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1]冬,上擊韓王信余寇於東垣,過柏人。貫高等壁人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

漢紀四漢高帝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

[1]冬,上擊韓王信余寇於東垣,過柏人。

貫高等壁人於廁中,欲以要上。

上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

曰:「柏人。」

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

遂不宿而去。

十二月,帝行自東垣至。

[1]冬季,漢高帝劉邦在東垣攻打韓王信的余一黨一,經過趙國的柏人城。

趙相貫高派人藏在廁所的夾牆中,準備行刺高帝。

高帝正想留宿城中,忽然心動不安,問:「這個縣叫什麼?」

回答說:「柏人。」

高帝說:「柏人,就是受迫於人呀!」於是不住宿而離開。

十二月,高帝從東垣城回長安。

[2]春,三月,行如洛陽。

[2]春季,三月,高帝前往洛陽。

[3]令賈人毋得衣錦、繡、綺、、、、,一操一兵、乘、騎馬。

[3]高帝下令,商人不准穿錦、繡、細綾、縐紗、細葛布、布、一毛一織品,不准持兵器、乘車、騎馬。

[4]秋,九月,行自洛陽至;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皆從。

[4]秋季,九月,高帝一行從洛陽回長安。

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都隨行。

[5]匈奴冒頓數苦北邊。

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

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

上曰:「柰何?」

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

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帝曰:「善!」欲遣長公主。

呂後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柰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5]匈奴冒頓屢次侵擾漢朝北部邊境。

高帝感到憂慮,問劉敬對策,劉敬說;「天下剛剛安定,士兵們因兵事還很疲勞,不宜用武力去征服冒頓。

但冒頓殺父奪位,把父親的群妃占為妻子,以暴力建立權威,我們也不能用仁義去說服他。

唯獨可以用計策,使他的子孫長久做漢的臣屬,然而我擔心陛下做不到。」

高帝問:「如何做呢?」

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嫡女大公主嫁給他為妻,又贈送豐厚俸祿,他一定仰慕漢朝,以公主為匈奴的閼氏,生下兒子,肯定是太子。

陛下每年四季用漢朝多餘而匈奴缺乏的東西,頻繁地慰問贈送他們,乘機派能說善辯的人士前去諷勸和講解禮節。

這樣,冒頓在世時,他本是漢朝的女婿輩;他死後,您的外孫便即位為匈奴王單于。

難道曾聽說過外孫敢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嗎?我們可以不經一戰而讓匈奴漸漸臣服。

如果陛下捨不得讓大公主去,而令宗室及後宮女子假稱公主,他們知道了,不肯尊敬親近,還是沒有用。」

高帝說:「好!」便想讓大公主去。

但呂後日日夜夜哭泣著說:「我只有太子和一個女兒,為什麼把她扔給匈奴!」高帝到底沒有辦法讓大公主去。

九年(癸卯、前198)

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

[1]冬,上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以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1]冬季,高帝在庶民家找來一名女子,稱之為大公主,把她嫁給匈奴單于作妻子,同時派劉敬前往締結和親盟約。

臣光曰:「建信侯謂冒頓殘賊,不可以仁義說,而欲與為婚姻,何前後之相違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敘,唯仁義之人為能知之;柰何欲以此服冒頓哉!扒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

且冒頓視其父如禽一獸而獵之,奚有於婦翁!建信侯之術,固已疏矣;況魯元已為趙後,又可奪乎!

臣司馬光曰:建信侯劉敬說冒頓殘暴,不能用仁義道德去說服他,而又想與其聯姻,為什麼前後這樣矛盾呀!鼻肉親人的恩情,長幼尊卑的次第,只有仁義的人才能明白,怎麼要以此來降服匈奴呢?先代帝王駕御夷狄民族的對策是:他們歸服就用德來安一撫,他們叛擾就用威來鎮懾,從沒聽說過用聯姻的辦崑法。

況且,冒頓把生身父親視為禽一獸而獵殺,對岳父會怎麼樣!劉敬的計策本已粗疏了,何況公主魯元已經成了趙王王后,又怎麼能奪回來呢!

[2]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一夜可以至秦中。

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

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

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民,東有六國之強族;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

臣願陛下徙六國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

此強本弱末之術也。」

上曰:「善!」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族及豪桀於關中,與利田、宅,凡十餘萬口。

[2]劉敬從匈奴歸來,說:「匈奴的河南白羊、樓煩王部落,離長安城近的只有七百里,輕騎兵一天一一夜就可以到達關中。

關中剛遭過戰事洗劫,缺少百姓,但土地肥沃,應該加以充實。

諸侯最初起事時,沒有齊國田氏,楚國昭、屈、景氏就不能勃興。

現在陛下您雖然已經建都關中,實際卻沒有多少人民,而東部有舊六國的強族,一旦有什麼事變,您也就不能高枕而臥了。

我建議陛下把舊六國的後人及地方豪強、名門大族遷徙到關中居住,國家無事可以防備匈奴,如果各地舊諸侯有變,也足以徵集大軍向東討伐。

這是加強根本而削弱末枝的辦法。」

高帝說:「對。」

十一月,便下令遷徙舊齊國、楚國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族及豪強到關中地區,給予便利的田宅安頓,共遷來十餘萬人。

[3]十二月,上行如洛陽。

[3]十二月,高帝前往洛陽。

[4]貫高怨家知其謀,上變告之。

於是上逮捕趙王及諸反者。

趙午等十餘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天實無謀,而並捕王。

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

乃車膠致,與王詣長安。

高對獄曰:「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

吏治,笞數千,刺,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

呂後數言:「張王以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

[4]趙國相國貫高的陰謀被他的仇家探知,向高帝舉報這樁不尋常的大事。

高帝下令逮捕趙王及各謀反者。

趙王屬下趙午等十幾人都爭相表示要自一殺,只有貫高怒罵道:「誰讓你們這樣做的?如今趙王確實沒有參與謀反,而被一併逮捕。

你們都死了,誰來申明趙王不曾謀反的真情?」

於是被關進膠封的木欄囚車,與趙王一起押往長安。

貫高對審訊官員說:「只是我們自己幹的,趙王的確不知道。」

獄吏動刑,拷打鞭笞幾千下,又用刀刺,直至體無完膚,貫高始終不再說別的話。

呂後幾次說:「趙王張敖娶了公主,不會有此事。」

高帝怒氣沖沖地斥罵她:「要是張敖奪了天下,難道還缺少你的女兒不成!」不予理睬。

廷尉以貫高事辭聞。

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

中大夫洩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趙國立義不侵、為然諾者也。」

上使洩公持節往問之輿前。

洩公與相勞苦,如生平歡,因問:「張王果有計謀不?」

高曰:「人情寧不各一愛一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一愛一王過於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

具道本指所以為者、王不知狀。

於是洩公入,具以報上。

春,正月,上赦趙王敖,廢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為趙王。

廷尉把審訊情況和貫高的話報告高帝,高帝感慨地說:「真是個壯士,誰平時和他要好,用私情去探聽一下。」

中大夫洩公說:「我和他同邑,平常很瞭解他,他在趙國原本就是個以義自立、不受侵辱、信守諾言的人。」

高帝便派洩公持節去貫高的竹一床一前探問。

洩公慰問他的傷情,見仍像平日一樣歡洽,便套問:「趙王張敖真的有謀反計劃嗎?」

貫高回答說:「以人之常情,難道不各一愛一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嗎?現在我的三族都被定成死罪,難道我一愛一趙王勝過我的親人嗎?因為實在是趙王不曾謀反,只是我們自己這樣幹的。」

又詳細述說當初的謀反原因及趙王不曾知道的情況。

於是洩公入朝一一報告了高帝。

春季,正月,高帝下令赦免趙王張敖,廢黜為宣平侯,另調代王劉如意為趙王。

上賢貫高為人,使洩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

因赦貫高。

貫高喜曰:「吾王審出乎?」

洩公曰:「然。」

洩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

貫高曰:「所以不死、一身無餘者,白張王不反也。

今王已出,吾責已塞,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篡弒之名,何面目復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於心乎!」乃崑仰絕亢,遂死。

高帝稱許貫高的為人,便派洩公去告訴他:「張敖已經放出去了。」

同時赦免貫高。

貫高高興地問:「我的大王真的放出去了?」

洩公說:「是的。」

又告訴他:「皇上看重你,所以赦免了你。」

貫高卻說:「我之所以不死、被打得遍體鱗傷,就是為了表明趙王張敖沒有謀反。

現在趙王已經出去,我的責任也盡到了,可以死而無憾。

況且,我作為臣子有謀害皇帝的罪名,又有什麼臉再去事奉皇上呢!即使皇上不殺我,我就不心中有愧嗎!」於是掐斷自己的頸脈,自一殺了。

荀悅論曰:貫高首為亂謀,殺主之賊;雖能證明其王,小亮不塞大逆,私行不贖公罪。

《春秋》之義大居正,罪無赦可也。

荀悅論曰:貫高帶頭謀反作亂,是個弒君的賊子。

雖然他捨身證明趙王無罪,但小的優點掩蓋不住大逆不道,個人的品行贖不了法律上的罪過。

按照《春秋》大義,遵循正道最為重要,他的罪應是不可赦免的。

臣光曰:高祖驕以失臣,貫高狠以亡君。

使貫高謀逆者,高祖之過也;使張敖亡國者,貫高之罪也。

臣司馬光曰:漢高祖因為驕橫失去了臣下,貫高因為狠毒使他的主子失掉原有的封國。

促使貫高謀反行逆的,是漢高祖的過失;致令張敖亡國的,是貫高的罪過。

[5]詔:「丙寅前有罪,殊死已下,皆赦之。」

[5]高帝頒布詔書:「丙寅日以前犯罪者,死罪以下,都予以赦免。」

[6]二月,行自洛陽至。

[6]二月,高帝一行自洛陽回長安。

[7]初,上詔:「趙群臣賓客敢從張王者,皆族。」

郎中田叔、孟舒皆自髡鉗為王家奴以從。

及張敖既免,上賢田叔、孟舒等。

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

上盡拜為郡守、諸侯相。

[7]當初,高帝頒布詔書:「趙王群臣及賓客有敢隨從張敖者,滿門抄斬。」

但郎中田叔、孟舒等都自行剃去頭髮,以鐵圈束頸,作為趙王家奴隨從。

待到張敖免罪,高帝稱許田叔、孟舒的為人,下令召見,與他們交談,發現他們的才幹超過了漢朝朝廷的大臣。

高帝任命兩人為郡守、諸侯國相。

[8]夏,六月晦,日有食之。

[8]夏季,六月晦(三十日),出現日食。

[9]更以丞相何為相國。

[9]改任丞相蕭何為相國。

十年(甲辰、前197)

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

[1]夏,五月,太上皇崩於櫟陽宮。

秋,七月,癸卯,葬太上皇於萬年,楚王、梁王皆來送葬。

赦櫟陽囚。

[1]夏季,五月,太上皇於櫟陽宮駕崩。

秋季,七月癸卯(十四日),將太上皇安葬於萬年。

楚王、梁王都來送葬。

高帝下令特赦櫟陽囚犯。

[2]定陶戚姬有一寵一於上,生趙王如意。

上以太子仁弱,謂如意類己;雖封為趙王,常留之長安。

上之關東,戚姬常從,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呂後年長,常留守,益疏。

上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大臣爭之,皆莫能得。

御史大夫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

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

呂後側耳於東廂聽,既罷,見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2]定陶女子戚夫人受高帝一寵一愛一,生下趙王劉如意。

高帝因為太子為人仁慈懦弱,認為劉如意像自己,雖然封他為趙王,卻把他長年留在長安。

高帝出巡關東,戚夫人也常常隨行,日夜在高帝面前哭泣,想要立如意為太子。

而呂後因年老,常留守長安,與高帝愈發疏遠。

高帝便想廢掉太子而立趙王為繼承人,大臣們表示反對,都未能說服他。

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廷上強硬地爭執,高帝問他理由何在。

周昌說話口吃,又在盛怒之下,急得只是說:「臣口不能言,但臣期期知道不能這樣做,陛下要廢太子,臣期期不奉命!」高帝欣然而笑。

呂後在東廂房側耳聆聽,事過後,她召見周昌,向他跪謝說:「要不是您,太子幾乎就廢了。」

時趙王年十歲,上憂萬歲之後不全也;符璽御史趙堯請為趙王置貴強相,崑及呂後、太子、群臣素所敬憚者。

上曰:「誰可者?」

堯曰:「御史大夫昌,其人也。」

上乃以昌相趙,而以堯代昌為御史大夫。

當時趙王剛十歲,高帝擔心自己死後他難以保全;符璽御史趙堯於是建議為趙王配備一個地位高而又強有力,平時能讓呂後、太子及群臣敬憚的相。

高帝問:「誰合適呢?」

趙堯說:「御史大夫周昌正是這樣的人。」

高帝便任命周昌為趙國的相,而令趙堯代替周昌為御史大夫。

[2]初,上以陽夏侯陳為相國,監趙、代邊兵;過辭淮陰侯。

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歎曰:「子可與言乎?」

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一精一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

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陳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2]起初,高帝任命陽夏侯陳為相國,監管趙國、代國邊境部隊。

陳拜訪淮陰侯韓信並向他辭行。

淮陰侯握著他的手,屏退左右隨從,與他在庭院中散步,忽然仰天歎息道:「有幾句話,能和你說嗎?」

陳說:「只要是將軍您的指示,我都聽從。」

韓信說:「你所處的地位,集中了天下一精一兵;而你,又是陛下信任的大臣。

如果有人說你反叛,陛下肯定不信;然而再有人說,陛下就會起疑心;說第三次,陛下必定會憤怒地親自率領大兵來攻打你。

請讓我為你做個內應,那麼天下就可以謀取了。」

陳平常便知道韓信的能力,相信他,於是說:「遵奉你的指教!」

常慕魏無忌之養士,及為相守邊,告歸,過趙,賓客隨之千餘乘,邯鄲官捨皆滿。

趙相周昌求入見上,具言賓客甚盛,擅兵於外數歲,恐有變。

上令人覆案客居代者諸不法事,多連引。

恐;韓王信因使王黃、曼丘臣等說誘之。

陳常常羨慕當年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養士的行為,及至他做相國駐守邊境,告假回來時,經過趙國,跟隨他的賓客乘坐的車有一千多輛,把邯鄲城的官捨都住滿了。

趙相周昌見此情況請求入京進見高帝,詳述陳門下賓客盛多,又專擅兵權在外數年,恐怕會有事變等等。

高帝令人再審查陳賓客在代國時的種種不法之事,很多牽連到陳。

陳聽說後十分恐慌,韓王信趁機派王黃、曼丘臣等人來勸誘他聯成一夥。

太上皇崩,上使人召,稱病不至;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為代王,劫略趙、代。

上自東擊之。

至邯鄲,喜曰:「不據邯鄲而阻漳水,吾知其無能為矣!」

太上皇駕崩時,高帝派人來召陳,陳稱病不去;九月,他便與王黃等人公開反叛,自封為代王,率軍劫掠趙國、代國。

高帝領兵從東面進擊,到達邯鄲,高興地說:「陳不佔據邯鄲而去扼守漳水,我知道他沒多大能耐了!」

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請誅守、尉。」

上曰:「守、尉反乎?」

對曰:「不。」

上曰:「是力不足,亡罪。」

周昌奏報說:「常山郡二十五城,有二十城都失陷了,請處死郡守、郡尉。」

高帝問:「郡守、郡尉反叛了嗎?」

周昌回答:「沒有。」

高帝說:「這是他們力量不足,沒有罪。」

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

上罵曰:「豎子能為將乎?」

四人慚,皆伏地;上封各千戶,以為將。

左右諫曰:「從入蜀、漢,伐楚,賞未遍行;今封此,何功?」

上曰:「非汝所知。

陳反,趙、代地皆有。

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計唯獨邯鄲中兵耳;吾何一愛一四千戶,不以慰趙子弟!」皆曰:「善!」

高帝又令周昌選挑趙國壯士中可充當將領的,周昌報告說有四個人,並讓他們來進見。

高帝謾罵道:「你們這群小子能當將軍嗎?」

四人一大為慚愧,都伏一在地上;高帝卻真的賞賜各人以一千戶的封邑,任用為將領。

左右隨從勸阻說:「跟隨您進兵蜀、漢,征討楚王的功臣都沒有全部封賞;今天封他們,憑的什麼功勞?」

高帝說:「這就不是你們所能知道的了。

陳造反,趙國、代國一帶都被他佔有。

我用緊急軍書徵調天下軍隊,至今還沒有到來的,現在估計能夠調遣的只有邯鄲城中這些士兵而已,我為什麼還要吝惜那四個千戶封邑,不用來撫一慰趙國子弟呢!」屬下都點頭說:「好主意。」

又聞將皆故賈人;上曰:「吾知所以與之矣。」

乃多以金購將,將崑多降。

高帝又聽說陳的部將很多過去都是商人,便說:「我知道如何對付他們了。」

下令多用黃金去收買陳部將,果然有大部分來降。

十一年(乙巳、前196)

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

[1]冬,上在邯鄲。

陳將侯敞將萬餘人遊行,王黃將騎千餘軍曲逆,張春將卒萬餘人渡河攻聊城;漢將軍郭蒙與齊將擊,大破之。

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馬邑,不下,攻殘之。

趙利守東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

帝購王黃、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

於是陳軍遂敗。

[1]冬季,高帝在邯鄲城。

陳的部將侯敞率一萬餘人游一動襲擊,王黃率騎兵一千餘人屯軍曲逆,張春率一萬餘士卒渡過黃河進攻聊城;漢朝將軍郭蒙與齊國將軍迎擊,大破陳軍。

太尉周勃取道太原去平定代地,兵抵馬邑,久攻不下,攻下後便大行殺戮。

趙利守東垣城,高帝親自率軍攻克,將地名改為真定。

高帝又懸賞千金捉拿王黃、曼丘臣,結果其部下都將他們活捉送來,於是陳軍隊潰敗。

淮陰侯信稱病,不從擊,陰使人至所,與通謀。

信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後、太子;部署已定,待報。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

春,正月,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後。

呂後欲召,恐其儻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

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淮陰侯韓信假稱有病,不隨從高帝去攻擊陳,暗中卻派人到陳那裡,與他勾結謀劃。

韓信想在夜間與家臣用偽詔書赦免官府的有罪工匠及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後、太子。

已經部署完畢,只等陳的消息。

韓信有個門下舍人曾因得罪韓信,被囚禁起來,準備處死。

春季,正月,舍人的弟弟上書舉報事變,將韓信打算謀反的情況告訴呂後。

呂後想把韓信召來,又擔心他可能不服從,便與相國蕭何商議,假裝讓人從高帝處來,說陳已經被擒,處死。

列侯及群臣聞訊都到朝中祝賀。

蕭何又欺騙韓信說:「你雖然病了,也應當強挺著來道賀。」

韓信來到朝廷,呂後便派武士將他捆一綁起來,在長樂宮鐘室裡斬首。

韓信在斬首之前,歎息說:「我真後悔沒用蒯徹的計策,竟上了小孩子、婦人的當,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呂後隨後下令將韓信三族都連坐殺死。

臣光曰:世或以韓信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於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盧綰裡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於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復何恃哉!夫乘時以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是故太史公論之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臣司馬光曰:世人有的認為,韓信為漢高祖首先奠定開業大計,與他一同在漢中起事,平定三秦後,又分兵向北,擒獲魏國,奪取代國,撲滅趙國,脅迫燕國,再向東攻擊佔領齊國,復向南在垓下消滅楚國,漢朝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大致都歸功於韓信。

再看他拒絕蒯徹的建議,在陳地迎接高祖,哪裡有反叛之心呢!實在是因為失去諸侯王的權位後怏怏不快,才陷於大逆不道。

盧綰僅僅有高祖里巷舊鄰的交情,就封為燕王,而韓信卻以侯爵身份奉朝請;高祖難道不也有虧待韓信的地方嗎?我認為:漢高祖用詐騙手段在陳地抓獲韓信,說他虧待是有的;不過,韓信也有咎由自取之處。

當初,漢王與楚王在滎陽相持,韓信滅了齊國,不來奏報漢王卻自立為王;其後,漢王追擊楚王到固陵,與韓信約定共同進攻楚王,而韓信按兵不動;當時,高祖本已有誅殺韓信的念頭了,只是力量還做不到罷了。

待到天下已經平定,韓信還有什麼可倚仗的呢!抓住機會去謀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立大功以報答恩德,是有志一操一崑學問的君子的胸懷。

韓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為自己謀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懷回報,不是太難了嗎!所以,太史公司馬遷評論說:「假如讓韓信學習君臣之道,謙虛禮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況大概就不同了!他對漢家的功勳,可以與周公、召公、太公呂尚等人相比,後代也就可以享有祭祀了!他不去這樣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時,圖謀叛逆,被斬滅宗族,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2]將軍柴武斬韓王信於參合。

[2]將軍柴武在參合將韓王信斬首。

[3]上還洛陽,聞淮陰侯之死,且喜且憐之;問呂後曰:「信死亦何言?」

呂後曰:「信言恨不用蒯徹計。」

上曰:「是齊辯士蒯徹也。」

乃詔齊捕蒯徹。

蒯徹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

對曰:「然,臣固教之。

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徹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

對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跖之狗呔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

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銳一精一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邪?」

上曰,「置之。」

[3]高帝回到洛陽,知道淮陰侯韓信被殺,又是欣喜又是憐惜。

他問呂後:「韓信臨死有什麼話?」

呂後說:「韓信說後悔沒用蒯徹的計謀。」

高帝悟道:「是齊國的能辯之士蒯徹呀!」便詔令齊國逮捕蒯徹。

蒯徹被押來後,高帝問:「你教韓信造反嗎?」

回答說:「是的,我確實教過。

那傢伙不聽我的計策,所以才自取滅亡,落到這個地步;如果用我的計策,陛下怎麼能夠殺了他呢!」高帝勃然大怒,下令:「煮死他!」蒯徹大叫:「哎呀!煮我實在冤枉!」高帝問「你教韓信造反,還有何冤枉?」

蒯徹說:「秦朝失去江山,天下人都群起爭奪,有才能、動作快的人能先得到。

古時跖的狗對堯吠叫,並不是堯不仁,而是狗本來就要對不是它主人的人吠叫。

當時,我作為臣子只知道有韓信,不知道有陛下啊!何況,天下磨刀霍霍,想做陛下這般大業的人很多,只是力量達不到罷了,您又能都煮死嗎?」

高帝聽罷說:「放了他。」

[4]立子恆為代王,都晉陽。

[4]高帝立兒子劉恆為代王,以晉陽為都城。

[5]大赦天下。

[5]高帝下令大赦天下。

[6]上之擊陳也,徵兵於梁;梁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

上怒,使人讓之。

梁王恐,欲自往謝。

其將扈輒曰:「王始不往,見讓而往,往則為禽矣;不如遂發兵反。」

梁王不聽。

梁太僕得罪,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

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覺,遂囚之洛陽。

有司治:「反形已具,請論如法。」

上赦以為庶人。

傳處蜀青衣。

西至鄭,逢呂後從長安來。

彭王為呂後泣涕,自言無罪,願處故昌邑。

呂後許諾,與俱東。

至洛陽,呂後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

妾謹與俱來。」

於是呂後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

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可其奏。

三月,夷越三族。

梟越首洛陽,下詔:「有收視者,輒捕之。」

[6]高帝進攻陳時,向梁王彭越徵兵,彭越稱病,只派將軍率兵赴邯鄲。

高帝大怒,令人前去斥責。

彭越恐懼,想親身入朝謝罪。

部將扈輒說:「您當初不去,受到斥責後才去,去就會被擒,不如就勢發兵反了吧。」

彭越不聽勸告。

他的太僕因獲罪逃往長安,控告梁王彭越與扈輒謀反。

於是高帝派人突襲彭越,彭越事先沒有發覺,便被俘囚禁到洛陽。

有關部門審訊結果是:「已有謀反跡象,應按法律處死。」

高帝赦免他為平民,押送到蜀郡青衣居住。

彭越向西到了鄭地,遇到呂後從長安來。

彭越向呂後哭泣,說自己無罪,希望能到故地昌邑居住。

呂後口中應允,與他一起東行。

到了洛陽,呂後對高帝說:「彭越是個壯士,如今把他流放到蜀郡,這是自留後患,不如就此殺了他。

我已與他同來。」

呂後又指使彭越門下舍人控告彭越再行謀反。

廷尉王恬開奏請將彭越滅三族,高帝予以批准。

三月,彭越三族都被斬首。

還割下彭越的首級在洛陽示眾,並頒布詔令:「有來收斂一屍一體者,一律逮捕。」

梁大夫欒布使於齊,還,奏事越頭下,祠而哭之。

吏捕以聞。

上召布,罵,欲烹之。

方提趨湯,布顧曰:「願一言而死。」

上曰:「何言?」

布曰:「方上之困於彭城,敗滎陽、成皋間,項王所以遂不能西者,徒以彭王居梁地,崑與漢合從苦楚也。

當是之時,王一顧,與楚則漢破,與漢則楚破。

且垓下之會,微彭王,項氏不亡。

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傳之萬世。

今陛下一徵兵於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為反;反形未具,以苛小案誅滅之。

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請就烹!」於是上乃釋布罪,拜為都尉。

梁王彭越的大夫欒布出使齊國,回來後,在彭越的頭顱下奏報,祭祀後大哭一場。

官吏將他逮捕,報告高帝。

高帝召來欒布,痛罵一番,想煮死他。

兩旁的人正提起他要投入滾水中,欒布回頭說:「請讓我說句話再死。」

高帝便問:「還有什麼話?」

欒布說:「當年皇上受困於彭城,戰敗於滎陽、成皋之間,而項羽卻不能西進,只是因為彭越守住梁地,與漢聯合而使楚為難。

當時,只要彭越一有傾向,與項羽聯合則漢失敗,與漢聯合則楚失敗。

而且垓下會戰,沒有彭越,項羽就不會滅亡。

如今天下已經平定,彭越接受符節,被封為王,也想傳給子孫後代。

而如今陛下向梁國征一次兵,彭越因病不能前來,陛下就疑心以為造反;未見到反叛跡象,便以苛細小事誅殺了他。

我擔心功臣會人人自危。

現在彭越已經死了,我活著也不如死,請煮死我吧!」高帝認為有理,便赦免了欒布的罪,封他為都尉。

[7]丙午,立皇子恢為梁王;丙寅,立皇子友為淮陽王。

罷東郡,頗益梁;罷穎川郡,頗益淮陽。

[7]丙午(疑誤),高帝立皇子劉恢為梁王,丙寅(十一日),立皇子劉友為淮陽王。

廢除東郡,較大地擴充了梁國;廢除穎川郡,較大地擴充了淮陽國。

[8]夏,四月,行自洛陽至。

[8]夏季,四月,高帝一行從洛陽回長安。

[9]五月,詔立秦南海尉趙佗為南粵王,使陸賈即授璽綬,與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無為南邊患害。

[9]五月,高帝下詔立原秦朝南海尉趙佗為南粵王,派陸賈前往授予印信綬帶,頒發符節,互通使者,讓他一團一結安一撫百越,不要成為南方邊境的禍害。

初,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秦為無道,天下苦之。

聞陳勝等作亂,天下未知所安。

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

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

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一黨一為假守。

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當初,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重將死,他召來龍川縣令趙佗,對趙佗說:「秦朝的政治暴虐無道,天下都十分怨憤。

聽說陳勝等人已起兵造反,天下不知怎樣才能安定。

我們南海雖然地處偏遠,我也擔心盜賊匪兵到這裡來侵佔地盤,想發動軍隊切斷秦朝修築的通往內地的新道,以自做準備,等待諸侯的變化,恰在此時我卻病重。

再說我們的番禺城後山勢險要,前有南海阻隔,東西幾千里,有很多中原人在輔佐治理,這也是一州之主,可以建立個國家。

我看郡中的官員,沒有人足以商議,所以召你前來,告訴你我的囑托。」

任囂說完,便為趙佗寫下委任書,請他代理南海尉的政事。

任囂死後,趙佗立即發出檄文通知橫浦、陽山、湟關說:「盜匪軍隊就要來到,各地立即斷絕通道,聚兵自守。」

隨後又逐漸地利用法律誅殺秦朝所設官員,以他的同一黨一做代理郡守。

秦朝滅亡後,趙佗立即發兵進攻吞併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陸生至,尉佗椎結、箕倨見陸生。

陸生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

今足下反天一性一,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並起,唯漢王先入關,據咸陽。

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

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

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

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於此!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塚,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於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

因問陸生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

陸生曰:「王似崑賢也。」

復曰:「我孰與皇帝賢?」

陸生曰:「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蠻夷,崎嶇山海間,譬若漢一郡耳,何乃比於漢!」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留陸生與飲,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

至生來,令我一日聞所不聞。」

賜陸生橐中裝直千金,他送亦千金。

陸生卒拜尉佗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

歸報,帝大悅,拜賈為太中大夫。

陸賈來到南越,趙佗頭上盤著南越族的頭髻,伸開兩腳坐著接見他。

陸賈勸說趙佗:「您是中原人士,親戚、兄弟、祖先墳墓都在真定。

現在您違反天一性一,拋棄華夏冠帶,想以區區南越之地與漢朝天子相抗衡成為敵國,大禍就要臨頭了!再說,秦朝喪失德政,各地諸侯、豪強紛紛起兵反抗,只有漢王能先入關中,佔據咸陽。

項羽背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都成為他的部屬,他可以說是極強大的了。

但漢王起兵巴、蜀後,便橫掃天下,終於誅殺了項羽,消滅了楚軍。

五年之間,海內獲得平定,這並非人力所為,而是上天的建樹啊!漢朝天子聽說您在南越稱王,卻不協助天下誅殺暴逆,文武將相都請求派兵來剿滅您。

但天子憐憫百姓剛剛經過兵事勞苦,所以暫且休兵不發,派我前來授您君王印信,頒發符節,互通使臣。

您應該親自到郊外迎接,向北稱臣才是,而您竟要憑借新近締造尚未安定的越國,對漢朝如此倔強不服從!漢朝要是知道了,掘毀焚燒您祖先的墳墓,殺光您的宗族,再派一員偏將率領十萬大兵壓境,那麼南越人殺您投降漢朝,是易如反掌的!」於是趙佗大驚失色,立即離開坐一位,向陸賈謝罪說:「我在蠻夷民族中居住已久,太沒有禮義了。」

他又問陸賈:「我與蕭何、曹參、韓信比,誰高明?」

陸賈回答:「似乎是您高明些。」

趙佗又問:「那麼我與漢朝皇帝比,誰高明?」

陸賈說:「皇帝繼承三皇、五帝的偉業,統一治理中國;中原人口以億計算,土地方圓萬里,萬物殷實豐富;皇帝能把政權集於一家之手,是開天闢地以來未曾有過的事。

您的臣民不過幾十萬,還都是蠻夷,散佈在崎嶇的崇山大海之間,好像是漢朝的一個郡而已,怎麼可以與漢朝相提並論!」趙佗大笑著說:「我沒有在中原興起,所以在這裡稱王;如果我在中原,怎麼就見得不如漢朝!」說完便留下陸賈與他暢飲。

過了幾個月,趙佗說:「南越沒有可說話的人,直到你來,才讓我每天聽到從未聽過的事。」

又賞賜陸賈一袋珠寶,價值千金,其他饋贈也達千金之多。

陸賈最後便拜趙佗為南越王,令他向漢朝稱臣,遵守漢朝的約定。

陸賈回朝報告,高帝大為高興,封陸賈為太中大夫。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昔者吳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極武而亡。

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慚色,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敗之國。」

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陸賈時時在高帝面前稱道《詩經》、《尚書》,高帝斥罵他說:「你老子是在馬上打下的天下,哪裡用得著《詩經》、《尚書》!」陸賈反駁道:「在馬上得天下,難道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況且商朝湯王、周朝武王都是逆上造反取天下,順勢懷柔守天下。

文武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方法。

當年吳王夫差、智伯瑤、秦始皇,也都是因為窮兵黷武而遭致滅亡。

假使秦國吞併天下之後,推行仁義,傚法先聖,陛下今天怎能擁有天下!」高帝露出慚愧面容,說:「請你試為我寫出秦國所以失去天下,我所以得到天下及古代國家成敗的道理。」

陸賈於是大略闡述了國家存亡的徵兆,共寫成十二篇。

每奏上一篇,高帝都稱讚叫好,左右隨從也齊呼萬歲。

該書被稱為《新語》。

[10]帝有疾,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

舞陽侯樊噲排闥直入,大臣隨之。

上獨枕一宦者臥。

噲等見上,流涕曰:「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

帝笑而起。

[10]高帝生了病,討厭見人,躺在宮中,命令守宮門官員不准群臣進入,周勃,灌嬰等群臣都不敢進去。

這樣過了十幾天,舞陽侯樊噲闖開宮門直衝而崑入,各大臣也隨後跟進。

只見高帝正以一個宦官為枕頭,獨自躺在那裡。

樊噲等人見了高帝,流著眼淚說:「想當年,陛下與我們一同在豐、沛起事,平定天下,是何等的雄壯!現在天下已經安定,又是多麼的疲憊不堪!而且,陛下病重,大臣們都感到震驚恐懼;陛下不接見我們商議國家大事,就只是和一個宦官到死嗎!再說陛下難道不知道趙高篡權的事嗎?」

高帝便笑著起了身。

[11]秋,七月,淮南王布反。

[11]秋季,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

初,淮陰侯死,布已心恐。

及彭越誅,醢其肉以賜諸侯。

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布所幸姬,病就醫,醫家與中大夫賁赫對門,赫乃厚饋遺,從姬飲醫家;王疑其與亂,欲捕赫。

赫乘傳詣長安上變,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誅也。」

上讀其書,語蕭相國,相國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誣之。

請系赫,使人微驗淮南王。」

淮南王見赫以罪亡上變,固已疑其言國陰事;漢使又來,頗有所驗;遂族赫家,發兵反。

反書聞,上乃赦賁赫,以為將軍。

起初,淮陽侯韓信被殺,黥布已感到心驚。

待到彭越也遭處死,高帝又把他的肉製成肉醬分賜各地諸侯。

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黥布正在打獵,見了肉醬,大為驚恐,便暗中派人部署軍隊,等候鄰郡報警告急。

黥布的一個一寵一姬,因病去就醫,醫生與中大夫賁赫住對門。

賁赫便備下厚禮,陪同一寵一姬在醫生家飲酒。

黥布卻懷疑賁赫與一寵一姬私通,想抓起賁赫治罪。

賁赫覺察,乘傳車跑到長安城向高帝告發事變,說:「黥布謀反,已有跡象,應該趁他尚未發動先行誅殺。」

高帝讀了他的舉報信,對蕭何說起,蕭何認為:「黥布不至於做這種事,恐怕是仇人妄行誣告他。

可以先把賁赫抓起來,派人暗中查驗黥布。」

黥布見賁赫畏罪逃去向高帝控告,本來已經疑心他會說出本國的陰謀;漢朝使者又來,查驗出不少證據;便殺光賁赫全家,發兵反叛。

關於黥布造反的報告傳至,高帝於是赦免賁赫,任命為將軍。

上召諸將問計。

皆曰:「發兵擊之,坑豎子耳,何能為乎!」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問之。

令尹曰:「是固當反。」

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

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見,問薛公,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

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

上曰:「何謂上計?」

對曰:「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

「何謂中計?」

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何謂下計?」

「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

上曰:「是計將安出?」

對曰:「出下計。」

上曰:「何為廢上、中計而出下計?」

對曰:「布,故麗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

上曰:「善!」封薛公千戶。

乃立皇子長為淮南王。

高帝召集眾將詢問對策,大家都說:「發兵征討,坑殺這傢伙罷了,他有什麼能耐!」汝陰侯滕公夏侯嬰召來原楚國的令尹薛公,向他徵求意見。

薛公說:「黥布當然要反。」

夏侯嬰問:「皇上割地封給他,又分賜爵位讓他稱王,還有什麼造反的道理?」

薛公回答道:「皇上前不久殺了彭越,再早些還殺了韓信,他們三人,功勞相同是三位一體的,他自己疑心大禍降臨,所以便造反了。」

夏侯嬰將此話告訴高帝,高帝於是傳來薛公,問他,薛公回答說:「黥布造反不足為怪。

但是,如果他採用上策,崤山之東便不再是漢朝所有的了;如果他採用中策,兩方誰勝誰負還難以預料;如果他採用下策,那麼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高帝問:「什麼是他的上策?」

回答說:「向東攻取吳地,向西奪占楚地,吞併齊地,佔據魯地,傳令給燕、趙兩地,讓他們固守本土,那麼崤山以東就不在漢朝手中了。」

「什麼是他的中策?」

「向東攻取吳地,向西奪占楚地,吞併韓地,佔據魏地,掌握敖倉的儲糧,阻塞成皋通道,那麼誰勝誰負就難以預料。」

「什麼是他的下策?」

「向東攻取吳地,向西奪佔下蔡,然後把輜重送回越地,自己回到長沙,那麼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漢朝就沒事了。」

高帝又問:「他將會使哪種計策呢?」

薛公說:「必使下策。」

高帝問:「為什麼他會捨棄上、中策而採用下策呢?」

薛公答道:「黥布其人,原是個驪山的刑徒,自己奮力爬到王的高位,這些都使他只顧自身,不顧以後崑,更不會為百姓做長遠打算。

所以說他必採用下策。」

高帝說:「好!」下令封薛公一千戶。

於是立皇子劉長為淮南王。

是時,上有疾,欲使太子往擊黥布。

太子客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角里先生說建成侯呂釋之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無功則從此受禍矣。

君何不急請呂後,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

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

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於是呂釋之立夜見呂後。

呂後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

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這時,高帝正有病,想讓太子前去進攻黥布。

太子的賓客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角里先生勸建成侯呂釋之說:「太子統領大軍,有了功勞地位已無以再增高,沒有功勞便從此受禍。

你何不趕快去請求呂後,抓個機會在皇上面前哭求說:『黥布是天下聞名的猛將,擅長用兵。

而我方眾將領又都是過去與陛下平起平坐的舊人,要是讓太子指揮這些人,無異於讓羊去驅使狼,無人聽命於他。

況且假使黥布知道,便會擊鼓向西,長一驅一直一入了。

皇上您雖然有病,也要勉強上簾車,躺著指揮,眾將領就不敢不盡力。

皇上雖然生病困苦,為了妻子兒女還是要自己振作一下!』」於是呂釋之立刻連夜求見呂後。

呂後找個機會對高帝流淚哀求,照四位賓客的意思說了。

高帝說:「我本知道這小子不配派遣,還是我自己去吧!」

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

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

楚人剽疾,願上無與爭鋒!」因說上令太子為將軍,臨關中兵。

上曰:「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

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發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萬人為皇太子衛,軍霸上。

於是高帝親自統領大兵向東進發,君臣留守朝中,都送行到霸上。

留侯張良生了病,也支撐身一子,來到曲郵,對高帝說:「我本應隨您出征,但實在病重。

黥布那些楚國人剽悍兇猛,望皇上不要和他硬拚!」又建議高帝讓太子為將軍,監領關中軍隊。

高帝說:「張先生雖然有病在身,請勉強躺著輔佐太子。」

當時,叔孫通是太子的太傅,張良代理少傅之事。

高帝又下令征發上郡、北地、隴西的車、騎兵,巴、蜀兩地的材官及京師中尉的軍隊三萬人,作為皇太子的警衛部隊,駐紮在霸上。

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

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

故遂反。

果如薛公之言,東擊荊。

荊王賈走死富陵;盡劫其兵,渡淮擊楚。

楚發兵與戰徐、僮間,為三軍,欲以相救為奇。

或說楚將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

且兵法:『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今別為三,彼敗吾一軍,余皆走,安能相救!」不聽。

布果破其一軍,其二軍散走;布遂引兵而西。

黥布造反之初,對部將說:「皇上老了,討厭兵事,肯定不能來。

要是派各大將,其中我只怕韓信、彭越,但他們現在都死了。

其他人全不值得擔心。」

所以決心反叛。

他果然像薛公說的那樣,向東攻擊吳地的荊王劉賈,劉賈敗逃死在富陵;黥布脅迫劉賈的全部兵士,渡過淮河攻打楚王劉交。

劉交發兵在徐縣、僮縣一帶迎戰,他把軍隊分為三支,想以互相救援出奇制勝。

有人勸說楚將道:「黥布善於用兵,人們平時就懼怕他。

何況兵法說:『諸侯在自己領土上作戰,士兵極易逃散。

』現在楚軍分為三支,敵軍只要打敗一支,其餘的就會逃跑,哪能互相援救呢!」楚王不聽,結果被黥布攻破一支,另兩支果然便四散了。

黥佈於是引兵西進。

十二年(丙午、前195)

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

[1]冬,十月,上與布軍遇於蘄西,佈兵一精一甚。

上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

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

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

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上令別將追之。

[1]冬季,十月,高帝劉邦與黥布軍隊在蘄西對陣。

黥布軍隊十分一精一銳,高帝便在庸城堅壁固守。

遠遠望去,黥布軍隊的佈陣如同當年的項籍軍隊,高帝心中厭惡。

他與黥布互相望見,遠遠地質問黥布:「你何苦要造反?」

黥布崑回答說:「想當皇帝而已!」高帝怒聲斥罵他,於是雙方大戰。

黥布軍隊敗退而逃,渡過淮河,雖然幾次停住陣腳再戰,仍不能取勝。

他只好與一百餘人逃到長江南岸,高帝便另派一員將軍繼續追擊。

[2]上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諸母、子弟佐酒,道舊故為笑樂。

酒酣,上自為歌,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

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

樂飲十餘日,乃去。

[2]高帝凱旋,路過沛縣,留下來,在沛宮舉行酒宴。

把舊友、父老、女長輩、家族子弟全部召來陪同飲酒,共敘舊情,歡笑作樂。

酒喝到暢快時,高帝自己作歌,欣然起舞,唱到慷慨傷懷之時,灑下了幾行熱淚。

高帝對沛縣父老兄弟說:「遊子悲故鄉。

我以沛公名義起事誅滅秦朝暴逆,才奪取了天下。

現在把沛縣當作我的湯沐邑,免除縣中百姓的賦役,世世代代不予徵收。」

高帝在沛縣飲酒歡樂十餘天後,才離去。

[3]漢別將擊英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

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成王臣使人誘布,偽欲與亡走越,布信而隨之。

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

[3]漢朝將軍在洮水南、北追擊黥布殘軍,都大獲全勝。

黥布曾與番君吳芮結有婚姻之好,所以長沙成王吳臣便派人誘騙黥布,假稱想和他一起逃到南越去。

黥布果然相信,與使者前往,結果在布茲鄉農民田舍被番陽人殺死。

[4]周勃悉定代郡、雁門、雲中地,斬陳於當城。

[4]周勃全部平定代郡、雁門、雲中等地,在當城將陳斬首。

[5]上以荊王賈無後,更以荊為吳國;辛丑,立兄仲之子濞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5]高帝因為荊王劉賈沒有後人,便改荊國為吳國。

辛丑(二十五日),立兄長劉仲的兒子劉濞為吳王,管轄三個郡五十三座城。

[6]十一月,上過魯,以太牢祠孔子。

[6]十一月,高帝經過魯地,用牛、羊、豬的太牢禮祭祀孔子。

[7]上從破黥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張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通諫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

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

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污地!」帝曰:「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柰何以天下為戲乎!」時大臣固爭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趙王,乃止不立。

[7]高帝自從擊敗黥布歸來,病包加重,愈發想換太子。

張良勸止未被接受,只好稱病不過問政事。

叔孫通又勸諫說:「從前晉獻公因為一寵一愛一驪姬,廢黜太子,另立奚齊,結果造成晉國幾十年內亂,被天下恥笑。

秦國也因為不早定扶蘇為太子,使趙高得以用一奸一詐手段立胡亥為皇帝,自己使宗廟滅絕。

這是陛下親眼所見。

如今太子仁義孝順,天下都知道。

呂後又與陛下艱苦創業,粗茶淡飯地共過患難,怎可背棄。

陛下一定要廢去嫡長子而立小兒子,我願先受誅殺,用脖頸的血塗地!」高帝只好說:「你不要這樣,我只是開玩笑而已!」叔孫通又說:「太子,是國家的根本,根本一旦動搖,天下就會震動;怎麼能用天下來開玩笑呢!」當時大臣中堅持反對的人很多,高帝明白群臣的心都不向著趙王,於是放下此事不再提。

[8]相國何以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一獸食。

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下相國廷尉,械系之。

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

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

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之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

王衛尉曰:「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黥布反,陛下自將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帝不懌。

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

相國年老,素恭謹,入,徒跣謝。

帝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

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

[8]相國蕭何因為長安地方狹窄,而皇家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且荒棄不崑用,希望能讓百姓入內耕種,留下禾桿不割,作為苑中鳥獸的飼料。

高帝一聽勃然大怒說:「相國你一定收下了商人的大批財物,才替他們算計我的上林苑!」將蕭何交付廷尉,用刑具鎖銬。

過了幾天,一個姓王的衛尉侍奉高帝,上前探問:「相國犯了什麼大罪,陛下突然把他拘禁起來?」

高帝說:「我聽說李斯做秦始皇的丞相時,有善行就歸功於君主,有過失就自己承擔。

現在蕭何接受了商人的大批財物,為他們要我的上林苑,以討好下民,所以拘禁起來治罪。」

王衛尉便勸說:「份內的事只要對百姓有利就向皇帝建議,這是真正的宰相行為,陛下為什麼竟疑心相國受了商人錢財呢?況且,陛下與楚霸王作戰幾年,陳、黥布造反,您親自率軍出征。

當時,相國獨守關中,只要關中一有動搖,函谷關以西就不再是陛下所有了!相國不在那時為自己謀利,反而在現在貪圖商人的金錢嗎?再說,秦朝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才喪失了天下,李斯為秦始皇分擔過失的作為,又有什麼值得傚法的呢?陛下為什麼如此輕易地懷疑相國呢!」高帝聽完很不高興。

當天,派人持符節赦免釋放了蕭何。

蕭何年紀已老,平時對高帝很恭謹,進宮後光著腳前去謝恩。

高帝說:「相國您不要這樣!相國為人民討要上林苑,我不准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那樣的昏君,而相國您是賢相。

我所以抓起相國,就是想讓百姓知道我的過失啊!」

[9]陳之反也,燕王綰髮兵擊其東北。

當是時,陳使王黃求救匈奴;燕王綰亦使其臣張勝於匈奴,言等軍破。

張勝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出亡在胡,見張勝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

今公為燕,欲急滅等;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

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

張勝以為然,乃私令匈奴助等擊燕。

燕王綰疑張勝與胡反,上書請族張勝。

勝還,具道所以為者;燕王乃詐論他人,脫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

而陰使范齊之陳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

[9]陳造反時,燕王盧綰髮兵進攻他的東北面。

當時,陳派王黃向匈奴求救;燕王盧綰也派出使臣張勝去匈奴那裡,聲稱陳的軍隊已經失敗了。

張勝到了匈奴部落,原來的燕王臧茶的兒子臧衍正逃亡在那裡,見了張勝便說:「先生您之所以在燕國受到重用,就是因為熟悉匈奴的事務;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就是因為內地各諸侯屢次反叛,兵事連綿,久而不決。

如今您為燕國考慮,想趕快滅掉陳等人;陳等人一消滅,接下來也就輪到燕國,你們也就將成為階下囚了。

您何不讓燕王暫緩進攻陳,而與匈奴和好?情況緩和,便可以長期在燕稱王;一旦漢廷有急變,也可以借外援保全本國。」

張勝認為很對,於是私下讓匈奴幫助陳等人攻擊燕軍。

燕王盧綰疑心張勝勾結匈奴反叛,上書朝廷請將張勝全家斬首。

這時張勝回來了,詳細說明之所以這樣行一事的原因,燕王於是用詐術決罪他人,開脫了張勝家屬,派他去匈奴作密使。

同時暗中使范齊潛去陳那裡,想讓他長期逃亡在外,雙方對峙,不作決戰。

漢擊黥布,常將兵居代。

漢擊斬,其裨將降,言燕王綰使范齊通計謀於所。

帝使使召盧綰,綰稱病;又使辟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往迎燕王,因驗問左右。

綰愈恐,閉匿,謂其幸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

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氏計。

今上病,屬任呂後;呂後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乃遂稱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

語頗洩,辟陽侯聞之,歸,具報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言張勝亡在匈奴為燕使。

於是上曰:「盧綰果反矣!」春,二月,使樊噲以相國將兵擊綰,立皇子建為燕王。

漢朝攻擊黥布時,陳時常率兵駐紮代郡。

漢朝進攻殺死陳後,他的偏將投降,說出燕王盧綰曾派范齊去陳那裡互通計謀。

高帝於是派使者去召盧綰回朝,盧綰稱病不來;又派辟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前去迎接燕王,順便查驗盤問他左右隨從。

燕王盧綰更加恐懼,躲藏起來。

他對心腹之臣說:「不是劉氏家族而稱王的,只有我和長沙王了。

去年春季,漢廷殺了韓信全家,夏季又處死彭越,這都是呂後的主意。

如今皇上病重,大權委託呂後。

呂後這個婦人,一心想找事誅殺異姓王和大功臣。」

於是稱病不動身,盧綰的左右心腹也都藏匿起來。

盧綰的這些話有些洩露了出去,審食其聽說後,回朝詳細報告高帝,高帝更加憤怒,又得到匈奴中來投降的人,說出張勝逃亡在匈奴做燕王使臣。

於是高帝認定說:「盧綰果真反了!」春季,二月,派樊噲以相國名義發兵攻擊盧綰,另立皇子劉建為燕王。

[10]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

[10]高帝頒布詔書說:「南武侯織,也是南越的貴族世家,立為南海王。」

[11]上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疾甚。

呂後迎良醫。

醫入見,曰:「疾可治。」

上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

呂後問曰:「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

上曰:「曹參可。」

問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

陳平知有餘,然難獨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乃所知也。」

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

丁未,發喪,大赦天下。

[11]高帝劉邦進攻黥布時,曾被流箭射中,行軍路上,病勢沉重。

呂後請來一位良醫,醫生入內診視後說:「病可以治。」

高帝卻破口大罵:「我以一個老百姓手提三尺劍奪取了天下,這不是天命嗎!我的生死在天,即使扁鵲復生又有什麼用!」於是不讓醫生治病,而賞給醫生黃金五十斤,讓他回去。

呂後問高帝:「陛下百年之後,蕭何相國死了,讓誰代替他呢?」

高帝說:「曹參可以。」

呂後再問曹參之後,高帝說:「王陵可以,但他有點憨,陳平可以幫助他。

陳平智謀有餘,但難以獨自承擔重任。

周勃為人厚道不善言詞,但將來安定劉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任用為太尉。」

呂後再追問其後,高帝只說:「這以後的事也就不是你能一操一心的了。」

夏季,四月,甲辰(二十五日),高帝劉邦駕崩於長樂宮。

丁未(二十八日),朝廷發佈喪事消息,宣佈大赦天下。

[12]盧綰與數千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謝;聞帝崩,遂亡入匈奴。

[12]盧綰率領幾千人住在邊塞等候機會,希望高帝病癒,他好親自入朝謝罪。

他聽到高帝駕崩的消息,便逃入匈奴。

[13]五月,丙寅,葬高帝於長陵。

[13]五月,丙寅(十七日),將高帝劉邦安葬在長陵。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一性一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

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

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當初,高帝劉邦不修習學術,而秉一性一聰明通達,喜謀略,能採納旁人意見,縱是守門官或戍卒,見面時也如同老熟人一般。

當年他順應民心約法三章,天下平定以後,又命令蕭何整理法律、法令,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訂曆法及度量衡章程,叔孫通規定禮儀;又與功臣剖分符節,立下誓言,用硃砂寫就,以鐵製成,放入國家收存重要文書的金櫃石室,妥藏在宗廟中。

高帝雖然眾事繁多,日不暇給,但創立制度規模宏遠。

[14]己巳,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14]己巳(二十日),太子登上皇帝大位,尊呂後為皇太后。

[15]初,高帝病甚,人有惡樊噲云:「一黨一於呂氏,即一日上晏駕,欲以兵誅趙王如意之屬。」

帝大怒,用陳平謀,召絳侯周勃受詔一床一下,曰:「陳平亟馳傳載勃代噲將;平至軍中,即斬噲頭!」二人既受詔,馳傳,未至軍,行計之曰:「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呂後弟呂之夫,有親且貴。

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自誅之。」

未至軍,為壇,以節召樊噲。

噲受詔,即反接,載檻車傳詣長安;而令絳侯勃代將,將兵定燕反縣。

[15]當初,高帝病重時,有人誣諂樊噲「與呂姓結一黨一,只要有一天皇上過世,就要興兵誅殺趙王如意及其從屬」。

高帝大怒,採納陳平建議,召來絳侯周勃在一床一前接受詔令:「陳平立刻乘驛車,載著周勃,讓周勃代樊噲為將軍;陳平一到軍中,就砍下樊噲的頭!」兩人接受命令後,乘驛車前往,還未到軍中,在路上商議道:「樊噲是皇上的舊人,功勞很大,而且是呂後妹妹呂的丈夫,有皇親關係又是尊貴之人,皇上因為一時動怒所以想殺他,恐怕日後會反悔。

我們不如抓起他來送到皇上那裡,讓皇上自己去殺。」

他們還沒到軍中,就築了壇,用符節召樊噲前來。

樊噲接受詔令後,立即將手放到背後叫人把他反綁起來,用木欄囚車押送到長安;而讓絳侯周勃代他為將軍,率軍征討燕國謀反的諸縣。

平行,聞帝崩;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