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

續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

起重光單閼正月,盡閼逢敦牂十二月,凡四年。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政和元年(遼天慶元年)

春,正月,己巳,以賢妃王氏為德妃。

辛未,詔:「諸路州、軍學生不及八十人處,不置教授;若熙、豐曾置教授者,雖人少,自合存留。」

壬申,毀京師一婬一祠一千三十八區。

丙戌,廢白、龔二州。

壬辰,詔百官厲名節。

陳瓘嘗謂紹聖史官專據王安石《日錄》改修神宗史,變亂是非,不可傳信,乃作《尊堯集》,深明誣妄,以正君臣之義。

張商英奉請下明州取其書,送編修政典局。

是月,遼主釣魚於鴨子河。

二月,壬寅,冊皇后。

乙巳,詔陝西、河東復鑄夾錫錢。

丙午,以太子少師鄭紳為開府儀同三司。

遼主如春州。

三月,癸亥朔,御制書《政和新修五禮序》,議禮局請刻石於太常寺,許之。

以新知大名府呂惠卿為醴泉觀使。

己巳,詔監司督州縣長吏,勸民增植桑柘,課其多寡為賞罰。

癸酉,以吏部尚書王襄同知樞密院事。

乙亥,五國部長貢於遼。

夏,四月,乙卯,罷陝西、河東鑄夾錫錢。

丙辰,慮囚。

立守令勸農黜陟法。

五月,癸亥,詔:「四川羨餘錢物歸左藏庫。」

戊辰,詔:「見在當十錢並作當三行使,以為定制。」

己卯,東南有星晝隕。

丁亥,解池生紅鹽。

是月,再下通州取陳瓘《尊堯集》送編修政典局。

遼主清暑於散水原。

六月,甲寅,復蔡京為太子少師。

秋,七月,癸未,廢平、從二州為砦。

戊子,醴泉觀使呂惠卿,守本官,致仕。

八月,乙未,復蔡京為太子太師。

丁巳,尚書右僕射張商英罷,中丞張克公論給事中劉嗣明以繳駁事降官,商英理屈故也。

商英為政持平,謂蔡京雖明紹述,但藉以劫制人主,禁錮士大夫耳。

於是大革弊事,改京所鑄當十大錢為當三以平泉貨,復轉般倉以罷直達,行鹽鈔法以通商旅,蠲橫斂以寬民力,勸帝節華侈,息土木,抑僥倖,帝頗嚴憚之。

嘗葺昇平樓,戒主者遇丞相導騎至,必匿匠樓下,過則如初,時稱商英忠直。

然意廣才疏,凡所當為,先於公座誦言,故不便者得預為計。

初,何執中與蔡京同相,凡營立皆預議,至是惡商英出己上,與居中日夜醞織其短,先使言者論其門下客唐庚,竄之惠州。

又,帝在潛邸,方伎郭天信言當履天位,及踐阼,頗眷一寵一之,商英因與往來,事覺,帝不悅,居中乃諷克公以嗣明事論之,遂罷政,出知河南府。

戊午,詔:「監司,部內官吏,一歲中有犯罪至三人以上,雖不及三人而或有嘗薦舉者,罪及監司。」

九月,辛酉朔,詔張商英落觀文殿大學士,改知鄧州;壬申,復降授大中大夫,仍知鄧州。

校書郎李士觀、辟雍博士尹天民,並送吏部,與合入差遣。

以劉嗣明奏商英擅便降敕,令天民、士觀編類御前文字也。

戊寅,同知樞密院事王襄罷,知亳州。

辛巳,詔:「陳瓘自撰《尊堯集》,語言無緒,並系詆誣,合行毀棄;仍勒停,送台州羈管,令本州當職官常切覺察,不得放出州城,月具存在申尚書省。」

於是行移峻急,所過州縣,皆以兵甲防送,不得稽留。

至台久之,人莫敢以居屋借賃者,暫館僧捨。

而郡守以十月之法,每令廂巡起遣,十日輒移一寺。

數月後,朝廷起遷人石悈知州事,且令赴闕之官。

悈既視事,遣兵官約束,毋得出入,又置邏卒前後巡察,鈔錄賓客書問之往還者。

尋令兵官突入所居,搜檢行李,攝瓘至州庭,大陳獄具,將脅以死。

瓘揣知其意,大呼曰:「今日之事,豈被旨邪!」悈失措曰:「朝旨欲取《尊堯集》耳。」

瓘曰:「君知《尊堯》所以立名乎?蓋以神考為堯,而以主上為舜也。

助舜尊堯,何謂詆誣!時相學術淺短,為人所愚;君所得幾何,乃亦不畏公議,干犯名分乎!」悈慚,屢揖瓘退,終不能害瓘。

何執中怒,遂罷悈,瓘由是得免。

童貫既得志於夏,遂謂遼亦可圖,因請使遼以覘之,乃以端明殿學士鄭允中充賀生辰使,而貫副之。

或言:「以宦官為上介,國無人乎?」

帝曰:「遼人聞貫破羌,故欲見之;因使覘其國,策之善者也。」

遂行。

童貫至遼,遼君相聚指笑曰:「南朝人才如此!」然遼主方縱肆,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貫所繼皆極珍奇,至運兩浙髹漆之具以為饋。

遼主所以遺貫者亦稱是。

冬,十月,庚寅朔,觀文殿學士、光祿大夫、致仕呂惠卿卒。

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敏。

惠卿負恩排王安石,眾皆薄之,雖章惇、曾布、蔡京當國,鹹畏惡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轉徙外服,訖於死雲。

辛卯,以用事之臣多險躁朋比,下詔申儆。

辛亥,知鄧州張商英責授崇信軍節度副使,衡州安置;單州安置張天信責授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移新州安置。

以開封獄成,商英、天信嘗令余負、僧德洪、彭幾往來交結,臣僚再論列,故有是責。

遼主駐藕絲澱。

烏爾古德勒部叛遼,遼主以耶律棠古為烏爾古節度使。

至部,諭降之,遂出私財及發富民積以賑其困乏,部民大悅。

加鎮國大將軍。

十一月,壬戌,詔:「上書邪等及曾經入籍人,並不許試學官。」

丙子,臣僚言邇英講經,其音釋意義,當並以王安石等所進經義為準,從之。

乙酉,京畿提舉學事林震乞自今應以八行延入縣學者,並以州學外捨生例給食,從之。

十二月,己酉,詔台諫以直道核是非,毋憚大吏,毋比近習。

辛亥,廢鎮州,升瓊州為靖海軍。

乙卯,臣僚言:「陳瓘《尊堯集》十卷,大綱取《日錄》之事,解釋成文,有論及王安石事。

臣雖不見其全文,但瓘在建中靖國間,嘗以安石《日錄》為不然。

昨來大慮領政典局,知瓘素有異論,欲助成非謀,故下瓘家取索。

望特旨嚴賜禁約,不得傳習;如有已曾傳錄之家,並乞立限繳納,仍下瓘家取索稿本,一切焚燬。」

詔依奏。

遼以知黃龍府事蕭烏納為東北路統軍使。

上書曰:「臣治與女直接壤,觀其所為,其志非小,宜先其未發,舉兵圖之。」

章數上,皆不聽。

燕人馬植,本遼大族,仕至光祿卿,行污而內亂,不齒於人。

童貫使遼,道盧溝,植夜見其侍史,自言有滅燕之策,因得見貫。

貫與語,大奇之,載與俱歸,易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

植即獻策曰:「女直恨遼人切骨,而天祚荒一婬一失道,本朝若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直,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

議者謂祖宗以來雖有此道,以其地接諸蕃,禁商賈舟船不得行,百有餘年矣,一旦啟之,懼非中國之利,不聽。

帝召植問之,植對曰:「遼國必亡。

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

萬一女直得志,先發制人,事不侔矣。」

帝嘉納之。

賜姓趙氏,以為秘書丞。

圖燕之議自此始。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政和二年(遼天慶二年)

春,正月,己未朔,遼主如鴨子河。

甲子,制:「上書邪等人並不除監司。」

丁丑,五國部長朝於遼。

癸未,詔:「釋教修設水陸及祈禳道場,輒將道教神位相參者,僧尼以違制論;主者知而不一舉,與同罪。

著為令。」

二月,戊子朔,詔:「太子太師致仕蔡京,兩居上宰,輔政八年,首建紹述,勤勞百為,降秩居外,洊歷歲時。

況元豐侍從被遇神考者,今則無幾,而又累經恩霈,理宜優異。

可特復太師,仍為楚國公,賜第京師。」

丁酉,遼主如春州,幸混同江釣魚,界外生女直部長在千里內者,以故事皆來朝。

適遇頭魚宴,酒半酣,遼主臨軒。

命諸部長次第起舞。

獨阿古達辭以不能,諭之再三,終不從。

它日,遼主密謂北院樞密使蕭奉先曰:「前日之燕,阿古達意氣雄豪,顧視不常,可托以邊事誅之,否則必詒後患。」

奉先曰:「粗人不知禮義,無大故而殺之,恐傷向化之心。

假有異志,蕞爾小一柄一,亦何能為!」遼主乃止。

阿古達之弟烏奇邁等,嘗從遼主獵,能呼鹿、刺虎,遼主喜,輒加官爵。

庚子,以婉容崔氏為賢妃。

三月,乙亥,詔蔡京到闕,朝見,引對,拜數特依元豐中文彥博例,許依舊服玉帶,遇六參日趁赴起居,在大班退,親王后入。

己卯,賜禮部奏名進士及第、出身莫儔等七百三十人。

夏,四月,己丑,詔縣令以十二事勸農於境內,躬行阡陌,程督勤惰。

辛卯,復行方田。

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

甲午,燕蔡京等於太清樓,帝親為之記。

京又上記,備言宮室服玩之盛。

庚戌,以何執中為司空。

壬子,詔衡州安置張商英許自便。

蔡京言:「商英譴責遠方,雖其所犯醜惡,而臣與之同遇先帝,出入三朝,薄自情契,拳拳之私,敢以此請。」

故有是命。

五月,己巳,蔡京落致仕,以太師三日一至都堂議事,以尚書省令廳為治所,仍押敕札。

知永嘉縣虞防言:「朝廷昨行當十錢,最富國便民之良法也,所貴推行之得其人而已。

前日異議之人,務快一日之私,上欺天聽,改為當三,亦誤國之一也。

望特許興復,以便上下。」

詔:「虞防除名勒停,送循州編管。」

癸未,蔡京言:「門下省乃覆駁之地,臣乃兼而冒處,實有妨嫌,委紊官制,望許臣免書門下省文字。」

從之。

舊制,凡詔令皆中書、門下議,而後命學士為之。

至熙寧間,有內降手詔,不由中書、門下共議,蓋大臣有從一陰一中而為之者。

及蔡京專一政,患言者議己,乃作御筆密進,而丐帝親書以降,謂之御筆手詔,違者以違制坐之。

事無鉅細,皆托而行,至有不類帝札者,群下皆莫敢言。

自是貴戚近臣爭相請求,至使中人楊球代書,號曰「書楊」雲。

臣僚上言,以科舉廢罷縣學歲升之法非便,詔:「自今並依大觀三年四月以前指揮;其後降指揮,更不施行。」

六月,己丑,以資政殿學士余深為門下侍郎。

庚寅,遼主清暑於南崖。

甲午,和州回鶻貢於遼。

甲辰,准布貢於遼。

乙卯,戶部尚書陳顯,因對,言再用蔡京,士民失望。

帝怒,貶顯知越州。

顯不復仕,歸隱四明。

秋,七月,乙丑,遼主獵於南山。

壬申,訪天下遺書。

九月,己未,遼主射獲熊,宴群臣,遼主自御琵琶相娛樂。

癸未,更定官名。

蔡京率意自用,欲改制以繼元豐之政,乃首更開封守臣為尹、牧。

由是府分六曹,縣分六案,內侍省職,悉仿機廷之號,修六尚局,建三衛郎。

遂詔:「太師、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為三師,古無此稱,合依三代以三公為真相之任。

司徒、司空,週六卿之官,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並宜罷。

仍立三孤為次相之任。

更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

尚書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

罷尚書令及文武勳官,而以太尉冠武階。」

然是時員既濫冗,名且紊雜,甚者黃冠道流,亦濫朝品,元豐之制,至此大壞。

阿古達自混同江宴歸,疑遼主知其異志,遂稱兵先並旁近部族。

女直趙三阿鶻產拒之,阿古達擄其家屬二人,走訴鹹州詳袞司,送北院樞密使蕭奉先,作常事以聞。

遼主仍送鹹州詰責,欲使自新。

後數召阿古達,竟稱疾不至。

冬,十月,乙巳,得玉圭於民間,宣示群臣。

蔡京、何執中等議,以為:「此即禹錫之玄圭,陛下纘禹之緒,行堯之道,故天授以至寶,不勝大慶!」己酉,奏請行授寶之禮,詔不允,自是三上表,從之。

遼主駐奉聖州。

十一月,乙卯,遼主如南京。

己未,置知客省、引進、四方館、東、西上閤門事。

丁卯,遼主謁太祖廟。

丁丑,御筆言:「方田之法,本以均稅,有司奉行違戾,貨賄公行。

豪右形勢之家,類蠲賦役而移於下戶,致使流徙;常賦所入,虧額致多,殊失先帝厚民裕國之意。

已降指揮,權罷方量;有訴訟賦役不均者,且依未方以前舊數。

其流移人戶,仰守令多方措置,招誘歸業。」

戊寅,日南至,受元圭於大慶殿,赦天下。

辛巳,蔡京進封魯國公。

以何執中為太宰、少傅兼門下侍郎。

執政皆進秩。

十二月,乙酉,以鄭居中為特進。

丙戌,以武信軍節度使童貫為太尉。

乙巳,定命婦名為九等。

丙午,宴輔臣於延福宮。

初,蔡京欲以宮室媚帝,召內侍童貫、楊戩、賈詳、何訴、藍從熙,諷以內中一逼一窄之狀。

貫等乃請於大內北拱宸門下,因延福舊名而新作之。

五人分任工役,視力所致,爭以侈麗高廣相誇尚,各為制度,不務沿襲。

及成,號延福五位,帝自為文以記之。

每歲冬至後即放燈,自東華門以北,並不禁夜。

徙市民行鋪夾道以居,縱博群飲,至上元後乃罪,謂之先賞。

癸丑,始詔諸路給地牧馬。

又以諸路馬食儲積亦艱,沿邊土曠,乘春發生,青草茂盛,諸城寨宜分番出牧,就野飽青,晚持草歸以充夜秣,則官芻可省,詔陝西諸路相度措置奏聞。

是歲,高麗入貢。

成都路夷人董舜諮、董彥博內附,置祺、亨二州。

遼放進士韓昉等七十七人。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政和三年(遼天慶三年)

春,正月,甲子,以天錫元圭,遣官冊告永裕、永泰陵。

丙寅,遼賜南京貧民錢。

丁卯,遼主如大魚濼。

癸酉,追封王安石為舒王,子雱為臨川伯。

仲春釋奠,以兗國、鄒國公及舒王配饗文宣王廟。

甲戌,遼禁僧尼破戒。

丙子,遼主獵於狗牙山。

大寒,獵人多死。

丁丑,吳居厚罷,以鄭居中知樞密院事。

居厚久居政一府,以周謹自媚,一時聚斂者推為稱道。

至是上章告老,除武康軍節度使、知洪州。

庚辰,詔:「議禮局新修《五禮儀注》,宜以《政和五禮新儀》為名。」

二月,甲申,以德妃王氏為淑妃。

庚寅,罷文臣勳官。

崇恩皇太后劉氏,帝以哲宗故,特加恩禮,而後頗干預外事,且以不謹聞。

帝與輔臣議,將廢之。

辛卯,後為左右所一逼一,即簾鉤自縊而崩,年三十五。

甲午,以遼、女直相持,詔飭河北邊防。

丁酉,詔:「百官奉祠祿者,並以三年為任。」

乙巳,增定六朝勳臣一百十六人。

三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戊辰,升永安縣為永安軍。

癸酉,賜上捨生十九人及第。

復置算學。

甲戌,左街道錄徐知常,特授沖虛先生。

辛巳,詔濮州王老志賜號安泊處士。

老志,濮之臨泉人,隸東京轉運司為書吏。

自言常遇鍾離真一人授內丹要訣,棄妻子,結草為廬,施病者藥,喜與人言休咎,頗藉藉有聞,故有是命。

女直阿古達,一日率五百騎突至遼鹹州,吏民大驚。

翼日,赴詳袞司,與趙三等面折庭下,阿古達不屈,送所司問狀。

一夕遁去,遣人訴於遼主,謂詳袞司欲見殺,故不敢留。

自是召不復至。

夏,四月,甲申,宣義郎黃冠言:「欲令天下士自鄉而升之縣學,自縣學而升之州學,通謂之選士,其自稱則曰外捨生。

才之向成,升於內捨,則謂之俊士,自稱內捨生。

又其才之已成而貢之辟雍,然後謂之貢士,其自稱亦以是。」

從之。

戊子,作保和殿,總為屋七十五間,上飾純綠,下漆以硃,無文藻、繪畫五采;垣墉無粉澤,以淺墨作寒林平遠禽竹;左實典謨訓誥經史,右藏三代彝器,東序置古今書畫,西序收琴阮筆硯焉。

癸巳,尚書右丞鄧洵仁罷知亳州,以臣僚論其締交黃經臣也。

乙巳,以福寧殿東建玉清和一陽一宮。

丙午,升定州為中山府。

己酉,以資政殿學士薛昂為尚書右丞。

庚戌,鄭居中等奏:「編成《政和五禮新儀》並序例,總二百二十卷,目錄六卷,共二百二十六卷,辨儀正誤,推本《六經》朝著官稱,一遵近制。」

詔令頒降。

閏月,甲寅,詔八行許添差諸州教授,從奉議郎王愈奏請也。

丙辰,改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

於是民間有無主之說,又言姬者饑也,亦用度不足之讖雲。

戊午,復置醫學。

遼主欲以嚴刑威眾,會李洪以左道聚眾為亂,遂支解之,分示五京。

辛酉,上崇恩皇太后謚曰昭懷。

五月,丙申,升蘇州為平江府。

庚子,大盈倉火。

壬寅,以築溱、播二州,進執政官一等。

丙午,葬昭懷皇后於永泰陵。

丁未,詔尚書內省分六司,以掌外省六曹所上之事,置內宰、副宰、內史、治中等官及都事以下吏員。

己酉,詔頒《大晟樂》於天下,舊樂遂禁。

六月,丙辰,夏國貢於遼。

丁巳,詔:「武學,州縣外捨生稱武選士,內捨生稱武俊士。」

庚申,尚書省言:「縣學為升貢之本。

今天下令佐,吏部注授,多非其人。

俗吏則以學為不急,不加察治,縱其犯法;庸吏則廢法容一奸一,漫不加省,有罪不治。

以故學生在學,毆鬥爭訟,至或殺人。

蓋令佐不加訓治,州學不切舉察,提舉官失於提按,以致敗壞如此。

今立法整飭,乞賜指揮施行。」

從之。

癸亥,祔昭懷皇后神主於太廟。

辛未,張商英特責授汝州一團一練副使。

秋,七月,癸未,升趙城縣為慶祚軍。

甲申,還王珪、孫固贈謚,追復韓忠彥、曾布、安燾、李清臣、黃履等官職。

己亥,詔:「於編類御筆所置禮制局,討論古今沿革,具畫來上,朕將親覽,參酌其宜,以革千古之陋,成一代之典,庶幾先王垂法後世。」

崇寧以來,稽古殿多聚三代禮器,若鼎、彝、簠、簋、犧、象尊、罍、登、豆、爵、斝、璉、觶、坫、洗,凡古製器悉出,因得見商、周之舊,始驗先儒所傳大訛。

至是既置禮制局,乃請御府所藏,悉加討論,盡澳以從古,薦之郊廟,煥然大備。

有萬壽玉尊者,大猶四升器,雕琢殊絕。

玉坫闊盈尺有二寸,帝每祭祀飲福,大朝會,爵群臣則用焉。

其它多稱是。

至其製作之一精一,殆與古埒,自漢以來,未之有也。

中書舍人翟汝文奏乞編集新禮,改正《三禮圖》以示後世,卒不果行。

庚子,貴妃劉氏薨。

壬寅,復置白州。

遼主如秋山。

八月,甲戌,以燕樂成,進執政官一等。

丙子,以何執中為少師。

丁丑,升潤州為鎮江府。

戊寅,封四鎮山為王。

九月,庚寅,詔大理寺開封府不得奏獄空,其推恩支賜並罷。

辛卯,召王老志赴闕;丁酉,封為洞微先生。

老志所居地必生花,謂之地錦。

至京師,館蔡京賜第南園,士大夫闐門。

數召對禁中,帝手書「觀妙明真」之號賜之。

戊戌,追冊貴妃劉氏為皇后,謚曰明達。

遼主如藕絲澱。

冬,十月,戊申朔,元觀法師程若虛,封寶菉先生。

庚戌,手詔曰:「朕荷天顧諟,錫以元圭,外赤內黑,尺有二寸,旁列十有二山,蓋周之鎮圭有法乎是。

祗天之休,於以昭事上帝而體其道,過周遠矣。

將來冬祀,可搢大圭,執鎮圭,庶格上帝之心,敷佑於下民,永為定制。」

乙丑,閱新樂器於崇政殿,出器以示百官。

戊辰,詔:「冬祀大禮及朝景靈宮,並以道士百人執威儀前導。」

十一月,辛巳,朝獻景靈宮。

壬午,饗太廟,加上神宗謚曰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改上哲宗謚曰憲元繼道世德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於神宗加「法古立憲」四字,哲宗改「顯德定功」曰「世德揚功」,皆蔡京所為,以彰紹述之義也。

癸未,祀圜丘,大赦天下。

帝有事於南郊,蔡攸為執綏官。

玉輅出南薰門,帝忽曰:「玉津園東若有樓台重複,是何處也?」

攸即奏:「見雲間樓殿台閣,隱隱數重,既而審視,皆去地數十丈。」

頃之,帝又問曰:「見人物否?」

攸即奏:「有道流童子持幡節蓋,相繼而出雲間,衣服眉目,歷歷可識。」

乙酉,遂以天神降,詔告在位,作《天真降臨示見記》。

帝常夢被召,如在籓邸時,見老君坐殿上,儀衛如王者,諭帝曰:「汝以宿命,當興吾教。」

帝受命而出,夢覺,記其事。

及是冬祀,王老志亦從。

帝在太廟小次中,老志曰:「陛下昔夢,尚記之乎?時臣在帝旁也。」

黎明,出南薰門,見天神降於空中,議者謂老志所為。

道教之盛自此始。

己丑,以賢妃崔氏為德妃。

壬辰,築祥州。

甲午,遼以三司使虞融知南院樞密使事,西南面招討使蕭樂古為南府宰相。

知樞密使事耶律儼有疾,遼主命乘小車入朝,疾甚,遣太醫視之。

己亥,詔有官人許舉八行。

是月,大雨雪,連十餘日不止,平地八尺餘,冰滑,人馬不能行,詔百官乘轎入朝。

十二月,癸丑,詔天下訪求道教仙經。

甲寅,遼以樞密直學士馬人望參知政事。

人望有一操一守,未嘗附麗求進。

至是人賀,人望愀然曰:「得勿喜,失勿憂,抗之甚高,擠之必酷。」

其畏慎如此。

河北轉運判官張孝純言:「《周官》以六藝教士,必射而後行。

古者諸侯貢士,天子試之於射宮。

乞詔諸路州郡,每歲薦貢士於國學,因講射禮。」

從之。

乙卯,詔天下貢醫士。

丙辰,遼知樞密院事耶律儼卒。

贈尚父,謚忠懿。

儼頗以廉潔聞,顧不能以禮正家,藉以固一寵一,聞者鄙之。

北院樞密使蕭奉先,素與儼相結,儼死,薦其侄李處溫為相,儼本姓李也。

外溫因奉先有援己力,傾心阿附,而貪一污尤甚,凡所接引,類多小人。

辛酉,太白晝見。

癸亥,高麗貢於遼。

遼生女直部節度使烏雅舒,夢逐狼,屢發不能中,阿古達前,射中之。

旦日,以所夢問僚佐,皆曰:「吉,兄不能得而弟得之之兆也。」

是月,烏雅舒卒,阿古達襲位為達貝勒。

遼使阿勒博往謂之曰:「何故不告喪?」

阿古達曰:「有喪而不吊,而乃以為罪乎?」

它日,阿勒博徑至烏雅舒殯所,閱賵馬,欲取之,阿古達怒,將殺之,宗雄諫而止。

宗雄本名摩囉歡,烏雅舒之長子也。

阿古達欲伐遼而未決,乃之完顏部,謂都古嚕納曰:「遼名為大國,其實空虛,主驕而士怯,戰陳無勇,可取也。

吾欲舉兵而西,君以為何如?」

都古嚕納曰:「以公英武,士卒樂為用。

遼帝荒於畋獵,政令無常,易與也。」

阿古達然之。

是歲,江東旱。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政和四年(遼天慶四年)

春,正月,戊寅朔,置道階六字先生至額外鑒議品秩,比視中大夫至將仕郎,凡二十六等,並無請給人從及不許申乞恩例。

甲申,知秦州胡師文進中奉大夫,以討論元圭推賞也。

辛丑,王老志加號觀妙明真洞微先生。

甲辰,通判開府王景文,轉奉直大夫,與知州差遣,仍赴召都堂,以元圭得之其家也。

是月,遼主如春水。

二月,丁巳,賜上捨生十七人及第。

癸亥,改淯井監為長寧軍。

癸酉,皇長子桓冠。

三月,丙子朔,以淑妃王氏為貴妃。

丁丑,詔:「諸路應小學生及百人處,並增差教諭一員。」

辛卯,詔:「諸路監司,每路通選爆觀道士十人,遣發上京,赴左右街道錄院講習科道聲贊規儀,候習熟遣還本處。」

夏,四月,庚戌,幸尚書省,以手詔訓誡蔡京、何執中、各官遷秩,吏賜帛有差。

癸丑,閱太學、辟雍諸生雅樂。

甲寅,尚書省言:「水磨茶場歲收錢約四百萬貫以上,比舊已及三倍,不系省錢,別無支用,尚循舊例,只每季泛進,未有月進之數。

今欲每月進五萬貫,所收錢尚有餘,不至闕少。」

詔依所奏,仍自今月為始。

甲子,改戎州為敘州。

五月,丙戌,初祭地祇於方澤,以太祖配。

降德音於天下。

遼主清暑於散水原。

六月,戊午,慮囚。

庚午,詔:「小學仿太學立三捨法。」

壬申,以廣西谿洞地置隆、兌二州。

秋,七月,丁丑,置保壽粹和館,以養宮人有疾者。

戊寅,焚苑東門所儲藥可以殺人者,仍禁勿得復貢。

甲午,祔明達皇后神主於別廟。

遼主好畋獵,怠於政事,每歲遣使市名鷹於海上,道出生女直,使者貪縱,征索無藝,女直厭苦之。

烏雅舒嘗以遼主不遣阿蘇為辭,稍拒其市鷹使者。

及阿古達襲節度使,相繼遣普嘉努、實古訥等索阿蘇,遼主終不許。

實古訥歸,具言遼主驕肆廢弛之狀。

阿古達乃召其所屬,告以伐遼之故,使備衝要,建城堡,修戎器,以聽後命。

遼主使侍御阿勒博往詰之,阿古達曰:「我,小一柄一也,事大國不敢廢禮。

大國德澤不施,而逋逃是主,以此字小,能無望乎!若還阿蘇,朝貢如故;苟不獲已,豈能束手受制也!」阿勒博還,遼主始為備,命統軍蕭托卜嘉調諸軍於寧江州。

阿古達聞之,使布薩哈復索阿蘇,實觀其形勢。

布薩哈還,言遼兵多,不知其數。

阿古達曰:「彼初調兵,豈能遽集如此!」復遣呼實布往。

還,言唯四院統軍司與寧江州軍及渤海八百人耳。

阿古達曰:「果如吾言。」

謂諸將佐曰:「遼兵知我將舉兵,集諸路軍備我,我必先發制之,無為人制。」

眾皆曰:「善!」乃入見頗拉淑妻富察氏,告以伐遼事,富察氏曰:「汝嗣父兄立邦家,見可則行。

吾老矣,無詒我憂,汝亦必不至是。」

阿古達奉觴為壽,即奏富察氏率諸將出門,舉觴東向,以遼人荒肆不歸阿蘇並已用兵之意禱於皇天后土。

酹畢,富察氏命阿古達正坐,與僚屬會酒,號令諸部,使博勒和征伊蘭古嚕訥之兵,執遼障鷹官。

八月,乙巳,改端明殿學士為延康殿學士,樞密直學士為述古殿直學士。

辛亥,詔:「諸路學校及三百人以上者,三分增一分,百人以上者,增一分之半。」

癸亥,定武臣橫班,以五十員為額。

九月,辛卯,詔以辟雍大成殿名頒諸路州學。

九月,己亥,詔:「諸路兵應役京師者,並以十月朔遣歸。」

是月,女直阿古達舉兵伐遼,進軍寧江州,次寥晦城。

博勒和徵兵後期,杖之,復遣督軍諸路兵皆會於拉林水,得二千五百人。

申告於天地曰:「世事遼國,恪修職貢,有功不省,而侵侮是加。

今將問罪於遼,天地其鑒佑之!」遂命諸將傳梃而誓曰:「汝等同心盡力,有功者,奴婢部曲為良,庶人官之;先有官者,敘進輕重視功。

苟違誓言,身死梃下,家屬無赦!」

師將至遼界,先使宗干督士卒夷塹,既度,遇渤海軍攻左翼七穆昆,眾少卻,遼兵直抵中軍。

杲出戰,哲垤先驅,阿古達曰:「戰不可易也。」

遣宗干止之。

宗干馳出杲前,控止導騎哲垤之馬,杲遂與遽還,遼兵從之。

耶律色實墜馬,遼人前救,阿古達射救者,斃,並射色實,中之。

有騎突前,又射之,徹札洞胸。

色實拔箭走,追射之,中其背,僨而死。

宗干與數騎陷遼軍中,阿古達救之,免胄戰。

或自旁射之,矢拂於顙,阿古達顧見射者,一矢而斃,謂將士曰:「盡敵而止!」眾從之,勇氣自倍。

遼軍大奔,蹂踐死者十七八。

薩哈在別路,不及會戰,阿古達使人以戰勝告。

薩哈遣其子宗翰及完顏希尹來賀,且勸稱帝,阿古達曰:「一戰而勝,遂稱大號,何示人淺也!」

軍至寧江洲,填塹攻城。

寧江人自東門出,邀擊,盡殪之。

遼統軍司以聞,遼主射鹿於慶州,略不介意,遣海州刺史高仙壽統渤海軍應援而已。

冬,十月,寧江州陷,防禦使大藥師努被獲,阿古達一陰一縱之,使招諭遼人。

遂引兵還,謁富察氏,以所獲頒宗族耆老。

初,女直部民皆無徭役,壯者悉為兵,平居則漁畋射獵,有警則下令諸部之長,凡步騎之仗糗,皆自備焉。

其部長曰貝勒,行兵則稱曰明安、穆昆。

明安猶千夫長,穆昆猶百夫長也。

遼主聞寧江州陷,召群臣議。

漢人行宮副部署蕭托斯和曰:「女直雖小,其人勇而善射。

我兵久不練,若遇強敵,稍有不利,諸部離心,不可制矣。

今莫若大發諸道兵以威厭之。」

北院樞密使蕭德勒岱曰:「如托斯和之謀,徒示弱耳。

但發滑水兵,足以拒之。」

乃以司空蕭嗣先為東北路都統,蕭托卜嘉副之,發契丹、奚軍三千人,中京禁兵及土豪二千人,選諸路武勇二千餘人,屯出河店。

乙巳,復置拱州。

十一月,辛巳,觀妙明真洞微先生王老志卒。

老志乞歸,留之不得,尋卒,賜金以葬。

遼都統蕭嗣先等將步騎諸軍會於鴨子河北,阿古達帥眾來御。

未至鴨子河,會夜,阿古達方就枕,若有扶其首者三,寤而起,曰:「神明警我也。」

即鳴鼓舉燧而行。

黎明,及河。

遼人方壞陵道,阿古達先壯士千人擊走之,因帥眾繼進,遂登岸,與遼兵遇於出河店。

會大風起,塵埃蔽天,阿古達乘風奮擊,遼兵潰。

逐至斡論濼,殺獲不可勝計,遼將士得免者十有七人。

樞密蕭奉先,懼兄嗣先得罪,輒奏:「東征潰軍,所至劫掠,若不肆赦,恐聚為患。」

遼主從之,嗣先但免官而已。

於是諸軍相謂曰:「戰則有死無功,退則有生無罪。」

故士無鬥志,見敵輒潰。

壬辰,遼都統蕭迪裡等營於斡論濼,又為女直兵所襲,死者甚眾。

迪裡亦坐免官。

遼人嘗言女直兵滿萬則不可敵,至是始滿萬雲。

十二月,己酉,以禁中神御殿成,減天下囚罪一等。

癸丑,定朝儀,奉直大夫以八十員為額。

乙卯,雪降,賜宴於葬京第。

己未,詔廣南市舶司歲貢真珠、犀角、象齒。

環州定遠大首領夏人李阿雅卜,以書遺其國統軍梁多凌曰:「我居漢二十七年,每見糧草轉輸,例給空券。

方春末秋初,士有饑色。

若徑搗定遠,唾手可取。

既得定遠,則旁十餘城不勞而下矣。

我儲谷累歲,掘地藏之,大兵之來,斗糧無繼,可坐而飽也。」

多凌遂以萬人來迎。

轉運使任諒,先知其謀,募兵盡發窖谷。

多凌圍定遠,失所藏,越七日,阿雅卜遂以其部萬餘人歸夏,夏築臧底河城。

詔童貫為陝西經略使以討之。

遼賓、鹹、祥三州及鐵驪部俱降於女直。

鐵州楊樸,嘗仕遼為秘書郎,至是降於女直,說阿古達曰:「大王創興師旅,當變家為國,圖霸天下。

比者諸部兵眾皆歸大王,今力可拔山填海,而不能革故鼎新,冊帝號,封諸蕃,傳檄響應千里。

自是東接海隅,南連宋,西通夏,北安遠國之民,建萬世之鎡基,興帝王之社稷,行之有疑,禍如發矢,大王如何?」

烏奇邁、薩哈等並以樸言為然,率官屬勸進,願以新歲元日上尊號,阿古達不許。

普嘉努、宗翰等進曰:「今大功已建,若不稱尊號,無以系天下心。」

阿古達曰:「吾將思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