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1]春,正月,己未,劉裕還建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

資治通鑒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

晉紀三十八晉安帝義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

[1]春,正月,己未,劉裕還建康。

[1]春季,正月,己未(十二日),劉裕回到建康。

[2]秦廣平公弼有一寵一於秦王興,為雍州刺史,鎮安定。

姜紀諂附於弼,勸弼結興左右以求入朝。

興征弼為尚書令、侍中、大將軍。

弼遂傾身結納朝士,收采名勢,以傾東宮;國人惡之。

會興以西北多叛亂,欲命重將鎮撫之;隴東太守郭播請使弼出鎮;興不從,以太常索稜為太尉、領隴西內史,使招撫西秦。

西秦王乾歸遣使送所掠守宰,謝罪請降。

興遣鴻臚拜乾歸都督隴西·嶺北·雜胡諸軍事、征西大將軍、河州牧、單于、河南王,太子熾磐為鎮西將軍、左賢王、平昌公。

[2]後秦廣平公姚弼,受到後秦王姚興的一寵一愛一,擔任雍州刺史,鎮守安定。

姜紀投靠姚弼,極盡諂媚,他勸說姚弼結交姚興身邊的人,爭取回到朝廷任職。

姚興徵召姚弼為尚書令、侍中、大將軍。

姚弼於是謙恭地與朝中官員交往結納,樹立名望,培植勢力,以此排擠太子姚泓,國內官民,對他非常討厭。

正趕上姚興因為西北地區的叛亂層出不窮,打算派一名重要的將領到那裡鎮撫,所以隴東太守郭播便請求派姚弼去鎮守。

姚興並不聽從,任命太常索稜為太尉、兼隴西內史,讓他去招扶西秦。

西秦王乞伏乾歸派使節送還被他俘虜的守、宰等地方官,承認罪過,請求投降。

姚興便派鴻臚拜乞伏乾歸都督隴西、嶺北、雜胡諸軍事及征西大將軍、河州牧、單于、河南王,封太子乞伏熾磐為鎮西將軍、左賢王、平昌公。

興命群臣搜舉賢才。

右僕射梁喜曰:「臣累受詔而未得其人,可謂世之乏才。」

興曰:「自古帝王之興,未嘗取相於昔人,待將於將來,隨時任才,皆能致治。

卿自識拔不明,豈得遠誣四海乎?」

群臣鹹悅。

姚興命令大臣們尋找薦舉賢能的人才。

右僕射梁喜說:「臣幾次接受詔命卻沒有得到一個那樣的人,可以說世上的確缺乏人才。」

姚興說:「自古以來,帝王之業興起的時候,從不曾在古人的行列中借取宰相,也不曾等待在將來出生的人中選拔大將,他們都是隨時隨地在當世選任才俊,卻也都能使國家得到較好的治理。

你自己缺乏識才拔才的眼光,怎麼可以誣蔑說廣大的四海沒有俊才呢?」

大臣們都很高興。

[3]秦姚詳屯杏城,為夏王勃勃所一逼一十,南奔大蘇;勃勃遣平東將軍鹿弈干追斬之,盡俘其眾。

勃勃南攻安定,破尚書楊佛嵩於青石北原,降其眾四萬五千;進攻東鄉,下之,徙三千餘戶於貳城。

秦鎮北參軍王買德奔夏,夏王勃勃問以滅秦之策,買德曰:「秦德雖衰,藩鎮猶固,願且蓄力以待之。」

勃勃以買德為軍師中郎將。

秦王興遣衛大將軍常山公顯迎姚詳,弗及,遂屯杏城。

[3]後秦安遠將軍姚詳屯紮在杏城,被夏王劉勃勃一逼一十迫,向南逃奔大蘇。

劉勃勃派遣平東將軍鹿弈干追上他並把他殺了,俘虜了他的全部部眾。

劉勃勃向南進攻安定,在青石北面的原野,擊敗尚書楊佛嵩,收降他的部眾四萬五千。

隨後,他又進攻東鄉,攻克那裡,把當地的三千多戶居民強行遷到貳城。

後秦鎮北參軍王買德投降夏國,夏王劉勃勃向他詢問消滅後秦的辦法,王買德說:「後秦的德勢雖然已經衰敗,但是地方勢力卻還很穩固,所以我希望您暫時積蓄力量等待機會。」

劉勃勃任命王買德為軍師中郎將。

後秦王姚興派遣衛大將軍、常山公姚顯前去迎救姚詳,沒有來得及,於是便屯紮在杏城。

[4]劉藩帥孟懷玉等諸將追盧循至嶺表,二月,壬午,懷玉克始興,斬徐道覆。

[4]東晉兗州刺史劉藩率領孟懷玉等幾位將領追擊盧循到達五嶺以南。

二月,壬午(初五),孟懷玉攻克始興,殺死了徐道覆。

[5]河南王乾歸徙鮮卑僕渾部三千餘戶於度堅城,以子敕勃為秦興太守以鎮之。

[5]後秦剛剛加封的河南王乞伏乾歸,把鮮卑族僕渾部落的三千多戶居民強行遷往度堅城,任命兒子乞伏敕勃為秦興太守,鎮守那裡。

[6]焦朗猶據姑臧,沮渠蒙遜攻拔其城,執朗而宥之;以其弟為秦州刺史,鎮姑臧。

遂伐南涼,圍樂都,三旬不克;南涼王檀以子安周為質,乃還。

[6]南涼將軍焦朗還佔據著姑臧。

北涼沮渠蒙遜攻克了這座城市,活捉焦朗,又把他寬釋了,並任命自己的弟弟沮渠為秦州刺史,鎮守姑臧。

於是,他們繼續征伐南涼圍困樂都城,過了三十天也不能攻克。

南涼王禿髮檀用自己的兒子禿髮安周作為人質交給了北涼國,沮渠蒙遜才撤兵。

[7]吐谷渾樹洛干伐南涼,敗南涼太子虎台。

[7]吐谷渾可汗樹洛干討伐南涼國,打敗了南涼太子禿髮虎台。

[8]南涼王檀欲復伐沮渠蒙遜,邯川護軍孟愷諫曰:「蒙遜新並姑臧,凶勢方盛,不可攻也。」

檀不從,五道俱進,至番禾、苕,掠五千餘戶而還。

將軍屈右曰:「今既獲利,宜倍道旋師,早度險厄。

蒙遜善用兵,若輕軍猝至,大敵外一逼一十,徙戶內叛,此危道也。」

衛尉伊力延曰:「彼步我騎,勢不相及。

今倍道而歸則示弱,且捐棄資財,非計也。」

俄而昏霧風雨,蒙遜兵大至,檀敗走。

蒙遜進圍樂都,檀嬰城固守,以子染干為質以請和,蒙遜乃還。

[8]南涼王禿髮檀打算再一次征伐沮渠蒙遜,邯川護軍孟愷勸阻說:「沮渠蒙遜剛剛吞併了姑臧,兇猛的勢頭正在極盛的時候,不可以去進攻他。」

禿髮檀不聽,兵分五路,同時進軍,抵達番禾、苕,搶掠了五千多戶居民回軍。

將軍屈右說:「這次既然已經得到了好處,就應該火速班師,早點擺脫危險的環境。

沮渠蒙遜善於指揮軍隊,如果他派一支輕裝的部隊突然來到,強大的敵人在外圍步步威一逼一十,我們裹脅的這些遷移百姓在裡面叛亂,這可是危險的事呵!」衛尉伊力延說:「他們步行我們騎馬,按道理他們是趕不上我們的。

現在如果我們加速回去,就是向敵人顯示我們懦弱,而且要扔掉許多軍用物資,不是好辦法。」

不久,天氣昏暗,大霧瀰漫,風雨交加,沮渠蒙遜的軍隊大批出現,禿髮檀敗退而走。

沮渠蒙遜進軍圍困樂都,禿髮檀繞著城池,堅持防守,最後又用兒子禿髮染干作為人質,向對方請求和解,沮渠蒙遜才收兵回去。

[9]三月,劉裕始受太尉、中書監,以劉穆之為太尉司馬,陳郡殷景仁為行參軍。

裕問穆之曰:「孟昶參佐誰堪入我府者?」

穆之舉前建威中兵參軍謝晦。

晦,安兄據之曾孫也,裕即命為參軍。

裕嘗訊囚,其旦,刑獄參軍有疾,以晦代之;於車中一覽訊牒,催促便下。

相府多事,獄系殷積,晦隨問酬辨,曾無違謬;裕由是奇之,即日署刑獄賊曹。

晦美風姿,善言笑,博贍多通,裕深加賞一愛一。

[9]三月,東晉劉裕開始接受太尉、中書監的職務。

他任命劉穆之為太尉司馬,任命陳郡人殷景仁為行參軍。

劉裕問劉穆之說:「孟昶手下的人誰可以到我這裡做事?」

劉穆之薦舉前建威中兵參軍謝晦。

謝晦是謝安的哥哥謝據的曾孫。

劉裕便命他為參軍。

劉裕曾經親自去審問囚犯,那天早晨,恰好刑獄參軍有病,便讓謝晦去頂替。

謝晦在車中,只把各種訴狀口供看了一遍,催促令立刻就能下達。

宰相府的雜事繁多,訟案更是堆積了很多,謝晦隨著詢問便進行安排分辨,從沒有發生過錯誤。

劉裕因此認為他是一個奇才,當天便調他任刑獄賊曹。

謝晦風度優美,善於言談逗趣,見多識廣,劉裕對他非常欣賞喜一愛一。

[10]盧循行收兵至番禺,遂圍之,孫處拒守二十餘日。

沈田子言於劉藩曰:「番禺城雖險固,本賊之巢一穴一;今循圍之,或有內變。

且孫季高眾力寡弱,不能持久,若使賊還據廣州,凶勢復振矣。」

夏,四月,田子引兵救番禺,擊循,破之,所殺萬餘人。

循走,田子與處共追之,又破循於蒼梧、鬱林、寧浦。

會處病,不能進,循奔交州。

[10]盧循在撤退的過程中收集殘兵敗將,來到番禺,於是把番禺包一皮圍,孫處在那裡抵抗堅守了二十多天。

沈田子對劉藩說:「番禺城池雖然險要堅固,但是卻本來就是敵兵的老窩,現在被盧循圍困著,或許城裡會出現變亂。

況且孫處的軍隊少,力量弱,不可能堅持太久,如果讓這些賊兵回來佔據了廣州,那麼他們的兇惡勢力就要重振了。」

夏季,四月,沈田子帶兵去援救番禺,進攻盧循,並把他打敗,殺死一萬多人。

盧循逃跑,沈田子與孫處一起去追擊他,又在蒼梧、鬱林、寧浦等地幾次打敗盧循。

正巧此時孫處病倒,大軍不能繼續前進,盧循乘機投奔交州。

初,九真太守李遜作亂,交州刺史交趾杜瑗討斬之。

瑗卒,朝廷以其子慧度為交州刺史。

詔書未至,循襲破合浦,逕向交州;慧度帥州府文武拒循於石,破之。

循餘眾猶三千人,李遜餘一黨一李脫等結集俚獠五千餘人以應循。

庚子,循晨至龍編南津;慧度悉散家財以賞軍士,與循合戰,擲雉尾炬焚其艦,以步兵夾岸射之,循眾艦俱然,兵眾大潰。

循知不免,先鴆妻子,召一妓一妾問曰:「誰能從我死者?」

多云:「雀鼠貪生,就死實難。」

或云:「官尚當死,某豈願生!」乃悉殺諸辭死者,因自投於水。

慧度取其一屍一斬之,並其父子及李脫等,函七首送建康。

當初,九真太守李遜起兵叛亂,交州刺史交趾人杜瑗前去討伐,並把他斬殺。

杜瑗去世,朝廷任命他的兒子杜慧度為交州刺史。

詔書還沒有到達,盧循已經攻佔了合浦,一直奔向交州。

杜慧度率領州府的文武官員在石迎擊盧循,把他打敗。

盧循剩下的殘兵還三千人,李遜的余一黨一李脫等人也結集俚獠族人五千多響應盧循。

庚子(二十四日),盧循早晨到達龍編南面的渡口,杜慧度把自己家的財產全部散發給軍士們做獎賞,與盧循展開決戰。

杜慧度軍隊投擲許多雉尾炬,用來焚燒對方的戰艦,又用步兵在兩岸開弓射箭進攻敵人,盧循軍隊的那些船全部著火,部眾徹底潰散。

盧循知道自己這次難免一死,於是先用毒酒毒死妻子,然後把那些歌一妓一、小妾等召集在一起問道:「你們誰能跟我一起死?」

這些人都說:「即使是一隻麻雀、一個老鼠也都貪生,跟你一起死,實在太難。」

但也有的說:「您都要死了,我怎能願意再活下去!」盧循於是把那些不願死的全部殺掉,隨後自己也投水自一殺。

杜慧度把他的一屍一體澇上來,割下人頭,再加上他父親、兒子以及李脫等共七顆人頭,裝在木盒中,送往都城建康。

[11]初,劉毅在京口,貧困,與知識射於東堂。

庾悅為司徒右長史,後至,奪其射堂;眾人皆避之,毅獨不去。

悅廚饌甚盛,不以及毅;毅從悅求子鵝炙,悅怒不與,毅由是銜之。

至是,毅求兼督江州,詔許之。

因奏稱:「江州內地,以治民為職,不當置軍府雕耗民力,宜罷軍府移鎮豫章;而尋陽接蠻,可即州府千兵以助郡戍。」

於是解悅都督、將軍官,以刺史鎮豫章。

毅以親將趙恢領千兵守尋陽;悅府文武三千悉入毅府,符攝嚴峻。

悅忿懼,至豫章,疽發背卒。

[11]當初,劉毅在京口居住時,家庭很貧困,一次與熟人在東堂比賽射箭。

庾悅當時是司徒右長史,後來到這裡,奪用了這個射箭的大堂。

別的人全都迴避走了,只有劉毅不走,庾悅在這裡大擺宴席,酒菜非常豐盛,卻不給劉毅吃。

劉毅跟他要一塊烤小鵝肉吃,庾悅大怒,沒有給,劉毅從此對他懷恨在心。

到了現在,劉毅請求兼管江州,安帝下詔允許。

於是,他便呈上奏章說:「江州屬於國家的腹地,江州刺史應該以治理民間事務為主要職守,不應該再配置一個軍府消耗百姓的力量,應該解除軍府,移到豫章鎮守。

尋陽接近蠻夷地區,所以也可在州府的部隊中分出一千名兵丁加強該郡的防衛。」

於是解除了江州刺史庾悅的都督、將軍等官職,僅以刺史的身份鎮守豫章。

劉毅派親信的將領趙恢帶領一千名士兵去戍守尋陽,而庾悅府中的三千名文武官員等全部併入劉毅的府中辦公。

劉毅對庾悅不斷下達嚴苛的命令又催一逼一十甚緊。

庾悅既憤怒又懼怕,到豫章後不久,後背上生疽癰,去世。

[12]河南王乾歸徙羌句豈等部眾五千餘戶於疊蘭城。

以兄子阿柴為興國太守以鎮之;五月,復以子木弈干為武威太守,鎮城。

[12]後秦河南王乞伏乾歸把羌族句豈等部落的五千多戶居民強行遷到疊蘭城居住。

任命自己的侄兒乞伏阿柴為興國太守,鎮守那裡。

五月,他又任命兒子乞伏木弈干為武威太守,鎮守城。

[13]丁卯,魏主嗣謁金陵,山陽侯奚斤居守。

昌黎王慕容伯兒謀反;己巳,奚斤並其一黨一收斬之。

[13]丁卯(二十二日),北魏國主拓跋嗣拜謁金陵,命令山陽侯奚斤留在都城鎮守。

昌黎王慕容伯兒謀反。

己巳(二十四日),奚斤把他連同他的一黨一羽抓起來後,一同斬首。

[14]秋,七月,燕王跋以太子永領大單于,置四輔。

[14]秋季,七月,北燕國主馮跋任命太子馮永兼任大單于,設置四位輔佐大臣。

柔然可汗斛律遣使獻馬三千匹於跋,求娶跋女樂一浪一公主;跋命群臣議之。

遼西公素弗曰:「前世皆以宗女妻六夷,宜許以妃嬪之女,樂一浪一公主不宜下降非類。」

跋曰:「朕方崇信殊俗,柰何欺之!」乃以樂一浪一公主妻之。

柔然可汗郁久閭斛律派遣使節向馮跋獻上三千匹好馬,請求迎娶馮跋的女兒樂一浪一公主。

馮跋命令大臣們討論這件事。

遼西公馮素弗說:「前代的君主都把宗室女兒嫁給那些夷人為妻,現在應該把妃嬪所生的女兒許配給他,至於樂一浪一公主,就不應該下嫁給地位不相當的人了。」

馮跋說:「我正要在蠻荒地區樹立威信,怎麼能夠欺騙他呢?」

於是把樂一浪一公主嫁給郁久閭斛律為妻。

跋勤於政事,勸課農桑,省徭役,薄俺斂;每遣守宰,必親引見,問為政之要,以觀其能。

燕人悅之。

馮跋對國家政務勤勤懇懇,鼓勵人民務農種桑,減少徭役,降低賦稅,每次任命、下派守宰一類的地方官時,總要親自召見他們,問他們施政的基本打算,觀察他的能力。

北燕百姓對此十分歡一悅。

[15]河南王乾歸遣平昌公熾磐及中軍將軍審虔伐南涼。

審虔,乾歸之子也。

八月,熾磐兵濟河,南涼王檀遣太子虎台逆戰於嶺南;南涼兵敗,虜牛馬十餘萬而還。

[15]後秦河南王乞伏乾歸派遣平昌公乞伏熾磐以及中軍將軍乞伏審虔討伐南涼國。

乞伏審虔是乞伏乾歸的兒子。

八月,乞伏熾磐的大軍渡過金城河,南涼王禿髮檀派遣太子禿髮虎台在嶺南地區迎戰,結果,南涼國軍隊被打得大敗。

乞伏熾磐搶掠了十幾萬匹牛馬便回去了。

[16]沮渠蒙遜帥輕騎襲西涼,西涼公曰:「兵有不戰而敗敵者,挫其銳也。

蒙遜新與吾盟,而遽來襲我,我閉門不與戰,待其銳氣竭而擊之,蔑不克矣。」

頃之,蒙遜糧盡而歸,遣世子歆帥騎七千邀擊之,蒙遜大敗,獲其將沮渠百年。

[16]沮渠蒙遜率領輕裝騎兵襲擊西涼國,西涼公李說:「用兵的人有不用戰鬥而把敵人打敗的,那就是挫傷他的銳氣。

沮渠蒙遜剛剛與我們結盟,卻又突然前來襲擊我們,我們關緊城門不和他們接戰,等到他們銳氣枯竭之後再來進攻他們,沒有不獲勝的。」

不久,沮渠蒙遜的軍隊糧食吃完,撤軍,李派嫡長子李歆率領騎兵七千人攔腰進攻他們,沮渠蒙遜部隊慘敗,西涼俘獲了他們的大將沮渠百年。

[17]河南王乾歸攻秦略陽太守姚龍於柏陽堡,克之;冬十一月,進攻南平太守王憬於水洛城,又克之,徙民三千餘戶於譚郊。

遣乞伏審虔帥眾二萬城譚郊。

十二月,西羌彭利發襲據罕,自稱大將軍、河州牧,乾歸討之,不克。

[17]河南王乞伏乾歸進攻後秦略陽太守姚龍於柏陽堡,攻陷了這座城。

冬季,十一月,又到水洛城進攻南平太守王憬,也攻克了。

把那裡的三千多戶百姓強行遷往譚郊,派兒子乞伏審虔統帥二萬士卒築譚郊城。

十二月,西羌部落首領彭利發攻佔了罕,自稱為大將軍、河州牧,乞伏乾歸前去討伐,沒有攻克。

[18]是歲,并州刺史劉道憐為北徐州刺史,移鎮彭城。

[18]這一年,東晉并州刺史劉道憐改任北徐州刺史,遷移到彭城鎮守。

八年(壬子、412)

八年(壬子,公元412年)

[1]春,正月,河南正乾歸復討彭利發,至奴葵谷。

利發棄眾南走,乾歸遣振威將軍乞伏公府追至清水,斬之,收羌戶一萬三千,以乞伏審虔為河州刺史鎮罕而還。

[1]春季,正月,河南王乞伏乾歸再一次出兵討伐彭利發,抵達奴葵谷。

彭利發扔下部眾向南逃走,乞伏乾歸派遣振威將軍乞伏公府追到清水,把他殺了。

這一戰,收集了羌族居民一萬三千戶,任命乞伏審虔為河州刺史,鎮守罕,大軍回師。

[2]二月,丙子,以吳興太守孔靖為尚書右僕射。

[2]二月,丙子(初五),東晉任命吳興太守孔靖為尚書右僕射。

[3]河南王乾歸徙都譚郊,命平昌公熾磐鎮苑川。

乾歸擊吐谷渾阿若干於赤水,降之。

[3]河南王乞伏乾歸把都城遷到譚郊,命令平昌公乞伏熾磐鎮守苑川。

乞伏乾歸在赤水襲擊吐谷渾汗國的阿若干,收降了他。

[4]夏,四月,劉道規以疾求歸,許之。

道規在荊州累年,秋毫無犯。

及歸,府庫帷幕,儼然若舊。

隨身甲士二人遷席於舟中,道規刑之於市。

[4]夏季,四月,東晉荊州刺史劉道規因為身一體有病,請求解職回京,朝廷准許。

劉道規在荊州任職幾年,絲毫也沒有侵佔百姓的利益。

到他回京的時候,府庫的帷幕都和他剛來時一模一樣。

他的隨從中有兩個衛兵把一條草蓆帶上了船,劉道規也把他們拉到市井中斬首。

以後將軍豫州刺史劉毅為衛將軍、都督荊·寧·秦·雍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

毅謂左衛將軍劉敬宣曰:「吾忝西任,欲屈卿為長史南蠻,豈有見輔意乎?」

敬宣懼,以告太尉裕,裕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無過慮。」

東晉朝廷任命後將軍、豫州刺史劉毅為衛將軍,都督荊、寧、秦、雍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

劉毅對左衛將軍劉敬宣說:「我忝居西方重任,打算委屈你為南蠻長史,你有沒有幫我忙的意思?」

劉敬宣很害怕,把這件事告訴了太尉劉裕,劉裕笑著說:「總會讓你老兄平安,一定不要過分憂慮。」

毅一性一剛愎,自謂建義之功與裕相埒,深自矜伐,雖權事推裕而心不服;及居方岳,常怏怏不得志。

裕每柔而順之,毅驕縱滋甚,嘗云:「恨不遇劉、項,與之爭中原!」及敗於桑落,知物情已去,彌復憤激。

裕素不學,而毅頗涉文雅,故朝士有清望者多歸之,與尚書僕射謝混,丹楊尹郗僧施,深相憑結。

僧施,超之從子也。

毅既據上流,陰有圖裕之志,求兼督交、廣二州,裕許之。

毅又奏以郗僧施為南蠻校尉後軍司馬,一毛一之為南郡太守,裕亦許之,以劉穆之代僧施為丹楊尹。

毅表求至京口辭墓,裕往會之於倪塘。

寧遠將軍胡藩言於裕曰:「公謂劉衛軍終能為公下乎?」

裕默然,久之,曰:「卿謂何如?」

藩曰:「連百萬之眾,攻必取,戰必克,毅以此服公;至於涉獵傳記,一談一詠,自許以為雄豪;以是縉紳白面之士輻湊歸之。

恐終不為公下,不如因會取之。」

裕曰「吾與毅俱有克復之功,其過未彰,不可自相圖也。」

劉毅一性一格剛愎自用,自以為當年勤王舉義的功勞與劉裕相等,心裡深深為此驕矜自負,因此,雖然暫時擁戴聽從劉裕,但是心裡卻並不服氣,等到獨當一面,當上一個地區的首腦之後,仍然經常鬱悶不樂,覺得志向不得實現。

劉裕每每對他容讓順從,這更加縱容滋長了他的狂傲,曾說:「真遺憾沒有遇到劉邦、項羽,跟他們爭奪中原!」到了在桑落慘敗之後,他知道自己的情勢已去,更增加了他的煩惱和憤激。

劉裕一向不讀書,劉毅卻相當地涉獵過一些文墨,所以朝中有很多名望清高的有學識的人,都與他往來密切。

他與尚書僕射謝混、丹陽尹郗僧施關係最好,感情最深,互相結納。

郗僧施是郗超的侄兒。

劉毅把持了長江上游一帶的大權之後,暗地裡有圖謀劉裕的志向,便請求兼管交、廣二州的軍事,劉裕也答應了他。

劉毅又奏請任命郗僧施為南蠻校尉後軍司馬,任命一毛一之為南郡太守,劉裕又答應了他,改派劉穆之代替郗僧施為丹陽尹。

劉毅上表請求到京口去向祖先的墳墓辭行,劉裕前往倪塘與他相會。

寧遠將軍胡藩對劉裕進言道:「您說劉毅能永遠地做您的部下嗎?」

劉裕沉默不語,很久,說:「你認為應當怎麼辦?」

胡藩說:「統帥百萬大軍,攻擊一定得手,交戰一定勝利,劉毅以此佩服您。

至於博覽群書,談吐吟詠,他卻自認為是英雄豪傑。

正因如此,高雅的士紳、白面的書生等集中歸附到他那裡。

我擔心他終將不會甘心在您之下,不如趁這次會面的機會,乾脆除掉他。」

劉裕說:「我與劉毅都有使國家復興的功勞,他的罪過還沒有表露出來,不可自相殘殺。」

[5]乞伏熾磐攻南涼三河太守吳陰於白土,克之,以乞伏出累代之。

[5]乞伏熾磐在白土進攻南涼三河太守吳陰,擊敗了他,讓乞伏出累代替吳陰鎮守白土。

六月,乞伏公府弒河南王乾歸,並殺其諸子十餘人,走保大夏。

平昌公熾磐遣其弟廣武將軍智達、揚武將軍木弈干帥騎三千討之;以其弟曇達為鎮京將軍。

鎮譚郊,驍騎將軍婁機鎮苑川。

熾磐帥文武及民二萬餘戶遷於罕。

六月,西秦振威將軍乞伏公府刺殺了河南王乞伏乾歸。

同時殺死了乞伏乾歸的十幾個兒子。

逃到大夏據守。

平昌公乞伏熾磐派他的弟弟廣武將軍乞伏智達、楊武將軍乞伏木弈干率領三千騎兵,前去討伐。

任命他的另一個弟弟乞伏曇達為鎮東將軍,鎮守譚郊;任命驍騎將軍乞伏婁機鎮守苑川。

乞伏熾磐統帥文武官員及二萬多戶百姓遷移到罕。

秦人多勸秦王興乘亂取熾磐,興曰:「伐人喪,非禮也。」

夏王勃勃攻熾磐,軍師中郎將王買德諫曰:「熾磐,吾之與國,今遭喪亂,吾不能恤,又恃眾力而伐之,匹夫猶且恥為,況萬乘乎!」勃勃乃止。

後秦國人有很多都勸後秦王姚興乘西秦國內危亡動亂之機,消滅乞伏熾磐,姚興說:「趁別人遭喪之時,討伐他,不合禮儀。」

夏王劉勃勃打算進攻乞伏熾磐,軍師中郎將王買德勸阻說:「乞伏熾磐是我們的鄰邦,現在遭受喪亂,我們不能去體恤幫助,反而依仗人多力大去討伐他,這樣的事,連普通的老百姓都覺得可恥而不去做,何況您是擁有萬乘之尊的天王了!」劉勃勃這才停止。

[6]閏月,庚子,南郡烈武公劉道規卒。

[6]閏六月,庚子(初一),東晉南郡烈武公劉道規去世。

[7]秋,七月,己巳朔,魏主嗣東巡,置四廂大將、十二小將;以山陽侯斤、元城侯屈行左、右丞相。

庚寅,嗣至濡源,巡西北諸部落。

[7]秋季,七月,己巳朔(初一),北魏國主拓跋嗣巡視東方,設置了四廂大將、十二小將等官。

任命山陽侯奚斤、元城侯拓跋屈擔任左、右丞相。

庚寅(二十二日),拓跋嗣抵達濡源,巡視西北的那些部落。

[8]乞伏智達等擊破乞伏公府於大夏。

公府奔疊蘭城,就其弟阿柴;智達等攻拔之,斬阿柴父子五人。

公府奔南山,追獲之,並其四子,之於譚郊。

[8]乞伏智達等人在大夏擊敗乞伏公府。

乞伏公府逃奔疊蘭城,投靠他的弟弟乞伏阿柴。

乞伏智達等攻陷了那裡,斬殺了乞伏阿柴他們父子五人。

乞伏公府又逃到以南的山區,被追上抓獲,連同他的四個兒子一起,在譚郊城內用車裂刑處死。

八月,乞伏熾磐自稱大將軍、河南王,大赦,改元永康;葬乾歸於罕,謚曰武元,廟號高祖。

八月,乞伏熾磐自稱為大將軍、河南王,下令大赦,改年號為永康。

把乞伏乾歸安葬在罕,追諡他為武元王,廟號高祖。

[9]皇后王氏崩。

[9]東晉皇后王氏去世。

[10]庚戌,魏主嗣還平城。

[10]庚戌(十二日),北魏國主拓跋嗣回到平城。

[11]九月,河南王熾磐以尚書令武始翟為相國,侍中、太子詹事趙景為御史大夫,罷尚書令、僕、尚書六卿、侍中等官。

[11]九月,西秦河南王乞伏熾磐任命尚書令武始人翟為相國,任命侍中、太子詹事趙景為御史大夫,撤銷了尚書令、僕、尚書六卿、待中等官職。

[12]癸酉,葬僖皇后於休平陵。

[12]癸酉(初六),東晉把僖皇后王氏安葬在休平陵。

[13]劉毅至江陵,多變易守宰,輒割豫州文武、江州兵力萬餘人以自隨。

會毅疾篤,郗僧施等恐毅死,其一黨一危,乃勸毅請從弟兗州刺史藩以自副,太尉裕偽許之。

藩自廣陵入朝,已卯,裕以詔書罪狀毅,雲與藩及謝混共謀不軌,收藩及混賜死。

[13]劉毅抵達江陵,對下屬的守宰等地方官進行很大的變動、撤換,他擅自一抽一調豫州原來的老文武僚屬、江州的原部眾一萬多人跟隨自己到荊州。

正好趕上劉毅病重,郗僧施等人恐怕劉毅死掉,他們這一一黨一處境危險,於是勸說劉毅請求朝廷派自己的堂弟兗州刺史劉藩做自己的副手,太尉劉裕假裝答應了他。

劉藩從廣陵前往建康來朝見皇帝。

已卯(十二日),劉裕用皇帝的名義下詔書,公佈劉毅的罪狀,指出他與劉藩以及謝混等人一起陰謀叛亂,抓住了劉藩和謝混,命令他們自一殺。

初,混與劉毅款暱,混從兄澹常以為憂,漸與之疏;謂弟璞及從子瞻曰:「益壽此一性一,終當破家。」

澹,安之孫也。

當初,謝混與劉毅感情密切親一暱,謝混的堂兄謝澹常常為此擔憂,逐漸與他疏遠,並對弟弟謝璞和侄兒謝瞻說:「謝混這種一性一情,將來一定會家破人亡。」

謝澹是謝安的孫子。

庚辰,詔大赦,以前會稽內史司馬休之為都督荊·雍·梁·秦·寧·益六州軍事、荊州刺史;北徐州刺史劉道憐為兗·青二州刺史,鎮京口。

使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監太尉留府事。

裕疑長民難獨任,乃加劉穆之建武將軍,置佐吏,配給資力以防之。

庚辰(十三日),東晉安帝下詔命令大赦。

任命前會稽內史司馬休之為都督荊、雍、梁、秦、寧、益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任命北徐州刺史劉道憐為兗、青二州刺史,鎮守京口;命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監太尉留府事。

劉裕擔心諸葛長民很難單獨勝任,於是加封劉穆之為建武將軍,設置輔佐官員,配備軍事力量,防備意外。

壬午,裕帥諸軍發建康,參軍王鎮惡請給百舸為前驅。

丙申,至姑孰,以鎮惡為振武將軍,與龍驤將軍蒯恩將百舸前發,裕戒之曰:「若賊可擊,擊之;不可者,燒其船艦,留屯水際以待我。」

於是鎮惡晝夜兼行,揚聲言劉兗州上。

壬午(十五日),劉裕率領幾支部隊從建康出發,參軍王鎮惡請求交給他一百條船擔任先鋒。

丙申(二十九日),抵達姑孰,任命王鎮惡為振武將軍,與龍驤將軍蒯恩帶領一百條船提前出發,劉裕告誡他們說:「如果敵人可以戰勝,便進攻他們;如果不能取勝,便把他們的船艦燒燬,停留在水邊等待我來。」

於是王鎮惡白天黑夜地加速前進,聲言說是劉藩到來。

冬,十月,己未,鎮惡至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捨船步上。

蒯恩軍居前,鎮惡次之。

舸留一二人,對舸岸上立六七旗,旗下置鼓,語所留人:「計我將至城,便鼓嚴,令若後有大軍狀。」

又分遣人燒江津船艦。

鎮惡徑前襲城,語前軍士:「有問者,但雲劉兗州至。」

津戍及民間皆晏然不疑。

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將朱顯之欲出江津,問:「劉兗州何在?」

軍士曰:「在後。」

顯之至軍後不見藩,而見軍人擔彭排戰具,望江津船艦已被燒,鼓嚴之一聲甚盛,知非藩上,便躍馬馳去告毅,行令閉諸城門。

鎮惡亦馳進,門未及下關,軍人因得入城。

衛軍長史謝純入參承毅,出聞兵至,左右欲引車歸。

純叱之曰:「我,人吏也,逃將安之!」馳還入府。

純,安兄據之孫也。

鎮惡與城內兵鬥,且攻其金城,自食時至中晡,城內人敗散。

鎮惡一穴一其金城而入,遣人以詔及赦文並裕手書示毅,毅皆燒不視,與司馬一毛一之等督士卒力戰。

城內人猶未信裕自來,軍士從毅自東來者,與台軍多中表親戚,且鬥且語,知裕自來,人情離駭。

逮夜,聽事前兵皆散,斬毅勇將趙蔡,毅左右兵猶閉東西閣拒戰。

鎮惡慮暗中自相傷犯,乃引軍出圍金城,開其南面。

毅慮南有伏兵,夜半,帥左右三百許人開北門突出,一毛一之謂謝純曰:「君但隨僕去。」

純不從,為人所殺。

冬季,十月,己未(二十二日),王鎮惡抵達豫章口,離江陵城只有二十里,因此,他們下船,步行進軍。

蒯恩帶兵走在前面,王鎮惡緊跟著他。

每條船上只留一二個人,停船的岸上立起六七面旗幟,旗下放置戰鼓,告訴留下的人:「估計我們就要到江陵城時,你們便不停地擂起戰鼓,做出後面好像還有大部隊的樣子。」

又分別派人去火燒江津那裡的船艦。

王鎮惡徑直去突襲江陵城,告訴前面的軍士:「如果有人問,就說劉藩到了。」

渡口衛兵和當地百姓都安下心來,毫不懷疑。

離城還有五六里遠時,正好碰上劉毅手下的重要將領朱顯之準備去江津,問道:「劉藩在哪裡?」

軍士們說:「在後面。」

朱顯之到了部隊的後面也沒有看到劉藩,卻看見軍士扛著盾牌、旁排等作戰工具,又看見江津的船艦已經火起被燒,江邊擂鼓的聲音又很大,恍然大悟不是劉藩到來,便跳上馬背,飛馬回城向劉毅報告,下令趕快關閉各個城門。

王鎮惡也跟著跑進城去,城門還沒來得及關閉,軍隊所以得以進入江陵城。

衛軍長史謝純進府去拜見劉毅,出來的時候,聽說軍隊殺到,左右侍從打算拉著他的車回去,射純呵斥他們說:「我是人家的下屬,逃能逃到哪裡去?」

於是馳回劉毅府中。

謝純是謝安的哥哥謝據的孫子。

王鎮惡與城內的士兵展開激戰,一面又進攻江陵的牙城,從中午直到傍晚,城內的守軍終於敗退潰散。

王鎮惡從牙城挖一個洞,衝了進去,派人把皇帝的詔書和赦免他的文件以及劉裕寫給他的親筆信交給劉毅,劉毅看也不看,便全部燒掉了。

他與司馬一毛一之等人督促士卒拚力死戰。

城內的人還不相信劉裕親自到來,可是軍隊中那些跟著劉毅從東方來的士兵,與朝廷來的兵有一些是表親的關係,他們一邊交戰一邊對話。

知道的確是劉裕親自來了,人心為此震駭離亂。

到了夜晚,劉毅辦公的府前衛兵全部逃散,並殺掉了劉毅手下的勇將趙蔡;劉毅身邊的侍衛還關緊東西大門頑強抗拒。

王鎮惡擔心黑暗之中自己的士兵彼此誤傷,於是又把部眾帶出圍困牙城,並把南面打開一個出口。

劉毅害怕南面有埋伏的官兵,半夜的時候,率領三百個左右的侍衛,打開北門突圍出去。

一毛一之對謝純說:「你只管跟我去。」

謝純不同意,被別人殺掉了。

毅夜投牛牧佛寺。

初,桓蔚之敗也,走投牛牧寺僧昌,昌保藏之,毅殺昌。

至是,寺僧拒之曰:「昔亡師容桓蔚,為劉衛軍所殺,今實不敢容異人。」

毅歎曰:「為法自弊,一至於此!」遂縊而死。

明日,居人以告,乃斬首於市,並子侄皆伏誅。

毅兄模奔襄陽,魯宗之斬送之。

劉毅連夜投奔牛牧佛寺。

當初,桓蔚失敗的時候,便跑到這裡投奔牛牧寺的僧人昌。

昌把桓蔚藏了起來,保護他,劉毅則殺了昌。

到這時,寺裡的僧人們拒絕了他,說:「過去我們亡故的師傅昌容留醒蔚,被你殺死,現在實在再不敢容留他人了。」

劉毅哀歎說:「自己制訂法律規章斷絕自己的活路,竟然到了這種程度!」於是,他自己上吊而死。

第二天,當地居民報告,王鎮惡便將他的一屍一體拖到市中,砍下腦袋。

他的兒子、侄子等也都一起被殺。

劉毅的哥哥劉模逃奔到襄陽,雍州刺史魯宗之斬了他,並把人頭送到建康。

初,毅季父鎮之閒居京口,不應辟召,常謂毅及藩曰:「汝輩才器,足以得志,但恐不久耳。

我不就爾求財位,亦不同爾受罪累。」

每見毅、藩導從到門,輒詬之。

毅甚敬畏,未至宅數百步,悉屏儀衛,與白衣數人俱進。

及毅死,太尉裕奏征鎮之為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固辭不至。

當初,劉毅的叔父劉鎮之在京口閒居,不應朝廷的徵召,常常對劉毅和劉藩說:「憑你們的才能天賦,足可以實現自己的志向,幹一番大事業,但是恐怕不會得勢太長時間。

我不依靠你們謀求錢財和地位,也不和你們一起受到罪行的連累。」

他每次看見劉毅、劉藩領著部下路過家門,都出去辱罵他們。

劉毅對他非常尊敬而又害怕,回家時,在沒到家宅的幾百步遠的地方,便把儀仗衛兵等全部屏退,只和幾個部下的小辟吏的人一起進屋。

等到劉毅死後,太尉劉裕奏請徵召劉鎮之為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劉鎮之仍然堅決推辭,不來上任。

[14]仇池公楊盛叛秦,侵擾祁山;秦王興遣建威將軍趙琨為前鋒,立節將軍姚伯壽繼之,前將軍姚恢出鷲峽,秦州刺史姚嵩出羊頭峽,右衛將軍胡翼度出城,以討盛。

興自雍赴之,與諸將會於隴口。

[14]被後秦封為仇池公的氐王楊盛,背叛後秦,侵犯騷擾祁山。

後秦國王姚興派遣建威將軍趙琨率領先行部隊,派立節將軍姚伯壽率領後援部隊,派前將軍姚恢進軍鷲峽,派秦州刺史姚嵩進軍羊頭峽,派右衛將軍胡翼度進軍城,同時討伐楊盛。

姚興從雍城帶兵前去,與那些將領在隴口會合。

天水太守王松言於嵩曰:「先帝神略無方,徐洛生以英武佐命,再入仇池,無功而還;非楊氏智勇能全也,直地勢險固耳。

今以趙琨之眾,使君之威,准之先朝,實未見成功。

使君具悉形便,何不表聞!」嵩不從。

盛帥眾與琨相持,伯壽畏懦不進,琨眾寡不敵,為盛所敗。

興斬伯壽而還。

天水太守王松向姚嵩進言道:「先帝奇謀神智,變化莫測,徐洛生又以自己的英才勇武輔佐王命,就是那樣的條件,二次進攻仇池的時候,也免不了沒有任何收穫,空手而回。

這不是因為楊氏的智謀勇力能夠保全自己,只不過是那裡的地勢艱險牢固罷了。

現在依靠趙琨等人的大軍,依靠您的威信名望,和先帝的朝代相比,實在也不見得能夠成功。

您全盤瞭解這樣的形勢,為什麼不報告皇上呢?」

姚嵩沒有聽從。

楊盛率領部眾與趙琨對抗,雙方僵持不下,姚伯壽畏懼怯懦,不進兵增援,趙琨力量單薄,難以抵敵,被楊盛打敗。

姚興斬了姚伯壽之後回軍。

興以楊佛嵩為雍州刺史,帥嶺北見兵以擊夏。

行數日,興謂群臣曰:「佛嵩每見敵,勇不自制,吾常節其兵不過五千人。

今所將既多,遇敵必敗,行已遠,追之無及,將若之何?」

佛嵩與夏王勃勃戰,果敗,為勃勃所執,絕亢而死。

姚興任命楊佛嵩為雍州刺史,率領嶺北現有的軍隊進擊夏國。

軍隊走了幾天,姚興對大臣們說:「楊佛嵩每當看見敵人,便奮勇向前,無法自己克制,我常常限制他的軍隊不讓它超過五千人。

這次他所統領的兵力已經太多了,遇到敵人便一定要失敗,但是他們已經走遠,追也追不上了,怎麼辦好呢?」

楊佛嵩與夏王劉勃勃交戰,果然失敗,被劉勃勃抓獲,扼住喉嚨掐死。

[15]秦立昭儀齊氏為後。

[15]後秦冊立昭儀齊氏為王后。

[16]沮渠蒙遜遷於姑臧。

[16]北涼沮渠蒙遜把都城遷到姑臧。

[17]十一月,己卯,太尉裕至江陵,殺郗僧施。

初,一毛一之雖為劉毅僚佐,素自結於裕,故裕特宥之。

賜王鎮惡爵漢壽子。

裕問毅府諮議參軍申永曰:「今日何施而可?」

永曰:「除其宿釁,倍其惠澤,貫敘門次,顯擢才能,如此而已。」

裕納之,下書寬租省調,節役原刑,禮辟名士,荊人悅之。

[17]十一月,己卯(十三日),東晉太尉劉裕抵達江陵,殺死郗僧施。

當初,一毛一之雖然是劉毅的幕僚屬下,但卻一向暗自與劉裕結交,所以劉裕特別寬宥了他。

朝廷賜給王鎮惡以漢壽子爵位。

劉裕問劉毅府的諮議參軍申永說:「現在應當怎麼做才合適?」

申永說:「消除那些以往的隔閡,加倍向百姓官員施加恩惠,重新嚴格按照門第來加封官職,公開地擢升有才能的人,不過這樣罷了。」

劉裕採納了他的建議,下令減少賦稅役差,放寬刑罰,以禮相聘有名望的人士。

荊州的百姓非常擁護他。

[18]諸葛長民驕縱貪侈,所為多不法,為百姓患,常懼太尉裕按之。

及劉毅被誅,長民謂所親曰:「『昔年醢彭越,今年殺韓信。

』禍其至矣!」乃屏人問劉穆之曰:「悠悠之言,皆雲太尉與我不平,何以至此?」

穆之曰:「公溯流遠征,以老母稚子委節下;若一豪不盡,豈容如此邪?」

長民意乃小安。

[18]東晉豫州刺史諸葛長民驕橫放縱,貪婪奢侈,幹的事大多都不合法度,成了百姓的一大禍患。

他也常常擔心太尉劉裕查處他。

到了劉毅被殺,諸葛長民便對他所親近的人說:「『前年殺彭越,今年殺韓信。

』我的大禍就要來了!」於是,他把別人屏退,問劉穆之說:「大家紛紛傳言,都說太尉對我非常不滿,這是什麼原因?」

劉穆之說:「劉公逆流而上,遠征劉毅,把老母和幼子全都交給您照顧,如果有一點點的不信任,哪裡能這樣呢?」

諸葛長民的心裡才稍稍安定一些。

長民弟輔國大將軍黎民說長民曰:「劉氏之亡,亦諸葛氏之懼也,宜因裕未還而圖之。」

長民猶豫未發,既而歎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必履危機。

今日欲為丹徒布衣,豈可得邪!」因遺冀州刺史劉敬宣書曰:「盤龍狠戾專恣,自取夷滅。

異端將盡,世路方夷,富貴之事,相與共之。」

敬宣報曰:「下官自義熙以來,忝三州、七郡,常懼福過災生,思避盈居損。

富貴之旨,非所敢當。」

且使以書呈裕,裕曰:「阿壽故為不負我也。」

諸葛長民的弟弟、輔國大將軍諸葛黎民,勸說諸葛長民道:「劉毅的死,也就是諸葛氏的可怕的下場,應該趁著劉裕還沒有回來,搶先動手。」

諸葛長民猶豫不決,沒有行動,過後歎息說:「貧賤的時候,常常想著富貴,富貴之後又一定會有危險。

現在要想當一個丹徒的老百姓,怎麼能行呢!」於是,給冀州刺史劉敬宣寫信道:「劉毅狠毒暴戾,專橫任一性一,自己找的滅亡。

現在,有叛亂之心的人已經要被剿滅,天下就要太平,如果有富貴的事情的話,希望我們一同享受。」

劉敬宣回信說:「下官我從義熙初年以來,不稱職地當過三個州的刺史,七個郡的太守,常常害怕福份就要過去,災禍就要降在頭上,因此只想迴避太滿的好處,寧可吃虧受損。

您所說的富貴的意思,我實在不敢承當。」

而且又把信送給劉裕,劉裕說:「劉敬宣還是沒有辜負我。」

劉穆之憂長民為變,屏人問太尉行參軍東海何承天曰:「公今行濟否?」

承天曰:「荊州不憂不時判,別有一慮耳。

公昔年自左裡還入石頭,甚脫爾;今還,宜加重慎。」

穆之曰:「非君,不聞此言。」

劉穆之擔心諸葛長民製造叛亂,屏退別人問太尉行參軍、東海人何承天說:「劉公這次能不能成功?」

何承天說:「荊州不怕不馬上被平定,不過有另外一個值得憂慮的事。

劉公過去在左裡大勝之後回到石頭,非常輕鬆隨便,但這次回來,卻應該加倍謹慎。」

劉穆之說:「不是你,聽不到這樣的忠告。」

裕在江陵,輔國將軍王誕白裕求先下,裕曰:「諸葛長民似有自疑心,卿詎宜便去!」誕曰:「長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輕身單下,必當以為無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裕笑曰:「卿勇過賁、育矣。」

乃聽先還。

劉裕在江陵,輔國將軍王誕向劉裕表示,請求先行東還,劉裕說:「諸葛長民好像自己非常擔心,你怎麼敢輕易地就走!」王誕說:「諸葛長民知道我一向承蒙您的垂一愛一照顧,我現在輕裝簡從,單身而回,他就一定會覺得沒有危險,這樣也可以稍稍安定一下他的心意。」

劉裕笑著說:「你的勇氣,超過孟賁、夏育了。」

於是就聽憑他先回去。

[19]沮渠蒙遜即河西王位,大赦,改元玄始,置官僚如涼王光為三河王故事。

[19]沮渠蒙遜登上河西王的位子,下令大赦,改年號為玄始,設置的官員,

就像後涼王呂光為三河王時設置的官員一樣。

[20]太尉裕謀伐蜀,擇元帥而難其人。

以西陽太守朱齡石既有武干,又練吏職,欲用之。

眾皆以為齡石資名尚輕,難當重任;裕不從。

十二月,以齡石為益州刺史,帥寧朔將軍臧熹、河間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劉鍾等伐蜀,分大軍之半二萬人以配之。

熹,裕之妻弟,位居齡石之右,亦隸焉。

[20]東晉太尉劉裕計劃討伐蜀地,選擇元帥的時候,覺得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

他認為西陽太守朱齡石既有武勇,又熟悉勝任官吏的職責,打算任用他。

大家卻都認為朱齡石的資歷名望還輕,難以承當重任。

劉裕不聽從。

十二月,任命朱齡石為益州刺史,統帥寧朔將軍臧熹、河間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劉鍾等人前去討伐蜀地,並把自己大軍的一半共二萬人配給他指揮。

臧熹是劉裕的內弟,職位也比朱齡石高,但也接受朱齡石的統領。

裕與齡石密謀進取,曰:「劉敬宣往年出黃虎,無功而退。

賊謂我今應從外水往,而料我當出其不意猶從內水來也。

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備內道。

若向黃虎,正墜其計。

今以大眾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內水,此制敵之奇也。」

而慮此聲先馳,賊審虛實。

別有函書封付齡石,署函邊曰:「至白帝乃開。」

諸軍雖進,未知處分所由。

劉裕與朱齡石密謀進攻取勝的辦法,說:「劉敬宣以前進軍到黃虎,沒建立什麼功業便退回來了。

所以,敵兵以為我們這次應當從外水出發,又防備我們出其不意仍然還從內水進兵。

這樣,他們一定會用重兵把守涪城,封鎖內水。

如果我們進軍黃虎,正中他們的計策。

現在,我們以大部隊經過外水直取成都,另派一支迷惑敵人的軍隊進攻內水,這是克敵制勝的奇計。」

他擔心這種計劃事先傳揚出去,敵人摸清了自己的虛實動靜,便另外寫了一封信裝在盒子裡,交給朱齡石,在盒子邊上寫:「到白帝城再打開。」

這幾路大軍雖然開始行動,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一毛一之固請行;裕恐修之至蜀,必多所誅殺,土人與一毛一氏有嫌,亦當以死自固,不許。

一毛一之堅決要求隨大軍出發,劉裕恐怕一毛一之到蜀地後大肆屠一殺,而當地人因為與一毛一之有宿怨,也可能拚死堅守抵抗,所以,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21]分荊州十郡置湘州。

[21]東晉把荊州的十個郡分出來,設立湘州。

[22]加太尉裕太傅、揚州牧。

[22]東晉朝廷加授太尉劉裕為太傅、揚州牧。

[23]丁巳,魏主嗣北巡,至長城而還。

[23]丁巳(二十一日),北魏國主拓跋嗣,巡視北方,到達長城後返回。

九年(癸丑、413)

九年(癸丑,公元413年)

[1]春,二月,庚戌,魏主嗣如高柳川;甲寅,還宮。

[1]春季,二月,庚戌(十五日),北魏國主拓跋嗣前往高柳川;甲寅(十九日),回宮。

[2]太尉裕自江陵東還,駱驛遣輜重兼行而下,前刻至日,每淹留不進。

諸葛長民與公卿頻日奉候於新亭,輒差其期。

乙丑晦,裕輕舟徑進,潛入東府。

三月,丙寅朔旦,長民聞之,驚趨至門。

裕伏壯士丁於幔中,引長民卻入間語,凡平生所不盡者皆及之。

長民甚悅,丁自幔後出,於座拉殺之,輿一屍一付延尉。

收其弟黎民,黎民素驍勇,格鬥而死。

並殺其季弟大司馬參軍幼民、從弟寧朔將軍秀之。

[2]東晉太尉劉裕從江陵東下,返回建康,陸續把軍用物資盡快地運送回去,在預定的日期以前,常常滯留,不能按期進發。

諸葛長民與公卿們每天都到新亭去等候,每每錯過日期。

乙丑(三十日)夜,劉裕乘快速小艇迅速前進,暗中回到了東府。

三月,丙寅朔(初一)凌晨,諸葛長民才得到消息,大吃一驚,急往晉見。

劉裕命武士丁埋伏一在幔中,然後迎接諸葛長民入內,把別人屏退,單獨談話,把凡是一生以來談不透的話全部談到了。

諸葛長民非常高興,卻不料丁從帷幔後跳出來,在座位上弄死他。

劉裕命令用車子把他的一屍一體拉到延尉去判罪。

又去抓他的弟弟諸葛黎民,諸葛黎民一向非常驍勇,拒捕格鬥,被殺死。

又殺了他的小一弟一弟大司馬參軍諸葛幼民、他的堂弟寧朔將軍諸葛秀之。

[3]庚午,秦王興遣使至魏修好。

[3]庚午(初五),後秦王姚興派遣使節前往北魏建立友好關係。

[4]太尉裕上表曰:「大司馬溫以『民無定本,傷治為深』,《庚戌》土斷以一其業,於時財阜國豐,實由於此。

自茲迄今,漸用頹弛,請申前制。」

於是依界土斷,唯徐、兗、青三州居晉陵者,不在斷例;諸流寓郡縣多所並省。

[4]東晉國太尉劉裕呈上奏表說:「從前,大司馬桓溫因為『民眾沒有固定的根基,對國家的治理危害極大』,所以,頒布『庚戌』詔書,規定按照現在的住所,確定流亡居民的籍貫,讓他們安居樂業。

當時財富的逐漸積累、國家的充實強盛,實在是由於這個緣故。

從那個時候到現在,對這種規定的執行逐漸放鬆,因此,請求重新強調以前的這項政策。」

於是按照現在居民的住所重新確定籍貫,只有徐、兗、青這三個州居住在晉陵的人,不在這個限制之內,那些寄居在別郡之上的郡縣,有很多不是被合併,就是被撤銷。

戊寅,加裕豫州刺史。

裕固讓太傅、州牧。

戊寅(十三日),東晉加任劉裕為豫州刺史。

劉裕堅定辭讓太傅、州牧等職。

[5]林邑范胡達寇九真,杜慧度擊斬之。

[5]林邑國范胡達進犯東晉九真郡,杜慧度回擊並把他殺了。

[6]河南王熾磐遣鎮東將軍曇達、平東將軍王松壽將兵東擊休官權小郎、呂破胡於白石川,大破之,虜其男一女萬餘口,進據白石城。

顯親休官權小成、呂奴迦等二萬餘戶據白不服,曇達攻斬之,隴右休官悉降。

秦太尉索稜以隴西降熾磐,熾磐以稜為太傅。

[6]河南王乞伏熾磐派遣鎮東將軍乞伏曇達、平東將軍王松壽帶領部隊進攻東部休官部落首領權小郎、呂破胡所據守的白石川,並把他們打得大敗,把當地的男一女百姓一萬多口俘虜,進佔白石城。

顯親休官部落首領權小成、呂奴迦等共二萬多戶人佔據白,不服。

乞伏曇達攻克了那裡,把他們殺了。

隴右的休官部落全部投降。

後秦太尉索稜,獻出他所據守的隴西,向乞伏熾磐投降。

乞伏熾磐任命索稜為太傅。

[7]夏王勃勃大赦,改元鳳翔;以叱干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築都城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

勃勃曰:「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宜名新城曰統萬。」

阿利一性一巧而殘忍,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

勃勃以為忠,委任之。

凡造兵器成,呈之,工人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則斬弓人,入則斬甲匠。

又鑄銅為一大鼓,飛廉、翁仲、銅駝、龍一虎之屬,飾以黃金,列於宮殿之前。

凡殺工匠數千,由是器物皆一精一利。

[7]夏王劉勃勃下令實行大赦,改年號為鳳翔。

任命叱干阿利兼任將作大匠,征發嶺北胡人、漢人共十萬,在朔方水以北、黑水以南的地方建築都城。

劉勃勃說:「我正要統一天下,以君王的地位統轄所有地區,因此,新城的名字應該叫『統萬』。」

叱干阿利一性一情乖一巧伶利,但卻凶暴殘忍。

他用蒸過的土修築城牆,驗收時鐵錐如果能插一入一寸深,他就要把泥工殺掉並把他的一屍一首築進城中。

劉勃勃認為他非常忠誠,便把築城的事全部交給了他。

凡是把兵器造成,呈送給他過目的時候,做工的人當中就一定會有人被殺死:弓箭射不透鎧甲,那麼就殺掉作弓的人;如果射透了,就要殺死作鎧甲的工匠。

他又用銅鑄成一面大鼓,把「飛廉」、「翁仲」、「銅駝」、「龍」、「虎」等塑像,面上裝飾黃金,排列在宮殿之前。

前後大約殺掉了幾千名工匠,因此,武器什物等都打磨得非常鋒利和一精一良。

勃勃自謂其祖從母姓為劉,非禮也。

古人氏族無常,乃改姓赫連氏,言帝王系天為子,其徽赫與天連也,其非正統者,皆以鐵伐為氏,言其剛銳如鐵,皆堪伐人也。

劉勃勃自認為他的祖先沿用母姓,姓劉,不合禮法。

鑒於古人用姓氏也沒有常規,於是自己改姓「赫連」,意思是說帝王是天的兒子,他的偉大光耀與天相連。

那些不是直系親屬的旁支後裔,都用「鐵伐」為姓,意思是說他們鋼強銳利如鐵,都可以攻伐別人。

[8]夏,四月,乙卯,魏主嗣西巡,命鄭兵將軍奚斤、鴻飛將軍尉古真、都將閭大肥等擊越勤部於跋那山。

大翁,柔然人也。

[8]夏季,四月,乙卯(二十一日),北魏國主拓跋嗣向西巡視,下令鄭兵將軍奚斤、鴻飛將軍尉古真、都將閭大肥等進軍跋那山,襲擊越勤部落。

閭大肥是柔然人。

[9]河南王熾磐遣安北將軍烏地延、冠軍將軍翟紹擊吐谷渾別統句旁於泣勤川,大破之。

[9]河南王乞伏熾磐派遣安北將軍烏地延、冠軍將軍翟紹進攻吐谷渾所屬的遠方部落首領句旁所據守的泣勤川,並把他們打得大敗。

[10]河西王蒙遜立子政德為世子,加鎮衛大將軍、錄尚書事。

[10]北涼河西王沮渠蒙遜冊立兒子沮渠政德為世子,加封為鎮衛大將軍、錄尚書事。

[11]南涼王檀伐河西王蒙遜,蒙遜敗之於若厚塢,又敗之於若涼;因進圍樂都,二旬不克。

南涼湟河太守文支以郡降於蒙遜,蒙遜以文支為廣武太守。

蒙遜復伐南涼,檀以太尉俱延為質,乃還。

[11]南涼王禿髮檀討伐河西王沮渠蒙遜,沮渠蒙遜在若厚塢把他打敗,又在若涼再一次擊敗他。

於是,沮渠蒙遜進軍圍困禿髮檀的都城樂都,過了二十天也沒有攻破。

南涼湟河太守禿髮文支獻出湟河郡,向沮渠蒙遜投降。

沮渠蒙遜任命禿髮文支為廣武太守。

沮渠蒙遜再一次討伐南涼,禿髮檀把太尉禿髮俱延交給他作為人質,他才撤軍。

蒙遜西如苕,遣冠軍將軍伏恩將騎一萬襲卑和、烏啼二部,大破之,俘二千餘落而還。

沮渠蒙遜向西巡視,前往苕,派遣冠軍將軍伏恩帶領一萬騎兵進攻卑和、烏啼兩個部落,並把他們擊敗,俘虜了兩千多帳落的百姓回來。

蒙遜寢於新台,Yan人王懷祖擊蒙遜傷足,其妻孟氏禽斬之。

沮渠蒙遜在新台皇宮就寢,宦官王懷祖突然向他襲擊,但卻只傷到了他的腳,沮渠蒙遜的妻子孟氏把王懷祖活捉然後殺了。

蒙遜母車氏卒。

沮渠蒙遜的母親車氏去世。

[12]五月,乙亥,魏主嗣如雲中舊宮。

丙子,大赦,西河胡張外等聚眾為盜;乙卯,嗣遣會稽公長樂劉等屯西河招討之。

六月,嗣如五原。

[12]五月,乙亥(十一日),北魏國主拓跋嗣前往雲中的舊日宮殿。

丙子(十二日),實行大赦。

西河的胡人張外等人招集部眾,成了強盜。

乙卯(疑誤),拓跋嗣派遣會稽公、長樂人劉等帶兵集結在西河,招降或者討伐他們。

六日,拓跋嗣前往五原。

[13]朱齡石等至白帝發函書,曰:「眾軍悉從外水取成都,臧熹從中水取便漢,老弱乘高艦十餘,從內水向黃虎。」

於是諸軍倍道兼行。

譙縱果命譙道福將重兵鎮涪城,以備內水。

[13]東晉朱齡石等人帶兵抵達白帝,打開盒中劉裕寫的書信,上面說:「大部隊全部從外水進攻成都,臧熹從水中進攻廣漢,老弱殘兵乘坐高大的戰艦十幾條,從內水向黃虎進發。」

於是,幾路大軍一火速向目標進發。

譙縱果然命令譙道福帶領主力部隊鎮守涪城,用來防備從內水進攻的敵人。

齡石至平模,去成都二百里;縱遣秦州刺史侯暉、尚書僕射譙詵帥眾萬餘屯平模,夾岸築城以拒之。

齡石謂曰:「今天時盛熱,而賊嚴兵固險,攻之未必可拔,只增疲睏;且欲養銳息兵以伺其隙,何如?」

曰:「不然。

前揚聲言大眾向內水,譙道福不敢捨涪城。

今重軍猝至,出其不意,侯暉之徒已破膽矣。

賊阻兵守險者,是其懼不敢戰也。

因其兇懼,盡銳攻之,其勢必克。

克平模之後,自可鼓行而進,成都必不能守矣。

若緩兵相守,彼將知人虛實。

涪軍忽來,併力拒我,人情既安,良將又集,此求戰不獲,軍食無資,二萬餘人悉蜀子虜矣。」

齡石從之。

朱齡石抵達平模,距離成都還有二百里。

譙縱派遣秦州刺史侯暉、尚書僕射譙詵率領一萬多部眾屯紮在平模,在江水兩岸築起城牆,抗拒敵兵。

朱齡石對劉鍾說:「現在正趕上天氣太熱,但是敵兵又防守嚴密、地熱險固,進攻他們也不一定能夠攻克,只是白白地增加士兵的疲勞困頓。

我想暫時停止進攻,養一精一蓄銳,等待機會,怎麼樣?」

劉鍾說:「不行。

開始的時候我們揚言大部隊從內水進攻,譙道福所以才不敢放棄涪城。

現在大軍到了這裡,出乎敵人的意料之外,侯暉這幫傢伙已經嚇破了膽。

賊兵之所以擋住去路、堅守險要,是因為他們害怕,不敢迎戰。

正應趁他們非常害怕,調動全部的一精一銳部隊進攻他們,結果我們一定會勝利。

攻克平模之後,自然可以擂動戰鼓,勇往直前,成都也便一定不能堅守了。

如果把進攻援解下來,相持不下,他們就會瞭解到我們的虛實。

涪城的守軍再忽然到來,把兵力合在一起,抵抗我們,他們的人心也已經安定,良將也集結過來。

這樣,我們希望對戰又沒有辦法把敵人引出來,軍中糧食又無法供一應,那麼,我們的二萬多人就要全部被蜀中小子俘虜了。」

朱齡石聽從了他的勸告。

諸將以水北城地險兵多,欲先攻其南城,齡石曰:「今屠南城,不足以破北,若盡銳以拔北城,則南城不麾自散矣。」

秋,七月,齡石帥諸軍急攻北城,克之,斬侯暉、譙詵;引兵回趣南城,南城自潰。

齡石捨船步進;譙縱大將譙撫之屯牛脾,譙小倍塞打鼻。

臧熹擊撫之,斬之,小倍聞之,亦潰。

於是縱諸營屯望風相次奔潰。

諸將領認為江北的城垣地勢險要,守兵眾多,所以打算先進攻江南的城池。

朱齡石說:「現在,我們即使屠滅了南城,也沒有辦法攻克北城,如果集中一精一銳攻克北城,那麼南城便不用揮旗進攻也會自動星散的。」

秋季,七月,朱齡石率領幾支部隊向北城發動猛烈進攻,終於攻克。

斬殺了侯暉、譙詵,又帶兵回師進攻南城,南城自動潰敗。

朱齡石把船遺留在江中,上岸步行向成都進發。

譙縱的大將譙撫之在牛脾屯聚兵力,譙小倍駐防打鼻。

臧熹進攻譙撫之,把他殺了;譙小倍聽說這個消息,也全軍崩潰。

於是譙縱手下的那些軍營衛所,一聽見東晉部隊到來的消息,便都一個接一個地崩潰瓦解。

戊辰,縱棄成都出走,尚書令馬耽封府庫以待晉師。

壬申,齡石入成都,誅縱同祖之親,餘皆按堵,使復其業。

縱出成都,先辭墓,其女曰:「走必不免,只取辱焉,等死,死於先人之墓可也。」

縱不從。

譙道福聞平模不守,自涪引兵入赴,縱往投之。

道福見縱,怒曰:「大丈夫有如此功業而棄之,將安歸乎!人誰不死,何怯之甚也!」因投縱以劍,中其馬鞍。

縱乃去,自縊死,巴西人王志斬其首以送齡石。

道福謂其眾曰:「蜀之存亡,實繫於我,不在譙王,今我在,猶足一戰。」

眾皆許諾;道福盡散金帛以賜眾,眾受之而走。

道福逃於獠中,巴民杜瑾執送之,斬於軍門。

齡石徙馬耽於越,耽謂其徒曰:「朱侯不送我京師,欲滅口也,吾必不免。」

乃洗而臥,引繩而死。

須臾,齡石使至,戮其一屍一。

詔以齡石進監梁、秦州六郡諸軍事,賜爵豐城縣侯。

戊辰(初五),譙縱放棄成都出逃,尚書令馬耽把府庫封存起來,等待東晉軍隊。

壬申(初九),朱齡石進入成都,誅殺了譙縱同祖父的親屬,其餘的人都安居如常,讓他們恢復正常的生產經營。

譙縱逃出成都,先去辭別祖先陵墓,他女兒說:「逃跑也一定不能逃脫,只是取得更多的侮辱,同樣是死,可以死在祖先的墓旁。」

譙縱不聽。

譙道福聽說平模失守,從涪城帶兵趕來救援,譙縱前去投奔他。

譙道福看見譙縱,大怒說:「大丈夫有這樣偉大的功名事業,卻把它丟棄了,你要回到哪裡去!一個人誰能不死,怎麼怕成這個樣子!」於是把佩劍狠狠地向譙縱擲去,只砍中了他的馬鞍。

譙縱只好離去,自己上吊而死。

巴西人王志把他的腦袋砍下來,送給朱齡石。

譙道福對他的部眾們說:「蜀國的生存和滅亡,其實是維繫在我的身上,不在譙王的身上。

現在我還活著,因此,還足以進行一次決戰。」

部下都表示同意。

譙道福把金銀財寶全部分發給手下的人,眾人接過東西,卻都逃走了。

譙道福無奈,逃到獠人部落之中,巴地居民杜瑾把他抓住,送交東晉軍,就在軍營門前斬首。

朱齡石把馬耽放逐到越,馬耽對他的部下說:「朱齡石不把我送往京師,是打算殺我滅口。

我必定難逃一死。」

於是,沐浴之後,躺在一床一上,自縊而死。

不一會兒,朱齡石的使者便到了,砍下了他一屍一體上的人頭。

東晉下詔朱齡石升任監梁、秦州六郡諸軍事,賜爵位為豐城縣侯。

[14]魏奚斤等破越勤於跋那山西,徙二萬餘家於大寧。

[14]北魏奚斤等人在跋那山以西的地區打敗越勤部落,把當地居民二萬多家強行遷移到大寧。

[15]河西胡曹龍等擁部眾二萬人來入蒲子,張外降之,推龍為大單于。

[15]河西的胡人曹龍等人帶領部眾二萬多人前來進犯蒲子,西河胡人張外向他投降,推舉曹龍為大單于。

[16]丙戌,魏主嗣如定襄大洛城。

[16]丙戌(二十三日),北魏國主拓跋嗣前往定襄郡大洛城。

[17]河南王熾磐擊吐谷渾支旁於長柳川,虜旁及其民五千餘戶而還。

[17]河南王乞伏熾磐在長柳川進攻吐谷渾的支帝部落,把支旁和他的部眾五千多戶俘虜,然後回師。

[18]八月,癸卯,魏主嗣還平城。

[18]八月,癸卯(十一日),北魏國主拓跋嗣回到平城。

[19]曹龍請降於魏,執送張外,斬之。

[19]曹龍向北魏請求投降,把張外抓住,送往北魏。

北魏殺掉張外。

[20]丁丑,魏主嗣如豺山宮;癸未,還。

[20]丁丑(疑誤),北魏國主拓跋嗣前往豺山宮。

癸未(疑誤),回平城。

[21]九月,再命太尉裕為太傅、楊州牧;固辭。

[21]九月,東晉再次任命太尉劉裕為太傅、揚州牧。

劉裕堅決推辭。

[22]河南王熾磐擊吐谷渾別統掘逵於渴渾川,大破之,虜男一女二萬三千。

冬,十月,掘逵帥其餘眾降於熾磐。

[22]河南王乞伏熾磐進軍渴渾川襲擊吐谷渾的屬下掘逵部落,並把那裡攻破,俘虜了當地男一女百姓二萬三千人。

冬季,十月,掘逵率領他的剩下的部眾向乞伏熾磐投降。

[23]吐京胡與離石胡出以眷叛魏,魏主嗣命元城侯屈督會稽公劉、永安侯魏勤以討之。

丁巳,出以眷引夏兵邀擊,禽之以獻於夏;勤戰死。

嗣以屈亡二將。

欲誅之;既而赦之,使攝并州刺史。

屈到州,縱酒廢事,嗣積其前後罪惡,檻車征還,斬之。

[23]吐京胡人與離石胡人的首領出以眷背叛北魏,北魏國主拓跋嗣命令元城侯拓跋屈督率會稽公劉、記安侯魏勤等帶兵前去討伐。

丁巳(二十六日),出以眷帶領夏國軍隊攔腰阻擊劉,並把劉活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