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1]春,正月,丙午,赦天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

隋紀四隋文帝仁壽四年(甲子,公元604年)

[1]春,正月,丙午,赦天下。

[1]春季,正月,丙午(初九),大赦天下。

[2]帝將避暑於仁壽宮,術士章仇太翼固諫;不聽。

太翼曰:「是行恐鑾輿不返!」帝大怒,系之長安獄,期還而斬之。

甲子,幸仁壽宮。

乙丑,詔賞賜支度,事無鉅細,並付皇太子。

夏,四月,乙卯,帝不豫。

六月庚申,赦天下。

秋,七月,甲辰,上疾甚,臥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

丁未,崩於大寶殿。

[2]文帝要去仁壽宮避暑,術士章仇太翼竭力勸說,文帝不聽。

章仇太翼說:「這次出行恐怕主上回不來了!」文帝勃然大怒,將章仇太翼投入長安的監獄,準備回來殺掉他。

甲子(二十七日),文帝駕臨仁壽宮。

乙丑(二十八日),文帝下詔凡賞賜、財政支出,事無鉅細一併交付皇太子楊廣處理。

夏季,四月,乙卯(疑誤),文帝感到身一體不適。

六月庚申(疑誤),大赦天下。

秋季,七月,甲辰(初十),文帝病重,他躺在一床一上和文武百官訣別,並握住大臣們的手欷不止。

文帝命太子楊廣赦免章仇太翼。

丁未(十三日),文帝在大寶殿駕崩。

高祖一性一嚴重,令行禁止。

每旦聽朝,日昃忘倦。

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一愛一;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

一愛一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俺。

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宜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

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大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

故衣食滋殖,倉庫盈溢。

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

然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此其所短也。

隋文帝一性一格謹嚴持重,辦事令行禁止,每日清晨聽理朝政,到日偏西時還不知疲倦。

雖然吝嗇錢財,但賞賜有功之臣則不吝惜;將士戰死,文帝必定從優撫恤,並派使者慰問死者家屬。

他一愛一護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俺。

自己生活務求節儉樸素,所乘車駕及所用之物,舊了壞了都隨時修理使用;如果不是享宴,吃飯不過一個肉菜;後宮都身著洗舊了的衣服。

天下人都為文帝的行為所感化。

開皇、仁壽年間,男子都身穿絹布衣服,不穿綾綺;衣帶飾品用的不過是銅鐵骨角所制,沒有金玉的裝飾。

因此國家的財富日益增長,倉庫豐盈。

文帝受禪之初,隋朝的民戶不滿四百萬戶;到了隋文帝仁壽末年,超過了八百九十萬戶,僅冀州就已有一百萬戶。

但是文帝好猜忌苛察,容易聽信讒言,他的功臣故舊,沒有能始終保全的;至於他的子弟輩,都像仇敵一樣,這是他的短處。

初,文獻皇后既崩,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皆有一寵一。

陳氏,陳高宗之女;蔡氏,丹楊人也。

上寢疾於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皆入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寶殿。

太子慮上有不諱,須預防擬,手自為書,封出問素;素條錄事狀以報太子。

宮人誤送上所,上覽而大恚。

陳夫人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一逼一十,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

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抵一床一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乃呼柳述、元巖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

述、巖出為敕書。

楊素聞之,以白太子,矯詔執述、巖系大理獄;追東宮兵士帖上台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令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盡遣後宮出就別室;俄而上崩。

故中外頗有異論。

陳夫人與後宮聞變,相顧戰慄失色。

晡後,太子遣使者繼小金合,帖紙於際,親署封字,以賜夫人。

夫人見之,惶懼,以為鴆毒,不敢發。

使者促之,乃發,合中有同心結數枚,宮人鹹悅,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諸宮人共一逼一十之,乃拜使者。

其夜,太子蒸焉。

當初,獨孤皇后去世,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都受到文帝的一寵一愛一。

陳氏是陳宣帝的女兒,蔡氏是丹楊人。

文帝患病住在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都進入仁壽宮侍病。

文帝召皇太子楊廣入內居崑住在大寶殿。

楊廣考慮到如果文帝去世,必須預先作好防備措施,他親手寫了一封信封好,派人送出來詢問楊素。

楊素把情況一條條寫下來回復太子。

宮人誤把回信送到了文帝的寢宮,文帝看後極為憤怒。

天剛亮,陳夫人出去更衣,被太子楊廣所一逼一十迫。

陳夫人拒絕了他才得以脫身。

她回到文帝的寢宮,文帝奇怪她神色不對,問什麼原因,陳夫人流著淚說:「太子無禮!」文帝憤怒,捶著一床一說:「這個畜生!怎麼可以將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獨孤誤了我!」於是他叫來柳述、元巖說:「召見我的兒子!」柳述等人要叫楊廣來。

文帝說:「是楊勇。」

柳述、元巖出了文帝的寢宮,起草敕書。

楊素聞知此事,告訴了太子楊廣。

楊廣假傳文帝的旨意將柳述、元巖逮捕,關進大理獄。

他們迅速調來東宮的裨將兵士來宿衛仁壽宮,宮門禁止出入,並派宇文述、郭衍進入調度指揮;命令右庶子張衡進入文帝的寢宮侍侯文帝。

後宮的人員全被趕到別的房間去。

一會兒,文帝死了。

因此朝廷內外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陳夫人與後宮們聞知發生變故,面面相覷,戰慄失色。

黃昏時,太子楊廣派使者送來小金盒,盒邊上貼封紙,楊廣親筆寫上封字,賜給陳夫人。

陳夫人看見小金盒,驚惶恐懼,以為是鴆毒,不敢打開。

使者催促陳夫人,於是她打開小金盒,盒內有幾枚同心結。

宮人們都高興了,互相說:「可以免死了!」陳夫人憤怒得想坐下,不肯致謝。

宮人們一起一逼一十迫陳夫人,她才拜謝使者接受了小金盒。

當天夜裡,太子楊廣將陳夫人一奸一婬一。

乙卯,發喪,太子即皇帝位。

會伊州刺史楊約來朝,太子遣約入長安,易留守者,矯稱高祖之詔,賜故太子勇死,縊殺之,然後陳兵集眾,發高祖凶問。

煬帝聞之,曰:「令兄之弟,果堪大任。」

追封勇為房陵王,不為置嗣。

八月,丁卯,梓宮至自仁壽宮;丙子,殯於大興前殿。

柳述、元巖併除名,述徙龍川,巖徙南海。

帝令蘭陵公主與述離絕,欲改嫁之;公主以死自誓,不復朝謁,上表請與述同徙,帝大怒。

公主憂憤而卒,臨終,上表請葬於柳氏,帝愈怒,竟不哭,葬送甚薄。

乙卯(二十一日),為文帝發喪。

太子楊廣即皇帝位。

正好伊州刺史楊約來朝見,楊廣派楊約進入長安,調換了留守者。

詐稱文帝的詔命,將前太子楊勇賜死,楊勇被勒死。

然後陳兵集眾,發佈文帝去世的凶信。

煬帝聽到楊約的行動後對楊素說:「您的弟弟果然能夠擔當重任。」

他追封楊勇為房陵王,不給楊勇立繼承人。

八月,丁卯(初三),文帝的靈柩從仁壽宮至京師;丙子(十二日),在大興前殿為文帝出殯。

柳述、元巖被一起除名。

柳述被流放到龍川,元巖被流放到南海。

煬帝命令蘭陵公主和柳述斷絕關係,打算把她改嫁別人。

蘭陵公主以死來發誓,不再朝見煬帝。

她上表煬帝要求和柳述一起流放,煬帝大怒,蘭陵公主憂憤而死。

她臨終時上表給煬帝請求歸葬柳氏墓地。

煬帝更加發怒,竟然沒哭。

蘭陵公主的葬禮葬物極為簡單菲薄。

[3]太史令袁充奏言:「皇帝即位,與堯受命年合。」

諷百官表賀。

禮部侍郎許善心議,以為「國哀甫爾,不宜稱賀。」

左衛大將軍宇文述素惡善心,諷御史劾之;左遷給事郎,降品二等。

[3]太史令袁充奏道:「皇帝即位,與堯受天命的時間吻合。」

他示意百官上表慶賀。

禮部侍郎許善心提出,由於「國喪剛完,不適宜稱賀」,左衛大將軍宇文述向來討厭許善心,他示意御史彈劾許善心,許善心被降職為給事郎,降了兩級。

[4]漢王諒有一寵一於高祖,為并州總管,自山以東,至於滄海,南距黃河,五十二州皆隸焉;特許以便宜從事,不拘律令。

諒自以所居天下一精一兵處,見太子勇以讒廢,居常怏怏;及蜀王秀得罪,尤不自安,陰蓄異圖。

言於高祖,以「突厥方強,宜修武備。」

於是大發工役,繕治器械,招集亡命,左右私人殆將數萬。

突厥嘗寇邊,高祖使諒御之,為突厥所敗;其所領將帥坐除解者八十餘人,皆配防嶺表。

諒以其宿舊,奏請留之,高祖怒曰:「爾為藩王,惟當敬依朝命,何得私論宿舊,廢國家憲法邪!嗟乎小子,爾一旦無我,或欲妄動,彼取爾如籠內雞雛耳,何用腹心為!」

[4]漢王楊諒受到文帝的一寵一愛一,他是并州總管,崤山以東到滄海,南至黃河,五十二州都隸屬於并州。

楊諒得到特許可以便宜行一事,可以不拘泥於法律條文。

楊諒自認為他所在的地方是天下一精一兵的聚集地,他看到太子楊勇因讒言被廢黜,常常怏怏不樂;到蜀王楊秀獲罪,楊諒極為不安,暗中懷有異圖。

他對文帝說,由於「突厥正處於強盛時期,應該修整軍備。」

於是他大規模地征崑發工匠伕役,修造武器,招集亡命之徒,身邊的私人門客將近數萬。

突厥人曾進犯邊塞,文帝派楊諒抵禦突厥人,他被突厥人打敗,他屬下的將帥因罪被解職除名的有八十餘人,都被發配流放到嶺表。

楊諒因為這些人是他過去的老部下,奏請文帝留下這些人。

文帝發怒說:「你作為藩王,只應恭敬地遵從朝廷的命令,怎麼可以因私而談論宿舊,廢棄國家的法令呢!你這小子,一旦沒了我,要想輕舉妄動,人家抓你就像抓籠子裡的雞雛一樣,心腹又有什麼用呢?」

王者,僧辯之子,倜儻好奇略,為諒諮議參軍,蕭摩訶,陳氏舊將,二人俱不得志,每鬱鬱思亂,皆為諒所親善,贊成其陰謀。

王是王僧辯的兒子,為人灑脫,善於謀略,他是楊諒的諮議參軍。

蕭摩訶是陳國的舊將。

兩個人都不得志,常常鬱悶,胡思亂想,他們都得到楊諒的信任優待,都贊同楊諒謀反的陰謀。

會熒惑守東井,儀曹鄴人傅奕曉星歷,諒問之曰:「是何祥也?」

對曰:「天上東井,黃道所經,熒惑過之,乃其常理,若入地上井,則可怪耳。」

諒不悅。

當時正好火星處在井宿的位置,儀曹鄴人傅奕通曉天文星歷,楊諒問他:「這是什麼徵兆?」

傅奕回答:「天上的井宿,在黃道帶上,是火星必經之路,這是正常的規律,倘若進入地上井的位置,那就怪異了。」

楊諒聽了很不高興。

及高祖崩,煬帝遣車騎將軍屈突通以高祖璽書征之。

先是,高祖與諒密約:「若璽書召汝,敕字傍別加一點,又與玉麟符合者,當就征。」

及發書無驗,諒知有變。

詰通,通占對不屈,乃遣歸長安。

諒遂發兵反。

到文帝去世時,煬帝派車騎將軍屈突通持印有文帝玉璽的詔書召楊諒進京。

原來,文帝與楊諒秘密約定:「要是璽書召你,敕字旁另加一點,還要與玉麟符相契合,才可以應一召。」

楊諒看到發來的璽書與原約不能驗證,就知道出了事,他盤問屈突通,屈突通閃爍其詞而不回答,於是,屈突通被打發回長安,楊諒起兵造反。

總管司馬安定皇甫誕切諫,諒不納。

誕流涕曰:「竊料大王兵資非京師之敵;加以君臣位定,逆順勢殊,士馬雖一精一,難以取勝。

一旦陷身叛逆,於刑書,雖欲為布衣,不可得也。」

諒怒,囚之。

總管司馬安定人皇甫誕懇切規勸楊諒,楊諒不聽。

皇甫誕流著淚說:「我預料大王的兵力不是京師軍隊的對手;加上君臣的地位已經確定,雙方勢力懸殊,軍隊雖然一精一銳但難以取勝。

一旦身處叛逆的地位,被追究刑法,就是想作一個平民也不可能了。」

楊諒聽了發怒,把皇甫誕關進監獄。

嵐州刺史喬鍾葵將赴諒,其司馬京兆陶模拒之曰:「漢王所圖不軌,公荷國厚恩,當竭誠效命,豈得身為厲階乎!」鍾葵失色曰:「司馬反邪!」臨之以兵,辭氣不撓,鍾葵義而釋之。

軍吏曰:「若不斬模,無以壓眾心。」

乃囚之。

於是從諒反者凡十九州。

嵐州刺史喬鍾葵要去投奔楊諒,嵐州司馬京兆人陶模反對,說:「漢王楊諒圖謀不軌,您身受國家的厚恩,應當竭誠為國效命,怎麼能身陷禍端呢?」

喬鍾葵變了臉色,說:「司馬造反嗎?」

用兵器對著他,但陶模言辭氣度都不屈服,喬鍾葵感於陶模的義氣就放了他。

軍吏說:「要是不殺陶模,無法讓大家心服。」

喬鍾葵就把陶模關起來。

此時跟從楊諒造反的共有十九個州。

王說諒曰:「王所部將吏,家屬盡在關西,若用此等,則宜長驅深入,直據京都,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據舊齊之地,宜任東人。」

諒不能決,乃兼用二策,唱言楊素反,將誅之。

王勸說楊諒:「大王屬下的將領官吏,家屬都在關西,要是用這些人,就應該長一驅一直一入,直搗京都,也就是所謂的迅雷不及掩耳;要是只打算割據過去北齊的地盤,就應該任用關東人。」

楊諒不能決斷,就兩條計策並用。

他聲稱楊素謀反,要誅殺楊素。

總管府兵曹聞喜裴文安說諒曰:「井陘以西,在王掌握之內,山東士馬,亦為我有,宜悉發之;分遣羸兵屯守要害,仍命隨方略地,帥其一精一銳,直入蒲津。

文安請為前鋒,王以大軍繼後,風行雷擊,頓於霸上。

咸陽以東,可指麾而定。

京師震擾,兵不暇集,上下相疑,群情離駭;我陳兵號令,誰敢不從!崑旬日之間,事可定矣。」

諒大悅,於是遣所署大將軍余公理出太谷,趣河陽,大將軍綦良出滏口,趣黎陽,大將軍劉建出井陘,略燕、趙,柱國喬鍾葵出雁門,署文安為柱國,與柱國紇單貴、王聃等直指京師。

總管府兵曹聞喜人裴文安勸說楊諒:「井陘以西的地方在大王手中,崤山以東的軍隊也是我們的,應該全部征發。

分派弱兵屯守要害,仍命令將領隨時攻城略地;率領一精一銳部隊直入蒲津關。

我請求擔任前鋒,大王率領大軍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屯兵霸上,咸陽以東的地方便可以揮手而定。

這樣京師被震動驚擾,沒有時間調集軍隊,上下相互猜疑,大家離心驚駭,我們陳兵以待,發號施令,誰敢不服從!十天之內,大事可定。」

楊諒聽了大為高興,就派遣他任命的大將軍余公理率兵出太谷,奔河陽;大將軍綦良率兵出滏口,奔黎陽;大將軍劉建率兵出井陘,攻取燕、趙之地;柱國喬鍾葵率軍出雁門;任命裴文安為柱國,與柱國紇單貴、王聃等率軍直指京師。

帝以右武衛將軍洛陽丘和為蒲州刺史,鎮蒲津。

諒選一精一銳數百騎戴,詐稱諒宮人還長安,門司弗覺,逕入蒲州,城中豪傑亦有應之者;丘和覺其變,逾城,逃歸長安。

蒲州長史勃海高義明、司馬北平榮毗皆為反者所執。

裴文安等未至蒲津百餘里,諒忽改圖,令紇單貴斷河橋,守蒲州,而召文安還。

文安至,謂諒曰:「兵機詭速,本欲出其不意。

王既不行,文安又返,使彼計成,大事去矣。」

諒不對。

以王聃為蒲州刺史,裴文安為晉州刺史,薛粹為絳州刺史,梁菩薩為潞州刺史,韋道正為韓州刺史,張伯英為澤州刺史。

代州總管天水李景發兵拒諒,諒遣其將劉襲景;景擊斬之。

諒復遣喬鍾葵帥勁勇三萬攻之,景戰士不過數千,加以城池不固,為鍾葵所攻,崩毀相繼,景且戰且築,士卒皆殊死鬥;鍾葵屢敗。

司馬馮孝慈、司法呂玉並驍勇善戰,儀同三司侯莫陳多謀畫,工拒守之術,景知三人可用,推誠任之,己無所關預,唯在持重,時撫循而已。

煬帝任命右武衛將軍洛陽人丘和為蒲州刺史,鎮守蒲津關。

楊諒挑選一精一銳騎兵幾百名,戴婦人蔽身用的面罩,詐稱是楊諒的宮人返回長安,守城的門衛沒有覺察出來,楊諒軍隊直入蒲州,城中也有豪傑響應,丘和發覺出事,越過城牆逃回長安。

蒲州長史勃海人高義明、司馬北平人榮毗都被叛軍抓住。

裴文安等人距百餘里到蒲津關時,楊諒忽然改變計劃,他命令紇單貴拆斷河橋,據守蒲州,將裴文安召回。

裴文安對楊諒說:「兵機在於神速詭秘,本來打算出其不意,大王卻不這樣做,又把我召回,使對方計謀成功,現在大勢已去。」

楊諒無言以對。

他任命王聃為蒲州刺史,裴文安為晉州刺史,薛粹為絳州刺史,梁菩薩為潞州刺史,韋道正為韓州刺史,張伯英為澤州刺史。

代州總管天水人李景發兵抵抗楊諒的軍隊。

楊諒派將領劉襲擊李景,被李景擊殺。

楊諒又派喬鍾葵率領三萬一精一兵進攻代州,李景手下士兵只有幾千人,加上城牆不很牢固,受到喬鍾葵的進攻,城牆相繼崩塌毀壞,李景一邊打仗一邊築城,士卒們都殊死戰鬥,喬鍾葵多次被擊敗。

代州司馬馮孝慈、司法呂玉都驍勇善戰,儀同三司侯莫陳富於謀略策劃,擅長防禦堅守的戰鬥。

李景知道這三人可以任用,對他們充分信任,自己不干預具體事務,只是在衙署內坐鎮,不時地撫一慰巡視而已。

楊素將輕騎五千襲王聃、紇單貴於蒲州,夜,至河際,收商賈船,得數百艘,船內多置草,踐之無聲,遂銜枚而濟;遲明,擊之;紇單貴敗走,聃懼,以城降。

有詔征素還。

初,素將行,計日破賊,皆如所量,於是以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河北道安一撫大使,帥眾數萬以討諒。

楊素率領輕騎五千在蒲州襲擊王聃、紇單貴。

夜裡,楊素率軍到了河邊,收集了幾百隻商船,船內鋪上許多草,踩上去沒有聲音。

為防止喧嘩,楊素讓士兵口中銜枚渡過河,天快亮時,進攻楊諒的軍隊。

紇單貴戰敗逃走,王聃恐懼,獻城投降。

煬帝下詔徵召楊素返回。

當初,楊素要動身時,計算好打敗叛軍的日期,結果如楊素估計的一樣。

於是煬帝任命楊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河北道安一撫大使,率領幾萬軍隊討伐楊諒。

諒之初起兵也,妃兄豆盧毓為府主簿,苦諫,不從,私謂其弟懿曰:「吾匹馬歸朝,自得免禍,此乃身計,非為國也,不若且偽從之,徐伺其便。」

毓,之子也。

毓兄顯州刺史賢言於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必不從亂,但一逼一十凶威,不能自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裡,諒不足圖也。」

帝許之。

賢密遣家人繼敕書至毓所,與之計議。

楊諒當初起兵時,他妃子的哥哥豆盧毓是漢王府主簿。

豆盧毓苦苦勸諫楊諒不要造反,楊諒不聽。

豆盧毓私下對他弟弟豆盧懿說:「我一個人回歸朝廷,自然可以免禍,這是為我自身考慮,不是為國家。

不如暫且裝作跟從楊諒,慢慢地再見機行一事。」

豆盧毓是豆盧的兒子。

豆盧毓的哥哥是顯州刺史豆盧賢,他對煬帝說:「我弟弟豆盧毓平素就有抱負有氣節,一定不會跟著造反,但是迫於叛逆的凶威,不能自主。

我請求從軍,和豆盧毓一裡一外,楊諒就無法圖謀作亂了。」

煬帝答應了,豆盧賢秘密派家人把皇帝的詔書送到豆盧毓的住處,和他商議大事。

諒出城,將往介州,令敏與總管屬朱濤留守。

毓謂濤曰:「漢王構逆,敗不旋踵,吾屬豈可坐受夷滅,孤負國家邪!當與卿出兵拒之。」

濤驚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語!」因拂衣而去,毓追斬之。

出皇甫誕於獄,與之協計,及開府儀同三司宿勤武等閉城拒諒。

部分未定,有人告諒,諒襲擊之。

毓見諒至,紿其眾曰:「此賊軍也!」諒攻城南門,稽胡守南城,不識諒,射之;矢下如雨;諒移攻西門,守兵識諒,即開門納之,毓、誕皆死。

楊諒出了城要去介州,他命令豆盧毓和總管屬朱濤留守。

豆盧毓對朱濤說:「漢王楊諒已構成了叛逆罪,很快就會失敗。

我們怎麼可以受牽連獲滅族之罪,同時又辜負國家呢?我應當和您出兵抗拒楊諒。」

朱濤吃驚地說:「漢王把大事托付給我們,怎麼說這樣的話?」

於是就拂袖而去,豆盧毓追上去殺死朱濤,把皇甫誕從監獄裡放出來,與他協商,並和開府儀同三司宿勤武等人關閉城門以抗拒楊諒。

豆盧毓尚未完全部置好,有人把這事報告了楊諒,他就率軍襲擊豆盧毓。

豆盧毓見楊諒率軍來到,便哄騙大家說:「這是賊軍!」楊諒進攻南城門,稽胡人守衛南城門,他們不認識楊諒,用弓箭射擊,箭如雨下。

楊諒就轉攻西城門,守兵認識楊諒,就開城門讓楊諒進城,豆盧毓、皇甫誕都被殺死。

綦良攻慈州刺史上官政,不克,引兵攻行相州事薛胄,又不克,遂自滏口攻黎州,塞白馬津。

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內,帝以右衛將軍史祥為行軍總管,軍於河陰。

詳謂軍吏曰:「余公理輕而無謀,恃眾而驕,不足破也。」

公理屯河陽,祥具舟南岸,公理聚兵當之。

祥簡一精一銳於下流潛濟,公理聞之,引兵拒之,戰於須水。

公理未成列,祥擊之,公理大敗。

祥東趣黎陽,綦良軍不戰而潰。

祥,寧之子也。

綦良率軍進攻慈州刺史上官政,未能攻克,就率兵進攻兼任相州的行政長官薛胄,又未攻克,於是就從滏口進攻黎州,堵塞白馬津。

余公理從太行山到河內。

煬帝任命右衛將軍史祥為行軍總管,在河陰駐軍。

史祥對軍吏說:「余公理輕率無計謀,依恃人多而驕橫,很容易打敗。」

余公理駐紮在河陽。

史祥在河的南岸準備好船隻,余公理集中兵力以抵擋史祥的進攻。

史祥挑選一精一兵從河下游暗地渡河,余公理聽到這個消息就率兵抵抗,兩軍在須水交戰。

余公理的軍隊尚未佈置好陣容,史祥已率軍進攻,大敗余公理。

史祥率軍向東進一逼一十黎陽,綦良的軍隊不戰而潰。

史祥是史寧的兒子。

帝將發幽州兵,疑幽州總管竇抗有貳心,問可使取抗者於楊素,素薦前江州刺史勃海李子雄,授上大將軍,拜廣州刺史。

又以左領軍將軍長孫晟為相州刺史,發山東兵,與李子雄共經略之。

晟辭以男行布在諒所部,帝曰:「公體國之深,終不以兒害義,朕今相委,公其勿辭。」

李子雄馳至幽州,止傳捨,召募得千餘人。

抗來詣子雄,子雄伏甲擒之。

抗,榮定之子也。

煬帝要征發幽州的軍隊。

他懷疑幽州總管竇抗有二心,就問楊素誰能把竇抗抓來。

楊素推薦了前江州刺史勃海人李子雄。

煬帝任命李子雄為上大將軍、廣州刺史;又任命左領軍將軍長孫晟為相州刺史,征發崤山以東的軍隊,和李子雄一起籌劃處理此事。

長孫晟因為他兒子長孫行布在楊諒的軍隊裡,就推辭任命。

煬帝說:「您能夠體諒國家的困難,終歸不會因為兒子而損害國家大義,我委您以重任,您不要推辭。」

李子雄馳馬到達幽州,就在驛站停住。

他招募到一千人。

竇抗來見李子雄,李子雄埋伏好甲士將竇抗逮捕。

竇抗是竇榮定的兒子。

子雄遂發幽州兵步騎三萬,自井陘西擊諒。

時劉建圍戍將京兆張祥於井陘,子雄破建於抱犢山下,建遁去。

李景被圍月餘,詔朔州刺史代人楊義臣救之。

義臣帥馬步二萬,夜出西陘,喬鍾葵悉眾拒之。

義臣自以兵少,悉取軍中牛驢,得數千頭,復令兵數百人,人持一鼓潛驅之,匿於澗谷間。

晡後,義臣復崑與鍾葵戰,兵初合,命驅牛驢者疾進,一時鳴鼓,塵埃漲天,鍾葵軍不知,以為伏兵發,因而奔潰;義臣縱擊,大破之。

晉、絳、呂三州皆為諒城守,楊素各以二千人縻之而去。

諒遣其將趙子開擁眾十餘萬,棚絕徑路,屯據高壁,布陳五十里。

素令諸將以兵臨之,自引奇兵潛入霍山,緣崖谷而進。

素營於谷口,自坐營外,使軍司入營簡留三百人守營,軍士憚北兵之強,不欲出戰,多願守營,因爾致遲。

素責所由,軍司具對,素即召所留三百人出營,悉斬之;更令簡留,人皆無願留者。

素乃引軍馳進,出北軍之北,直指其營,鳴鼓縱火;北軍不知所為,自相蹂踐,殺傷數萬。

諒所署介州刺史梁羅屯介休,聞素至,棄城走。

李子雄征發幽州的軍隊,步、騎兵共三萬人,從井陘向西進攻楊諒。

當時劉建將守將京兆人張祥包一皮圍在井陘,李子雄在抱犢山下擊敗劉建,劉建逃走。

李景被楊諒的軍隊包一皮圍了一個來月,煬帝下詔命令朔州刺史代人楊義臣救援李景。

楊義臣率領騎、步兵共兩萬人,夜間出了西陘關。

喬鍾葵集中全部兵力抵抗楊義臣。

楊義臣知道自己兵少,就集中軍中所有的牛、驢,共有幾千頭,又命令幾百名士兵,每人持鼓一面,暗地驅趕牛驢隱蔽在山谷間。

黃昏後,楊義臣又與喬鍾葵交戰。

剛一交兵,楊義臣就命令驅趕牛、驢的士兵迅速前進,一時間戰鼓敲響,塵埃滿天,喬鍾葵的軍隊不知怎麼回事,以為對方的伏兵出擊了,因而奔逃潰散。

楊義臣縱兵進攻,大敗喬鍾葵。

晉、絳、呂三州城池都是楊諒軍防守,楊素向每座城池各派兩千人去牽制,楊諒派遣將領趙子開率領十餘萬人,用柵欄堵塞山徑小路,在高壁嶺上屯兵據守,軍隊擺開的陣勢達五十里。

楊素命令手下的將領們率兵對陣,自己率領奇兵潛入霍山,沿著懸崖山谷前進。

楊素在山谷口紮營,自己坐在營帳外,派軍司進軍營挑選三百人守營,軍士們恐懼楊諒軍隊的強盛,不想出戰,多數人願意守營,因此行動遲緩。

楊素責問遲緩的原因,軍司以實回答了,楊素馬上把留下守營的三百人召出軍營,全部斬首。

他再次命令挑選留守人員,人們都不願意留下。

於是楊素率軍馳馬行進,出現在楊諒軍隊的北面,直接對方的營地,嗚鼓縱火;楊諒的軍隊不知所措,自相踐踏,死傷了幾萬人。

楊諒所任命的介州刺史梁羅屯兵在介休,聽到楊素將至就棄城逃跑。

諒聞趙子開敗,大懼,自將眾且十萬,拒素於蒿澤。

會大雨,諒欲引軍還,王諫曰:「楊素懸軍深入,士馬疲弊,王以銳卒自將擊之,其勢必克。

今望敵而退,示人以怯,沮戰士之心,益西軍之氣,願王勿還。」

諒不從,退守清源。

楊諒知道趙子開被打敗,大為恐懼,親自率領近十萬人在蒿澤抵抗楊素。

正逢天降大雨,楊諒打算率軍退回,王勸道:「楊素孤軍深入,人馬疲憊,大王親自率領一精一兵進攻楊素,必能將他打敗。

現在望敵而退,讓人以為我們怯懦,敗壞我軍將士的士氣,長敵軍之氣勢。

希望大王不要撤退。」

楊諒不聽,率軍退守清源。

王謂其子曰:「氣候殊不佳,兵必敗,汝可隨我。」

楊素進擊諒,大破之,擒蕭摩訶。

諒退保晉陽,素進兵圍之,諒窮蹙,請降,余一黨一悉平。

帝遣楊約繼手詔勞素。

王將奔突厥,至山中,逕路斷絕,知必不免,謂其子曰:「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於此,不能坐受擒獲,以成豎子名,吾死之後,汝慎勿過親故。」

於是自一殺,瘞之石窟中。

其子數日不得食,遂過其故人,竟為所擒;並獲一屍一,梟於晉陽。

王對他兒子說:「情況很不妙,我軍必敗,你可要跟著我。」

楊素率軍進攻,大敗楊諒,捉住了蕭摩訶。

楊諒退守晉陽。

楊素進軍包一皮圍晉陽,楊諒束手無策,只得乞降,其餘一黨一都被平滅。

煬帝派楊約送他的手詔慰勞楊素。

王要投奔突厥,走到山中,道路斷絕,他知道自己無法倖免,對他兒子說:「我的計謀韜略不亞於楊素,但是因為我的建議不被採納,以至到了這步田地。

我不能坐受擒獲,以成全那小子的名聲。

我死後,你千萬不要去親朋故友家。」

他說完自一殺,一屍一體被埋葬在石洞裡。

他兒子幾天沒有吃的,就到王熟人家,最後被人抓住。

王的一屍一體也被找到,在晉陽受梟首之刑。

群臣奏漢王諒當死,帝不許,除名為民,絕其屬籍,竟以幽死。

諒所部吏民坐諒死徙者二十餘萬家。

初,高祖與獨孤後甚相一愛一重,誓無異生之子,嘗謂群臣曰:「前世天子,溺於嬖倖,嫡庶分爭,遂有廢立,或至亡國;朕旁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有此憂邪!」帝又懲周室諸王微弱,故使諸崑子分據大鎮,****方面,權侔帝室。

及其晚節,父子兄弟迭相猜忌,王子皆不以壽終。

群臣奏議漢王楊諒應被處死,煬帝不許,將楊諒除名為民,將他從宗室中除名,楊諒最後被幽禁而死。

他部下的官吏臣民受牽連而獲罪,被處死和流放的有二十餘萬家。

當初,文帝和獨孤皇后相互之間非常敬一愛一尊重,他發誓不要有別的姬妾生的兒子,曾對群臣說:「前代的皇帝對所一寵一幸的姬妾極為溺一愛一,出現了嫡子、庶子之爭,也就有了廢立之舉,有的因此而亡國。

我沒有別的姬妾,五個兒子是同一個母親,可以說是真正的兄弟,難道會有這種憂慮嗎?」

文帝又鑒於北周皇室諸王勢力微弱,就讓幾個兒子分別據守重鎮,專門獨擋一面,諸王的權力與皇帝相等。

到了文帝晚年,父子兄弟紛紛互相猜疑防備,五個兒子都未能壽終正寢。

臣光曰:昔辛伯念周恆公曰:「內一寵一併後,外一寵一貳政,嬖子配嫡,大都偶國,亂之本也。」

人主誠能慎此四者,亂何自生哉!隋高祖徒知嫡庶之多爭,孤弱之易搖,曾不知勢鈞位一逼一十,雖同產至親,不能無相傾奪。

考諸辛伯之言,得其一而失其三乎!

臣司馬光曰:從前辛伯勸告周桓公說:「內一寵一姬妾地位與皇后相等;外一寵一重臣與皇帝一樣也可發號施令;庶子與嫡子相匹敵;大的都城與國家的勢力相匹敵。

這都是動亂的根本原因。」

作為人主如果真能在這四方面慎重從事,動亂怎麼能自動發生呢?隋文帝只知嫡、庶之分容易出現紛爭,皇室的地位孤立微弱容易動搖,卻不懂得諸王的勢力與皇帝勢均力敵就會危一逼一十皇位。

雖然一母至親骨肉,也不能免於相互傾軋奪權。

考察辛伯的這些話,文帝只吸取了一點而丟掉了另外三點啊!

[5]冬,十月,己卯,葬文皇帝於太陵,廟號高祖,與文獻皇后同墳異一穴一。

[5]冬季,十月,己卯(十六日),文帝葬於太陵,廟號高祖,與獨孤皇后同墳異一穴一。

[6]詔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之課,男子二十二成丁。

[6]煬帝下詔免除婦女及奴婢、部曲的賦稅,規定男子二十二歲成丁。

[7]章仇太翼言於帝曰:「陛下木命,雍州為破木之沖,不可久居。

又讖云:『修治洛陽還晉家。

』」帝深以為然。

十一月,乙未,幸洛陽,留晉王昭守長安。

楊素以功拜其子萬石、仁行、侄玄挺為儀同三司,賚物五萬段,綺羅千匹,諒一妓一妾二十人。

[7]章仇太翼對煬帝說:「陛下屬木命,雍州是克木之沖,不可長久居住,讖語也說:『修治洛陽還晉家。

』」煬帝聽後深以為然。

十一月,乙未(初三),駕臨洛陽,留下晉王楊昭守衛長安。

楊素因功授其子楊萬石、楊仁行、侄子楊玄挺為儀同三司,賞賜財物五萬段,綺羅一千匹,楊諒的歌一妓一侍妾二十人。

[8]丙申,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渡河至浚儀、襄城,達於上洛,以置關防。

[8]丙申(初四),煬帝征發男丁幾十萬人挖掘溝,從龍門東接長平、汲郡,到臨清關,越過黃河至浚儀、襄城,到達上洛,用來佈置關防。

[9]壬子,陳叔寶卒;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謚曰煬。

[9]壬子(二十日),南陳國後主陳叔寶去世,被追贈為大將軍、長城縣公,謚號為煬。

[10]癸丑,下詔於伊洛建東京,仍曰:「宮室之制,本以便生,今所營構,務從儉約。」

[10]癸丑(二十一日),煬帝下詔在伊、洛營建東京,詔書說:「宮室的規制,本應從方便使用出發,現在營建的宮室,務必要節儉。」

[11]蜀王秀之得罪也,右衛大將軍元胄坐與交通除名,久不得調。

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坐事徙嶺南,將軍丘和以蒲州失守除名,胄與和有舊,酒酣,謂和曰:「上官政,壯士也,今徙嶺表,得無大事乎!」因自拊腹曰:「若是公者,不徒然矣。」

和奏之,胄竟坐死。

於是征政為驍衛將軍,以和為代州刺史。

[11]蜀王楊秀獲罪的時候,右衛大將軍元胄因犯有與楊秀結交往來的罪而被除名,長期不得起用。

當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因犯罪被流放到嶺南,將軍丘和因為蒲州失守被除名,元胄與丘和有舊誼,兩人飲酒酣,元胄對丘和說:「上官政是壯士,現在被流放到嶺表,不會出大事吧?」

他撫一摩著肚子說:「像此崑公這樣的人,就不會不出事了。」

丘和將此話報告煬帝,元胄竟然因此獲罪而死。

於是煬帝召回上官政任命為驍騎將軍,任命丘和為代州刺史。

煬皇帝上之上大業元年(乙丑、605)

隋煬帝大業元年(乙丑,公元605年)

[1]春,正月,壬辰朔,赦天下,改元。

[1]春季,正月,壬辰朔(初一),大赦天下,改年號。

[2]立妃蕭氏為皇后。

[2]煬帝冊立王妃蕭氏為皇后。

[3]廢諸州總管府。

[3]煬帝下詔撤銷各州的總管府。

[4]丙辰,立晉王昭為皇太子。

[4]丙辰(二十五日),煬帝立晉王楊昭為皇太子。

[5]高祖之末,群臣有言林邑多奇寶者。

時天下無事,劉方新平交州,乃授方歡州道行軍總管,經略林邑。

方遣欽州刺史寧長真等以步騎萬餘出越裳,方親帥大將軍張等以舟師出比景,是月,軍至海口。

[5]文帝末年,群臣中有人說林邑有許多奇珍異寶,當時天下無事,劉方剛剛平息了交州的叛亂,文帝就任命劉方為州道行軍總管,籌劃處理林邑方向的事務。

劉方派欽州刺史寧長真等人率領步騎兵一萬餘人出越裳;劉方親自率領大將軍張等人統帥水師出比景,當月,劉方軍隊到達林邑出海口。

[6]二月,戊辰,敕有司大陳金寶、器物、錦彩、車馬,引楊素及諸將討漢王瓊有功者立於前,使奇章公牛弘宣詔,稱揚功伐,賜賚各有差。

素等再拜舞蹈而出。

己卯,以素為尚書令。

[6]二月,戊辰(初七),煬帝命令有關部門官員大規模地陳列金寶、器物、錦彩、車馬,讓人領著楊素和各位討伐漢王楊諒有功的將領站在前面,命令奇章公牛弘宣讀詔書,稱讚討伐楊諒的功勞,煬帝對他們分別進行賞賜。

楊素等人再三拜謝舞蹈而去。

乙卯(十八日),任命楊素為尚書令。

[7]詔天下公除,惟帝服淺色黃衫、鐵裝帶。

[7]煬帝頒詔於天下,除去喪服,只有煬帝身穿淺色黃衫,束著鐵飾的衣帶。

[8]三月,丁未,詔楊素與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徙洛州郭內居民及諸州富商大賈數萬戶以實之。

廢二崤道,開冊道。

[8]三月,丁未(十七日),煬帝下詔派楊素和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每個月役使壯丁二百萬人,遷徙洛州城內的居民和各州的富商大賈幾萬戶充實東京。

廢棄二崤道,開闢冊道。

[9]戊申,詔曰:「聽采輿頌,謀及庶民,故能審刑政之得失;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

[9]戊申(十八日),煬帝下詔說:「聽取採集百姓的意見,向百姓咨詢治國的建議,這樣才能夠考查到治理國家的得失。

我將要巡視淮海一帶,考察民情風俗。」

[10]敕宇文愷與內史舍人封德彝等營顯仁宮,南接皂澗,北跨洛濱。

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

辛亥,命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

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復自板渚引河歷滎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楊子入江。

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餘所。

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

東京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相望於道。

又作天經宮於東京,四時祭高祖。

[10]煬帝命令宇文愷和內史舍人封德彝等人營建顯仁宮,顯仁宮南邊連接阜澗,北邊跨越洛水,徵調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輸送到洛陽;又搜求海內的嘉木異草,珍禽奇獸,用以充實皇家園苑。

辛亥(二十一日),命令尚書右丞皇甫議征發河南、淮北各郡的百姓前後一百餘萬人,開闢通濟渠。

從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黃河,又從板渚引黃河水經過滎澤進入汴水,從大梁以東引汴水進入泗水到淮河。

又征發淮南的百姓十餘萬人開鑿邗溝從山陽到楊子進崑入長江。

通濟渠寬四十步,渠兩旁都築有御道,栽種柳樹。

從長安到江都設置離宮四十餘所。

庚申(三十日),派遣黃門侍郎王弘等人到江南建造龍舟和各種船隻幾萬艘。

東京的官吏監督工程嚴酷急迫,服役的壯丁死去十之四、五。

有關部門用車裝著死去的役丁,東到城皋,北至河陽,載一屍一之車連綿不斷。

煬帝又在東京建造天經宮,每年四季祭祀文帝。

[11]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險,劉方擊走之。

師渡黎江,林邑兵乘巨象,四面而至。

方戰不利,乃多掘小坑,草覆其上,以兵挑之,既戰,偽北;林邑逐之,像多陷地顛躓,轉相驚駭,軍遂亂。

方以一弩一射象,像卻走,蹂其陳,因以銳師繼之,林邑大敗,俘馘萬計。

方引兵追之,屢戰皆捷,過馬援銅柱南,八日至其國都。

夏,四月,梵志棄城走入海。

方入城,獲其廟主十八,皆鑄金為之;刻石紀功而還。

士卒腫足,死者什四五,方亦得疾,卒於道。

[11]林邑國王梵志,派兵把守險要之地,劉方率軍進攻並趕走了他們。

隋軍渡過黎江,林邑的士兵乘坐巨象,從四面八方攻來。

隋軍與林邑軍交戰不利,就挖了許多小坑,用草蓋上,劉方讓士兵向林邑軍隊挑戰,兩軍交戰,隋軍佯作戰敗;林邑士兵追擊隋軍,他們乘坐的大象很多陷入小坑被絆倒,於是林邑士兵非常驚恐,軍隊大亂,劉方命士兵用一弩一射擊大象,大象即逃跑,將林邑軍的陣勢踐踏擾亂。

劉方趁機用一精一兵繼續進攻,林邑軍大敗,被俘殺者萬餘人。

劉方率軍追擊,屢戰屢勝,追過了馬援銅柱以南,用了八天就打到林邑的國都。

夏季,四月,梵志放棄城池逃到海上。

劉方率軍入城,繳獲廟主牌位十八枚,都是用金子鑄成的。

劉方刻石立碑記錄了這次征伐的功績,爾後返回。

隋軍士卒患腳腫病,死去十之四、五。

劉方也患病,死於途中。

初,尚書右丞李綱數以異議忤楊素及蘇威,素薦綱於高祖,以為方行軍司馬。

方承素意,屈辱之,幾死。

軍還,久不得調,威復遣綱詣南海應接林邑,久而不召。

綱自歸奏事,威劾奏綱擅離所職,下吏按問;會赦,免官,屏居於。

當初,尚書右丞李綱因為幾次有不同意見違逆了楊素和蘇威,楊素就向文帝推薦李綱,讓他作劉方的行軍司馬。

劉方懂得楊素的用意,他侮辱兔屈李綱幾乎致死。

劉方軍隊返回,李綱很久得不到調動。

蘇威又派李綱到南海應酬處理林邑方面的事務,很久不召回他。

李綱自己返回匯報情況,蘇威就彈劾李綱擅離職守,將他交給司法官員審問治罪。

正逢大赦天下,李綱被免去官職,隱居在縣。

[12]五月,築西苑,週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出一水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向背如神。

北有龍鱗渠,縈紆注海內。

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樓觀,窮極華麗。

宮樹秋冬凋落,則翦綵為華葉,綴於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春。

沼內亦翦綵為荷芰菱芡,乘輿游幸,則去冰而布之。

十六院竟以羞一精一麗相高,求市恩一寵一。

上好以月夜從宮女數千騎游西苑,作《清夜遊曲》,於馬上奏之。

[12]五月,營建西苑,方圓二百里,苑內有海,周長十餘里。

海內建造蓬萊、方丈、瀛洲諸座神山,山高出一水面百餘尺,台觀殿閣,星羅棋布地分佈在山上,無論從那方面看都如若仙境。

苑北面有龍鱗渠,曲折蜿蜒地流入海內。

沿著龍鱗渠建造了十六院,院門臨渠,每院以一名四品夫人主持,院內的堂殿樓觀,極端華麗。

宮內樹木秋冬季枝葉凋落後,就剪綵綢為花和葉綴在枝條上,顏色舊了就換上新的,使景色常如陽春。

池內也剪綵綢做成荷、芰、菱、芡。

煬帝來遊玩,就去掉池冰佈置上彩綢做成陽春美景。

十六院競相用珍羞百一精一美食品一比高低,以求得到煬帝的恩一寵一。

煬帝喜歡在月夜帶領幾千名宮女騎馬在西苑遊玩,他作《清夜遊曲》,在馬上演奏。

[13]帝待諸王恩薄,多所猜忌;滕王綸、衛王集內自憂懼,呼術者問吉凶及章醮求福。

或告其怨望咒詛,有司奏請誅之;秋,七月,丙午,詔除名為民,徙邊郡。

綸,瓚之子;集,爽之子也。

[13]煬帝對待諸王的恩一寵一很薄,卻多有猜疑防範。

滕王楊綸、衛王楊集心中感到憂慮恐懼,就叫術士卜問吉凶並打醮求福。

有人告發他們怨恨詛咒皇帝,有關部門奏請煬帝殺掉他們。

秋季,七月,丙午(十八日),煬帝下詔將楊綸、楊集除名為民,流放邊郡。

楊綸是楊瓚的兒子;楊集是楊爽的兒子。

[14]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發顯仁宮,王弘遣龍舟奉迎。

乙巳,上御小朱航,自漕渠出洛口,御龍舟。

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

上重有崑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飾以金玉,下重內侍處之。

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裝飾無異。

別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

又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陵波、五樓、道場、玄壇、板、黃篾等數千艘,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載內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挽船艚、八棹、艇舸等數千艘,並十二衛兵乘之,並載兵器帳幕,兵士自引,不給夫。

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

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多者一州至百,極水陸珍奇;後宮厭飫,將發之際,多棄埋之。

[14]八月,壬寅(十五日),煬帝到江都遊玩。

他從顯仁宮出發,王弘派龍舟來迎接。

乙巳(十八日),煬帝乘坐小朱航,從漕渠出洛口,乘坐龍舟。

龍舟上有四重建築,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

龍舟最上層是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一百二十個房間,都用金玉裝飾;下層是宮內侍臣住的地方。

皇后蕭氏乘坐的翔螭舟規制比煬帝乘坐的龍舟要小一些,但裝飾沒什麼不同。

另有浮景船九艘,船上建築有三重,都是水上宮殿。

還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陵波、五樓、道場、玄壇、板、黃蔑等幾千艘船,供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坐,並裝載朝廷內外各機構部門進獻的物品。

這些船共用挽船的民夫八萬餘人,其中挽漾彩級以上的有九千餘人,稱為殿腳,都身穿錦彩製作的袍服。

又有平乘、青龍、艨艟、艚、八棹、艇舸等幾千艘船供十二衛士兵乘坐,並裝載兵器帳幕,由士兵自挽,不給民夫。

舟船首尾相接二百餘里,燈火照耀江河陸地,騎兵在兩岸護衛行進,旌旗蔽野。

隊伍所經過的州縣,五百里內都命令進獻食物。

多的一州要獻食百車,極盡水陸珍奇;後宮都吃膩了,將出發時,就把食物扔掉埋起來。

[15]契丹寇營州,詔通事謁者韋雲起護突厥兵討之,啟民可汗發騎二萬,受其處分。

雲起分為二十營,四道俱引,營相去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自非公使,勿得走馬,三令五申,擊鼓而發。

有紇干犯約,斬之,持首以徇。

於是突厥將帥入謁,皆膝行股慄,莫敢仰視。

契丹本事突厥,情無猜忌。

雲起既入其境,使突厥詐雲向柳城與高麗交易,敢漏洩事實者斬。

契丹不為備,去其營五十里,馳進襲之,盡獲其男一女四萬口,殺其男子,以女子及畜產之半賜突厥,余皆收之以歸。

帝大喜,集百官曰:「雲起用突厥平契丹,才兼文武,朕今自舉之。」

擢為治書侍御史。

[15]契丹人侵犯營州。

煬帝下詔命令通事謁者韋雲起監領突厥軍隊去討伐契丹人。

啟民可汗發騎兵兩萬人,受韋雲起指揮。

韋雲起將士兵分為二十營,分四路出發,每營相隔一里,不得混雜,聽到鼓聲行動,聽到號角聲就停止。

無公事派遣不得馳馬,三令五申之後,軍隊擂鼓進發。

突厥軍的一個紇干違犯了軍令,被斬首示眾。

於是突厥軍的將帥進見韋雲起,都跪著行走,戰慄不己,不敢仰視。

契丹本來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對突厥人並無猜忌防範之心。

韋雲起率軍進入契丹境內,他讓突厥人詐稱到柳城與高麗人做買賣,並嚴令有敢洩露實情的人就殺。

契丹人不加防備,韋雲起率領突厥軍隊前進到距契丹人營地五十里的地方,突然馳進營帳襲擊契丹人。

契丹男一女四萬人全被俘獲,殺掉男子,把俘獲的契丹女人和畜產的一半賞賜給突厥人,其餘的都收起來帶回去。

煬帝非常高興,集合百官說:「韋雲起用突厥人平定契丹,文武雙全,我今天要親自舉薦他。」

提升韋雲起為治書侍御史。

[16]初,西突厥阿波可汗為葉護可汗所虜,國人立鞅素特勒之子,是為泥利可汗。

泥利卒,子達漫立,號處羅可汗。

其母向氏,本中國人,更嫁泥利之弟婆實特勒。

開皇末,婆實與向氏入朝,遇達頭之亂,遂留長安,捨於鴻臚寺。

處羅多居烏孫故地,撫御失道,國人多叛,復為鐵勒所困。

鐵勒者,匈奴之遺種,族類最多,有僕骨、同羅、契、薛延陀等部,其酋長皆號俟斤。

族姓雖殊,通謂之鐵勒,大抵與突厥同俗,以寇抄為生,無大君長,分屬東、西兩突厥。

是歲,處羅引兵擊鐵勒諸部,厚稅其物,又猜忌薛延陀,恐其為變,集其酋長數百人,盡殺之。

於是鐵勒皆叛,立俟利發俟斤契歌楞為莫何可汗,又立薛延陀俟斤字也為小可汗,與處羅戰,屢破之。

莫何勇毅絕倫,甚得眾心,為鄰國所憚,伊吾、高昌、焉耆皆附之。

[16]當初,西突厥阿波可汗被葉護可汗俘獲,突厥人立鞅素特勒的兒子為可汗即泥利可汗。

泥利去世,他兒子達漫繼位,號稱處羅可汗。

達漫的母親向氏本是中國人,改嫁泥利的弟弟婆實特勒。

開皇末年,婆實和向氏入朝,正逢崑達頭可汗叛亂,就留在長安,住在鴻臚寺。

處羅所部大多居住在烏孫國的舊地,處羅統治失當,很多部眾都背叛了他,後來又被鐵勒人困擾。

鐵勒人是匈奴人的後裔,分為許多部族,有僕骨、同羅、契、薛延陀等部,這些部族的酋長都號稱俟斤。

各部族的姓氏雖然不同,但都通稱為鐵勒,與突厥人的習俗大致相同,以侵略掠奪為生,沒有大的君長,分屬東、西突厥。

這一年,處羅可汗率兵攻擊鐵勒各部,對鐵勒人的財物征以重稅,又猜忌薛延陀部,怕它生變,將其部族酋長幾百人集中到一起全部殺死。

於是,鐵勒各部族都造反了,立俟利發俟斤契歌楞為莫何可汗,又立薛延陀部俟斤字也為小可汗。

與處羅部交戰,屢次擊敗處羅。

莫何可汗為人勇毅絕倫,很得鐵勒部眾的民心,鄰國都怕他,伊吾、高昌、焉耆等國都依附莫何可汗。

二年(丙寅、606)

二年(丙寅,公元606年)

[1]春,正月,辛酉,東京成,進將作大匠宇文愷位開府儀同三司。

[1]春季,正月,辛酉(初六),東京建成,煬帝提升將作大匠宇文愷為開府儀同三司。

[2]丁卯,遣十使並省州縣。

[2]丁卯(十二日),煬帝派十名使者合併簡省州縣。

[3]二月,丙戌,詔吏部尚書牛弘等議定輿服、儀衛制度。

以開府儀同三司何稠為太府少卿,使之營造,送江都。

稠智思一精一巧,博覽圖籍,參會古今,多所損益;袞冕畫日、月、星辰,皮弁用漆紗為之。

又作黃麾三萬六千人仗,及輅輦車輿,皇后鹵簿,百官儀服,務為華盛,以稱上意。

課州縣送羽一毛一,民求捕之,網羅被水陸,禽一獸有堪氅之用者,殆無遺類。

烏程有高樹,逾百尺,旁無附枝,上有鶴巢,民欲取之,不可上,乃伐其根;鶴恐殺其子,自拔氅一毛一投於地,時人或稱以為瑞,曰:「天子造羽儀,鳥獸自獻羽一毛一。」

所役工十萬餘人,用金銀錢帛鉅億計。

帝每出遊幸,羽儀填街溢路,亙二十餘里。

三月,庚午,上發江都,夏,四月,庚戌,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東京。

辛亥,御端門,大赦,免天下今年租賦。

制五品已上文官乘車,在朝弁服,佩玉;武官馬加珂,戴幘,服褲褶。

文物之盛,近世莫及也。

[3]二月,丙戌(初一),煬帝下詔命吏部尚書牛弘等人議定皇帝的車駕服飾、儀仗制度。

任命開府儀同三司何稠為太府少卿,讓他負責督辦,送往江都。

何稠聰慧一精一巧,博覽群書,參酌古今制度,作了不少增減。

他在天子禮服上畫日、月、星、辰,用漆紗製成皮帽。

何稠又制做三萬六千人的黃麾儀仗,以及輅輦、車輿和皇后的儀仗,文武百官的禮服,都務求華麗壯觀以使煬帝滿意。

又向各州縣徵收羽一毛一,百姓為了搜捕鳥獸,水上陸地都置滿了捕鳥獸的羅網,可用作羽一毛一裝飾的鳥獸幾乎被捕盡殺絕。

烏程有棵很高的樹超過百尺,樹周沒有可以攀附的枝條,樹上有鶴巢,有人要捉鶴,但爬不上樹,就砍伐樹根。

鶴怕它的後代被殺,就自己把羽一毛一拔下來扔在地上。

當時有人稱之為吉祥的徵兆,說:「天子制羽儀,鳥獸自動獻羽一毛一。」

服役的工匠有十萬餘人,用的金銀錢帛不計其數。

煬帝每次出行,羽儀儀仗隊伍把街巷都填滿了,連綿二十餘里。

三月,庚午(疑誤),煬帝從江都出發。

夏季,四月,庚戌(二十六日),從伊闕排列千乘萬騎的車駕儀仗進入東京。

辛亥(二十七日),煬帝駕臨端門,下詔大赦天下,免除今年的租賦。

制定五品以上文官的車、上朝時的禮服、佩玉等品級規制;武官的馬要用珍貴的貝類來裝飾,人須戴頭巾,穿騎服。

禮樂典章的盛況,近世無法相比。

[4]六月,壬子,以楊素為司徒;進封豫章王為齊王。

[4]六月,壬子(二十九日),煬帝任命楊素為司徒;進封豫章王楊為齊王。

[5]秋,七月,庚申,制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進擢之。

帝頗惜名位,群臣當進職者,多令兼假而已;雖有闕員,留而不補。

時牛弘為吏部尚書,不得專行其職,別敕納言蘇威、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左驍衛大將軍張瑾、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黃門侍郎裴矩參掌選事,時人謂之「選曹七貴」。

雖七人同在坐,然與奪之筆,虞世基獨專之,受納賄賂,多者超越等倫,無者注色而已。

蘊,邃之從曾孫也。

[5]秋季,七月,庚申(初八),規定百官不能按正常的考核制度升級,必須有德行,並有顯著功勞、能力的人才得以提升。

煬帝很吝惜名位,群臣中崑有應當陞官進爵的,多讓其兼職暫代而已。

雖然有的職務有空缺,卻空著不補上。

當時牛弘任吏部尚書,都不能專行其職,煬帝另外又命令納言蘇威、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左驍衛大將軍張瑾、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黃門侍郎裴矩參予掌握選擇官吏之事,當時人們稱之為「選曹七貴」。

雖然這七個人同時在坐,但是官吏陞遷任免的實權,由虞世基獨霸,他收受賄賂,行一賄多的人就超越等級和不按一般常理去提拔,不行一賄的人就僅只登記而已。

裴蘊是裴邃的堂房曾孫。

[6]元德太子昭自長安來朝,數月,將還,欲乞少留;帝不許。

拜請無數,體素肥,因致勞疾,甲戌,薨。

帝哭之,數聲而止,尋奏聲伎,無異平日。

[6]元德太子楊昭從長安來朝見煬帝,幾個月後要返回長安。

他想乞求允許再留住一些時候,煬帝不許,楊昭跪拜請求了無數次,他身一體本來就很胖,因此得病,甲戌(二十二日),太子楊昭去世。

煬帝哭了幾聲就罷了,尋一歡作樂,聲色歌一妓一,與平常沒什麼兩樣。

[7]楚景武公楊素,雖有大功,特為帝所猜忌,外示殊禮,內情甚薄。

太史言隋分野有大喪,乃徙素為楚公,意言楚與隋同分,欲以厭之。

素寢疾,帝每令名醫診候,賜以上藥,然密問醫者,恆恐不死。

素亦自知名位已極,不肯鉺藥,亦不將慎,謂其弟約曰:「我豈須更活邪!」乙亥,素薨,贈太尉公、弘農等十郡太守,葬送甚盛。

[7]楚景武公楊素,雖然有大功,卻特別被煬帝所猜忌,表面上對楊素以特殊的禮遇,實際上對待楊素很苛薄。

太史說隋的分野應有大喪,於是煬帝改封楊素為楚公,意思是說楚與隋同在一分野內,想以此來鎮壓妖邪。

楊素臥病,煬帝常常命名醫給楊素治病,賜給楊素上好的藥,但暗地裡問醫生,總怕楊素不死。

楊素也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已經達到了頂點,不肯吃藥,也不再仔細調養,楊素對他弟弟楊約說:「我還再活著幹嗎?」

乙亥(二十三日),楊素去世。

煬帝贈楊素為太尉公、弘農等十郡太守的官銜,對他的葬禮葬送極為隆重豐厚。

[8]八月,辛卯,封皇孫為燕王,侗為越王,侑為代王,皆昭之子也。

[8]八月,辛卯(初九),煬帝封皇孫楊為燕王,楊侗為越王,楊侑為代王,他們都是楊昭的兒子。

[9]九月,乙丑,立秦孝王子浩為秦王。

[9]九月,乙丑(十四日),煬帝立秦孝王的兒子楊浩為秦王。

[10]帝以高祖末年,法令峻刻,冬,十月,詔改修律令。

[10]煬帝認為文帝晚年法令嚴峻苛細,冬季,十月,下詔修改法律條文。

[11]置洛口倉於鞏東南原上,築倉城,周回二十餘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還,置監官並鎮兵千人。

十二月,置回洛倉於洛陽北七里,倉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

[11]在鞏縣東南原上設置洛口倉,修築倉城,周圍二十餘里,開鑿三千個糧窖,每個窖可裝糧食八千多石。

洛口倉設置監官和鎮守的士兵一千人。

十二月,在洛陽北七里處設置回洛倉,倉城周圍十里,開鑿了三百個糧窖。

[12]初,齊溫公之世,有魚龍、山車等戲,謂之散樂,周宣帝時,鄭譯奏征之。

高祖受禪,命牛弘定樂,非正聲清商及九部四舞之色,悉放遣之。

帝以啟民可汗將入朝,欲以富樂誇之。

太常少卿裴蘊希旨,奏括天下周、齊、梁、陳樂家子弟皆為樂戶;其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樂者,皆直太常。

帝從之。

於是四方散樂,大集東京,閱之於芳華苑積翠池側。

有舍利獸先來跳躍,激水滿衢,黿鼉、龜鱉、水人、蟲魚,遍覆於地。

又有鯨魚噴一霧翳日,倏忽化成黃龍,長七八丈,又二人戴竿,上有舞者,然騰過,左右易處。

又有神鰲昂山,幻人吐火,千變萬化。

伎人皆衣錦繡繒彩,舞者鳴環珮,綴花;課京兆、河南制其衣,兩京錦采為之空竭。

帝多制艷篇,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播之,音極哀怨。

帝甚悅,謂明達曰:「齊氏偏隅,樂工曹妙達猶封王;我今天下大同,方且貴汝,宜自修謹!」

[12]當初,在北齊後主高緯的時候,有魚龍、山車等雜戲,稱之為散樂。

北周宣帝時,鄭譯奏請徵召這些雜戲樂人。

文帝受周禪讓後,命令牛弘制定禮樂,凡不是正聲清商和九部四舞的樂曲舞蹈,全部摒棄不用。

煬帝因為啟民可汗將要入朝,想以隋朝富麗的聲樂向啟民可汗炫耀,太常少卿裴蘊迎一合煬帝的旨意,奏請將天下原來的周、齊、梁、陳等國的樂家子弟都編為樂戶;六品以崑下官員至庶民百姓,有擅長音樂的,都到太常寺當差。

煬帝採納了這個建議。

於是散在各地的樂人都集中到東京,煬帝在芳華苑積翠池旁檢閱散樂。

有舍利獸先來跳躍,忽然激水注滿街道,遍地都是黿鼉、龜鱉、水人、蟲魚;又有鯨魚噴一霧掩蔽日光,轉眼間化作黃龍,長七八丈。

又有二人頭頂條長竿,竿上有人舞蹈,忽然兩竿上的人飛騰而過,跳到對方的竿上。

還有神鰲背負大山,魔術藝人吐火等技藝,千變萬化。

藝人們都穿著錦繡繒彩的衣服,舞蹈者身上環珮叮,還點綴著花色的羽一毛一。

煬帝命令京兆、河南兩地制做藝人所穿的彩服,以至於兩京的錦緞彩綢為此空竭。

煬帝自製艷詩多篇,命令樂正白明達譜新曲教人演奏,樂曲極為哀婉愁怨。

煬帝非常高興,對白明達說:「齊朝偏在一隅,樂工曹妙達還被齊後主封為王,如今我使天下大同,正要讓你顯貴,你要好好幹呀!」

三年(丁卯、607)

三年(丁卯,公元607年)

[1]春,正月,朔旦,大陳文物。

時突厥啟民可汗入朝,見而慕之,請襲冠帶,帝不許。

明日,又率其屬上表固請,帝大悅,謂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備,至單于解辮,卿等功也!」各賜帛甚厚。

[1]春季,正月,朔旦(初一),大規模地陳列、表演禮儀和技藝。

當時突厥啟民可汗入朝,看到這一場面非常傾慕,請求襲用隋朝服飾,煬帝沒有允許。

第二天,啟民可汗又率領他的部屬向煬帝上表懇切請求,煬帝非常高興,對牛弘等人說:「如今公卿服飾制度完備,致使單于改易朝服,這是你們的功勞!」各自賞賜他們很豐厚的財物。

[2]三月,辛亥,帝還長安。

[2]三月,辛亥(初二),煬帝返回長安。

[3]癸丑,帝使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至流求國而還。

[3]癸丑(初四),煬帝派遣羽騎尉朱寬出海求訪異國風俗,朱寬到達流求國後返回。

[4]初,雲定興、閻毗坐媚事太子勇,與妻子皆沒官為奴婢。

上即位,多所營造,聞其有巧思,召之,使典其事,以毗為朝請郎。

時宇文述用事,定興以明珠絡帳賂述,並以奇服新聲求媚於述;述大喜,兄事之。

上將有事四夷,大作兵器,述薦定興可使監造,上從之。

述謂定興曰:「兄所作器仗,併合上心,而不得官者,為長寧兄弟猶未死耳。」

定興曰:「此無用物,何不勸上殺之。」

述因奏:「房陵諸子年並成立,今欲興兵誅討,若使之從駕,則守掌為難;若留於一處,又恐不可。

進退無用,請早處分。」

帝然之,乃鴆殺長寧王儼,分徙其七弟於嶺表,仍遣間使於路盡殺之。

襄城王恪之妃柳氏自一殺以從恪。

[4]當初,雲定興、閻毗因為取媚太子楊勇而獲罪,他們及其妻子兒女都被官府沒收為官奴婢。

煬帝即位,進行許多營建工作,聽說他們構思奇巧,就召來讓他們掌管營建之事,任命閻毗為朝請郎。

當時宇文述當權,雲定興用綴有明珠的帳幕賄賂宇文述,並用奇裝異服和新穎別緻的音樂向宇文述獻媚。

宇文述非常高興,對雲定興象兄長一樣看待。

煬帝將要征討四夷,大造兵器,宇文述推薦雲定興來監造,煬帝同意了。

宇文述對雲定興說:「你所造的器仗都合乎皇帝的心意,但得不到官做的原因是因為長寧王兄弟都還沒有死啊!」雲定興說:「這些沒用的東西,為什麼不勸皇帝殺掉他們?」

宇文述就奏報煬帝:「房陵王楊勇的幾個兒子都已成年了,現在您正要出兵征討四夷,倘若讓他們跟著您出征,就很難掌管,倘若把他們留在一個地方,又恐怕不妥。

進、退都不好辦,請您早些處理。」

煬帝認為宇文述的話很對,就毒死了長寧王楊儼,將楊儼的七個弟弟分別流放到嶺表,派人在路上把他們全部殺死。

襄城王楊恪的妃子柳氏自一殺以殉楊恪。

[5]夏,四月,庚辰,下詔欲安輯河北,巡省趙、魏。

[5]夏季,四月,庚辰(初二),煬帝下詔要安一撫管理河北,巡視檢查趙、魏之地。

[6]牛弘等造新律成,凡十八篇,謂之《大業律》;甲申,始頒行之。

民久厭嚴刻,喜於寬政。

其後征役繁興,民不堪命,有司臨時迫脅以求濟事,不復用律令矣。

旅騎尉劉炫預修律令,弘嘗從容問炫曰:「《周禮》士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於前,減則不濟,其故何也?」

炫曰:「古人委任責成,歲終考其殿最,案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