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

起閼逢涒灘十月,盡柔兆掩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隆興二年(金大定四年)

冬,十月,癸亥朔,金主獵於密雲;丙寅,還都。

丁卯,知樞密院事賀允中罷,為資政殿大學士。

致仕,己巳,以周蔡兼權知樞密院事,王之望兼同知樞密院事。

庚午,詔曰:「朕每聽朝議政,頃刻之際,意有未盡。

自今執政大臣或有奏陳,宜於申未間人對便殿,庶可坐論,得盡所聞,期躋於治。」

庚辰,蠲京西、湖北運糧所經州縣秋稅之半。

湯思退僥倖和議速成,邊備盡弛,金都元帥布薩忠義知其可乘也,遂議渡淮。

始,魏杞行次盱眙,忠義遣趙房長問杞所以來之意,欲觀國書。

杞曰:「書,御封也,見主當廷授。」

房長馳白忠義,疑國書不如式,又欲割商、秦之地及歸正人,且約歲幣二十萬。

杞以聞,帝命盡如初式,許割四州,歲幣亦如其數,再易國書。

忠義猶以未如所約,辛巳,與赫捨哩志寧分兵自清河口以侵楚州。

時知州魏勝,奉詔措置清河口,金人乘間以舟載器甲、糗糧自清河出,勝覘知之,帥兵拒於河口。

金兵詐稱欲運糧往泗州,由清河口入淮,勝欲御之;都統制劉寶以方議和,不可,至是寶遂棄城遁。

十一月,乙酉,金兵攻楚州,魏勝率眾拒戰於淮一陽一,自卯至申,勝負未決。

金圖克坦克寧帥生兵至,勝與力戰,矢盡,依土阜為陳,謂士卒曰:「我當死此,得脫者歸報天子。」

乃令步卒居前,騎兵為殿,至淮東十八里,中矢,墜馬死。

事聞,贈正任承宣使。

楚州遂破,金人又破濠州,王彥棄昭關遁,滁州亦破。

戊子,以金人侵境,詔郊祀改用明年。

湯思退罷都督,召陳康伯。

己丑,金封皇子永功為鄭王。

庚寅,命楊存中都督江淮軍馬。

先是湯思退既不行,乃升存中為都督軍馬,及事急,復以王之望為督視,之望力辭,乃升存中為都督。

詔諭歸正官民云:「朕遣使約和,首尾三載,北師好戰,要執不回。

朕志在好生,寧甘屈己,書幣土地,一一曲從。

唯念名將、貴臣,皆北方之豪傑,慕中國之仁義,投戈來歸;與夫東土人民,喜我樂土;知其設意,欲得甘心,斷之於中,決不復遣。

爾等當思交兵釁隙,職此之由,視之如仇,共圖掃蕩。」

辛卯,湯思退除職,奉祠。

言者論其急於和好之成,自壞邊備,罷築壽春城,散萬一弩一營兵,輟修海船,毀拆水櫃,不推軍功賞典,及撤海、泗、唐、鄧之戍,詔責居永州。

行至信州,憂悸而死。

自思退唱和議,欲興大獄以鋤異己者。

時參知政事周葵行相事,聞諸生有欲相率伏闕者,奏以黃榜禁之,略云:「靖康軍興,有不逞之徒,鼓倡諸生伏闕上書,幾至生變。

若蹈前轍,為首者重置典憲,餘人編配。」

黃榜出,物論嘩然。

於是太學生張觀、宋鼎、葛用中等七十餘人,上書論湯思退、王之望、尹穡曰:「揚州退敵之後,敵人不敢南下。

湯思退首唱和議,之望、尹穡附之,極力擠排。

遂至張浚罷去,邊備廢弛,墮敵計中。

天下為之寒心,而思退輩方以為得計。

今敵人長驅直至淮甸,皆思退等三人懷一奸一誤國,此三人之罪,皆可斬也。

願陛下先正三賊之罪以明示天下,仍竄其一黨一洪適、晁公武,而用陳康伯、胡銓為腹心,召金安節、虞允文、王大寶、陳俊卿、王十朋、陳良翰、黃中、龔茂良、劉夙、張栻、查籥,協謀同心,以濟大計。」

帝大怒,欲加重罪。

晁公武及右正言龔茂良同入對,帝怒稍霽,之望亦為之救解,乃止。

先是侍御史尹穡請置獄,取不肯撤備及棄地者核其罪,庶和議決成,所指凡二十餘人,由是擢穡為左諫議大夫,而公武亦自殿中侍御史遷侍御中,洪適時以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

丙申,遣國信所通事王抃使金軍,並割商、秦地,歸被俘人,惟叛亡者不與,餘誓目略同紹興,世為叔侄之國,減銀絹五萬,易歲貢為歲幣而已。

金人皆聽許。

丁酉,詔擇日視師。

戊戌,以陳康伯為左僕射兼樞密使。

辛丑,錢端禮賜出身,簽書樞密院事,旋命兼權參知政事。

金尚書省火。

壬寅,以顯謨閣學士虞允文同簽書樞密院事。

詔:「館閣儲材之地,依祖宗舊法,更不立額。」

甲辰,步軍司統制崔泉,敗金人於六一合。

權尚書工部侍郎何輔進對,因及用人事,帝曰:「近日士大夫議論好惡,多不公心。

卿所謂其言若善,雖仇怨在所當用,如其不善,雖親故不可曲從,此論是也。」

己酉,劉寶落節鉞,為武泰軍承宣使;王彥落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庚戌,詔:「方今多事,理宜博謀,侍從、兩省辟,每日一到都堂,遇合關台諫者,亦許會議。」

陳康伯力疾詣闕,閏月,甲寅,入見。

詔:「康伯間一日一朝,肩輿至殿門,仍給扶,非大事不署。」

丙辰,參知政事周葵罷。

壬戌,兵部侍郎胡銓、右諫議大夫尹穡並罷。

銓、穡受詔,分往淮東、西措置海道。

時金兵號八十萬,濠、滁皆破,唯高郵守陳敏拒敵射一陽一湖,而李寶預求密詔為自安計,擁兵不救。

銓劾奏之曰:「臣受詔命范榮備准,李寶備江,緩急相援。

今寶視敏弗救,若射一陽一失守,大事去矣。」

寶懼,始出師掎角。

會天大雪,河冰皆合,銓先持鐵錘錘冰,士皆用命,金人乃退。

銓、穡皆挈家以行,為言者所劾,遂與祠。

乙亥,參知政事王之望罷。

先是金人至揚州,或請擊之,楊存中不敢渡江,固壘以自守。

之望與湯思退表裡,專以割地啖金為得計。

至是帝以金人且退,詔督府擇利擊之。

時之望視師江上,令諸將不得妄進。

朝廷趣行,之望言王抃既還,不可冒小利,害大計。

言者論之,遂罷。

丙子,以王抃為奉使大金通問國信所參議官,持陳康伯報書以行。

丁丑,金遣張恭愈來迓使者。

十二月,戊子,魏杞始自鎮江渡淮。

辛卯,以錢端禮參知政事,虞允文同知樞密院事,禮部尚書王剛中籤書樞密院事。

丙申,制曰:「比遣王抃,遠抵穎濱,正皇帝之稱,為叔侄之國,歲幣減十萬之數,地界如紹興之時。

憐彼此之無辜,約叛亡之不遣,可使歸正之人,鹹起寧居之心。

重念數州之民,罹此一時之難,老稚有蕩析之,丁壯有係累之苦,宜推蕩滌之宥,少慰凋殘之情。

除逃遁官吏不赦外,雜犯死罪情輕者減一等,餘並放遣。

洪適所草也。

論者謂前此之貶損,四方蓋未聞知,今著之赦文,殊失國體。

遣洪適等賀金主生辰,以後遂以為常。

己酉,朝獻景靈宮。

庚戌,朝饗太廟。

是歲,金大有年,斷死罪十有七人。

○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乾道元年(金大定五年)

春,正月,辛亥朔,車駕詣圜壇行禮,大赦,改元。

乙卯,金主命於泰州、臨潢接境設邊堡七十,駐兵萬三千。

丁巳,淮西安一撫使韓璡,勒停,賀州編管,以部將孔福、頓遇棄城逃避故也。

福伏誅,遇刺配吉一陽一軍牢城。

己未,通向使魏杞等繼國書至金,書式為「侄宋皇帝沖,謹再拜致書於叔大金聖明仁孝皇帝闕下」,歲幣二十萬。

金人復書「叔大金皇帝」,不名,不書「謹再拜」,但曰「致書於侄宋皇帝」,不用尊號,不稱「闕下」,自是為定式。

辛酉,召楊存中還。

丁卯,起居舍人王稽中言:「臣每念國朝罕有世家;惟將家子能世其家,有曹彬之子瑋,種世衡之子諤,諤之子師道,皆世為良將。

近日將臣子弟,皆以武弁為恥。」

帝曰:「此言甚合朕意。」

稽中曰:「今國家閒暇,正當選將。

萬一用武,倉卒不可得之。」

帝曰:「卿言甚當。」

稽中請於大將之家,選武勇能世其家者尊顯之,萬一用武,不至無將;若其無虞,不妨一陰一壯國勢。

帝曰:「此論深得今日之切務。」

稽中又言:「陛下留意北人,然北人皆負陛下。

如賀允中老不知退,遭陛下簡罷;王之望謀國,前後反覆異詞;尹穡好邪,與湯思退一陰一結死一黨一,使季南壽往來傳遞言語,士大夫目之為『肉簡牌』,其為欺君誤國,弛去邊備,鉤致敵人渡淮,幾危社稷!」帝曰:「如尹穡尤可罪。

朕切以腹心待之,乃一奸一邪至於如此!」稽中又曰:「如王逨雖未甚有施設,然多與尹穡屏人切切細語,士大夫皆謂之邪一奸一,賴陛下先知其一奸一,乃並逐之,士大夫尤服聖聰。」

以王抃使金有勞,加五官,抃由是見知於帝。

後與曾覿、甘忭相結,時論惡之。

庚午,詔曰:「館職所以招延天下之英俊,以待顯擢,苟不親吏事,知民情,則將來何以備公卿之任!今後更迭補外,歷試而出,以稱朕樂育真才之意。」

辛未,立兩淮守令勸民種桑賞格。

金以和議成詔中外;覆命有司,旱、蝗、水溢之處,與免租賦。

壬申,詔兩浙振流民;以紹興流民多死,罷守臣徐喆及兩縣令。

癸酉,蠲沿邊殘破州軍賦一年。

金命元帥府諸新舊軍,以六萬人留戍,餘並放還。

以宋國歲幣賞諸軍。

甲戌,貶劉寶瓊州安置。

乙亥,罷兩淮招撫司及陝西、河亦宣撫招討司。

召提舉太平興國宮陳俊卿入對,帝勞撫之。

因極論朋一黨一之弊,且論人材當以氣節為主,氣節者少有過差,當容之,邪佞者甚有才,當察之,帝善其言。

除吏部侍郎,同修國史。

二月,庚辰朔,朝德壽宮,從太上皇、太上皇后如四聖觀。

帝親扶上皇上馬,都人歡呼,以為所未嘗見。

癸巳,移濠州戍兵於藕塘。

庚子,以楊存中為寧遠、昭慶軍節度使。

壬寅,金罷納粟補官令。

甲辰,以久雨,避殿,減膳,蠲兩淮災傷州縣身丁錢絹,決系囚。

命鎮江、建康、鄂州、荊南都統並兼提舉措置屯田,兩淮、湖廣總領、淮南、湖北、京西帥漕兼提舉措置屯田,守臣兼管內屯田事。

丁未,尚書左僕射陳康伯薨。

紹興末,有與子之意,康伯密贊大議;及行內禪禮,以康伯奉冊。

帝即位,禮遇優渥,但呼丞相而不名。

嘗謂輔臣曰:「陳康伯有氣量,朕扈從太上在金陵,其從容不迫,可比晉謝安。」

至是奏事出,至殿廬而疾作,輿至第,薨。

贈太師,謚文恭,御書「旌忠顯德之碑」表其墓。

三月,庚申,以虞允文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王剛中同知樞密院事。

癸亥,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卒,謚莊定。

壬申,金群臣上尊號曰應天興祚仁德聖孝皇帝。

乙亥,太白經天。

詔舉制科。

是春,湖南盜起,入廣東,焚掠州縣,官平討平之。

夏,四月,丙申,詔廬州兵馬都監郭璘,特令再任,以金人渡淮,保守焦湖舟船無虞也。

庚子,金報問使完顏仲等入見。

癸卯,金西京留守壽王京,以謀反安置嵐州。

京妻公壽,嘗召日者孫邦榮推京祿命,邦榮言:「留守官至太師,爵封王。」

京問:「此上更無有否?」

邦榮曰:「止於此。」

京曰:「然則所官何為?」

邦榮察其意,詐為圖讖,作詩以獻於京。

京曰:「後誠如此乎?」

遂受其詩,再使卜之,邦榮詭稱得卦有吉兆,京復使邦榮推金主當生年月。

家人孫霄格,妄作謠語誑惑京,如邦榮指,京信之。

公壽具知其事。

至是邦榮上變,詔刑部侍郎高德基等往鞫之,京等皆款伏。

金主曰:「海陵無道,使光英在,朕亦保全之,況京等哉!」於是京夫婦特免死,杖一百,除名,嵐州樓煩縣安置,以婢百口自隨,官給土田。

詔諭京曰:「朕與汝皆太祖之孫,海陵失道,翦滅宗支。

朕念兄弟無幾,於汝尤為親戚。

汝亦自知之,何為而懷此心?朕念骨肉,不思盡法。

汝若尚不思過,朕雖不加誅,天地豈能容汝也!」

乙巳,金都無帥完顏思敬罷。

吳璘來朝,尋進封新安郡王,判興元府。

五月,己酉朔,帝諭輔臣曰:「今邊事少寧,卿等當為朕留意人材。」

錢端禮言:「人主之職,惟當辨君子小人。

若朝廷所任純樸厚重之士,則浮偽自革,實效可成。」

帝曰:「固知如此。

君臣之間,須相警戒。」

庚戌,中書舍人洪適進對,帝曰:「卿所繳秦塤差遣甚當。

向後有合繳事,不須札子,但批敕以進。」

又曰:「如有出自朕意,事不可行者,卿但繳進。」

初,奏塤陳乞宮觀,適繳奏:「秦檜藏一奸一稔惡,金珠充刃其家。

塤乃其不肖之孫,華屋後藏,輒稱累重仰祿。

公然欺世,玩侮朝廷」故也。

辛亥,帝諭錢端禮等曰:「早朝,與卿等每不從容。

今後晚間少暇時,當召卿等款曲論治道。」

端禮等既退,又遣中使傳旨,每遇晚,召於東華門入,請選德殿奏事。」

甲寅,臣僚言:「唐任劉晏二十載。

今之戶部,始用也未必擇之一精一,即用也未必任之久,多不一歲,少或半歲,已徙職而去矣,孰能為國家周虛實、究源流而圖善後之計哉!望陛下略依唐故事,博選中外之臣,其材之可用者,而試以財計之任,又觀其稍有所成,而付之版曹之職。

苟稱其職,雖數遷而至乎二府,職固不徙也。

勿奪其權,使之得以號令州縣,而趣督倚辦焉;勿拘其制,使之得以權衡低昂,而通融流轉焉。

夫然後國之有無,軍之裕乏,民之利害,皆得而責之。

彼亦將朝思夕計,畢一精一竭慮,自任而不辭矣。」

從之。

金元帥布薩忠義朝京師,金主勞之曰:「宋國請和,偃兵息民,卿之力也!」丁巳,以忠義為左丞相,赫捨哩志寧為平章政事。

辛酉,中書舍人洪適進仁宗久任許元故事。

帝曰:「洪適所進故事,切當今日之弊。

今後非因昏懦不職,不得遽有遷易。

其興利除害,績用修舉,並依故事旌擢顯用。」

乙丑,金以平章政事宗憲為右丞相。

壬申,詔:「法令禁一奸一,理宜畫一。

比年以來,傍緣出入,引例為弊,殊失刑政之中。

應今後犯罪者,有司並據情款,直引條法定斷,更不奏裁。

內刑名有疑,令刑部、大理寺看詳,指定聞奏,永為常法,仍行下諸路遵守施行。

其刑部、大理寺見引用例冊,令封鎖架閣,更不引用。」

癸酉,金罷山東路都統府,以其軍各隸總管府。

丙子,遣李若川使金,賀上尊號。

是月,宗正丞林邵言:「祖宗《玉牒》昨緣南渡,散失不存。

前後修纂為太祖一朝事跡,已經安奉;《太宗正牒》雖已成書,尚未進入;《太上》、《今上玉牒》,自今見修;自真宗至欽宗凡七世,並未下筆。

緣近來體例,每修一朝《玉牒》,必取旨開局,方始修纂,十年方許一進,則是列聖之書,雖百年而未備。

臣今自修《真宗玉牒》十年,計四十卷,望令出牒館安奉。」

從之。

郴州盜李金復作亂,詔以劉珙為湖南安一撫使,兼知潭州。

抵境,聲言發郡縣兵討擊,而移書制使沈介,請以便宜出師,曰:「擅興之罪,吾自當之。」

介即遣田寶、楊欽以兵至。

珙知其署行疲怠,發夫數程外迎之,又代其負任,至則犒賞過望,軍士感奮。

珙知欽可用,檄諸軍皆受節制。

下令募賊一黨一相捕斬詣吏者,除罪受賞。

欽與寶連戰破賊,追至莽山,賊一黨一執金以降。

六月,癸未,同知樞密院事王剛中卒,謚恭簡。

剛中在成都日,以萬歲池廣袤十里,溉三鄉田,歲久淤澱,因集三鄉夫共疏之,累土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蜀人久而思之。

丙戌,以翰林學士洪適簽書樞密院事。

帝謂錢端禮、虞允文曰:「三省事可與洪適共議。」

自是東西府始同班奏事。」

王辰,淮南運判姚岳,奏蝗自淮北飛度,皆抱草木自死,仍封死蝗以進,帝曰:「岳取以為嘉祥,更欲尋付史館,可降一官,放罷,為中外佞邪之戒。」

甲辰,罷湖北、京西制置司。

丙午,臣僚言:「科舉之制,州郡解,額狹而舉子多;漕司解,其數頗寬。

取應者往往捨鄉貫而圖漕牒,至於冒親戚、詐注籍而不之恤。

且牒試之法,川、廣之士用此可也,福建密邇王都,亦復漕試;見任官用此可也,而待闕得替官,一年內亦許牒試;本宗有服親用此可也,而中表緦麻之親亦許牒試。

或宛轉請求,或通問屬托,至有待闕得替官一人而牒十餘名者,請申嚴詐冒之禁。

其見行條法,付有司重詳損益,立為中制。」

從之。

又言:「國家三歲科舉,集草茅之士,親策於庭,其間豈無一事之可行!然有司考試,多以文采為止,考在前列者,始經御覽。

其間有言及諸郡軍民利害實跡,偶文辭不稱,置之下列,往往壅於上聞,誠為可惜!請自今,有論及州郡軍民利害事實,令初考、復考、詳定所,各節錄緊要處,俟唱名日,各類聚以聞。」

從之。

是日,金中都地震。

秋,七月,戊申朔,金中都地復震。

金罷陝西都統府,徙陝西元帥府於河中。

庚戌,知池州魯譽申稱本州管下竹生穗,實如米,饑民採食之,仍圖竹實之狀,緘裹其物以獻。

臣僚論:「歉歲饑民食其不當食之物,誠出於飢餓迫切而已。

今池之民采竹實而食,其亦迫切甚矣。

譽任在牧民,顧以為美事,不謂之一奸一諛不可也。

較其罪與姚岳同科,望予罷斥。」

詔從之。

辛亥,王大寶言:「理財宜務本抑末。

農者,天下之本也;而邊賈逐末,競利日繁,宜抑之以助農。

如前日免行之令,偶因曹泳建言廢罷,請講明損益以復前制。」

帝曰:「曹泳所行,唯免行一事,至今人以為是。

民不可憂,難以施行。」

臣僚言:「守臣之弊,重內輕外;宜更出迭入。

若未歷州縣,不得居清要;未任監司,不得居郎曹。

外有治效,擢之內職;內有實績,擢之外任。

庶幾官宿其業,人效其職,無因循苟簡之意矣。」

詔令中書省置籍。

癸丑晚,御選德殿。

御坐後有金漆大屏,分畫諸道,各列監司、郡守為兩行,以黃簽標居官者職位姓名,常指示洪適等曰:「朕新作此屏甚便,卿等於都堂亦可依此。」

乙丑,臨安府奏結斷鋪翠、銷金事,帝曰:「聞外間翠羽甚多,若由嚴指揮,未必禁得。

治一足以警眾。」

錢端禮曰:「今宮禁既不用,自然外間可革。」

是月,詔:「諸路監司、帥臣,將見任老疾守臣,限一月公共銓量聞奏。

知縣,守臣體訪,申取朝廷指揮。

如監司、守臣互為容隱,御史台覺察以聞。」

鑄當二錢。

八月,己卯,帝曰:「永豐圩見隸建康行宮,藏收米三萬餘石,其撥付建康軍中以助軍食。」

金殺前宿州防禦史烏陵呵喇薩,謂其與李顯忠交通也。

錢端禮等奏:「前日面得指揮,減省權攝使臣及額外人吏。

有承旨司謝褒,再三須要存留王興祖等四人,蓋有謝梓是其子。」

帝曰:「吏何得如此!可重作行遣。」

乃詔:「謝褒送處州編管。」

乙酉,立鄧王愭為皇太子。

大赦。

丁亥,參知政事虞允文罷。

金使完顏仲來,有所議,偃蹇不敬,允文請斬之,廷有異議,不果。

全錢端禮受李宏玉帶,事連允文,為御史所論,奉祠而歸。

己丑,以洪適為參知政事,並權知樞密院事;吏部侍郎葉容簽書樞密院事,並權參知政事。

庚寅,詔:「應今後文武知州軍、諸路厘務、總管、副總管、鈐轄、都監見辭,並令上殿,批入料錢文歷。

如托避免對,並不得差除赴任。

委台諫、監司常切按察,以違制論。」

癸巳,臣僚言:「去歲江西湖口和糴,其弊非一:不問家之有無,例以稅銀均敷,此一弊也。

州縣各以水腳耗折為名,收耗米什之二三,此二弊也。

公吏斗腳,百方乞覓,量米則有使用,請錢則有糜費,此三弊也。

以關、會償價,許之還以輸官,然所在往往折價,至輸官則不肯受,此四弊也。」

詔:「逐路委漕臣並提舉,往來巡按,務盡和糴之意以革四弊。」

參知政事錢端禮罷。

時久不置相,端禮以首參,窺之甚亟。

鄧王愭夫人,端禮女也。

侍御史唐堯封論端禮帝姻,不可任執政,坐遷太常少卿,館閣士相與上疏排端禮者皆被斥。

端禮遣人密告陳俊卿,言己即相,當引共政,俊卿叱之;會進讀寶訓,因言本朝家法,戚屬不預政,最有深意,陛下所宜謹守,帝納其言。

端禮憾之,出俊卿知建寧府。

至是王立為太子,端禮不得已,乃引嫌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宮。

乙巳,洪適等言:「近來士風奔競,爭圖換易舊制,已有差遣人,不許入國門,新授差遣人,限半月出門。

今請令宰執不許接見已有差遣之人。」

帝曰:「如此則失之隘,但在卿等力行。」

洪適奏浙東鹽司久闕官,請用宋藻,帝曰:「卿等曾諭宋藻支還亭戶錢否?聞鹽司所至,又要掊斂錢物送胥吏,至有六七百升,首須丁寧鈐束。」

九月,戊申,金主秋獵。

時有獻書者,洪適等言系編類之書,舉子所用,欲與免一解,葉容言獻言者大率圖僥倖,帝曰:「亦無如之何。

若不採納,便塞獻言之路。」

癸酉,洪適等言:「近有湖南漕臣任詔,均州守臣戴之邪,皆自請討賊。

臣等不識之邵,陛下尚省記其人否?」

帝曰:「其人亦誕妄,今不須留在極邊,可召赴行在,別與差遣。」

甲戌,金主還都。

金,十月,丁卯朔,金地震。

甲申,臣僚言:「私鹽之不可禁者,其弊三:亭戶煎鹽入官,官不以時給直,往往寄居,為之干請而後予之,至有分其大半者,一也。

煎煉之初,必須假貸於人,而監司類多乘時放債,以要其倍償之息,及就場傍直,往往先已克除其半,而錢入於亭戶之手者無幾,二也。

鹽司及諸場人吏,類多積私鹽以規厚利,亭戶非不畏法,以有猾胥為之表裡,互相蒙庇,三也。

請申嚴禁戢。」

從之。

戊子,劉蘊古伏誅。

蘊古之始降也,辨舌泉一湧,廷臣多奇之。

吳山有伍員祠,蘊古妄謂祈禱有驗,新易扁額,刻其官位姓名於旁。

市人莫測其意,有右武大夫魏仲昌者,獨曰:「是不難曉。

他人之歸正者,僥倖富貴而已,蘊古則真細作也。

夫諜來不止一人,榜其名,欲使後至者知其已至耳。」

至是遣僕北歸,有告者,搜其書,皆刺朝廷一陰一事也。

乃誅之。

乙未,金主冬獵,旋還都。

丁酉,金遣王衎等來賀會慶節,以後每歲如之。

乙巳,淮北紅巾賊逾淮劫掠,立賞格討捕之。

已而知楚州胡則,遣巡尉擊殺其首盧榮。

十一月,丙午朔,金主謂宰臣曰:「朕在位日淺,未能遍識臣下賢否。

今六品以下,殊乏人材,卿等何以副朕求賢之意?」

己未,詔:「後省一抽一上書可采者,撮其樞要,斷章取義,立為篇目,繕寫進呈,以牙牌一面,鐫吏、戶、禮、兵、刑、工、贓吏字,疏事目於下方。」

帝曰:「朕已令製造數副,記朝廷事。

省部亦當依此以備遺忘。」

癸亥,金立諸路通檢地土等第稅法。

金主之初立也,事多權制,至是詔有司刪定,謂宰臣曰:「凡已奏之事,朕嘗再閱,卿等勿懷疑懼。

朕於大臣,豈有不相信者!但軍國事不敢輕易,恐或有誤也。」

布薩忠義對曰:「臣等豈敢竊意陛下,但智力不及耳。

陛下留神萬幾,天下之福也。」

辛未,遣龍大淵撫諭兩淮,措置屯田,督捕盜賊。

十二月,戊寅,以洪適為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汪澈為樞密使。

庚寅,以葉容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近習梁俊彥,請稅江、淮沙田、蘆場,可助軍餉,帝以問容。

容對曰:「蘆場臣未之詳。

沙田者,乃江濱出沒之地,水激於東則沙漲於西,水激於西則沙復漲於東,其田未可以為常也。

辛巳兵興,兩淮之田租並復,至今未征,況沙田乎!」帝大悟,即罷之。

容退至中書,召俊彥,切責之曰:「汝言利求進,萬一淮民怨咨,為國生事,雖斬汝萬段,豈足塞責!」俊彥惶恐,免冠謝,始釋之。

起居郎、權中書舍人蔣芾奏曰:「中書政本之地,舍人之職,不特掌行詞命而已,故事,亦許繳駁。

臣雖暫時兼攝,亦不敢以承乏而怠於職事。

倘政令之有過舉,除授之有失當,不免時犯天聽,尚賴陛下容納。」

帝曰:「正欲卿如此,不特政事與除授之間,雖人主有過失,亦何論奏。」

是歲,遣方滋等賀金主正旦。

金亦遣烏庫哩忠弼來賀正旦。

以後,歲如之。

○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乾道二年(金大定六年)

春,正月,丙辰,宰執進呈升差人數,帝曰:「須立定年限,方可杜其私意。」

辛酉,省六一合戍兵,以所墾田給還復業之民。

壬戌,建康都統劉源,繳納到逃亡事故橫行拱衛大夫至副尉、軍兵、將校、都虞候等付身二萬有餘,帝以問宰執,洪適等言:「果有此數,見今委都司毀抹。」

帝曰:「此事甚不可得。」

於是詔武略大夫、忠州一團一練使劉源,特轉武顯大夫、高州防禦使。

甲子,汪應辰請優恤利州路運糧百姓,漕臣亦具奏,請運糧二石,人支錢引三道,計合降度牒八十餘道。

帝曰:「中間亦曾免一處。」

洪適等言:「成、和等四州,已嘗免夏、秋二稅一年,京西路諸州,亦免二稅一半。」

帝曰:「利路運糧,每石與二千,可紐計度牒支降。」

庚午,金敕有司:「宮中張設,毋以塗金為飾。」

二月,丙子,詔:「侍從、台諫、兩省辟舉監司、郡守,可依薦舉舊法,如犯入已贓當同罪,餘皆略之,庶多薦引以副任使。」

丁丑,罷盱眙屯田。

賑兩浙、江東饑。

庚辰,臨安府勘到殿前司軍兵盜取錢物,洪適等言訓練隊將,專管一隊,不為無罪。

帝曰:「統制官如何無罪?須各與降一官。」

適等言:「統制乃王公述,兼帶御器械,陛下行罰,雖親近不免,天下安得不畏服邪!」

丁亥,金左丞相、沂國公佈薩忠義薨。

金主親臨,哭之慟,輟朝奠祭。

命參知政事唐古安禮護其喪事,葬祭俱從優厚,官給,謚武莊。

忠義謙以接下,敬儒重土,與人交,侃侃如也。

善馭將卒,能得其死力,為宰輔數年,知無不言。

故由外戚兼任將相,能以功名終。

壬辰,戶部措置每月官兵俸料,減支見錢分數,月中可省二十萬緡,帝曰:「不若且依舊例。

事稍動眾,不可輕改。」

三月,甲辰,吏部申安穆皇后堂侄女夫沈巘補官,方十二歲,年未及格,又,趙氏乞收故夫郭鹹恩澤,與康汝濟等岳廟差遣,帝曰:「補官事,三年無甚利害,可待年及。

恩例既不合換岳廟,只可依條。」

洪適等言:「陛下以至公存心,雖懿親不為少回,況臣等豈得用私意邪!」

乙巳,禁京西、利州路科役保勝義士。

壬子,詔曰:「比年以來,治獄之吏,大率巧持多端,隨意援引,而重輕之故,有罪者興邪而不乖者罹酷,朕甚患焉。

卿等其革玩習之弊,明審克之公,使一奸一不容情,罰必當罪,用迪於刑之中。」

甲寅,金主如西京。

丁巳,洪適等言殿前司升差將副,但以年限,殊不較量能否,合亦呈試事藝,帝曰:「拘以年限,自是國家法令。

今後遇有升差,卿等可間點三二人就堂下審驗,與之語言,能否自可見矣。」

戊午,殿中侍御史王伯庠請裁定奏薦,詔三省、台諫集議。

又詔:「縣令非兩任,毋除監察御史;非任守臣,毋除郎官。

著為令。」

甲子,給事中魏杞等,札言皇太子已講授《孟子》徹章,帝曰:「可講《尚書》。

治國之道,莫先於北。

君臣更相警戒,無非日所行一事。

朕每無事,必看數篇。」

丁卯,賜禮部進士蕭國梁以下四百九十有三人及第、出身。

榜首本趙汝愚,以故事降居第二。

庚午,金主朝謁太祖廟。

辛未,尚書右僕射、平章事洪適罷。

適以文學受知,自中書舍人,半載四遷至右相,然無大建明以究其所學。

會霖雨,適引咎乞罷,從之。

李信父上書,略謂守令不得人,且舉其所見閩之一方者言之,如「蠶未成絲,已催夏稅,禾未登場,已催冬苗,陛下固申加禁止矣。

近蓋有今年而追來年之租,謂之預借者;荒郡僻邑,有先二年而使之輸者。

如編戶差役,官吏全不究實,陛下固申警有司矣。

今則受財鬻法,以合差役者隱焉;其不應役之家,則自甲至癸,以次相及,使致賄求免。

如節次減免租負,何嘗不巧作追呼也;如粳稻不得收稅,而今之收稅者自若也。

如過犯不得入役,今之入役者自若也。

常賦之外,泛科名色,容或循習。

訟牒不問大小輕重,或罰使輸金,或抑使買鹽。

頃歲小不登,鄉曲小民,十百為群,持仗剽奪,借艱食之名以逞其私憾,倒廩頤囷,所在皆有,官不能禁也。」

帝曰:「李信父書,詞理甚可取。」

汪澈等言守令得人,既無此弊。

於是詔:「戶、刑部檢見行條法,申嚴約束,如有違戾,監司按劾聞奏。」

癸酉,以給事中、權吏部尚書魏杞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丁丑,罷和糴。

夏,四月,甲戌朔,宰執言劉珙等措置李金事畢,宜推賞,帝曰:「近時儒者多高談,無實用,珙能為朝廷了事,誠可賞也。」

金禁月朔屠宰。

丁丑,帝諭執政:「卿等當謹法令,無創例以害法。

如胥輩兼局之類,切不可放行。」

戌寅,詔:「一婬一雨為沴,害及禾麥,可令侍從、台諫講究所宜以聞。

其臨安府並諸路郡縣見禁刑獄,立限結絕,委官分詣檢察。」

旋命減系囚罪。

庚辰,詔兩浙漕臣王炎開平江、湖、秀圍田,以壅水害民田故也。

甲申,太白晝見。

乙丑,臣僚言:「訪問昨御營司招收弓手,所管三千三百人,見在殿司。

以殿司而有弓手之名,色目不類。

又聞王琪招一千四百人,專充養馬並輜重。

都頭大率游手,不妨在外營趁。

又聞馬司逐月勘支效用軍兵一萬六千三百餘人,與密院兵籍房數目不同。

請付密院審實,銷落虛數。

所有弓手並養馬軍兵,並行揀閱,將強壯堪披帶之人收附以充戰士,尪羸老弱,並行揀汰。」

詔委都承、檢詳揀閱。

於是檢詳晁公武取會殿前、馬、步三司在外諸統帥之兵,各開具置籍聞奏。

帝曰:「朕令殿帥王琪措置三軍,有掌記,將各人武藝注於下,甚易見也。」

乙未,樞密使汪澈罷。

澈在政一府,好汲引人才,其自奉清約,貴賤弗渝。

丁酉,莫濛、程逖、司馬倬等,奏知荊南府李道,所為乖謬,政出胥吏,妄用經費,專意營私,盜賊群起,不即擒捕,帝曰:「李道輒恃戚里,敢爾妄作,可與放罷。」

葉容對曰:「陛下行法不問戚里,天下聞之,孰不胃服耶!」

己亥,臣僚言:「祖宗留意考課之法,王安石始罷之。

望遵太宗故事,應監司、郡守朝辭日,別給御前印紙歷子。

至於興某利,除某害,各為條目,每考令當職官吏從實批書,任滿一精一核。」

詔:「經筵官參祖宗法與見行條制,務要適中,可以久行。」

五月,甲辰,葉容等薦俞翊為饒州守,言其作邑有聲,但資格尚淺,帝曰:「選材治劇,不須較資格也。」

戊申,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觀並侍讀、致仕張燾卒。

燾外和內剛,帥蜀有惠政,民祠之不忘。

謚忠定。

金主如華嚴寺觀故遼主諸銅像,詔主僧謹視之。

己酉,罷權借職田。

庚戌,參知政事葉容罷,以魏杞參知政事,右諫議大夫林安宅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中書舍人蔣芾簽書樞密院事。

壬子,金詔雲中大同縣及警巡院給復一年。

癸丑,太白經天。

罷修建康行宮。

丁巳,帝諭宰執曰:「近臣僚多言大臣不任事,卿等更宜勉力。

如朕有不至處,或事不可行,但來執奏。」

庚申,命未任守臣者不得除郎官。

魏杞奏:「監司人應否除授?」

帝曰;「監司,察州縣者也,事同一體。」

丙寅,詔:「今後看詳四方獻投書札文字,擬等第以上。」

丁卯,詔:「諸路監司、守臣預講荒政。

如水旱無備,必置於罰;備預有方,當議推賞。」

六月,甲戌,罷兩浙路提舉市舶司。

戊寅,詔:「制科權罷註疏出題;守臣、監司亦許解送。」

庚辰,封皇孫挺為榮國公。

辛巳,太白經天。

壬午,林安宅、蔣芾言:「臣等備員宥地,所職在於兵將。

如二三大將,陛下所深知。

偏裨間有才者亦多,但臣等素不相識,無以知其才否,欲自此與之相見。」

帝曰:「卿等當於陛差時審察之。」

丙戌,廢永豐圩。

庚子,金主措於銀山。

知秀州孫大雅代還,言:「州有柘湖、澱山湖、陳湖,支港相貫,西北可入於江,東南可達於海。

旁海農家,作壩以卻鹹潮,雖利及一方,而水患實害鄰郡;設疏導之,則又害及旁海之田。

若於諸港浦置閘啟閉,不惟可以洩水,而旱亦獲利。

然工力稍大,欲率大姓出錢,丁戶出力,於農隙修治之。」

於是以兩浙轉運副使姜詵與守臣視之。

詵尋與秀州、常州、平江府、江一陰一軍條上利便,詔:「秀州華亭縣張涇閘並澱山湖,俟今年十一月興修;常州江一陰一軍蔡涇港及申港,明年春興修;利港俟休役一年興修;平江府姑緩之。」

秋,七月,己酉,調泉州左翼軍屯許浦鎮。

甲寅,以鎮江都統制戚方為武當節度使。

八月,癸酉,武鋒軍隸步軍司。

庚辰,金主獵於望雲之南山。

丙戌,林安宅罷。

初,安宅為御史,請兩淮行鐵錢,葉容力言不可,安宅忿然。

既入樞府,乃劾容子受宣州富人錢百萬,御史王伯庠亦論之,容乞辨明。

及容罷參、樞,帝下其事於臨安府尹王炎親鞫,置對無跡。

帝以安宅、伯庠風聞失實,並免官,仍貶安宅筠州安置。

召容赴闕,帝勞之曰:「卿之清德,自今愈光矣。」

戊子,以魏杞兼同知樞密院事,蔣芾權參知政事。

甲午,詔:「諸軍將士,與金人戰御立功之人,其功效顯著者,無以示別。

今將顯著戰功十三處,立定格目。

張俊明州,韓世忠大儀鎮,吳玠殺金坪、和尚原,劉錡順昌,五處依紹興十年指揮。

李寶密州膠西唐島,劉錡揚州皁角林,王琪、張振等建康採石渡,邵宏淵真州胥浦橋,吳珙、李道光化軍茨湖,張子蓋解圍泗州,趙撙蔡州,王宣確山,八處依紹興三十二年指揮。」

乙未,詔吳璘復判興州。

丙申,升宣州為寧國府。

九月,辛丑朔,金主還都。

甲辰,上元知縣李允升,坐贓決配惠州。

建康守臣王佐,坐縱容出境,追兩官,勒停,建昌軍居住。

知鄂州汪澈,以濫舉降兩官。

提刑袁孚,以失按降一官。

辛亥,賑溫州水災。

金澤州刺史劉德裕等,以盜用官錢伏誅。

癸丑,金右丞相宗憲薨,年五十九。

金主悼惜久之,賻賜甚厚。

司農少卿莫濟言於帝曰:「為治在於任人,任人在於責實。

任人而不能久,則賢而能者無以見其長,惡而不肖者得以逃其罪,雖有責實之政,將安所施?今輔相大臣,或數月而已罷,寺、監丞、簿、郎曹、卿、監,不逾歲而輒遷,恐進退人材似乎稍驟也。」

帝稱善。

辛酉,追封皇子恪為郡王,謚悼肅。

己巳,魏杞等上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帝紀》、《上皇聖政》。

秘書少監汪大猷,請「諸帥不拘部曲,各一精一擇三兩人,必實言其或智、或勇,或知其有某材可用,或舉其任某事可取,悉以名聞。

分命文武禁近之臣,更迭接見,與之談論兵家之務;然後賜對便殿,略其言語儀矩之失,取其材力謀略,審其可用,試之以事。

立功則舉者同賞,敗事則罰亦如之。」

詔從之。

是月,太白屢晝見。

冬,十月,乙亥,以陳俊卿為吏部尚書。

俊卿言:「臣典選事,但當謹守三尺,檢柅吏一奸一。

至於愚闇,見或未到,亦望聖慈宣諭,時時訓敕。

君臣之分雖嚴,而上下之情不可不通。」

帝曰:「卿言是也。

朕或有過,卿亦宜盡言。」

俊卿曰:「古惟唐太宗能導人使諫,所以致貞觀之治。」

帝曰:「每讀太宗事,未嘗不慕之。

若德宗之忌克不樂人言,未嘗不鄙之。」

時帝未能屏鞠戲,又將遊獵白石。

俊卿旋上疏力諫,至引漢桓、靈、唐穆、敬及司馬相如之言為誡,帝喜曰:「備見忠讜,朕決意用卿矣。」

甲申,金朝享太廟。

詔免雄、莫等州租。

知溫州李孝韙,言本州大水之後乞修築塘堤事,帝因言:「朕近覽《神宗實錄》,是時災異甚多,何也?」

魏杞對曰:「天出災異譴告人君,正如父訓飭;為人子者,不必問自己有過無過,但常恐懼修省而已。」

帝曰:「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懼修省,自取滅亡之道也。」

己丑,臣僚言:「役法科擾,有透漏禁物之責,有捕獲出限之罰,有將迎擔擎之差,有催科換代之責,有應付按檢之用,有承判追呼之勞。

凡此之類,皆法之所深懼,若蒙朝廷約束,無復如前科擾,天下幸甚。」

詔令監司覺察。

壬辰,太白經天。

丁酉,金主如安肅州冬獵。

十一月,丙午,金主還都。

太師、致仕、和義郡王楊存中卒。

存中祖宗閔、父震及母張,皆死難。

存中既顯,請於朝,宗閔謚忠介,震謚忠毅,賜廟曰顯忠。

祖母劉流落蜀、隴,存中日夜禱祠訪問,間關數千里,卒奉以歸。

存中又以家祭器為請,許祭五世。

御軍寬而有紀,鬚髯如戟而善逢迎。

宿衛出入四十年,最寡過。

帝以為上皇舊臣,尤禮異之,常呼郡王而不名,追封和王,謚武恭。

癸丑,金主謂宰臣曰:「朝官當慎選其人,庶可激勵其餘者。

若不當,則生覬覦之心。

卿等知其優劣,當舉實才用之。」

丁巳,殿中侍御史單時言:「伏睹制旨,監司於所部保明郡守,郡守於所屬保明知縣,縣令治狀顯著,令中書、門下省籍記,取旨甄擢。

然人之才術,各有份量,吏之治跡,未易稽考。

願訓敕監司、郡守,列其所舉之人治狀之目,詳著於薦書。

然後大明賞罰,舉得其實則受上賞,舉失其實則置重憲,庶幾選舉之法復矣。」

從之。

庚申,太白經天。

甲子,幸候潮門外大教場,次幸白石教場。

丁卯,金參知政事石琚以母憂罷。

戊辰,築郢州城。

是月,詔汰冗兵,從步軍帥陳敏言也。

起居舍人洪邁言:「臣幸得以文字薄伎,待罪屬車間,每侍清閒之燕,獲聞玉音,凡所擿諭,莫非中的,徽言善道,可為世法。

退而執筆,欲行編次,而考諸起居注,皆據諸處關報,始加修纂,雖有日曆、時政記,亦莫得書,使洋洋聖謨,無所傳信。

伏睹今月五日給事中王嚴進講《春秋》莒人伐杞,言周室中微,諸侯以強凌弱,擅相攻討,殊失先王征伐之意,上曰:『《春秋》無義戰。

』周執羔進讀《三朝寶訓》,論文章之弊,上又曰:「文章以理為主。」

陳巖叟等奏刑部事,上曰:『寬則容一奸一,急則人無所措手足。

』此數端,皆承學之臣,日夜探討,累數百語所不能盡,而陛下蔽以一言,至明至當。

然記言動之臣,弗能宣究。

恐非所以命侍立本意。

望令講讀官,自今各以日得聖語關送修注官,仍請因今所御殿,名曰《祥曦記注》。

庶幾百世之下,咸仰聖學,以跡聰明文思之懿。」

從之。

十二月,甲戌,金詔:「有司每月朔望及上七日毋奏刑名。」

己卯,以資政殿學士葉容知樞密院事。

辛巳,詔:「免進《欽宗日曆》,送國史院修纂《實錄》。

甲申,以葉容為尚書左僕射,魏杞為右僕射,並平章事;蔣芾參知政事,陳俊卿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容首薦汪應辰、王十朋、林光朝等可備執政、侍從、台諫,帝嘉納之。

又言自古明君用人,使賢,使愚,使一奸一,使貪,惟去太甚,帝曰:「固然。

虞有禹、皋,亦有共、歡,周有旦、奭,亦有管、蔡,在用不用。」

容曰:「誠如聖諭。

但今日在朝雖未見共、歡,然亦有竊弄威福者,臣不敢隱。」

帝問為誰,以龍大淵對。

時大淵與曾覿怙恩竊一柄一,俊卿奉命與大淵同館伴北使,公見外不交一語,大淵等納謁亦不接。

庚寅,左司諫陳良祐言:「今言利者多要生財,乃所以病民,國用愈見不足。

願取見一歲賦入之數,其取於民者已過,則從而蠲免之,以寬民力;取見所養官吏與兵之數,其可省者從而省之;常令財用十分,以七分養兵與官吏,三分以備非常,如此則上下兼足。

帝曰:「朕常有志放免和買及折帛等錢以寬民力,但於今未暇。」

良祐曰:「舊來本無此錢,皆是軍興時科取,講和之後,依舊不除。

今取於民者竭矣,若制節國用,令出入有度,稍有蓄儲,即可行陛下之志矣。」

帝曰:「因卿之言,當定經制。」

辛卯,詔曰:「朕惟理國之要,裕財為重。

夫百姓既足,君孰與不足!量入為出,可不念哉!自今宰相可帶兼制國用使,參政可同知國用事,庶幾上下同德,永底阜康。」

丙申,以江東兵馬鈐轄王忭為帶御器械。

金以平章政事赫捨哩良弼為尚書右丞相,赫捨哩志寧為樞密使。

丁酉,起居舍人洪邁言:「天下萬務,出命於中書,審於門下,行於尚書,所以敬重政令,期於至當而已,初無文武二一柄一、東西二府之別也。

今三省所行,事無鉅細,必先經中書畫黃,宰執書押,當制舍人書行,然後過門下,而給事中書讀;如給捨有所建明,則封黃具奏,以聽上旨。

惟樞密院既得旨,既畫黃過門下,而中書不預,則封繳之職,微有所偏。

況今日宰相、樞臣,兩下兼領,因而釐正,不為有嫌。

請詔樞密院,自今以往,凡已被旨文書,門下依三省式畫黃、書讀,以示欽重出命之意。」

詔從之。

然樞院機速事,則不由中書,直關門下省,謂之「密白」,時不能改。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資治通鑒
卷第一 【宋紀一】卷第二 【宋紀二】卷第三 【宋紀三】卷第四 【宋紀四】卷第五 【宋紀五】卷第六 【宋紀六】卷第七 【宋紀七】卷第八 【宋紀八】卷第九 【宋紀九】卷第十 【宋紀十】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卷第七十二 【宋紀七十二】卷第七十三 【宋紀七十三】卷第七十四 【宋紀七十四】卷第七十五 【宋紀七十五】卷第七十六 【宋紀七十六】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卷第七十八 【宋紀七十八】卷第七十九 【宋紀七十九】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卷第八十五 【宋紀八十五】卷第八十六 【宋紀八十六】卷第八十七 【宋紀八十七】卷第八十八 【宋紀八十八】卷第八十九 【宋紀八十九】卷第九十 【宋紀九十】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卷第九十六 【宋紀九十六】卷第九十七 【宋紀九十七】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卷第一百 【宋紀一百】卷第一百○一 【宋紀一百一】卷第一百○二 【宋紀一百二】卷第一百○三 【宋紀一百三】卷第一百○四 【宋紀一百四】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卷第一百○六 【宋紀一百六】卷第一百○七 【宋紀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宋紀一百八】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卷第一百一十 【宋紀一百十】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一十三 【宋紀一百十三】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五 【宋紀一百十五】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卷第一百一十八 【宋紀一百十八】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百十九】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一百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一百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一百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一百二十八】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一百二十九】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一百三十】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一百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三十六 【宋紀一百三十六】卷第一百三十七 【宋紀一百三十七】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卷第一百三十九 【宋紀一百三十九】卷第一百四十 【宋紀一百四十】卷第一百四十一 【宋紀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 【宋紀一百四十二】卷第一百四十三 【宋紀一百四十三】卷第一百四十四 【宋紀一百四十四】卷第一百四十五 【宋紀一百四十五】卷第一百四十六 【宋紀一百四十六】卷第一百四十七 【宋紀一百四十七】卷第一百四十八 【宋紀一百四十八】卷第一百四十九 【宋紀一百四十九】卷第一百五十 【宋紀一百五十】卷第一百五十一 【宋紀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二 【宋紀一百五十二】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 【宋紀一百五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七 【宋紀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 【宋紀一百五十九】卷第一百六十 【宋紀一百六十】卷第一百六十一 【宋紀一百六十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宋紀一百六十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卷第一百六十四 【宋紀一百六十四】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卷第一百六十六 【宋紀一百六十六】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 【宋紀一百六十九】卷第一百七十 【宋紀一百七十】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宋紀一百七十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宋紀一百七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 【宋紀一百七十四】卷第一百七十五 【宋紀一百七十五】卷第一百七十六 【宋紀一百七十六】卷第一百七十七 【宋紀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八 【宋紀一百七十八】卷第一百七十九 【宋紀一百七十九】卷第一百八十 【宋紀一百八十】卷第一百八十一 【宋紀一百八十一】卷第一百八十二 【宋紀一百八十二】卷第一百八十三 【元紀一】卷第一百八十四 【元紀二】卷第一百八十五 【元紀三】卷第一百八十六 【元紀四】卷第一百八十七 【元紀五】卷第一百八十八 【元紀六】卷第一百八十九 【元紀七】卷第一百九十 【元紀八】卷第一百九十一 【元紀九】卷第一百九十二 【元紀十】卷第一百九十三 【元紀十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元紀十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元紀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元紀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元紀十五】卷第一百九十八 【元紀十六】卷第一百九十九 【元紀十七】卷第二百 【元紀十八】卷第二百十一 【元紀十九】卷第二百十二 【元紀二十】卷第二百十三 【元紀二十一】卷第二百十四 【元紀二十二】卷第二百十五 【元紀二十三】卷第二百十六 【元紀二十四】卷第二百十七 【元紀二十五】卷第二百十八 【元紀二十六】卷第二百十九 【元紀二十七】卷第二百一十 【元紀二十八】卷第二百一十一 【元紀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二 【元紀三十】卷第二百一十三 【元紀三十一】卷第二百一十四 【元紀三十二】卷第二百一十五 【元紀三十三】卷第二百一十六 【元紀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七 【元紀三十五】卷第二百一十八 【元紀三十六】卷第二百一十九 【元紀三十七】卷第二百二十 【元紀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