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

續資治通鑒

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

起屠維大淵獻四月,盡上章困敦五月,凡一年有奇。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四年(遼清寧五年。

己亥,一零五九年)

夏,四月,戊辰,詔:「諸路提點刑獄朝臣、使臣,並帶兼提舉河渠公事。」

從判都水監吳中復請也。

壬申,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李淑卒,贈尚書右丞。

淑詳練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必咨訪。

然喜傾詖,故屢為言者所斥,訖不得志,抑鬱以死。

初,著作佐郎何鬲,以皇嗣未立,疏請訪唐、周苗裔,備二王后。

禮院議:「唐世數已遠;周室子孫,宜授官爵,專奉廟享。」

癸酉,詔有司取柴氏譜系,推最長一人奉周祀。

於是封周世宗後柴永為崇義公,與河南府、鄭州合入差遣,給公田十頃,專管句陵廟。

丙子,以天章閣待制何郯同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

時封駁職久廢,郯上言:「本朝設此司,實代給事中之職;乞准王曾、王嗣宗故事,凡有詔敕,並由銀台司。」

從之。

癸未,司徒致仕陳執中卒。

帝幸其第臨奠,贈太師兼侍中。

禮官韓維議其謚曰:「皇祐之末,天子以後宮之喪,問所以葬祭之禮,執中為上相,不能考正儀典,如治喪皇儀,非嬪御之禮;追冊位號,與宮闈有嫌;建廟用樂,逾祖宗舊制。

閨門之內,禮分不明。

謹案《謚法》:『一寵一祿光大曰榮。

不勤成名曰靈。

』請謚曰榮靈。」

判太常寺孫抃等請謚恭,判尚書考功楊南仲覆議,請益恭襄。

詔謚曰恭。

維累疏論列,以為「責難於君謂之恭,臣之議執中,正以其不恭。」

因乞罷禮官,不報。

既而帝又為執中篆其墓碑曰「褒忠」。

己丑,後宮董氏生皇第九女,旋晉董氏為貴人。

壬辰,御崇政殿,錄系囚,雜犯死罪以下遞降一等,徒以下釋之。

知制誥劉敞言:「疏決在京系囚,雖恩出一時,然在外群情,皆雲聖意以皇女生,故施慶澤,恐非令典。

去年閏月,已曾減降,尚未半年,復行此恩。

傳稱民之多幸,則於國不幸,一歲再赦,好人暗啞,前世論之詳矣。

雖成事不說,臣願朝廷戒之。

又聞多作金銀、犀象、玉石、琥珀、玳瑁、檀香等錢及鑄金銀為花果,賜予臣下,自宰相、台諫,皆受此賜。

無益之費,無名之賞,無甚於此,非所以軌物訓儉也。

望陛下深執恭儉以答天貺,不宜行姑息之恩,出浮沉之費,以墮儉德。」

五月,戊戌,詔曰:「君臣同德,而過設禁防,非朕意也。

舊制,臣僚不許詣執政,嘗所薦舉不得為御史,其悉除之。」

始用包拯議也。

庚子,詔:「入內內侍省內臣員多,權罷進養子入內。」

用吳及議也。

度支判官、祠部員外郎王安石累除館職,並辭不受,中書門下具以聞。

壬子,詔令直集賢院。

安石上章辭,至八九,猶累辭,乃拜。

遣官經界河北牧地,餘募民種藝。

樞密使、禮部侍郎田況,暴中風瘖,十上章求去,丙辰,罷為尚書右丞、觀文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提舉景靈宮。

戊午,後宮周氏生皇第十女。

初,董氏及周氏有娠,內外皆冀生皇子,內侍省多具金帛器皿雜物備賜予,又修潛龍宮。

潛龍宮者,真宗為府尹時廨捨也。

皆生皇女,其賜予之數,猶數倍於兗國公主出降時。

六月,甲子,遼主如納葛濼。

自溫成之歿,後宮得幸者凡十人,謂之十閤,周氏、董氏、溫成之妹皆與焉。

周、董以生皇女進秩,諸閤皆求遷改,詔中書出敕誥;中書以其無名,覆奏罷之。

求者不已,乃皆以手詔授焉。

溫成之妹獨固辭不受。

同知諫院范師道上疏曰:「禮以制情,義以奪一愛一,常人之所難,惟明哲之主然後能之。

竊聞諸閤女御以周、董育公主,御寶白答並為才人,不自中書出誥,而掖廷覬覦遷拜者甚多。

周、董之遷可矣,女御何名而遷乎?夫一寵一幸太過,則瀆慢之心生,恩澤不節,則無厭之怨起,御之不可不以其道也。

且用度太煩,須索太廣,一才人之俸,月直中戶百家之賦,歲時賜予不在焉。

況誥命之出,不自有司,豈盛時之事邪?恐斜封墨敕,復見於今日矣!」

戊辰,光祿卿、直秘閣、同判宗正寺趙良規言:「國家乘百年之運,崇七世之靈,追孝不為不嚴,奉先不為不至,然而祭祀之秩舉,間以公卿而攝行,雖神主有合食之名,而太祖虛東向之位。

伏請講求定儀,為一代不刊之典。」

下太常禮院議,又詔待制以上及台諫官同議。

禮部尚書王舉正等議曰:「大袷之祭,所以合昭穆,辨尊卑,必以受命之祖居東向之位。

本朝太祖實為受命之君,然僖祖以降,四廟在上,故每遇大袷,止列昭穆而虛東向。

魏、晉以來,亦用此禮。

今親享之盛,謂宜如舊為便。」

從之。

己巳,宰臣富弼等請加尊號曰「大仁至治」,詔不許。

故事,每三歲,躬行大禮畢,輒受尊號,自康定以來罷之,至是執政復舉故事以請。

知諫院范師道言:「比災異數出而崇尚虛文,非所以答天戒。」

知制誥劉敞言:「尊號非古也,陛下不受徽號已二十年,奈何一旦增虛名而損實德!」帝曰:「朕意亦謂當如此。」

弼等表五上,卒不許。

以太子中允王陶、大理評事趙彥若、國子博士傅卞、於潛縣令孫洙並為館閣編校書籍官。

館閣編校書籍自此始。

丁丑,詔:「諸路轉運司使,凡鄰路鄰州災傷而輒閉糴者,以違制坐之。」

從諫官吳及言也。

戊寅,月食幾盡。

己卯,放宮人二百一十四人。

己丑,遼以南院樞密使蕭阿蘇為北府宰相,以樞密副使耶律伊遜為南院樞密使,以特裡袞札拉為遼興軍節度使,以魯王色嘉努為武定軍節度使,以東京留守吳主持布為西京留守。

秋,七月,丙申,以太子中允王陶為監察御史裡行。

初,詔中丞韓絳舉御史,而限以資任,屢舉不應格。

於是絳請舉裡行,以陶為之,詔可。

陶辭不受,詔強之,乃就職。

丁酉,遼以烏庫德捋勒詳袞瑪嚕為左伊勒希巴。

甲辰,貶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知壽州孫沔為檢校工部尚書、寧國節度副使。

初,台諫交論沔一婬一縱不法事,令使者案之得實,故貶。

丙午,出後宮彭城縣君劉氏於洞真宮,為法正虛妙大師,賜名道一。

後又坐罪削髮為妙法院尼。

初,劉氏在掖廷,通請謁為一奸一,御史中丞韓絳密以聞,帝曰:「非卿言,朕不知此。」

後數日,有是命。

劉氏及黃氏,在十閤中尤驕恣,於是並黃氏皆出之。

丁未,放宮女二百三十六人。

甲寅,以校書郎致仕孔日為國子監直講,揚州進士孫侔為試校書郎、本州州學教授,皆以近臣薦其行義也。

兩人卒辭不受。

有御營卒桑達等數十人,酗酒斗呼,指斥乘輿,有司不之覺。

皇城使以旨捕送開封府推鞫,案成,棄達市。

糾察刑獄劉敞,移府問所以不經審訊之由,府報曰:「近例,凡聖旨,中書門下、樞密院所鞫獄,皆不慮問。」

敞曰:「此豈可行邪!」遂奏請自今一準定格。

樞密使以開封府有例,不復論可否進呈報,敞爭之曰:「先帝仁聖欽恤,以京師刑獄最繁,故建糾察一司,澄審真偽。

今乃曲忤聖旨,中書門下、樞密院所鞫公事,不複審察,未見所以尊朝廷,審刑罰,而適足啟府縣弛慢,獄吏侮,罪人銜冤不得告訴之弊。

又,舊法不許用例破條,今於刑獄至重,而廢條用例,此臣所不諭也。」

帝乃以敞章下開封,令著為令。

帝始欲於景靈宮建郭皇后影殿,禮官言其不可,遂寢之。

既而翰林侍講學士楊安國請建影殿於洪福院,禮官言:「影殿非古,若謂郭皇后本無大過,今既牽復位號,則宜賜謚冊,祔於後廟,以正典禮。」

八月,甲戌,知制誥劉敞言:「伏聞禮官倡議,欲祔郭氏於廟,臣竊惑之。

昔《春秋》之義:『夫人不薨於寢,不赴於同,不反哭於廟,則不言夫人,不稱小君。

』徒以禮不足,故名號闕然。

然則名與禮非同物也,名號存而禮不足,因不敢正其稱,況敢正其儀者乎!冰後之廢,雖雲無大罪,然亦既廢矣,及其追復也,許其號而不許其禮,且二十餘年,一旦欲以嫡後之儀致之於廟,然則郭後之殂也,為薨於寢乎,赴於同乎,反哭於廟乎,群臣百姓亦嘗以母一之義為之齊衰乎?恐其未安於《春秋》也。

《春秋》,夫人於彼三者一不備則不正,其稱郭氏,於三者無一焉,而欲正其禮,恐未安於義也。

『禘於太廟,用致夫人,』蓋謂致者,不宜致也,不宜致者,以其不薨於寢,不祔於姑也。

古者不二嫡,則萬世之後,宗廟之禮,豈臣子所當擅輕重哉!謹案景祐詔書,本不許郭氏祔廟,義已決矣,無為復紛紜以亂大禮。

議者或謂既復其號,不得不異其禮;譬猶大臣坐非辜而貶者,苟明其非辜,則復用之,豈得遂不使為大臣!夫臣之與妻,其義雖均,然逐臣可以復歸,放妻不可復合,臣眾而妻一也。

故《春秋》公孫嬰齊卒於貍脤,君曰:『吾固許之反為大夫。

』此逐臣可以復歸也。

杞伯來逆叔姬之喪以歸。

夫元逆出妻之喪而為之者,此放妻不可復合也。

今追祔郭氏,得無近於此乎?乞令諸儒博議,以求折衷於禮。」

詔下學士院詳定。

乙亥,御崇政殿,策試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明州觀察推官陳舜俞、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旌德縣尉錢藻、汪輔之。

舜俞、藻所對策併入第四等,授舜俞著作佐郎、簽署忠正軍節度判官事,藻試校書郎、無為軍判官。

輔之亦入等,監察御史裡行沈起言其無行,罷之。

輔之躁忿,因以書誚讓富弼曰:「公為宰相,但奉行台諫風旨而已。」

弼不能答。

舜俞,烏程人;藻,鏐五世孫也。

庚辰,詔學士院趣上郭皇后祔廟議。

先是禮官祥符張洞駁劉敞議曰:「郭氏正位中宮,無大過惡,陛下閔其偶失謙恭,旋復位號。

位號既復,則謚冊、祔廟,安得並停!況引《春秋》『禘於太廟,用致夫人』之例,據《左氏》,則哀姜之惡所不忍道,考《二傳》之說,復有非嫡之辭。

以此證本廟之事,恐非其當。

若曰『不薨於寢,不赴於同,不祔於姑』,則郭後之歿不得其所,責當歸於朝廷,死者何罪?儻以杞伯來逆叔姬之喪質之,譏其既棄而復逆,則天子之後,萬方兆姓之母,非有極惡,又可棄之乎?既追復曰皇后,可絕其祭享乎?議者欲用後漢、東晉故事,或祭於陵寢,或築宮於外。

稽考二史,皆稱曰母后,況之於今,亦未見其合也。

惟唐創立別廟,遇禘祫則奉以入享,於義為允。」

敞復奏曰:「臣前奏最要切者,以為人君無二嫡,恐萬世之後禮分不明也。

洞既不以此為辯,若不幸朝廷過聽之,是雖自以能訐上起廢為功,而猶且一陰一逼一母后,妄瀆禮典,臣以為非臣子之義。

乞並下臣章,令兩制詳議。」

洞復疏難敞說。

其後學士院卒不上議。

癸未,賜殿中丞致仕龍昌期五品服,絹百匹。

昌期,陵州人,上所著書百餘卷,詔下兩制看詳,兩制言:「昌期詭誕穿鑿,指周公為大一奸一,不可以訓。

乞令益州毀棄所刻版本。」

昌期年幾九十,詣闕自辯。

文彥博少從昌期學,因力薦之。

故有是賜。

翰林學士歐一陽一修、知制誥劉敞等劾昌期異端害道,當伏少正卯之誅,不宜推獎。

同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何郯亦封還詔書,乃追奪昌期所賜,遣歸。

先是禮官張洞,韓維言:「國朝每遇禘祫,奉別廟四後之主,合食大廟。

據《唐·郊祀志》載禘祫祝文,自獻祖至肅宗凡十一帝,所配皆一後,其間惟睿宗二後,蓋昭成,明皇之母也。

《續曲台禮》有別廟皇后合食之文,蓋未有本室,遇祫享即祔於祖姑之下,所以大順中以三太后配列禘祭。

博士商盈孫以誤認《曲台禮》意,當時不能改正,議者譏其非禮。

臣等伏思每室既有定配,則餘後於禮不當升祔,遂從別廟之祭,而禘祫之日復來參列,與《郊祀志》、《曲台禮》相戾。

今親行盛禮,義當革正,其皇后廟,伏請依奉慈廟例遣官致祭。」

詔待制以上議。

翰林學士承旨孫抃、學士胡宿、侍讀學士李昭述、侍講學士向傳式、知制誥劉敞、王疇、天章閣待制何郯等議曰:「《春秋傳》曰:『大祫者何?合祭也。

』未毀廟之主,皆升合良於太祖。

是以國朝事宗廟百有餘年,至祫之日,別廟後主皆升合食,遵用以為典制,非無據也。

大中祥符五年,已曾定議,於時禮官著酌中之論,而先帝有恭依之詔。

且行之已久,祝嘏宗史既守以為常,一旦輕議損益,恐神靈不安,亦未必當先帝意也。

宗廟之禮,至尊至重,苟未能盡祖宗之意,則莫若守其舊禮。

臣等以謂如其故便。」

翰林學士歐一陽一修、吳奎、樞密直學士陳旭、包拯、權御史中丞韓絳、知制誥范鎮、天章閣待制錢象先、唐介、盧士宗議曰:「古者宗廟之制,皆一帝一後,後世有以子貴者,始著並祔之文,其不當祔者,則又有別廟之祭。

本廟禘祫,乃以別廟之後列於配後之下,非惟於古無文,於今為不可者,又有四焉:淑德皇后,太宗之元配也,列於元德之下,章懷皇后,真宗之元配也,列於章懿之下,其位序先後不倫,一也。

升祔之後,統以帝樂,別廟諸後,則以本室樂章自隨,二也。

升祔之後,同牢而祭,牲器祝冊亦統於帝,別廟諸後乃從專享,三也。

升祔之後,聯席而坐,別廟諸後,位乃相絕,四也。

章獻、章懿在奉慈廟,每遇禘祫,本廟致享,最為得禮。

若四後各祭於其廟,則其尊自申而於禮無失。

議者以為行之已久,重於改作,則是失禮之舉無復是正也。

臣等請從禮官議。」

久之,不能決。

劉敞又獨上奏言:「群臣不務推原《春秋》之法,而獨引後儒疑似之說,欲擯隔四後,使永不得合食,臣竊恨之。

夫宗廟之禮,神靈之位,豈可使數有後悔哉!」

丁亥,詔:「孝惠、孝章、淑德、章懷皇后祫享且依舊,須大禮畢別加討論。」

自郭諮均稅之法罷,論者謂朝廷徒恤一時之勞而失經遠之慮。

至皇祐,中天下墾田視景德增四十一萬七千餘頃,而歲入九谷乃減七十一萬八千餘石,蓋田賦不均,其弊如此。

其後田京知滄州均無棣田,蔡挺知博州均聊城、高唐田,歲增賦谷帛之類,而滄州之民不以為便,詔諭如舊。

是日,復遣職方員外郎孫琳、都宮員外郎林之純、屯田員外郎席汝言、虞部員外郎李鳳、秘書丞高本分往諸路均田。

本獨以為田稅之制,其廢已久,不可復均,才均數郡田而止。

九月,甲午,以權發遣度支判官、太常博士澶淵張田知蘄州。

田初為廣信軍通判,夏辣與楊懷敏建議增廣信等七州軍塘水,詔田聚議,田獨曰:「塘水不足以御邊,而壞民良田,浸人塚墓,非便。」

奏疏極言之,坐徙通判均州,又責監郢州稅;久之,復通判冀州。

中官張宗禮迎遼使過郡,使酒自恣,郡將畏憚不敢發,田發之。

詔置獄,配宗禮西京灑掃班。

三司使包拯薦田攝其屬,執政難之。

田乃貽富弼書,數其過失五事曰:「公負天下重望數十年,今為元宰,而舉措如此,甚可惜也。」

拯由是得請。

田因建議:「郊賚非古也,軍賞或不可遽廢,願自執政以下小損之。」

章五上。

諫官唐介劾田「內挾一奸一心,外誇敢言,一陰一附宗室宦官,不敢裁減,而刻剝其餘,使國家虧恩傷體,乞加貶黜!」故有是命。

丙午,詔:「帶閤門祗候使臣、內殿崇班以上,太子率府率及正刺史以上,遭父母喪及嫡子孫承重者,並聽解官行服;其元系軍班出職及見管軍若路分部署、鈐轄、都監、極邊知州、軍、縣、城、寨主、都監、同巡檢,並給假百日,追起之;供奉官以下仍舊制;願行服者聽。

宗室解官給全俸。」

先是判三班院韓縝言:「今武臣遭父母喪不解官行服,非通制。」

下台諫官詳定,而具為令。

戊申,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李師中言:「知邕州蕭注欲伐交趾,知宜州張師正欲取安化軍,恐遠人聞之不自安,請戒注等毋得生事。」

從之。

注在邕州久,一陰一以利啖廣源諸蠻,密繕兵甲,乃奏曰:「交趾外奉朝供,中包禍心,臣今盡得其腹心,周知要害之地,此時不取,它日為患不細,願得馳至闕下,面陳方略。」

論者以注為國生事,不省。

甲寅,以戶部郎中張瓖同判太常寺兼禮儀使事。

瓖再上疏乞毀溫成廟,皆不報。

史館修撰歐一陽一修言:「史書宜藏之有司。

往時李淑以本朝正史進入禁中而焚其草,今史院但守空司而已。

乞詔龍圖閣別寫一本下編修院,備檢閱故事。」

從之。

丙辰,降禮部郎中、分司南京呂溱為兵部員外郎,以前責尚輕也。

初,陝西用兵,朝廷多假借邊帥,及孫沔與溱相繼得罪,自是守帥之權益微。

詔:「享景靈宮、太廟習儀,自今並於尚書省。」

先是集賢校理邵必言:「《周官》小宗伯之職,凡王之會同、甸役、禱祠,肄儀為位。

鄭氏《注》云:『若今時肄儀司徒府。

』今習宮廟儀而啟室登殿,拜則小挹,奠則虛爵,樂舉柷吾,舞備行綴,慢褻神靈,莫斯為甚。

宜移尚書省,以比漢司徒府。」

從之。

冬,十月,壬戌朔,遼主如南京,祭興宗於嘉寧殿。

甲子,百官赴尚書省習儀。

尚書省門庭迫狹,僕馬壅塞,自宰相親王以下,至日映不能出。

壬申,朝享景靈宮。

癸酉,大祫於太廟,大赦。

以益州為成都府,并州為太原府。

始,中書進擬赦書條目極多,專務惠澤及民,既宣赦畢,咸稱前後赦恩未嘗如此也。

韓琦之在太原也,乞復并州為節鎮。

翰林學士胡宿以為:「商為宋星,參為晉星,國家受命始於商丘,又京師當宋分野,而並為晉地;參商,仇讎之星;今欲崇晉,非國之利也。

自宋興,並最後服,太宗削之,不使列於鎮幾八十年,宜如舊制。」

帝是宿議。

及琦秉政,因祫享赦書,卒復之,宿又以為言,不報。

戊寅,文武百官並以祫享赦書加恩。

始,百官致齋朝堂,翰林侍讀學士、尚書左丞李昭述,暴得疾,輿歸,遺醫診視,存問甚厚。

甲申卒,贈禮部尚書,謚恪。

方李氏居城北崇慶裡,凡七世不異爨,士大夫多推之。

至昭述,稍封殖,與從子不相中,家法頗衰。

十一月,乙未,命天章閣待制兼侍講錢象先、盧士宗、右司諫吳及定奪該恩敘雪人。

自後每降赦,即命官定奪,事蓋始此。

己亥,以河南處士邵壅為將作監主簿;本府以遺逸薦,故有是命。

後再命為穎州一團一練推官,皆辭疾不起。

庚子,汝南郡王允讓薨。

王一性一至孝,母楚國太夫人感寒疾,方盛暑猶處密室,欲鑿牖為明,恐匠氏弗謹,以斤斸驚夫人,因自撤牖,始庀工。

及喪,過自哀毀。

帝親臨奠,賻白金三千兩,王伏泣曰:「親喪受重賜,是子終不能以己力辦喪而負誠孝也。」

固辭。

葬日,徒跣攀柩行十餘里。

帝聞,亟詔就乘,再三,始奉詔。

王始病,帝憂見於色,敕醫診療,日問疾增損。

既臨奠,詔特屏桃{祓}滌,以示親厚,賻恤加等,罷朝五日,贈太尉、中書令,追封濮王,謚安懿。

王天資渾厚,內仁而外莊,雖左右未嘗見喜慍之色,為大宗正二十年,宗族懷其恩而畏其嚴重。

是月,賜果州草澤何群號安逸處士,益州草澤章譽號沖退處士,以轉運使言其有行義也。

群,西充人,嘗游太學,石介語諸生曰:「群日思為仁義而已,不知饑寒之切己也。」

嘗上書請復鄉里舉選而罷詩賦,兩制詘其議,遂歸,不復舉進士。

譽,雙流人,長於《易》、《太玄》,嘗以薦授本州教授,辭不拜。

遼禁民私獵。

十二月,壬戌朔,遼以北院林牙瑪陸為右伊勒希巴。

參知政事吳湛以弟洵冒入仕籍,削籍為民。

初,右諫議大夫周湛知襄州。

襄人不用陶瓦,率為竹屋,歲久,侵據官道,簷廡相一逼一,故火數為害。

湛至,度其所侵,悉毀撤之,自是無火患。

然豪姓不便,提點刑獄李穆奏湛所毀撤民屋,老幼失業,乞特行責降,或令致仕。

詔轉運司察實。

甲子,徙湛知相州。

右司諫吳及言湛不宜被責,穆聽讒言為權豪報怨。

明年,六月,湛卒於相州。

己卯,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王舉正為太子少傅,致仕。

宰相富弼,自祫享禮成,以母老累章求退,帝不許,仍斷來章。

弼又上答子,一留中,一封還。

又稱疾臥家,帝遣中使召出之,乃復視事。

知制誥劉敞言:「伏見故事,諸讓官者,或一讓,或再讓,或三讓,皆有品秩。

頃來士大夫每有除命,不問高下,例輒累讓,雖有出於至誠,恬於勢利者,然亦已逾典制。

若習俗逐巧,流風稍敝,必且挾偽采名,要上迷眾,更以此為進取之捷徑,奔競之秘策,甚可惡也。

臣言似迂而慮實遠,望賜裁察!」時士大夫稍矜虛名,每得官輒讓,或四五讓以至七八,天子常優容之。

下至布衣陳烈等,初除官亦讓,賜之粟帛亦讓,故敞有此疏。

是歲,遼放進士梁援等一百一十五人。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五年(遼清寧六年)

春,正月,辛卯朔,白虹貫日。

己亥,錄劉繼元後。

乙卯,省御書院並翰林圖畫待詔以下額外所增員。

是月,鑿二股河。

自李仲昌貶,河事久無議者。

河北都轉運使韓贄言:「四界首,古大河所經,宜浚二投渠,分河流入金赤河,可以紓決溢之患。」

朝廷如其策,役三千人,幾月而成。

未幾,又並五股河浚之。

有大星墜西南,光燭地,有聲如雷,占者曰天狗。

同知諫院范師道言:「天狗所下為破軍殺將,宜擇將帥,訓練士卒。」

詔天下預為備御。

二月,壬戌,錄系囚。

丙寅,禮部貢院請增江、浙、福建、川、廣諸州軍解額凡一百三十五人,從之。

戊辰,以太常丞、監察御史裡行王陶為右正言,諫院供職。

帝自服丹藥,寡於言語,群臣奏事,頷之而已。

陶言:「王者之言,群臣皆稟受以施於天下者也。

今政事無小大,皆決於中書、樞密,陛下一無所可否,豈為人主之道哉!」又言:「皇嗣未立,宜擇宗子昭釋同者育之。」

以同列志趨不合,數請監靈仙觀,不許。

三月,壬辰,詔禮部貢舉。

癸巳,觀文殿大學士、刑部尚書劉沆卒,贈左僕射兼侍中。

知制誥張瑰草詞詆沆,其子館閣校勘瑾訴於朝,帝為改命詞臣。

其家不敢請謚。

帝又為作挽辭,且篆其墓碑曰:「思賢」。

沆一性一豪率,少儀矩;然任數,善刺取權近過失,一陰一持之,故雖以高科仕,其進用多由此。

乙未,歲星晝見。

戊戌,詔流內銓:「自今歸明人年二十五以上聽注官。」

丙午,詔:「廣南東、西路攝官處,皆荒遠炎瘴之地,而月俸不足以自給,其月增錢千五百。」

初,御史中丞韓絳言:「諸路災傷,朝廷雖行賑恤,而監司親民官未盡究心,致民之流徙者眾。」

壬子,下詔訓敕。

甲寅,詔登州改配沙門寨罪人三十二人於諸州牢誠。

自詔馳茶禁,論者復言不便,知制誥劉敞、翰林學士歐一陽一修頗論其事。

敞疏云:「朝廷變更茶法,由東南來者更言不便。

大要謂先時百姓之摘山者,受錢於官,而今也顧使之納錢於官,受納之間,利害百倍。

先時百姓冒法販茶者被罰耳,今悉均賦於民,賦不時入,刑亦及之,是良民代冒法者受罪,子子孫孫未見其已。

先時大商富賈為國貿遷,而州郡收其稅,今大商富賈不行,則稅額不登,且乏國用。

望朝廷因臣言,求便國惠民之策。」

修疏云:「臣聞議者謂茶之新法既行,而民無私販之罪,歲省刑人甚多,此一利也。

然而為害者五焉:民舊納茶稅,今變租錢,一害也。

小商所販至少,大商絕不通行,二害也。

茶稅不登,頓虧國用,三害也,往時官茶容民入糴,故茶多而賤;今民自買賣,須用真茶,真茶不多,其價遂貴,四害也。

河北和糴,實要見錢,不惟商旅得錢艱於移用,兼自京師歲歲輦錢於河北,理必不能,五害也。

一利不足以補五害,乞除前令,許人獻說,詳定一精一當,庶不失祖宗舊制。」

不聽。

遼主如鴛鴦濼。

夏,四月,庚申,權同判尚書刑部李綖言:「刑部一歲中,殺父母、叔伯、兄弟之妻,殺夫、殺妻、殺妻之父母,凡百四十;劫盜九百七十。

夫風俗之薄,無甚於骨肉相殘;衣食之窮,莫急於盜賊。

今犯法者眾,豈刑罰不足以止一奸一,而教化未能導其為善歟?願令刑部類天下所斷大辟罪,歲上朝廷,以助觀省。」

從之。

己卯,命度支判官、祠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王安石同修起居注。

安石以入館才數月,館中先進甚多,不當超處其右,固辭。

程戡與宋癢不合,數爭議帝前,台諫以為言,帝不悅。

殿中侍御史呂誨復論戡結貴幸,癸未,乃罷戡為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學士,以禮部侍郎、知制誥孫抃為樞密副使。

甲申,降右司諫、秘閣校理吳及為工部員外郎、知廬州;太常博士、監察御史裡行沈起落裡行,通判越州。

初,諫官陳旭建議裁節班行補授之法,下兩制台諫官集議。

已定稿,及與起輒增註:「興國軍磁湖鐵冶仍舊與班行。」

主磁湖鐵冶者,大姓程淑良也。

翰林學士胡宿等劾及等職在台諫,而為程氏經營,占錮恩澤,乞詔問其狀。

及等引伏,故並黜之。

丙戌,命權三司使包拯、右諫議大夫呂居簡、戶部副使吳中復同詳定均稅。

五月,戊子朔,京師民疫,選醫給藥。

遼監修國史耶律白請編遼主所制詩賦,命白為序。

遼主好吟詠,其後知制誥耶律良又編御制詩文曰《清寧集》。

遼主命良詩為《嘉會集》,親制序賜之。

己丑,京師地震。

西上閤門使、英州刺史郭諮獻所造拒馬車。

諮嘗知潞州,言懷、保二郡旁山,可以植稻,定武、唐河抵瀛、莫間,可興水田。

又作鹿角車、陷馬一槍一,請廣獨轅一弩一於它道。

詔諮置一弩一。

諮又言:「頃因北使得觀幽燕,方不及三百里,無十萬人一年之費,若以術制之,使舉不得利,居無以給,不逾數年,必棄幽州而遁。

臣慶歷初經畫河北大水,果斷敵疆,乃其術也。

臣所創車一弩一,可以破堅甲,制奔沖,若多設之,助以大水,取幽薊如探囊中物耳!」

會三司議均田租,召還,諮陳均括之法四十條。

復上《平燕議》曰:「自瓦橋至古北口,地狹民少;自古北口至中京,屬奚契丹;自中京至慶州,道旁才七百餘家。

蓋契丹疆土雖廣,人馬至少,儻或南牧,必率高麗、渤海、達達、黑水、女真、室韋等國會戰,其來既遠,其糧匱乏。

臣聞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用兵之善計。

又聞得敵自至者勝,先據便地者佚。

以臣所見,請舉慶歷之策,合眾河於塘泊北界以限戎馬,然後以景德故事,頓兵自守。

步卒二十萬,騎卒三萬,強壯三萬,歲計糧餉百八十三萬六千斛,及旁河郡邑可由水運以給保州應援。

以拒馬車三千,陷馬一槍一千五百,獨轅一弩一三萬,分選五將,臣可以備其一,來則戰,去則勿追。

幽州糧儲既少,屬國兵不可久留,不半年間,當遁沙漠,則進兵斷古北口、塞松亭關,傳檄幽薊,燕南自定。」

帝壯其言,詔置獨轅一弩一二萬。

尋命諮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及揀內軍器庫兵仗,下南北作坊,以完軍器。

貴人董氏生皇第十一女,庚寅,進位美人,固辭:乞贈父官一級,如其請。

甲午,觀文殿大學士、戶部侍郎龐籍為太子太保,致仕。

籍自定州召還,既入見,詣中書省求致仕,執政曰:「公康寧如是,上意方厚,奈何堅求欲去?」

籍曰:「若待筋力不支,人主厭棄然後去,豈得為知足哉?」

遂歸臣於家。

前後凡七上表,乃許之,仍詔籍出入如二府儀。

丁酉,詔三司置寬恤民力司。

己亥,以穎州進士常秩為試將作監主簿、本州州學教授,翰林學士胡宿等言其文行稱於鄉里故也。

秩,臨汝人,嘗舉進士不中,退居二十餘年,尤長於《春秋》,斥孫復所學為不近人情,著《講解》數十篇。

己酉,以王安石為三司度支判官。

遼主駐納葛濼。

乙卯,錄系辦,降罪一等,徒以下釋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