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紹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

起屠維赤奮苦十月,盡重光單閼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紹定二年(金正大六年,蒙古太宗元年)

冬,十月,乙未朔,詔:「諸道提點刑獄,以十一月按部理囚徒。

蒙古兵入慶一陽一界。

金詔陝西行省遣使奉羊酒幣帛,乞緩師請和,蒙古不受。

癸卯,太學錄陳塤進言:「方張之敵,未亡之金,叵測之忠義,跳梁之群盜,皆所當慮。」

帝曰:「此正治不忘亂,安不忘危之意。」

塤言:「正為國體未治且安耳。」

又言用人貴乎公,帝曰:「今人才亦自難得。」

丁未,臣寮言:「請申飭監司、郡守,自今所屬闕官,以次攝事,毋得差非見任官。

如有違,其受差及差之人並鐫斥。」

從之。

庚戌,進知吉州越汝悆官一等,以和糴有勞也。

己未,臣寮言:「百司庶府,循例而忘法;監司守令,枉人而徇情。

請飭內外奉行法令。」

從之。

壬戌,詔賑台州被水之民,蠲諸色賦稅有差。

丁卯,臣寮言:「請下國子監、內外學校之官,令於士子程課之外,迪以義理之學,厲以行藝之實。」

從之。

新知婺州莫澤朝辭,帝曰:「婺州正要得人,記向時守臣魏豹文曾理會經界,如何?」

澤言:「婺州向時凋弊,皆緣稅籍不明。

今經界既正,賦役均平,故不費力。」

帝曰:「義役聞尚未了。」

澤言:「義役乃民間自樂為,州縣扶助耳。」

帝曰:「峒寇尚未消弭,正要理會。」

澤曰:「盜賊不足慮,全要州縣得人。」

帝曰:「然。」

己巳,太尉少卿、知臨安府趙立夫言:「請將荼槽、下沙合為一寨。」

帝曰:「每寨幾人?」

立夫曰:「多者百二十人。」

帝曰:「京城民訟如何?」

對曰:「臣幸與民相安。」

帝曰:「都民當撫縻,使常在春風和氣中,不可使有愁歎。」

又問:「刑獄如何?」

對云:「獄常空。」

帝曰:「民命所關,不可淹延。」

己卯,臣寮言:「請令戶部下諸路監司,凡民訟,依次第官司結絕,如未經予奪,不得索案改送,先從台部常切遵守。」

從之。

十一月,己丑,熒惑入氐。

十二月,丙申,雪。

蠲大理寺、三衙、臨安府點檢繳賞酒庫所見鹽贓賞錢。

給諸軍薪炭錢,出戍官兵倍之。

丙午,前知安吉州趙必觀,言楮券破損腐爛,人不以為重。

帝曰:「此緣錢少耳。」

因問:「苕霅之民今已安業否?」

必觀言:「臣至郡,民不聊生;聖恩賑給,連歲小稔,民粗安業。」

辛亥,以翰林學士鄭清之為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乙卯,軍器監度正言:「江西、福建、湖南災蕩,老弱轉溝壑,壯者遂為盜賊。」

帝曰:「此州縣不得人,以至於此。」

對曰:「今選任之際,更宜謹之。」

帝曰:「選任誠不可不審。」

又言:「近來放散忠義軍及破落士人,去為賊用,請行下諸將,隨宜招收,籍以為軍。

士人在賊中者招諭之,更宜示之以信。

又力行節儉,以阜財用,以化貪鄙。」

帝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朕平日力行此二者。」

蒙古始置倉廩,立驛傳,命河北漢民以戶計出賦調,耶律楚材主之;西域人以丁計出賦調,瑪哈摩斯古喇迪爾主之。

又以史天澤、劉嶷、舒穆嚕札拉三人為萬戶,分守中原。

丙辰,再給諸軍薪炭錢。

蒙古圍慶一陽一,金遣伊喇布哈救之。

先是金主欲遣使諭意於布哈,謂白華曰:「汝往邠州,六日能往復乎?」

華自量日可馳三百里,應曰:「能如期宣諭而復。」

金主甚喜,謂華曰:「汝從來語及征進,必有難色;今銳於平時,何也?」

華曰:「向日用兵,以南征及討李全之事梗之,不能專意北方,故以為難。

今蒙古兵入界已三百餘里,若縱之令下秦川,則何以救!不得不以一戰摧之。

與其戰於近裡之平川,不若戰於近邊之要隘也。」

是歲,金罷近京獵地百里,聽民耕稼。

○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紹定三年(金正大七年,蒙古太宗二年)

春,正月,壬申,雷。

臣僚「請令諸路提點刑獄官親行所部,凡翻異駁勘之獄,同守臣審鞫,便宜予決,毋得滯留。

其有職兼守臣者,令以次監司行。」

從之。

金伊喇布哈遇蒙古兵於大昌原,以忠孝軍提控完顏彝為前鋒。

彝擐甲上馬,不返顧,士氣皆倍,以四百騎破蒙古八千之眾,遂解慶一陽一之圍。

自蒙古構兵二十兵,僅有此捷,奏功第一,於是陳和尚之名震國中,授定遠大將軍,世襲穆昆。

忠孝軍皆回紇、奈、曼、羌、渾及中原被俘避罪來歸者,鷙很難制,唯彝御之有方,坐作進退,皆中程式,所過州縣,秋毫無犯,每占則先登,疾若風雨,諸將倚為重。

金主命權簽樞密院事額爾克屯邠州,布哈及總帥約赫德還京兆。

初,蒙古遣翁鄂囉為小使,至陝西行省,恐洩事機,留之。

布哈等既解慶一陽一之圍,志氣驕滿,乃遣翁鄂囉歸,語之曰:「我已準備軍馬,能戰則來。」

翁鄂囉還白之,蒙古主怒,議遣皇弟圖壘伐金。

布哈之馭軍也無法,好趨小利,嘗一日夜馳二百里,軍中莫敢諫止。

完顏彝憂之,私謂同列曰:「副樞以大將為剽掠之事,今日得生口三百,明日得牛羊一二千,士卒喘死者則不復計。

國家數年所積,一旦必為是人確除盡矣。」

或以告布哈。

一日,置酒會諸將,行酒至彝,布哈曰:「汝曾短長我,又謂國家兵力當由我盡壞,信有之乎?」

彝飲畢,徐曰:「有之。」

布哈見其無懼容,漫為好語云:「有過當面論,無後言也。」

是月,蒙古定諸路課額。

初,太祖征西域,倉庫無斗粟尺帛之儲,於是群臣鹹言:「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殺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

耶律楚材曰:「夫以天下之廣,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為耳,何名無用哉?」

因言:「地稅、商稅、酒、醋、鹽、鐵、山澤之利,可得銀五十萬兩,絹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

太祖曰:「誠如卿言,則國用有餘矣。」

卿試為之。」

至是用楚材言,定課稅、酒稅,驗實,息十取一,雜稅二十取一。

二月,庚戌,以直寶章閣魏大有知漳州,措置招捕盜賊;起復直寶章閣陳韡知南劍州、福建路兵馬鈐轄、同措置。

又起復趙范、趙葵節制鎮江、滁州軍馬。

范、葵時丁母擾,求解官,不許;卒哭,乃起視事。

庚申,蠲江西、湖南、福建被盜州縣稅賦一年。

閏月,癸酉,逃卒穆椿竊入皇城縱火,焚御前甲仗庫,衛士捕得之,磔於市。

時李全欲銷朝廷兵備,故遣椿為亂。

於是先朝甲仗燒燬殆盡。

戊子,詔:「江西、湖南、福建盜寇,凡脅從之民,束身出官,並與釋罪;能自戮渠首來者補官;偽官、土豪帥眾立功者官之。」

三月,戊戌,臣僚請補禁衛兵額,戒內侍毋得私役,革賃號,修火政,以肅宮禁;從之。

癸丑,置會子庫監官一員,專作堂差,以有舉選人充。

夏,四月,庚午,詔:「諸道提點刑獄,以五月按部理囚徒。」

癸酉,蠲紹興府餘姚、上虞縣民戶折麥一年,以水災也。

己卯,漳州連城盜起,知龍巖縣莊夢詵、尉鍾自強不能效死守土,詔各削二秩,罷。

五月,丁未,知撫州林孝聞削二秩,罷;以臣僚言官軍入境,閉關不納,科擾軍糧,民戶被害也。

御射殿,閱諸班直射藝,遷賞有差。

甲寅,以李全為彰化、保康軍節度使、儀同三司、京東鎮撫使。

全不受命。

初,全欲先據揚州以渡江,分兵徇通、泰以趨海。

其下皆曰:「通、泰鹽場在焉,莫若先取為家計,且使朝廷失鹽利。」

全欲朝廷不為備,且不遽絕其給,乃挾蒙古李、宋二宣差以虛喝朝廷,然蒙古實未嘗資全兵。

全遣張國明繼金寶至臨安稟議,揚言:「李宣差英略絕倫,騎射五百步;朝廷莫若裂地王之,與增錢糧,使備邊境。」

遍饋要津,求主其說。

國明入見,以百口保全不叛。

朝廷雖知其一奸一,姑事苟安,不之詰。

及全糴麥舟過鹽城,知揚州翟朝宗嗾尉兵奪之。

全怒,以捕盜為名,水陸數萬,逕搗鹽城,戍將陳益、樓強、知縣陳遇皆遁,全入城,據之。

朝宗倉皇遣干官王節懇全退師,全不許,留鄭祥、董友守鹽城,而自提兵還楚州,以狀白於朝曰:「遣兵捕盜,過鹽城,縣令自棄城遁去;慮軍民掠擾,不免入城安眾。」

朝廷乃授全節鉞,令釋兵,命制置司干官耶律均往諭之。

全曰:「朝廷待我如小兒,啼則與果。」

不受制命。

明廷為罷朝宗,命通判趙璥夫攝州事。

先是士大夫無賢愚,皆策全必反,而不敢言,國子監丞度正獨上疏極言之,且獻斃全之策有三。

其言梗亮激切,時不能用。

至是趙范、趙葵累疏以全必反為言,史彌遠不納。

丁巳,臣僚言:「請下江東、西、湖南、北、福建諸路總漕倉司,應鄰境被寇州郡,合解諸司錢物,比之常年期限並展一季。」

詔戶部詳度。

六月,戊辰,臣僚言:「二廣諸郡,凡教官、法掾、自謂間官,率厭風土,置身台幕。

請行戒飭,如循習不悛,並與鐫斥,帥、漕並置於罰。」

從之。

癸酉,錄行在系囚。

辛卯,臣僚請戒飭郡守,痛革稅賦、刑獄、差役、版籍四弊;從之。

壬辰,臣僚請戒飭二廣漕司:「嚴禁所部州縣,丁錢每歲核實見存之數造簿,依條限前期發下,催納、銷注,違者按劾。」

詔吏部詳度。

蒙古兵圍京兆,金兵救之,為蒙古所敗,城遂破。

秋,七月,丁酉,以汀州寧化縣曾寡一婦晏氏給軍糧、御漳寇有功,又全活鄉民數萬,詔封恭人,官其子承信郎。

丁未,臣僚請今後疏決,先期降旨,下臨安府、三衙:「應犯罪在指揮前,許引用恩赦;如指揮後有犯罪,雖已停決,不在原減之數。

共合引赦人,不許於停決前輕行斷遣。

如或違失,從故出入人罪條制施行。」

令刑部詳度。

癸丑,臣僚請申嚴堂除之制,庶幾士人毋敢躁進,中書之務可清;從之。

蒙古主自將伐金,皇弟圖壘、皇侄莽賚扣率師從征。

道經平一陽一,見田野不治,問兵馬都總管李守賢,對曰:「民貧,乏耕具政然。」

蒙古主命給牛萬頭,仍徙關中戶中墾地河東。

八月,癸亥,詔:「明禋侍祠執事官既受事,毋得臨期規避。

如或循習,罰無赦。

仍委台諫覺察。

武仙既歸金,金復以為恆山公,置府衛州。

蒙古兵圍之,金將完顏哈達率眾來援,完顏彝先登,蒙古諸帥皆北。

既而史天澤以千人流一出出金兵後,合諸帥攻之,仙逸出,屯胡嶺關。

天澤遂取衛州。

九月,辛丑,大饗於明堂,赦天下。

丙午,封美人謝氏為貴妃。

壬子,詔:「浙西提舉司下所部州縣,將修復圍田減納苗稅,毋收斛面。」

冬,十月,辛酉,臣僚請下吏部:「今後縣典獄官,須曾歷三考,有縣令舉主三員,無過犯人,許注,毋得破格輕授。

或監司、帥守辟置,亦令吏部審實合格,方許放行。」

從之。

壬戌,進知棗一陽一軍史嵩之官一等,以置堰、屯田有勞也。

以趙善湘為江淮制置使。

時李全造船益急,至發塚取杉板,煉鐵錢為釘,熬囚脂為油灰,列炬繼晷,招沿滲之命為水手;又治趙璥夫,以蒙古為辭,邀增五千人錢糧,求誓書、鐵券。

朝廷猶遣餉不絕,全得米,即自轉輸淮海,入鹽城,以贍其眾。

它軍士見者,曰:「朝廷惟恐賊不飽,我曹何力殺賊!」射一陽一湖人皆怨,至有「養北賊,戕淮民」之語。

全又遣人以金牌誘脅周安民等,造浮橋於喻口,以便鹽城往來。

史彌遠洩洩如平時。

鄭清之力勸帝討全,帝乃使善湘圖之,許便宜從事,仍命以內圖進取,外用調停,唯趙范、趙葵力請進兵討之。

蒙古主遣蘇格使金,因覘其虛實,語之曰:「即不還,子孫無憂不富貴也。」

蘇格至汴,見金主曰:「天子念爾土地日狹,民力日疲,故遣我致命。

爾能恭修歲幣,通好不絕,則轉禍為福矣。」

謁者令下拜,蘇格曰:「我大國使,為爾屈乎!」金主壯之,飲以金卮,曰:「歸語汝主,必欲加兵,敢率一精一銳以相周旋,歲幣非所聞也。」

蘇格飲畢,即懷金卮以出,默識其地理厄塞,人民強弱。

既覆命,備以虛實告,且獻所懷金卮。

蒙古主喜曰:「我得金於汝手中矣!」復賜之。

蒙古圖壘帥眾入陝西,於京兆、同、華間破寨柵六十餘所,遂趨鳳翔。

金以完顏哈達及布哈行省事於閿鄉,以備潼關。

十一月,丁卯,殿前司請撥本司一千人名額,令嘉興府招瀕海漁業、慣熟風濤、少壯昆捷之人,試驗,刺充澉浦水軍;仍增置統制官一員,通行部轄。

從之。

癸卯,臣僚言:「曾經奏劾,有永不得親民差遣指揮之人,如引赦,乞改正。

並令都司、吏部取元犯考訂,除情輕從舊制外,其或貪贓慘酷,刑寺不得例作不曾推勘免約法許令改正。」

從之。

丙午,詔:「壽明慈睿皇太后,明年聖壽七十五,古稀有甚之慶,令禮部、太常寺討論以聞。」

戊申,立貴妃謝氏為皇后。

後,天台人,丞相深甫之孫也。

帝即位,議擇中宮,太后以深甫有援己功,命選謝氏女,遂與賈涉女同入宮。

賈女有殊色,帝欲立之,太后曰:「謝女端重,宜正中宮。」

左右亦相竊謂曰:「不立真皇后,乃立假皇后耶?」

帝不能奪。

賈才人專一寵一後宮,後處之裕如,太后益賢之。

陳塤上言,請去君側之蠱媚以正主德,從天下之公論以新庶政,蓋指賈才人及史彌遠也。

塤,彌遠之甥也。

彌遠謂塤曰:「吾甥殆好名耶?」

塤曰:「好名,孟子所不取也。

然求士於三代之上唯恐其好名,求士於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耳。」

力求去,出判嘉興府。

李全突至揚州,副都統丁勝拒之,全攻南門。

趙璥夫得史彌遠書,許增萬五千石糧,勸全歸楚州,遣劉易就全壘示之,全笑曰:「史丞相勸我歸,丁都統與我戰,非相紿耶?」

擲書不受。

璥夫恐,亟發牌印,迓趙范於鎮江,范亦刻日約趙葵,葵帥雄勝、寧淮、武定、強勇四軍萬四千赴之。

時全引兵攻泰州,知州宋濟迎入郡治,盡收其子女貨幣。

將趨揚,聞范、葵已入揚城,乃鞭鄭衍德曰:「我計先取揚州渡江,爾曹勸我取通、泰,今二趙已入揚州,江其可渡耶?」

既而曰:「今惟徑搗揚州耳!」遂分兵守泰,而悉眾攻揚州。

至灣頭立寨,據運河之沖,使胡儀將先鋒,駐平山堂以伺機便。

全攻東門,葵親搏戰。

全將張友呼城門請葵出;葵出,與全隔壕立馬相勞苦,問全來為何,全曰:「朝廷動見猜疑,今復絕我糧餉,我非背叛,索錢糧耳。」

葵曰:「朝廷待汝以忠臣孝子,而乃反戈攻陷城邑,朝廷安得不絕汝錢糧!汝雲非反,欺人乎?」

欺天乎?」

全無以對,彎弓一抽一矢向葵而去。

自是屢戰,全兵多敗。

全每云:「我不要淮上州縣,渡江浮海,逕至蘇、杭,孰能當我?」

然全志吞揚州三城,而兵每不得薄城下。

宗雄武獻策曰:「城中素無薪,且儲蓄為總領所支借殆盡,若築長圍,三城自困。」

全乃悉眾及驅鄉農凡數十萬,立寨圍三城,制司、總所糧援俱絕。

范、葵命三城諸門各出兵劫寨,舉火為期,夜半,縱兵衝擊,殲賊甚眾。

自是全一意長圍,以待久困官軍,不復薄城。

全張蓋奏樂於平山堂,佈置築圍。

范、葵令諸門以輕兵牽制,親帥將士出堡寨西攻之。

全分兵諸門鏖戰,自辰至未,殺傷相當。

兵官王青力戰,死之。

明日,范出師大戰,獲全糧數十艘,葵亦力戰敗之。

蒙古始置十路徵收課稅使,以陳時可、趙昉使燕京、劉中、劉桓使宣德,周立和、王貞使西京,呂振、劉子振使太原楊簡、高廷英使平一陽一,王晉、賈從使真定,張瑜、王銳使東平,王德亨、侯顯使北京,瓜勒佳永、程泰使平州,田木西、李天翼使濟南;從耶律楚材之言,始用士人也。

楚材乘間進說周孔之教,且謂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蒙古主深然之。

蒙古兵攻潼關、藍關,不克。

十二月,庚申,錄用孔子四十九代孫燦,補官。

詔:「上壽明慈睿皇太后尊號曰壽明仁福慈睿皇太后,其令有司詳具儀注。」

行都聞李全之叛,居民有爭逃避者,史彌遠計無所出,引疾不視事。

甲子,帝為下詔曰:「朕尊禮元勳,未欲勞以朝請。

可十日一赴內引入堂治事。」

時飛檄載道,彌遠益恇悚,中夜,欲自沈於池,其妾見而持之,乃止。

乙丑,以簽書樞密院事鄭清之為參知政事兼簽收樞密院事,禮部尚書喬行簡為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袁韶為資政殿學士、浙西安一撫制置使兼知臨安府。

史彌遠欲韶鎮遏臨安,韶言於彌遠曰:「失揚,則京口不可保。

淮將尚有可用者,奈何僅為行都計乎?」

乃議聲討。

詔:「削奪李全官爵,停給錢糧,能擒斬以降者,加不次之賞。」

丁卯,御文德殿,冊皇后。

壬申,以雪寒,詔出封樁庫緡錢三十萬,賑恤臨安貧乏民。

癸未,帝率群臣上皇太后尊號冊寶。

乙酉,慈明殿出緡錢一百五十萬,大犒諸軍,賑恤臨安貧乏之民。

蒙古兵拔天全、天勝寨及韓城、蒲阪。

○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紹定四年(金正大八年,蒙古太宗三年)

春,正月,戊子朔,帝詣慈明殿行慶壽禮,大赦天下。

以慶壽恩,進史彌遠、薛極官各二等,葛洪、袁韶、喬行簡各一等。

進鎮江府都統丁整左武大夫、果州一團一練使,統領沈興、劉明官各一等,以追襲李全,焚燬糧聚也。

辛丑,詔:「右武大夫、彰州防禦使王青,特贈建武軍節度使、右驍衛大將軍,與二子官,仍立廟揚州,額為『忠果』。」

蒙古圍鳳翔府,金行省完顏哈達、伊喇布哈救之,逗遛不進。

金主遣樞密判官白華往促之,哈達、布哈言北兵勢甚,不可輕進。

白華還,金主復遣往,諭以「鳳翔圍久,恐守者不可支,可領軍出關,略與渭北軍交手;彼大軍聞之,必當奔赴,少紓鳳翔之急。」

哈達、布哈乃出關,行至華一陰一,與渭北軍交戰,比晚,收軍入關,不復顧鳳翔矣。

趙范、趙葵大敗李全於揚州。

時全浚圍城塹,范、葵遣諸將出東門掩擊;全走土城,官軍躡之,蹂溺甚眾。

范陳於西門,賊閉壘不出,葵曰:「賊俟我收兵而出耳。」

乃伏騎破垣間,收步卒誘之。

賊兵數千果趨壕側,李虎力戰,城上矢石雨注,賊退。

有頃,賊別隊自東北馳至,范、葵揮步騎夾浮橋、吊橋並出,為三迭陣以待之。

自巳至未,與賊大戰,別遣虎等以馬步五百出賊背,而葵率輕兵橫衝之,三道夾擊,賊敗走。

始,全反謀已成,然多顧忌,且懼其一黨一不順,而邊陲喜事者欲挾全為重,遂激成之。

及聲罪致討,罷支錢糧,攻城不得,累戰不利,全始大悔,忽忽不樂,或令左右抱其臂,曰:「是我手否?」

人皆怪之。

范、葵夜議所向,葵曰:「出東門。」

范曰:「西出嘗不利,賊必見易;因所易而圖之,必勝,不如出堡寨西門。」

是夕,全張燈置酒,高會平山堂。

有候卒識全一槍一垂雙指,以告范,范謂葵曰:「賊勇而輕,必成擒矣!」詰朝,乃悉一精一兵而西,張官軍素為賊所易之旗幟。

全望見,謂李、宋二宣差曰:「看我掃南軍!」官軍見賊,突斗而前,范麾兵並進,葵親搏戰,諸軍爭奮。

賊欲走入土城,李虎軍已塞其甕門,全窘,從數十騎北走。

葵率諸軍蹙之,全趨新塘。

新塘自決水後,淖深數尺,會久晴,浮戰塵如燥壤,全騎過之,皆陷淖中,不能自拔。

制勇軍趙必勝等追及,奮長一槍一刺之,全呼曰:「無殺我,我乃頭目。」

群卒碎其一屍一而分其鞍器、甲馬,並殺三十餘人,皆將校也。

全死,餘一黨一欲潰,國安用不從;議推一人為首,莫肯相下,欲還淮安奉楊妙真。

范、葵追擊,覆敗走之。

二月,壬戌,臣僚請申飭諸路州縣:「自今遇訴災傷,邑委佐官,州委幕職,於秋成以前,務核的實蠲減田租,仍以分數揭之通衢。

如或稽慢,令守鐫斥,漕臣覺察不嚴,一體議罰。」

從之。

丙子,起復孟珙從義郎、京西路分棗一陽一軍駐答。

三月,癸巳,以經筵進講《論語》終篇,召輔臣聽講。

己酉,賜宰執、講讀、說書、修注官宴於秘書省。

初,盜起閩中,朝廷以陳韡為福建路總捕使,討平之;至是又躬往邵武督捕餘盜。

賊首晏彪迎降,韡以彪力屈方降,非其本心,斬之。

時衢盜汪徐、來二破常山、開化,勢張甚;韡今淮西將李大聲提兵七百,出賊不意,夜薄其寨。

賊出迎戰,見算子旗,驚曰:「此陳招捕軍也!」皆哭。

韡令急擊之,衢寇悉平。

夏,四月,乙丑,浙東提刑言溫州司戶參軍趙汝驟,權宰平一陽一,侵用官錢贓罪,抵死。

詔:「汝驟追毀出身文字,除名勒停。」

丙子,以久雨,蠲大理寺、三衙、臨安府點檢贍軍激賞酒庫所見鹽贓賞錢。

丁丑,詔中外決系囚。

以鄭清之兼同知樞密院事,喬行簡簽書樞密院事。

加趙善湘為江淮制置大使,趙范淮東安一撫使,趙葵淮東提刑。

善湘季子汝某,史彌遠婿也,故凡奏請得無阻。

而善湘亦以范、葵進取有方,慰藉慇勤,故能成揚州之功。

蒙古取金鳳翔,完顏哈達、伊喇布哈遷京兆民於河南,使完顏慶善努戍之。

金完顏彝敗蒙古將蘇布特於倒回谷。

蒙古主召蘇布特責之,圖壘為請曰:「兵家勝負不常,宜令立功自效。」

遂令蘇布特從圖壘南伐。

五月,丙戌朔,進前知西和州張孝錫官二等,以四川制置司言其措置邊防之勞也。

趙范、趙葵帥步騎十萬攻鹽城,屢敗賊眾,遂薄淮安,殺賊萬計,城中哭聲震天。

淮安五城俱破,焚其寨柵,斬首數千。

淮北賊來援,舟師邀擊,復破之,焚水柵,賊始懼。

王旻、趙必勝、全子才等移寨西門,與賊大戰,賊連敗。

楊妙真謂鄭衍德等曰:「二十年梨花一槍一,天下無敵手,今事勢已去,撐拄不行。

汝等未降者,以我在耳。

今我欲歸老漣水,汝等請降,可乎?」

從曰:「諾。」

妙真遂絕淮而去,其一黨一即遣馮垍等納款軍門,淮安遂平。

庚戌,詔:「今後行在遇暑慮囚,所差官將臨安府三獄見禁公事,除情重不原外,餘隨輕重減降決遣。

大理寺、三衙、兩赤縣一體裁決。」

楊妙真構浮橋於楚州之北,就蒙古帥蘇嚕克圖乞師為李全報仇。

金人覘知之,以為蒙古兵果能渡淮,淮與河南跬步間耳,乃使完顏哈達、伊喇布哈戍滶河口。

時八里莊民叛蒙古,逐守將而納之,金以八里莊為鎮淮府。

六月,己未,詔:「魏了翁、真德秀、尤煜、尤龠,並敘復官職祠祿。」

國安用從楊妙真走山東,降於蒙古,蒙古以為都元帥,行省山東。

金降人李國昌言於蒙古圖壘曰:「金遷汴將二十年,其所恃以安者,潼關、黃河耳。

若出寶雞以侵漢中,不一月可達唐、鄧,大事集矣。」

圖壘然之,白於蒙古主。

蒙古主乃會諸將,期以明年正月合南北軍攻汴,遣圖壘先趨寶雞。

蘇巴爾罕來。

假道淮東以趣河南,且請以兵會之。

秋,七月,乙酉朔,詔:「制總諸帥戎司,凡忠勇死義之家,並與優給其家;其有子才藝異眾者,赴樞密院審視錄用。」

丙戌,臣僚言:「建、劍之間,秋霜害稼,請下諸司措置,般運廣米,應濟市糴。

湖、秀、嚴、徽,春霜損桑,水潦為沴,令監司郡守留意賑存,與減稅色。」

從之。

丁未,樞密院檢去「右武大夫、敘復吉州刺史、江州副都統制陳世雄,會合荊、鄂軍馬於吉州龍泉,親臨賊境,一戰而擒二酋,委有勞績。」

詔以世雄為左武大夫、濠州一團一練使、江州都統制。

丙寅,詔:「近民之官,莫如縣令,日來間有貪虐昏繆,不能任事之人,重為民害。

令諸路監司、守臣覺察,具職任上於尚書省,取旨施行。」

蘇巴爾罕至沔州青野原,金統制張宣殺之。

圖壘聞蘇巴爾罕死,曰:「宋自食言,背盟棄好,今日之事,曲直有歸矣!」

八月,蒙古圖壘分騎兵三萬入大散關,攻破鳳州,逕趨華一陽一,屠洋州,攻武休,開生山,截焦崖,出武休東南,遂圍興元。

軍民散走,死於沙窩者數十萬。

分軍而西,西軍由別路入沔州,取大安軍路,開魚鱉山,撤屋為筏,渡嘉陵江,入關堡,並江趨葭萌,略地至西水縣,破城寨百四十而還。

東軍屯於興元、洋州之間,以趨饒風關。

蒙古始立中書省,改定官名,以耶律楚材為中書令。

時蒙古主至雲中,諸路所貢課額銀幣,以倉廩物料文簿具陳於前,悉符楚材原奏之數。

蒙古主笑曰:「卿何使錢幣流入如此?」

即日授以中書省印,俾領其事,事無鉅細,一以委之。

鈕祜祿重山為左丞相,鎮海為右丞相。

楚材奏:「諸路州縣長吏專理民事,萬戶府專總軍政,課稅所專掌錢谷,各不相統攝,著為令。」

又舉鎮海、鈕祜祿重山為左、右丞相,與之同事,權貴不得志。

燕京路長官舒穆嚕鹹得卜激怒皇叔烏珍,使奏「楚材用南朝舊人,恐有異志,不宜重用,」因誣構百端,必欲置於死地。

鎮海、重山等懼,讓楚材曰:「何為強更張?必有今日事。」

楚材曰:「立即廷以來,每事皆吾自為,諸公何預焉!若果獲罪,吾自當之。」

蒙古主察烏珍之誣,逐其使者。

而鹹得卜為人所訴,帝命楚材鞫治,楚材奏曰:「此人倨傲,故易招謗。

今方有事南方,它日治之未晚也。」

蒙古主私謂近侍曰:「楚材不校私仇,真寬厚長者,汝曹當效之。

蒙古主以高麗殺使者,命撒禮塔率眾討之,取四十餘城。

高麗王A162遣其弟懷安公請降。

撒禮塔承製設官分鎮其地,乃還。

九月,丙戌夜,臨安大火。

殿前司副都指揮使馮榯,率衛卒專護史彌遠相府,火延及太廟、三省、六部、御史台、秘書省、玉牒所,俱毀,唯彌遠府獨全。

帝素服,減膳,徹樂。

詔:「太廟神主暫奉御於景靈宮,三省、樞密院暫就都亭驛,六部暫就傳法寺治事。」

庚寅,詔:「火後合行寬恤條伯,悉令三省施行,其令學士院降詔出封樁庫錢、豐儲倉米,賑恤被火之家。

蠲臨安府城內外之征一月。」

辛卯,復出內藏庫緡錢二十萬,賑恤貧乏之民。

壬辰,詔曰:「乃丙戌之夕,回祿延災,信宿之間,上及太室,延燔民廬,莽焉荒毀,都人奔避,間遭死傷。

皇天降威,孰大於此!內外臣僚、士庶,鹹許直言,指陳過失,毋有所隱。」

詔罷前軍統制徐儀,仍削官三等。

統領馬振遠除名勒停,編置湖南州軍,以馮榯言其救火弗力也。

校書郎蔣重珍上疏曰:「臣欲陛下親攬大一柄一,不退托於人;盡破恩私,求無愧於己。

倘以富貴之私視之,一言一動不忘其私,則是以天下生靈、社稷宗宙之事為輕,而以一身富貴之從來為重,不惟上負天命與先帝、聖母,即公卿百執事之所以望陛下者,亦不如此也。

昔周勃握璽授文帝,是夜即以宋昌領南北軍;霍光定策立宣帝,而明年即稽首歸政。

今臨御八年,未聞有所作為,進退人才,興廢政事,天下皆曰此丞相意。

一時恩怨,雖歸廟堂,異日治亂,實在陛下。

焉有為天之子,為人之主,而自朝廷達天天下,皆言相而不言君哉!天之所以火宗廟、火都城者殆以此。

九廟至重,事如生存,而徹小塗大,不防於火之將至;宰相之居,華屋廣袤,而焦頭爛額,獨全於火之未然,亦足見人心陷溺,知有權勢,不知有君父矣。

它有變故,何所倚仗?陛下自視,不亦孤乎?昔史浩兩入相,才五月或九月即罷,孝宗之報功,寧有窮已!彼如其亟,何哉?保全功臣之道,可厚以富貴,不可久以權也。」

帝讀之感動。

員外郎吳潛疏論致災之由:「願陛下齋戒修省,恐懼對越,毋徒減膳而已;疏損聲色,毋徒徹樂而已。

Yan宦之竊弄威福者勿親,女一寵一之根萌禍患者勿暱;以暗室屋漏為尊嚴之區而必敬必戒,以恆舞酣歌為亂亡之宅而不一婬一不泆;使皇天后土知陛下有畏之之心,使三軍百姓知陛下有憂之之心。

然後明詔二三大臣,和衷竭慮,力改弦轍,收召賢哲,選用忠良,貪殘者屏,回邪者斥,懷一奸一黨一賊者誅,賈怨誤國者黜。

毋並進君子小人以為包荒,毋兼容邪說正論以為皇極,以培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庶幾天意可回,天災可息,弭祲為祥,易亂為治。」

籍田令徐清叟,疏請為濟王立後以和異氣。

帝皆不省。

丙申,金慈聖皇太后都察氏殂。

後一性一莊嚴,頗達古今。

金主已立為太子,有過,尚切責之;及即位,始免夏楚。

一日,宮中就食,尚器有玉碗葉三,一奉太后,二奉帝及中宮,荊王守紀母真妃龐氏則以瑪瑙器進食。

後見之,怒,召主者責曰:「誰令汝妄生分別?荊王母豈卑我兒婦耶?」

是後宮中奉真妃有加。

金主嘗一愛一一宮人,欲立為後,後惡其微賤,固命出之,金主不得已放之出宮。

比年小捷,文士有奉賦頌以聖德中興為言者,後聞,不悅,曰:「帝年少氣銳,無懼心則驕怠生。

今幸一勝,何等中興,而若輩諂之如是?」

至是殂於慈聖宮,遺命園陵制度務從儉約。

葬汴京迎朔門外莊獻太子墓之西,謚明惠皇后。

庚子,建昌軍一火。

壬子,以火災告於天地、宗廟、社稷。

甲寅,度支郎官王與權進對,論近日火災,帝曰:「此皆朕之不德。

最是延及太廟,朕不遑安處。」

與權曰:「中外臣子所同痛心。

今災變極矣,惟修德可回天意。」

帝然之。

乙卯,監察御史何處之,言兩司修建太廟合遵舊制,百司庶府不必華侈;從之。

太常少卿度正,以宗廟之制未合於古,為二說以獻。

其一則用硃熹之議,其一則因舊制而參以熹之說。」

自西租東為一列,每室之後為一室,以藏祧廟之主。

如僖祖廟以次,祧主則藏之,昭居左,穆居右。

後世穆之祧主藏太祖高,昭之祧主藏太宗廟。

仁宗為百世不遷之宗,後世昭之祧主則藏之;高宗為百世不遷之宗,後世穆之祧主則藏之。

室之前為兩室。

三年祫享,則帷帳冪之,通為一室,盡出諸廟主及禰廟主並為一列,合食其上。

往者此廟為一室,凡遇祫享,合祭於室,名為合享而實未嘗合享。

今增此三室,後有藏祧主之所,前有祖宗合食之地,於本朝之制初無更革,而頗已得三年大祫之義。」

編修官李心傳亦上疏言:「茲緣災異,宜舉行之。」

詔兩省、侍從、台諫集議。」

丙辰,宰執以太室延燎,乞鐫罷。

詔:「史彌遠降奉化郡公,薛極、鄭清之、喬行簡各降一秩。」

丁巳,詔兩浙轉運判官趙汝憚予祠,以臣僚言其火後營繕、科擾州縣也。

戊午,馮榯及主管侍衛步軍司王虎各奪一官,罷之,以蔣重珍之言也。

癸酉,度正言:「蜀報蒙古兵深入,事勢頗危。

又聞七方關已潰散,才透文、隴,便入綿、漢,皆是平地,蜀便難保。

願早擇帥,付之事權。

蜀中材用已乏,願陛下不惜出內庫金帛應付之。」

帝曰:「當早為擇帥,應付財帛。」

蒙古兵攻河中,金權簽樞密院事草火額爾克、元帥板子額爾克懼軍力不足,截故城之半以守。

蒙古築松樓,高二百尺,下瞰城中,土山地一穴一,百道並進。

晝夜力戰,樓櫓俱盡,白戰又半月,力竭,城破。

草火額爾克親搏戰數十合,始被擒,就死;板子額爾克以敗卒三千奪船走閿鄉。

初,板子額爾克在鳳翔,為監戰奉御陸爾所制,有隙。

及改河中總帥,同赴召,陸爾遂譖額爾克奉旨防秋,畏怯違避,金主信之,至是怒其不能死節,因杖殺之。

兩額爾克皆內族,一得賊,好以草火燒之,一嘗誤呼宮中牙牌為板子,時人因以別之。

自宣宗喜用內侍以為耳目,伺察百官,至是仍而不改,故奉御輩採訪民間,號「行路御史」,或得一二事入奏之,即抵罪。

又,方面之一柄一,雖委將帥,復差一奏御在軍中,號曰:「監戰」,每臨機制變,多為所牽制,遇敵輒先奔,故師多喪敗,以至亡國。

蒙古主命平一陽一移粟輸雲中,都總管李守賢言百姓疲敝,不任輸載,蒙古主命罷之。

冬,十月,甲子,以余天錫為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一撫使。

戊寅,以煥章閣待制、知遂寧府李埴為煥章閣直學士、四川安一撫制置使、知成都府,四川制置副使趙彥吶進直龍圖閣兼知興元府、利路安一撫副使。

金丞相薩布行省京兆,謂都事商衡曰:「古來宰相必用文人,以其知為相之道。

我何所知,而居此位!恐它日史官書之:『某時以某為相而國乃亡。

』」遂至仕。

十一月,乙酉,詔:「忠義總管田遂,贈武節大夫、忠州刺史,特與加封立廟。」

以四川制置司言其總率忠義力戰而沒也。

詔:「四川關外州軍,近經蒙古兵殘破去處,未能復業,軍民日前或有詿誤陷於罪戾,合行曲赦,令三少條其事件以聞。」

福建招捕使司奏,知邵武縣劉純殃於王事;詔贈純官三等,與一子下州文學。

十二月,癸丑,臣僚「請嚴飭州縣科糴及人戶投糶不即給錢多取斛面之弊;其州縣折苗,並依祖宗成法,止以下戶畸零減直折錢,違者奏劾,重置典憲。」

蒙古圖壘攻破饒風關,由金州而東,將趨汴京,民皆入保城堡險阻以避之。

金主召宰執台諫入議,皆曰:「北軍冒萬里之險,歷二年之久,方入武休,其勞苦已極。

為吾計者,以兵屯睢、鄭、昌武、歸德及京畿諸縣,以大將守洛一陽一、潼關、懷、孟等處,嚴兵備之,京師積糧數百萬斛,令河南州郡堅壁清野,彼欲攻不能,欲戰不得,師老食盡,不擊自歸矣。」

金主太息曰:「南渡二十年,所在之民,破田宅,鬻妻子,以養軍士。

今敵至不能迎戰,徒欲自保京城,雖存何以為國!天下其謂我何!朕思之熟矣,存亡有天命,惟不負吾民可也。」

乃詔諸將屯襄、鄧、完顏哈達、伊喇布哈諸帥入鄧州,完顏彝、楊沃衍、武仙兵皆會之。

戊辰,蒙古兵渡漢,哈達、布哈召諸將議曰:「由光化截漢與戰,及縱之渡而後戰,熟愈?」

張惠、阿達茂皆曰:「截漢便。

縱之渡,則我腹空虛,為我所潰。」

布哈不從,曰:「使彼在沙磧,且當往求之,況自來乎?」

遂次於順一陽一。

丙子,蒙古兵畢渡,哈達、布哈始進至禹山,分據地勢,列步座於山前,騎士於山後。

蒙古兵至,大師以兩小旗前導來觀,已而散如雁翎,轉山麓,出金騎兵之後,分三隊而至。

哈達曰:「今日之勢,未可戰也。」

俄而蒙古騎兵突前,金兵不得不戰,短兵接,三合,蒙古兵少卻。

其在西者,望布哈親軍,環繞甲騎後而突之。

金富察鼎珠力戰,始退。

哈達曰:「彼眾號三萬,而輜重居其一。

今相持二三日,彼不得食,吾乘其卻而摧之,必勝矣。」

布哈曰:「江路已絕,黃河不冰,彼入重地,將安歸乎?何以速為!」遂下逐。

明日,蒙古兵忽不見。

己卯,邏騎還,始知在光化對岸棗林中,晝作食,夜不下馬,望林中,往來不六十步,而四日不聞音響。

庚辰,哈達、布哈議入鄧州就糧;辰巳間到林後,蒙古兵忽至,哈達、布哈迎戰,方交綏,蒙古兵以百騎邀輜重而去,金兵幾不成列。

逮夜二鼓,哈達、布哈乃入鄧州城,恐軍士迷路,鳴鐘招之。

哈達、布哈隱其敗,以大捷聞;百官表賀,諸相置酒省中。

左丞李蹊且喜且泣曰:「非今日之捷,生靈之禍可勝言哉!」於是民保城壁者皆散還鄉社。

不數日,蒙古游騎突至,多被俘獲。

辛巳,詔出封樁庫緡錢二十萬,下臨安府賑恤。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