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鹹平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

續資治通鑒

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

起屠維大淵獻六月,盡上章困敦三月,凡十月。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鹹平二年(遼統和十七年)

六月,丁巳,宰臣監修國史李沆等上《重修太祖實錄》五十卷,帝覽之,降詔嘉獎,賞賜有差。

戊午,樞密使兼侍中曹彬卒。

帝臨其喪,哭之慟,贈中書令,追封濟一陽一郡王,謚武惠。

彬仁恕清謹,被服雅同儒者。

尤疏財,未嘗聚蓄,伐二國,秋毫無所取。

位兼將相,不以等威自異,造其門者皆為揖客。

不名下吏,每白事,不冠不見。

其為籓帥,遇朝士於途,必引車避之,過市則戒騶御不令傳呼。

北征之失律也,趙昌言表請行軍法;及昌言知延州還,因事被劾,不得入見,彬在宥密,遽為帝請,乃許朝謁。

彬歸休閉閤,門無雜賓。

保功名,守法度,近代良將,稱為第一。

秘書臣何亮,初通判永興軍,詔與轉運使陳緯同往靈州經度屯田。

及還,乞召對,因上安邊書曰:「臣竊料今之議邊事者不出三途:以靈武居絕塞之外,宜廢之以休中國飛挽之費,一也;輕議興師,深入窮追,二也;厚之以恩,守之以信,姑息而羈縻之,三也。

「臣以為靈武遠隔塞外,有飛挽之勞,無毫髮之利。

然地方千里,表裡山河,水甘土厚,草木茂盛,真牧放耕戰之地。

一旦捨之以資西戎,則以豺狼之心,據廣饒之地,以梗中國,此西戎之患未可量者一也。

自環、慶至靈武僅千里,西域戎人剖分為二,故地隘勢弱,不能為中國之大患。

如捨靈武,則西域戎人合而為一,此西戎之患未可量者二也。

冀之北土,馬之所生,自契丹分據之後,無匹馬南來,備征帶甲之騎,獨取於西戎之西偏。

如捨靈武,復使西戎合而為一,夏賊桀黠,服從諸戎,俾秦、涇、儀、渭之西北,戎人復不得貨馬於邊郡,則未知中國戰馬從何而來,此西戎之患未可量者三也。

若夫深入窮追,則夏賊度勢不能抵,必奔遁絕漠,王師食盡,不能久留,師退而賊復擾,此輕議興師之不利者一也。

寇至而不戰,則邊郡被其害,寇至而戰,則邊郡之兵不足以當西戎之眾,此輕議興師之不利者二也。

清遠西北曰旱海,蓋靈武要害之路,而白、馬二將奔敗之地也。

如王師薄伐,無功而還,則夏賊必據要害之路以阻絕河西糧道,此輕議興師之不利者三也。

自國家有事於西戎,關右之民未能息肩,而一旦薄伐無功,河西路阻,則必干運飛挽,大興征討以通糧道。

疲民重困,盜賊多有,此輕議興師之不利者四也。

若示恩信,姑息而羈縻之,則戎人貪惏無厭,雖存臣事之名,終多反覆之志,必將服從諸戎,為中國大患,此不可一也。

自白、馬二將奔敗之後,夏賊得志,擇靈武山川之險而分據之,侵河外膏腴之地而墾闢之,一逼一近城池,意在吞噬,譬猶伏虎,見便則動,如國家止以恩信羈縻之,則一朝之患卒然而作,此不可二也。

「夫以三患、四不利、二不可為防邊之重,既未見其可,則在臣愚慮,不出二策。

自清遠至靈武,有溥樂,有耀德,蓋水草之地,為河西之糧道,而悉有古城之跡存焉。

夏賊西掠諸戎,則此其要害之路,故每揚言曰,朝廷如修溥樂城,我必力爭。

如以修護清遠為名,而時納修城創宇之具,延、環、清遠多積軍儲,且以數歲漸計之,使民無所傷而賊不能知。

一旦興師數萬以城溥樂,朝發清遠,日未中而至。

其師則戰士三居其一,以備寇也;役卒三居其二,以荷器一具而繼軍儲也。

計城之功,不過十日,而使戰士自繼三十日糧,則城畢功而食有餘矣。」

又曰:「國家之城溥樂也,必潛師於延、環、清遠以觀賊之變,宜分環州、清遠為二道,一道傍山而北,軍於賊之後,一道過長嶺直趨溥樂,軍於賊之前,而使城溥樂之兵軍其中。

賊以溥樂孤軍悉眾來寇,而卒然三軍鼎峙,則其心駭矣。

又令延州之師入其境,驅其畜產,俘其老弱而空其巢一穴一,靈武之眾收河外之地,復賀蘭之境,杜三山之口以斷其奔路,則其眾必起攜貳之志,其將必無制勝之方,而獨使保吉桀黠,志在決戰,能無敗乎!破而擒之,此萬世之功也。」

令秘書省正字邵煥於秘閣讀書,從其請也。

秘閣讀書自煥始。

煥,睦州人,以童子得官,時年十二。

癸酉,都官郎中劉矇叟上言曰:「陛下已周諒暗,方勤萬務。

伏望崇儉德,謹守前規,無自矜能,勿作奢縱;厚三軍之賜,輕萬姓之徭,使化育於生靈,聲教加於夷夏。

且萬國己觀其始,惟陛下慎守其終,思鮮克之言,戒一性一習之慚,日謹一日,雖休勿休,則天下幸甚!」帝嘉納之,召試學士院,命以本官直史館。

秋,七月,帝聞契丹將入邊,甲申,以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為鎮、定、高一陽一關行營都部署,富州刺史張昭允為都鈐轄。

宰相張齊賢請給外任官職田,詔三館、秘閣檢討故事,申定其制,以官莊及遠年逃田充,悉免其稅。

己丑,以橫海軍節度使王顯為樞密使。

甲辰,幸國子監,召學官崔偓佺講《尚書·大禹謨》。

還,幸崇文院,登秘閣,觀太宗聖制墨跡,惻愴久之。

賜秘書監、祭酒以下器幣。

偓佺,頤正弟也。

丙午,置翰林侍讀學士,以兵部侍郎楊徽之、戶部侍郎夏侯嶠、工部郎中李文仲為之。

置翰林侍講學士,以國子祭酒邢昺為之。

初,大宗命文仲為翰林侍讀,寓直禁中,以備顧問,然名秩未崇。

帝特建此職,擇老儒舊德以充選,班秩次翰林學士,祿賜如之。

設直廬於秘閣,侍讀更直,侍講長上,日給尚食珍膳,夜則迭宿,令中使日具當宿官名,於內東門進入。

自是召對詢訪,或至中夕焉。

是月,帝諭宰臣,令寫錄內外官歷任功過,編冊進內,其該恩復用者,別編以備觀覽。

八月,辛亥朔,帝御文德殿,百官入閤,右司諫、直史館孫何次當待制,獻疏曰:「六卿分職,邦家之大一柄一也。

故周之會府,漢之尚書,立庶政之根本,提百司之綱紀,令、僕率其屬,丞、郎分其行,二十四司粲然星拱,六職舉而天下之事備矣。

有唐貞觀之風,最為稱首。

於時封疆甚廣,經費尤多,亦不聞別分利權,改創使額,而軍須取足。

明皇北事奚、契丹,南征閤羅鳳,召發既廣,租調不充,於是蕭景、楊釗始以它官判度支,而宇文融為租調地稅使,雖利孔始開,然版籍根本尚在南宮。

肅、代之世,物力蕭然,於是有司之職盡廢,而言利之臣攘臂於其間矣。

徵稅多門,本於專置使額。

故德宗之初,首降詔書,追行古制,天下錢谷,皆歸文昌,鹹謂太平可致。

而天未悔禍,叛亂相仍,經費不充,使額又建,於是裴延齡以利誘君,甚於前矣。

憲、穆而下,或迫於軍期,切於國計,用救當時之急,率以權宜裁定。

五代短促,曾不是思。

國家三聖相承,垂統立制,宜罷三司使額。

還之六卿。

「或曰:祿百辟,贍六軍,皆是物也。

臣亦有其說。

夫鹽鐵者,蓋筦榷山海之謂也,物非自集,須假牢盆。

戶部者,蓋均一徵稅之謂也,而財非自生,須計田賦。

度支者,蓋供億軍國之謂也,而粟非自行,須資漕運。

但檢押專一,相沿置之耳。

今莫若謹擇戶部尚書一人,專掌鹽鐵使事,俾金部郎中、員外分判之。

又擇侍郎二人,分掌度支、戶部事,各以本曹郎中、員外分判之。

則三使洎判官,雖省猶不省也。

仍命左右司郎中、員外總知帳分,句稽遺失。

則進無掊刻之虞,退有詳練之名,職守有常,規程既定,周官唐式,可以復矣。」

癸丑,右正言、知制誥、判大理寺王欽若上言:「本寺公案常有五十至七十道,近者三十日內絕無。

昔漢文帝決獄四百,唐太宗放罪三百九十人,然猶書之史冊,號為刑措。

當今四海之廣,而刑奏止息,逮乎逾月,足彰恥格之化。

請付史館,用昭聖治。」

從之。

己卯,群臣上尊號曰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

丁巳,大宴崇德殿,始作樂。

癸亥,判大理寺王欽若上言:「本寺案牘簡少,請罷詳斷官四員,止留八員。」

從之。

丙寅,大閱。

丁卯,近臣、諸軍將校、內職皆賜飲。

詔:「大閱所踐民田,蠲其租。」

癸酉,樞密副使、工部侍郎楊礪卒。

帝謂宰臣曰:「礪介直清苦,方當任用,遽此淪謝,甚可悼也!」即冒雨臨其喪。

礪僦舍委巷中,乘輿不能入,帝為步進,嗟憫久之。

贈兵部尚書,中使護葬。

乙亥,以曹彬配饗太祖廟庭,薛居正、潘美、石熙載配享太宗廟庭。

丙子,以司封郎中、知制誥硃昂為傳法院譯經潤文官。

始,太宗作《聖教序》,帝亦繼作。

又嘗著《釋氏論》,以為釋氏戒律之書,與周、孔、荀、孟跡異道同。

鹽鐵使陳恕嘗建議,以為傳法院費國家供億,力請罷之,言甚懇,帝不許。

九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遼主如南京,以皇弟梁王隆慶為先鋒,率師南伐。

樞密都承旨開封王繼英,以契丹大入,請北巡,帝納之。

丙戌,命繼英馳傳詣鎮、定、高一陽一關路視行宮頓置,宣慰將士。

甲午,奉安太宗聖容於啟聖院新殿,帝拜而慟,左右皆掩泣。

遼北院樞密使魏王耶律色珍從太后南伐,癸卯,卒於軍。

色珍威名亞於休格,其歿也,太后親為哀臨,仍給葬具。

以韓德讓兼知北院樞密使事。

初,傅潛遣先鋒田紹斌、石普等戍保州,普一陰一與知州楊嗣議出兵擊敵,及夜,普、嗣未還,紹斌疑其敗衄,即領眾援之。

普、嗣果為敵所困,渡嚴涼河,頗喪師徒。

及紹斌至,即合勢疾戰,斬首二千餘級,獲馬五百匹。

冬,十月,戊午,增置福建路惠民倉,從庫部員外郎成肅之請也。

癸酉,遼師攻遂城,城小無備,眾恟懼。

楊延朗集丁壯護守,時冱寒,延朗命汲水注城外,及旦,冰堅不可攻,遼師解去。

蕭繼遠攻狼山鎮石砦,破之。

初,耶律鐸軫一性一疏簡,不修小節,人多短之,至是命總羸師以從。

及戰,鐸軫取緋帛被介冑以自標顯,馳突出入,格殺甚眾。

太后望見,喜而召語曰:「卿戮力如此,何患不濟!」厚賞之。

丙寅,令諸路轉運使申淳化惠民之制,歲豐熟則增價以糴,饑歉則減直而出之。

如京使柳開上言:「臣蒙陛下自代州移知忻州,每見北界歸明人言契丹排比南侵,又聞河北邊上屯結甚眾,數侵犯雁門、寧化等軍。

度其一陰一謀,必不輕退,深恐大寒之際,轉肆衝突。

臣愚,乞陛下速起聖駕,逕至鎮州,躬御六師,奮揚威武,勿生遲疑之慮,勿聽猶豫之謀,周世宗及我太祖、太宗近事,皆可法也。

況陛下諒一陰一三年,禮無違者,復此順動,其誰敢當!聖駕若過河北,契丹當自引退。

四方無思不服,正在此舉矣!」

十一月,丙戌,合祭天地於圜丘,奉太祖、太宗並配,大赦天下。

御朝元殿,受冊尊號。

乙未,詔以邊境驛一騷一,取來月暫幸河北。

命宣徽北院使周瑩為隨駕前軍都部署,邕州觀察使劉知信副之,內侍都知楊永遵為排陣都監,保平節度使、駙馬都尉石保吉為北面行營先鋒都部署,磁州防禦使康廷翰副之,洺州一團一練使上官正為鈐轄。

己酉,以宰相李沆為東京留守,濠州刺史李著為大內都部署,權知開封府魏羽判留司,三司鹽鐵使陳恕為隨駕轉運使。

十二月,辛亥,以太子太師分司西京張永德為京城內外都巡檢使。

甲寅,車賀發京師。

辛酉,宴從臣於行宮。

以王超等為先鋒,仍示以陣圖,俾識其部分。

甲子,次大名府,帝御鎧甲於中軍,樞密史王顯、副使宋湜分押後陣,橫亙數十里。

西川自李順平後,人心未寧。

益州鈐轄符昭壽,彥卿子也,驕恣,不親戎務,多集錦工,織作纖麗,所須物輒抑市人買配,逾時不給其直,又縱部曲略取之,僕使凌忽軍校,其下皆怨。

知州牛冕,寬弛無政事。

時神衛軍戍成都者兩指揮,都虞候王均及董福分主之。

福御眾整肅,故所部優贍;均縱其下飲博,軍裝悉以給費。

甲子,冕與昭壽大閱於東郊,蜀人聚觀,兩軍衣服鮮、弊不等,均所部慚憤,出不遜語。

初,河北轉運使裴莊屢條奏傅潛無將略,恐失機會;樞密使王顯庇之,奏至,輒不報。

潛屯於定州,緣邊城堡悉飛書告急,潛畏懦,閉門自守,將校請戰者輒丑言詈之。

遼師既破狼山寨,遂引兵趨寧邊軍及祁、趙,大縱鈔劫,游騎出邢、洺間,百姓驚擾,攜挈老幼爭入城郭,鎮、定路不通者逾月。

朝廷屢間道遣使督潛會諸路兵合擊,其都監秦翰及定州行營都部署范廷召等屢促之,皆不聽。

廷召怒,因詬潛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嫗耳!」促之不已,潛乃分騎八千、步二千付廷召,令於高一陽一關逆擊,仍許出軍為援;卒逗留不發。

丙子,詔百官各上封章直言邊事。

於是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錢若水言:「傅潛領數萬雄師,閉門不出,坐視契丹俘掠生民,上則辜委注之恩,下則挫銳師之氣。

軍法曰:『臨陣不用命者斬。

』今若申明軍法,斬潛以徇,然後擢取如楊延朗、楊嗣者五七人,增其爵秩,分授兵一柄一,不出半月,可以坐清邊寨。

然後鑾輅還京,則天威懾於四海矣。」

右司諫梁顥亦言:「用兵之道,在明賞罰。

兵法曰:『罰不行,則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昨者命將出師,乘秋備塞,而傅潛奉明詔,握重兵,逗撓無謀,遷延玩寇,以致邊塵晝驚,聖主櫛沐,此所謂以賊遺君父者也。

以軍法論,合斬潛以徇軍中,降詔以示天下。」

府州言官軍入遼地五合川,拔黃太尉砦,殲其眾,焚其車帳,獲馬牛萬許。

丁卯,召見大名府父老,勞賜之。

戊寅晦,知益州牛冕以酒犒隊伍,而鈐轄符昭壽則無所設,軍士益忿,故趙延順等八人謀作亂。

是歲,遼放進士初錫等四人。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鹹平三年(遼統和十八年)

春,正月,己卯朔,駐驆大名府,詔並代都部署高瓊等分屯冀州、邢州。

益州戍卒趙延順等為亂,擊殺鈐轄符昭壽,據甲仗庫取兵器。

是日,益州官吏方賀正旦,聞變,皆奔竄,知州牛冕及轉運使張適縋城出奔,惟都巡檢使劉紹榮冒刃格鬥。

延順等即欲奉紹榮為帥,紹榮攝弓大罵曰:「我燕人也,比歸大朝,肯與汝同逆邪?亟殺我!」延順等亦不敢加害。

都監王澤聞變,召王均謂曰:「汝所部兵亂,盍自往撫之!」延順見均至,即率眾踴躍,奉均為主。

指揮使孫進不從,殺之;紹榮縊死。

均僭號大蜀,改元化順,署置官稱,以小校張鍇為謀主。

辛巳,率眾陷漢州。

牛冕等奔東川。

遼師至瀛州,范廷召自中山分兵禦敵,結方陣以出,遼梁王隆慶問諸將誰敢當者,蕭柳曰:「若得駿馬,則願為之先。」

隆慶授以中騎,柳攬轡謂諸將曰:「陣若動,諸君急攻。」

遂馳而前。

陣少移,隆慶乘勢攻之,廷召軍遂亂。

柳中流矢,裹創而戰,眾皆披一靡一。

先是廷召乞援於高一陽一關,都部署洛一陽一康保裔即選一精一銳赴之。

壬午,至瀛州西南裴村,廷召約以詰朝合戰。

及夕,廷召潛師遁,保裔不之覺。

遲明,遼師圍之數重。

左右請易甲突圍出,保裔曰:「臨難無苟免,此吾效死之日矣!」遂大呼決戰,凡數十合,兵盡矢窮,士卒以勁一弩一擊敵,殺傷甚眾,而援兵不至,與部將宋順俱被執。

高一陽一關鈐轄張凝,高一陽一關副部署李重貴,率援兵從後至,亦為遼師所圍,力戰,乃得出。

遼師遂自德、棣濟河,掠淄、齊而去。

帝初聞保裔被擒,密詔走馬承受太原夏守贇廉問,守贇遽言保裔定死。

於是優詔贈侍中,以其子繼英為六宅使、順州刺史,餘子孫悉加秩,又遣使存問其母。

繼英奉告命,泣謝曰:「臣父不能決勝而死,免罪及孥,幸矣,顧蒙非常之恩!」帝慰勞之。

乙酉,鎮、定、高一陽一關路行營都部署傅潛、都鈐轄張昭允並削奪官爵,潛流房州,昭允通州。

潛子內殿崇班從政、從范亦除名,隨父流所,仍籍其家。

錢若水等議潛等罪當斬,詔特貸其死,中外無不憤惋。

遼師退,帝使貝、冀行營副部署王榮以五千騎追躡之。

榮受命恇怯,數日不敢行,伺遼師渡河而後發。

遼師剽淄、齊者數千騎,尚屯泥潔,榮不欲見敵,遂以其騎略河南岸而還。

庚寅,范廷召遣使告捷,言大破契丹於莫州,奪還所掠老幼及鞍馬兵仗無算。

帝作《喜捷詩》,群臣稱賀。

廷召以功加檢校太傅,餘將校恩賜有差。

李重貴歎曰:「大將陷歿而吾輩計功,何面目也!」

王均自漢州引眾攻綿州,不能克,直趨劍門。

先是知劍州李士衡,聞寇作,以城難守,即焚倉庫,運金帛,東保劍門。

是日均至,士衡與劍門都監裴臻逆擊,敗之,斬首數十級,揭榜招降脅從者,得千餘人,悉置麾下。

均眾乏食疲弊,不敢由故道,逕由一陰一平還成都。

壬辰,樞密副使宋湜卒於師。

遼主還,次南京,賞有功將士,罰不用命者,命諸軍各還本道。

甲午,駕發大名府。

是日,次德清軍,帝始聞王均反,即以戶部使、工部侍郎雷有終知益州,兼提舉川、陝兩路軍馬,並命御廚使李惠、洛苑使石普、供備庫副使李守倫並為川、峽兩路捉賊招安使,帥步騎八千往討之。

初,知蜀州楊懷忠聞成都亂,即調鄉丁會諸州巡檢兵刻期進討。

丙申,攻成都,先鋒自北門入,遂燒子城。

時王均從劍門還,猶未至,懷忠與賊將崔照、魯麻胡等陣於江瀆廟前,自晨至夕,戰數合,懷忠兵勢不敵,引眾退保江原。

庚子,至自大名府。

李沆為東京留守,不戮一人而輦下清肅。

癸卯,翰林侍讀學士、兵部侍郎兼秘書監楊徽之卒。

贈兵部尚書,謚文莊,賜其家錢絹,遣中使護喪事,錄其外孫宋綬為太常寺太祝。

綬,平棘人也。

徽之無子,而宋氏婦賢明知書,有禮法,子綬能自立於時。

乙巳,王均復入成都。

二月,辛亥,翰林學士王旦等三人權知貢舉。

楊懷忠檄嘉、眉七州調軍士民丁再攻成都。

時王均方遣趙延順攻邛、蜀州,懷忠逆擊之,賊稍卻。

懷忠與轉運使陳緯退軍筰橋,背水列陣,寨於櫧木橋南,以扞邛、蜀之路。

賊一黨一三道來攻,出官軍後,焚江原神祠,斷邛、蜀援路。

懷忠三道分兵以抗之,斬首五百餘級,驅其眾入皁江,獲甲一弩一甚眾,乘勝逐賊至成都南十五里,寨於雞鳴原以俟王師。

均亦閉成都東門以自固。

己未,命宰相李沆為元德皇太后園陵使。

始議立陵名,禮官引漢、唐故事,言「帝、後同陵謂之合葬,同塋兆謂之祔葬,今園陵鵲台在永熙陵封地之內,恐不須別建陵號。」

從之。

綿、漢、龍、劍都巡檢使張思鈞引兵克復漢州,雷有終等與思鈞帥大軍進討,列寨升仙橋;壬戌,賊眾來襲,有終擊走之。

癸亥,樞密使王顯罷。

以周瑩為宣徽南院使,王繼英為北院使,並知樞密院事;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王旦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

甲子,諸軍校以次遷補,多自陳其勞績者,御前忠佐馬步軍都軍頭呼延贊獨進曰:「臣月俸百千,所用不及半,忝幸多矣。

自念無以報國,不敢更望升擢,正恐福過災生。」

拜謝而退,眾嘉其知分。

贊初從太宗征太原,左右言:「自此取幽州,猶熱敖翻餅耳!」贊獨曰:「此餅難翻,言者不足信也。」

太宗不從,卒無功而還。

丁卯,王均開益州城,偽為遁狀,雷有終與上官正、石普等率兵徑入;李繼昌疑有備,亟止之,不聽,因獨還。

官軍多分剽民財,部伍不肅,賊閉關發伏,布狀榻於路口,官軍不得出,頗為賊所殺,李惠死之。

有終等緣堞而墜,獲免,遂退保漢州。

益州民人迸走村落,賊皆遣騎追殺,或囚系入城,支解族誅以恐眾。

均又脅士民、僧道之少壯者為兵,先刺手背,次髡首,次黥面,給軍裝,令乘城,與舊賊一黨一相間。

有終乃揭榜招脅從者,至則於其衣袂署字釋之,日數百計。

楊懷忠度賊眾復南出,引所部屯於合水尾、浣花等處,樹機石、設篦籬以拒之。

有終等復入漢州,遣軍列寨彌牟鎮;賊一黨一來攻,有終擊敗之,斬首千餘級。

丙子,曲宴近臣於後苑,帝作《中春賞花釣魚》七言詩,儒臣皆賦,遂射於水亭,盡歡而罷。

自是著為定制。

是月,遼主如延芳澱。

三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帝之在大名也,有詔調丁夫十五萬修黃、汴河。

鹽鐵判官、監察御史王濟以為勞民,請徐圖之;乃命濟馳往經度,還奏減其十之七。

宰相張齊賢以河決為憂,因對,並召濟入見。

齊賢請令濟署狀保河不決,濟曰:「河決亦一陰一陽一災沴所致,宰相若能和一陰一陽一,弭災沴,為國家致太平,河之不決,臣亦可保。」

齊賢曰:「若是,則今非太平邪?」

濟曰:「北有契丹,西有繼遷,兩河、關右歲被侵擾。

以陛下神武英略,苟用得其人,可以馴致,今則未也。」

帝動容,獨留濟,問以邊事。

濟曰:「陛下承二聖之基,擁萬方之眾,蠢茲小丑,敢爾馮陵,蓋謀謨當位之臣,未有如昔人者,眾皆謂國家所恃獨一洪河耳。

此誠急賢之秋,不然,臣懼敵人將飲馬於河渚矣!」退而著備邊策十五條以獻。

於是選辟判大理寺,帝曰:「法寺宜擇當官不回者。

王濟有特一操一,可試之。」

甲申,以濟權判大理寺。

禮部上合格舉人,甲午,帝御崇政殿親試,賜陳堯咨以下二百七十一人進士及第,一百四十三人同本科及《三傳》、學究出身。

堯咨,堯叟之弟也。

又命侍讀學士邢昺等考校諸科,得四百三十二人,賜及第、同出身。

又試進士五舉、諸科八舉及嘗經廷試而不錄者,得九十七人,賜同出身。

賜宴日,出御詩褒一寵一之。

帝連日臨軒,初無倦怠之色。

所擢凡千百餘人,其中有自晉天福中隨計者,推恩之廣,近代所未有。

是春,帝以手詔訪知開封府錢若水備御邊之策。

若水上言曰:「臣聞唐室三百餘祀,魏博一鎮,戎兵少於今時,而無邊患者,何也?蓋當日幽薊為唐北門,命帥屯兵,厄其險阻,是以邊馬不敢南牧。

自晉祖割地之後,朝廷自定州西山東至滄海,千里之地,皆須應敵,是以設三關,分重兵以鎮之。

少失堤防,則戎人內侵,晉末直渡長河,漢初屢侵邊徼,周祖在位,復擾中山,世宗臨朝,來寇上一黨一,此皆見於史氏,陛下之所明知也。

臣愚以為不得幽州城,敵不可滅。

今之急務,一曰擇郡守,二曰募鄉兵,三曰積芻粟,四曰革將帥,五曰明賞罰。

略陳大綱,如可施行,則當詳具,條奏。」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