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1]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詔唐王劍履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

唐紀一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

[1]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詔唐王劍履上殿,贊拜不名。

[1]春季,正月丁未朔(初一)。

隋恭帝下詔允許唐王佩帶寶劍穿鞋上殿朝見,行禮時不必通報姓名。

唐王既克長安,以書諭諸郡縣,於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氏、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有司復書,日以百數。

唐王攻克長安之後,便致函通告各郡縣,於是東起商洛,南至巴蜀,各地的郡縣長官、盜賊首領、氐羌酋長,爭相派遣子弟見唐王請求歸順,有關衙門每天要回複數以百計的信函。

[2]王世充既得東都兵,進擊李密於洛北,敗之,遂屯鞏北。

辛酉,世充命諸軍各造浮橋渡洛擊密,橋先成者先進,前後不一。

虎賁郎將王辯破密外柵,密營中驚擾,將潰;世充不知,鳴角收眾,密因帥敢死士乘之,世充大敗,爭橋溺死者萬餘人。

王辯死,世充僅自免,洛北諸軍皆潰。

世充不敢入東都,北趣河陽,是夜,疾風寒雨,軍士涉水沾濕,道路凍死者又以萬數。

世充獨與數千人至河陽,自系獄請罪,越王侗遣使赦之,召還東都,賜金帛、美一女以安其意。

世充收合亡散,得萬餘人,屯含嘉城,不敢復出。

[2]王世充獲得東都兵馬,在洛北打敗了李密,便駐札在鞏縣北面。

辛酉(十五日),王世充命令各軍分別搭設浮橋渡洛河向李密進攻,先搭好橋的軍隊先攻擊,各軍前後不一致,虎賁郎將王辯突破李密軍外層營牆,李密軍營之中一片驚恐混亂,就要潰敗,可王世充並不瞭解這一情況,吹號角收兵。

李密乘機帶領敢死者反攻,王世充大敗,敗軍爭相過浮橋,落水淹死了一萬多人。

王辯陣亡,王世充只保得自己脫身,洛北各軍全線崩潰。

王世充不敢回東都,率軍北赴河陽。

當晚,風狂雨冷,士兵趟水渾身上下都打濕了,一路凍死的又數以萬計。

跟隨王世充到達河陽的只有幾千人。

王世充綁縛自己投獄請求治罪。

隋越王楊侗派人赦免了王世充,召他回東都,賜給他金錢錦緞美一女安慰他。

王世充召集逃散的舊部,得一萬多人,駐紮於含嘉城,不敢再出戰。

密乘勝進據金墉城,修其門堞、廬舍而居之,鉦鼓之一聲,聞於東都;未幾,擁兵三十萬,陳於北邙,南一逼一十上春門。

乙丑,金紫光祿大夫段達、民部尚書韋津出兵拒之;達望見密兵盛,懼而先還,密縱兵乘之,軍遂潰,韋津死。

於是偃師、柏谷及河陽都尉獨孤武都、檢校河內郡丞柳燮、職方郎柳續等各舉所部降於密。

竇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圓朗等並遣使奉表勸進,密官屬裴仁基等亦上表請正位號,密曰:「東都未平,不可議此。」

李密乘勝進據金墉城,修復城門堞、房屋,住在城內,戰鼓的聲音由此傳到東都。

不久,李密擁兵三十萬,在北邙列戰陣,南邊一逼一十近東都上春門。

乙丑(十九日),隋金紫光祿大夫段達、民部尚書韋津領兵抵禦李密,段達一見李密軍勢強盛,心中害怕,率先回逃,李密縱兵追擊,隋軍潰敗,韋津死。

於是隋偃師、柏谷及河陽都尉獨孤武都、檢校河內郡丞柳燮、職方郎柳續等各自率領部下投降了李密。

竇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圓朗等都派人奉表勸李密稱帝,李密屬下裴仁基等也上表請正位號。

李密回答:「東都沒有攻克,還談不上這事。」

[3]戊辰,唐王以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公世民為右元帥,督諸軍十餘萬人救東都。

[3]戊辰(二十二日),唐王以世子李建成為左元帥,秦公李世民為右元帥,率領各路兵馬十餘萬救援東都。

[4]東都乏食,太府卿元文都等募守城不食公糧者進散官二品;於是商賈執象而朝者,不可勝數。

[4]東都缺糧,隋太府卿元文都等人召募守城人,不吃公糧的進散官二品,這一來手持象牙笏板上朝的商人,不計其數。

[5]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鄭元將兵出商洛,徇南陽,左領軍府司馬安陸馬元規徇安陸及荊、襄。

[5]二月,己卯(初四),唐王派太常卿鄭元領兵從商洛攻取南陽;派左領軍府司馬安陸人馬元規攻取安陸及荊州、襄州。

[6]李密遣房彥藻、鄭等。

東出黎陽,分道招慰州縣。

以梁郡太守楊汪為上柱國、宋州總管,又以手書與之曰:「昔在雍丘,曾相追捕,射鉤斬袂,不敢庶幾。」

汪遣使往來通意,密亦羈縻待之。

彥藻以書招竇建德,使來見密。

建德復書,卑辭厚禮,托以羅藝南侵,請捍御北垂。

彥藻還,至衛州,賊帥王德仁邀殺之。

德仁有眾數萬,據林慮山,四出抄掠,為數州之患。

[6]李密派房彥藻、鄭等人東行出黎陽分別招慰各州縣。

李密以梁郡太守楊汪為上柱國、宋州總管,給楊汪的親筆信寫道:「過去我在雍丘曾遭您追捕,古人射鉤斬袂的不計前嫌,我不敢說已經倣傚了!」楊汪派人與李密聯繫,李密也極盡籠絡。

房彥藻致書竇建德,請他來見李密,竇建德覆信雖然言辭很謙卑、禮數很周全,但推托羅藝南下,請求守北邊,不見李密。

房彥藻回程走到衛州,賊帥王德仁截擊並殺了他。

王德仁有數萬人,佔據林慮山,四處搶劫,是幾個州縣的禍患。

[7]三月,己酉,以齊公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都督十五郡諸軍事,聽以便宜從事。

[7]三月,己酉(初四),唐王以齊公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都督十五郡諸軍事,允許他有權隨機行一事。

[8]隋煬帝至江都,荒一婬一益甚,宮中為百餘房,各盛供張,實以美人,日令一房為主人。

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饌,帝與蕭後及幸姬歷就宴飲,酒卮不離口,從姬千餘人亦常醉。

然帝見天下危亂,意亦擾擾不自安,退朝則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歷台館,非夜不止,汲汲顧景,唯恐不足。

[8]隋煬帝到江都,更加荒一婬一,宮中一百多間房,每間擺設都極盡豪華,內住美一女,每天以一房的美一女作主人。

江都郡丞趙元楷負責供一應美酒飲食,煬帝與蕭後以及一寵一幸的美一女吃遍了宴會,酒杯不離口,隨從的一千多美一女也經常喝醉。

不過煬帝看到天下大亂,心情也憂慮不安,下朝後常頭戴幅巾,身穿短衣,柱杖散步,走遍行宮的樓台館舍,不到晚上不止步,不停地觀賞四周景色,唯恐沒有看夠。

帝自曉占候卜相,好為吳語;常夜置酒,仰視天文,謂蕭後曰:「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且共樂飲耳!」因引滿沈醉。

又嘗引鏡自照,顧謂蕭後曰:「好頭頸,誰當斫之!」後驚問故,帝笑曰:「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

煬帝通曉占卜相面,一愛一說江浙話,經常半夜擺酒,抬頭看星象,對蕭後說:「外間有不少人算計儂,不過儂不失為長城公陳叔寶,卿也不失為沈後。

我們姑且只管享樂飲酒吧!」然後倒滿杯喝得爛醉。

煬帝還曾拿著鏡子照著,回頭對蕭後說:「好一個頭顱,該由誰斬下來?」

蕭後驚異地問他為什麼這樣說,煬帝笑著說:「貴賤苦樂循環更替,又有什麼好傷感的?」

帝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欲都丹陽,保據江東,命群臣廷議之,內史侍郎虞世基等皆以為善;右候衛大將軍李才極陳不可,請車駕還長安,與世基忿爭而出。

門下錄事衡水李桐客曰:「江東卑濕,土地險狹,內奉萬乘,外給三軍,民不堪命,亦恐終散亂耳。」

御史劾桐客謗毀朝政。

於是公卿皆阿意言:「江東之民望幸已久,陛下過江,撫而臨之,此大禹之事也。」

乃命治丹陽宮,將徙都之。

煬帝見中原已亂,不想回北方,打算把國都遷到丹陽,保守江東,下令群臣在朝堂上議論遷都之事,內史侍郎虞世基等人都認為不錯;右候衛大將軍李才極力說明不可取,請煬帝御駕回長安,並與虞世基忿然爭論而下殿。

門下錄事衡水人李桐客說:「江東地勢低窪,氣候潮一濕,環境惡劣,地域狹小,對內要奉養朝廷,對外要供奉三軍,百姓承受不起,恐怕最終要起來造反的。」

御史彈劾李桐客誹謗朝政,於是公卿都曲意阿奉煬帝之意說:「江東百姓渴望陛下臨幸已經很久了,陛下過江撫一慰統治百姓,這是大禹那樣的作為。」

於是煬帝下令修建丹陽宮,準備遷都丹陽。

時江都糧盡,從駕驍果多關中人,久客思鄉里,見帝無西意,多謀叛歸,郎將竇賢遂帥所部西走,帝遣騎追斬之,而亡者猶不止,帝患之。

虎賁郎將扶風司馬德戡素有一寵一於帝,帝使領驍果屯於東城,德戡與所善虎賁郎將元禮、直裴虔通謀曰:「今驍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誅;不言,於後事發,亦不免族滅,奈何?又聞關內淪沒,李孝常以華陰叛,上囚其二弟,欲殺之。

我輩家屬皆在西,能無此慮乎!」二人皆懼,曰:「然則計將安出?」

德戡曰:「驍果若亡,不若與之俱去。」

二人皆曰:「善!」因轉相招引,內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將趙行樞、鷹揚郎將孟秉、符璽郎牛方裕、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愷、勳侍楊士覽等皆與之同謀,日夜相結約,於廣座明論叛計,無所畏避。

有宮人白蕭後曰:「外間人人欲反。」

後曰:「任汝奏之。」

宮人言於帝,帝大怒,以為非所宜言,斬之。

其後宮人復白後,後曰:「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憂耳!」自是無復言者。

當時江都的糧食吃完了,隨煬帝南來的驍果大多是關中人,長期在外,思戀故鄉,見煬帝沒有回長安的意思,大都策劃逃回鄉。

郎將竇賢便帶領部下西逃。

煬帝派騎兵追趕,殺了他,但仍然不斷有人逃跑,令煬帝很頭痛。

虎賁郎將扶風人司馬德戡一向得煬帝信任,煬帝派他統領驍果,駐紮在東城,司馬德戡與平時要好的虎賁郎將元禮、直裴虔通商量,說:「現在驍果人人想逃跑,我想說,又怕說早了被殺頭;不說,事情真發生了,也逃不了族滅,怎麼辦?又聽說關內淪陷,李孝常以華陰反叛,皇上囚禁了他的兩個弟弟,準備殺掉,我們這些人的家屬都在西邊,能不擔心這事嗎?」

元、裴二人都慌了,問:「既然如此,有什麼好辦法嗎?」

司馬德戡說:「如果驍果逃亡,我們不如和他們一齊跑。」

元、裴二人都說:「好主意!」於是相互聯絡,內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將趙行樞、鷹揚郎將孟秉、符璽郎牛方裕、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愷、勳侍楊士覽等人都參與同謀,日夜聯繫,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商議逃跑的事,毫無顧忌。

有一位宮女告訴蕭後:「外面人人想造反。」

蕭後說:「由你去報告吧。」

宮女便對煬帝說了,煬帝很生氣,認為這不是宮女該過問的事,殺了這個宮女。

後來又有人對蕭後說起,蕭後說:「天下局面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沒法挽救了,不用說了,免得白讓皇上擔心!」從此以後,再也沒人說起外面的情況。

趙行樞與將作少監宇文智及素厚,楊士覽,智及之甥也,二人以謀告智及;智及大喜。

德戡等期以三月望日結一黨一西遁,智及曰:「主上雖無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竇賢取死耳。

今天實喪隋,英雄並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

德戡等然之。

行樞、薛世良請以智及兄右屯衛將軍許公化及為主,結約既定,乃告化及。

化及一性一駑怯,聞之,變色流汗,既而從之。

趙行樞與將作少監宇文智及歷來很要好,楊士覽是宇文智及的外甥,趙、楊二人把他們的計劃告訴了宇文智及,智及很高興。

司馬德戡等人定於三月月圓那天結伴西逃,宇文智及說:「皇上雖然無道,可是威令還在,你們逃跑,和竇賢一樣是找死,現在實在是老天爺要隋滅亡,英雄並起,同樣心思想反叛的已有數萬人,乘此機會起大事,正是帝王之業。」

司馬德戡等人同意他的意見。

趙行樞、薛世良要求由宇文智及的兄長右屯衛將軍許公宇文化及為首領,協商定了,才告訴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一性一格怯懦,能力低下,聽說後,臉色都變了,直冒冷汗,後來又聽從了眾人的安排。

德戡使許弘仁、張愷入備身府,告所識者云:「陛下聞驍果欲叛,多醞毒酒,欲因享會,盡鴆殺之,獨與南人留此。」

驍果皆懼,轉相告語,反謀益急。

乙卯,德戡悉召驍果軍吏,諭以所為,皆曰:「唯將軍命!」是日,風霾晝昏。

晡後,德戡盜御廄馬,潛厲兵刃。

是夕,元禮、裴虔通直下,專主殿內;唐奉義主閉城門,與虔通相知,諸門皆不下鍵。

至三更,德戡於東城集兵得數萬人,舉火與城外相應。

帝望見火,且聞外喧囂,問何事。

虔通對曰:「草坊失火,外人共救之耳。」

時內外隔絕,帝以為然。

智及與孟秉於城外集千餘人,劫候衛虎賁馮普樂佈兵分守衢巷。

燕王覺有變,夜,穿芳林門側水竇而入,至玄武門,詭奏曰:「臣猝中風,命懸俄頃,請得面辭。」

裴虔通等不以聞,執囚之。

丙辰,天未明,德戡授虔通兵,以代諸門衛士。

虔通自門將數百騎至成象殿,宿衛者傳呼有賊,虔通乃還,閉諸門,獨開東門,驅殿內宿衛者令出,皆投仗而走。

右屯衛將軍獨孤盛謂虔通曰:「何物兵勢太異!」虔通曰:「事勢已然,不預將軍事;將軍慎毋動!」盛大罵曰:「老賊,是何物語!」不及被甲,與左右十餘人拒戰,為亂兵所殺。

盛,楷之弟也。

千牛獨孤開遠帥殿內兵數百人詣玄覽門,叩請曰:「兵仗尚全,猶堪破賊。

陛下若出臨戰,人情自定;不然,禍今至矣。」

竟無應者,軍士稍散。

賊執開遠,義而釋之。

先是,帝選驍健辟奴數百人置玄武門,謂之給使,以備非常,待遇優厚,至以宮人賜之。

司宮魏氏為帝所信,化及等結之使為內應。

是日,魏氏矯詔悉聽給使出外,倉猝際制無一人在者。

司馬德戡讓許弘仁、張愷去備身府,對認識的人說:「陛下聽說驍果想反叛,釀了很多毒酒,準備利用宴會,把驍果都毒死,只和南方人留在江都。」

驍果都很恐慌,互相轉告,更加速了反叛計劃。

乙卯(初十),司馬德戡召集全體驍果軍吏,宣佈了計劃,軍吏們都說:「就聽將軍的吩咐!」當天,大風刮得天昏地暗,黃昏,司馬德戡偷出御廄馬,暗地磨快了武器。

傍晚,元禮、裴虔通在下值班,專門負責大殿內;唐奉義負責關閉城門,唐奉義與裴虔通等商量好,各門都不上鎖。

到三更時分,司馬德戡在東城集合數萬人,點起火與城外相呼應,煬帝看到火光,又聽到宮外面的喧囂聲,詢問發生了什麼事。

裴虔通回答:「草坊失火,外面的人在一起救火呢。」

當時宮城內外相隔絕,煬帝相信了。

宇文智及和孟秉在宮城外面集合了一千多人,劫持了巡夜的候衛虎賁馮普樂,佈署兵力分頭把守街道。

燕王楊發覺情況不對,晚上穿過芳林門邊的水閘入宮,到玄武門假稱:「臣突然中風,就要死了,請讓我當面向皇上告別。」

裴虔通等人不通報,而把楊關了起來。

丙辰(十一日),天還沒亮,司馬德戡交給裴虔通兵馬,用來替換各門的衛士。

裴虔通由宮門率領數百騎兵到成象殿,值宿衛士高喊有賊,於是裴虔通又返回去,關閉各門,只開東門,驅趕殿內宿衛出門,宿衛紛紛放下武器往外走。

右屯衛將軍獨孤盛對裴虔通說:「什麼人的隊伍,行動太奇怪了!」裴虔通說:「形勢已經這樣了,不關將軍您的事,您小心些不要輕舉妄動!」獨孤盛大罵:「老賊,說的什麼話!」顧不上披鎧甲,就與身邊十幾個人一起拒戰,被亂兵殺死。

獨孤盛是獨孤楷的弟弟。

千牛獨孤開遠帶領數百殿內兵到玄覽門,敲請求:「武器完備,足以破賊,陛下如能親自臨敵,人情自然安定;否則,禍事就在眼前。」

竟然沒有回答的人,軍士逐漸散去。

反叛者捉住獨孤開遠,又為他的忠義行為感動而放了他。

早先,煬帝挑選了幾百名勇一猛矯健的官奴,安置在玄武門,稱為「給使」,以防備突然發生的情況,待遇優厚,甚至把宮女賜給給使。

司宮魏氏得煬帝信任,宇文化及等人勾結她作內應。

這天,魏氏假稱聖旨放全體給使出宮,致使倉促之際玄武門沒有一個給使在場。

德戡等引兵自玄武門入,帝聞亂,易服逃於西。

虔通與元禮進兵排左閣,魏氏啟之,遂入永巷,問:「陛下安在?」

有美人出,指之。

校尉令狐行達拔刀直進,帝映窗扉謂行達曰:「汝欲殺我邪?」

對曰:「臣不敢,但欲奉陛下西還耳。」

因扶帝下閣。

虔通,本帝為晉王時親信左右也,帝見之,謂曰:「卿非我故人乎!何恨而反?」

對曰:「臣不敢反,但將士思歸,欲奉陛下還京師耳。」

帝曰:「朕方欲歸,正為上江米船未至,今與汝歸耳!」虔通因勒兵守之。

司馬德戡等人領兵從玄武門進入宮城,煬帝聽到消息,換了衣服逃到西。

裴虔通和元禮進兵推撞左門,魏氏開,亂兵進了永巷,問:「陛下在哪裡?」

有位美人出來指出了煬帝的所在。

校尉令狐行達拔刀衝上去,煬帝躲在窗後對令狐行達說:「你想殺我嗎?」

令狐行達回答:「臣不敢,不過是想奉陛下西還長安罷了。」

說完扶煬帝下。

裴虔通本來是煬帝作晉王時的親信,煬帝見到他,對他說:「你不是我的舊部嗎!有什麼仇要謀反?」

裴虔通回答:「臣不敢謀反,但是將士想回家,我不過是想奉陛下回京師罷了。」

煬帝說:「朕正打算回去,只為長江上游的運米船未到,現在和你們回去吧!」裴虔通於是領兵守住煬帝。

至旦,孟秉以甲騎迎化及,化及戰慄不能言,人有來謁之者,但俯首據鞍稱罪過。

化及至城門,德戡迎謁,引入朝堂,號為丞相。

裴虔通謂帝曰:「百官悉在朝堂,陛下須親出慰勞。」

進其從騎,一逼一十帝乘之;帝嫌其鞍勒弊,更易新者,乃乘之。

虔通執轡挾刀出宮門,賊徒喜噪動地。

化及揚言曰:「何用持此物出,亟還與手。」

帝問:「世基何在?」

賊一黨一馬文舉曰:「已梟首矣!」於是引帝還至寢殿,虔通、德戡等拔白刃侍立。

帝歎曰:「我何罪至此?」

文舉曰:「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一婬一,使丁壯盡於矢刃,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何謂無罪!」帝曰:「我實負百姓;至於爾輩,榮祿兼極,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為首邪?」

德戡曰:「溥天同怨,何止一人!」化及又使封德彝數帝罪,帝曰:「卿乃士人,何為亦爾?」

德彝赧然而退。

帝一愛一子趙王杲,年十二,在帝側,號慟不已,虔通斬之,血濺御服。

賊欲弒帝,帝曰:「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鋒刃!取鴆酒來!」文舉等不許,使令狐行達頓帝令坐。

帝自解練巾授行達,縊殺之。

初,帝自知必及於難,常以罌貯毒一藥自隨,謂所幸諸姬曰:「若賊至,汝曹當先飲之,然後我飲。」

及亂,顧索藥,左右皆逃散,竟不能得。

蕭後與宮人撤漆一床一板為小弊,與趙王杲同殯於西院流珠堂。

天明後,孟秉派武裝騎兵迎接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渾身顫一抖說不出話,有人來參見,他只會低頭靠在馬鞍上連說:「罪過」表示感謝。

宇文化及到宮城門前,司馬德戡迎接他入朝堂,稱丞相。

裴虔通對煬帝說:「百官都在朝堂,需陛下親自出去慰勞。」

送上自己隨從的坐騎,一逼一十煬帝上馬,煬帝嫌他的馬鞍籠頭破舊,換過新的才上馬。

裴虔通牽著馬韁繩提著刀出宮城門,亂兵歡聲動地。

宇文化及揚言:「哪用讓這傢伙出來,趕快弄回去結果了。」

煬帝問:「虞世基在哪兒?」

亂一黨一馬文舉說:「已經梟首了。」

於是將煬帝帶回寢殿,裴虔通、司馬德戡等拔一出兵刃站在邊上。

煬帝歎息道:「我有什麼罪該當如此?」

馬文舉說:「陛下拋下宗廟不顧,不停地巡遊,對外頻頻作戰,對內極盡奢侈荒一婬一。

致使強壯的男人都死於刀兵之下,婦女弱者死於溝壑之中,民不聊生,盜賊蜂起;一味任用一奸一佞,文過飾非,拒不納諫,怎麼說沒罪!」煬帝說:「我確實對不起老百姓,可你們這些人,榮華富貴都到了頭,為什麼還這樣?今天這事,誰是主謀?」

司馬德戡說:「整個天下的人都怨恨,哪止一個人!」宇文化及又派封德彝宣佈煬帝的罪狀。

煬帝說:「你可是士人,怎麼也幹這種事?」

封德彝羞紅了臉,退了下去。

煬帝的一愛一子趙王楊杲才十二歲,在煬帝身邊不停地嚎啕大哭,裴虔通殺了趙王,血濺到煬帝的衣服上。

這些人要殺煬帝,煬帝說:「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麼能對天子動刀,取鴆酒來!」馬文舉等人不答應,讓令狐行達按著煬帝坐下。

煬帝自己解下練巾交給令狐行達,令狐行達絞死了煬帝。

當初,煬帝料到有遇難的一天,經常用罌裝毒酒帶在身邊,對一寵一幸的各位美一女說:「如果賊人到了,你們要先喝,然後我喝。」

等到亂事真的來到,找毒酒時,左右都逃掉,竟然找不到。

蕭後和宮女撤下漆一床一板,做成小弊材,把煬帝和趙王楊杲一起停柩在西院流珠堂。

帝每巡幸,常以蜀王秀自隨,囚於驍果營。

化及弒帝,欲奉秀立之,眾議不可,乃殺秀及其七男。

又殺齊王及其二子並燕王,隋氏宗室、外戚,無少長皆死。

唯秦王浩素與智及往來,且以計全之。

齊王素失一愛一於帝,恆相猜忌,帝聞亂,顧蕭後曰:「得非阿孩邪?」

化及使人就第誅,謂帝使收之,曰:「詔使且緩兒,兒不負國家!」賊曳至街中,斬之,竟不知殺者為誰,父子至死不相明。

又殺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秘書監袁充、右翊衛將軍宇文協、千牛字文、梁公蕭鉅等及其子。

鉅,琮之弟子也。

煬帝每次巡幸,常常將蜀王楊秀隨行,囚禁在驍果營。

宇文化及弒煬帝,準備奉楊秀為皇帝,眾人輿論以為不行,於是殺了楊秀和他的七個兒子。

又殺齊王楊及其兩個兒子和燕王楊,隋朝的宗室、外戚,無論老幼一律殺死。

只有秦王楊浩平時與宇文智及有來往,宇文智及想辦法保全了他。

齊王楊一向失一寵一於煬帝,父子一直相互猜忌,煬帝聽說起亂事,對蕭後說:「不會是阿孩(楊)吧?」

宇文化及派人到楊府第殺人,楊以為是煬帝下令來捕他,還說:「詔使暫且放開孩兒,兒沒有對不起國家!」亂兵將他曳到街當中,殺了他,楊最終也不知道要殺他的是誰,父子之間至死也沒能消除隔閡。

亂兵又殺了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秘書監袁充、右翊衛將軍宇文協、千牛宇文、梁公蕭鉅等人及其兒子。

蕭鉅是蕭綜弟弟的兒子。

難將作,江陽長張惠紹馳告裴蘊,與惠紹謀矯詔發郭下兵收化及等,扣門援帝。

議定,遣報虞世基;世基疑告反者不實,抑而不許。

須臾,難作,蘊歎曰:「謀及播郎,竟誤人事!」虞世基宗人謂世基子符璽郎熙曰:「事勢已然,吾將濟卿南渡,同死何益!」熙曰:「棄父背君,求生何地!靶尊之懷,自此決矣!」世基弟世南抱世基號泣請代,化及不許。

黃門侍郎裴鉅知必將有亂,雖廝役皆厚遇之,又建策為驍果娶婦;及亂作,賊皆曰:「非裴黃門之罪。」

既而化及至,鉅迎拜馬首,故得免。

化及以蘇威不預朝政,亦免之。

威名位素重,往參化及;化及集眾而見之,曲加殊禮。

百官悉詣朝堂賀,給事郎許善心獨不至。

許弘仁馳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將軍攝政,闔朝文武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終,何預於叔而低回若此!」善心怒,不肯行。

弘仁反走上馬,泣而去。

化及遣人就家擒至朝堂,既而釋之。

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怒曰:「此人一大負氣!」覆命擒還,殺之。

其母範氏,年九十二,撫柩不哭,曰:「能死國難,吾有子矣!」因臥不食,十餘日而卒。

唐王之入關也,張季之弟仲琰為上洛令,帥吏民拒守,部下殺之以降。

宇文化及之亂,仲琰弟琮為千牛左右,化及殺之,兄弟三人皆死國難,時人愧之。

動亂就要發生時,江陽縣長張惠紹飛馳去通告了裴蘊,裴蘊與張惠紹商量假稱聖旨調江都城外的軍隊逮捕宇文化及等人,敲開城門援救煬帝。

二人商量好後,派人報告虞世基,虞世基懷疑謀反的事不真實,壓下來沒有答覆。

一會兒,發難,裴蘊歎息道:「和播郎(虞世基)商量,竟然誤了事!」虞世基的同宗虞對世基的兒子符璽郎虞熙說:「事情已經這樣了,我打算送你過長江去南邊,一起死了又有什麼用!」虞熙說:「扔下父親背叛君主,又有什麼臉活著!靶謝您的關心,從此永別了!」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抱著世基大哭,請求代替他赴死,宇文化及不准。

黃門侍郎裴矩知道肯定要發生動亂,因此對待作賤役的人也很優厚,又建議為驍果娶婦;待亂事發生後,亂兵都說:「不是裴黃門的錯。」

不久,宇文化及到了,裴矩迎到馬前行禮,因此得以免去了禍事。

宇文化及因為蘇威不參與朝政,也放過了他。

蘇威名聲、地位歷來顯赫,他去參見宇文化及,宇文化及集合眾人來見他,對他格外尊重。

百官都到朝堂祝賀宇文化及,只有給事郎許善心不到。

許弘仁騎馬跑去告訴他說:「天子已經駕崩了,宇文將軍代理朝政,滿朝文武都集於朝堂,天道人事自有它相互代替終結的道理,又與叔叔您有什麼相干,何至於這樣流連不捨!」善心很生氣,不肯去。

弘仁回身上馬,哭著走了。

宇文化及派人到家裡把許善心捉到朝堂上,一會兒又放了他。

許善心不按朝見的規矩行禮就走出朝堂,宇文化及生氣地說:「這人真不知好歹!」重新下令把許善心捉回朝堂,殺了。

許善心的母親范氏九十二歲了,撫一摸一著靈柩但並不哭泣,說:「能死國難,真是我的兒子!」躺著不吃東西,十幾天後去世。

唐王李淵入關時,張季的弟弟張仲琰是上洛令,帶領部下、百姓佔據城池抵抗,部下殺了他投降唐王。

宇文化及之亂,仲琰的弟弟張琮為千牛左右,宇文化及殺了張琮,兄弟三人都死於國難,令當時的人感到羞愧。

化及自稱大丞相,總百揆。

以皇后令立秦王浩為帝,居別宮,令發詔畫敕書而已,仍以兵監守之。

化及以弟智及為左僕射,士及為內史令,裴矩為右僕射。

宇文化及自稱大丞相,總理百官。

以煬帝皇后的命令立秦王楊浩為皇帝,住在別宮,只讓皇帝簽署發佈詔敕而已,仍然派兵監守。

宇文化及以弟弟宇文智及為左僕射,宇文士及為內史令,裴矩為右僕射。

[9]乙卯,徙秦公世民為趙公。

[9]乙卯(初九),改封秦公李世民為趙公。

[10]戊辰,隋恭帝詔以十郡益唐國,仍以唐王為相國,總百揆,唐國置丞相以下官,又叫九錫。

王謂僚屬曰:「此諂諛者所為耳。

孤秉大政而自加一寵一錫,可乎!必若循魏、晉之跡,彼皆繁文偽飾,欺天罔人;考其實不及五霸,而求名欲過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竊亦恥之。」

或曰:「歷代所行,亦何可廢!」王曰:「堯、舜、湯、武,各因其時,取與異道,皆推其至誠以應天順人,未聞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禪也。

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為;若其無知,孤自尊而飾讓,平生素心所不為也。」

但改丞相為相國府,其九錫殊禮,皆歸之有司。

[10]戊辰(二十三日),隋恭帝下詔將十個郡增加給唐國,仍然以唐王為相國,總理百官,唐國可以設置丞相以下官吏,又加唐王九錫。

唐王對手下的官員說:「這是阿諛奉承的人幹的事,孤自己把握大政又給自己加優一寵一和九錫,能行嗎?若說一定要照著魏、晉的規矩,那些都是些虛禮,欺騙人的;他們實際的作為趕不上春秋時的五霸,而追求的名聲卻想超過禹、湯、文王三王,這樣的事是孤經常嘲笑的,也認為這樣做很可恥。」

也有人說:「歷朝都這樣做,怎麼可以廢除?」

唐王說:「堯、禹、湯、武王分別以自己的時機,以不同方式登上王位,但都是以其至誠上應天意、下順民情,沒聽說夏朝、商代末年一定得傚法唐、虞的禪位。

這事如果少帝知道,一定不肯做,如果少帝不知道,孤自己尊崇自己又假意推讓,是平生從心裡不願做的事。」

唐王只是把丞相府改為相國府,九錫之類的特殊禮儀,則退還給負責官署。

[11]宇文化及以左武衛將軍陳稜為江都太守,綜領留事。

壬申,令內外戒嚴,雲欲還長安。

皇后六宮皆依舊式為御營,營前別立帳,化及視事其中,仗衛部伍,皆擬乘輿。

奪江都人舟楫,取彭城水路西歸。

以折衝郎將沈光驍勇,使將給使營於禁內。

行至顯福宮,虎賁郎將麥孟才、虎牙郎錢傑與光謀曰:「吾儕受先帝厚恩,今俯首事讎,受其驅帥,何面目視息世間哉!吾必欲殺之,死無所恨!」光泣曰:「是所望於將軍也。」

孟才乃糾合恩舊,帥所將數千人,期以晨起將發時襲化及。

語洩,化及夜與腹心走出營外,留人告司馬德戡等,使討之。

光聞營內喧,知事覺,即襲化及營,空無所獲,值內史侍郎元敏,數而斬之。

德戡引兵入圍之,殺光,其麾下數百人皆斬死,一無降者,孟才亦死。

孟才,鐵杖之子也。

[11]宇文化及以左武衛將軍陳稜為江都太守,總管留守事宜。

壬申(二十七日),命令內外戒嚴,聲稱準備回長安。

皇后和六宮都按照老規矩作為御營,營房前另外搭帳,宇文化及在裡面辦公,儀仗和侍衛的人數,都比照著皇帝的規模。

他們搶了江都人的船,取道彭城由水路向西行。

宇文化及因折衝郎將沈光驍勇,讓他在御營內統領給使營。

行進到顯福宮,虎賁郎將麥孟才、虎牙郎錢傑和沈光商議:「我們都受了先帝極大的恩典,現在低頭為仇人做事,受他驅使指揮,有什麼臉見人!我一定要殺了他,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沈光流著淚說:「這正是我指望將軍的。」

於是孟才聯合了與他有恩舊的人,率領數千名部下,約定早晨起一床一後準備出發時襲擊宇文化及。

消息走露,夜裡宇文化及和心腹走到御營外面,派人通知司馬德戡,讓他去誅戮麥孟才等人。

沈光聽到營裡喧嘩,知道事情被發覺了,馬上襲擊宇文化及的營帳,空無所獲,碰著內史侍郎元敏,就列舉了元敏的罪狀,殺了他。

司馬德戡領著兵進入營中圍住沈光一行,殺了沈光,沈光手下的幾百人全都拚殺而死,沒有一個人投降,孟才也死了。

麥孟才是麥鐵杖的兒子。

[12]武康沈法興,世為郡著姓,宗族數千家。

法興為吳興太守,聞宇文化及弒逆,舉兵以討化及為名,比至烏程,得一精一卒六萬,遂攻餘杭、毗陵、丹陽,皆下之;據江表十餘郡,自稱江南道大總管,承製置百官。

[12]武康人沈法興,世代都是郡中有聲望的大姓,同一宗族就有幾千家。

沈法興做吳興太守,聽說宇文化及弒君謀逆,以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待進發到烏程時,已擁有六萬一精一兵,於是攻打餘杭、毗陵、丹陽,全都攻克;佔據了長江以南十幾個郡,自稱江南道大總管,承製設置百官。

[13]陳國公竇抗,唐王之妃兄也,煬帝使行長城於靈武;聞唐王定關中,癸酉,帥靈武、鹽川等數郡來降。

[13]陳國公竇抗是唐王妃子的兄長,隋煬帝派遣他到靈武一帶巡視長城,聽說唐王平定了關中,癸酉(二十八日),率領靈武、鹽川幾個郡前來歸順唐王。

[14]夏,四月,稽胡寇富平,將軍王師仁擊破之。

又五萬餘人寇宜春,相國府諮議參軍竇軌將兵討之,戰於黃欽山。

稽胡乘高縱火,官軍小卻;軌斬其部將十四人,拔隊中小校代之,勒兵復戰。

軌自將數百騎居軍後,令之曰:「聞鼓聲有不進者,自後斬之!」既而鼓之,將士爭先赴敵,稽胡射之不能止,遂大破之,虜男一女二萬口。

[14]夏季,四月,稽胡侵犯富平,唐將軍王師仁打敗了稽胡。

又有五萬稽胡侵犯宜春,唐王相國府諮議參軍竇軌統領兵馬討伐稽胡,在黃欽山交戰,稽胡登高放火,官軍稍退卻;竇軌殺了十四名部將,提拔隊中的小校代替,領兵重新作戰。

竇軌自己帶領幾百騎兵在軍隊後面,下令說:「聽到鼓聲有不前進的,我們從後面殺了他!」不一會兒,戰鼓響起,將士爭先衝向敵人,稽胡放箭也阻止不了,於是大敗稽胡,俘虜男一女二萬人。

[15]世子建成等至東都,軍於芳華苑;東都閉門不出,遣人招諭,不應。

李密出軍爭之,小戰,各引去。

城中多欲為內應者,趙公世民曰:「吾新定關中,根本未固,雖得東都,不能守也。」

遂不受。

戊寅,引軍還。

世民曰:「城中見吾退,必來追躡。」

乃設三伏於三王陵以待之;段達果將萬餘人追之,遇伏而敗。

世民逐北,抵其城下,斬四千餘級。

遂置新安、宜陽二郡,使行軍總管史萬寶、盛彥師鎮宜陽,呂紹宗、任將兵鎮新安而還。

[15]唐王世子李建成等人到東都,駐札在芳華苑;東都城關閉城門不出,唐軍派人招諭,又不答覆。

李密出軍與唐軍相爭,稍微接觸,就各自離開。

東都城裡有不少人想作為唐軍的內應,趙公李世民說:「我們平定關中不久,根基還不牢固,即使得東都,也不能守住。」

於是沒有答允作內應的要求。

戊寅(初四),領軍隊回關中。

世民說:「城裡看見咱們撤退,肯定會追來。」

於是在三王陵設下三處埋伏等待追兵;段達果然帶一萬多人追來,遇到埋伏打了敗仗。

李世民追擊敗軍,直到東都城下,殺了四千多人。

於是設置新安、宜陽二郡,派行軍總管史萬寶、盛彥師鎮守宜陽,呂紹宗、任統兵鎮守新安,唐軍回師。

[16]初,五原通守櫟陽張長遜以中原大亂,舉郡附突厥,突厥以為割利特勒。

郝瑗說薛舉,與梁師都及突厥連兵以取長安,舉從之。

時啟民可汗之子咄號莫賀咄設,建牙直五原之北,舉遣使與莫賀咄設謀入寇;莫賀咄設許之。

唐王使都水監宇文歆賂莫賀咄設,且為陳利害,止其出兵,又說莫賀咄設遣張長遜入朝,以五原之地歸之中國,莫賀咄設並從之。

己卯,武都、宕渠、五原等郡皆降,王即以長遜為五原太守。

長遜又作為詔書與莫賀咄設,示知其謀。

莫賀咄設乃拒舉、師都等,不納其使。

[16]當初,五原通守櫟陽人張長遜因為中原大亂,以整個郡歸附突厥,突厥封他為割利特勒。

郝璦勸薛舉與梁師都及突厥聯合兵力攻取長安,薛舉聽從他的意見。

當時啟民可汗之子咄稱莫賀咄設,就在五原北面設官署,薛舉派使節與莫賀咄設協商入侵長安;莫賀咄設答應了薛舉的邀請。

唐王派遣都水監宇文歆賄賂莫賀咄設,並且向他陳述了利害得失,阻止他出兵,又勸莫賀咄設派張長遜入朝,把五原地區歸還給中國,莫賀咄設全都應允。

己卯(初五),武都、宕渠、五原等郡全部歸順唐王,唐王就以張長遜為五原太守。

張長遜又寫假詔書給莫賀咄設,表示已經知道了莫賀咄設等人的陰謀。

莫賀咄設於是拒絕了薛舉、梁師都等的邀請,不接受他們派來的使者。

[17]戊戌,世子建成等還長安。

[17]戊戌(二十四日),唐世子李建成等回到長安。

[18]東都號令不出四門,人無固志,朝議郎段世弘等謀應西師。

會西師已還,乃遣人招李密,期以己亥夜納之。

事覺,越王命王世充討誅之。

密聞城中已定,乃還。

[18]東都隋廷能管轄的地方只有城裡,人心不定,朝議郎段世弘等人謀劃響應李建成等率領的西軍。

恰好李建成的軍隊已經回師,他們便派人聯絡李密,約定己亥(二十五日)夜裡迎接李密軍進城。

事情被發覺,隋越王楊侗命令王世充誅殺了段世弘等人。

李密聽說城內已經被平定,便回去了。

[19]宇文化及擁眾十餘萬,據有六宮,自奉養一如煬帝。

每於帳中南面坐,人有白事者,嘿然不對;下牙,方取啟狀與唐奉義、牛方裕、薛世良、張愷等參決之。

以少主浩付尚書省,令衛士十餘人守之,遣令史取其畫敕,百官不復朝參。

至彭城,水路不通,復奪民車牛得二千兩,並載宮人珍寶;其戈甲戎器,悉令軍士負之,道遠疲劇,軍士始怨。

司馬德戡竊謂趙行樞曰:「君大謬誤我!當今撥亂,必借英賢;化及庸暗,群小在側,事將必敗,若之何?」

行樞曰:「在我等耳,廢之何難!」初,化及既得政,賜司馬德戡爵溫國公,加光祿大夫;以其專統驍果,心忌之。

後數日,化及署諸將分部士卒,以德戡為禮部尚書,外示美遷,實奪其兵一柄一。

德戡由是憤怨,所獲賞賜,皆以賂智及;智及為之言,乃使之將後軍萬餘人以從。

於是德戡、行樞與諸將李本、尹正卿、宇文導師等謀,以後軍襲殺化及,更立德戡為主;遣人詣孟海公,結為外助,遷延未發,待海公報。

許弘仁、張愷知之,以告化及,化及遣宇文士及陽為遊獵,至後軍,德戡不知事露,出營迎謁,因執之。

化及讓之曰:「與公戮力共定海內,出於萬死。

今始事成,方願共守富貴,公又何反也?」

德戡曰:「本殺昏主,若其一婬一虐;推立足下,而又甚之;一逼一十於物情,不得已也。」

化及縊殺之,並殺其支一黨一十餘人。

孟海公畏化及之強,帥眾具牛酒迎之。

李密據鞏洛以拒化及,化及不得西,引兵向東郡,東郡通守王軌以城降之。

[19]宇文化及擁有十幾萬人,佔有六宮,自己的供養與隋煬帝完全相同。

每天象帝王一樣面朝南坐在帳中,有人奏事,他默然無語;下朝後,才取出上報的啟、狀和唐奉義、牛方裕、薛世良、張愷等人商量著處理。

把少主楊浩交付給尚書省,命十幾名衛士看守,派令史取少主簽署的敕書,百官不再朝見皇帝。

到彭城,水路不通,又搶百姓車、牛得二千輛,用來運載宮女和珍寶;長槍鎧甲武器準備,全都由士兵背著,因為路遠,累得很,士兵開始不滿。

司馬德戡私下裡對趙行樞說:「你真是害我不淺!當今治平亂世,一定得靠傑出而有才幹的人,化及沒才能又糊塗,一群小人在他身邊,肯定要壞事,那該怎麼辦?」

趙行樞說:「全在我們這些人了,廢除他又有什麼難?」

當初宇文化及得政之後,便賜司馬德戡溫國公爵位,加光祿大夫;因為司馬德戡專門統領驍果,又從心裡防備他。

沒過幾天,化及佈署諸將分別領兵,以司馬德戡為禮部尚書,表面看是陞官,實際是奪他的兵權。

司馬德勘因此憤恨不平,得到賞賜,都用來賄賂宇文智及;智及替他說情,才派他領著一萬多後軍殿後。

於是,司馬德戡、趙行樞與幾位將領李本、尹正卿、宇文導師等策劃,準備用後軍襲擊誅殺宇文化及,改立司馬德戡為主。

派人到孟海公那裡,聯結他做外援,拖延著沒有發動,等著孟海公的回音。

許弘仁、張愷知道了他們的計劃,報告了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派宇文士及裝作遊獵,到後軍,司馬德戡不知道事情敗露,出營迎接,宇文士及趁勢逮捕他。

宇文化及責備司馬德戡道:「我和閣下共同努力平定海內,冒著天大的風險。

如今事情剛剛成功,正想一起保富貴,閣下又為何要謀反呢?」

司馬德戡說:「本來殺昏主,就是受不了他的荒一婬一暴虐;推立足下,卻比昏主有過之而無不及;迫於人心,也是不得已。」

宇文化及吊死了司馬德戡,並殺了司馬德戡十九名同一黨一。

孟海公害怕宇文化及的強盛,率領部下備辦了牛和酒迎接宇文化及。

李密佔領了鞏洛抵抗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不能向西前進,便領著隊伍朝著東郡進發,東郡通守王軌以城投降了宇文化及。

[20]辛丑,李密將井陘王君廓帥眾來降。

君廓本群盜,有眾數千人,與賊帥韋寶、鄧豹合軍虞鄉,唐王與李密俱遣使招之。

寶、豹欲從唐王,君廓偽與之同,乘其無備,襲擊,破之,奪其輜重,奔李密;密不禮之,復來降,拜上柱國,假河內大守。

[20]辛丑(二十七日),李密的將領井陘人王君廓率部來降唐王。

王君廓部原本是一夥強盜,有數千人,和賊帥韋寶、鄧豹隊伍一同駐紮在虞鄉,唐王和李密都派人去招降三人,韋寶、鄧豹想從唐王,王君廓假意和二人相同,乘二人不防備,襲擊並打敗了韋、鄧二人,搶了二人的輜重,投奔李密;李密對他不太尊重,又來投降唐王,唐王拜王君廓為上柱國、代理河內太守。

[21]蕭銑即皇帝位,置百官,准梁室故事。

謚事從父琮為孝靖皇帝,祖巖為河間忠烈王,父璇為文憲王,封董景珍等功臣七人皆為王。

遣宋王楊道生擊南郡,下之,徙都江陵,修復園廟。

引岑文本為中書侍郎,使典文翰,委以機密。

又使魯王張繡徇嶺南,隋將張鎮周、王仁壽等拒之;既而聞煬帝遇弒,皆降於銑。

欽州刺史寧長真亦以鬱林、始安之地附於銑。

漢陽太守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之地附於林士弘。

銑、士弘各遣人招交趾太守丘和,和不從。

銑遣寧長真帥嶺南之兵自海道攻和,和欲出迎之,司法書佐高士廉說和曰:「長真兵數雖多,懸軍遠至,不能持久,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望風受制於人!」和從之,以士廉為軍司馬,將水陸諸軍逆擊,破之,長真僅以身免,盡俘其眾。

既而有驍果自江都至,得煬帝凶問,亦以郡附於銑。

士廉,勱之子也。

[21]蕭銑即皇帝位,設置屬官,完全遵照梁朝的制度。

追諡他的叔父蕭琮為孝靖皇帝,祖父蕭巖為河間忠烈王,父親蕭璇為文憲王,董景珍等七位功臣都封為王。

派宋王楊道生進攻並攻克了南郡,把都城遷到江陵,修復了園林宗廟。

招岑文本為中書侍郎。

派他掌管詔令文書,把機密委託給他。

又派魯王張繡攻佔嶺南,隋朝將領張鎮周、王仁壽等人抵抗張繡的進攻,不久聽說隋煬帝遇弒,都投降了蕭銑。

欽州刺史甯長真也以鬱林、始安地區歸附於蕭銑。

漢陽太守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地區歸附了林士弘。

蕭銑、林士弘分別派人招降交趾太守丘和,丘和沒有順從。

蕭銑派甯長真率領嶺南的兵力從海路攻打丘和,丘和打算出城迎接,司法書佐高士廉勸他道:「長真的軍隊雖然人多,但是孤軍深入遠道而來,不能長期堅持,我們城裡能打仗的士兵足以抵抗敵人,怎麼能望風而降,受制於人?」

丘和聽從他的勸告,以高士廉為軍司馬,統領水陸各軍迎擊,打敗了甯長真,甯長真隻身逃脫,他的部下全部被俘。

不久有驍果從江都到交趾,交趾知道了隋煬帝的死訊,也以郡歸附於蕭銑。

高士廉是高勱的兒子。

始安郡丞李襲志,遷哲之孫也,隋末,散家財,募士得三千人,以保郡城;蕭銑、林士弘、曹武徹迭來攻之,皆不克。

聞煬帝遇弒,帥吏民臨三日。

或說襲志曰:「公中州貴族,久臨鄙郡,華、夷悅服。

今隋室無主,海內鼎沸,以公威惠,號令嶺表,尉佗之業可坐致也。」

襲志怒曰:「吾世繼忠貞,今江都雖覆,宗社尚存,尉佗狂僭,何足慕也!」欲斬說者,眾乃不敢言。

堅守二年,外無聲援,城陷,為銑所虜,銑以為工部尚書,檢校桂州總管。

於是東自九江,西抵三峽,南盡交趾,北距漢川,銑皆有之,勝兵四十餘萬。

始安郡丞李襲志是李遷哲的孫子,隋末,拿出自己的財產,召募了三千士兵保衛郡城;蕭銑、林士弘、曹武徹輪番進攻始安,都沒有攻克。

李襲志聽說隋煬帝遇弒,率領吏民哭吊了三天。

有人勸李襲志說:「您是中州的貴族,長期在這邊遠的郡縣,無論華夏人還是夷族對您都心悅誠服。

現在隋王室無主,四海之內動盪不安,憑著您的威信德行,號令嶺南,不費力就可以成就尉佗那樣的事業。」

李襲志十分生氣,說:「我家世代都是忠貞不二,現在煬帝雖然被弒,但隋的宗廟社稷還在,尉佗狂妄僭立,又有什麼可以羨慕的!」要殺了勸說的人,眾人於是再不敢說這樣的話。

李襲志堅守了兩年,外面沒有聲援的軍隊,城池陷落,李襲志被蕭銑俘虜,蕭銑以他為工部尚書、檢校桂州總管。

於是東邊從九江西邊到三峽,南到交趾,北到漢川,都為蕭銑所有,蕭銑有四十萬能作戰的軍隊。

[22]煬帝凶問至長安,唐王哭之慟,曰:「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22]隋煬帝的死訊傳到長安,唐王李淵慟哭,說道:「我北面稱臣侍奉君王,君主失道不能挽救,豈敢忘記哀痛悲傷呢?」

[23]五月,山南撫一慰使馬元規擊朱粲於冠軍,破之。

[23]五月,山南撫一慰使馬元規在冠軍進攻朱粲,打敗了他。

[24]王德仁既殺房彥藻,李密遣徐世討之。

德仁兵敗,甲寅,與武安通守袁子皆來降,詔以德仁為鄴郡太守。

[24]王德仁殺了房彥藻後,李密派遣徐世征伐他。

王德仁戰敗,甲寅(初十),王德仁和武安通守袁子都向唐王投降,唐王以王德仁為鄴郡太守。

[25]戊午,隋恭帝禪位於唐,遜居代邸。

甲子,唐王即皇帝位於太極殿,遣刑部尚書蕭造告天於南郊,大赦,改元。

罷郡,置州,以太守為刺史。

推五運為土德,色尚黃。

[25]戊午(十四日),隋恭帝禪位給唐,讓出皇宮住在代邸。

甲子(二十日),唐王在太極殿即皇帝位,派刑部尚書蕭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改換年號為武德。

停止用郡,設置州,改太守為刺史。

推求五行的運行屬土德,顏色以黃色為尊。

[26]隋煬帝凶問至東都,戊辰,留守官奉越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皇泰。

是時於朝堂宣旨,以時鐘金革,公私皆即日大祥。

追諡大行曰明皇帝,廟號世祖;追尊元德太子曰成皇帝,廟號世宗。

尊母劉良娣為皇太后。

以段達為納言、陳國公,王世充為納言、鄭國公,元文都為內史令、魯國公,皇甫無逸為兵部尚書、杞國公;又以盧楚為內史令,郭文懿為內史侍郎,趙長文為黃門侍郎,共掌朝政。

時人號「七貴」。

皇泰主眉目如畫,溫厚仁一愛一,風格儼然。

[26]隋煬帝的死訊傳到東都,戊辰(二十四日),留守東都的隋朝官員擁戴隋越王楊侗即皇帝位,大赦,改年號為皇泰。

當即在朝堂宣旨,由於當時正值戰爭期間,公私都以當天為守喪兩年除去喪服的大祥日。

追諡死去的皇帝為明皇帝,廟號世祖;追尊元德太子為成皇帝,廟號世宗。

尊母親劉良娣為皇太后。

以段達為納言、陳國公,王世充為納言、鄭國公,元文都為內史令、魯國公,皇甫無逸為兵部尚書、杞國公;又以盧楚為內史令,郭文懿為內史侍郎,趙長文為黃門侍郎,共同掌握朝政。

當時人稱「七貴」。

皇泰主楊侗眉目如畫,溫和仁一愛一,儀容風度矜持莊重。

[27]辛未,突厥始畢可汗遣骨咄祿特勒來,宴之於太極殿,奏九部樂。

時中國人避亂者多入突厥,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餘萬。

帝以初起資其兵馬,前後餉遺,不可勝紀。

突厥恃功驕倨,每遣使者至長安,多暴橫,帝優容之。

[27]辛未(二十七日),突厥始畢可汗派遣骨咄祿特勒前來唐朝,朝廷在太極殿宴請他,奏宴樂、清商、西涼等九部樂。

當時中原避亂的人一大多逃入突厥,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邊包一皮括吐谷渾、高昌,各國都臣服於突厥,突厥有一百多萬士兵。

唐高祖因為起事初期曾借助於突厥兵馬,所以前前後後贈送給突厥的東西,無法計算。

突厥憑借過去的功勞,傲慢無禮,每次派遣使者來長安,大多都胡作非為,蠻不講理,但皇上都優待、寬容他們。

[28]壬申,命裴寂、劉文靜等修定律令。

置國子、太學、四門生,合三百餘員,郡縣學亦各置生員。

[28]壬申(二十八日),唐高祖命令裴寂、劉文靜等人編纂審定律令。

設置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生,共三百多人,各郡縣學校也都設置學員名額。

[29]六月,甲戌朔,以趙公世民為尚書令,黃台公為刑部侍郎,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右僕射、知政事,司馬劉文靜為納言,司錄竇威為內史令、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掾殷開山為吏部侍郎,屬趙慈景為兵部侍郎,韋義節為禮部侍郎,主薄陳叔達、博陵崔民並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史侍郎,錄事參軍裴為尚書左丞;以隋民部尚書蕭為內史令,禮部尚書竇為戶部尚書,蔣公屈突通為兵部尚書,長安令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

,上之從子;懷恩,舅子也。

[29]六月,甲戌朔(初一),任命趙公李世民為尚書令,黃台公李為刑部侍郎,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右僕射、知政事,司馬劉文靜為納言,司錄竇威為內史令,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掾殷開山為吏部侍郎,屬趙慈景為兵部侍郎,韋義節為禮部侍郎,主簿陳叔達、博陵人崔民同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史侍郎,錄事參軍裴為尚書左丞;任命隋民部尚書蕭為內史令,禮部尚書竇為戶部尚書,蔣公屈突通為兵部尚書,長安令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

李是唐高祖的侄子;獨孤懷恩是唐高祖舅舅的兒子。

上待裴寂特厚,群臣無與為比,賞賜服玩,不可勝紀;命尚書奉御日以御膳賜寂,視朝必引與同坐,入閣則延之臥內;言無不從,稱為裴監而不名。

委蕭以庶政,事無大小,無不關掌。

亦孜孜盡力,繩違舉過,人皆憚之,毀之者眾,終不自理。

上嘗有敕而內史不時宣行,上責其遲,對曰:「大業之世,內史宣敕,或前後相違,有司不知所從,其易在前,其難在後;臣在省日久,備見其事。

今王業經始,事系安危,遠方有疑,恐失機會,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審,使與前敕不違,始敢宣行,稽緩之愆,實由於此。」

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復何憂!」

唐高祖對待裴寂特別優厚,群臣沒有能與之相比的,賞賜給裴寂的服用和玩賞的物品無法計算;命尚食奉御每天將御膳賜給裴寂,上朝時,一定讓裴寂與自己坐在一起,回到寢宮,一定邀請裴寂到內室;裴寂說什麼是什麼,不稱裴寂的名字而稱其舊官名「裴監」。

唐高祖把各種行政事務托付給蕭,事情無論大小,沒有不由蕭掌握的。

蕭也盡心盡力糾正違失,舉發過錯,人們都懼怕他,詆毀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終不為自己辯解。

高祖曾經下達命令而內史沒有及時宣佈,高祖責備內史遲緩,蕭回答:「隋煬帝大業年間,內史宣佈命令,有時前後命令相反,負責部門不知怎麼辦才好,只好把容易執行的命令放在前面,難的放在後面;臣下我在隋朝內史省待的時間很久,這樣的事都見到了。

如今陛下的大業剛剛開創,事情關係著社稷安危,遠方的人有懷疑,恐怕就失去了機會,所以,臣下我每接受一個敕令,必須調查核審,使之與前面發佈的敕令不相矛盾,然後才敢宣行,您所責備的命令遲遲沒有宣佈的過失,實際上是由於上述的緣故。」

高祖說:「你這樣用心辦事,我又還有什麼可憂慮的!」

[30]初,帝遣馬元規慰撫山南,南陽郡丞河東呂子臧獨據郡不從;元規遣使數輩諭之,皆為子臧所殺。

及煬帝遇弒,子臧發喪成禮,然後請降;拜鄧州刺史,封南郡公。

[30]當初,唐高祖派馬元規宣慰安一撫山南,唯有南陽郡丞河東人呂子臧據郡不歸順;馬元規派好幾個人前往勸喻,都被呂子臧殺了。

待隋煬帝遇弒,呂子臧發喪完成禮數,然後請求投降;唐任命他為鄧州刺史、封南郡公。

[31]廢大業律令,頒新格。

[31]唐廢除隋朝大業律令,頒布新的法律條文

[32]上每視事,自稱名,引貴臣同榻而坐。

劉文靜諫曰:「昔王導有言:『若太陽俯同萬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貴賤失位,非常久之道。」

上曰:「昔漢光武與嚴子陵共寢,子陵加足於帝腹。

今諸公皆名德舊齒,平生親友,宿昔之歡,何可忘也。

公勿以為嫌!」

[32]唐高祖每次上朝,都自稱名字,請貴臣們與他同坐一條榻上。

劉文靜勸諫說:「過去王導說過這樣的話:『假如太陽俯身與萬物等同,那麼一切生物又怎麼仰賴它的照耀呢?』現在您的做法使貴賤失去了秩序,這不是國家長久之道。」

高祖回答:「過去漢光武帝與嚴子陵一起睡覺,嚴子陵把腳伸到漢光武帝的肚子上。

今天諸位大臣都是德高望重的舊同僚,平生的親友,過去的歡情,怎能忘懷。

此事您不必疑慮!」

[33]戊寅,隋安陽令呂珉以相州來降,以為相州刺史。

[33]戊寅(初五),隋安陽令呂珉以相州降唐,唐封他為相州刺史。

[34]己卯,四親廟主。

追尊皇高祖瀛州府君曰宣簡公;皇曾祖司空曰懿王;皇祖景王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祖妣曰景烈皇后;皇考元王曰元皇帝,廟號世祖,妣獨孤氏曰元貞皇后;追諡妃竇氏曰穆皇后。

每歲祀昊天上帝、皇地祗、神州地祗,以景帝配,感生帝、明堂,以元帝配。

庚辰,立世子建成為皇太子,趙公世民為秦王,齊公元吉為齊王,宗室黃瓜公白駒為平原王,蜀公孝基為永安王,柱國道玄為淮陽王,長平公叔良為長平王,鄭公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神符為襄邑王,柱國德良為新興王,上柱國博叉為隴西王,上柱國奉慈為勃海王。

孝基、叔良、神符、德良,帝之從父弟;博叉、奉慈,弟子;道玄,從父兄子也。

[34]己卯(初六),唐祭祀四親廟主。

追尊皇高祖瀛州府君為宣簡公;皇曾祖司空為懿王;皇祖景王為景皇帝,廟號為太祖,祖母為景烈皇后;皇父元王為元皇帝,廟號為世祖,母親獨孤氏為元貞皇后;追諡皇妃竇氏為穆皇后。

每年祭祀昊天上帝、皇地祗、神州地祗,以景帝配享,祭感生帝、明堂,以元帝配享。

庚辰(初七),立世子李建成為皇太子,趙公李世民為秦王,齊公李元吉為齊王,宗室黃瓜公李白駒為平原王,蜀公李孝基為永安王,柱國李道玄為淮陽王,長平公李叔良為長平王,鄭公李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李神符為襄邑王,柱國李德良為新興王,上柱國李博義為隴西王,上柱國李奉慈為勃海王。

孝基、叔良、神符、德良,都是高祖的堂弟;博義、奉慈是高祖的侄子;道玄是高祖的堂侄。

[35]癸未,薛舉寇涇州,以秦王世民為元帥,將八總管兵以拒之

[35]癸未(初十),薛舉侵犯涇州,高祖任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統帥八路總管的軍隊去抵禦。

[36]遣太僕卿宇文明達招慰山東,以永安王孝基為陝州總管。

時天下未定,凡邊要之州,皆置總管府,以統數州之兵。

[36]唐派遣太僕卿宇文明達招撫一慰問崤山以東地區,任命永安王李孝基為陝州總管。

當時天下還不安定,凡是邊遠重要的州郡,都設置總管府,以統帥幾個州的軍隊。

[37]乙酉,奉隋帝為國公。

詔曰:「近世以來,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誅夷。

興亡之效,豈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積等子孫,並付所司,量才選用。」

[37]乙酉(十二日),唐尊奉隋恭帝為國公。

高祖下詔說:「近世以來,時運變革更新,以前朝代的皇帝宗族,沒有不被殺戮除滅的。

但朝代所以興亡,豈只靠人力所為!隋朝的蔡王楊智積等王室子孫,都交付有關官署,量才使用。」

[38]東都聞宇文化及西來,上下震懼。

有蓋琮者,上疏請說李密與之合勢拒化及。

元文都謂盧楚等曰:「今讎恥未雪而兵力不足,若赦密罪使擊化及,兩賊自鬥,吾徐承其弊。

化及既破,密兵亦疲;又其將士利吾官賞,易可離間,並密亦可擒也。」

楚等皆以為然,即以琮為通直散騎常侍,繼敕書賜密。

[38]東都聽說宇文化及向西而來,上下震驚,一片恐慌。

有一位蓋琮上疏請求聯合李密一起抵抗宇文化及。

元文都對盧楚等人說:「現在宇文化及弒主之仇未報,而兵力又不足以報仇,假如赦免李密的罪過,讓他攻宇文化及,兩賊互相爭鬥,我們可以慢慢利用們的敗落,宇文化及敗了,李密的部隊也疲勞不堪;他的將士貪圖我們的官爵賞賜,容易離間,連李密也可以活捉。」

盧楚等人都認為說得對,便任命蓋琮為通直散騎常侍,攜帶敕書賜予李密。

[39]丙申,隋信都郡丞東萊稜來降,拜冀州刺史。

[39]丙申(二十三日),隋信都郡郡丞東萊人稜前來投降唐朝,唐拜他為冀州刺史。

[40]萬年縣法曹武城孫伏伽上表,以為:「隋以惡聞其過亡天下。

陛下龍飛晉陽,遠近響應,未期年而登帝位;徒知得之之易,不知隋失之之不難也。

臣謂宜易其覆轍,務盡下情。

凡人君言動,不可不慎。

竊見陛下今日即位而明日有獻鷂雛者,此乃少年之事,豈聖主所須哉!又,百戲散樂,亡國一婬一聲。

近太常於民間借婦女裙襦五百餘襲以充一妓一衣,擬五月五日玄武門遊戲,此亦非所以為子孫法也。

凡如此類,悉宜廢罷。

善惡之習,朝夕漸染,易以移人。

皇太子、諸王參僚左右,宜謹擇其人;其有門風不能雍睦,為人素無行義,專好奢一靡一,以聲色遊獵為事者,皆不可使之親近也。

自古及今,骨肉乖離,以至敗國亡家,未有不因左右離間而然也。

願陛下慎之。」

上省表大悅,下詔褒稱,擢為治書侍御史,賜帛三百匹,仍頒示遠近。

[40]萬年縣法曹武城人孫伏伽上表,以為:「隋朝因為不願聽到批評而喪失了天下。

陛下興起於晉陽,遠近響應,不到一年就登上帝位,只知道得天下容易,而不知隋朝失天下也不難。

臣下我以為應當改變隋朝的作法,盡量瞭解下面的民情。

凡是人君的言行,不能不慎重。

我見到今天陛下即位,明天就有人獻鷂雛,玩鷂雛是少年人的事,哪裡是聖主所需要的?又,樂舞雜技是亡國的一婬一聲,最近太常寺在民間借了五百多套婦女的裙子短衣充作歌一妓一之衣,擬於五月五日在玄武門演戲,這可不是子孫後代可以傚法的事。

諸如此類,應當全部廢止。

好的與不好的習慣,每天接觸一點,很容易改變人的一性一情。

皇太子、諸王身邊的官吏,應當謹慎挑選合適的人選;那種門風不能和睦相處,為人歷來沒有德行,專好奢侈一靡一爛,酷嗜樂舞遊獵的人,都不能讓他們接近皇太子、諸王。

從古到今,骨肉親人不和、分離,以至敗國亡家,沒有不是由於身邊親近的人離間造成的。

望陛下慎重對待。」

高祖看了表章非常高興,下詔獎勵,提升孫伏伽為治書侍御史,賜帛三百匹,並將獎勵的決定公佈到各處。

[41]辛丑,內史令延安靖公竇威薨。

以將作大匠竇抗兼納言,黃門侍郎陳叔達判納言。

[41]辛丑(二十八日),唐內史令延安靖公竇威去世。

任命將作大匠竇抗兼納言,黃門侍郎陳叔達判納言。

[42]宇文化及留輜重於滑台,以王軌為刑部尚書,使守之,引兵北趣黎陽。

李密將徐世據黎陽,畏其軍鋒,以兵西保倉城。

化及渡河,保黎陽,分兵圍世。

密帥步騎二萬,壁於清淇,與世以烽火相應,深溝高壘,不與化及戰。

化及每攻倉城,密輒引兵以掎其後。

密與化及隔水而語,密數之曰:「卿本匈奴皂隸破野頭耳;父兄子弟,並受隋恩,富貴累世,舉朝莫二。

主上失德,不能死諫,反行弒逆,欲規篡奪。

不追諸葛瞻之忠誠,乃為霍禹之惡逆,天地聽不容,將欲何之!若速來歸我,尚可得全後嗣。」

化及默然,俯視良久,目大言曰:「與爾論相殺事,何須作書語邪!」密謂從者曰:「化及庸遇如此,忽欲圖為帝王,吾當折杖驅之耳!」化及盛修攻具以一逼一十倉城,世於城外掘深溝以固守,化及阻塹,不得至城下。

世於塹中為地道,出兵擊之,化及大敗,焚其攻具。

[42]宇文化及將輜重留在滑台,任命王軌為刑部尚書,派他守衛輜重,自己率軍向北到黎陽。

李密的將領徐世佔領黎陽,畏懼宇文化及的軍隊勇一猛,率軍向西保守黎陽倉城。

宇文化及渡過黃河,佔據黎陽,分兵幾路包一皮圍徐世。

李密率領二萬步騎兵,駐紮在清淇,與徐世用烽火相呼應,挖深溝築高城牆,不和宇文化及交戰。

每當宇文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