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1]冬,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

唐紀三十五唐肅宗至德元載(丙申,公元756年)

[1]冬,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既。

[1]冬季,十月,辛巳朔(初一),出現日全食。

[2]上發順化,癸未,至彭原。

[2]肅宗從順化郡出發,癸未(初三),到達彭原。

[3]初,李林甫為相,諫官言事皆先白宰相,退則又以所言白之;御史言事須大夫同署。

至是,敕盡幫其弊,開諫諍之途。

又令宰相分直政事筆、承旨,旬日而更,懲林甫及楊國忠之專權故也。

[3]先前,李林甫作宰相時,諫官向皇上進諫以前都要先告訴宰相,退朝後也要把與皇上談話的內容告訴宰相。

御史進言須御史大夫同時署名。

這時,肅宗下敕書命令全部革除這些弊政,大開進諫之路。

又命令宰相分別在政事堂值日,聽候皇上的召見,每十日一更換,這都是為了戒除李林甫和楊國忠那樣的宰相專權局面。

[4]第五琦見上於彭原,請以江、淮租庸市輕貨,溯江、漢而上至洋川,令漢中王陸運至扶風以助軍;上從之。

尋加琦山南等五道度支使。

琦作榷鹽法,用以饒。

[4]第五琦晉見肅宗於彭原,請求把江、淮地區徵收的租庸變買成貴重的貨物,沿著長江、漢水而上運到洋川郡,然後命令漢中王李從陸地運到扶風以助唐軍,肅宗同意。

不久,加封第五琦為山南等五道度支使。

第五琦又制定了食鹽專營制度,使國用充足。

[5]房喜賓客,好談論,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輕鄙庸俗,人多怨之。

北海太守賀蘭進明詣行在,上命以為南海太守,兼御史大夫,充嶺南節度使;以為攝御史大夫。

進明入謝,上怪之,進明因言與有隙,且曰:「晉用王衍為三公,祖尚浮虛,致中原板蕩。

今房專為迂闊大言以立虛名,所引用皆浮華之一黨一,真王衍之比也!陛下用為宰相,恐非社稷之福。

且在南朝佐上皇,使陛下與諸王分領諸道節制,仍置陛下於沙塞空虛之地,又布私一黨一於諸道,使統大權。

其意以為上皇一子得天下,則己不失富貴,此豈忠臣所為乎!」上由是疏之。

[5]房喜歡接交朋友,一愛一好高談闊論,引薦了許多知名士人,而鄙視無名庸俗之輩,所以很多人怨恨他。

北海太守賀蘭進明到達行在,肅宗命令房任命賀蘭進明為南海太守,兼御史大夫,並充任嶺南節度使,而房卻任命賀蘭進明為代理御史大夫。

賀蘭進明入朝謝恩,肅宗感到奇怪,賀蘭進明乘機說自己與房有矛盾,並說:「西晉任用王衍為三公,因為崇尚浮華虛名,致使五胡亂華,中原淪陷。

現在房喜好迂闊不切實際的言論而圖虛名,所引用的人都是輕浮之輩,真是第二個王衍!陛下任用這樣的人為宰相,恐怕對國家不利。

再說房在成都輔佐太上皇,使陛下與諸王分別為各道節度使,而把陛下分置在塞外荒涼空虛的地方,又把自己的親信私一黨一分別安插在各地,使他們統領大權。

房的用心是不管皇上的那一個兒子得天下繼承皇位,自己都會大富大貴,這難道是忠臣應該做的事嗎!」肅宗因此疏遠了房。

房上疏,請自將兵復兩京;上許之,加持節、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漳兩關兵馬·節度等使。

請自選參佐,以御史中丞鄧景山為副,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給事中劉秩為參謀。

既行,又令兵部尚書王思禮副之。

悉以戎務委李揖、劉秩,二人皆書生,不閒軍旅。

謂人曰:「賊曳落河雖多,安能敵我劉秩!」分為三軍:使裨將楊希文將南軍,自宜壽入;劉貴哲將中軍,自武功入;李光進將北軍,自奉天入。

光進,光弼之弟也。

房上疏肅宗,請求親自率兵收復兩京,肅宗同意,於是就加封房為持節、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漳兩關兵馬及節度等使。

房請求由自己挑選部下參佐,於是以御史中丞鄧景山為副將,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給事中劉秩為參謀。

臨行前,肅宗又命令兵部尚書王思禮去協助房。

房把軍務大事都委託給李揖與劉秩,此二人都是文弱書生,不懂得軍事。

房對人說:「叛軍的一精一銳壯士曳落河雖然多,但怎麼能夠敵得過我的謀士劉秩呢!」房把部隊分成三軍:派副將楊希文率領南軍,從宜壽縣進攻;派劉貴哲率領中軍,從武功縣進攻;派李光進率領北軍,從奉天縣進攻。

李光進是李光弼的弟弟。

以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

[5]肅宗任命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

[6]穎王之至成都也,崔圓迎謁,拜於馬首,不之止;圓恨之。

視事兩月,吏民安之。

圓奏罷,使歸內宅;以武部侍郎李為劍南節度使,代之。

,峴之兄也。

上皇尋命與陳王詣上宣慰,至是,見上於彭原。

延王玢從上皇入蜀,追車駕不及;上皇怒,欲誅之。

漢中王救之,乃命玢亦詣上所。

[6]穎王李到達成都,崔圓去迎接,於馬首下拜見,李不予制止,所以崔圓心裡怨恨他。

李上任兩個月,官吏與百姓安定。

但崔圓卻奏請玄宗罷免李,讓他回到宮中宅舍,並任命武部侍郎李為劍南節度使,以代替李。

李是李峴的哥哥。

不久,玄宗又命令李與陳王李去宣慰肅宗,至此,李在彭原見到肅宗。

延王李玢追隨玄宗逃入蜀中,因為追趕不及,玄宗發怒,想要殺掉他。

漢中王李從中援救,於是玄宗命令李玢也去肅宗所在地。

[7]甲申,令狐潮、王福德復將步騎萬餘攻雍丘。

張巡出擊,大破之,斬首數千級;賊遁去。

[7]甲申(初四),叛軍將領令狐潮與王福德又率領步、騎兵一萬餘人進攻雍丘。

張巡領兵出擊,大敗叛軍,殺死數千人,叛軍敗逃而去。

[8]房以中軍、北軍為前鋒,庚子,至便橋。

辛丑,二軍遇賊將安守忠於咸陽之陳濤斜。

效古法,用車戰,以牛車二千乘,馬步夾之;賊順風鼓噪,牛皆震駭。

賊縱火焚之,人畜大亂,官軍死傷者四萬餘人,存者數千而已。

癸卯,自以南軍戰,又敗,楊希文、劉貴哲皆降於賊。

上聞敗,大怒。

李泌為之營救,上乃宥之,待如初。

[8]房命令中軍與北軍為前鋒,庚子(二十日),進軍到便橋。

辛丑(二十一日),二軍與叛軍將領安守忠相遇於咸陽的陳濤斜。

房傚法古人,用戰車進攻,組成牛車二千輛,並讓步、騎兵護衛。

叛軍順風擂鼓呼喊,牛都受到驚嚇。

這時叛軍放火焚燒戰車,頓時戰陣大亂,人畜相雜,唐軍死傷達四萬餘人,逃命存活的僅數千名。

癸卯(二十三日),房親自率領南軍作戰,又被打得大敗,楊希文與劉貴哲都投降了叛軍。

肅宗得知房大敗,十分憤怒。

李泌從中營救,肅宗才赦免了房,仍像過去那樣對待他。

以薛景仙為關內節度副使。

肅宗任命薛景仙為關內節度副使。

[9]敦煌王承至回紇牙帳,回紇可汗以女妻之,遣其貴臣與承及僕固懷恩偕來,見上於彭原。

上厚禮其使者而歸之,賜回紇女號毗伽公主。

[9]敦煌王李承來到回紇牙帳,回紇可汗把女兒嫁給了他,並派自己的大臣與李承及僕固懷恩一起來唐朝,在彭原見到肅宗。

肅宗對回紇使節度重加賞賜,然後使他們歸國,並將回紇可汗的女兒賜號為毗伽公主。

[10]尹子奇圍河間,四十餘日不下,史思明引兵會之。

顏真卿遣其將和琳將萬二千人救河間,思明逆擊,擒之,遂陷河間;執李奐送洛陽,殺之。

又陷景城,太守李赴湛水死。

思明使兩騎繼尺書以招樂安,樂安即時舉郡降。

又使其將康沒野波將先鋒攻平原,兵未至,顏真卿知力不敵,壬演,棄郡渡河南走。

思明即以平原兵攻清河、博平,皆陷之。

思明引兵圍烏承恩於信都,承恩降,親導思明入城,交兵馬、倉庫,馬三千匹、兵萬人。

思明送承恩詣洛陽,祿山復其官爵。

[10]叛軍將領嚴子奇率兵圍攻河間,四十多天未攻克,史思明率兵來增援。

顏真卿派大將和琳率兵一萬二千人來救河間,遭到史思明的阻擊,和琳被俘,於是叛軍攻陷了河間,抓獲守將李奐送往洛陽殺掉。

叛軍又攻陷了景城,太守李投湛水自一殺。

史思明派遣兩名騎兵持書信去招降樂安郡,樂安郡立刻投降了叛軍。

史思明又派部將康沒野波率先鋒兵攻打平原,兵還未到,顏真卿自知兵力不敵叛軍,壬寅(二十二日),遂放棄郡城渡過黃河南撤。

於是史思明用平原郡兵攻打清河、博平,均攻陷。

史思明又親自率兵於信都包一皮圍了烏承恩,烏承恩投降,並親自引導史思明入城,把兵馬及府庫中的物資交給史思明,共有馬三千匹,兵一萬人。

史思明把烏承恩送往洛陽,安祿山恢復了他的官職與爵位。

饒陽裨將束鹿張興,力舉千鈞,一性一復明辨;賊攻饒陽,彌年不能下。

及諸郡皆陷,思明併力圍之,外救俱絕,太守李系窘迫,赴火死,城遂陷。

思明擒興,立於馬前,謂曰:「將軍真壯士,能與我共富貴乎?」

興曰:「興,唐之忠臣,固無降理。

今數刻之人耳,願一言而死。」

思明曰:「試言之。」

興曰:「主上待祿山,恩如父子,群臣莫及,不知報德,乃興兵指闕,塗炭生人。

大丈夫不能翦除凶逆,乃北面為之臣乎!僕有短策,足下能聽之乎?足下所以從賊,求富貴耳,譬如燕巢於幕,豈能久安!何如乘間取賊,轉禍為福,長享富貴,不亦美乎!」思明怒,命張於木上,鋸殺之,詈不絕口,以至於死。

饒陽副將束鹿人張興不但勇力過人,而且心有計謀,叛軍圍攻饒陽,一年都未攻克。

及至其他的郡城都被攻陷,史思明遂全力圍攻饒陽。

外援全部斷絕,太守李系無計可施,投火而死,城遂被攻陷。

史思明抓住了張興,讓他立在馬前,然後說:「將軍真是一位壯士,不知道能否與我同享富貴?」

張興說:「我張興,是唐朝的忠臣,絕沒有投降的道理。

現在活在世上的時間已不長了,只希望進一言而死。」

史思明說:「請你說出來。」

張興說:「皇上對待安祿山恩如父子,群臣都無法相比,安祿山卻忘恩負義,不知報答皇上的恩德,反而興兵攻打長安,使生靈塗炭。

大丈夫不能平叛除掉逆凶,怎麼還能再做逆臣呢!我有一點淺見,不知道足下願意聽否?足下之所以跟隨安祿山反叛,貪圖的不過是富貴,這就好似燕子作巢於幃幕之上,怎麼能夠長久呢!不如乘機攻滅叛賊,轉禍為福,長享榮華富貴,不也是一件美事嗎!」史思明聽後大怒,命令把張興捆一綁在木頭上,用鋸子鋸殺了他。

張興到死還罵不絕口。

賊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財賄、婦人皆為所掠。

男子,壯者使之負擔,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戲殺之。

祿山初以卒三千人授思明,使定河北,至是,河北皆下之,郡置防兵三千,雜以胡兵鎮之;思明還博陵。

叛軍每當攻破一城,就把城中的衣服、財物和婦女全部搶掠而去,讓壯年男人為他們運送,把老弱病幼者在戲笑中用刀槍殺死。

起初,安祿山授給史思明兵卒三千,讓他平定河北地區,至此,河北地區全部落入叛軍之手,每郡駐兵三千,並摻雜胡兵鎮守,史思明返回博陵。

尹子奇將五千騎渡河,略北海,欲南取江、淮。

會回紇可汗遣其臣葛邏支將兵入援,先以二千騎奄至范陽城下,子奇聞之,遽引兵歸。

叛軍大將尹子奇率領騎兵五千渡過黃河,侵犯北海郡,想向南攻佔江、淮地區。

適逢回紇可汗派大臣葛邏支率兵助唐平叛,先以騎兵二千突然出現在范陽城下,尹子奇得知後,立刻領兵退回。

[11]十二月,戊午,回紇至帶汗谷,與郭子儀軍合;辛酉,與同羅及叛胡戰於榆林河北,大破之,斬首三萬,捕虜一萬,河曲皆平。

子儀還軍洛交。

[11]十一月戊午(初八),回紇兵到達帶汗谷,與郭子儀兵相會。

辛酉(十一日),回紇及唐兵與同羅及反叛的胡兵戰於榆林河北岸,大獲全勝,殺敵三萬餘人,俘虜一萬,河曲平定。

郭子儀率軍返回洛交。

[12]上命崔渙宣慰江南,兼知選舉。

[12]肅宗命令崔渙安慰江南地區,並兼主管科舉選人的事情。

[13]令狐潮帥眾萬餘營雍丘城北,張巡邀擊,大破之,賊遂走。

[13]叛軍將領令狐潮率兵一萬餘人紮營於雍丘城北面,張巡領兵出擊,大敗叛軍,叛軍逃走。

[14]永王,幼失母,為上所鞠養,常抱之以眠;從上皇入蜀。

上皇命諸子分總天下節制,諫議大夫高適諫,以為不可;上皇不聽。

領四道節度都使,鎮江陵。

時江、淮租賦山積於江陵,召募勇士數萬人,日費巨萬。

生長深宮,不更人事,子襄城王,有勇力,好兵,有薛等為之謀主,以為今天下大亂,惟南方完富,握四道兵,封疆數千里,宜據金陵,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

上聞之,敕歸覲於蜀;不從。

江陵長史李峴辭疾赴行在,上召高適與之謀。

適陳江東利害,且言必敗之狀。

十二月,置淮南節度使,領廣陵等十二郡,以適為之;置淮南西道節度使,領汝南等五郡,以來為之;使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圖。

[14]永王李幼年失去母親,由肅宗撫養,常常抱在懷中同睡。

後來李跟隨玄宗逃向蜀中。

玄宗任命諸子分別兼領天下節度使。

諫議大夫高適進諫說不可行,但玄宗不聽。

李兼領四道節度都使,坐鎮江陵。

當時江、淮地區所徵收的租賦都積聚於江陵,李招募數萬勇士為兵,每日耗費巨大。

李從小長於深宮之中,不懂人間世事,兒子襄城王李勇武有力,喜好用兵,又有薛等人為謀士,認為當今天下大亂,只有南方富有,未遭破壞,李手握四道重兵,疆土數千里,應該佔據金陵,保有江東,像東晉王朝那樣佔據一方。

肅宗得知後,下敕讓李往蜀中朝見玄宗,李不聽。

江陵長史李峴以有病為名辭別李奔赴行在,肅宗召來高適與他一同商討計策。

高適陳說了江東的形勢,並分析說李必敗。

十二月,設置淮南節度使,管轄廣陵等十二郡,任命高適為節度使。

又設置淮南西道節度使,管轄汝南等五郡,任命來為節度使。

讓他們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同對付李。

[15]安祿山遣兵攻穎川。

城中兵少,無蓄積,太守薛願、長史龐堅悉力拒守,繞城百里廬舍、林木皆盡。

期年,救兵不至,祿山使阿史那承慶益兵攻之,晝夜死鬥十五日,城陷,執願、堅送洛陽,祿山縛於洛濱冰上,凍殺之。

[15]安祿山派兵攻打穎川。

城中兵力少,也沒有糧草儲備,太守薛願與長史龐堅竭力堅守,城周圍百里以內的房舍和林木都被毀掉。

堅守了一年,救兵不來,安祿山又派阿史那承慶增兵攻打,晝夜連續死戰十五天,最後城被攻陷,薛願與龐堅被抓住送往洛陽,安祿山把他們捆一綁在洛水邊的冰上,活活凍死。

[16]上問李泌曰:「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對曰:「臣觀賊所獲子女金帛,皆輸之范陽,此豈有雄據四海之志邪!今獨虜將或為之用,中國之人惟高尚等數人,自余皆脅從耳。

以臣料之,不過二年,天下無寇矣。」

上曰:「何故?」

對曰:「賊之驍將,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數人而已。

今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入河東,則思明、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守忠、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兩軍縶其四將也,從祿山者,獨承慶耳。

願敕子儀勿取華陰,使兩京之道常通,陛下以所征之兵軍於扶風,與子儀、光弼互出擊之,彼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賊往來數千里,疲於奔命,我常以逸待勞,賊至則避其鋒,去則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

來春覆命建寧為范陽節度大使,並塞北出,與光弼南北掎角以取范陽,覆其巢一穴一。

賊退則無所歸,留則不獲安,然後大軍四合而攻之,必成擒矣。」

上悅。

[16]肅宗問李泌說:「現在叛軍如此強大,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夠平定?」

李泌回答說:「我看到叛軍把搶掠的子女與財物都運往老巢范陽,這難道有雄據天下的志向嗎!現在只是那些胡人將領為安祿山賣力,漢人只有高尚等幾個人,其餘的都不過是一些脅從。

以我的看法,不過二年,天下就會平定。」

肅宗說:「這有什麼道理?」

李泌回答說:「叛軍中勇將不過是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幾個人。

現在我們如果命令李光弼率兵從太原出井陘關,郭子儀率兵從馮翊進入河東,這樣史思明與張忠志便不敢離開范陽與常山,安守忠與田乾真則不敢離開長安,我們以兩支軍隊拖住了叛軍的四員驍將,跟隨安祿山的只有阿史那承慶了。

希望下敕書命令郭子儀不要攻取華陰,使兩京之間的道路暢通,陛下率領所徵召的軍隊駐紮於扶風,與郭子儀、李光弼交互攻擊叛軍,叛軍如果救援這頭,就攻擊他們的那頭,如果救援那頭,就攻擊這頭,使叛軍在數千里長的戰線上往來,疲於奔命,我們則以逸待勞,叛軍如果來交戰,就避開他的鋒芒,如果要撤退,就乘機攻擊,不攻佔城池,不切斷來往的道路。

明年春天再任命建寧王李為范陽節度大使,從塞北出擊,與李光弼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以攻取范陽,顛覆叛軍的巢一穴一。

這樣叛軍想要撤退則歸路已斷,要留在兩京則不得安寧,然後各路大軍四面合擊而進攻,就一定能夠平息叛軍。」

肅宗聽後很高興。

時張良娣與李輔國相表裡,皆惡泌。

建寧王謂泌曰:「先生舉於上,得展臣子之效,無以報德,請為先生除害。」

泌曰:「何也?」

以良娣為言。

泌曰:「此非人所言,願王姑置之,勿以為先。」

不從。

當時張良娣與李輔國內外勾結,二人都嫉恨李泌。

建寧王李對李泌說:「先生你在皇上面前薦舉了我,使我得以效臣子之忠,大恩大德無以報答,請讓我為先生除掉大害。」

李泌說:「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李就說到張良娣。

李泌聽後說:「這樣的話不是作臣子所應該說的,希望你暫時把這件事放下,不要先做這種事。」

但李不聽從李泌的話。

[17]甲辰,永王擅引兵東巡,沿江而下,軍容甚盛,然猶未露割據之謀。

吳郡太守兼江南東路採訪使李希言乎牒,詰其擅引兵東下之意。

怒,分兵遣其將渾惟明襲希言於吳郡,季廣琛襲廣陵長史、淮南採訪使李成式於廣陵。

進至當塗,希言遣其將元景曜及丹徒太守閻敬之將兵拒之,李成式亦遣其將李承慶拒之。

擊斬敬之以徇,景曜、承慶皆降於,江、淮大震。

高適與來、韋陟會於安陸,結盟誓眾以討之。

[17]甲辰(二十五日),永王李擅自率兵東巡,沿著長江而下,軍勢浩大,但還沒有顯露出割據一方的圖謀。

吳郡太守兼江南東路採訪使李希言寫信給李,責問他擅自發兵東下的意圖。

李大怒,於是就分兵派遣部將渾惟明在吳郡襲擊李希言,季廣琛在廣陵襲擊廣陵長史、淮南採訪使李成式。

李率兵進至當塗,李希言派遣部將元景曜與丹徒太守閻敬之率兵抵擋,李成式也派部將李承慶迎擊。

李將閻敬之斬首示眾,於是元景曜與李承慶都投降了李,江、淮地區大為震動。

高適、來與韋陟會合於安陸,結盟誓師討伐李。

[18]于闐王勝聞安祿山反,命其弟曜攝國事,自將兵五千入援。

上嘉之,拜特進,兼殿中監。

[18]于闐王尉遲勝得知安祿山謀反,就任命他的弟弟尉遲曜代理國政,自己親自率兵五千入朝援助平叛,肅宗嘉獎他的忠誠,拜他為特進,兼殿中監。

[19]令狐潮、李庭望攻雍丘,數月不下,乃置杞州,築城於雍丘之北,以絕其糧援。

賊常數萬人,而張巡眾才千餘,每戰輒克。

河南節度使虢王巨屯彭城,假巡先鋒使。

是月,魯、東平、濟陰陷於賊。

賊將楊朝宗帥馬步二萬,將襲寧陵,斷巡後。

巡遂拔雍丘,東守寧陵以待之,始與睢陽太守許遠相見。

是日,楊朝宗至寧陵城西北,巡、遠與戰,晝夜數十合,大破之,斬首萬餘級,流一屍一塞汴而下,賊收兵夜遁。

敕以巡為河南節度副使。

巡以將士有功,遣使詣虢王巨請空名告身及賜物,巨唯與折衝、果毅告身三十通,不與賜物。

巡移書責巨,巨竟不應。

[19]叛軍將領令狐潮與李庭望率兵攻打雍丘,數月未攻克,於是就設置了杞州,在雍丘北面築杞州城,以斷絕雍丘城的糧食援助。

叛軍經常用數萬兵力來進攻,而張巡的兵力才有一千餘人,但每次交戰都打退叛軍。

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率兵屯駐於彭城,命張巡為代理先鋒使。

此月,魯郡、東平、濟陰都落入叛軍之手。

叛軍大將楊朝宗率領步、騎兵二萬將要襲擊寧陵,斷絕張巡的後路。

張巡於是率兵撤出雍丘,向東堅守寧陵,抵抗叛軍,這時張巡才與睢陽太守許遠見面。

當天,楊朝宗率兵到達寧陵城西北,張巡、許遠與他交戰,一晝夜達數十次,大敗叛軍,殺死一萬餘人,死一屍一塞滿汴水,順流而下,叛軍收兵連夜逃走。

肅宗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

張巡認為部下將士有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請求給予空名的委任狀以及賞賜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給了折衝都尉與果毅都尉的委任狀三十通,沒有給予賞賜的物品。

張巡寫信責備李巨,李巨竟不回信。

[20]是歲,置北海節度使,領北海等四郡;上一黨一節度使,領上一黨一等三郡;興平節度使,領上洛等四郡。

[20]這一年,唐朝設置北海節度使,統轄北海等四郡;設置上一黨一節度使,統轄上一黨一等三郡;設置興平節度使,統轄上洛等四郡。

[21]吐蕃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等軍,石堡城、百谷城、雕窠城。

[21]吐蕃軍隊攻陷唐朝的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等軍及石堡城、百谷城、雕窠城。

[22]初,林邑王范真龍為其臣摩訶漫多伽獨所殺,盡滅范氏。

國人立其王頭黎之女為王,女不能治國,更立頭黎之姑子諸葛地,謂之環王,妻以女王。

[22]當初,林邑國王范真龍被臣子摩訶漫多伽獨殺死,並族滅了范氏。

國人又立國王頭黎的女兒為王,因為頭黎的女兒不能治理國家,國人就改立頭黎姑母的兒子諸葛地為王,被稱為環王,並把女王嫁給他。

二載(丁酉、757)

二載(丁酉,公元757年)

[1]春,正月,上皇下誥,以憲部尚書李麟同平章事,總行百司,命崔圓奉誥赴彭原。

麟,懿祖之後也。

[1]春季,正月,玄宗頒下誥命,任命憲部尚書李麟為同平章事,總管朝中各個部門,並命令崔圓奉誥命赴彭原。

李麟是懿祖光皇帝李天錫的後代。

[2]安祿山自起兵以來,目漸昏,至是不復睹物;又病疽,一性一益躁暴,左右使令,小不如意,動加棰撻,或時殺之。

既稱帝,深居禁中,大將希得見其面,皆因嚴莊白事。

莊雖貴用事,亦不免棰撻,Yan宦李豬兒被撻尤多,左右人不自保。

祿山嬖妾段氏,生子慶恩,欲以代慶緒為後,慶緒常懼死,不知所出。

莊謂慶緒曰:「事有不得已者,時不可失。」

慶緒曰:「兄有所為,敢不敬從。」

又謂豬兒曰:「汝前後受撻,寧有數乎!不行大事,死無日矣!」豬兒亦許諾。

莊與慶緒夜持兵立帳外,豬兒執刀直入帳中,斫祿山腹。

左右懼,不敢動。

祿山捫枕旁刀,不獲,撼帳竿,曰:「必家賊也。」

賜已流一出數鬥,遂死。

掘一床一下深數尺,以氈裹其一屍一埋之,誡宮中不得洩。

乙卯旦,莊宣言於外,雲祿山疾亟。

立晉王慶緒為太子,尋即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

慶緒一性一昏懦,言辭無序,莊恐眾不服,不令見人。

慶緒日縱酒為樂,兄事莊,以為御史大夫、馮翊王,事無大小,皆取決焉;厚加諸將官爵以悅其心。

[2]安祿山從起兵反叛以來,視力逐漸下降,至此已看不清東西,又因為身上長了毒瘡,一性一情更加暴躁,對左右的官員稍不如意,就用鞭子一抽一打,有時乾脆殺掉。

稱帝以後,居於深宮之中,大將難得見他的面,都是通過嚴莊向安祿山報告。

嚴莊雖然貴有權勢,但也免不了被鞭打。

宦官李豬兒挨的打尤其多,安祿山左右的人都感到自身難保。

安祿山的一愛一妾段氏生子名叫慶恩,想要替代安慶緒為太子。

所以安慶緒常常害怕被殺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嚴莊對安慶緒說:「事情往往有迫不得已的時候,機不可失。」

安慶緒說:「老兄如果要想有所為,我怎麼敢不跟從。」

嚴莊又對李豬兒說:「你前後挨的毒打難道還有數嗎!如果再不幹大事,恐怕離死就不遠了!」李豬兒也答應一塊行動。

於是嚴莊與安慶緒夜裡手持武器立在帳幕外面,李豬兒手執大刀直入帳中,向安祿山的腹部砍去。

安祿山左右的人因為恐懼都不敢動。

安祿山用手摸枕旁的刀,沒有拿到,於是就用手搖動帳幕的竿子說:「這一定是家賊干的。」

這時腸子已流一出一大堆,隨即死去。

嚴莊等在安祿山的一床一下挖了數尺深的坑,用氈包一皮裹了安祿山的一屍一體,埋了進去,並告誡宮中人不得向外洩露真相。

乙卯(初六)早晨,嚴莊向外宣佈說安祿山病重,立晉王安慶緒為太子。

不久安慶緒即皇帝位,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然後才發喪。

安慶緒一性一情昏庸懦弱,說話時語無倫次,嚴莊恐怕眾人不服,所以不讓安慶緒出來見人。

安慶緒每天以飲酒為樂,稱嚴莊為兄,任命他為御史大夫,封馮翊王爵位,大小事情都由嚴莊決定,並加封諸將的官爵,藉以籠絡人心。

[3]上從容謂李泌曰:「廣平為元帥逾年,今欲命建寧專征,又恐勢分。

立廣平為太子,何如?」

對曰:「臣固嘗言之矣,戎事交切,須即區處;至於家事,當俟上皇。

不然,後代何以辨陛下靈武即位之意邪?此必有人欲令臣與廣平有隙耳;臣請以語廣平,廣平亦必未敢當。」

一泌一出,以告廣平王,曰:「此先生深知其心,欲曲成其美也。」

乃入,固辭,曰:「陛下猶未奉晨昏,臣何心敢當儲副!願俟上皇還宮,臣之幸也。」

上賞慰之。

[3]肅宗從容地對李泌說:「廣平王李為元帥已經過了一個年頭,現在想命令建寧王李專管征討叛軍的軍事,但又恐怕大權分散。

立廣平王李為太子如何?」

李泌回答說:「我早已說過,現在戰事急迫,形勢緊張,必須立刻處理,至於立太子這一類的家事,應當等待上皇的命令。

不然,後代的人怎麼看待陛下靈武即帝位的用意呢!這一定是有人想要挑一撥我與廣平王的關係,我請求把此事告訴廣平王,廣平王也必定不敢接受。」

李一泌一出宮後把此事告訴了廣平王李,李說:「這是先生深知我的心意,並想從側面促成美事。」

於是就入宮,堅持推辭不受說:「陛下即帝位後還沒有來得及行早晚看望上皇的禮節,我怎麼敢於當太子呢!願能等待上皇還宮,這是我的榮幸。」

肅宗賞賜並慰勉了廣平王。

李輔國本飛龍小兒,粗閒書計,給事太子一宮,上委信之。

輔國外恭謹寡言而內狡險,見張良娣有一寵一,陰附會之,與相表裡。

建寧王數於上前詆訐二人罪惡,二人譖之於上曰:「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

上怒,賜死。

於是廣平王及李泌皆內懼。

謀去輔國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見建寧之禍乎?」

曰:「竊為先生憂之。」

泌曰:「泌與主上有約矣。

俟平京師,則去還山,庶免於患。」

曰:「先生去,則愈危矣。」

泌曰:「王但盡人子之孝。

良娣婦人,王委曲順之,亦何能為!」

李輔國本是宦官中的飛龍小兒,粗通文墨,肅宗為太子時,李輔國在宮中侍奉,所以深受肅宗的信任。

李輔國外表恭順謹慎,寡言少語,而內心卻狡詐陰險,看見張良娣受到肅宗的一寵一愛一,就暗中依附張良娣,與她內外勾結,建寧王李多次在肅宗面前揭發二人的罪惡,二人就在肅宗面前進讒言說:「建寧王因為沒有被任命為元帥,心中怨恨,想要謀害廣平王李。」

肅宗聽後大怒,就下令賜建寧王李自一殺。

因此廣平王李與李泌都心懷恐懼。

李謀劃要除掉李輔國與張良娣,李泌說:「此事不可行,您難道沒有看見建寧王遭到了殺身之禍嗎?」

李說:「我私下為先生的生命擔憂。」

李泌說:「我與皇上有約定。

等待收復京師以後,我就返回山中過隱居生活,這樣或許可以免除禍患。」

李說:「先生如果離開,我就更加危險了。」

李泌說:「您只管盡兒子的孝心。

張良娣是一個婦人,您如果能夠委曲求全,順從她的心意,她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4]上謂泌曰:「今郭子儀、李光弼已為宰相,若克兩京,平四海,則無官以賞之,柰何?」

對曰:「古者官以任能,爵以酬功。

漢、魏以來,雖以郡縣治民,然有功則錫以茅土,傳之子孫,至於周、隋皆然。

唐初,未得關東,故封爵皆設虛名,其食實封者,給繒布而已。

貞觀中,太宗欲復古制,大臣議論不同而止。

由是賞功者多以官。

夫以官賞功有二害,非才則廢事,權重則難制。

是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為子孫之遠圖,務乘一時之權以邀利,無所不為。

使祿山有百里之國,則亦惜之以傳子孫,不反矣。

為今之計,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賞功臣,則雖大國,不過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豈難制哉!於人臣乃萬世之利也。」

上曰:「善!」

[4]肅宗對李泌說:「現在郭子儀與李光弼已貴為宰相,如果他們克復兩京,平定天下,就再也沒有官賞賜他們了,那將怎麼辦呢?」

李泌回答說:「古時候官職任命給有能力的人,爵位酬答有功勳的人。

漢魏以來,雖然設立郡縣用來治理民眾,但對有功人則賞賜土地,可以傳給子孫,直至北周、隋朝都是如此。

唐朝建立之初,因為還沒有取得關東,所以封爵都只有虛名,享受實封者,只給他們封地上所徵收的絲織品與布匹而已。

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想要恢復古代的制度,因為大臣們有不同的意見而沒有實行。

因此賞賜有功的人多是給他們以高官。

用官職賞賜功勞有兩種危害:如果所任非才就會誤事,如果權力過重則難以控制。

所以有功之臣被任命為大官的,都不為子孫的長遠利益考慮,只是借權力謀取利益,無所不為。

假如過去封給安祿山百里之國,那麼他就會珍惜封國以傳子孫,不謀反了。

為現在的情況考慮,等天下平定後,不如分土封爵以賞功臣,雖是大國也不過二三百里,與現在的小郡差不多,難道不好控制嗎!這樣對於為臣子的人乃是萬世的利益。」

肅宗聽後說:「你說的好!」

[5]上聞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諸國兵至涼、鄯,甲子,幸保定。

[5]肅宗得知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諸國援兵到達涼州、鄯州,甲子(十五日),臨幸保定郡。

[6]丙寅,劍南兵賈秀等五千人謀反,將軍席元慶、臨邛太守柳奕討誅之。

[6]丙寅(十七日),劍南鎮兵賈秀等五千人舉兵謀反,被將軍席元慶與臨邛太守柳奕討伐誅殺。

[7]河西兵馬使蓋庭倫與武威九姓商胡安門物等殺節度使周泌,聚眾六萬。

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據其五,二城堅守。

支度判官崔稱與中使劉日新以二城兵攻之,旬有七日,平之。

[7]河西兵馬使蓋庭倫與武威郡昭武九姓胡商安門物等殺死節度使周泌,聚集兵眾至六萬人。

武威郡大城之中有七個小城,胡人已佔據了五個,只有兩個城還在堅守。

河西支度判官崔稱與中使劉日新率領二城中的軍隊攻打叛胡,經過十七日苦戰,平定了叛亂。

[8]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太行,同秀巖自大同,牛廷介自范陽,引兵共十萬,寇太原。

李光弼麾下一精一兵皆赴朔方,余一團一練烏合之眾不滿萬人。

思明以為太原指掌可取,既得之,當遂長驅取朔方、河、隴。

太原諸將皆懼,議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太原城週四十里,賊垂至而興役,是未見敵先自困也。」

乃帥士卒及民於城外鑿壕以自固。

作數十萬,眾莫知所用;及賊攻城於外,光弼用之增壘於內,壞輒補之。

思明使人取飽具於山東,以胡兵三千衛送之,至廣陽,別將慕容溢、張奉璋邀擊,盡殺之。

[8]叛軍大將史思明率兵從博陵,蔡希德從太行,高秀巖從大同,牛廷介從范陽,發兵共十萬,來進攻太原。

李光弼部下的一精一兵都奔赴朔方,其餘的一團一練兵都是烏合之眾,不滿一萬人。

史思明認為太原城垂手可得,如果攻下太原,當立即長驅直取朔方、河西、隴右。

太原城中的將領都十分害怕,商議修治城池抵抗叛軍,李光弼說:「太原城周長四十里,在叛軍即刻就要來到時修治城池,是未見敵人而先疲睏自己。」

於是率領士兵及民眾於城外開鑿壕溝準備固守。

又讓士卒做了數十萬塊磚坯,大家都不知道有什麼用處。

等到叛軍在城外進攻,李光弼就讓士卒用磚坯在城內加高城牆,有毀壞的地方便立刻補修。

史思明派人到崤山以東去取飽城的器一具,並且讓胡兵三千護送,他們到達廣陽時,遭到別將慕容溢、張奉璋的攔擊,胡兵全部被殺死。

思明圍太原,月餘不下,乃選驍銳為遊兵,戒之曰:「我攻其北則汝潛趣其南,攻東則趣西,有隙則乘之。」

而光弼軍令嚴整,雖寇所不至,警邏未嘗少懈,賊不得入。

光弼購募軍中,苟有小技,皆取之,隨能使之,人盡其用,得安邊軍錢工三,善穿地道。

賊於城下仰而侮詈,光弼遣人從地道中曳其足而入,臨城斬之。

自是賊行皆視地。

賊為梯沖、土山以攻城,光弼為地道以迎之,近城輒陷。

賊初一逼一十城急,光弼作大炮,飛巨石,一發輒斃二十餘人。

賊死者什二三,乃退營於數十步外,圍守益固。

光弼遣人詐與賊約,刻日出降,賊喜,不為備。

光弼使穿地道周賊營中,之以木。

至期,光弼勒兵在城上,遣裨將將數千人出,如降狀,賊皆屬目。

俄而營中地陷,死者千餘人,賊眾驚亂,官軍鼓噪乘之,俘斬萬計。

會安祿山死,慶緒使思明歸守范陽,留蔡希德等圍太原。

[8]史思明圍攻太原一個多月,還未攻下,於是挑選了一批驍勇善戰的一精一兵,作為流動作戰的軍隊,告誡他們說:「我率兵攻打城北時,你們就暗中往城南;攻打城東時,你們就向城西,見到有機可乘時就進攻。

但因為李光弼軍令嚴整,即使叛軍沒有攻打的地方,巡邏的士卒也十分警惕,未曾大意,所以叛軍攻不進城。

李光弼在軍中徵募人才,只要是有小技藝的人都被選中,根據能力予以使用,所以人盡其才。

李光弼得到安邊軍的三個鑄錢工匠,他們善於挖掘地道。

叛軍士卒站在城下抬頭辱罵,李光弼就派人從地道中拉住叫罵人的腳,拽入城中,在城牆上殺掉。

從此叛軍士卒行走時都看著地。

叛軍又制做雲梯和土山作為攻城的器一具,李光弼就挖地道以迎戰,所以這些器一具在臨近城時都陷入地中。

叛軍起初攻城急迫,李光弼就作了大炮,發射大石,一發打死二十多人。

叛軍在攻城中戰死了十分之二三,於是就退營到城牆數十步以外,死死地把城圍住。

李光弼又派人假裝與叛軍相約,定好日子出城投降,叛軍大為喜歡,不加防備。

而李光弼卻讓士卒在叛軍的營地周圍穿掘地道,然後用木頭頂一住。

到了約好的投降日期,李光弼率兵站在城上,派遣裨將率領數千人出城,假裝投降,叛軍都一心站著觀看。

忽然營中地面塌陷,死了一千餘人,叛軍頓時驚慌散亂,官軍乘機擂鼓呼喊,出城襲擊,俘虜殺死叛軍一萬多人。

這時恰逢安祿山死去,安慶緒命令史思明歸守范陽,留下蔡希德等人繼續圍攻太原。

[9]慶緒以尹子奇為汴州刺史、河南節度使。

甲戌,子奇以歸、檀及同羅、奚兵十三萬趣睢陽。

許遠告急於張巡,巡自寧陵引兵入睢陽。

巡有兵三千人,與遠兵合六千八百人。

賊悉眾一逼一十城,巡督勵將士,晝夜苦戰,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賊將六十餘人,殺士卒二萬餘,眾氣自倍。

遠謂巡曰:「遠懦,不習兵,公智勇兼濟;遠請為公守,公請為遠戰。」

自是之後,遠但調軍糧,修戰具,居中應接而已,戰鬥籌劃一出於巡。

賊遂夜遁。

[9]安慶緒任命尹子奇為汴州刺史、河南節度使。

甲戌(二十五日),尹子奇率領歸州、檀州以及同羅、奚人部兵共十三萬來進攻睢陽。

許遠向張巡求援,張巡即率兵從寧陵進入睢陽。

張巡有兵三千人,與許遠合兵共六千八百人。

叛軍全力攻城,張巡親自督戰,勉勵將士,晝夜與叛軍苦戰,有時一天交戰二十多次,共激戰十六日,俘虜叛軍將領六十多人,殺死叛軍士卒二萬多,士氣大振。

許遠對張巡說:「我一性一情懦弱,不懂得軍事,你智勇雙全,請讓我為你堅守,你代我指揮作戰。」

從此以後,許遠只調集軍糧,修理作戰器一具,在軍中處理雜事接應而已,作戰指揮權都交給了張巡。

叛軍攻城不下,乘夜退去。

[10]郭子儀以河東居兩京之間,得河東則兩京可圖。

時賊將崔乾守河東,丁丑,子儀潛遣人入河東,與唐官陷賊者謀,俟官軍至,為內應。

[10]郭子儀認為河東居於東京與西京之間,如果佔據了河東則兩京就容易收復。

當時叛軍大將崔乾率兵守衛河東,丁丑(二十八日),郭子儀秘密地派人潛入河東,與陷於叛軍中的唐朝官員密謀,等待唐軍來攻時,作為內應。

[11]初,平盧節度使劉正臣自范陽敗歸,安東都護王玄志鴆殺之。

祿山以其一黨一徐歸道為平盧節度使,玄志復與平盧將侯希逸襲殺之;又遣兵馬使董秦將兵以葦筏渡海,與大將田神功擊平原、樂安,下之。

防河招討使李銑承製以秦為平原太守。

[11]當初,平盧節度使劉正臣從范陽敗歸後,被安東都護王玄志毒死。

安祿山任命部將徐歸道為平盧節度使,王玄志又聯合平盧軍將侯希逸襲擊殺死了徐歸道,並派遣兵馬使董秦率兵乘葦筏渡過大海,與大將軍田神功進攻平原與樂安,都被攻克。

防河招討使李銑遵照皇上的制書任命董秦為平原太守。

[12]二月,戊子,上至鳳翔。

[12]二月戊子(初十),肅宗到達鳳翔。

[13]郭子儀自洛交引兵趣河東,分兵取馮翊。

已丑夜,河東司戶韓等翻河東城迎官軍,殺賊近千人。

崔乾逾城得免,發城北兵攻城,且拒官軍,子儀擊破之。

乾走,子儀追擊之,斬首四千級,捕虜五千人。

乾至安邑,安邑人開門納之,半入,閉門擊之,盡殪。

乾未入,自白徑嶺亡去。

遂平河東。

[13]郭子儀從洛交率兵向河東進發,途中分兵攻取了馮翊。

己丑(十一日)夜晚,河東司戶參軍韓等翻越河東城來迎接官軍,殺死叛軍近一千人。

叛軍大將崔乾跳過城牆得以逃脫,然後他召集駐紮在城北的士兵來攻城,並阻擊郭子儀的軍隊,被郭子儀擊敗。

崔乾領兵退逃,郭子儀領兵追擊,殺死四千人,俘虜五千人。

崔乾逃至安邑,安邑人打開城門,讓他入城,當叛軍人馬進去一半時,安邑人閉門襲擊,把進入城中的敵人全部殺死。

崔乾沒有入城,從白徑嶺逃走。

郭子儀於是平定了河東。

[14]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江、淮庸調亦至洋川、漢中。

上自散關通表成都,信使駱驛。

長安人聞車駕至,從賊中自拔而來者日夜不絕。

西師憩息既定,李泌請遣安西及西域之眾,如前策並塞東北,自歸、檀南取范陽。

上曰:「今大眾已集,庸調亦至,當乘兵鋒搗其腹心,而更引兵東北數千里,先取范陽,不亦迂乎?」

對曰:「今以此眾直取兩京,必得之。

然賊必再強,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

上曰:「何也?」

對曰:「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諸胡之兵,一性一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至之銳,攻祿山已老之師,其勢必克。

兩京春氣已深,賊收其餘眾,遁歸巢一穴一,關東地熱,官軍必困而思歸,不可留也。

賊休兵秣馬,伺官軍之去,必復南來,然則征戰之勢未有涯也。

不若先用之於寒鄉,除其巢一穴一,則賊無所歸,根本永絕矣。」

上曰:「朕切於晨昏之戀,不能待此決矣。」

[14]肅宗到達鳳翔十天,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的援兵都來相會,江、淮地區所徵收的絲織品與布匹也運到洋川、漢中。

肅宗從散關向在成都的玄宗上表書,信使絡繹不絕。

長安城中的民眾聽說皇上到達,紛紛從叛軍的統治下逃出,奔向朝廷,日夜不絕。

西方增援的部隊既已休整充足,李泌請求肅宗按原來制定的戰略,派遣安西及西域兵進軍東北,從歸州、檀州向南攻取范陽。

肅宗說:「現在大軍已集,徵收的絲織品、布匹等庸調也到達,應該以強兵直搗叛軍的腹心,而您卻要領兵向東北數千里,先攻取范陽,不是迂腐的計策嗎?」

李泌回答說:「現在讓大軍直接攻取兩京,一定能夠收復,但是叛軍還會東山再起,我們又會陷入困難的境地,這不是久安之策。」

肅宗說:「你說的有什麼根據?」

李泌說:「我們現在所依靠的是西北各軍鎮的守兵以及西域各國的胡兵,他們能夠忍耐寒冷而害怕暑熱,如果借新到之兵的銳氣,攻擊安祿山已經疲勞的叛軍,定能夠取勝。

但是兩京已到了春天,叛軍如果收集殘兵,逃回老巢,而關東地區氣候炎熱,官軍必定會由於炎熱的氣候而想要西歸,難以在那裡久留。

叛軍休整兵馬,看見官軍撤退,一定會捲土重來,這樣與叛軍的交戰就會無休無止。

不如先向北方寒冷的地區用兵傾覆叛軍的巢一穴一,那樣叛軍就會無路可退,可以一舉徹底平息叛亂。」

肅宗說:「朕急於收復兩京,迎接上皇回來,難以按照你的戰略行一事。」

[15]關內節度使王思禮軍武功,兵馬使郭英義軍東原,王難得軍西原。

丁酉,安守忠等寇武功,郭英義戰不利,矢貫其頤而走;王難得望之不救,亦走;思禮退軍扶風。

賊遊兵至大和關,去鳳翔五十里,鳳翔大駭,戒嚴。

[15]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率兵駐於武功,兵馬使郭英義駐於東原,王難得駐於西原。

丁酉(十九日),叛軍將領安守忠等率兵進攻武功,郭英義與叛軍交戰不利,被箭射穿臉頰而敗走,王難得見死不救,也隨之敗退,王思禮率兵撤退至扶風。

叛軍的遊兵至大和關,離鳳翔五十里,肅宗在鳳翔大為驚駭,進行戒嚴。

[16]李光弼將敢死士出擊蔡希德,大破之,斬首七萬餘級;希德遁去。

[16]李光弼親自率領敢死隊出城襲擊蔡希德,大敗叛軍,殺敵七萬餘人,蔡希德逃走。

[17]安慶緒以史思明為范陽節度使,兼領恆陽軍事,封媯川王;以牛廷介領安陽軍事;張忠志為常山太守兼一團一練使,鎮井陘口;余各令歸舊任,募兵以御官軍。

先是安祿山得兩京,珍貨悉輸范陽。

思明擁強兵,據富資,益驕橫,浸不用慶緒之命;慶緒不能制。

[17]安慶緒任命史思明為范陽節度使,並兼任指揮恆陽軍事,封爵為媯川王;又命令牛廷介指揮安陽軍事;任命張忠志為常山太守兼一團一練使,鎮守井陘口。

其餘的將領仍各任舊職,招募軍隊抵禦官軍。

先前安祿山攻陷兩京時,把兩京中的珍寶財物全部運往范陽。

史思明手握重兵,擁有財物,更加驕橫,逐漸不聽從安慶緒的命令,安慶緒不能節制。

[18]戊戌,永王敗死,其一黨一薛皆伏誅。

[18]戊戌(二十日),永王李兵敗身死,他的同一黨一薛等也被殺死。

時李成式與河北招討判官李銑合兵討,銑兵數千,軍於揚子;成式使判官裴茂將兵三千,軍於瓜步,廣張旗幟,列於江津。

與其子登城望之,始有懼色。

季廣琛召諸將謂曰:「吾屬從王至此,天命未集,人謀已隳,不如及兵鋒未交,早圖去就。

死於鋒鏑,永為逆臣矣。」

諸將皆然之;於是廣琛以麾下奔廣陵,渾惟明奔江寧,馮季康奔白沙。

憂懼,不知所出。

其夕,江北三軍多列炬火,光照水中,一皆為兩,軍又以火應之。

以為官軍已濟江,遽挈家屬與麾下潛遁;及明,不見濟者,乃復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

成式將趙侃等濟江至新豐,使及其將高仙琦將兵擊之;侃等逆戰,射中肩,兵遂潰。

與仙琦收餘眾,南奔鄱陽,收庫物甲兵,欲南奔嶺表,江西採訪使皇甫遣兵追討,擒之,潛殺之於傳捨;亦死於亂兵。

當時李成式與河北招討判官李銑合兵討伐李,李銑有兵數千,駐紮在揚子,李成式派判官裴茂率兵三千駐紮在瓜步,廣樹軍旗,列於長江沿岸。

李與他的兒子李登上城頭,望見軍旗極多,心中開始感到懼怕。

其部將季廣琛召集其他的將領們說:「我們跟隨永王走到這一步,只因為天命不助,人謀已不能成功,不如趁還未交戰,趕快圖謀出路。

否則就會戰敗身死,永遠成為逆臣賊子。」

諸將聽後都認為他說的對。

於是季廣琛領著自己的部隊逃向廣陵,渾惟明逃向江寧,馮季康逃向白沙。

永王李恐懼,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當天晚上,長江北面的軍隊盛列火炬,光照水中,一變為二,李的軍隊也列火炬響應。

李錯認為官軍已經渡過長江,匆忙攜家眷與部下潛逃。

等到天亮,不見過江的官軍,李又返回城中收集軍隊,乘船而逃。

李成式的部將趙侃等渡過長江到達新豐,李派兒子李與部將高仙琦率兵迎擊,趙侃與李等交戰,射中李的肩臂,李的軍隊於是潰敗。

李與高仙琦收集殘兵,向南逃奔鄱陽,收聚庫中的兵器物資,想向南逃奔嶺表,江西採訪使皇甫派兵追擊,俘獲了李,秘密殺死於傳捨,李也死於亂軍之中。

使人送家屬還蜀,上曰:「既生得吾弟,何不送之於蜀而擅殺之邪!」遂廢不用。

皇甫派人送李的家屬回蜀中,肅宗說:「皇甫既然生擒了我弟弟永王李,為什麼不送回蜀中而要擅自把他殺死呢?」

於是撤了皇甫的官職而不錄用。

[19]庚子,郭子儀遣其子旰及兵馬使李韶光、大將王祚濟河擊潼關,破之,斬首五百級。

安慶緒遣兵救潼關,郭旰等大敗,死者萬餘人。

李韶光、王祚戰死,僕固懷恩抱馬首浮渡渭水,退保河東。

[19]庚子(二十二日),郭子儀派他的兒子郭旰與兵馬使李韶光、大將王祚等渡過黃河攻下了潼關,殺敵五百。

安慶緒又派兵援救潼關,郭旰等大敗,官軍死者一萬餘人。

李韶光與王祚戰死,僕固懷恩抱著馬頭渡過渭水,退保河東。

[20]三月,辛酉,以左相韋見素為左僕射,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裴冕為右僕射,並罷政事。

[20]三月辛酉(十三日),肅宗任命左相韋見素為左僕射,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裴冕為右僕射,罷免了二人的施政辦事權力。

初,楊國忠惡憲部尚書苗晉卿,安祿山之反也,請出晉卿為陝郡太守,兼陝、弘農防禦使。

晉卿固辭老病,上皇不悅,使之致仕。

及長安失守,晉卿潛竄山谷;上至鳳翔,手敕征之左相,軍國大務悉咨之。

當初,楊國忠因為嫉恨憲部尚書苗晉卿,安祿山反叛後,就請求玄宗讓苗晉卿出朝為陝郡太守,兼陝郡、弘農郡防禦使。

苗晉卿以老弱多病堅決推辭,玄宗不高興,就讓苗晉卿退休。

及至長安失守,苗晉卿潛身逃入山谷之中,肅宗來到鳳翔,下手敕征苗晉卿為左相,軍國大事都向他徵求意見。

[21]上皇思張九齡之先見,為之流涕,遣中使至曲江祭之,厚恤其家。

[21]玄宗思念張九齡對安祿山有先見之明,因此痛哭流涕,派宦官到韶州曲江縣祭祀張九齡,並重賞他的家屬。

[22]尹子奇復引大兵攻睢陽。

張巡謂將士曰:「吾受國恩,所守,正死耳。

但念諸君捐軀命,膏草野,而賞不酬勳,以此痛心耳。」

將士皆激勵請奮。

巡遂椎牛,大饗士卒,盡軍出戰。

賊望見兵少,笑之。

巡執旗,帥諸將直衝賊陳,賊乃大潰,斬將三十餘人,殺士卒三千餘人,逐之數十里。

明日,賊又合軍至城下,巡出戰,晝夜數十合,屢摧其鋒,而賊攻圍不輟。

[22]叛軍大將尹子奇又率大軍來進攻睢陽。

張巡對將士們說:「我身受國恩,要死守此城,為國家效命。

但想到大家為國家獻身,血染原野,而賞賜難以酬勞所建立的功勳,感到萬分痛心。」

將士們聽後都情緒激動,奮勇請戰。

於是張巡殺牛設宴,犒勞士卒,率全軍出戰。

叛軍看見官軍兵少,而嘲笑官軍。

張巡手執戰旗,率領眾將直衝叛軍陣中,叛軍全軍潰敗!斬敵將三十餘人,殺死士卒三千餘人,追趕敵軍數十里。

第二天,叛軍又集兵一逼一十臨城下,張巡率兵出戰,晝夜交戰數十回合,屢次挫敗了叛軍進攻的鋒銳,但叛軍仍然不停地圍城攻打。

[23]辛未,安守忠將騎二萬寇河東,郭子儀擊走之,斬首八千級,捕虜五千人。

[23]辛未(二十三日),叛軍大將安守忠率領騎兵二萬進攻河東,被郭子儀領兵擊退,殺敵八千,俘虜五千。

[24]夏,四月,顏真卿自荊、襄北詣鳳翔,上以為憲部尚書。

[24]夏季,四月,平原太守顏真卿繞道從荊州、襄陽北至鳳翔,肅宗任命他為憲部尚書。

[25]上以郭子儀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使將兵赴鳳翔。

庚寅,李歸仁以鐵騎五千邀之於三原北,子儀使其將僕固懷恩、王仲升、渾釋之、李若幽伏兵擊之於白渠留運橋,殺傷略盡,歸仁游水而逸。

若幽,神通之玄孫也。

[25]肅示任命郭子儀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率兵赴鳳翔。

庚寅(十三日),叛軍大將李歸仁率領五千一精一銳騎兵在三原縣北面截擊郭子儀,郭子儀派部將僕固懷恩、王仲升、渾釋之、李若幽等埋伏於白渠留連邊橋,幾乎全殲叛軍,李歸仁游水逃脫。

李若幽是李神通的玄孫。

子儀與王思禮軍合於西渭橋,進屯西。

安守忠、李歸仁軍於京城西清渠。

相守七日,官軍不進。

五月癸丑,守忠偽退,子儀悉師逐之。

賊以驍騎九千為長蛇陳,官軍擊之,首尾為兩翼,夾擊官軍,官軍大潰。

判官韓液、監軍孫知古皆為賊所擒,軍資器械盡棄之。

子儀退保武功,中外戒嚴。

郭子儀與王思禮在西渭橋合兵,進軍駐紮在水西岸。

叛軍大將安守忠與李歸仁率兵駐紮在京城西面的清渠。

兩軍相持七日,官軍沒有進攻。

五月癸丑(初六),安守忠假裝撤退,郭子儀率全軍追擊。

叛軍以九千一精一銳騎兵擺成長蛇陣,官軍從中間進擊,叛軍變首尾為兩軍,夾擊官軍,官軍大敗。

判官韓液與監軍孫知古都被叛軍俘獲,軍用物資全部丟棄。

郭子儀退軍防守武功,內外嚴加戒備。

是時府庫無蓄積,朝廷專以官爵賞功,諸將出征,皆給空名告身,自開府、特進、列卿、大將軍,下至中郎、郎將,聽臨事注名。

其後又聽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異姓王者。

諸軍但以職任相統攝,不復計官爵高下。

及清渠之敗,復以官爵收散卒。

由是官爵輕而貨重,大將軍告身一通,才易一醉。

凡應募入軍者,一切衣金紫,至有朝士僮僕衣金紫,稱大官,而執賤役者。

名一器之濫,至是而極焉。

當時朝廷的府庫中沒有財物積蓄,對於立功的將士只能賞賜官爵,諸將出征時,都給予空名委任狀,上自開府、特進、列卿、大將軍,下至中郎、郎將,都允許臨時填寫名字。

後來又允許用信牒授予官爵,以至有異姓被封為王的。

各路軍隊都以職務大小相互統轄,不看官爵的高低。

這次清渠戰敗後,又濫賞官爵以召集散兵游勇。

因此官爵賤而錢貨貴,一通大將軍委任狀才能換取一次酒醉。

凡是被招募參軍的人,都穿金紫色衣服,甚至有朝士的僕人身著金紫色衣服,口稱自己是大官,而實際卻幹的是低賤的工作。

唐朝的封官賞爵之濫,至此達到了極點。

[26]房一性一高簡,時國家多難,而多稱病不朝謁,不以職事為意,日與庶子劉秩、諫議大夫李揖,高談釋、老,或聽門客董庭蘭鼓琴,庭蘭以是大招權利。

御史奏庭蘭贓賄,丁巳,罷為太子少師。

以諫議大夫張鎬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上常使僧數百人為道場於內,晨夜誦佛。

鎬諫曰:「帝王當修德以弭亂安人,未聞飯僧可致太平也!」上然之。

[26]房一性一情高傲,這時國家正處於危難之際,而房卻常常說有病不入朝,不積極處理自己職權內的政事,每天與庶子劉秩、諫議大夫李揖高談佛教與道教,有時聽自己的門客董庭蘭彈琴,董庭蘭也借此而弄權謀利。

御史上奏說董庭蘭受賄,丁巳(初十),肅宗貶房為太子少師。

同時任命諫議大夫張鎬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肅宗常常召納僧人數百名在宮內作道場,早晚誦讀佛經。

張鎬進諫說:「帝王應該修治德行以平亂安民,沒有聽說過佈施僧人能使天下太平的!」肅宗認為他說的對。

[27]庚申,上皇追冊上母楊妃為元獻皇后。

[27]庚申(十三日),玄宗追封冊命肅宗的母親楊妃為元獻皇后。

[28]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守南陽,賊將武令、田承嗣相繼攻之。

城中食盡,一鼠直錢數百,餓死者相枕藉。

上遣宦官將軍曹日昇往宣慰,圍急,不得入。

日昇請單騎入致命,襄陽太守魏仲犀不許。

會顏真卿自河北至,曰:「曹將軍不顧萬死以致帝命,何為沮之!借使不達,不過亡一使者;達,則一城之心固矣。」

日昇與十騎偕往,賊畏其銳,不敢一逼一十。

城中自謂望絕,及見日昇,大喜。

日昇復為之至襄陽取糧,以千人運糧而入,賊不能遏。

炅在圍中凡週歲,晝夜苦戰,力竭不能支,壬戌夜,開城帥余兵數千突圍而出,奔襄陽。

承嗣追之,轉戰二日,不能克而還。

時賊欲南侵江、漢,賴炅扼其衝要,南夏得全。

[28]山南東道節度使魯靈守衛南陽,叛軍將領武令與田承嗣率軍相繼來攻城。

城中的糧食吃盡,以至一隻老鼠值錢數百,到處都是餓死的人。

肅宗派宦官將軍曹日昇往南陽宣慰士卒,因為叛軍包一皮圍,不得入城。

曹日昇請求單槍匹馬入城傳達帝旨,襄陽太守魏仲犀不答應。

這時顏真卿從河北到達,說:「曹將軍冒著生命危險要去傳達皇上的命令,為何要阻攔他呢!假使他不能到達,也不過是死一個使者;如果能夠到達,那麼城中人的信心就會更加堅強。」

於是曹日昇與十名騎兵一起入城,叛軍害怕他們的鋒銳,不敢一逼一十近。

南陽城中的人已經絕望,及至見到曹日昇,都十分歡喜。

曹日昇去襄陽又為南陽守城將士取糧,領著一千人運糧入城,叛軍不能阻擋。

魯炅在城中已經一年,晝夜苦戰,力盡而無法堅守,壬戌(十五日)夜晚,打開城門率領剩餘的數千兵力突圍而出,奔向襄陽。

田承嗣領兵追擊,連續兩天輾轉交戰,沒有戰果而返回。

當時叛軍想要向南侵略江、漢地區,多虧魯炅扼守住了戰略要地,南夏得以保全。

[29]司空郭子儀詣闕請自貶;甲子,以子儀為左僕射。

[29]司空郭子儀赴朝自請貶官,甲子(十七日),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左僕射。

[30]尹子奇益兵圍睢陽益急,張巡於城中夜鳴鼓嚴隊,若將出擊者;賊聞之,達旦備。

既明,巡乃寢兵絕鼓。

賊以飛樓瞰城中,無所見,遂解甲休息。

巡與將軍南霽雲、郎將雷萬春等十餘將各將五十騎開門突出,真沖賊營,至子奇麾下,營中大亂,斬賊將五十餘人,殺士卒五千餘人。

巡欲射子奇而不識,乃剡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奇,乃得其狀。

使霽雲射之,喪其左目,幾獲之。

子奇乃收軍退還。

[30]叛軍將領尹子奇增兵把睢陽包一皮圍得更緊,夜晚,張巡在城中鳴鼓整理隊伍,像要出擊的樣子,叛國聞知,整夜嚴備。

天亮後,張巡卻停鼓息兵。

叛軍在樓上了望城中,什麼也看不見,於是解甲休息。

這時,張巡與將軍南霽雲、郎將雷萬春等十多名將領各率五十名騎兵打開城門突然殺出,直衝叛軍營地,來到尹子奇的戰旗下,敵營頓時大亂,殺敵將五十餘人,殺十卒五千餘人。

張巡想要射殺尹子奇,但不認識他,於是就削蒿草作箭頭,被射中的叛軍十分高興,以為張巡他們的箭頭已射完,就去報告尹子奇,張巡因此認出了尹子奇。

於是讓南霽雲射擊,射中尹子奇左眼,差一點抓獲了他。

尹子奇只好收兵退去。

[31]六月,田乾真圍安邑。

會陝郡賊將楊務欽密謀歸國,河東太守馬承光以兵應之,務欽殺城中諸將不同已者,翻城來降。

乾真解安邑,遁去。

[31]六月,叛軍將領田乾真率兵包一皮圍了安邑。

這時守衛陝郡的叛軍將領楊務欽暗中圖謀歸順朝廷,河東太守馬承光領兵接應,楊務欽殺了城中不同意歸順的諸將,翻越城牆前來投降。

田乾真解安邑之圍而去。

[32]將軍王去榮以私怨殺本縣令,當死。

上以其善用炮,壬辰,敕免死,以白衣於陝郡效力。

中書舍人賈至不即行下,上表,以為:「去榮無狀,殺本縣之君。

《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若縱去榮,可謂生漸矣。

議者謂陝郡初復,非其人不可守。

然則他無去榮者,何以亦能堅守乎!陛下若以炮石一能即免殊死,今諸軍技藝絕倫者,其徒繁。

必恃其能,所在犯上,復何以止之!若止捨去榮而誅其餘者,則是法令不一而誘人觸罪也。

今惜一去榮之材而不殺,必殺十如去榮之材者,不亦其傷益多乎!夫去榮,逆亂之人也,焉有逆於此而順於彼,亂於富平而治於陝郡,悖於縣君而不悖於大君歟!伏惟明主全其遠者、大者,則禍亂不日而定矣。」

上下其事,令百官議之。

[32]將軍王去榮因為私仇殺了本縣富平縣令,按罪應當處死。

肅宗因為他善於使用石炮,壬辰(十六日),下敕書免其死罪,讓他作為一名普通戰士在陝郡效力。

中書舍人賈至沒有立刻頒下敕書,上表認為:「王去榮行為不端,殺死本縣的長官。

《周易》說:『臣子殺死君主,兒子殺死父親,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而是長久演變的結果。

』如果赦免了王去榮的罪,就是放縱此種行為,使惡人萌生這種邪念。

有人認為陝郡剛剛收復,沒有王去榮難以堅守。

然而其他的郡縣沒有王去榮這樣的人,為何也能堅守?陛下如果因為善於使用石炮這一種技能就免除一個人的死罪,那麼現在各軍中有絕技的士卒實在太多了。

這些人必定依仗他們的技能,在各地犯上作亂,又怎麼制止他們呢?如果只是赦免王去榮的罪而殺掉其他的人,那就是法律沒有準則而誘人犯罪。

現在如果憐惜一個王去榮的才能而不殺,以後必定要殺掉十個這樣像王去榮一樣有才能的人,那樣傷害的人不是更多了嗎?這個王去榮實在是一個逆臣賊子,怎麼能夠在這裡為逆而在那裡恭順,在富平作亂而在陝郡治安,逆亂於縣令而不逆亂於天子呢!真誠地希望陛下作為賢明的君主能從長遠和大處考慮,那麼禍亂不久就可以平定。」

肅宗把這件事下達百官,讓他們發表意見。

太子太師韋見素等議,以為:「法者天地大典,帝王猶不敢擅殺,是臣下之權過於人主也。

去榮既殺人不死,則軍中凡有技能者,亦自謂無憂,所在暴橫。

為郡縣者,不亦難乎!陛下為天下主,一愛一無親疏,得一去榮而失萬姓,何利之有!於律,殺本縣令,列於十惡。

而陛下寬之,王法不行,人倫道屈,臣等奉詔,不知所從。

夫國以法理,軍以法勝;有恩無威,慈母不能使其子。

陛下厚養戰士而每戰少利,豈非無法邪!今陝郡雖要,不急於法也。

有法則海內無憂不克,況陝郡乎!無法則陝郡亦不可守,得之何益!而去榮末技,陝郡不以之存亡;王法有無,國家乃為之輕重。

此臣等所以區區願陛下守貞觀之法。」

上竟捨之。

至,曾之子也。

太子太師韋見素等人認為:「法律是天下的根本大法,作為帝王都不敢隨意殺人,而王去榮竟敢擅自一殺人,這是臣下的權力超過君主。

王去榮既然犯了殺人罪而不處死,那麼軍隊中凡是身懷一技一能的人都會自認為無所顧慮,在各地橫行為暴,那些做郡縣官的不就很難治理了嗎?陛下作為天下的君主,對人的一愛一應當沒有親疏之分,如果那樣做,保全了一個王去榮而失掉天下的百姓,有什麼利益可言呢!按照刑律,殺本縣縣令屬於十惡之罪。

而陛下卻要加以赦免,致使王法不能施行,人倫道德不能伸張,我等奉行詔書,實在難以服從。

國家要以法律來治理,軍隊要嚴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