知邕州,凡九年不得代。

仁寶恐因循死嶺外,乃上疏言:「交州主帥被害,國亂可取,願乘傳詣闕面奏。」

帝大喜,命馳驛召之。

多遜言先召仁寶,必洩其謀,不如授仁寶以飛輓之任,令經度其事。

帝以為然,秋,七月,丁未,以仁寶為交州路水陸轉運使,蘭州一團一練使孫全興等為邕州路兵馬都部署,寧州刺使劉澄等為廉州路兵馬部署,水陸並進以討之。

己巳,濟州言金鄉縣民李延家,自唐武德初同一居,至今近四百年,世世結廬守墳墓;詔旌其門,賜以粟帛。

戊午,遼旺陸等復獻一黨一項俘。

八月,甲戌,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王仁贍密奏:「近臣、戚里多遣親信市竹木秦、隴間,聯巨筏至京師,所過關渡矯制免算;既至,厚結執事者,悉官市之,倍取其直。」

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戶部判官杜載、開封府判官呂端屬吏。

旻、載具伏罔上為市竹木入官,端為秦王府親吏喬璉請托執事者。

己丑,貶旻房州,載歸州,端商州,皆為司戶參軍。

因詔:「自今文武職官不得輒入三司公署,及不得以書札往來請托公事。」

戊戌,幸錢俶第視疾,賜賚甚厚。

九月,甲辰,史館上《太祖實錄》五十卷。

詔有司遍告百官:「凡遇朝會,皆務恭虔,每內殿起居日,即須踧趨門,雍容就列;稍不端謹,便當劾奏。」

冬,十月,辛未朔,遼主命巫者祠天地及兵神。

辛巳,將南侵,祭旗鼓。

癸未,遼主次南京。

帝將巡北邊,己丑,詔:「自京師至雄州,發民除道修頓。」

庚寅,遼主次固安;己亥,自將圍瓦橋關。

十一月,庚子朔,南師夜襲遼營,遼節度使蕭干、詳袞耶律赫德戰卻之。

黎桓遣牙校繼方物來貢,仍為丁璿上表,自言徇將吏軍民之請,已權領軍府事,乞朝廷賜以真命。

時孫全興等出師既逾時,帝察其意止欲緩兵,寢而不報。

壬寅,遼北院大王休格御宋師於瓦橋東,守將張師突圍出,遼主親督戰,休格躍馬入陣,斬師,餘眾披一靡一,退入城。

戊申,南師陣於水南,欲戰,遼主以休格馬介獨黃,慮為敵所識,亟命以玄甲白馬易之。

休格遂率一精一騎渡水奮擊,南師大敗,追至莫州,橫一屍一遍野,生擒數將以歸。

遼主賜以御馬金盞,勞之曰:「卿勇過於名,若人人如卿,何憂不克!」

丙午,以秦王廷美為東京留守;宣徽北院使王仁贍為大內都部署,樞密承旨陳從信副之。

己酉,詔巡北邊;壬子,發京師;癸丑,次長垣縣。

關南言大破契丹萬餘眾,斬首三千餘級,即以河一陽一節度使崔彥進為關南兵馬都部署。

丙辰,遼主引兵還。

戊午,駐蹕大名府。

開寶末,右補厥竇偁為開封府判官,與推官賈琬同事帝。

賈能先意希旨,偁常疾之。

帝與諸王宴射,賈侍帝側,稱讚德美,詞多矯誕,偁叱之曰:「賈氏子巧言令色,豈不愧於心哉!」坐皆失色,帝亦為之不樂,因罷會,白太祖,出偁為彰義節度判官。

至是帝思見偁,促召至行在。

癸亥,以偁為比部郎中。

時方議北征,偁因抗疏請還郡,休士養馬,徐為後圖,帝悅其言。

及至自大名,以偁為樞密直學士。

偁,儀之弟也。

乙丑,遼主至南京。

十二月,庚午朔,拜休格為裕悅,大饗軍士。

甲戌,帝畋近郊,因閱武,賜禁軍校及衛士襦褲。

時禁盜獵,有衛士獲獐,違令當死。

帝曰:「我若殺之,後世必謂我重獸而輕人命。」

釋其罪。

丁丑,以楊業領雲州觀察使,知代州事。

業自雁門之役,遼人畏之,每望見業旗,即引去。

主將屯邊者多嫉之,或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帝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

帝因遼師退,遂欲進攻幽州。

戊寅,以劉遇充幽州西路行營壕寨兵馬部署,田欽祚為都監;曹翰充幽州東路行營壕寨兵馬部署,趙延溥為都監。

覆命宰相問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事之可否,昉等請養驍雄,廣積儲,寬諸期歲之間,用師未晚。

帝深納其說,即下詔南歸。

命曹翰部署修雄、霸州、平戎、破虜、乾寧等軍城池,開南河,自雄州達莫州,以通漕運,築大堤以捍水勢。

調役夫數萬人,於北境伐木以給用。

先是遼人南侵,必舉堠煙,翰分遣人舉煙境上,敵疑有伏,即引去,不敢近塞。

得巨木數萬,負擔而還,大濟用度。

數旬功畢,召歸穎州。

庚辰,車駕發大名;乙酉,至京師。

議者皆言宜速取幽薊,左拾遺、直史館張齊賢上疏曰:「聖人舉事,動在萬全,百戰百勝,不若不戰而勝。

自古疆場之難,非盡由戎翟,亦多邊吏擾而致之。

若緣邊諸寨撫御得人,但使峻壘深溝,蓄力養銳,以逸自處,如是則邊鄙寧,輦運減,河北之民獲休息矣。

然後務農積穀以實邊用,敵人之心,固亦擇利避害,安肯投諸死地而為寇哉!臣聞家六一合者以天下為心,豈止爭尺寸之土,角強弱之勢而已!是故聖人先本而後末,安內以養外;內安本固,則遠人斂衽而至。

伏望審擇通儒,分路採訪兩浙、江南、荊湖、西川、嶺南、河東,凡偽命日賦斂苛重者,改而正之;諸州有不便於民者,委長吏聞奏,使天下皆知陛下之仁,戴陛下之惠,則契丹不足吞,燕薊不足取也!」

先是,遼土產多銅,始造錢幣。

太宗置五冶太師以總四方鐵錢,石晉又獻沿邊所積錢以備軍實。

是歲,遼主以舊錢不足於用,始鑄乾寧新錢。

○太宗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太平興國六年(遼乾亨三年)

春,正月,癸卯,以保塞軍為保州,梁門口寨為靜戎軍。

乙巳,詔:「諸路轉運使下所屬州令長吏,擇見任判、司、簿、尉之清廉明干者,具以名聞,當以次引對,授知縣之任。」

辛亥,易州破遼兵數千人。

是月,遣八作使郝守濬等分行河道,抵遼境,皆疏導之。

又於清苑界開徐河、雞距河五十里入白河,由是關南之漕悉通濟焉。

二月,癸巳,詔曰:「京朝官厘務於外者,鹹給以御前印紙,令書治跡。

而主司不能彰明臧否,但以細碎之事混淆其間,非所以副朕詳求之意也。

自今尋常之務,非課最者,不得書為勞績;其殿、犯無有所隱。」

丙子,遼主東還;己丑,復如南京。

丁酉,令群臣居喪被詔起復者,須卒哭朝謁,其俸料自詔下日給之。

三月,己酉,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德芳薨,年二十三。

贈中書令,追封岐王,謚康惠。

癸丑,詔:「諸路轉運使察部下官吏,有罷軟不勝任、怠惰不親事及黷貨擾民者,條其事狀以聞,當遣使按鞫;其清白自守,干局不苛,亦以名聞,必加殊獎。」

交州行營言破賊軍於白籐江口,斬首千餘級。

時候仁寶率前軍先發,孫全興等頓兵花步七十日,以俟劉澄,仁寶屢促之,不行,及澄至,並軍由水路抵多羅村,不遇賊,復擅還花步。

賊詐降以誘仁寶,仁寶信之,遂為所害。

時諸軍冒炎瘴,人多死者,轉運使許仲宣馳奏仁寶戰歿,且乞班師;不待報,即以兵分屯諸州,開庫賞賜,給其醫藥,謂人曰:「若俟報,則此數萬人皆積一屍一於廣野矣。」

乃上章自劾。

詔書嘉納之,就劾澄等。

會王僎病病,澄與賈湜並戮於邕州市。

征全興下獄,伏誅。

贈仁寶工部侍郎,官其二子。

遼以秦王朝匡嗣為西南面招討使。

夏,四月,詔:「諸州大獄,長吏不親決,胥吏旁緣為一奸一,逮捕證左,滋蔓俞年而獄未具。

自今長吏每五日一慮囚,情得者即決之。」

帝不欲天下有滯獄,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三十日,小事十日,不須追捕而易決者無過三日。

又詔:「囚當訊掠,則集官屬同問,勿委胥吏搒決。」

辛未,幸太平興國寺禱雨。

罷湖州織羅,放女工五十八人。

五月,癸丑,令內侍省細仗內先衣黃者並衣碧,吏部黃衣選人改為白衣選人。

遼喜袞既囚,丙午,遼上京漢軍亂,欲劫立喜袞,以祖州城堅不得入,立其子留禮壽。

上京留守除室擒之,留禮壽旋伏誅。

俞年,始賜喜袞死。

己未,雨,降死罪囚,流以下釋之。

六月,甲戌,司空平章事薛居正卒,贈太尉、中書令,謚文惠。

居正一性一寬簡,不好苛察。

自參政至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終不替。

因服丹沙遇毒,方奏事,疾作,輿歸,遂卒。

居正無子,養子惟吉,素無行,於是帝臨其喪出涕。

其妻出拜喪側,帝存撫數四,因問:「不肖子安在?頗改節否?」

惟吉伏喪側,驚懼不敢起;自是盡幫故態,稍涉獵書史,親賢士。

帝知其修飭,數委以大籓,所至稱治,累遷左千牛衛大將軍。

遭母喪,故事,卒哭當起復,惟吉懇求終制;優詔不許,時論異之。

秋,七月,丙午,帝將大舉伐遼,遣使賜渤海王詔書,令發兵以應,約滅遼之日,幽薊土宇復歸中朝,朔漠之外悉以相與。

然渤海竟無至者。

九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壬寅,以左拾遺、直史館嘉州田錫為河北南路轉運副使。

自盧多遜專一政,群臣章表,不先稟多遜,則有司不敢通。

又,諫官上章,必合閤門吏依式書狀云:「不敢妄陳利便,希望恩榮。」

錫貽書多遜,請免書狀,多遜不悅,乃出之。

錫因入辭,直進封事,言軍國要機者一,朝廷大體者四。

略曰:「賞不逾時,國之令典。

頃歲王師薄伐,克平太原,未賞軍功,逮茲二載。

請因郊禋耕籍之禮,議平晉之功而賞之。

駕馭戎臣,莫茲為重,此要機也。

交州瘴海之地,得之如獲石田。

願陛下無屯兵以費財,此大體之一也。

邇來諫官廢職,給事中不敢封駁,遺、補亦不貢直言,起居郎、舍人不得升陛紀言動,御史不能彈奏,中書舍人未嘗訪以政事。

臣意其各有所蓄,欲待顧問。

望因清燕,召而詢求,俾盡悃誠,以觀器業。

又,集賢院雖有書籍而無職官,秘書省雖有職官而無圖籍。

願陛下擇才而任之,使各司其局,此大體之二也。

朝廷辟西苑,廣御池,而尚書無廳事,郎曹無本局,九寺、三監寓天街之兩廊,禮部試士或就武成王廟,是豈太平之制度邪!望別修省寺,用列職官,此大體之三也。

每於衢路見囚荷鐵枷,不覺自駭,隆平之時,將措刑不用,於法所無,去之可矣。

此大體之四也。

帝嘉其言,降詔褒諭,仍賜錢五十萬。

或謂錫,今宜少晦以遠讒忌,錫曰:「事君之誠,惟恐不竭;且天植其一性一,豈一賞可奪邪!」至河北,復驛書言邊事,略曰:「今北鄙驛一騷一,蓋以居邊任者,規羊馬細利為捷,矜捕斬小勝為功,起釁召戎,實由此始。

伏願申飭將帥,謹固封守,還所俘掠,許通互市,使河朔之民得務農業,不出五載,可積十年之儲。」

又曰:「國家圖燕以來,兵連未解,財用不得不耗,人臣不得不憂。

願陛下一精一思慮,決取捨,無使曠日持久。」

丙午,置京朝官差遣院。

舊制,京朝官屬吏部,建隆以來皆出中書。

至是詔京朝官除兩省、御史台自少卿監以下奉使從政於外受代而歸者,並令中書舍人開封郭贄等考校勞績,品量材器,以中書所下闕員,類能擬定,引對而授之,謂之差遣院。

太子太保趙普奉朝請累年,盧多遜益毀之,鬱鬱不得志。

普子承宗,娶燕國長公主女。

承宗適知潭州,受詔歸闕成婚禮未俞月,多遜白遣歸任,普由是憤怒。

會如京使大名柴禹錫等告秦王廷美驕恣。

將有一陰一謀竊發,帝召問普,普言願備樞軸以察一奸一變,退,復密奏:「臣開國舊臣,為權幸所沮。」

因備言昭憲顧命及先朝自愬之事。

帝於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並發金匱得誓書,遂大感悟,即留承宗京師,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

辛亥,以普為司徒兼侍中。

帝之始即位也,命廷美尹開封,德昭、德恭並稱皇子,外議皆謂帝將以次傳位。

及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繼夭,廷美始不自安。

它日,帝嘗以傳國意訪之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普復入相,廷美遂得罪。

凡廷美所以得罪,則普之為也。

是日,以樞密副使、刑部侍郎洛一陽一石熙載為戶部尚書,充樞密使,用文資正官充樞密使,自熙載始也。

壬子,秦王廷美乞班趙普下,從之。

詔:「中外文武官並得上書直言。」

丙辰,知易州白繼贇敗遼兵於平塞寨。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