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九年(壬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

起玄黓敦牂七月,盡閼逢涒灘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九年(壬午,一二八二年)

秋,七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立行樞密院於揚州、鄂州。

壬戌,高麗國王請自造船一百五十艘,助征日本。

庚午,令蒙古軍守江南者更番還家。

壬申,立馬湖路總管府。

八月,江南水,民饑者眾;真定以南旱,民多流移;和爾果斯請所在官司發廩以賑,從之。

申嚴以金飾車馬服御之禁。

甲寅,聖誕節,是日,還宮。

九月,丁巳朔,賑真定饑民;其流移江南者,給之糧,使還鄉里。

辛酉,俱藍國入貢。

海外諸蕃,懼俱藍尤遠,自泉州至其境約十萬里。

招討使楊廷璧三住招之,遂遣使貢寶貨及黑猿一。

壬戌,敕:「官吏受賄及倉庫官侵盜,台察官知而不糾者,驗其輕重罪之;中外官吏贓罪,輕者杖決,重者處死;言官緘默,與受贓者一體論罪。

仍詔諭天下。」

己巳,定雲南賦稅,用金為則,以貝予折納,每金一錢,直貝予二十索。

壬申,敕:「平灤、高麗、耽羅及揚州、隆興、泉州,其造大小船三千艘。」

亦奚不薛之北蠻峒向世雄兄弟及散一毛一諸峒叛,命四川行省就遣亦奚不薛軍前往招撫之,使與其主偕往。

丁丑,遣使括雲南所產金,以博囉為打金洞達嚕噶齊。

壬午,詔:「諸路歲貢儒吏各一人。

中書省掾史有闕,選樞密院、御史台、六部令史轉用之;令史則取諸路歲貢之數。」

仍詔:「諸路歲貢儒吏,儒必通吏事,吏必知經史者,各道按察使舉廉能者,升等遷敘。」

釐正選法,置墨簿以籍阿哈瑪特一黨一人之名。

初,阿哈瑪特用事,並中書左右司為一,以劉正為左右司員外郎。

及治阿哈瑪特之一黨一,捕正與參政咱希魯鼎等偕至。

帝前問曰:「汝等皆一黨一於阿哈瑪特,能無罪乎?」

正曰:「臣未嘗阿附,惟法是從耳。」

會暮,車駕還內,俱械繫於闕東隙地。

逾數日,一奸一黨一多伏誅,復械系正於拱衛司,和爾果斯曰:「上嘗謂劉正衣白衣行炭一穴一十年,可謂廉潔者。」

乃得免歸。

冬,十月,辛卯,以平章軍國重事耶律鑄復為中書左丞相。

壬辰,享於太廟。

罷西京宣慰司。

丙申,初立詹事院,以鄂勒哲為右詹事,薩一陽一為左詹事。

詔:「由大都至中灤,中灤至瓜州,設南北兩漕運司。」

乙巳,罷屯田總管府,以其事隸樞密院,令管軍萬戶兼之。

庚戌,詔:「兩廣、福建五品以下官,從行省銓注。」

耶律鑄言:「有司官吏以采室女,乘時害民,如令大郡歲取三人,小郡二人,擇其可者,厚賜其父母,否則遣還為宜。」

從之。

十一月,丁卯,襲封衍聖公孔洙入覲,以為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東學校。

孔子後,自宋南渡初,其四十八代孫端友子玠寓衢州。

帝既滅宋,疑所立,或言孔氏子孫寓衢者,乃其宗子。

洙赴闕,遜於居曲阜者,帝曰:「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後也。」

遂有是命。

就給祿與護持林廟。

詔以阿哈瑪特罪惡頒告中書,凡民間利病,即與興除之。

壬申,以勢家為商賈者阻遏官民船,立沿河巡禁軍,犯者沒其家。

十二月,壬辰,中書左丞張文謙為樞密副使。

乙未,殺宋丞相信國公文天祥。

先是閩僧言:「土星犯帝座,疑有變。」

未幾,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

又,京師有中山薛保住上匿名書告變,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

時盜新殺阿哈瑪特,遂撤蓑城葦,疑丞相者天祥也。

乃召天祥入,帝諭之曰:「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我當以汝為相。」

天祥曰;「受宋恩為宰相,安肯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

帝猶未忍,麾使退。

左右力贊帝從其請,乃詔有司殺於燕京之柴市。

俄使止之,至則天祥死矣。

天祥至柴市,觀者萬人,臨刑,殊從容,問市人曰:「孰南面?」

或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而死。

年四十七。

其衣帶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作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死之日,大風揚沙,帝歎曰:「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天祥妻歐一陽一氏曰:「我夫不負國,我安能負夫!」遂自剄死,天祥二子俱亡。

廬陵張千載者,天祥友也,天祥貴顯時,屢以官辟,不就。

臨安既破,天祥自廣還,過吉州城下,千載來見,曰:「丞相赴北,千載當偕行。」

既至燕,寓天祥囚所側近,日以美饌饋,凡三年,始終如一。

且潛制一櫝,天祥受刑日,即以藏其首。

復訪求歐一陽一氏骸鼻,襲以重囊,與先所函櫝南歸吉州,付其家葬之。

適家人亦自惠州奉天祥母曾氏柩同日至,人以為忠孝所感。

中書省言平原郡公趙與芮,瀛國公趙,翰林直學士趙與{票},宜並居上都,帝曰:「與芮老矣,當留大都,餘如所言。」

繼有詔:「瀛國公給衣糧發遣之,與{票}勿行。」

與{票}數進讜言,朝廷立法,多所諮訪。

尋轉侍講,疏陳江南科斂急督,宋世丘壟暴露,皆大臣擅易明詔所為,帝不以為忤。

癸卯,御史中丞崔彧言:「台臣於國家政事得失,生民休戚,百官邪正,雖王公宰相亦宜糾察。

近惟御史有言,臣以為台官皆當建言,庶於國家有補。

至於選用台察官止由中書,寧無偏一黨一之弊!今宜令本台得自選任,用漢人十六員,蒙古人十六員,相參巡歷為宜。」

既而江淮省臣有上議欲以行台隸行省者,詔廷臣雜議。

兵部尚書董文用曰:「御史台譬之臥慮,雖未噬人,人猶畏之。

今虛名僅存而綱紀不振,更加抑之,則風采苶然,無復可望矣!」從之。

浚濟州河。

征容城處士劉因至都,以博果密薦其學行也,擢右贊善大夫。

尋以繼母老刮歸,俸給一無所受。

簽樞密院事趙良弼,屢以疾辭,許令居懷孟。

良弼別業在溫,故有地三千畝,乃折為二,六與懷州,四與孟州,皆永隸廟學以贍生徒,自以出身儒索,不忘本也。

或問為治,良弼曰:「必有忍乃其有濟。

人一性一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必克己然後可以制怒,必順理然後可以忘怒。

能忍所難忍,容所難容,事斯濟矣。」

太平、宣、徽群盜起,行管軍萬戶張珪討之,數為賊所敗。

卒有殺民家豕而並傷其主者,珪曰:「此軍之所以敗也。」

斬其卒。

悉平諸盜。

◎至元二十年

春,正月,己未,立鴻吉哩氏為皇后。

時帝春秋高,後頗預朝政,相臣常不得見帝,輒因後以奏事。

初,鴻吉哩氏之族,從太祖起兵有功,尋立其女為後,遂與約曰:「鴻吉哩氏生女,世以為後,生男,世尚公主。」

故元代諸後多其族焉。

癸亥,敕鐸喇哈領軍征緬國。

乙丑,和爾果斯言:「自今應訴事者,必須實書其事,赴省台陳告。

其以匿名書告事,重者處死,輕者流遠方。

能發其事者,必須實書其事,赴省台陳告。

其以匿名書告事,重者處死,經者流遠方;能發其事者,給犯人一妻子,仍以鈔賞之。

又,阿哈瑪特專一政時,衙門太冗,虛費俸祿,宜依劉秉忠、許衡所定,並省為便。」

皆從之。

設務農司。

敕預備征日本軍糧,令高麗國備二十萬石,以阿塔哈依舊為征東行省丞相。

丙寅,發五衛軍二萬人征日本。

召太常少卿汪忠良擇日出師,忠良曰:「僻陋海隅,何足勞天戈!」不聽。

時帝意甚決,朝臣無敢諫者。

淮西行省右丞昂吉爾上疏曰:「臣聞兵以氣為主,而上下同欲者勝。

比者連事外夷,三軍屢衄,不可以言氣;海內一騷一然,一遇調發,上下愁怨,非所謂同欲也。

請罷兵息民。」

南台御史大夫姜衛亦遣使入奉曰:「倭不奉職貢,可伐而不可怒,可緩而不可急。

向者師行期迫,戰船不堅,前車已覆,後當改轍。

為今之計,預修戰艦,訓練士卒,耀兵揚武,使彼聞之,深自備御,遲以歲月,俟其疲怠,出其不意,乘風疾往,一舉而下,萬全之策也。」

帝皆不聽。

丙寅,御史台言:「燕南、河北、山東,去歲旱災,按察司已嘗閱視,而中書不為奏免稅糧,民何以堪!」詔有司權停勿征,仍諭:「自今管民官,凡有災傷,過時不申,及按察司不即行視者,皆罪之。」

河北流民渡河求食,朝廷遣使者集官屬,絕河止之,按察副使程思廉曰:「民急就食,豈得已哉!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亟令縱之!」且曰:「雖得罪,死不恨。」

章上,不之罪也。

刑部尚書崔彧上疏,言時政十八事:「一曰開言路,多選正人,番直上前,以司喉舌。

二曰阿哈瑪特擅權,台臣莫敢糾其非,迨事敗,然後接踵隨聲,徒取譏笑;宜別加選用,其舊人除蒙古人取聖斷處,餘皆當問罪。

三曰樞密院定奪軍官,賞罰不當,多聽阿哈瑪特風旨;宜擇有聲望者為長貳。

四曰翰苑亦頒阿哈瑪特功德,宜博訪南北耆儒以重此選。

五曰郝禎、耿仁等雖正典刑,若是者尚多,罪同罰異,公論未伸,合次第屏除。

六曰貴遊子弟用即顯官,幼不講學,何以從政!得如左丞許衡教國子,則人才輩出矣。

七曰今起居注所書,不過奏事檢目而已,宜擇蒙古、漢人分番上直,言動必書。

八曰宜定律令,為一代之法。

九曰省冗官,宜參眾議,立定成規。

十曰官僚無以養廉,宜有俸者增,無俸者給。

十一曰內地百姓流移江南避賦役者,已十五萬戶,去家就旅,豈人之情!俺重政繁,驅之至此。

宜特降詔旨,招集復業,免其後來五年科役,其餘積欠並蠲,事產即日給還;民官滿替以戶口增耗為黜陟,其徙江南不歸,與土著一例當役。

十二曰凡丞相安圖遷轉良臣,為阿哈瑪特所擯黜,或居散地,或在遠方,並令拔擢。

十三曰簿錄一奸一黨一財物,不可視為橫得,遂致濫用,宜以之實帑藏,供歲計。

十四曰上都非如大都,止備巡幸,不應立留守司,宜易置總管府。

十五曰中書省右丞二而左丞缺,宜改所增右丞置諸左。

十六曰在外行省不必置丞相、平章,止設左、右丞以下,庶幾內重,不致勢均。

彼謂非隆其名不足鎮壓者,一奸一臣欺罔之論也。

十七曰阿爾哈雅掌兵民之權,子侄姻一黨一分列權要,官吏出其門者十之七八,其威權不在啊炳瑪特下,宜罷職,理算其一黨一;雖無所污染者,亦當遷轉它所,勿使久據湖廣。

十八曰銓選類奏,賢否莫知,自今三品以上,必引見而後授官。」

疏奏,帝即命中書省行其數事。

餘命與御史大夫伊實特穆爾議行之。

彧又言:「江南盜賊,相鋌而起,凡二百餘所,皆由拘刷水手,興造海船,民不聊生,激而成變。

日本之役,宜姑止之。

又,江西四省軍需,宜量民力,勿強以土產所無。

凡給物價與民者,必以實。

召募水手,當從其所欲。

俟民氣稍蘇,我力粗備,三二年後,東征未晚也。」

帝以為不切,曰:「爾之所言如射然,挽弓雖可觀,發矢則非是矣。」

彧又言:「昨中書奉旨,差官度量大都州縣地畝,本以革權勢兼併之弊,欲其明白,不得不於軍民諸色人戶通行核實。

又因取勘畜牧數目,初意本非擾民,而近者浮言胥動,恐失農時。」

又言:「各路每歲選取室女,宜罷。

宋文思院小口斛出入官糧,無所容隱,宜頒行。」

皆從之。

丁卯,巴約特等伐船材於烈堝、都山、乾山,凡十四萬二千有奇,起諸軍貼戶年及丁者五千人、民夫三千人運之。

命右丞棟哩特穆爾及萬戶三十萬人,蒙古軍習舟師者二千人,特默齊萬人,習水戰者五百人,征日本。

壬午,改廣東提刑按察司為海北廣東道,廣西按察司為廣西海北道,福建按察司為福建閩海道,鞏昌按察司為河西隴北道。

二月,辛丑,定軍官選法及官吏贓罪法。

癸丑,諭中書省:「大事奏聞,小事便宜行之,毋致稽緩。」

三月,己未,御史台言:「平灤造船,五台山造寺伐木,及南城建新寺,凡役四萬人,請罷之。」

詔:「伐木、建寺即罷之,造船一事,其與省臣議。

前後衛軍自願征日本者,命選留五衛漢軍千餘,其新附軍令悉行。」

乙丑,命烏努呼魯岱往揚州錄囚,其江北重囚,謫征日本。

立雲南按察司,照刷行省文卷。

罷淮安等處淘金官,惟計戶取金。

丙寅,帝如上都。

丁卯,增置蒙古監察御史六員。

癸酉,廣東新會縣林桂方、趙良鈐等聚眾,偽號羅平國,稱延康年號。

官軍擒之,伏誅,餘一黨一悉平。

壬午,罷福建宣慰司,復立行中書省於漳州。

夏,四月,庚寅,以侍衛親軍二萬人助征日本。

壬辰,阿塔哈求軍習官舟楫者同征日本,命元帥張林、招討張宣、總管硃清等行,以高麗王就領行省辨畫日本事宜。

甲午,禁近侍為人求官,紊亂選法。

申嚴酒禁,有私造者,財產、女子沒官,犯人配役。

申私鹽之禁,許按察司糾察鹽司。

五月,乙未,免五衛軍征日本,發萬人赴上都,縱平灤造船軍歸耕,撥大都見管軍代役。

占城行省右丞索多,率戰船千艘出廣州,浮海伐占城。

占城迎戰,兵號二十萬,索多率敢死士擊之,斬首並溺死者五萬餘人,又敗之於大一浪一湖,斬首六萬級,占城降。

索多造木為城,辟田以耕,伐烏裡、越裡諸小夷,皆下之,積穀十五萬以給軍。

六月,戊子,以征日本,民間一騷一動,盜賊竊發,呼圖特穆爾、蒙古岱乞益兵禦寇,詔以興國、江州軍付之。

初定官吏贓罪法:「自五十貫以上,皆決杖,除名不敘,百貫以上者死。」

崔彧言:「今百官月俸不能副贍養,難責以廉勤之一操一。

宜議增庶官月俸,所增雖賦之於民,官吏不貪,民必受惠。

其有以貪抵罪,亦復何辭!」從之。

己丑,詔增內外官吏俸。

初,思、播以南,施、黔、鼎、澧、辰、沅之界,九溪、十八峒蠻獠,叛服不常,詔四川行省討之。

參政奇爾濟蘇、宣慰使李呼哩雅濟等,鑿山開道,分兵並進,諸蠻伏險以拒,然眾寡不敵,多就擒戮,其奠長內附赴闕。

辛亥,詔分其地立州縣,聽順元路宣慰司節制。

秋,七月,丙辰,諭阿塔哈:「所造征日本船,宜少緩之,所拘商船悉給還。」

丙寅,開雲南驛路。

丁卯,罷淮南淘金司,以其戶還民籍。

八月,癸未,以明爾徹平章軍國重事,商議公事。

立懷來淘金司。

丁未,浙西道宣慰使史弼言:「頃以征日本船五百艘科諸民間,民病之。

宜取阿巴齊所有船,修理以付阿塔哈,庶寬民力,並給鈔於沿海募水手。」

從之。

濟州新開河成,立都澧運司。

九月,戊午,哈喇岱等招降象山縣海賊尤宗祖等九千五百九十二人,海道以寧。

壬戌,調黎兵同征日本。

辛未,以歲登,開諸路酒禁。

戊寅,史弼陳弭盜之策:「為首及同謀者死,餘屯田淮上。」

帝然其言,詔以其事付弼。

賊一黨一耕種內地,共妻孥送京師,以給鷹坊人等。

冬,十月,壬辰,帝至自上都。

庚子,左丞相耶律鑄,坐不納職印,妄奏東平人聚謀為逆、間諜幕僚及一黨一罪囚阿里蘇,罷免,仍沒其家貲之半,徒居山後。

建寧路管軍總管黃華叛,眾幾十萬,稱祥興五年,犯崇安、浦城等縣,圍建寧府,命征東行省左丞劉國傑以其兵會江淮參政巴延等討之。

國傑攻破赤巖寨,華投火死,餘眾皆潰。

福建行省左丞呼喇春將兵來會梧桐州,欲搜賊潰去者盡殺之,國傑曰:「首亂者華也,餘皆脅從。

招諭不歸,誅之未晚。」

未幾,眾果出降。

十一月,丁巳,命各省印《授時歷》。

丁丑,禁雲南管課官於常額外多取餘錢。

戊寅,禁雲南權勢多取債息,仍禁沒人口為奴及黥其面者。

十二月,壬辰,以中書參議溫特赫圖嚕哈廉貧,不阿附權勢,賜鈔百錠。

丙午,罷雲南造賣金箔規措所;又罷都元帥府及重設官吏。

定質子令,凡大官子弟,遣赴京師。

樞密副使張文謙卒。

文謙為人,剛明簡重,凡所陳於上前,莫非堯、舜仁義之道,數忤權幸,而是非得喪,一不以經意;家惟藏書數萬卷,尤以引薦人才為己任。

是歲,用王積翁議,令阿巴齊等廣開新河以通漕運。

然新河候潮以入,船多損壞,民亦苦之。

而蒙古岱言海運之舟悉至,於是罷新開河,頗事海運,立萬戶府二,以硃清為中萬戶、張宣為千戶、蒙古岱為萬戶府達嚕噶齊。

未幾,又分新河軍士水手及船,於揚州、平灤兩處運糧,命三省造船二千艘,於濟州河運糧,猶未專於海道也。

有江南人言宋宗室反者,命遣使捕至闕下,東宮宿衛士鄂爾根薩裡超入諫曰:「言者必妄,使不可遣。」

帝曰:「卿可以言之?」

對曰:「若果反,郡縣何以不知?言者不以郡縣而言之闕庭,必其仇也。

且江南初定,民疑未附,一旦以小民浮言輒捕之,恐人人自危,徒中言者之計。」

帝悟,立召使者還,俾械系言者,下郡治之,言者立伏,果以嘗貸錢不從誣之。

帝謂鄂爾根薩裡。」

非卿言,幾誤,但恨用卿晚耳。」

自是命日侍左右。

湖南、北盜賊乘舟縱橫劫掠,行省平章哈喇哈斯患之。

右丞圖呼嚕曰:「樹茂鳥集,樹伐則散,戮一人足矣。」

盜首喬大使者居九江,郡守曳喇瑪丹取賂蔽之,遣使擒以來,獄成,殺而令諸市,群盜頓息。

江淮行省宣慰使卻顯、李謙,訴平章蒙古岱不法。

有詔勿問,仍以顯等付蒙古岱鞫之,繫於獄,必抵以死。

江南行台監察御史申屠致遠,慮囚浙西,知其冤狀,將縱之。

蒙古岱脅之以勢,致遠不為動,親脫顯等械,使從軍自贖。

◎至元二十一年

春,正月,乙卯,群臣上尊號曰:「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

時議欲大赦,參知政事張雄飛曰:「古人言,無赦之國,其刑必平。

故赦者,不平之政也。

聖明在上,豈宜數赦!帝嘉納之,遂止下輕刑之詔。

丁巳,敕:「自今凡奏事者,必先語同列以所奏。

既奏,其所奉旨雲何,令同列知而後書之簿;不明以告而輒書簿者,杖筆且齊。」

己未,罷雲南都元帥府,府所管軍民隸行省。

甲子,罷揚州等處理算官,以其事付行省。

丁卯,建都王烏蒙及金齒一十二部俱降。

建都先為緬所制,欲降未能。

時諸王桑阿克達爾及行省右丞檯布、參知政事伊克德濟分道征緬,於阿昔、阿禾兩江造船二百艘,順流攻之,拔江頭城,令都元帥袁世安戍之。

遣使招諭緬王,不應,遂水陸並進,攻建都所都太公城,拔之。

至是皆降。

庚午,立江淮、荊湖、江西、四川行樞密院,治建康,鄂州、撫州、成都。

王積翁久留大都,自詭能宣諭日本。

甲戌,遣積翁繼詔奉使,賜錦衣、玉環、鞍轡。

帝以日本俗尚佛,命普陀僧如智同往。

積翁過溫陵,強取任甲所有四舶使行,取道慶元航海,中途鞭任,旋聞任有誶語,乃好語誘以官職。

任佯諾,將至日本,醉從者以酒,遂殺積翁,掠其資逃去。

丁丑,雲南諸路按察司官陛辭,詔諭之曰:「卿至彼,當宣明朕意,勿求貨財。

名成則貨財隨之,徇財則必失其名,而一性一命亦不可保矣。」

二月,辛巳,以福建宣慰使管如德為泉州行省參知政事,征緬。

浚揚州漕河。

罷高麗造征日本船。

壬辰,邕州、賓州民黃大成等叛,梧州、韶州、衡州民相鋌而起,湖南宣慰使薩裡曼將兵討之。

己亥,放檀州淘金五百人還家。

丁未,括江南樂工。

命阿塔哈發兵萬五千人,船二百艘,助征占城;船不足,命江西省益之。

戊申,徒江淮行省於杭州,徙浙西宣慰司於平江,省黃州宣慰司入淮西道。

漳州盜起,命江浙行省調兵進討。

秦州總管劉發有罪,嘗欲歸黃華,事覺,伏誅。

適故宋宗室及其大臣之仕者於內地。

三月,丁巳,皇子北平王納珠哈至自北邊。

王以至元八年建幕庭於和林,北留七年,至是始歸。

右丞相安圖繼至。

丙寅,帝如上都。

丁卯,太廟正殿成,奉安神主。

夏,四月,令軍民同築隄堰,以利五衛屯田。

己亥,涿州巨馬河決,衝突三十餘里。

壬寅,江淮行省進各翼童一男一女百人。

戊申,高麗王王暙及公主,以其世子謜來朝。

呼圖特穆爾征緬之師,為緬人沖潰,敕發思、播思、楊二家軍二千從征緬。

雲南行省為破緬國江頭城,進童一男一女八十人。

五月,癸丑,樞密院言:「索多潰軍,已令李恆收集;江淮、江西兩省潰軍,別遣使詔諭,凡至者皆給之糧,舟楫損者修之,以俟阿爾哈雅調用。」

從之。

戊午,敕中書省:「奏目文冊及宣命札付,並用蒙古書,不許用輝和爾字。」

乙丑,蠲江南今年田賦十分之二,其十八年以前逋欠未征者,盡免之。

阿嚕呼努言:「曩於江南民戶中撥匠戶三十萬,其無藝業者多,今已選定諸色工匠,餘十九萬九百餘戶,宜縱今為民。」

從之。

庚午,荊湖、占城行省以兵進據烏馬境,地近安南,請益兵。

命鄂州達嚕噶齊趙翥等奉璽書往諭安南。

河間任丘縣民李移住謀叛,事覺,伏誅。

括天下私藏天文、圖讖、《太乙》、《雷公式》、《七曜歷》、《推背圖》、《苗太監歷》,有私習及收匿者,罪之。

閏月,丙戌,行御史台自揚州遷於杭州。

丙午,以侍衛親軍萬人修大都城。

六月,壬子,遣使分道尋訪,測驗晷景、日月交食、曆法。

增官吏俸,以十分為率,不及一錠者量增五分。

甲寅,封皇子托歡為鎮南王,駐鄂州。

庚申,改蒙古都元帥府為蒙古都萬戶府。

秋,七月,己卯,詔軍官勿帶相銜。

戊子,詔鎮南王托歡征占城。

帝怒占城叛服不常,命托歡與左丞李恆往會索多兵進擊之;復以安南通謀占城,令軍行假道於其國,且征其糧餉以給軍。

八月,己酉,御史台言:「無籍之軍願從軍殺掠者,初假之以張渡江兵威,今各持弓矢,剽劫平民,若不分隸各翼,恐生他變。」

詔遣之還家。

辛亥,占城國王遣使奉表,乞回索多軍,願以土產歲修職貢。

庚午,帝至自上都。

九月,甲申,京師地震。

丙申,籍嘉木揚喇勒智發宋陵所收金銀、寶器,修天衣寺;其飲器則賜帝師,蓋西僧欲得帝王蠲髏以厭勝致富也。

侍衛士鄂爾根薩裡擢朝列大夫、左侍儀奉御。

因勸帝治天下必用儒術,宜招致山澤道藝之士以備任使,帝嘉納之,遣使求賢,置集賢館以待之。

是月,命鄂爾根薩裡領館事,辭曰:「陛下初置集賢以待士,宜擇重望大臣領之以親觀聽。

請以司徒薩裡曼領其事。」

帝從之,仍以鄂爾根薩裡為集賢館學士兼太史院事。

士之應詔者,盡命館谷之,凡飲食、供帳、車服之盛,皆喜過望。

其弗稱旨者,亦請加賚而遣之。

有官於宣徽者,欲一陰一敗其事,故盛陳所給廩餼於內前,冀帝見之,帝果過而問焉,對曰:「此一士之日給也。」

帝怒曰:「汝欲使朕見而損之乎?士倍此以待天下士,猶恐不至,況欲損之,誰肯至者!」

鄂爾根薩裡又言於帝曰:「國學,人材之本,立國子監,置博士弟子員,宜優其廩餼,使學者日盛。」

從之。

冬,十月,丁未,享於太廟。

丁卯,以招討使張萬為征緬招討使。

戊辰,立常平倉,以五十萬石價鈔給之。

十一月,戊子,命北京宣慰司修灤河道。

庚子,以范之虎為中書左丞,商量樞密院事。

辛丑,和爾果斯、敏珠爾卜丹、張雄飛、溫特赫並罷,安圖復為中書右丞相。

以前江西榷茶運使盧世榮為右丞,前御史中丞史樞為左丞,布魯密實哈雅、薩題勒密實並參知政事,前戶部尚書拜降參議中書省事。

世榮,大名人,阿哈瑪特專一政,世榮以賄進,為江西榷茶運使,後以罪廢。

阿哈瑪特死,朝臣諱言利,無可副上意者。

總制院使僧格薦世榮有才術,謂能救鈔法,增課額,上可裕國,下不損民。

帝召見,奏對稱旨,令與中書廷辨所欲行。

和爾果斯等守正不撓,為強詞所勝,皆罷去,故復起安圖而世榮擢右丞,史樞等皆世榮所薦也。

初,安圖與北平王被哈都拘之,十年始得還,有譖其嘗受哈都官爵者,帝怒。

斷事官石天麟亦自哈都部中還,奏曰:「哈都實宗親,偶有違言,非仇敵比,安圖不拒絕之,所以釋其疑心,導其臣順也。」

帝怒方解。

雄飛剛直廉慎,始終一節,嘗召見便殿,語之曰:「聞卿貧甚,今特賜卿白金二千五百兩,鈔二千五百貫。」

既出,又加賜黃金五十兩,雄飛拜受,封識藏於家。

及其罷政,阿哈瑪特之一黨一矯詔追奪之。

或有勸雄飛自辨者,雄飛曰:「上以老臣廉,故賜臣。

然臣未嘗敢輕用而封識以俟者,正慮今日耳,又可自辨乎!」尋起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卒。

安圖之再入相也,力辭不允,往決於祁志誠,志誠曰:「昔與子同列者何人?今同列者何人?」

安圖悟,入見,辭曰:「臣昔為宰相,年尚少,幸不失陛下事者,丞佐皆臣所師友。

今事臣者皆進與臣俱,則臣之為政,能有加於前乎?」

帝曰:「誰為卿言是?」

對曰:「祁真一人。」

帝歎異者久之。

志誠,丘處機之四傳弟子也,居雲州金閣山,道譽甚著。

安圖初為相,常過而問之,志誠告以修身治世之要,故其為相也,以清靜忠厚為主。

及罷還第,退然若無與於世者,人以為有得於志誠之言雲。

盧世榮既入中書,即日奉詔理鈔法之弊,自謂生財有法,用其法當賦倍增而民不擾。

詔下會議,人無敢言者。

翰林學士董文用謂曰:「此錢取於右丞家耶,將取之於民耶?取於右丞之家,則吾不知;若取於民,則有說矣。

牧羊者歲常兩剪其一毛一,今牧人日剪以獻,主者固悅其得一毛一之多,然羊無以避寒熱,即死且盡,一毛一又可得乎?民財有限,右丞將盡取之,得無有日剪其一毛一之患乎?」

世榮不能對。

議者出,皆謝文用曰:「君似一言折聚斂之臣而厚邦本,真仁人之言哉!」

至元初,丞相史天澤,學士承旨王鶚等屢請以科舉取士,詔中書議定程式,未及施行。

至是,和爾果斯與留夢淡等復言天下習儒者少而由刀筆吏得官者多,帝曰:「將若之何?」

對曰:「惟貢舉取士為便。

凡蒙古之士及儒吏、一陰一陽一、醫、巫,皆令試舉,則用心為學矣。」

方下中書省議,而和爾果斯罷,事遂寢。

十二月,甲辰朔,中書省言:「江南官田,為權豪、寺觀欺隱者多,宜免其積年收入,限以日期,聽人首實,逾限為人所告者征,以其半給告得。」

從之。

乙巳,御史中丞崔彧,言盧世榮不可為相,帝大怒,下彧吏,欲致之法,尋罷之。

盧世榮欲以均輸法益國賦,慮按察司撓其事,請令與轉運使並為一職,詔集議。

左贊善大夫瓜勒佳之奇言:「按察司者,控制諸路,摘發一奸一伏,責任匪輕。

若使理財則事冗,將彌縫自救之不暇,安能繩糾它人哉!並之勿便。」

事遂寢。

之奇,滕州人也。

以丁壯萬人開神山河,立萬戶府以總之。

癸亥,盧世榮言:「京師富戶釀酒,價高而味薄,以致課不時輸。

宜一切禁罷,官自酤賣,向之歲課,一月可辦。」

從之。

癸酉,命翰林承旨薩裡曼,翰林、集賢大學士許國禎,集諸路醫學教授增修《本草》。

是月,鎮南王托歡軍至安南,殺其守兵,分六道以進。

安南興道王以兵拒於萬劫,進擊,敗之。

萬戶倪閏戰死於劉村。

安圖言於帝曰:「阿哈瑪特專一政十年,親故迎一合者,往往驟進據顯位,獨劉宣、張孔孫二人,恬守故常,終始如一。」

乃除宣吏部尚書,孔孫禮部侍郎。

是歲,詔燕南、河北道按察使博果密參議中書省事。

時盧世榮阿附僧格,言能用己,則國賦可以十倍於舊。

帝以問博果密,對曰:「自昔聚斂之臣,如桑弘羊、宇文融之徒,一操一利術以惑時君,始者莫不謂之忠,及其罪稔惡著,國與民俱困,雖悔何及!臣願陛下無納其說:「帝不聽。

博果密遂辭參議不拜。

湖廣平章政事約蘇穆爾,貪縱一婬一虐,誅求無厭。

或妄言:「初歸附時,州縣長吏及吏胥富人,比屋斂銀,將輸之官,銀已具而事中止。」

約蘇穆爾即下令責民自實,使者旁午,隨地置獄,株連蔓引,備極慘酷,民以拷掠瘐死者載道,所獲不資,約蘇穆爾盡掩有之。

有使至永州,判官烏克遜澤,戒吏美供帳,豐酒食,務順適其意。

使者感愧,無所發其毒,因間以利害曉之,一郡由是獲安。

盜起寶慶、武岡,皆永旁郡也。

行省遣澤討平之,俘獲五百餘人,簡出其詿誤者百有五十人,上書言狀。

誅其首惡者三十一人,餘得減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